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实验1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实验1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实验1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实验目的通过对开口圆和封闭圆分别进行视觉搜索,了解视觉搜索中非对称性现象。

实验原理视觉搜索的实验范式是了解视觉注意机制的一种途径。典型的视觉搜索任务要求被试在由干扰项和靶子组成的刺激系列中搜索靶子, 当反应时不依赖于干扰项数量变化时,为平行搜索。最有效的搜索条件是:靶子具有单一的显特征,且干扰项都是同质的。当反应时随干扰项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时, 为低效搜索,即系列搜索。最低效的搜索条件是:靶子和干扰项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且干扰项是异质的。

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Neisser(1963)首先发现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所谓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在同样的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即出现非对称现象。

在特征搜索和联合搜索中,都存在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实验解释:Treisman认为,在(b)中搜索Q,只需判断画面中有无一竖线,就可作出反应,不必考虑竖线在哪个位置或与哪个圆相交。这种搜索属前注意加工的快速过程,是以平行方式实现的。然而,在(a)中搜索O,则需要对画面上的每个项目依次扫描,以判断哪个圆不与竖线相交,需要将注意依次集中于有关的位置。这种搜索属集中注意阶段的慢速加工,是以系列方式实现的。前注意阶段的加工原则是表征“特征有”,而不表征“特征无”。

颜色、运动、方向、凹面、封闭的拓扑特征,都是视觉系统进行前注意加工的基本特征,在搜索具有这些基本视觉特征的靶子时, 显示容量效应可以忽略(即进行平行加工)。

思考题:

1、本实验有几种实验条件?

2、你知道什么是图形的拓扑特征?能和大家讲一讲吗?

3、尝试解释实验结果。

4、本实验为一教学演示实验,如果为一个真正的实验程序,你认为合理吗?应

该做哪些改进?说说你的实验设计?

实验报告写作要求:

严格按照发表文章的格式写,包括引言、实验材料和程序、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

实验心理学实验讲义

3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一、实验介绍 本实验目的是学习对偶比较法和顺序量表的概念,制作颜色爱好的顺序量表。 心理量表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阈上感觉的。心理量表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其中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分别带来了心理物理学中的对数定律和幂定律。 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它按某种标志将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中可以查出某事物在心理量表中所处的位置。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两种方法,其中,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 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因此,若有n个 刺激,则一共可配成 n( n-1)/2 对。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 n( n-1)次。 二、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Red)、 橙(Orange)、黄(Yellow )、绿(Green)、蓝(Blue )、青(Cyan)和白(White )。 实验顺序如下表: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 顺序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做的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刺激红橙黄绿蓝青白 红—— 橙 1 —— 黄 2 3 —— 绿12 4 5 —— 蓝13 14 6 7 —— 青19 15 16 8 9 —— 白20 21 17 18 10 11 —— 实验前,主试应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并说明反应方法(按红、绿键认可,按黄键不认可),然后开始实验。 三、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中有每种颜色被选择的次数,即选择分数(C)。 如果要制作等距量表,还需按如下公式计算选中比例P。 P= C/(2*( n-1))=C/12 再把P转换成Z分数,按Z分数制图即可制作成颜色爱好的等距量表。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65-82页 4信号检测论-有无法 、实验介绍

移动视觉搜索技术研究与标准化进展

移动视觉搜索技术研究与标准化进展 概述 根据国际电联(ITU)公布的数据,2010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数为8.65亿人(与之对应,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为20.8亿人)。其中,中国有3.03亿人,美国为1.15亿人,日本计0.86亿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超出台式电脑的3.80亿,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ITU 预计,到2015 年全球使 用移动互联网的人数将超过桌面互联网。伴随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移动性与多媒体信息的需求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移动中接入互联网,获取急需的信息。 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IT 厂商推出移动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登陆移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在计算性能上有了飞速发展并保持持续增长。此外,智能终端携带了丰富的传感器,如摄像头、GPS 、重力感应器、电子罗盘。通过移动终端以及运行其上的强大应用,人们可以在现实世界与信息世界之间建立关联,从而便捷地获取全面的多媒体信息及服务,比如基于位置的多样化服务。 毫无疑问,移动视觉搜索技术将成为支撑未来移动 段凌宇 黄铁军 高 文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数字媒体研究所 北京 100871 摘 要 移动视觉搜索成为未来移动世界中有影响的基础技术之一。文章介绍了移动视觉搜索面临的技术挑战,探讨了包括紧凑视觉描述子、视觉检索流程、检索系统互操作性等关键技术。围绕紧凑视觉描述子概述了移动视觉搜索国际标准的工作进展,提出建设大规模视觉对象数据集的重要意义。关键词 视觉搜索;移动互联网;紧凑视觉描述子;移动智能终端 互联网应用的基础技术之一。如图1所示,通过移动智能终端与视觉搜索技术的有效结合,人们可以快速便捷地采集现实世界的视觉对象,从移动互联网另一端获取感兴趣的关联信息。 HQT 图1 移动视觉搜索系统基本架构 若将移动视觉搜索与增强现实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以移动智能终端为平台的“所见即所知”式的增强现实应用将可能成为继搜索引擎之后的互联网新一代服务模式。例如手机拍摄到燕园博雅塔时,互联网上的相关文字内容、图片、视频、甚至三维几何模型将精确地叠加显示在移动终端屏幕上;若与移动位置服务结合,用户打开手机摄像头就可以查看周围商户及餐馆的信息;如用户开启增强现实客户端后,将手机摄像头对准景物,增强现实软件将对屏幕内的景物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随即提供关于该景物及周边地区的旅游信息等;利用摄像头对准书页,获得大家的书评;在火灾等重大事故发生现场,救援人员开启增强现实移动终端,获得建筑三维框架图的增强呈现。 视觉搜索研究领域已经有大量算法和技术方案可 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09CB3209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902057)

