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多少特征)

合集下载

基于视觉搜索影响因素的网页设计原则

基于视觉搜索影响因素的网页设计原则

基于视觉搜索影响因素的网页设计原则摘要:网页设计需要考虑到人的视觉加工特点,尤其是人的视觉搜索特点。

浏览者对网页信息的获取取决于人的视觉搜索特点及影响因素。

对视觉搜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每个影响因素为网页设计提供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视觉搜索;网页设计;网络信息0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的信息更多地来自于互联网。

网络在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无疑也加大了人们从浩瀚的网络信息海洋中获取所需信息的难度。

考虑到当前大多数信息是通过网页界面呈现的,所以这一难度给网页界面的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

网页是人与计算机网络进行交互的重要人机界面。

网页界面的样式林林种种、纷繁多样,究竟什么样的网页能向人们呈现更多的信息,什么样的网页设计更符合人们的信息加工特点,使人们高效、愉悦地获取所需信息,网页信息如何布局才能更好地引导人们科学的视觉行为,进而提高信息的获取效率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当前网页设计者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所知觉到的信息80%~9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网页界面更是如此。

所以考虑到人们的视觉加工特点,结合人们的视觉搜索特征,来探讨网页设计的原则,能够对网页设计提供一些指导。

1视觉搜索概述1.1视觉搜索定义视觉搜索,顾名思义,是利用视觉系统来搜索信息,是人们从大量的刺激中寻找目标刺激的信息加工过程,它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

针对网页界面而言,是指在网页界面所呈现的大量信息中,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的视觉行为过程。

经典的视觉搜索模式是Sternberg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它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的研究中得出信息提取匹配的两个假设:平行扫描(平行加工或平行搜索)和系列扫描(系列加工或系列搜索)。

1.2视觉搜索分类视觉搜索主要包含序列搜索和平行搜索两种模式。

在所呈现的项目集合中,目标刺激和所有的项目同时进行比较,来找到目标刺激,是平行搜索;序列搜索则是把目标刺激和集合中的所有项目一一进行比较,直到找到目标,是系列搜索;Kristjansson和Tse(2001)对平行搜索和系列搜索分类是通过研究说明的,认为在一系列弯曲不连续的图形中搜索弯曲连续的图形,叫做系列搜索,反之则叫平行搜索;在一系列椭圆形中搜索圆形叫做系列搜索,反之则叫平行搜索。

基于SIFT特征的图像检索技术研究

基于SIFT特征的图像检索技术研究

然而,现有的基于SIFT特征的图像检索方法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如特征 选择的不准确性和跨域性问题等。未来的研究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进一步提高图像检索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研 究者可以尝试将深度学习与基于SIFT特征的图像检索技术相结合,探索更有效的 图像特征表达和匹配方法。
1、图像特征提取
图像特征提取是图像检索的核心,它通过一定的算法从图像中提取出能够代 表图像内容的关键信息,如颜色、纹理、形状等。这些特征可以有效地描述图像 的内容和特征,为后续的图像比较和分析提供基础。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 SIFT、SURF、ORB等。
2、相似度比较
在提取出图像的特征之后,我们需要对这些特征进行比较,以确定两幅图像 的相似度。常用的相似度比较方法包括欧氏距离、余弦相似度、交叉相关等。这 些方法通过计算特征向量之间的距离或者相关系数,来评估两幅图像的相似程度。
3、检索算法

基于特征的图像检索技术中常用的检索算法包括基于内容的检索、基于神经 网络的检索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检索等。其中,基于内容的检索通过比较查询图像 和库中图像的特征,找出最相似的图像;基于神经网络的检索通过训练神经网络 来学习图像特征和标签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新的图像进行分类和检索;基于深度 学习的检索通过构建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对图像进行深度特征提取和分类,从而 实现高精度的图像检索。
SIFT特征最早由David Lowe在1999年提出,具有尺度不变性、旋转不变性、 亮度不变性等优点。自提出以来,SIFT特征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包括目标识别、图像配准、图像检索等。在图像检索领域,SIFT特征可以有效地 表达图像的内容和特征,提高检索准确率。然而,现有的基于SIFT特征的图像检 索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特征选择不准确、匹配效率低等。

普通心理实验项目情况

普通心理实验项目情况

适用于普通心理学的实验:知觉实验似动现象、时间知觉(无反馈)、时间知觉(有反馈)、速度知觉(无反馈)、速度知觉(有反馈)等。

应用性实验注意集中(追踪实验)、划消实验、注意广度、注意分配、神经活动的强度特性、神经活动的灵活性普通心理学演示实验颜色视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错觉、注意的稳定性、观察力、螺旋后效等。

