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鱼类出血病原因分析
一例鲤、鲫暴发性出血病的诊治

一、基本情况1.养殖情况本次发病区域位于成都市新津区集中连片养殖池塘,发病池塘主要养殖品种为鲤、鲫,养殖池塘水域面积大小不一,集中连片区域池塘总面积1000余亩。
本次选取发病较为严重的1个养殖户池塘,兼顾周边养殖场。
该养殖户的养殖池塘面积为40亩,水源为自然降水、地下水以及湿地沉降水。
通过现场观察,池塘水体较为清澈,无漂浮物,在饵料台附近可见少许漂浮油膜,水面散在性漂浮病死鱼;增氧机处于常开状态。
2.水质检测水质检测时间为14时左右,使用采水器取水面下15厘米水体。
池塘水温10.3℃、溶氧8.8毫克/升、pH8.04、氨氮1.2毫克/升、亚硝酸盐0.05毫克/升,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偏高。
3.发病情况该养殖区域从2021年12月起陆续出现发病情况,最初以鲤鱼为主,后期扩散至鲫鱼养殖池塘。
根据部分养殖户反馈,最早发现的病例在成都市蒲江县流水养殖池塘。
据了解,本区域内养殖鲤、鲫苗种均购自蒲江一带苗种繁育场,草鱼购自广东一带苗种繁育场。
该养殖户主要养殖品种为鲤、鲫,搭配鲢、鳙和草鱼。
鲤、鲫均为当年苗种,购自蒲江一带苗种繁育场,放养大规格苗种5000尾/亩。
2022年1月底该养殖户进行了1次拉网捕鱼,拉网后池塘未进行消毒和采取其他措施。
2月初池鱼开始发病,初期每天死亡几尾,后期发展至10~15千克,发病最高期日死亡量达150千克左右。
发病个体大小不一,死亡个体鲤均重在600克左右、鲫在400克左右,发病趋势呈现出典型的“急、快、广、高”。
在进出水口附近可观察到病死鱼沉在池底,部分浅水区域可见病鱼在池底呆滞不动或漂浮于水体中,对惊吓不敏感。
二、解剖学观察选取典型发病鲤、鲫进行观察,鲤体表多见散在充血、出血(图1a),鳃盖前段出现1个较大创口,边缘溃疡发白,鳃盖充血、出血(图1b),鳍条及基部充血、出血(图1c),腹部可见大范围充血、出血(图1d),肛门红肿,鳞基部充血、出血、松动易落,有竖鳞现象(图1e),鳃丝严重充血(图1f),血液凝固性变差,易溶血;鲫的口部周围严重充血、出血,并伴有吻部溃烂(图1g),鳃盖周边可见散在分布溃疡灶,体表偶见充血、出血点位,鳃丝严重充血(图1h),鳞松动易落。
花白鲢暴发性出血病的防治措施

花白鲢暴发性出血病的防治措施近年来花白鲢出血病在湖泊、水库、池塘养殖过程中暴发日益严重,部分养殖户产生了一定的恐慌心理,盲目乱用药物,不仅使养殖雪上加霜,而且病原产生了较强的耐药性,为病害复发埋下隐患。
现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对病原菌、发病原因及具体症状等进行了总结,通过科学选择药物,对疾病进行分类处理,取得较好防治效果,现总结如下供参考。
一、病原微生物花白鲢出血病的病原微生物比较复杂,往往是寄生虫、出血病毒和细菌复合感染,但以病毒和细菌为主,感染的变异菌株也较多。
寄生虫直接造成鱼体创伤,加快了病毒和细菌的入侵,同时也是病毒和细菌潜伏和栖息的场所,是致病的外因,最常见的寄生虫为中华鳋、指环虫和三代虫等。
常见的致病细菌有:①嗜水气单胞菌。
每年3---11月易流行,病鱼表现为全身出血。
②弧菌感染。
主要为弧菌科的致病菌株感染,每年5---9月易流行,病鱼表现为局部出血。
③鲁氏耶尔森氏菌。
每年3---4月易流行,病鱼表现为局部出血和春季死亡。
二、发病原因根据多年来对花白鲢出血病临床经验总结,该病主要氏因为水环境恶化,导致病原菌滋生和鱼类体质下降,寄生虫危害打破了鱼类正常的皮肤隔离屏障,不科学的管理导致了病害的快速发展和蔓延。
具体表现为:放养密度过大,比例不合理,池塘老化,淤泥深厚。
过度投饵,盲目使用有机肥。
花白鲢鱼苗品种退化,适应能力差,有时携带病原体。
水源污染,水质恶化,乱用药物,造成药害,如平时反复使用毒性大的农药及化学药品,产生耐药性,甚至导致鱼类慢性中毒,体质下降而易发病。
