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特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理论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库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理论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项属于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A. 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B.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C.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D.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答案:B2. 以下哪个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A. 德育为先B. 全面发展C. 终身教育D.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答案:C二、填空题3.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4.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
答案:学习过程三、判断题5.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答案:正确6. 教育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这是教育公正的体现。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7. 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答案:教育的政治功能包括:(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3)教育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
五、论述题8. 论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答案:(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作用: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职业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作用: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发展、促进个体健康个性的形成。
六、案例分析题9. 某中学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老师发现后没收了手机,并要求学生写检讨。
请你从教育理论的角度分析这位老师的做法是否合理,并提出建议。
答案:这位老师的做法不太合理。
首先,老师没有尊重学生的权利,没收手机属于侵犯学生的财产权;其次,老师没有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建议: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玩手机的原因;(2)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课堂上玩手机对学习的影响;(3)与学生共同制定改进措施,如限制上课玩手机的时间等。
教育学重点

第一章1.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广义——泛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狭义——学校教育最狭义——思想品德教育2.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规律,阐明教育理论,解决培养人才的问题的科学.3.教育学的产生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有人即有教育。
1、古代教育学萌芽阶段孔子:中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2、近代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4.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标志: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5、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科学教育学之父” 传统教育的代表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6、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2、科学指导教育实践3、顺利进行教育改革4、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7、学习教育学的方法:1、观察法2、文献法3、调查法4、实验法5、比较法6、个案法第二章人、社会、教育第二章1.人的发展的定义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历程中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整体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2.影响人发展的因素○1生物性因素——提供可能性先天性的遗传因素先天性的非遗传因素○2环境——提供可能性○3教育——主导作用○4人的主观能动性——内部动力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影响、4.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
(了解)政治功能:(1)宣传思想,形成舆论(2)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经济功能:(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技术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文化功能:(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3)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第四章1.什么是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的特点和作用?特点:预见性超前性理想性历史性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协调作用标准作用3.教育目的的内容?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目标与特点

学校如何办教育要从非常宏观的背景来 看,因此我们说,有些学校专注于提高 升学率,提高升学率不是坏事情,但是 我们只做这一件事情,那就是对教育的 一种简单化,说的更不好听呢,是功利 化。
——朱慕菊报告语
新一轮课程改革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 教育目的的指向
教育指向何方——
把教育只定位于培养特定国家和社会的政 治人、经济人、社会人,无疑是一种封闭的 教育理念,其价值取向仅仅确立在社会和国 家一级而忽视了个人和人类整体这两端。这 样的教育缺乏尊重、关注个体生命的人道意 识,缺乏对教育为谁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解。
教育首先应该指向人,教育是人的教育。 首先应尊重和承认人作为人超越了“资源” 和“资本”的独立价值。
那么,个性是什么? 新课程认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 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新课程正是从以下三大关系来理解学 生个性发展、规划课程目标的,即:
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前面四条内容基本上属于这一关系),
学生与自然的关系(五、六两条内容基本上属于这一关系),
学生与自我的关系(第七条属于这一关系)。 这三大关系相辅相成构成了学生个性相对完整的画面。用一 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其视为课程的根本 目标,这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了新的起点。
一切的教育,都必须有一个受教育的主体,而不是 客体。
主体性:教育目的应成为学生的自我追求,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③教育目的的超越性和未来性
教育还应寻求超越,而不仅仅是适应;让“人 的教育”着眼于未来,而不是现实。
超越性:在人类越来越受功利现实羁绊、越来越受实利
限制生命意义的扩展之际,教育体现的对人类 社会最高境界的诉求,保留了对超越实利的非 功利的价值追求,至少可以寄希望于教育使人 在现实的病态和畸形中保持警觉,对人的纯功 利性的冲动起到平衡的纠正作用。
《幼儿园教育基础》第3章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及内容(精讲讲义课件)

《幼儿园教育基础》第三章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及内容学习目标1. 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含义及其构成。
2. 理解选择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原则。
3. 能运用本章知识分析某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与内容是否适宜学习重点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构成及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分类。
学习难点运用本章知识为具体的幼儿园制定教育目标和选择教育内容。
案例导读当前,社会的竞争延伸到了幼儿园。
一些人认为,孩子上个好一点的幼儿园,将来就能上个好一点的小学,接着上个好的中学、大学等。
人们不禁要问:“孩子上幼儿园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将来升学吗?”而有些幼儿园为了争取生源,迎合一些家长的需求,开展了各种所谓的“特长班”或“兴趣班”,有的干脆教起了拼音、识字、计算等。
针对这些现象,有的人认为是违反了幼儿教育的规律,应坚决反对:有的人到认为这些幼儿园没有做错,毕竟满足了一些家长的需求。
到底应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上例反映的是幼儿圆为了什么而“教”和”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要回答什么是幼儿国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目标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方向盘”,其自身定位如何会对幼儿园教育带来全局性的影响。
第一节幼儿园教育目标目标是人们对某项工作成行动所要获得结果的预期。
目标是“指挥棒”,更是“方向盘”,幼儿园教育目标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方向盘”。
一、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概念(一)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含义要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必须先了解与其相关的几个概念: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幼儿教育目标等。
教育目的,是指在进行教育之前,在人们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结果的总的预设。
通常,教育目的是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上提出来的,它是国家对各层次各类型的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一种素质要求,也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总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指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主要借助以 下方式来进行: 下方式来进行: 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一)社会依据 (二)人的依据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能对社会、对 人产生多方面影响,又受多方面制约。 要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促进入的发展, 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同学们想一想,应以 什么作为依据?(可以联系教育的功能思考)
(一)社会依据 一 社会依据
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1.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应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 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社会倾 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的各 狭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 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3.广义的教育目的: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 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系列。 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系列。 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之分,依次是: 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之分,依次是:教育目 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1.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 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 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 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 为谁(哪个社会、 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哪个社会、 哪个阶级)服务” 哪个阶级)服务”。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

