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报告
语义大小与刺激数量在非对称性视觉搜索中的作用

心理研究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2024,17(1):26-33语义大小与刺激数量在非对称性视觉搜索中的作用沈文意1于战宇1冷英2(1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徐州221116;2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通226019)摘要为了探讨语义与刺激数量在非对称视觉搜索中的作用,研究采用不同语义大小的名词汉字,并指导被试在6和12两种刺激数量中搜索目标刺激。
结果发现:(1)当刺激数量为6时,语义较小目标刺激的搜索效率高于语义较大目标刺激;(2)当刺激数量为12时,语义较大目标刺激的搜索效率高于语义较小目标刺激;(3)当搜索的干扰刺激和目标刺激语义大小一致时,数量多且语义较大的干扰刺激搜索效率更低。
这表明语义大小与刺激数量对非对称视觉搜索存在交互影响,支持具身认知理论,并扩充了特征整合理论和引导搜索模型。
关键词语义大小;刺激数量;非对称性视觉搜索DOI10.19988/ki.issn.2095-1159.2024.01.0031引言非对称性视觉搜索研究是理解注意过程和视知觉加工的重要内容(沈模卫等,2005),它是指在多个干扰和一个目标的视觉搜索任务中,前一种刺激条件下的干扰刺激是后一种条件下的目标刺激,前一种刺激条件下的目标刺激是后一种条件下的干扰刺激,个体在两种条件下搜索目标的速度存在差异的现象(Treisman&Gelade,1980;Wolfe&Gan⁃carz,1997;Zhang&Onyper,2020)。
其经典研究关注实验材料形体上的差异。
例如,使用“Q”与“O”或字形有差异的汉字“白”和“日”,证实了视觉搜索具有非对称性(Treisman,1985,1988;马艳云, 2011;张茂林,2007)。
另外,视觉搜索在左右两个视野间的差异上也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丁锦红等,2007)。
有研究指出,视觉搜索出现非对称性的原因在于,不同搜索任务下阅读者对目标进行搜索时,搜索的困难程度不相同(吕绍爱,2011)。
实验1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实验1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目的通过对开口圆和封闭圆分别进行视觉搜索,了解视觉搜索中非对称性现象。
实验原理视觉搜索的实验范式是了解视觉注意机制的一种途径。
典型的视觉搜索任务要求被试在由干扰项和靶子组成的刺激系列中搜索靶子, 当反应时不依赖于干扰项数量变化时,为平行搜索。
最有效的搜索条件是:靶子具有单一的显特征,且干扰项都是同质的。
当反应时随干扰项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时, 为低效搜索,即系列搜索。
最低效的搜索条件是:靶子和干扰项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且干扰项是异质的。
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Neisser(1963)首先发现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所谓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在同样的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即出现非对称现象。
在特征搜索和联合搜索中,都存在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实验解释:Treisman认为,在(b)中搜索Q,只需判断画面中有无一竖线,就可作出反应,不必考虑竖线在哪个位置或与哪个圆相交。
这种搜索属前注意加工的快速过程,是以平行方式实现的。
然而,在(a)中搜索O,则需要对画面上的每个项目依次扫描,以判断哪个圆不与竖线相交,需要将注意依次集中于有关的位置。
这种搜索属集中注意阶段的慢速加工,是以系列方式实现的。
前注意阶段的加工原则是表征“特征有”,而不表征“特征无”。
颜色、运动、方向、凹面、封闭的拓扑特征,都是视觉系统进行前注意加工的基本特征,在搜索具有这些基本视觉特征的靶子时, 显示容量效应可以忽略(即进行平行加工)。
思考题:1、本实验有几种实验条件?2、你知道什么是图形的拓扑特征?能和大家讲一讲吗?3、尝试解释实验结果。
4、本实验为一教学演示实验,如果为一个真正的实验程序,你认为合理吗?应该做哪些改进?说说你的实验设计?实验报告写作要求:严格按照发表文章的格式写,包括引言、实验材料和程序、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
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报告

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有无特征)一、目的1.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和特征整合理论。
2.验证有无特征的非对称性搜索实验。
二、仪器与材料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英文大写字母O和Q组成的矩阵,由字母O搜索Q称为第一搜索条件,共10张随机呈现。
由字母Q搜索O称为第二搜索条件,共10张随机呈现。
三、方法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有无特征)“。
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本实验不设练习,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1)是:请你注意看下面呈现的英文字母。
如果其中有“Q”,你就使用1号反应盒按“+”号键,没有“Q”则按“-”号键,尽量做到既快又准。