三、死亡症状花白鲢出血病死亡症状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分类治疗,总结归纳成以下四种类型:1、白鲢、鲫鱼出血综合症白鲢眼球突出鼓胀,死亡后陷入眼眶,头部和胸鳍出血明显,鲫鱼体发黑,鳃盖和鳍条出血明显,尾鳍末端发白,解剖可见肝肾肿大,脾淤血呈紫黑色,胆?棕褐色,胆汁清淡,肠道发炎有积水,大小规格均死亡,白鲢死亡严重,鲫鱼零星死亡。
2、寄生性花白鲢出血症花白鲢头部浮肿鼓胀,鳃丝发红糜烂,镜检可见寄生虫,头部和鳍条出血明显,解剖可见肝呈粉红色,水肿,有腹水肠水,大规格鱼种死亡占大多数,花白鲢闹水严重,水面常形成许多不规则的浪花。
鳗鱼养殖常见病出血性开口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Word
鳗鱼养殖常见病出血性开口病的诊断与防
治技术
1.病原:初步查明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类型的病毒。
我们要多多的学习鳗鱼养殖的相关学问,才干够在养殖鳗鱼的过程中碰到问题合理解决,更好的提高鳗鱼的养殖产量。
2.症状:病鱼严峻出血,主要是颅腔出血,引起上下颌萎缩;第二是口腔、头部肌肉出血;病鱼的骨质疏松,极易破裂,颅腔“开天窗”,齿骨与关节骨之间衔接处松脱,因此口腔张开,不能闭合,故叫出血性开口病。
3.流行状况:该病流行于福建、广东,水温25~30℃左右,死亡率高达90%,主要危害1足龄以上鳗鲡。
4.诊断:按照症状及流行状况举行初步诊断,确诊须抽取病鳗血液举行超薄切片观看,在血细胞内找到病毒颗粒,或举行病毒分别培养。
5.防治办法;严格落实检疫制度,举行综合预防。
治疗办法尚未讨论。
- 1 -。
锦鲤疾病治疗—出血症

锦鲤疾病治疗—出血症
出血病,是锦鲤常见的一种疾病。
主要发生于夏、秋季,流行广泛,危害性大,可造成各种规格锦鲤的大批死亡。
症状识别:
病鱼眼眶四周、鳃盖、口腔和各鳍条的基部充血,如果将皮肤剥开,可见肌肉呈点状充血,某些部位有紫红色斑块,严重时全部肌肉呈血红色;肠道、肾脏、肝脏、脾脏也有充血现象;腹腔内有大量腹水;打开鳃盖可见鳃部呈淡红色或苍白色;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很差;发病鱼的鳍条、鳞片通常都比较完整,主要症状是出血。
、
发病原因:
由呼肠弧病毒引起。
当饲养水水质恶化、水中溶氧量降低、总氮和有机物耗氧量增高时锦鲤抵抗力下降,病毒乘虚而入,导致锦鲤发病。
流行及危害:
出血病流行于6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夏、秋季节,适宜流行水温是25℃至30℃。
当饲养水体中放养锦鲤的密度过大、水环境恶化时锦鲤就容易发病。
该病主要危害当岁鱼,最小的全长仅2.9㎝的锦鲤就开始发病。
出血病是急性型鱼病,可引起锦鲤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水质,夏、秋季节尽量稀养,创造良好的水体环境,对预防该病有一定的效果。
(2)流行季节在饲养水体中泼洒漂白粉,使水体中的药物的浓度达到1㎎∕升,进行该病的预防。
(3)用4~10㎎∕升的红霉素浸泡鱼体15分钟有一定的疗效。
(4)3~5%的盐水药浴10~15秒或强氯精1ppm药浴,全池杀菌。
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的防与治

天用阿维菌素全池泼洒 , 第二天或隔天用
的塘 口池水乱排放 ,天然水域中的水来不及 自净 , 天然水域 中的病原体 日 益增多。 5寄生虫对鳃部及体表的咬伤 而引体 的 、
继发性感染 。
二、 流行 症 状
杀菌药全池遍洒 , 同时服用 内服药 , 病情严重 时连续用两天杀菌药。无寄生虫就用杀菌药
充 足 的 野 杂 鱼 资 源 进 行 鳜 鱼 网箱 养 殖 ,不 失
2 科学投喂饵料鱼。预防鳜鱼病害的发 .