实验1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实验1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实验目的通过对开口圆和封闭圆分别进行视觉搜索,了解视觉搜索中非对称性现象。 实验原理视觉搜索的实验范式是了解视觉注意机制的一种途径。典型的视觉搜索任务要求被试在由干扰项和靶子组成的刺激系列中搜索靶子, 当反应时不依赖于干扰项数量变化时,为平行搜索。最有效的搜索条件是:靶子具有单一的显特征,且干扰项都是同质的。当反应时随干扰项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时, 为低效搜索,即系列搜索。最低效的搜索条件是:靶子和干扰项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且干扰项是异质的。 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Neisser(1963)首先发现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所谓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在同样的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即出现非对称现象。 在特征搜索和联合搜索中,都存在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实验解释:Treisman认为,在(b)中搜索Q,只需判断画面中有无一竖线,就可作出反应,不必考虑竖线在哪个位置或与哪个圆相交。这种搜索属前注意加工的快速过程,是以平行方式实现的。然而,在(a)中搜索O,则需要对画面上的每个项目依次扫描,以判断哪个圆不与竖线相交,需要将注意依次集中于有关的位置。这种搜索属集中注意阶段的慢速加工,是以系列方式实现的。前注意阶段的加工原则是表征“特征有”,而不表征“特征无”。

颜色、运动、方向、凹面、封闭的拓扑特征,都是视觉系统进行前注意加工的基本特征,在搜索具有这些基本视觉特征的靶子时, 显示容量效应可以忽略(即进行平行加工)。

思考题: 1、本实验有几种实验条件? 2、你知道什么是图形的拓扑特征?能和大家讲一讲吗? 3、尝试解释实验结果。 4、本实验为一教学演示实验,如果为一个真正的实验程序,你认为合理吗?应 该做哪些改进?说说你的实验设计? 实验报告写作要求: 严格按照发表文章的格式写,包括引言、实验材料和程序、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

上机实验1、数据资料的整理与描述

上机实验1、数据资料的整理与描述 班级:12食品转本学号:12110517 姓名:颜廷珍 一、实验目的: 熟悉SPSS、Excel软件环境,掌握应用SPSS、Excel软件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整理、作表、作图、 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实验内容: (一)数据的描述统计。 1、描述性分析(学生体检数据.sav):对某校3个班级 16名学生的体检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以班级为单位列 表计算年龄、体重和身高的统计量,包括极差、最小值、 最大值、均值、标准差和方差。 2、探索性分析(height.sav):对60个12岁小孩的身高 数据进行探索性分析。输出箱图、直方图、茎叶图、Q-Q 图。 Q-Q图是一种散点图,对应于正态分布的Q-Q图,就是由标准正态分布的分位数为横坐 标,样本值为纵坐标的散点图. 要利用Q-Q图鉴别样本数据是否近似于正态分布,只需看 Q-Q图上的点是否近似地在一条直线附近,而且该直线的斜率为标准差,截距为均值. 第一四分位数(Q1),又称“较小四分位数”,等于该样本中所有数值由小到大排列 后第25%的数字。第二四分位数(Q2),又称“中位数”,等于该样本中所有数值由小到 大排列后第50%的数字。第三四分位数(Q3),又称“较大四分位数”,等于该样本中所 有数值由小到大排列后第75%的数字。第三四分位数与第一四分位数的差距又称四分位距(InterQuartile Range, IQR)。 (二)《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基础》P38 习题14中的数据整理与描述。 1、将数据资料做成依次表,求极差与中数。 2、按照P21表2-3的格式,制作次数分布三线表。 3、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均值、中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均值标准误。 4、绘次数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显示正态分布曲线。 (三)数据资料的图表描述。 1、将数据资料制成三线表和柱形图。 单位脱水量耗电 真空处理冻干全过程 A组 1.3 6.2 4.7 B组0.7 5.9 5.1 C组0 5.6 6 2、按将数据资料制成折线图。 三、实验 结果 (一)数据 的描述性 分析。