生理的还是心理的,
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摘自朱永新《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问题思考
1.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有哪些?
2.简述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
3.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4.当代教育的目的观发生怎样的转变? 5.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是什么? 6.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是什么?
7.谈谈你所理解的“素质教育”?
我国教育价值取向中存在的偏差 ——中西方比较
小资料:
我国教育价值取向中存在的偏差 ——中西比较
教育价值与教育观
中国
社会利益
西方
个体发展
培养精英
注重系统知识 强调稳定 计划,大纲
面向大众
关注生活经验 追求变化 跑道,共同建构
教育内容与教材
中国 学科中心 系统与规范 原理、经典的知识 繁,难,窄,旧 概念,法则,练习 注重结论,获得知识 西方 经验中心 解决问题 应用、现代化的内容 简,浅,宽,新 经验,思考,应用 关注过程,强调体验
1.教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2.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3.教育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服务。
(二)教育为人民服务
1.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宗 旨
2.教育事业必须“让人民满意”
(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
1、培养的人应具有社会主义觉悟与道德。 2、培养的人必须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拥有
应试教育以考分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学生
的考分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老师;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 别
传统教育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 理论依据 学生观 升学,应试 知识型的人 知识 “三死”:死扣书本,死记 硬背,死追分数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选拔 面向少数尖子学生 素质教育 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创新型的人 “五育” “三发展”:全面发展, 全体发展,个性发展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包括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制度、师生关系、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课外校外教育、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教育学的主要章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是一种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
教育的属性是育人性,即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目的性、社会性和育人三个方面。
教育的定义可以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两种角度来看。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是德育,即思想品德课。
个体角度上,教育等同于个体研究与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和生产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包括教育的普及规律、发展规律、差异规律和相互作用规律。
教育的普及规律是指教育的普及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育的差异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不同于地区、不同于个体;教育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指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有用的人才。
教育制度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教育的类型、层次、阶段和课程设置等。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学生是教育实践的客体。
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知识、教育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应当具备自主研究、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五章课程课程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
课程的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
第六章教学教学是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第三章 教育目的

各种结果。具有持续性特点。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终极性教育目的与发展性教育目的关系: 终极性教育目的是发展性教育目的的根本性依据,是发展 性教育目的确立不可忽视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发展性教育目的是终极性教育目的实现的“必经路线”和 必不可少的“具体策略”,是终极性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案例四:读书为什么?
湖南省株洲市二中语文教师尹健庭在其撰写的《入学教育课》中写道 ,“读书干什么?。。。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 ,将来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
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所以我强调读书是为了自己。”
人对多门功课不及格却不以为然,他在《三重门》自述中表明了自己的心
声:“还是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 想好。”这又引起了教育界的恐慌,虽然不少人为韩寒惊讶叫好,但也有 不少人认为韩寒是个“问题少年”,很多人在为韩寒的处境和未来担忧, 这个“高才留级生”已成为教育界、文化界争论的一个热点。
思考:你赞同这样的观点吗? 家长、教师和社会到底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他们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符合社会的要求?
•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我们再做任何事情之前总要有个目的和计划才行,而动物的
这种目的性和计划性不强。 •比如你为什么要上大学?你为什么要选择当老师?这其中也
(三)正式决策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 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的一定权力机构正 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 的。 二者因不同的社会需要常有互为依据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特点
(一)教育目的的基本意蕴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
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
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从
所包含内容的主要指向来看,教育目的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
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或者说
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
到的根本所在。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
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
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
目标——教学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
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从二者的联系看,它
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
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
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从二者的
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
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
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
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教
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这种联系和区别,在我国现行教育的相关法规和
文献中有明显的体现。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
人民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
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所强调的主
旨;而我国的教育目的则强调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同人类社会生活和活动的目的一样,教育目的也带有意识性、意
欲性、可能性和预期性的特点。除此之外,教育目的还有两个较为明
显的特点: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即教育目的
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一
是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二是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
性,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即
要使教育对象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
服务;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即要使教育对象在
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应养成哪些方面的素质等。第二,教育目的具有
社会性和时代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无不受到社会及各个时
代的制约,这也就使得教育目的在历史的发展中常常带有社会不同时
代的特点,体现不同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