生首先要防治好饵料 鱼的病 害,同时严格饵 料鱼消毒制度。每进一批饵料鱼都必须严格 检查, 防止带人病原, 坚决 杜绝病原体 经饵料 鱼传染 。坚持按照定 时 、 定质 、 定量的原则投
与内服药。隔 4 天用具有吸附作用 的强效底
改来改 良池底水质 , 防止此病的再 次暴发 。
4 如患病对象既有鲢鱼又有鲫鱼 、 、 鳊鱼 、
或底层的野杂鱼类 , 除用杀虫药和杀菌药外 .
疾病早期及急性感染时 , 鱼离群独游 , 病 鳃盖、 眼睛、 鳍基轻度充血 , 严重时, 鱼体表严 重充血 ; 有时显现红侧线 , 鳃呈花斑状 ; 鱼眼 球突 出, 门红肿 , 肛 腹部膨大 , 腹腔内有淡黄 色透明腹水 , 胆囊肿大 , 鳔壁充血 , 尤其鳔的
后室 , 鳔壁充血变小 , 甚至完
重
匦圃
。 李 红凤 陈晓 兰
国圄
全消失 ,病情严的鱼厌食
或不吃食,静止不动或发生
阵发性乱游 ,有的在池边摩 擦, 最后衰竭而死 。
自 20 年 以来 ,每年 的 2 00 月底开始 , 我 市及邻近县不少养殖户的鲢鱼、 鲫鱼 、 鳊鱼常
发生暴发性出血病 , 引起大批 鱼死亡 , 没有采
鱼类疾病的防治

低至l2℃及高至34.5℃时也有发病。
[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要进行病原学、
病理学及免疫学诊断。
[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2)草鱼鱼种下塘前用灭活疫苗浸浴或注
射;(3)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鱼体抵抗力;(4)发病
季节,每月用下列治疗药物预防一个疗程。
[治疗方法] (1)外泼药:全池遍洒含氯消毒药,如二氧化氯0.02x10-
( 3)流行地区改养对此病不敏感的鱼类;
(4)升高水温及适当稀养精品也课件有预防效果。
6
3.鲤水肿病
[病原]此病是由病毒和细菌双重感染而引起的。病毒初步诊断为鲤 春病毒。细菌主是点状产气单胞菌。病毒是原发性病原,细菌是 继发性病原 。
[病症] (1)急性型:患病初期的病鱼皮肤和内脏有明显的出血性发炎,
(2)慢性型:开始皮肤表层局部发炎出血,表皮糜烂,脱鳞,而后
形成溃疡,肌肉坏死,邻近组织发炎,呈现红肿,有时局部竖鳞,
鳍充血,有自然痊愈的,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慢性型发病过程长,
可拖至45~60天或更长一些时间。死亡之前,常伴有全身水肿,
腹腔积水,眼球突出,有的出精品现课竖件 鳞。
7
鲤水肿病
上为健康鲤鱼
皮肤红肿,身体的两侧和腹部由于充血发炎,出现不同形状和大
小的浮肿红斑;鳍的基部发炎,鳍条间组织破坏,形成“蛀鳍”,
肛门红肿外突,全身竖鳞,鳃苍白,全身浮肿;随着病情的发展,
病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有侧游现象,有时静卧水底,呼吸困
难,不食不动,最后尾鳍僵化,失去游动能力,不久死亡。急性
型的病鱼一般2~14天即可死亡。
精品课件
18
疖疮病
[流行情况] 此病在我国各养殖区都可发现,但发病 数不多。主要危害青鱼。此病无明显的流行季节, 一年四季都可出现。
鳖病及防治―出血病

根据鳖发病的时间、病情的发展和变化,判断出血 病的病程。
分类鉴别
与其他类似病症(如红脖子病、水霉病等)进行鉴 别,以准确诊断。
病理学诊断
病理解剖
对病鳖进行解剖,观察其内脏器官(如肝、脾、肾等)的病变情况,寻找出血 症状的证据。
组织学检查
取病鳖的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观察,了解细胞结构和组织病变情况,为诊断提 供依据。
药物预防
01
02
03
定期消毒
定期对养殖场、池塘、水 体等进行消毒处理,杀灭 病原菌,预防疾病发生。
合理使用药物
根据病情和药物使用说明 ,合理选用预防和治疗药 物,避免药物滥用和残留 。
耐药性管理
针对长期使用的药物,应 定期更换药物品种,避免 耐药性的产生,提高药物 治疗效果。
04
治疗措施
西药治疗
定期消毒
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养殖池进行定期消毒,以减少病菌的 数量。