非对称加密实验

非对称加密实验 【实验环境】 ISES客户端 Microsoft CLR Debugger 2005或其它调试器 【实验内容】 通过运算器工具实现RSA和ElGamal算法的加解密计算 手工计算RSA密钥并检验,将其应用于签名中并验证 对RSA密钥生成、RSA密钥加密、ElGamal参数生成、ElGamal密钥生成和ElGamal加密进行算法跟踪 非对称加密实验 【实验原理】 非对称密码体制又称为公钥密码体制,加解密使用公私钥密钥对,私钥由密钥拥有者保管,公钥可以公开,基于公开渠道进行分发,解决了对称密钥体制中密钥管理、分发和数字签名等难题。 一、 RSA算法 RSA公钥算法由Rivest、Shamir、Adleman于1978年提出的,是目前公钥密码的国际标准。算法的数学基础是Euler定理,是基于Deffie-Hellman的单项陷门函数的定义而给出的第一个公钥密码的实际实现,其安全性建立在大整数因子分解的困难性之上。 RSA算法的明文空间M=密文空间C=Z整数,其算法描述如下: n (1) 密钥生成 随机选择两个大素数p和q,计算n=p?q,;选择一个随机整数e<,满足,计算整数;公开公钥(n,e),安全的销毁p、q和,并保留(d,n)作为私钥。

(2) 加密 (3) 解密 使用中国剩余定理可以加速RSA密码算法的实现。 二、 ElGamal算法 ElGamal算法是Deffie-Hellman单项陷门函数的一个成功应用,把函数转化为公钥加密体制,其安全性建立在有限域上的离散对数问题。 ElGamal算法的描述如下: (1) 密钥生成 随机选择一个素数p,计算p个元素的有限域的乘法群的一个随机乘法生成元g;均匀随机地在模p-1的整数集合中选取x,计算;把(p,g,y)作为公钥公开,把(p,g,x)作为私钥。 (2) 加密 均匀随机地在模p-1的整数集合中选取k,消息m

视觉搜索

实验目的:通过对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进行视觉搜索,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 实验介绍: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英文名称:FIT 简介: 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出现非对称现象。也就是说,当甲乙两类项目互易靶子或干扰项的角色时,搜索所需时间不同。 Treisman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非对称性搜索实验,其中拓扑特征与非拓扑特征的非对称性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而且结果也不确定。Treisman曾经用封闭的三角形和角做靶子分别进行搜索实验,结果表明三角形靶子的搜索快于角。这提示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但是封闭性是否为前注意加工的特征一直存在争论。Julesz(1981)根据他的质地分离实验结果否定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他认为自由线段的终端或终端子(terminater)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直线与角都有两个终端子,而三角形没有终端子。如果要用终端子来说明上述三角形和角的搜索非对称性,那就意味着,从有终端子的干扰项中搜索无终端子的靶子要快于相反的条件。但是在另外一个实验中,Treisman应用封闭圆和开口圆做靶子分别进行视觉搜索的实验却发现了与三角形实验相反的结果。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作为靶子,可以研究封闭性和线段终端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开口的大小分成三种,分别占圆周长的1/2,1/4和1/8。实验结果发现对这两类靶子的搜索存在着强烈的非对称性,开口圆的搜索是快速的,基本不受开口大小和干扰项数目的影响;但是,封闭圆的搜索却是较慢的、系列的。总体上,开口圆的搜索要快于封闭圆的搜索。比较以上的两个实验,结果令人困惑。三角形搜索快于角,这提示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但封闭圆搜索慢于开口圆又否定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Treisman尝试解释这种矛盾的结果,她设想三角形可能在某个其他的简单特征上有别于角或线段。开口圆具有的线段终端可在前注意阶段被觉察,因此开口圆可被快速搜索;而封闭性可看作封闭程度的连续体,可在不同程度上被封闭圆和开口圆共有,当二者差别大时(开口比例为1/2),封闭圆较易搜索,而开口小时搜索就慢。 总的来说,这个领域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本实验通过对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做靶子进行视觉搜索的实验,来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以及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在前注意加工中的作用。 方法与程序: 实验材料: 靶子:开口圆或封闭圆。 开口大小:三种,1/2、1/4、1/8(指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 画面大小:干扰项的数目,1个、6个、12个。 实验程序: 按实验要求在屏幕上搜索一段圆弧(开口圆)或一个圆圈(封闭圆)。在实验中使用一号接口反应盒,搜索到了,请按下红键;如果没有找到,请按下绿键。如果按错键,要求立即改正。 每六个试次后休息10秒钟。 结果与讨论: 1.封闭圆和开口圆的非对称性搜索实验结果(建议取全班整体实验结果的平均数)。 表1 封闭圆和开口圆的非对称性搜索的时间(ms) 搜索项目开口圆封闭圆

