中草药新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评价的研究进展_黎国富

合集下载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探讨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探讨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探讨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因为复方药物中的多种成分会影响代谢过程,因此研究它们的代谢动力学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很大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思路。

第一步:建立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模型
在进行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时,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研究模型。

该模型应包括复方药物的成分分析、基因表达、代谢酶活性等因素,并对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探究,以建立完整的模型。

第二步:评估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
评估中药复方药物的代谢动力学是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核心。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测定复方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参数,如最大代谢速率、半衰期、药物清除率等,以评估药物代谢的速率和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

第三步:研究影响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因素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个体差异、药物相互作用、人体代谢系统的变化等。

因此,在研究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第四步:制定针对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代谢过程和动态变化规律,从而制定出更加准确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并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需要从建立模型、评估代谢动力学、研究影响因素及制定治疗方案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并对中药复方药物剂量和方剂的选择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中草药新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评价的研究进展_黎国富

中草药新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评价的研究进展_黎国富
在最新的文献[5] 中,FDA 的审评人员还提出了其它建 议,认为那些不涉及测定植物药化学成分群的药代动力学研 究也是有益的,比如植物药对 P-糖蛋白( P-gp) 、肝 P450 酶等 药物转运体或代谢酶的抑制或诱导作用,和植物药与化学药 的相互作用。这些研究具备一定的技术可行性,因为均只涉 及相关药物转运体或代谢酶的表达和活性,或者化学药的体 内暴露水平。此类研究将有助于预测植物药与化学药在临 床联用时潜在的相互作用。
年份 2007[14] 2008[15]
2009[16]
表 2 2007 年至今报道的大承气汤体内多成分同时检测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检测成分
代表药物
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酚
大黄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厚朴 酚及 和 大黄、厚朴
厚朴酚 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柚皮苷、大黄素甲
醚、芦荟大黄素、柚皮素、橙皮苷、厚朴酚及和 大黄、厚朴和枳实
[关键词] 中草药药代动力学; 矩量法; 药代动力学标记物; 生物药剂学体内处置分类系统; 中草药-化学药相互作用
中国是传统中草药生产大国,国内中草药年均生产总值 约占药品产业 GDP 的四分之一[1]。药代动力学可以为中草 药的新药研发提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科学证据。我国早已 要求中药、天然药物Ⅰ类新药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在 2007 年新颁布的《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中更明确 指出,多成分的中草药注射剂需要进行药代动力学的探索性 研究,必要时 还 应 进 行 多 成 分 间 的 药 代 动 力 学 相 互 作 用 研 究。对于高度纯化( > 90% ) 的植物提取物,其药代动力学研 究一般与化学药的要求相似。然而对于中草药的多成分药 代动力学研究目前尚无明确、公认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案, 仍处于摸索阶段,甚至对于中草药药代动力学整个学科的关 键问题尚且没有清晰的认识。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药动学研究进展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药动学研究进展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药动学研究进展药物的药动学研究是临床药学中的重要领域,它对于正确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指导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药学中,中药药物的药动学研究同样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临床药学中中药药物药动学研究的进展进行探讨。

一、中药药物药动学研究的意义中药药物的药动学研究在临床药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药药物往往是多成分、多靶点的复方药物,其药物代谢过程更为复杂,药动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们在体内的输送和代谢特征。

其次,药物的药动学参数可以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通过了解药物的体内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信息,可以指导剂量的选择和用药方案的制订。

第三,药动学研究对于评价中药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也至关重要,通过药物动力学指标的评估,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

二、研究方法及技术进展在临床药学中,中药药物的药动学研究主要包括体内药物代谢与药效评估两个方面。

1. 体内药物代谢研究体内药物代谢研究是中药药物药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上,常采用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和GC(气相色谱法)等技术对药物代谢产物进行分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不断涌现。

比如,质谱联用技术已经成为中药药物代谢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准确、快速地鉴定和分析中药药物及其代谢产物。

此外,核磁共振技术(NMR)和电喷雾质谱法(ESI-MS)等也被广泛应用于中药药物的代谢研究中。

2. 药效评估研究药效评估研究是中药药物药动学研究的另一重要方面。

通过观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可以了解药物的药效和毒副作用。

药效评估主要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临床试验来完成。

其中,动物实验是中药药物药效评估的基础,通过构建动物模型,观察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探究药物的作用机制。