隔离病鳖
一旦发现病鳖,及时隔离,避免疾病在养殖场内扩散。
防治效果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该养殖场的鳖出血病得到了有效控 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
某水产市场的鳖出血病防治
发病情况
某水产市场在夏季高发鳖出血病,主要症状为鳖的背部和 腹部出现红色出血点,伴有黄色脓液。病鳖迅速死亡,给 市场经营带来很大损失。
防治措施
水产市场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加强水质管理
增加换水次数,保持水质清新,减少病菌滋生。
预防接种
与当地水产科研机构合作,引进优质抗病品种,进行预防 接种。
严格控制饲料品质
选用高品质饲料,避免饲料中添加违禁药物,保障鳖的健 康成长。
防治效果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该水产市场的鳖出血病得到了有效控 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经营损失得到缓解。
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类型及防治

状 产气 单胞 菌 , 可使 鱼体 水 肿 、 生腹 水 ; 一种 是毒 力 较 产 另
弱 的非水 肿 型点状 极毛 菌 , 鱼体 呈溃 疡状 。 是 由病毒 引 使 二
该 病 流行 时 间长 , 积 广 , 情 来 势凶 猛 , 面 病 严重 威胁 渔 业 生 产 的发 展 。 将 暴发 性 出血 病 的 类型 、 现 症状 特 点 、 病 原 因 发
保持 淤泥深 度 在 2 ~ 0c 为宜 . 条件 的每 年 对塘 泥进 行 O 3 m 有
曝 晒 。 议 清 塘 用 生 石 灰 最 好 , 量 在 11 5 1 7 gh 2 建 用 2 ~ 5k/m 。 8
体 外有 出血点 、 泡和 溃 疡 , 水 并逐渐 形成 疥疮 。 四是 潜伏 型 。
要取得 好 的治疗 效 果 , 首先 需 了解发 病 的原 因 , 对症 下 药。 如果 是寄 生 虫引起 的 , 杀虫 , 先 再消毒 。 据 多年 的治 疗 根 经验 , 用 治疗 方 案 : 是 首 日用暴 血 平 3 5mL(m m) 外 一 7 /h ・ +
关 键 词 鱼 类 暴 发 性 出血 病 ; 型 ; 状 特 点 ; 病 原 因 ; 治 措 施 类 症 发 防 中图分 类号 ¥ 4 .1 文 献 标 识 码 B 91 1 4 文 章 编 号 10 — 7 9 2 1 )5 0 4 一 1 0 7 5 3 ( 0 10 — 3 6 O
鱼 类暴发 性 出血病 在 2 O世 纪 2 ~ 3 0 0年 代 国 外 就 有 发 现 , 13 到 9 3年 ,p izk w做 了 病 菌 分 离 试 验 , 正 式 提 名 Sc ao c 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鱼类出血病原因分析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类生病出血情况主要有下面四种:应激性出血、中毒性出血、细菌感染性出血、病毒性出血。
有时会有两种、三种情况并发现象。
1、应激性出血
当养殖鱼类受到撒网、拉网捕捞而惊吓且剧烈活动、天气突变、雷暴雨、池塘大量换水或加水时水流量太大、长途运输等情况时,会出现全身性体表(尤其是腹部)和鳃部出血现象,严重者短时间便会出现大量死亡。
即使未死亡,也表现为生命垂危、全身发红、僵硬,体表少粘液、手感粗糙,失去商品价值。
发病主要原因
1、放养密度过高;
2、池塘长期溶氧不足;
3、饲料营养水平过高,鱼类生长太快,鳃部、体表毛细血管脆而薄;
4、个别饲料厂家生产不规范,违规添加抗生素、促生长剂等;
2、中毒性出血(充血)
发病主要原因
1、过量使用消毒剂、絮凝剂以及不合格的改底调水产品;
2、过量泼洒或投喂杀(驱)虫药;
3、饲料生产时违规添加三聚氰胺、氧化酸败的劣质油脂、抗生素、促生长素,饲料原料霉菌毒素、重金属离子超标;