探索性实验课件--探索实验注意事项

2012级探索实验注意事项(请认真阅读!) 一、实验开题 1、探索实验开题后需上交班上各组《课题申请书》电子板。 2、把各组的实验动物计划表汇总、打印并由指导老师签名后上交电子版及 纸质版。 3、用Excel分类汇总班上所需的实验室代购生化试剂盒(注明具体用途, 如用于血液或组织的测定)、自购的药品(中药、西药)、常用试剂、仪器设备及器械并上交电子版。 以上表格要求12月10日前提交。 二、关于实验试剂 1、实验室代购生化试剂盒。如需自购实验药品、用品等,则每组费用不能 超过200元。 2、自购的药物、用品发票抬头写“中山大学”,发票内容具体写清楚药品用 品名称,发票后面必须有班级、学生签名、电话、探索实验题目。特别注意:药品最好在广东省内购买,发票必须提供汇款凭证,否则无效! 3、与实验相关的试剂盒 4、其它实验室可免费提供的常用试剂(不计入每组经费!) 一般常用试剂(如苦味酸、无水乙醇、冰醋酸、甲醛、氯化钠、肝素、乙酰胆碱、阿托品、普鲁卡因、乌来糖等)由实验室统一提供。 三、实验动物领取 按申请日期在何母楼6楼大厅领取。大鼠5只/每笼,小鼠10只/每笼;领回的动物需挂牌登记(标明班级、姓名、手机)后放入教学实验动物暂养房的各层架子上。 1、动物领取时间:另行通知。 2、动物存放地点:何母楼610房。 四、手术器械、仪器的领取 在负责的技术老师带领指导下领取。手术器械、仪器当天用完后当即归还。若借用特殊器械,如灌胃针、微量注射器等,要在“借用登记本”上登记并保证用后立即回还。 五、行为学仪器使用申请流程 如有用到行为学实验室仪器,请各班班长将相关小组组长校园卡收集后,并将相关电子版信息(班级、姓名等)打印后,到动物实验大楼3楼办公室邱灿华老师(87330026)开通所需门禁权限。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 1.引言 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出现非对称现象。也就是说,当甲乙两类项目互易靶子或干扰项的角色时,搜索所需时间不同。Neisser (1963) 首先发现并研究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典型的搜索非对称的实验由Treisman 设计。Treisman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非对称性搜索实验,其中拓扑特征与非拓扑特征的非对称性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而且结果也不确定。Treisman应用封闭圆和开口圆做靶子分别进行视觉搜索的实验。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作为靶子,开口的大小分成三种,分别占圆周长的1/2,1/4和1/8。实验结果发现对这两类靶子的搜索存在着强烈的非对称性,开口圆的搜索是快速的,基本不受开口大小和干扰项数目的影响;但是,封闭圆的搜索却是较慢的、系列的。总体上,开口圆的搜索要快于封闭圆的搜索。 本实验通过对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做靶子进行视觉搜索实验,来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以及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在前注意加工中的作用。 2.方法 2.1 被试 某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19名。 2.2器材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选择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 2.3实验材料: 靶子:开口圆或封闭圆。 开口大小:三种,1/2、1/4、1/8(指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 画面大小:干扰项的数目,1个、6个、12个。 2.4实验设计 采用3×3×2×2的组内设计。 自变量一:画面大小A,即干扰项的数目,其中A1=1,A2=6,A3=12; 自变量二:开口大小B,即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其中B1=1/2,B2=1/4,B3=1/8; 自变量三:是否开口C,其中C1=开口圆,C2=闭口圆; 自变量四:有无靶子D;其中D1=有靶子,D2=无靶子。 因变量为反应时间。 2.5实验程序: 按实验要求在屏幕上搜索一段圆弧(开口圆)或一个圆圈(封闭圆)。搜索到了,请按下红键;如果没有找到,请按下绿键。如果按错键,要求立即改正。每六个试次后休息10秒钟。每六次试验后休息10秒钟,共6组试验,即36次试验。 2.6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19组数据进行处理,,最后进行一系列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总体结果。