附:心理实验系统简介(共71个实验)心理实验系统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研制的新一代专业心理实验系统。

实验课程包含反应时、传统心理物理法、现代心理物理法、知觉实验、学习与记忆、现代认知心理实验、应用性实验、普通心理学演示实验、发展心理学等九大模块。

涵盖了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本系统由实验软件、主机、反应盒三部分组成。

其中实验软件具备实验材料选择、参数设置、刺激呈现、数据采集、实验列表管理、数据保存、结果打印等功能;主机通过反应盒采集被试反应数据,通过USB接口传输至PC机;反应盒有三键和四键两种,并可选配脚踏开关;通过PS2口和主机相连,一个主机可扩展至4个反应盒和脚踏开关。

可连接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

实验内容包括:一、反应时(6个)视觉简单反应时、听觉简单反应时、视觉选择反应时、听觉选择反应时、视觉辨别反应时、听觉辨别反应时等。

二、传统心理物理法(5个)极限法测定明度差别阈限、平均误差法测线段长度差别阈限、恒定刺激法测定频率的差别阈限、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量表、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等。

三、现代心理物理法(4个)信号检测论(有无法)、信号检测论(迫选法)、信号检测论(评价法)、信号检测论(再认法)等。

四、知觉实验(5个)似动现象、时间知觉(无反馈)、时间知觉(有反馈)、速度知觉(无反馈)、速度知觉(有反馈)等。

五、学习和记忆(11个)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短时记忆(图形再认)、长时记忆(比较有意义和无意义)、长时记忆(有凭借再现和无凭借再现)、不同学习材料的记忆广度、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系列位置效应、概念形成、学习迁移实验、前摄作用和倒摄作用、河内塔等。

眼动演示实验报告(3篇)

眼动演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眼动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眼动追踪技术及其应用。

3. 分析被试在观看视觉刺激时的眼动特征。

4. 探讨眼动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视觉刺激图片,如人物、风景、动物等。

2. 实验设备:眼动仪、电脑、投影仪等。

3. 被试:选取20名年龄、性别、视力等基本情况相似的志愿者作为被试。

4. 实验流程:(1)被试在实验前进行眼动仪校准,确保眼动数据准确;(2)被试在实验过程中佩戴眼动仪,观看实验图片;(3)记录被试在观看图片时的眼动轨迹、注视点、注视时间等数据;(4)分析被试的眼动特征,探讨眼动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结果1. 被试在观看实验图片时,眼动轨迹呈现规律性变化,注视点主要集中在图片的视觉焦点区域;2. 注视时间随视觉刺激的复杂程度增加而增加,简单图片的注视时间较短,复杂图片的注视时间较长;3. 被试在观看图片时,眼动速度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这与被试的认知过程有关;4. 被试在观看图片时,眼动方向呈现先垂直后水平的趋势,这与被试的视觉搜索策略有关。

四、实验讨论1. 眼动实验结果表明,眼动在视觉信息处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被试在观看图片时,眼动轨迹、注视点、注视时间等眼动特征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2. 眼动追踪技术为研究认知过程提供了新的手段,有助于揭示视觉信息处理机制;3. 实验结果提示,视觉搜索策略在视觉信息处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被试在观看图片时,眼动方向、注视点等眼动特征与视觉搜索策略有关;4.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眼动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为视觉信息处理研究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五、实验结论1. 眼动实验揭示了眼动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为视觉信息处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2. 眼动追踪技术在认知科学、心理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3. 实验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视觉信息处理机制,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六、实验局限性1. 实验样本量较小,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普适性;2. 实验材料较为单一,未涉及更多类型的视觉刺激;3. 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误差,如眼动仪校准误差、被试反应时间误差等。

attention发展历程

attention发展历程

attention发展历程Attention发展历程引言:Attention,即注意力,是指人类在感知、思考和行为中对特定信息的选择性集中和处理能力。

它在人类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今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注意力的发展历程角度出发,探讨其演变和重要里程碑。

一、早期研究:注意力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19世纪末提出。

他将注意力定义为“心理上的兴趣”,并研究了注意力在感知、记忆和意识中的作用。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注意力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发展出了一些基本理论,如过滤理论、注意力容量理论等。

二、Broadbent的选择性注意力模型:在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Donald Broadbent提出了选择性注意力模型,该模型认为人类在处理信息时,通过选择性地筛选感兴趣的信息,将其传入短期记忆系统。

