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的非对称性问题

自然界中的非对称性问题
自然界中的非对称性问题

自然界中的非对称性问题

人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我们也很难找到一朵花是完美无缺的.虽然人体总的来说是

左右对称的,可是这种对称远远不是完全的.每个人左右手的粗细不一样,一只眼睛比另一

只眼睛更大或更圆,耳垂的形状也不同.最明显的,就是每个人只有一个心脏,通常都在靠

右的位置(当然也有极少数人的心脏在左侧).不仅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意的打破对称,艺

术家有时也会极力的创造出不对称的图像和物体,可是仍然给人以和谐与平衡的美感.

对称是相对的,不对称是绝对的,一个系统一旦实现了对称,这个系统就不存在了.李

政道(T.D.Lee)认为,“宇宙有三种作用:强作用、电弱作用、引力场.这三种作用的基础都

是建立在对称的理论上的.可是实验不断发现对称不守恒,为什么我们的理论,尤其是在

1950年代发现宇称不守恒以后似乎应越来越不对称,但实际不然,理论越来越对称,而实

验越来越多地发现不对称,使人觉得理论不行.它是21世纪科技所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

李政道1996年5月23日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演讲中曾指出:“艺术与科学,都是对称与

不对称的巧妙组合.”这无疑是正确的.对称是美,不对称也是美,准确说,对称与对称破缺

的某种组合才是美.“单纯对称和单纯不对称都是单调.一个对称的建筑只有放在不对称的

环境空间中才显得美,反之亦然.”【1】对称是美的,不对称(例如破缺、失稳、混沌等)

在一定条件下也能给人以美感.对称性理论只是在弱场情况下有效(因为忽略了二阶小量),

而在强场中对称性理论就失效了.毛泽东于1974年与李政道谈话时表示,他完全不能理解对

称在物理学中会被捧到如此高的地位.实际上,数学完美方面的对称理论依赖于极为高深的

数学工具,单纯为了普及的目的也要发展数学完美方面的不对称理论(但其符合物理方面的

对称性,如能量守恒原理等).

大自然趋稳,所以要对称性的破缺.对称性破缺分两种,自发性对称破缺和非自发对称

性破缺;生物物种的形成源于基因的突变,同一物种具有某些特征(形体、行为等)的不可

区分性.物种在适应环境变化中基因不断改变,如果基因变异引起物种某些特征的变化,在

后代繁衍进化中能消失,则物种系统是稳定的.如果变异积累到一定大小,群体差异使物种

系统失稳到一定程度,物种将分裂,单一物种被破坏,新物种产生,整体系统趋稳.这是自

发性对称破缺.生物化学家发现,在生物演化中也存在宇称不守恒现象.例如氨基酸的立体化

学结构有左手螺旋型的和右手螺旋型的两种,它们互为镜象,称为左手性(L型)的和右手

性的(D型)的.它们具有完全相同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中都同样能够存在.但是人们发

现,生物活体中的氨基酸却有些不同.地球上有150万种生物,一个高等生物具有几万种蛋

白质,它们都是由8种核甘酸和20种氨基酸组成的.20种生物氨基酸中,除甘氨酸特别简

单,不具有手性外,其他都是左手性的,而核甘酸的糖环则都是右手性的.

把物质的宇称、超荷、同位旋等所有物理性质都加起来考虑,会发现它们总体上并不守恒,即对称性有破缺.人们假设,这是只考虑“物质”的结果,如果把“真空”也算在内,就有可能找回“失去的对称性”,总体上这世界仍然是对称的、守恒的.问题是,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对真空的了解还不够多.为什么CP不守恒,而CPT就守恒?CPT守恒意味着什么?CPT真的永远守恒吗?这都是些非常重要而艰难的问题,目前只知道一小部分答案.对称性是第一世界(自然物理世界)固有的,还是第二世界(人类精神世界)强加于其上的?是自然界的属性,还是自然科学中物理定律的属性?或者问,对称性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一种简便的而肯定的回答是,对称性是客观的、自然世界固有的属性.这也是过去流行的观点,但此观点对于解决问题并不比相反的观点更具有优势.如果把认识世界视为一个复杂的、不断进步的过程,理解对称性也要放在一个过程之中进行,在此认识系统中,“属性”的词汇是不恰当.如果仍然保留“属性”一词,它也只能指对象在某种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功能,这也可以称作“条件主义”科学哲学.条件也即约束,可对应于某种操作,标示某种认识层次.对称性原理均根植于“不可观测量”的理论假设上;不可观测就意味着对称性,任何不对称性的发现必定意味着存在某种可观测量.(李政道)那么“不可观测”是不是由于我们认识能力而导致的一种假相呢?

李政道说:“这些‘不可观测量’中,有一些只是由于我们目前测量能力的限制.当我们的实验技术得到改进时,我们的观测范围自然要扩大.因而,完全有可能到某种时候,我们能够探测到某个假设的‘不可观测量’,而这正是对称破坏的根源.然而,当确实发生这样的破坏时,一个更深入的问题是,我们怎么能够确信这不是意味着世界不对称呢?是否有可能,自然界基本规律仍然是对称的?是自然规律不对称,还是世界不对称?这两种观点究竟有什么区别呢?”【2】此论述概括了理论物理学的认识过程,更涉及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