在你明白了操作要求后,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实验就开始。
3.实验开始后,屏幕逐个呈现字母矩阵,被试依据指导语要求作相应反应。
程序记录反应时。
完成参数设定的次数一半时再次出现指导语(2)。
4.指导语(2)是:请你再次注意看下面呈现的英文字母。
如果其中有“O”,你就使用1号反应盒按“+”号键,没有"O"则按"-"号键,尽量做到既快又准。
在你明白了操作要求后,按任意键实验就继续。
5.屏幕继续呈现字母矩阵,被试依据指导语要求作相应反应。
程序记录反应时。
直至完成所设定的次数。
6.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
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以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1.分别统计第一搜索条件和第二搜索条件中的"有"和"没有"平均反应时以及正确率。
1.收集了23位同学的数据统计出的结果如下(由于数据量较大所以这里没有一一列出来):2.收集全体被试的实验结果,检验两种搜索条件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视觉搜索非对称性论文

靶子封闭性对视觉搜索非对称性的影响刘敏王路路段雪薇李静范文杰贺顶立扶鹏飞高悦谭秋然张梦钟欣(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武汉,430062)摘要:为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以及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在前注意加工中的作用,本实验将封闭圆开口圆作为靶子,对视觉非对称性搜索的加工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发现:对封闭圆的搜索时间显著小于开口圆的搜索时间,体现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性;开口圆的搜索不受开口大小的影响,开口大小对封闭圆视觉搜索时间的影响不显著;无论搜索开口圆还是封闭圆,画面大小都对其反应时有显著影响。
本研究结果证实了前注意加工阶段的存在及靶子和干扰项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视觉搜索非对称性封闭性1.前言视觉搜索的实验范式是了解视觉注意机制的一种途径。
典型的视觉搜索任务要求被试在由干扰项和靶子组成的刺激系列中搜索子,当反应时不依赖于干扰项数目变化时,为平行搜索。
最有效的搜索条件是:靶子具有单一的显特征,且干扰项都是同质的。
当反应时随干扰项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时,为低效搜索,即系列搜索。
最低效的搜索条件是:靶子和干扰项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且干扰项是异质的。
[1]所谓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是指以反应时为指标,在刺激B中搜索刺激A与在A 中搜索B,搜索效率不一样,且有显著差[2]。
Neisser(1963)首先发现并研究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性现象。
典型的搜索非对称的实验由Treisman设计(见图1),因为额外的垂直线至少表明四种基本特征:方向、大小/长短、交叉、线的终端。
而这些特征增大了靶子与干扰子之间的差异,使得带交叉的圆能进行视觉前注意搜索。
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性是视觉基本特征的前注意或平行加工的结果,如颜色、运动、向凹面、封闭的拓扑特征,Treisman 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非对称性搜索实验,其中拓扑特征与非拓扑特征的非对称性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而且结果也不确定。
Treisman曾用封闭的三角形和角做靶子分别进行搜索实验,结果表明三角形靶子的搜索快于角。
视觉搜索中非对称图形实验报告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10心理学一班陆洋100305054014 摘要:本实验主要是验证被试在进行视觉搜索的过程中,封闭圆与开口圆分别为靶子时,被试的反应时间的不同,以及对两种情况下封闭与开口程度不同的时候,对靶子的反应时间长短的影响关键词:视觉搜索、靶子、开口圆、封闭圆引言:本实验通过对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进行视觉搜索,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出现非对称现象。
也就是说,当甲乙两类项目互易靶子或干扰项的角色时,搜索所需时间不同。
非对称搜索是指在甲项目中搜索乙项目或在乙项目中搜索甲项目所用的时间不一样。
关于非对称性搜索,Treisman八十年代以来做了很多相关实验,其中,在以三角形和角分别为靶项目的实验中,搜索三角形所用的时间小于搜索角所用的时间。
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封闭性的拓扑性质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而ulesz(1981)根据他的质地分离实验结果否定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他认为自由线段的终端或终端子(terminater)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直线与角都有两个终端子,而三角形没有终端子。
如果要用终端子来说明上述三角形和角的搜索非对称性,那就意味着,从有终端子的干扰项中搜索无终端子的靶子要快于相反的条件。
而Treisman在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作为靶项目的实验中,搜索封闭圆要比开口圆慢。