人体临床试验是药效评估的最终目标,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数据统计,评估中药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应用与未来展望中药药物药动学研究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首先,它对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中药的生产和质量监控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新方法和策略研究共3篇

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新方法和策略研究共3篇

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新方法和策略研究共3篇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新方法和策略研究1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新方法和策略研究随着中药的应用不断扩大和深入,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为中药是基于中草药提取的多成分混合物,研究中药多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变得异常复杂。

如何有效地研究中药多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

本文旨在综述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新方法和策略。

一、新方法1. 系统药代动力学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是多个活性成分同时对体内环境发挥药理作用,包括代谢酶选择性、蛋白结合、清除和分布等。

为了解决这些复杂性问题,研究人员可以采用系统药代动力学方法,在复杂的物质通量下,可以针对体内/体外多个生物过程建立科学的数据集成方式。

系统药代动力学方法主要有计算机模拟和体外测量两种方式,可用于研究中药多成分复杂的药代动力学。

2. 需求、尽量等效、人群药代动力学的优化设计在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中,应关注实验设计策略。

因为不合理的实验设计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的误差。

一种理想的策略是需求优化设计,以实现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参数准确估计的经济和精确的方法。

确保所设计的实验拥有尽量等效性,以此来减少由设计本身的不足所引起的误差。

最后,通过人群药代动力学的优化设计,可以实现不同个体之间参数的最小化差异。

二、策略1. 化学计量学化学计量学是研究分析数据的化学方法,主要用于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在化学计量学模型的基础上,可以对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进行分析和建模。

化学计量学可以将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等数学方法应用到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中,探究药物的代谢与吸收等生物学参数。

2. 多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和建模方法。

在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可以回答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多元线性回归中可以包含药物治疗时间、药物剂量、代谢酶选择性等多种变量,以完整的信息获取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变化过程。

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新方法和策略研究

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新方法和策略研究

4、统计学习: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建立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 学的预测模型,实现对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精准预测。
3、采集前的准备工作:受试者 禁食12小时,实验前一周内避免 服用任何药物
1、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对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实验数据等进行分析,得出 平均值、标准差等指标。
2、因果关系分析:利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中药多成分之间 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1、药物体内分布研究: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荧光标记等技术,追踪中 药多成分在体内的动态变化,以便更好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特点。
2、血药浓度监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实时监测中药多成 分在血液中的浓度,为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评估提供依据。
3、剂量优化:采用正交设计、均匀设计等实验设计方法,优化中药多成分 的配伍比例和剂量,以提高药物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 1、样本采集:收集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材,详细记录采收期、产地等信息。
2、处理:按照一定工艺流程,将中药材制备成饮片、提取物等不同制剂形 式。
3、实验设计:采用体内外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观察不同结构特征的中药组 分对多成分组分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4、数据分析:运用药代动力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和解析,获得相关 参数。
研究现状
当前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方面,但存在以下问题: (1)研究方法单一,不能全面反映中药多成分在体内 的动态变化; (2)缺乏对中药多成分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影响药物疗效和安 全性; (3)实验动物选择和造模不当,导致实验结果缺乏可靠性。
新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新方法和策略: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近年来,中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也成为热门话题。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关注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中药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方法的改进为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于动物模型和体外实验,但这些方法存在着很多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始采用更先进的方法,如体内成像技术、药物传递系统和药物浓度监测技术等,以提高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效果。

其次,研究者对中药药代动力学的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药的复杂性使得其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相对困难,但通过对中药成分的分析和中药对机体的影响的研究,研究人员逐渐揭示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的一些基本规律。

例如,某些中药成分可以通过抑制或诱导药物代谢酶来影响药物的代谢过程,从而改变其药效。

此外,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进展还体现在临床应用上。

通过对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在体内的行为,从而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

例如,对某些中药成分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研究可以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然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还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之处。

首先,中药的复杂性使得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相对困难,需要研究人员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

其次,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导致研究结果的可比性较差。

此外,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还受到一些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限制,如动物实验的限制和人体试验的道德问题。

展望未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但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人员可以利用更先进的方法来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