美国《天空与望远镜》杂志在1997年7月一期的第53-55页引用了D.K.Yeomans的研究: “海尔-波普彗星的周期是4210年,但是下一次出现只要再过2380年就行了.”说明了对称的相对性.1964年曾在一种质子中发现了不对称现象,1998年和1999年美国费尔米国家加速试验室的研究者曾在B介子中发现了不对称现象.英国生物学家在植物中发现了一个会使原来对称的叶子和花瓣变为略微不对称的基因,利用它可以创造出更美丽的花朵,即对称破缺是美.日本文部科学省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的高崎史彦授等在罗马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了有关宇宙充满物质,“CP对称性失衡即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近乎100%存

在的观测结果.37年来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6类夸克已被发现,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日益深入.今年7月6日,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的国际科研小组利用重1200吨的BaBar位于探测器已证明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存在的概率为99.997%.日本的KEK自1999年就组成了国际科研小组开始证明这一现象的存在.他们利用BFactory加速器制造了大量的B 介子和反B介子,然后观测它们衰变的速率,结果显示,不守恒现象存在的概率为99.999%,该结果比美国的观测结果要精确得多.目前在 KEK工作的小林诚教授和担任京都大学基础物理研究所所长的益川敏英认为.这次观测结果虽证明了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的存在,但今后还必须进一步破译其不守恒原理.随着今后实验精度的不断提高,很有可能出现物理传统理论不能解释的意外结果.

参考文献:

【1】《分形艺术》,湖南科技1998,第149页

【2】《对称与不对称》第37-38页

附录:科学家观察到不对称梨形原子核

据《科学现场》在线版及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一个由美国密歇根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等组成的国际团队,首次观察到部分原子核能呈现出不对称的梨形,该研究成果发表在5月9日的《自然》杂志上.

原子核的形状,应由它所含核子数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决定.在目前已知几千种稳定的和放射性的原子核中,绝大部分是球形的或椭圆形的.罕见的梨形原子核之前已能理论上预测其存在,但在实验中观察到这种形状十分不易.

此次科学家们利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上线同位素质量分离器(ISOLDE)设备,产生了氡-220和镭-224的短光束.原子束被加速到光速10%,以非常近的距离从镉、镍和锡原子核周围经过,冲击使镭和氡发生转动或振动,当它们静下来后,便发出了伽马射线.

这种射线的强度向科学家展示了激发原子核量子态的可能性,其与原子核内电荷分布状态是直接相关的,而原子核的正电荷分布显示其形状是不规则的.科学家通过测量放射性元素氡和镭原子核的轴以及自旋的排列证实,这些原子芯的形状呈梨形,而不是更典型的球形或椭圆形.

参与研究的科学家表示,梨形原子核的特殊意味着组成原子核的中子和质子在一个轴内稍微不同的地方,新的相互作用影响了科学界正研究的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性课题.人们已知当前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是不平衡的,但形成这样局面的原因却是一个巨大难题,其也没有被标准模型这个介绍大自然规律和物质性质的总体理论所预言.

研究的带头人、英国利物浦大学物理学教授彼得·巴特勒称:“我们否定了一些原有的理论,但将有助于完善它们.”新发现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探索电偶极矩(EDMs,衡量正电荷分布与负电荷分布的分离状况,即电荷系统的整体极性),其目前正在北美和欧洲展开研究.“我们期望这个物理实验数据,可以结合原子捕获实验的结果去测量EDMs,从而对构建宇宙本质的最佳理论——标准模型做出最严格的测试.”(来源:科技日报华凌张梦然)

实验心理学实验讲义

3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一、实验介绍 本实验目的是学习对偶比较法和顺序量表的概念,制作颜色爱好的顺序量表。 心理量表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阈上感觉的。心理量表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其中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分别带来了心理物理学中的对数定律和幂定律。 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它按某种标志将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中可以查出某事物在心理量表中所处的位置。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两种方法,其中,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 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因此,若有n个 刺激,则一共可配成 n( n-1)/2 对。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 n( n-1)次。 二、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Red)、 橙(Orange)、黄(Yellow )、绿(Green)、蓝(Blue )、青(Cyan)和白(White )。 实验顺序如下表: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 顺序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做的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刺激红橙黄绿蓝青白 红—— 橙 1 —— 黄 2 3 —— 绿12 4 5 —— 蓝13 14 6 7 —— 青19 15 16 8 9 —— 白20 21 17 18 10 11 —— 实验前,主试应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并说明反应方法(按红、绿键认可,按黄键不认可),然后开始实验。 三、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中有每种颜色被选择的次数,即选择分数(C)。 如果要制作等距量表,还需按如下公式计算选中比例P。 P= C/(2*( n-1))=C/12 再把P转换成Z分数,按Z分数制图即可制作成颜色爱好的等距量表。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65-82页 4信号检测论-有无法 、实验介绍

建筑外立面非对称U型结构火灾特性研究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会议论文编号:184112 建筑外立面非对称U型结构火灾特性研究 闫维纲1,王坤1,周洋2,安伟光3. 1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PR China. 2. Department of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ing, School of civil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5, PR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Gas and Fire Control for Coal Mines, School of Safety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8, PR China Email: ywg@https://www.360docs.net/doc/638248490.html, 摘要本文对建筑外立面非对称U型结构的火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选取三种不对称程度的U型结构,得到了对应的火蔓延速度、火焰高度和质量损失速率随结构因子和不对称程度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不对称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火蔓延速度、火焰高度及质量损失速率均随结构因子整体的增大而增大,且随着结构因子的增大,三者逐渐趋于稳定。对于平均结构因子相同的情况,随着不对称程度的增大,三者均呈现减小趋势。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相符。 关键词火蔓延;非对称U型结构;外立面火灾 0 前言 建筑加装外保温系统是诸多建筑节能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考虑到其高保温性、轻便和廉价,建筑外保温材料的主体多使用泡沫类有机外保温材料。尽管在许多实际工程中使用了高阻燃等级的有机保温材料,但近年来国内外建筑外墙保温系统火灾案例仍多有发生。 而随着建筑物功能需求的变化,其外立面结构越发复杂。许多建筑外立面存在不同尺寸的U形槽,L形拐角等。图1所示为典型的外立面U型结构火灾案例(乌鲁木齐,神华城火灾,2010)。实际案例显示,火灾的发生和发展会受到外立面结构形状的影响,其火灾特性会和普通的平面保温系统的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研究外立面结构的影响很有必要。 基金项目: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No. HZ2017-KF07),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ZZslg16007)。