这一模型强调了注意力在信息处理中的重要性,奠定了后续研究的基础。

三、Treisman的特征整合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Anne Treisman提出了特征整合理论,该理论是对Broadbent模型的扩展和修正。

特征整合理论认为,人类在处理信息时,首先进行特征分析,然后将这些特征整合成完整的对象。

这一理论强调了注意力在感知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特征预处理和平行搜索的概念。

四、Posner的空间注意力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心理学家Michael Posner提出了空间注意力理论,该理论认为注意力可以被分为三个网络:警觉性网络、定向性网络和执行控制网络。

这一理论进一步拓展了对注意力的理解,强调了其在空间定向和目标选择中的作用。

五、视觉搜索实验: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研究者们通过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对注意力的神经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视觉搜索实验成为研究注意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些实验揭示了人类在寻找目标时的注意力分配方式,如并行搜索和串行搜索等,进一步丰富了对注意力的认识。

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25
2
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实验
●制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标本的验查
2
专业
选做
验证
25
3
神经干动作电位
●制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观察蟾蜍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
2
专业
必做
验证
25
4
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观察
●观察脊髓模型和标本
●观察脑干模型和标本
●观察间脑模型和标本
●观察小脑模型和标本
●观察大脑模型和标本
一、《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内容
学时
实验类别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每组人数
1
简单、选择和辨别反应时
●视觉简单反应时的测定
●选择反应时的测定
●辨别反应时的测定
●考察三种反应时的区别
3
专业
必做
验证
1
2
表象的心理旋转
●使用反应时来检验表象具有可操作性
●学习反应时的减数法
3
专业
必做
验证
1
3
准备时间与简单反应时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内容
学时
实验类别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每组人数
1
减法反应时实验
●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或同时呈现,或有一定间隔,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重复Posner等人的实验
3
基础
选做
验证
6
2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出现非对称现象

PES心理实验系统-基础医学院医学机能学教学实验室

PES心理实验系统-基础医学院医学机能学教学实验室

PES®心理实验系统简介PES®心理实验系统教学版提供普通心理学的课堂演示和儿童实验。

课堂演示部分可以用于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普通心理学知识,以及心理学中经典而基础的现象的演示和介绍。

相当数量的演示还提供人机交互,可以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图形的调节,亲身体会心理学现象,从而加深对心理学的认识理解。

用于教学,可使教师授课内容系统化、多样化,增强趣味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内容,直观地掌握心理学概念和现象。

另外还包含8个专门针对儿童设计的儿童心理学实验。

一方面可以测查儿童的一些基本心理能力,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状况和特点;另一方面,通过亲身实验来领会儿童心理学实验的内容和方法,学习有关的实验设计,对于师范院校的教育系或心理系的学习尤为重要。

特点:1.针对性强,能够专用于普通心理学教学;2.趣味性强,并能提供相当数量交互性演示;3.儿童心理学实验可作为进行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辅助工具。

实验目录第一部分:普通心理学演示实验(共10个)1.错觉图形演示集2. 知觉的特性3. 深度知觉4. 观察力5.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6. 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7. 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8. 想象和表象9. 概念形成10. 彩色后像与颜色混合第二部分:儿童心理学实验(共8个)11. 思维策略12.辨别学习的策略13.空间认知的发展14.空间想象能力15.天平实验16.认知方式17.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18.小学生推理能力的测定第三部分:基本心理能力的实验测定(共9个)19.注意广度20.注意分配21.时间知觉22.速度知觉23.短时记忆广度24.空间位置记忆广度25.工作记忆广度26.再认能力测定27.简单、选择和辨别反应时第四部分:经典心理实验(共13个)28. 明度的差别阈限29. 音高的差别阈限30.线段长度差别阈限31.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32.瞬时记忆33.评价法─信号侦察论34.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系列位置效应)35. 句子理解速度36.似动现象37. 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38. STROOP效应39.河内塔40. 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第五部分:认知心理学实验(共10个)41.表象的心理旋转42. 减法反应时实验43. 学习的策略─空白试验法44.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45. 记忆的加工水平46.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47. 内隐记忆48.记忆错觉49. 无意识知觉的实验研究─错误再认50.汉语词汇加工过程的抑制机制。

认知心理学实验讲稿

认知心理学实验讲稿

认知心理学实验讲稿认知心理学实验讲义实验1 减法反应时实验1 实验目的检测句子与图形不同匹配条件下的辨别反应时2 实验仪器EP2004心理实验台和EPT801速示仪、卡片16张、注视卡片一张3实验程序1)主试先将16张卡片随机排列顺序并将卡号记入表中(记录表附后)2)将主机与附机EPT801速示仪连接好,打开电源,按《运行/待机》键。