这些新技术将为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手段和视角。

中药多成分及多目标药效评价研究

中药多成分及多目标药效评价研究

中药多成分及多目标药效评价研究一、引言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其药效疗效被世界所认可。

然而,中药的药效评价研究却一直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

中药是由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组合而成,因此其作用机制更为复杂,药效评价也更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本文将从中药多成分及多目标药效评价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中药药效评价的现状、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中药多成分的药效评价研究现状中药的成分复杂多样,其中不乏同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中药材。

如何准确评价中药多成分的药效并确定其作用机制,是中药药效评价领域中的难点和热点。

目前,国内外学者采用了多种方法对中药多成分药效进行研究。

1.化学成分与药效关系研究化学成分与药效关系研究是通过分离和鉴定中药的有效成分,然后系统研究其作用机制,寻找指向疾病的靶点,并筛选和评价其药效的方法。

此方法适用于制备单一成分的药品,如中药注射剂和口服制剂等。

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人参皂苷和黄芩素等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2.网络药理学研究网络药理学是利用系统生物学和计算机技术研究中药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机制的学科。

该方法将现代分子生物学与传统药理学结合,通过结合多目标处理策略和系统生物学模拟技术,探索中药作用于生物系统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以及多种生物相互作用的作用机制。

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具有简单快速、高效可靠、多层面分析等优点,已经成功应用于多个中药的药效评价研究。

三、中药多目标药效评价的研究现状随着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研究也受到了极大的推动。

而单一化学成分的药效研究仅能揭示其局部药效,往往难以对中药片治疗人体过程进行全面评价。

因此,多目标药效评价研究成为中药效评价的一个新思路。

多目标药效评价研究是指通过综合评估多种评价指标,全面评价中药治疗效果的研究方法。

1.病人自我评估通过病人自我评估来进行中药的多目标药效评价。

采用病人自我评估能够以病人为中心,考虑治疗效果的多重因素,包括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对病态生理的影响等因素。

中草药有效成分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中草药有效成分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中草药有效成分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黄教成
【期刊名称】《中草药》
【年(卷),期】1989(20)1
【总页数】6页(P40-45)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中草药
【作者】黄教成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12
【相关文献】
1.超临界萃取对中草药有效成分分离的最新进展 [J], 爱军;嘎鲁
2.中草药有效成分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新进展 [J], 陈战国;吕九如
3.鱼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主要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朱淼; 夏艳洁; 李虹晔; 韩晴
4.中草药有效成分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病理影响基础研究文献回顾 [J], 熊淑杰;李宪
5.鸦胆子油抗肿瘤的研究——10.鸦胆子油有效成分——油酸的~3H标记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J], 苏兴仁;姚崇舜;陈济民;李民;赵厚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种苯甲酰类乌头碱暴露最大,tmax 30 ~ 45 min; 其余生物碱暴露量极低
黄芩苷药时曲线呈现双峰,暴露最大,与葛
根素差异较大
大鼠 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
两者暴露水平相近,吸收、消除速率相似
2. 2 矩量法整合的中草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由于中草药中 多个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可能有所差异,而中草药的 整体药代动力学特征需要同时考虑到这些成分各自的贡献。
在最新的文献[5] 中,FDA 的审评人员还提出了其它建 议,认为那些不涉及测定植物药化学成分群的药代动力学研 究也是有益的,比如植物药对 P-糖蛋白( P-gp) 、肝 P450 酶等 药物转运体或代谢酶的抑制或诱导作用,和植物药与化学药 的相互作用。这些研究具备一定的技术可行性,因为均只涉 及相关药物转运体或代谢酶的表达和活性,或者化学药的体 内暴露水平。此类研究将有助于预测植物药与化学药在临 床联用时潜在的相互作用。
厚朴酚
动物 大鼠 大鼠
体内暴露( AUC 和 Cmax ) 大黄酚 > 芦荟大黄素 大黄酸 > 大黄素 > 厚朴酚 > 芦荟大黄素