视觉工作记忆对注意选择的自动导向作用

视觉工作记忆对注意选择的自动导向作用 潘毅1,许百华1,刘伟2 1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 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杭州(310018) E-mail:panyirich@https://www.360docs.net/doc/638248490.html, 摘要:对Downing(2000)的实验范式加以改进使得实验设计完全符合检验自动导向假说需要的所有条件,实验一采用要求被试在工作记忆保持阶段完成探测区分任务的双任务范式,结果发现被试对呈现在匹配图片空间位置上的探测项反应时显著快于对呈现在非匹配图片空间位置上的探测项反应时,而在实验二中当对被试没有记忆要求时却没有发现这种空间位置一致的优势效应,说明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选择性注意产生了自动导向作用,从而为自动导向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关键词:视觉工作记忆,选择性注意,重复启动,重复抑制 1 引言 由于视觉信息加工系统的资源有限性,当视场中同时出现大量信息时,视觉注意只能选择与当前任务相关的有限信息。影响注意选择的因素有很多,视觉工作记忆可能就是其中一种因素。近年来,视觉工作记忆与选择性注意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选择性注意的导向作用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Awh等(1998)研究发现,空间工作记忆内容会影响选择性注意的分配,视觉注意会优先选择工作记忆中积极保持的空间位置[1]。当然,关于视觉工作记忆对选择性注意的导向作用的证据主要来自于客体工作记忆与基于客体的注意的关系研究。Desimone等(1995)提出注意的偏向竞争模型(biased-competition model)激发了此后研究者对视觉工作记忆是否引导注意选择开展了大量研究[2]。该模型认为,在视觉搜索场景中,视场中充满许多物体,由于注意资源有限,视场中的物体就会竞争注意资源。若某一物体表征与当前视觉工作记忆中所保持的物体表征相同,那么该物体表征就会取得竞争优势而被视觉注意优先选择。对灵长类动物的单细胞神经生理学研究为偏向竞争模型提供了重要证据[3~5]。偏向竞争模型也得到了以人类为被试的大量行为实验支持,Pashler等(1999)采用注意瞬脱范式研究发现,当对一个物体形成表象并保存在工作记忆中后,即使没有明确要求被试搜索该对象,视觉注意也会自动选择与工作记忆中所保持的表象相匹配的物体[6]。Downing(2000)研究发现,即使在没有明显的搜索目标的情况下,视觉注意也会优先选择客体工作记忆中当前所保持的物体表征[7]。此外,Moores等(2003)研究发现,客体工作记忆中积极保持的物体表征也会使得视场中与记忆表征有着语义关联的物体获得注意资源的竞争优势[8]。其他研究者利用颜色和形状作为任务相关刺激研究发现,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注意选择起着自动导向作用[9~11]。 偏向竞争模型提示视觉工作记忆当前积极保持的记忆表征会引导注意自动选择视场中与之相同或类似的物体,然而,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视觉工作记忆与选择性注意的关系远比偏向竞争模型所描述的要复杂,个体能根据当前任务要求灵活利用视觉工作记忆来引导注意选择,视觉注意并非一定会自动选择工作记忆内容。Downing等(2004)采用双任务范式研究了视觉工作记忆对视觉搜索过程中注意导向的作用,实验要求被试在完成视觉搜索任务的同时在视觉工作记忆中保持一个项目,在一半的试验(trials)中这个项目作为分心物出现在搜索系列中。实验结果没有发现视觉工作记忆对视觉搜索起干扰作用,从而说明注意没有自动选择与工作记忆内容相匹配的分心物[12]。Woodman等(2007)设计实验使得被试没有理

实验1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实验1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实验目的通过对开口圆和封闭圆分别进行视觉搜索,了解视觉搜索中非对称性现象。 实验原理视觉搜索的实验范式是了解视觉注意机制的一种途径。典型的视觉搜索任务要求被试在由干扰项和靶子组成的刺激系列中搜索靶子, 当反应时不依赖于干扰项数量变化时,为平行搜索。最有效的搜索条件是:靶子具有单一的显特征,且干扰项都是同质的。当反应时随干扰项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时, 为低效搜索,即系列搜索。最低效的搜索条件是:靶子和干扰项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且干扰项是异质的。 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Neisser(1963)首先发现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所谓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在同样的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即出现非对称现象。 在特征搜索和联合搜索中,都存在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实验解释:Treisman认为,在(b)中搜索Q,只需判断画面中有无一竖线,就可作出反应,不必考虑竖线在哪个位置或与哪个圆相交。这种搜索属前注意加工的快速过程,是以平行方式实现的。然而,在(a)中搜索O,则需要对画面上的每个项目依次扫描,以判断哪个圆不与竖线相交,需要将注意依次集中于有关的位置。这种搜索属集中注意阶段的慢速加工,是以系列方式实现的。前注意阶段的加工原则是表征“特征有”,而不表征“特征无”。