探索性实验的思考

探索性实验的思考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而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特别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发散性思维及发挥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但是传统包办式的实验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性实验作为近年来崭露头角的一种新型实验,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 我们对探索性实验的定义是:由教师给出实验课题,提供实验器材,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拟定实验方案,制订实验步骤,独立地通过实验的观测和分析去探索研究,从而发现“新”的物理现象,并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来解释实验现象,总结出他们原来并不知道的规律性认识的实验。 探索性实验作为物理实验的一种形式,它既有别于测定性实验,又有别于一般的验证实验。探索性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物理实验研究方法的训练,让学生接触探索、发明、发现的过程和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理性的、批判的思想方法,体验学者研究的苦衷和愉悦,培养他们的发现、探究能力。而要达到这种目的,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正确会设计的指导思想。那么,探索性实验的设计应该该具备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呢?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理论可以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 皮亚杰认为,人的行为具有一种定向性平衡。本来处于平衡状态的图式,由于人与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破坏了平衡状态,出现了不平衡,为此,人再进行反应又恢复平衡,这种重新达到平衡状态的心理反应过程,称为平衡化。平衡化又可分为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同化

实验1瞳孔反射-ZhejiangUniversity

实验1 瞳孔反射 Pupillary Reflex 瞳孔反射包括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瞳孔近反射(pupillary near reflex)。瞳孔对光反射是指当光线照射一侧瞳孔视网膜时,通过反射不仅使同侧瞳孔缩小(直接对光反射),而且对侧瞳孔也缩小(间接对光反射)。反射过程为:当强光照射视网膜时产生的冲动经视神经、视束,经外侧膝状体内缘,传到四叠体顶盖前区更换神经元,由此发出的纤维到达动眼神经缩瞳核换神经元后,发出纤维到达睫达节,再换神经元后发出睫状短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使瞳孔缩小。 在眼调节中,当注视近物时,可通过反射引起瞳孔缩小,瞳孔近反射途径是视网膜传入冲动经视神经、视交叉和视束到丘脑外侧膝状体,投射到大脑皮质枕叶,再由额叶中央前回下行,经锥体束中的皮质-中脑束至中脑正中核,再达中脑缩瞳核,随后的传导通路与瞳孔对光反射相同。本实验证明瞳孔反射的存在,并了解瞳孔反射的反射途径。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人,电筒。 1.2 方法和步骤 1.2.1 瞳孔对光反射 (1)直接对光反射先观察受检者两眼瞳孔是否呈圆形、对称等大(直径2~3mm)。然后在光线暗处用电筒对准一侧瞳孔,突然开亮照射,立即观察瞳孔直径的变化。同法检测另一侧瞳孔。试比较两侧瞳孔变化是否相同。 (2)间接对光反射(互感现象):实验者用手在鼻梁处隔开两眼视野。让受检者两眼直观远方,再用电筒只照射一侧瞳孔,观察另一侧瞳孔大小是否也有变化。同法检查中一侧瞳孔。1.2.2 瞳孔近反射 让受检者双眼注视近前方远处自己的一食指。检查者观察其瞳孔的大小。令受检者专心注视自己的食指,并由远移近自己的眼前,同时观察受检者瞳孔和视轴的变化。 2 结果:描述瞳孔对光反射和瞳孔近反射所见的现象。 3 讨论:分析瞳孔对光反射和瞳孔近反射的机理。 探索性问题 1.脑外伤病人为何需要检查瞳孔对光反射? 2.看近物时,瞳孔缩小的作用是什么?