3)主试根据屏显内容设置:联机模式---句子图形匹配---学号---姓名---A视场(6秒)---间隔(5秒)---测试次数(16)。

主试将注视卡片插入B视场,根据记录表顺序把第一张卡片插入A视场,向被试讲完指导语后按〈确定〉键后,主机背后的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可以开始测试。

4)指导语为:这是一个测试辨别反应时地典型实验,实验时你会看到有一个星形和一个十字组成的图形,另有一句描述它的相对位置的话,图形呈现时,你要判断该句话是不是符合图形,如符合按〈是(+)〉,不符合按〈否(—)〉,反应越快越好。

当你按了〈确定〉键后,实验开始。

5)被试见绿灯指示灯亮后,眼睛靠近观察窗口,看注视卡片,并按〈确定〉键,测试开始,对卡片做是与否反应,直至做满16次,鸣响,黄色指示灯亮,实验结束。

6)主试打印或查看数据,填入到记录表中,或者进入测试,换被试测试,待做完5名再一并打印或查看。

注:A、B视场呈现时间可随意设置,结果数据中“是”表示相符合4结果与分析(1)计算图形和句子不同匹配情况被试的平均反应时。

(2)计算不同匹配情况下反应正确的百分数。

5讨论(1)分析个体判断过程经过几个加工阶段(2)肯定陈述和否定陈述对反应时有什么影响,试分析原因。

附:记录表实验顺序(卡号)1,2,5,……..,16图形语句情况(符合/不符合)被试反应反应时【附录:实验说明】在认知心理学中,有些心理学家Clark和Chase(1972)所做的句子-图画匹配实验推崇为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

在这种实验里,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多少特征)
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 integraton theory 简称FIT)是特雷斯曼(Treisman,
1982)在施奈德与希夫林关于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她提
出了一个模式识别的双阶段模型:在模式识别过程中,第一个阶段是前注意阶段,
其加工方式是自动加工或平行加工;第二阶段是特征整合阶段,其加工方式是控制
加工或系列加工。她认为,在早期的前注意阶段,物体的特征处于“自由漂移”的状
态,认知系统中只能首先形成一个“特征地图”;而在后期的特征整合阶段,各个特
征犹如经过胶水“粘合”而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位置地图,对于物体的知觉就这样
完成了。特雷斯曼和索瑟(Treisman & Souther,1985)采用非对称性搜索任务进
一步证明了特征整合理论。
所谓非对称性搜索,指的是这样的情形:在若干个A类项目中找到一个B类项目,
与从同样的若干个B类项目中找到一个A类项目,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
本实验使用单线和双线组成的矩阵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对单线和双线分别作为
靶子进行视觉搜索的实验。
一、目的
1.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和特征整合理论。
2.验证多少特征的非对称性搜索实验。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单线和双线组成的矩阵
由双线搜索单线称第一搜索条件,共10张随机呈现。
由单线搜索双线称第二搜索条件,共10张随机呈现。
三、方法
1.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
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双击“电脑实验”,打开
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非对称性搜索
实验(多少特征)”,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
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
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2.指导语(1)是:
请你注意看下面呈现的线条矩阵。如果其中有单横线,你就使用1号的反应
盒按"+"号键;没有单横线按“-”号键,尽量做到既快又准。
在你明白了操作要求后,点击下面的“开始实验”按钮开始。
3.实验开始后,屏幕逐个呈现线条矩阵,被试依据指导语要求作相应反应。程序
记录反应时。完成参数设定的次数一半时再次出现指导语(2)。
4.指导语(2)是:
请你再次注意看下面呈现的线条矩阵。如果其中有"=",你就使用1号反应
盒按"+"号键,没有则按"-"号键,尽量做到既快又准。
在你明白了操作要求后,按任意键实验就继续。
5.屏幕继续呈现线条矩阵,被试依据指导语要求作相应反应。直至完成所设定的
次数。程序记录反应时和总的正确率。
6.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以换被试继续实验,
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分别统计第一搜索条件和第二搜索条件中的"有"和"无"正确平均反应时以及正
确率。
2.收集全体被试的实验结果,检验两种搜索条件的反应时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五、讨论
1.尝试用特征整合理论对实验结果做出解释。
2.除了多少特征的非对称性搜索之外,还有哪些非对称性现象?
3.你认为该领域还有哪些内容有待进一步研究。
六、参考文献
1.邵志芳.认知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1~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