颜色、运动、方向、凹面、封闭的拓扑特征,都是视觉系统进行前注意加工的基本特征,在搜索具有这些基本视觉特征的靶子时, 显示容量效应可以忽略(即进行平行加工)。

思考题: 1、本实验有几种实验条件? 2、你知道什么是图形的拓扑特征?能和大家讲一讲吗? 3、尝试解释实验结果。 4、本实验为一教学演示实验,如果为一个真正的实验程序,你认为合理吗?应 该做哪些改进?说说你的实验设计? 实验报告写作要求: 严格按照发表文章的格式写,包括引言、实验材料和程序、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 1.引言 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出现非对称现象。也就是说,当甲乙两类项目互易靶子或干扰项的角色时,搜索所需时间不同。Neisser (1963) 首先发现并研究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典型的搜索非对称的实验由Treisman 设计。Treisman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非对称性搜索实验,其中拓扑特征与非拓扑特征的非对称性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而且结果也不确定。Treisman应用封闭圆和开口圆做靶子分别进行视觉搜索的实验。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作为靶子,开口的大小分成三种,分别占圆周长的1/2,1/4和1/8。实验结果发现对这两类靶子的搜索存在着强烈的非对称性,开口圆的搜索是快速的,基本不受开口大小和干扰项数目的影响;但是,封闭圆的搜索却是较慢的、系列的。总体上,开口圆的搜索要快于封闭圆的搜索。 本实验通过对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做靶子进行视觉搜索实验,来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以及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在前注意加工中的作用。 2.方法 2.1 被试 某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19名。 2.2器材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选择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 2.3实验材料: 靶子:开口圆或封闭圆。 开口大小:三种,1/2、1/4、1/8(指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 画面大小:干扰项的数目,1个、6个、12个。 2.4实验设计 采用3×3×2×2的组内设计。 自变量一:画面大小A,即干扰项的数目,其中A1=1,A2=6,A3=12; 自变量二:开口大小B,即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其中B1=1/2,B2=1/4,B3=1/8; 自变量三:是否开口C,其中C1=开口圆,C2=闭口圆; 自变量四:有无靶子D;其中D1=有靶子,D2=无靶子。 因变量为反应时间。 2.5实验程序: 按实验要求在屏幕上搜索一段圆弧(开口圆)或一个圆圈(封闭圆)。搜索到了,请按下红键;如果没有找到,请按下绿键。如果按错键,要求立即改正。每六个试次后休息10秒钟。每六次试验后休息10秒钟,共6组试验,即36次试验。 2.6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19组数据进行处理,,最后进行一系列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总体结果。

视觉搜索

实验目的:通过对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进行视觉搜索,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 实验介绍: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英文名称:FIT 简介: 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出现非对称现象。也就是说,当甲乙两类项目互易靶子或干扰项的角色时,搜索所需时间不同。 Treisman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非对称性搜索实验,其中拓扑特征与非拓扑特征的非对称性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而且结果也不确定。Treisman曾经用封闭的三角形和角做靶子分别进行搜索实验,结果表明三角形靶子的搜索快于角。这提示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但是封闭性是否为前注意加工的特征一直存在争论。Julesz(1981)根据他的质地分离实验结果否定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他认为自由线段的终端或终端子(terminater)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直线与角都有两个终端子,而三角形没有终端子。如果要用终端子来说明上述三角形和角的搜索非对称性,那就意味着,从有终端子的干扰项中搜索无终端子的靶子要快于相反的条件。但是在另外一个实验中,Treisman应用封闭圆和开口圆做靶子分别进行视觉搜索的实验却发现了与三角形实验相反的结果。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作为靶子,可以研究封闭性和线段终端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开口的大小分成三种,分别占圆周长的1/2,1/4和1/8。实验结果发现对这两类靶子的搜索存在着强烈的非对称性,开口圆的搜索是快速的,基本不受开口大小和干扰项数目的影响;但是,封闭圆的搜索却是较慢的、系列的。总体上,开口圆的搜索要快于封闭圆的搜索。比较以上的两个实验,结果令人困惑。三角形搜索快于角,这提示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但封闭圆搜索慢于开口圆又否定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Treisman尝试解释这种矛盾的结果,她设想三角形可能在某个其他的简单特征上有别于角或线段。开口圆具有的线段终端可在前注意阶段被觉察,因此开口圆可被快速搜索;而封闭性可看作封闭程度的连续体,可在不同程度上被封闭圆和开口圆共有,当二者差别大时(开口比例为1/2),封闭圆较易搜索,而开口小时搜索就慢。 总的来说,这个领域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本实验通过对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做靶子进行视觉搜索的实验,来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以及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在前注意加工中的作用。 方法与程序: 实验材料: 靶子:开口圆或封闭圆。 开口大小:三种,1/2、1/4、1/8(指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 画面大小:干扰项的数目,1个、6个、12个。 实验程序: 按实验要求在屏幕上搜索一段圆弧(开口圆)或一个圆圈(封闭圆)。在实验中使用一号接口反应盒,搜索到了,请按下红键;如果没有找到,请按下绿键。如果按错键,要求立即改正。 每六个试次后休息10秒钟。 结果与讨论: 1.封闭圆和开口圆的非对称性搜索实验结果(建议取全班整体实验结果的平均数)。 表1 封闭圆和开口圆的非对称性搜索的时间(ms) 搜索项目开口圆封闭圆