RSA非对称密码算法

RSA非对称密码算法 1、RSA非对称密码算法简介 非对称加密算法需要两个密钥:公开密钥(publickey)和私有密钥(privatekey)。公开密钥与私有密钥是一对,如果用公开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只有用对应的私有密钥才能解密;如果用私有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那么只有用对应的公开密钥才能解密。因为加密和解密使用的是两个不同的密钥,所以这种算法叫作非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实现机密信息交换的基本过程是:甲方生成一对密钥并将其中的一把作为公用密钥向其它方公开;得到该公用密钥的乙方使用该密钥对机密信息进行加密后再发送给甲方;甲方再用自己保存的另一把专用密钥对加密后的信息进行解密。另一方面,甲方可以使用乙方的公钥对机密信息进行签名后再发送给乙方;乙方再用自己的私匙对数据进行验签。甲方只能用其专用密钥解密由其公用密钥加密后的任何信息。非对称加密算法的保密性比较好,它消除了最终用户交换密钥的需要。 非对称密码体制的特点:算法强度复杂、安全性依赖于算法与密钥但是由于其算法复杂,而使得加密解密速度没有对称加密解密的速度快。对称密码体制中只有一种密钥,并且是非公开的,如果要解密就得让对方知道密钥。所以保证其安全性就是保证密钥的安全,而非对称密钥体制有两种密钥,其中一个是公开的,这样就可以不需要像对称密码那样传输对方的密钥了。这样安全性就大了很多。 2、工作原理 1.A要向B发送信息,A和B都要产生一对用于加密和解密的公钥和私钥。 2.A的私钥保密,A的公钥告诉B;B的私钥保密,B的公钥告诉A。 3.A要给B发送信息时,A用B的公钥加密信息,因为A知道B的公钥。 4.A将这个消息发给B(已经用B的公钥加密消息)。 5.B收到这个消息后,B用自己的私钥解密A的消息。其他所有收到这个报文的人都无法解密,因为只有B才有B的私钥。 3、主要功能 非对称加密体系不要求通信双方事先传递密钥或有任何约定就能完成保密通信,并且密钥管理方便,可实现防止假冒和抵赖,因此,更适合网络通信中的保密通信要求。

视觉搜索中的目标选择

Faster target selection in preview visual search depends on luminance onsets:behavior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Monika Kiss &Martin Eimer Published online:30June 2011#Psychonomic Society ,Inc.2011 Abstract T o investigate how target detection in visual search is modulated when a subset of distractors is presented in advance (preview search),we measured search performance and the N2pc component as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marker of attentional target selection.T argets defined by a color/shape conjunction were detected faster and the N2pc emerged earlier in preview search relative to a condition in which all items were presented simultaneously .Behavior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preview benefits dis-appeared when stimuli were equiluminant with their background,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targets were feature singletons among the new items in preview search.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previewing distractors expedites the spatial selection of targets at early sensory-perceptual stages,and that these preview benefits depend on rapid attentional capture by luminance onsets. Keywords Visual search .Visual marking .Luminance onset .ERPs .N2pc In visual search,the processing of new objects can be prioritized over processing of objects that have been visible for some time.When a subset of distractors is presented in advance and the remaining items are then added to the search display ,search performance is more efficient than when all items are presented simultaneously .According to W atson and Humphreys (1997),this preview benefit reflects the active inhibition of distractor locations during the preview interval (“visual marking ”).In line with this hypothesis,such benefits only emerge when the preview interval is sufficiently long (400ms or longer);they are reduced by a secondary task during the preview interval;and they are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probe detection performance at previewed distractor locations (W atson &Humphreys,2000)and at empty locations between pre-viewed distractors (Osugi,Kumada,&Kawahara,2009).The hypothesis that preview benefits in visual search are due to location-based inhibition has not gone unchallenged (see Donk,2006,for a review).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feature-based inhibition can also play a role (Olivers &Humphreys,2002;but see Theeuwes,Kramer,&Atchley,1998).Others have argued that the prioritiza-tion of new objects in visual search does not involve top-down inhibition at all.According to Jiang,Chun,and Marks (2002),temporal asynchrony between old and new items is critical,and preview benefits emerge when attention can be selectively allocated to a temporally segregated perceptual group that contains the target.Donk and Theeuwes (2001)claimed that new objects are prioritized when their appearance is associated with an abrupt luminance change,which will trigger automatic attentional capture.In support of their claim,they demonstrated that search performance is not affected by the number of old items when new stimuli are accompa-nied by a luminance onset,but is determined by the numbers of both new and old items when new stimuli are equiluminant with the background. In previous behavioral studies,preview-induced improvements of search efficiency have been inferred from search slope differences between preview and standard visual search (W atson &Humphreys,1997)or from a reduced impact of the number of old items on search M.Kiss (*):M.Eimer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Birkbeck College,University of London,Malet Street, London WC1E 7HX,UK e-mail:m.kiss@https://www.360docs.net/doc/0616242834.html, Atten Percept Psychophys (2011)73:1637–1642DOI 10.3758/s13414-011-0165-z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事物本身,增强直接经验,这对于他们形成正确概念、理解基本原理和掌握一般规律有很大的帮助。中学生物学科的实验从学生认知角度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在一个完整的实验框架下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加以验证,验证实验结果是否能呈现原理所描述的现象, 目的是验证并巩固习得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各项实验技能;探究性实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并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 根据建构主义者的观点:“学习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不简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于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即时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引导学生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相比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过程,验证性实验在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易于教师讲授等方面具备优势。其不足在于如果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通过实验来验证教师讲授的科学知识是否正确,这样的学习没有基于学生原有经验,没有引发学生的高层次探究思考,没有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学生获得的只是表面的、肤浅的知识,教学效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 综合各种版本的初中生物新教材,其编写的实验课程均表现出对于实验探究的倾斜,例如人教版的初中生物教材的编者明确指出:“改变以往将实验依附于知识内容的做法,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先安排思维和操作要求较低的探究活动,如观察身边的生物,阅读和分析有关资料等,后安排技能要求较高的活动,如制作和观察切片和装片、设计并完成探究性实验等。在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求答案的实验中,大致是先安排明确问题、假设、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的实验,让学生在模仿中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再安排由学生设计部分环节的实验;最后安排全过程探究的实验,让学生练习从问题到提出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然后实施探究方案,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但是考虑到各种客观条件和学生探究能力有限等实际因素,教材的部分实验流程设计的编写仍然是让学生根据课本设计好的方案,由教师提供实验材料与仪器,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填写"实验报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否选择性地将教材中的一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 下面我们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课的教学实录来探讨这一问题。 教师:大家看黑板上的实验课题,明白此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教师:如果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检验出来? 学生:可以用碘液,在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淀粉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 教师:那可以直接用碘液滴到叶子上么?大家讨论一下,觉得可以的同学亲自尝试一下? 学生(经过尝试):不可以,叶片是绿色的,会遮盖蓝色的现象。 教师:那怎么办呢? 学生;可以去除叶片中的叶绿素。 教师:假设现在已经有办法去除掉叶片中的叶绿素,排除了色素对实验的干扰。 现在将碘液滴在去除掉叶绿素的叶片上,出现蓝色现象。是否就说明了绿叶可以在光下制造淀粉?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学生:不可以。问题一“无法证明叶片中的淀粉是叶片制造的,也许本来叶片中就有淀粉”;问题二“也无法证明叶片中的淀粉一定是光下制造的”