这似乎否认了封闭性的拓扑性质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Treisman对于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实验结果的解释是:设想三角形可能在某个其他的简单特征上有别于角或线段。
开口圆具有的线段终端可在前注意阶段被觉察,因此开口圆可被快速搜索;而封闭性可看作封闭程度的连续体,可在不同程度上被封闭圆和开口圆共有,当二者差别大时(开口比例为1/2),封闭圆较易搜索,而开口小时搜索就慢。
情绪面孔搜索的不对称性:基于预览搜索范式

情绪面孔搜索的不对称性:基于预览搜索范式张军;郝芳;曾艺敏【摘要】采用预览搜索范式,在两个实验中分别使用情绪面孔示意图与真人情绪面孔图作为刺激材料,系统地考察六种搜索任务条件下不同情绪面孔的搜索效率.结果发现:在两种实验材料中都存在显著的预览效应,验证了采用情绪面孔材料进行预览搜索任务时仍然可以获得显著的预览效应,为预览搜索中图形刺激的使用提供新了的证据和支持:实验l出现了显著的愤怒面孔优势效应,实验2却出现了显著的高兴面孔优势效应,在情绪面孔搜索中刺激的视觉特征是出现这种不同优势效应的主要原因.【期刊名称】《心理研究》【年(卷),期】2017(010)003【总页数】9页(P20-28)【关键词】情绪面孔;视觉搜索;预览效应;视觉特征【作者】张军;郝芳;曾艺敏【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210097;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210097;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面孔是人类在社交活动中最具社会性意义的刺激,准确而快速地识别面孔的情绪对人类的社交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早期的视知觉研究发现,人们能在一些圆形分心物中快速找到带有竖直线条的圆形目标(如棒棒糖),反之则很困难[1]。
这种搜索不对称的现象在情绪面孔的视觉搜索中也被证实。
Hansen和Hansen发现,当愤怒面孔作为目标,高兴面孔或平静面孔作为分心物时,其搜索速度要比高兴面孔作为目标而愤怒面孔或平静面孔作为分心物时要快,即愤怒面孔优势效应(angry superiority effect)[2]。
此后有很多研究者在实验中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均在不同程度上发现愤怒面孔的这一优势效应[3-6]。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研究结果都在指向这一种结论。
一些研究得出了与此结果相反的结论,当高兴面孔作为目标,愤怒面孔或平静面孔作为分心物时,其搜索速度要比愤怒面孔作为目标而高兴面孔或平静面孔作为分心物时要快,即高兴面孔优势效应(happy superiority effect)[7-9]。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1.题目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2.引言非对称搜索是指在甲项目中搜索乙项目或在乙项目中搜索甲项目所用的时间不一样。
关于非对称性搜索,Treisman八十年代以来做了很多相关实验,其中,在以三角形和角分别为靶项目的实验中,搜索三角形所用的时间小于搜索角所用的时间。
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封闭性的拓扑性质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而ulesz(1981)根据他的质地分离实验结果否定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他认为自由线段的终端或终端子(terminater)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直线与角都有两个终端子,而三角形没有终端子。
如果要用终端子来说明上述三角形和角的搜索非对称性,那就意味着,从有终端子的干扰项中搜索无终端子的靶子要快于相反的条件。
而Treisman在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作为靶项目的实验中,搜索封闭圆要比开口圆慢。
这似乎否认了封闭性的拓扑性质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Treisman对于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实验结果的解释是:设想三角形可能在某个其他的简单特征上有别于角或线段。
开口圆具有的线段终端可在前注意阶段被觉察,因此开口圆可被快速搜索;而封闭性可看作封闭程度的连续体,可在不同程度上被封闭圆和开口圆共有,当二者差别大时(开口比例为1/2),封闭圆较易搜索,而开口小时搜索就慢。
总之,在这个领域中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本实验主要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作为靶子来探索非对称性现象,并封闭性这一拓扑性质在前注意加工中的作用。
3.方法3.1被试:3.2仪器材料:开口圆或封闭圆,包含三种开口大小1/2、1/4、1/8(指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三种干扰项数目,1个、6个、12个3.3实验程序:3.3.1:实验前被试阅读指导语,明确若搜索到干扰项后按红键,没有找到按绿键,如若按键立即修改。
3.3.2:电脑屏幕上出现一组开口圆或封闭圆,根据要求搜索干扰项,搜索到或没搜索到后按相应键确认,按键立即修改。
搜索六次后休息10s后继续。
每组项目随机呈现。
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重点