儿童视觉搜索的速度_正确率平衡_刘彤冉

儿童视觉搜索的速度-正确率平衡 刘彤冉1,施建农1,2 (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2.首都师范大学学习与认知实验室,北京100089) 【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新的统计方法处理速度-正确率平衡问题。方法:提出了“真实能力”和“使用策略”两个指标,而不采用传统的根据正确率的指标删除某些被试后再做统计的方法。结果:在儿童视觉搜索能力的发展中,对字母和汉字的真实搜索能力的发展存在这样的规律:搜索字母的真实能力从8到9岁有显著的提高,搜索汉字则从10到11岁有显著的提高,对数字的搜索则从7到12岁都有稳步的提高;而在搜索策略的使用方面:对于字母搜索的策略的显著提高出现在9到10岁的过渡,对数字搜索的策略在11到12岁有非常显著的提高。结论:新的统计方法支持了视觉搜索是以平行加工为主,部分存在序列加工的理论,而且其中的序列加工只和被试的策略有关,而与其真实能力无关。 【关键词】速度-正确率平衡;视觉搜索;儿童;认知能力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7)04-0359-04 Speed-accuracyTrade-offEffectonChildren’sVisualSearch LIUTong-ran,SHIJian-nong KLMH,InstituteofPsych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Wecreatedanewapproachtostudytheeffectofspeed-accuracytrade-offphenomenonwhich madeupsomeshortcomingsoftheclassicalapproach.Methods:Twoconceptsoftrueabilityandapplyingstrategyhavebeenusedtosolvetheproblemofchildren’ svisualsearchability.Results:Inthedevelopmentofchildren’strueabilityofvisualsearch,childrengotimprovementduring8to9yearsoldonthesearchforalphabets,andtheimprovementforChinesecharacterswasduring10to11yearsold.Inthedevelopmentofchildren’ sapplyingstrategy,thereweretwoim-portantperiods:from9to10yearsoldonalphabetsearchingandfrom11to12yearsoldonnumbersearching.Conclu-sion:Thenewapproachsupportsthatvisualsearchismainlyaparallelprocess,butapartlyserialprocess,andthelatterhasaverycloserelationshipwiththeapplicationofstrategy. 【Keywords】TheSpeed-AccuracyTrade-offPhenomenon;Visualsearch;Children;Cognitiveability 被试在完成认知任务时,他们的反应速度和正确率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如觉醒水平,采用策略,年龄和对刺激本身的感知等,这些较难控制的因素和状况从19世纪以来就一直困扰着实验心理学家们[1]。在这些复杂的情况中存在一种现象:被试在进行认知任务时,会采取不同的反应策略,有的被试只求快速做出反应而使正确率降低,而有的被试则为了追求高正确率而降低反应速度;这种强调速度和正确率之间关系的状况,就是速度-正确率的平衡现象(speed-accuracytrade-offphenomenon,SAT)[2]。目前也有少数学者试图通过模型来解释这种现象[3-7]。本研究试图通过采用一种新的统计方法来整合反应时和正确率之间的关系,并对速度-正确率平衡现象给予新的解释。 在以前的计算、统计中,速度和正确率是分开考虑的,即反应时和正确率两个指标是单独计算的,之后根据实验的需要而采用相关的数据。但是我们清楚的知道:反应时和正确率是同一个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的两个变量,而且两者之间又有着相当紧密和微妙的联系,因此,我们不能再生硬的将两者分开考虑,但是两者并不属于相同范畴,不可直接的进行加减运算;这时统计学中的Z分数就可以派上用场,通过Z分数转化,不但原始数据的性质不会改变,而且可以对两组原始范畴不匹配的数据在Z分数转化后可以作加减运算。对整合后的数据意义的分析:经Z分数转化后的反应时,数值越大,表明行为反应越差,反之则越好;而对于经Z分数转化的正确率,数值越大,表明行为反应越好,反之则越差。这样就分为四类反应类型:既快又准的行为反应;不但慢而且犯错多的行为反应;只重视正确率而不顾反应速度的行为反应;只注重速度而不顾正确率的行为反应。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是否可以找出更适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70716),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KSCXZ-SW-211)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首都师范大学《学习与认知实验室》资助通讯作者:施建农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第15卷第4期?359 ?DOI:10.16128/https://www.360docs.net/doc/638248490.html,ki.1005-3611.2007.04.018