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中国心理学 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呈现速率为每秒6-20个刺激。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100ms左右。第一个靶子(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4至第11位,第二个靶子(T2)出现在T1后的第一个位置(Lag 1)至第9个位置(Lag 9) o RSVP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而正确识别T2,这时对每个位置的T2判断正确率在95%以上(Shapiro } Caldwell&Sorensen}1997)。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T2。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时间间隔时(Lag 2至Lag 5)对识别T2的正确率显着降低了,即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图1-3呈现了RSVP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因此,只有T1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进行系列加工。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间隔内,由于T1的系列加工还未完成,所以T2被延迟在平行加工阶段,得不到精细加工,所以对T2判断的正确率下降,注意瞬脱现象产生了(Chun & Potter,1995;张明&王凌云,2009)。通过RSVP范式对注意和情绪的关系的研究中,情绪刺激主要有三种呈现方式。第一,当T1为情绪刺激时,通过考查T2注意瞬脱量的变化,探查对T1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和资源动用机制。Arend和Botella (2002)发现,当T1是情绪词时(如“thief"),高特质焦虑组识别 T2的注意瞬脱量小于低特质焦虑组。作者认为,这可能表示高特质焦虑组对T1的系列加工时间较短,或占用的注意资源较少。Cisler,Ries和Widner (2007)的研究亦发现,当T1是蜘蛛相关的刺激时,高蜘蛛恐惧组对T2识别的注意瞬脱时间间隔小于低蜘蛛恐惧组,即高蜘蛛恐惧组注意瞬脱量减少了。作者认为,高蜘蛛恐惧组对蜘蛛相关的T1加工效率更高,需要的时间更短,占用的资源更少。因此,对蜘蛛相关T1进行系列加工需要的时间缩短,T2更早的进入系列加工阶段,能正确报告T2的时间间隔亦即缩短。第二,当T2为情绪刺激时,通过考查T2的注意瞬脱量的变化,探查情绪刺激对有意注意的捕获机制和注意警觉成分。Keil (2004)等人的研究发现,相对于中性意义的T2,被试对情绪唤醒度高(包括愉悦情绪和消极情绪)的T2报告显示出更高的准确率,而这种差异主要出现在较早的时间间隔。但是情绪唤醒度低的情绪词,则不出现报告准确率相对较高的情况。Reinecke、Rinck和Becker (2008)对蜘蛛恐惧症者的研究发现,被试对蜘蛛图片的T2正确报告率提高,即AB效应减弱。第三,当分心刺激是情绪刺激时,通过比较对情绪性分心刺激序列和中性分心刺激序列中对T 1, T2的识别正确率,探查情绪刺激对无意注意的捕获或分散机制。Peers和Lawrence (2009)研究了不同注意控制水平、焦虑水平对情绪信息分散注意的影响。研究采用消极表情面孔(恐惧,恶心)和中性表情面孔的分心刺激,要求被试找出序列中特定的中性面孔靶子。结果发现,在不同情绪的分心刺激条件下,不同的SOA,以及不同的焦虑水平,注意控制水平较高的被试正确判断靶子的正确率均较高,而被试的焦虑水平与正确判断靶子的正确率没有显着关系。 2.视觉搜索范式(visual search task) 在视觉搜索范式中,屏幕上呈现一个刺激矩阵(如3×3或5×4的视觉刺激矩阵)。要求被试从该矩阵中找出与其它刺激类别不同的靶子。Fox (2002)等人采用该范式,研究对情绪面孔的探查速度。结果发现,在中性面孔中搜索愤怒表情的面孔比在中性面孔中搜索高兴表情的面孔更快,即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视觉搜索范式可以区分注意警觉和注意脱离困难。如果在中性矩阵中搜索情绪刺激的时间比在中性矩阵中搜索另一种中性刺激更快,则表明对该情绪刺激存在注意警觉;如果在情绪矩阵中搜索中性刺激比在中性矩阵中搜索另一种中性刺激更慢,则表明对该情绪刺激存在注意脱离困难。大量研究均发现对负性情绪存在注意偏向(Cider et al., 2009; Miltner) Krieschel, Hecht, Trippe & Weiss) 2004;Ohman et al., 2001; Rinck et al., 2003 ) o Rinck等人(2005)采用该范式对蜘蛛恐俱者的注意偏向进行了研究。刺激为5 X 4的图片矩阵,矩阵类型包括:19张中性图片中呈现1张蜘蛛图片,19张中性图片中呈现1张另一类的中性图片,19张蜘蛛图片中呈现1张中性图片。研究者发现,蜘蛛恐惧症者从19张中性图片中找出1张蜘蛛图片显着快于从19张中性图片中找出另一张中性图片,即反映了对威胁刺激的迅速察觉。另外,蜘蛛恐惧症者从19张蜘蛛图片中找出1张中性