4、池塘水体蓝藻大爆发。
5、池塘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超标。
症状表现
中毒性出血主要表现为头部、口腔、鳃盖、鳃丝出血或充血,腹部出血。
对病鱼解剖,都会有肝脏、肾脏等出血或充血现象,无一例外。
3、细菌性出血病
1、单一养殖品种细菌性出血病
池塘底质污染恶化、气温、水温过高导致池塘水体中有害细菌如嗜水气单胞菌、各种弧菌、链球菌(主要危害罗非鱼、石斑鱼等)、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鮰鱼引起套肠病)等大量滋生繁殖,感染并危害鱼类,
导致鱼类体表、上下颌、口腔、鳃盖、鳍条、肠道等严重出血,尤以腹部和头部出血最为严重,甚至肌肉、肠道等充血、出血。
有的病鱼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有腹水。
解剖可见肝、脾、肾脏肿大,严重出血,瞟充血,肠粘膜出血、肠道发炎出血。
2、多品种爆发性出血病(败血症)
在高温期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等引起的一种爆发性疾病,症状同上,危害面更大。
池塘中草鱼、青鱼、鲤鱼、鲫鱼、团头鲂、鲮鱼、鲢鱼、鳙鱼等所有鱼类均会爆发感染,而且死亡率能高达80%以上。
4、病毒性出血病
常见的有由草鱼呼肠孤病毒引起的草鱼、青鱼病毒性出血病和由弹状病毒引起的鲤鱼鲤春病毒性出血病
症状及流行情况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表现为病鱼食欲减退,体色发黑,以头部最为明显。
全身性出血是该病的主要病变特点:肌肉出血、鳍条基部出血、口腔、下颌、鳃盖、眼眶四周充血或出血,肠道充血或出血,伴有肝脏、肾脏充血、脂肪肝。
由于病程的发展,出血位置各有不同。
与细菌性出血病的最大不同在于:病毒性出血病病鱼的肠道呈紫红色,有弹性,而细菌性肠炎病的病鱼肠道是肉红色或淡粉红色,易断、易糜烂,由此即可确诊。
该病流行在6—9月的高温季节,一般在8月为高峰期,水温在
27℃--32℃。
死亡率高,有时能达到50%--80%。
鲤鱼鲤春病毒病由弹状病毒引起,主要感染四大家鱼和几种鲤科鱼类,该病主要流行于水温12—18℃的春季,死亡率高达80-90%,水温超过22℃时发病很少。
病鱼体色发黑,呼吸缓慢,往往失去平衡而侧游,聚集在水口处。
眼球突出,肛门红肿,体表充血、出血,腹部膨大,有带血腹水,肝脏,肾脏肿大出血。
江西派尼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研制的“藻能源”、“肽健康”、“派尼水爽”可以稳定水质、促进有益藻类生长,减少应激,提高水产动物免疫力,增强抗病力,促进生长的效果,增产增效显著。
淡水鱼出血病防治方法:
1、草鱼四病(肠炎、烂鳃、赤皮、出血并发症):
内服:“免疫双抗”+“甘泰乐”+“金维康”+康恩诺,中药连续内服5天,抗生素不超过4天。
外泼:
(1)全池连续泼洒“派尼酸碘”2次;
(2)每天投料前半小时每个料台泼洒各1瓶“派尼均安”/“派尼力康威”+“神农百果露”,每天早晚两次,连续泼洒3天。
底改:情况严重,傍晚抛撒1~2次“底卫士”。
2、鲫鱼鳃出血或大红鳃
内服:“免疫双抗”+“甘泰乐”+“金维康”+康恩诺,中药连续内服5天,抗生素不超过4天。
外泼:
(1)、先全池泼洒“藻能源”+“金水露”1次;
(2)、全池泼洒“派尼均安”/“派尼力康威”+“神农百果露”,每天一次,连续使用3天。
稳定后:外用“派尼酸碘”1次,内服“免疫双抗”+“金维康”+“甘泰乐”+“康恩诺”或者硫酸新霉素3天;抛撒“底润舒”或者“底卫士”改底。
3、黄颡鱼出血、烂身:
泼洒:
(1)食台第一天泼洒“神农百果露”1瓶+“虫清1号”1包+“派尼均安”1瓶;
(2)第二天食台泼洒“派尼均安”/“派尼力康威”1瓶+“神农百果露”1瓶+“黄氏琼浆”1瓶,每天下午投料前半小时1次;
(3)第3天按照第二天的方法再操作一次。
内服:“免疫双抗”+“甘泰乐”+“金维康”+恩诺沙星+维生素K3,连续使用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