视觉搜索过程中的眼跳及其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3):340~345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视觉搜索过程中的眼跳及其机制* 任延涛韩玉昌隋雪**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系,大连 116029) 摘要该文对视觉搜索过程中的眼跳及其时间进程、神经机制及相关的理论与模型等方面研究进行了回顾。发现内外源性眼跳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对眼运动记忆、返回抑制及眼跳时间进程的研究尚存在分歧。关于眼跳的神经机制,额叶眼动区与上丘分别被认为是眼跳的关键区与指令发出者。尽管不同的眼跳理论与模型对眼跳现象给出了各自的解释,但都不尽完善,尚需对这些理论进行整合或者提出新的解释模型。文章还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视觉搜索,眼跳,时间进程,理论与模型,神经机制。 分类号 B842 视觉搜索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是人获取外界信息进而进行加工的一种重要方式。视觉搜索一般要求在某一刺激背景中找出特定刺激,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从外显的行为看,视觉搜索是通过一系列的眼跳(saccades)与注视(fixation)获取外界的刺激信息,从而完成信息加工。眼跳对视觉搜索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眼跳问题也一直是视觉搜索研究的热点。 1 视觉搜索过程中的眼跳 眼跳分为内源性眼跳与外源性眼跳。外源性眼跳是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眼跳,比如在边缘视觉区突然出现新刺激而引起的眼跳。内源性眼跳是由个体主动发起的眼跳,比如按指导语要求进行的眼跳。在对视觉搜索眼跳的早期研究中,大多倾向于外源性眼跳研究;而近期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内源性眼跳研究。 1.1 视觉搜索过程中的外源性眼跳 外源性刺激在视觉搜索中主要指前注意信息,是指刺激物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比如,颜色、大小、形状、方向、质地、弯曲、空间排列、深度、光泽等等。对前注意信息的知觉是无意识的,不受意识支配,因而我们无法意识到前注意信息。早期的研究者非常关注前注意信息对外源性眼跳的影响。比如,在物体诸多的特征中,哪些可以影响眼跳,哪些不能影响眼跳;在多种特征共同影响眼跳的情况下,哪种特征对影响眼跳具有相对的优先性,哪种对影响眼跳有较大的贡献率。 收稿日期:2005-07-14 *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50165002);辽宁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项目(J05042) 通讯作者:隋雪,E-mail:suixue88@https://www.360docs.net/doc/638248490.html, 起先,研究者发现颜色特征对眼跳影响最大[1],利用颜色线索会大大提高搜索效率。稍后,很多研究也得出了方向[2]、运动[3]、大小[4]、弯曲[5]、深度与立体[6]等特征对眼跳影响也很大。但是,由于研究设计不同,不同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另外,物体特征程度上的差异大小也会直接影响眼跳,所以刺激特征差别量的大小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Nagy 等就考察了视觉搜索中能引导眼跳的颜色特征最小可觉察差别量(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JND)[7]。不同物体特征的前注意可觉察最小差别(pre- attentive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pre-attentive JND)是不同的。当物体特征本身差别远大于该特征的可觉察最小差别时,该特征就会对眼跳产生直接的影响。反之,则对眼跳影响较小或者没有影响。所以,确定物体不同特征前注意最小差别量,有助于在视觉搜索眼跳研究中控制无关变量,从而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 1.2 视觉搜索过程中的内源性眼跳 内源性眼跳是个体主动发起的,是受个体自身

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报告

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有无特征) 一、目的 1.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和特征整合理论。 2.验证有无特征的非对称性搜索实验。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英文大写字母O和Q组成的矩阵, 由字母O搜索Q称为第一搜索条件,共10张随机呈现。 由字母Q搜索O称为第二搜索条件,共10张随机呈现。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有无特征)“。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本实验不设练习,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1)是: 请你注意看下面呈现的英文字母。如果其中有“Q”,你就使用1号反应盒按“+”号键,没有“Q”则按“-”号键,尽量做到既快又准。在你明白了操作要求后,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实验就开始。 3.实验开始后,屏幕逐个呈现字母矩阵,被试依据指导语要求作相应反应。程序记录反应时。完成参数设定的次数一半时再次出现指导语(2)。 4.指导语(2)是:请你再次注意看下面呈现的英文字母。如果其中有“O”,你就使用1号反应盒按“+”号键,没有"O"则按"-"号键,尽量做到既快又准。在你明白了操作要求后,按任意键实验就继续。 5.屏幕继续呈现字母矩阵,被试依据指导语要求作相应反应。程序记录反应时。直至完成所设定的次数。 6.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以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分别统计第一搜索条件和第二搜索条件中的"有"和"没有"平均反应时以及正确率。1.收集了23位同学的数据统计出的结果如下(由于数据量较大所以这里没有一一列出来):

视觉搜索非对称性论文

靶子封闭性对视觉搜索非对称性的影响 刘敏王路路段雪薇李静范文杰贺顶立扶鹏飞高悦谭秋然张梦钟欣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武汉,430062) 摘要:为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以及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在前注意加工中的作用,本实验将封闭圆开口圆作为靶子,对视觉非对称性搜索的加工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对封闭圆的搜索时间显著小于开口圆的搜索时间,体现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性;开口圆的搜索不受开口大小的影响,开口大小对封闭圆视觉搜索时间的影响不显著;无论搜索开口圆还是封闭圆,画面大小都对其反应时有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证实了前注意加工阶段的存在及靶子和干扰项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视觉搜索非对称性封闭性 1.前言 视觉搜索的实验范式是了解视觉注意机制的一种途径。典型的视觉搜索任务要求被试在由干扰项和靶子组成的刺激系列中搜索子,当反应时不依赖于干扰项数目变化时,为平行搜索。最有效的搜索条件是:靶子具有单一的显特征,且干扰项都是同质的。当反应时随干扰项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时,为低效搜索,即系列搜索。最低效的搜索条件是:靶子和干扰项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且干扰项是异质的。[1]所谓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是指以反应时为指标,在刺激B中搜索刺激A与在A 中搜索B,搜索效率不一样,且有显著差[2]。Neisser(1963)首先发现并研究了视觉搜索 的非对称性现象。典型的搜索非对称的实验由Treisman设计(见图1),因为额外的垂直线至少表明四种基本特征:方向、大小/长短、交叉、线的终端。而这些特征增大了靶子与干扰子之间的差异,使得带交叉的圆能进行 视觉前注意搜索。 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性是视觉基本特征的前 注意或平行加工的结果,如颜色、运动、向凹面、封闭的拓扑特征,Treisman 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非对称性搜索实验,其中拓扑特征与非拓扑特征的非对称性是 较为复杂的一种,而且结果也不确定。Treisman曾用封闭的三角形和角做靶子分 别进行搜索实验,结果表明三角形靶子的搜索快于角。这提示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而Julesz(1981)根据他的质地分离试实验否定封闭性是前注意加 工的特征。他认为自由线段的终端子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直线和角都有两个终端子,而三角形没有终端子。如果要用终端子来说明上述三角形和角的搜索非对称性,那就意味着,从有终端子的干扰项中搜索无终端子的靶子要快于相反的条件。 相同的试验程序和结果,而Treisman和Julesz对结果的解释却截然不同,Treisman 认为封闭性是视觉搜索过程中前注意加工 阶段的特征,而Julesz则认为终端子是视觉搜索中前注意加工阶段的特征。本研究为进一步探清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在前注意 加工中的作用并了解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性 现象,以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做靶子进行视觉搜索,开口的大小分为三种,分别占圆周长的1/2,1/4,1/8;干扰项目的数量有1个、6个、12个三种。若搜索封闭圆的反应时随干扰项的开口变小而显著增加,则说明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若搜索封闭圆的反应时不随干扰项的开口大小而变化,则说明封闭性不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2.实验方法 2.1被试