计算机网络安全实验报告--非对称密码算法RSA

实验二非对称密码算法RSA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际编程了解非对称密码算法RSA的加密和解密过程,加深对非对称密码算法的认识。 二、实验环境 运行Windows或Linux操作系统的PC机,具有gcc(Linux)、VC(Windows)等C语言编译环境。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1)编写一个程序,随机选择3个较大的数x、e、n,然后计算xe mod n, 记录程序运行时间。实际中应用的素数为512位,n也就为1024位。 这样的大数在计算机上如何表示、如何进行运算,查阅资料给出简单说明。 RSA依赖大数运算,目前主流RSA算法都建立在512位到1024位的大数运算之上,所以我们在现阶段首先需要掌握1024位的大数运算原理。 大多数的编译器只能支持到64位的整数运算,即我们在运算中所使用的整数必须小于等于64位,即:0xffffffffffffffff也就是 18446744073709551615,这远远达不到RSA的需要,于是需要专门建立大数运算库来解决这一问题。 最简单的办法是将大数当作字符串进行处理,也就是将大数用10进制字

符数组进行表示,然后模拟人们手工进行“竖式计算”的过程编写其加减乘除函数。但是这样做效率很低,因为1024位的大数其10进制数字个数就有数百个,对于任何一种运算,都需要在两个有数百个元素的数组空间上做多重循环,还需要许多额外的空间存放计算的进位退位标志及中间结果。当然其优点是算法符合人们的日常习惯,易于理解。 另一种思路是将大数当作一个二进制流进行处理,使用各种移位和逻辑操作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但是这样做代码设计非常复杂,可读性很低,难以理解也难以调试。 (2)计算机在生成一个随机数时,并不一定就是素数,因此要进行素性检测。 是否有确定的方法判定一个大数是素数,要查阅资料,找出目前实际可行的素数判定法则,并且比较各自的优缺点。 所谓素数,是指除了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任何数整除的数。 根据素数的定义,只需用2到N-1去除N,如果都除不尽则N是素数,结束知其循环。由此得算法1。 (1)flay=0,i=2. /*flay为标志,其初值为0,只要有一个数除尽,其值变为1. (2)If n mod i=0 then flay=l else i=i+1/* n mod i是n除以i的余数. (3)If flay=0 and I<=n-1 then(2) else go (4) (4)If flay=0 then write“n是素数。”else write“不是素数” 最坏的情形下,即N是素数时,算法1需要执行N-2次除法,时间复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