大黄酸 > 橙皮苷 > 柚皮苷 > 大黄酚 > 和厚
朴酚 > 柚皮素 > 芦荟大黄素 > 厚朴酚 > 大黄

在体内驻留 特 点 的 药 时 曲 线,并 尝 试 用 于 优 化 临 床 给 药 方 案。采用整合的中草药多成分的总量动力学参数才能够客 观地描述中草药整体的体内动态量变情况,但是房室模型的 多样性与不确定性又决定了只能以统计矩的方法对每个成 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整合,进而获得中草药多成分的总 体药代动力学参数。
在生物利用度和临床药代动力学方面,植物药的研究方 法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活性成分是否明确,②药用物质 是否复杂,和③ 分 析 方 法 是 否 可 用。在 某 些 情 况 下,可 以 采 用合适的生物效应方法,甚至采用具有良好对照的临床比较 试验加以确定。如果已知植物药中的主要成分,并考察了植 物药的剂量-效应( dose-response) 关系便有可能预测肝或肾 功能受损后药物的体内暴露程度。
巴马汀( PL) 三七总皂苷
人参皂苷 Rb1 和 Rd 的体内暴露最大
葛根素等 3 种异黄酮和红花黄色素 A 葛根素的体内暴露最大
丹参素等 6 种酚酸类化合物
AUC丹参缩酚酸B > AUC丹参素 ; 消 除 半 衰 期 为
0. 11 ~ 1. 2 h
健康人 乌头碱等 6 种乌头类生物碱 大鼠 葛根素、黄芩苷等 5 种成分
因此,有学者提出中草药多成分的总量统计矩药代动力学数 学模型的研究思 路[17],以 期 从 数 学 模 型 的 角 度 将 中 草 药 的 各个主要成分的药时曲线整合为一条能够表征中草药整体
·645·
第 36 卷第 5 期 2011 年 3 月
Vol. 36,Issue 5 March,2011
年份 2007[14] 2008[15]
2009[16]
表 2 2007 年至今报道的大承气汤体内多成分同时检测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检测成分
代表药物
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酚
大黄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厚朴 酚及 和 大黄、厚朴
厚朴酚 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柚皮苷、大黄素甲
醚、芦荟大黄素、柚皮素、橙皮苷、厚朴酚及和 大黄、厚朴和枳实
[摘要] 植物药在国外上市前必须经历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等一系列严格的科学研究以确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美国 FDA 颁布了《植物药指导原则》以辅助申请者开发植物药,这对中草药新药研发也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该文对与 FDA 理念相一致的中草药药代动力学评价方法进行了综述和讨论,主要包括中草药中“药代动力学标记物”( PK markers) 的 鉴定、矩量法整合的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生物药剂学药物处置分类系统、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在中药-化药相互作 用中的研究。
·644·
瞻性研究实例,以探讨我国中草药新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 评价方法。 1 FDA 对植物药申报中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要求
FDA《植物药指导原则》[2]中,对植物药非临床安全性研 究的要求基本上与化学药相同,即需要进行标准的毒理学研 究,其中包括非 临 床 药 代 动 力 学 和 毒 代 动 力 学 研 究。 同 时, FDA 也认识到植物药中通常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因此用标准 的药代动力学方法来研究植物药在动物体内的全身暴露在 技术上也许并不可行。但是,如果在植物药的质量控制环节 已经对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有所要求时,监控这些主要 或代表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便可为评估植物药的体内暴露 提供有用的信息。此外,FDA 重点强调了研究植物药非临床 药代动力学的目的是辅助设计合理的毒理学研究方案,并可 能解释毒理学实验的结果。
[稿件编号] 20100903004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06BAI21B00) [通信作者] * 赵 浩 如,教 授,研 究 方 向 中 药 学 与 药 事 管 理,Tel: ( 025) 83201966,E-mail: haoruzhao@ cpu. edu. cn; * 杨劲,副教授,研 究方向新药的药代动力学,Tel: ( 025) 83271386,E-mail: yangjingqw@ 263. net