手机使用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实验范式综述

Advances in Psychology心理学进展, 2013, 3, 298-304 https://www.360docs.net/doc/638248490.html,/10.12677/ap.2013.36045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3 (https://www.360docs.net/doc/638248490.html,/journal/ap.html) The Impact of the Phone Talking on Driving: A Review of the Experimental Paradigms Mengxia Rui1, Jimei Wang1, Ying Leng1,2* 1Institute of Nautical Medicin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Email: ruimengxia626@https://www.360docs.net/doc/638248490.html,, *lengying2003@https://www.360docs.net/doc/638248490.html, Received: Sep. 18th, 2013; revised: Sep. 22nd, 2013; accepted: Sep. 27th, 2013 Copyright ? 2013 Mengxia Rui et al.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People have concerned about why the mobile phoning distracted attention from driving in a long time. Currently, some researchers have shifted their interest from the effect of phone type to the specific con-versations on driving.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nature of the conversation was the key to distracted driving. However, Studies also showed that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driving situation, people would consciously adopt allocation strategy to avoid dangerous incidents. Moreover, people with different driving experience operated the two tasks in different ways. In this paper, four kinds of experimental paradigms combined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secondary tasks, car task, visual search task, change task and practice task were summa-rized. That will help us to find the new directions in this field. Keywords: Driving; Mobile Phoning; Experimental Paradigms 手机通话对驾驶行为影响的实验范式综述 芮梦霞1,王纪妹1,冷英1,2* 1南通大学航海医学研究所,南通 2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通 Email: ruimengxia626@https://www.360docs.net/doc/638248490.html,, *lengying2003@https://www.360docs.net/doc/638248490.html, 收稿日期:2013年9月18日;修回日期:2013年9月22日;录用日期:2013年9月27日 摘要:人们很长时间以来关注通电话为什么会对驾驶行为产生不利影响。目前,一些研究者对此类问题的研究重点已经从驾驶过程中使用何种类型的手机转向具体通话内容对驾驶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话任务的内容本质才是影响驾驶行为的关键。然而,人们会根据驾驶的具体情况,有意识地采取分配策略以避免危险事件的发生;而且不同驾驶经验的人对待这两个任务的操作方式也有所不同。文章将结合次任务的不同类型,介绍跟车任务范式、视觉搜索任务范式、改变任务范式和练习任务范式在研究中的应用,展望该领域的研究新方向。 关键词:驾驶行为;手机通话;实验研究范式 1. 引言 调查显示,开车时使用手机发生的事故率是不使用手机时的4倍(Laberge-Nadeau et al., 2003; McEvoy et al., 2005)。而且,实验研究也表明,手机通话会影响驾驶行为。比如,手机通话会使驾驶员与前车距离拉长、遇障碍物时刹车、减速的反应时间变慢以及方向盘的掌握变差(Brookhuis, DeVries, & DeWard 1991; *通讯作者。 Open Access 298