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目录一、考研大纲………………………………………………二、过滤器模型及双耳分听实验…………………………三、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四、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五、特征整合论及其实验(补充)………………………六、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七、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八、刺激反应一致性理论及其冲突效应实验……………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1、过滤器理论1.1单通道过滤器模型及其实验1.1.1 理论观点在神经系统的某一个加工阶段存在着一个过滤机制,这个过滤机制会对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加工,使一部分信息能够通过这个过滤器,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过滤器之外,得不到进一步的加工。
这种过滤器体现着注意的选择功能。
这种理论被称为“注意的过滤器模型”,由于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又被称之为“单通道模型”。
1.1.1.1模型图示1.1.2实验1.1.2.1.Broadbent(1954)双耳分听实验实验过程: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右耳呈现 4,9,3;左耳呈现6,2,7。
呈现速度:每秒2个数字,要求被试回忆再现。
被试反应:被试以两种方式进行回忆:(1) 以左右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受的信息,如493,627。
(2) 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按顺序成对的再现,如46,92,37。
实验结果:第一种方式的准确率为65%,第二种方式的准确率为20%。
Broadbent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
所以,以左右耳为单位再现时,被试可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并只需要在两耳之间转换一次,再现的效果好。
而以双耳同时成对的方式再现,双耳之间至少需要3次转换。
由于不能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导致一些信息迅速丧失,再现效果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有无特征)
一、目的
1.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和特征整合理论。
2.验证有无特征的非对称性搜索实验。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英文大写字母O和Q组成的矩阵,
由字母O搜索Q称为第一搜索条件,共10张随机呈现。
由字母Q搜索O称为第二搜索条件,共10张随机呈现。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有无特征)“。
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本实验不设练习,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1)是:
请你注意看下面呈现的英文字母。
如果其中有“Q”,你就使用1号反应盒按“+”号键,没有“Q”则按“-”号键,尽量做到既快又准。
在你明白了操作要求后,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实验就开始。
3.实验开始后,屏幕逐个呈现字母矩阵,被试依据指导语要求作相应反应。
程序记录反应时。
完成参数设定的次数一半时再次出现指导语(2)。
4.指导语(2)是:请你再次注意看下面呈现的英文字母。
如果其中有“O”,你就使用1号反应盒按“+”号键,没有"O"则按"-"号键,尽量做到既快又准。
在你明白了操作要求后,按任意键实验就继续。
5.屏幕继续呈现字母矩阵,被试依据指导语要求作相应反应。
程序记录反应时。
直至完成所设定的次数。
6.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
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以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分别统计第一搜索条件和第二搜索条件中的"有"和"没有"平均反应时以及正确率。
1.收集了23位同学的数据统计出的结果如下(由于数据量较大所以这里没有一一列出来):
2.收集全体被试的实验结果,检验两种搜索条件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将数据录入spss,根据spss的结果我们知道这两种条件是存在显著差异的。
五、讨论
1.尝试用特征整合理论对实验结果作出解释。
答:由于在“O”中找“Q”分心刺激的数目不显著影响我们的反应时,所以按照特雷斯曼的特征整合理论我们脑海里产生的是相对简单的特征地图(我们只要看到图上有小尾巴就能做出肯定判断),而在“Q”中找“O”则应该是控制加工,脑海里产生的是位置地图(我们必须将图和竖线这两个特征结合起来,将目标与分心刺激逐一比较,才能做出判断,)相对于形成简单特征地图难,所以实验的数据显示出在“Q”中找“O”比在“O”中找“Q”所耗的时间长。
2.非对称性搜索实验的研究有何意义?
答:证实了前注意加工阶段的存在及靶子和干扰项的互动关系。
3.除了有无特征的非对称性搜索之处,还有哪些非对称性现象?
答:不连续维量的有无特性,连续维量的数量多少特征,标准特征与偏离特征。
4.你认为该领域还有哪些有待进一步研究。
答:我认为该领域应该还要考虑字词优势效应和客体优势效应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