综上,FDA 对植物新药( 草药) 进行多成分药代动力学 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评估植物药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并预测潜在的植物药-化学药相互作用。其主要的评价策略 是以植物药中多种主要成分的体内暴露情况推测植物药整 体的体内暴露情况,必要时还可应用体外方法进行生物药剂 学研究。但并不要求鉴定植物药中的有效成分,如果其有效 成分未能确定,则可选择含量最高的几个主要成分或相应代 谢物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 2 国内外中草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探索性研究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同时监测多个成分的体内暴露 药物的体内暴露是其 药效和毒性的决定因素,决定了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近 年来同时检测中草药及复方中多种成分的体内分析方法一 直是中草 药 药 代 动 力 学 研 究 的 热 点 之 一。与 VeregenTM 相
动物或人
用于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成分
主要成分的 PK 差异
大鼠
苦参碱( MT) 、氧化苦参碱( OMT) 和 MT 的暴露最大,且 PK 特征与 OMT,OSP 差
大鼠
大鼠 大鼠 大鼠
氧化槐果碱( OPT)
异较大; OMT 与 OSP 的吸收、消除特性相似
延胡索乙素( TP) 、原阿片碱( PT) 和 TP 和 PT 的暴露最大,PK 特征也相似
似,研究者们采用已经确证的分析方法对中草药的多种成分 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本文列举了 2007 年 以来典型的中草药体内多成分检测的例子,见表 1。中草药 或植物药与 化 学 药 最 大 的 不 同 在 于 物 质 基 础 的 不 确 定 性。 尽管目前大部分中草药的化学成分都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但 是对大多数中草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仍然没有明确的认 识。由于单味中草药的化学组成就已十分复杂,几味中草药 组成的复方更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不同类型的成分可能 对应着不同的药理效应,而且一些成分之间也许还存在复杂 的相互作用,因此对于中草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评价时,如 何选择能够代表中草药或复方的成分( 群) 一直争议不断。 而目前的文献多数只侧重于建立中草药多成分的体内分析 方法,并未详尽 交 待 选 择 该 种 成 分 的 原 因。例 如,脑 得 胜 注 射剂,由葛根、红花、三七、川芎和山楂等 5 味组成,而文献 上[6]只同时检测了葛根 中 的 三 种 异 黄 酮 成 分 和 红 花 中 的 红 花黄色素 A,未分析注射剂中三七、川芎和山楂主要成分的 含量和体内暴露情况。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即使对同一种 中草药,不同的研究者所选择的成分往往也不一致。大承气 汤是《伤寒论》的名方之一,由大黄、枳实、厚朴和芒硝组成。 研究者对大承气汤中活性成分的选择和其药代动力学的认 识与当时的分析水平密切相关,见表 2。虽然这些研究多集 中于分析方法的确立和血药浓度的测定,并未进行系统深入 的探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也可大致了解中草药多成 分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而且随着体内药物分析技术 的发展,能够同时定量的成分与日俱增,对中草药的体内暴 露情况将有日臻完善的认识,也为传统中草药作为植物药在 美国上市提供有益的信息。
2004 年,FDA 颁布正式的《植物药指导原则》( Botanical Drug Products) ,该原则中明确将 “植物药”与化学药或高度 纯化的植物提取物加以区分,认为“植物药”是来源于植物材 料,且通常为多种成分的混合物,其化学组成并不完全清楚, 甚至很多情况下其有效成分也不明确,这些特征都与我国的 中草药十分相似[2-3]。因此,FDA 对植物药评审的相关政策 对我国中草药的评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本文围绕 FDA 《植物药指导原则》的核心思想,提炼出中草药新药多成分药 代动力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和关键问题,并分析国内外若干前
第 36 卷第 5 期 2011 年 3 月
Vol. 36,Issue 5 March,2011
FDA 批准的第一个植物药 VeregenTM ,为绿茶的水提物, 相当于我国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中的第 5 类新药,即有 效部位为儿茶素类成分的植物药。由于该药为外用制剂,只 在局部发挥药效而无须进入体内,因此在其非临床安全性评 价中,申请者对 VeregenTM 进行的体外透皮吸收实验和一系 列动物药代动力学实验( 包括毒代动力学实验) ,都围绕着一 个目的,即充分评估其全身暴露程度,以确保其在体内的最 大暴露并不足以危害人体健康。可是,该药的有效成分并不 明确,所以申请者选用了 VeregenTM 中含量最高的几种主要 成分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FDA 对此并无异议。在随后的临 床药代动力学评价中,申请者则主要采用与口服安全剂量的 绿茶水溶液相比较的方法,对比了外用与口服 2 种方式下, VeregenTM 的 4 种主要成分在体内的暴露情况,以确保该药的 人体使用安全性,而其有效性主要通过临床试验进行确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