视觉搜索中非对称图形实验报告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 10心理学一班陆洋100305054014 摘要:本实验主要是验证被试在进行视觉搜索的过程中,封闭圆与开口圆分别为靶子时,被试的反应时间的不同,以及对两种情况下封闭与开口程度不同的时候,对靶子的反应时间长短的影响 关键词:视觉搜索、靶子、开口圆、封闭圆 引言: 本实验通过对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进行视觉搜索,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出现非对称现象。也就是说,当甲乙两类项目互易靶子或干扰项的角色时,搜索所需时间不同。 非对称搜索是指在甲项目中搜索乙项目或在乙项目中搜索甲项目所用的时间不一样。关于非对称性搜索,Treisman八十年代以来做了很多相关实验,其中,在以三角形和角分别为靶项目的实验中,搜索三角形所用的时间小于搜索角所用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封闭性的拓扑性质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而ulesz(1981)根据他的质地分离实验结果否定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他认为自由线段的终端或终端子(terminater)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直线与角都有两个终端子,而三角形没有终端子。如果要用终端子来说明上述三角形和角的搜索非对称性,那就意味着,从有终端子的干扰项中搜索无终端子的靶子要快于相反的条件。而Treisman在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作为靶项目的实验中,搜索封闭圆要比开口圆慢。这似乎否认了封闭性的拓扑性质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Treisman对于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实验结果的解释是:设想三角形可能在某个其他的简单特征上有别于角或线段。开口圆具有的线段终端可在前注意阶段被觉察,因此开口圆可被快速搜索;而封闭性可看作封闭程度的连续体,可在不同程度上被封闭圆和开口圆共有,当二者差别大时(开口比例为1/2),封闭圆较易搜索,而开口小时搜索就慢。 总之,在这个领域中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实验主要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作为靶子来探索非对称性现象,并封闭性这一拓扑性质在前注意加工中的作用 方法与程序: 被试:内蒙古民族大学心理学专业三年级学生一名 实验仪器:计算机 程序: 实验材料: 靶子:开口圆或封闭圆。 开口大小:三种,1/2、1/4、1/8(指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 画面大小:干扰项的数目,1个、6个、12个。 实验程序: 按实验要求在屏幕上搜索一段圆弧(开口圆)或一个圆圈(封闭圆)。搜索到了,请按下红键;如果没有找到,请按下绿键。如果按错键,要求立即改正。 每六个试次后休息10秒钟。 结果与讨论: 结果: 封闭圆和开口圆的非对称性搜索的时间(ms) ----------------------------------------------------- 搜索项目开口圆封闭圆 ----------------------------------------------------- 画面大小开口大小有靶子无靶子有靶子无靶子 ----------------------------------------------------- 1 1/ 2 1826 1956 1385 4265 1/4 1593 1763 773 2947 1/8 8883 1479 1605 1514 6 1/2 3340 2160 1828 1833 1/4 909 1897 3142 2207 1/8 1366 3780 1185 2251 12 1/2 4896 3521 2918 1901 1/4 1389 2802 1761 5026 1/8 744 3463 2347 2090 计算此被试数据的T为1.55<2.120 P>0.05 所以此被试对不同视觉搜索无显著差异1000 1300 1600 1900 2200 2500 1612 #REF! #REF! 讨论: 1、通过计算可知,在此被试的实验过程中开口圆和封闭圆分别作靶子不存在存在显著的搜索非对称性, 不连续维量的有无性特征,连续维量的数量多少特征,标准特征与偏离特征,新颖事物对被试的影响。 2. 非对称性搜索实验的研究意义? 证实了前注意加工阶段的存在及靶子和干扰项的互动关系。

工作记忆在视觉搜索中的作用

https://www.360docs.net/doc/638248490.html,/qikan/article.php?id=2965 39 视觉工作记忆在视觉搜索中的作用 作者:潘毅许百华胡信奎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 310028、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杭州 310018 【摘要】视觉工作记忆在视觉搜索中的作用远比偏向竞争模型所描述的要复杂,个体能根据当前任务要求灵活地利用工作记忆来引导注意选择。在系统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客体工作记忆、空间工作记忆和执行工作记忆3个方面探讨了视觉工作记忆在视觉搜索中的作用。根据近期的研究,文章在最后对视觉工作记忆在视觉搜索中的作用做了7点总结,并对已往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给予了解释,指出未来应该从前瞻记忆和内隐记忆等角度对视觉搜索中所涉及的视觉记忆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视觉工作记忆视觉搜索客体工作记忆空间工作记忆执行工作记忆 1 引言 视觉搜索是认知心理学家长期以来用于研究在复杂视场中注意分配的经典范式,典型的视觉搜索任务要求被试记住搜索目标,并对视场中是否存在目标做出相应的反应。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是一种临时存储和加工当前任务相关信息的资源有限的认知系统。按照Baddeley(1986)提出的工作记忆多成分模型[1],工作记忆包括中央执行(centralexecutive)系统、语音(verbal)工作记忆和视

觉空间(visuospatial)工作记忆。后来的研究发现,根据工作记忆中存储的信息表征类型不同,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空间工作记忆(保存空间位臵)和客体工作记忆(保存物体特征)这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2~4]。选择性注意是对外界大量信息进行筛选以确保有限的认知资源能用于有效完成当前主要任务的认知系统,它包括对相关信息的选择和对无关信息的抑制两个方面。近年来,关于视觉工作记忆与选择性注意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工作记忆在视觉搜索中的作用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5]。本文从客体工作记忆、空间工作记忆和中央执行系统三个方面来探讨视觉工作记忆在完成视觉搜索任务过程中的作用。 2 客体工作记忆与视觉搜索 2.1 偏向竞争模型 视觉搜索任务首先要求被试记住要搜索的特定目标,目标表征或模板(template)一般被认为保存在客体工作记忆中,而目标模板的作用就在于引导注意选择视场中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物体。另外,研究者们还认为,在视觉搜索过程中每一个被注意选择的知觉表征都会自动转变为工作记忆表征,以便与保持在客体工作记忆中的目标模板进行比较[6,7]。Desimone等(1995)提出一个基于客体的注意的偏向竞争模型(biased-competition model)[8]。该模型认为,在视觉搜索场景中,视场中充满许多物体,由于注意资源有限,视场中的物体就会竞争注意资源。若某一物体表征与当前工作记忆中所保持的目标模板相同,那么该物体表征就会取得竞争优势而被视觉注意优先选择。对灵长类动物的单细胞神经生理学研究为偏向竞争模型提供了重要证据 [9~11]。如Chelazzi等人(1993)在一个简单的视觉搜索任务中考察短尾猿的下颞叶细胞的神经活动,他们先向猴子呈现一个搜索目标,过一段延迟时间后又呈现包括两个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