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蛋白电泳
血清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在血清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中,如果出现异常的蛋白条带,如过亮、过暗或异常迁移率,可 能提示某些疾病或生理变化。这些异常条带可能与炎症、感染、肿瘤或代谢紊乱等病理状态相关,需 要进一步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
结果分析
总结词
结合临床信息和实验室数据,对血清蛋白聚丙烯酰胺 凝胶电泳结果进行分析。
应用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生物医药等领域,用于分 离、鉴定和纯化蛋白质,了解蛋白质的组成和功能。
02 实验原理
CHAPTER
血清蛋白的分离原理
分子筛效应
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分子筛,能够根据蛋白质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分子量小 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孔洞,移动距离短;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 孔洞,移动距离长。
实验结果可靠性验证
对比已知标准品
通过与已知标准品进行比较,可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实验结果与标准品一致,则说一样品进行检测,并将结果 进行比较。如果不同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则说明实验结 果是可靠的。
统计学分析
通过统计学分析,可以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例如,可以采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相关系数等方法对 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总结词
通过观察分离出的血清蛋白条带,可以了解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详细描述
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分子量和电荷的蛋白质被分离成不同的条带。根据条带的亮 度、清晰度和数量,可以初步判断血清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异常蛋白条带的解读
总结词
异常蛋白条带的出现可能提示某些疾病或生理变化。
血清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目录
CONTENTS
• 介绍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结果解读 • 实验注意事项
临床分析中的血清蛋白电泳应用和解读

临床分析中的血清蛋白电泳应用和解读血清蛋白电泳是一种常用于临床分析的技术,可以通过分离和测定血清中的蛋白质,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对血清蛋白电泳的应用和解读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一、血清蛋白电泳的原理和方法血清蛋白电泳是利用电泳的原理,将血清样品中的蛋白质分离开来,进而对其进行测定和分析。
通常使用的电泳方法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毛细管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血清蛋白电泳方法。
首先,将血清样品与电泳缓冲液混合,然后将混合液加入电泳槽中,通过电流的作用,将混合液中的蛋白质分离开来。
蛋白质在电场中根据其大小和电荷的差异而沿着凝胶上的固定路径运动,形成蛋白质谱图。
根据谱图的特征,可以对蛋白质进行鉴定和定量。
毛细管电泳是一种高效分离的电泳方法,具有快速、高分辨率和节约样品等优点。
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不同,毛细管电泳是利用毛细管的微观通道进行电泳分离。
血清样品通过毛细管时,蛋白质会根据其电荷和尺寸的不同而在毛细管中进行迁移和分离。
通过采集毛细管两端的电泳峰值,可以得到蛋白质的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信息。
二、血清蛋白电泳的应用血清蛋白电泳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血清蛋白电泳常见的应用场景:1. 筛查和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增生性疾病,会导致血清蛋白异常增多。
血清蛋白电泳可以帮助骨髓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通过分析异常的蛋白质谱图,确定是否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异常积累。
2. 评估肾脏疾病:肾脏疾病常伴随着尿蛋白异常。
血清蛋白电泳可以帮助确定尿蛋白异常的性质和病因。
例如,在肾病综合征中,血清蛋白电泳可以显示血清中白蛋白的减少。
3. 诊断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免疫球蛋白缺陷病是一组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血清蛋白电泳能够帮助确定免疫球蛋白亚类的异常,对于诊断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具有重要价值。
4. 鉴别白蛋白异常:白蛋白异常可以是遗传性的,也可以是获得性的。
血清蛋白电泳可以帮助鉴别白蛋白异常,例如扩增或缺失。
【名称】血清蛋白电泳

【名称】血清蛋白电泳【英文名】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别名】【概述】蛋白质等生物分子在缓冲液中带负电荷或正电荷,在电场中向阳极或阴极运动,称为电泳(electmphomsis)。
由于其等电点不同,分子大小、形状和荷质比的不同,使不同蛋白质分子具有不同的电泳迁移率,在一定的支持介质中可借以分离各种蛋白质。
常用的电泳技术有: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免疫电泳等。
血清蛋白电泳以醋酸纤维素薄膜应用最为普遍。
【原理】血清中各种蛋白质都有其特有的等电点,各种蛋白质在各自的等电点时呈电中性状态,它的分子所带正电荷与所带负电荷量相等。
将蛋白质置于pH比值等电点较高的缓冲液中,它们将形成带负电荷的质点,在电场中均向正极泳动。
由于血清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带电荷的量多少差异,蛋白质分子量大小也不同,所以在同一电场中泳动速度也不同。
蛋白质分子越小带电越多,移动速度越快;分子越大而带电越少,移动速度越慢。
按其泳动速度可以分出以下的主要区带,从正极端起,依次为白蛋白、α球蛋白和α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5条区带。
【试剂】(1)巴比妥-巴比妥钠缓冲液(pH8.6±0.1、μ=0.06):以巴比妥2.21g、巴比妥钠12.36g于500ml蒸馏水中,加热溶解,待冷却至室温后加蒸馏水至1000ml。
(2)染色液:①丽春红S染色液:丽春红9.04g、三氯醋酸6g,用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②氨基黑10B染色液:氨基黑10B 0.1g,溶于无水乙醇20ml中,加冰醋酸5ml甘油0.5ml使溶解。
然后将磺柳酸2.5 g,溶于少量蒸馏水中,加入前液,再以蒸馏水补足至100ml。
(3)漂洗液:①30ml/L醋酸溶液:用于丽春红染色的漂洗。
②甲醇45ml,冰醋酸5ml和蒸馏水50ml混匀。
用于氨基黑10B染色的漂洗。
(4)透明液:柠檬酸(C H Na O·2H O)21g和N-甲基-吡咯烷酮150g,用蒸馏水溶解,并稀释到500ml。
血清蛋白电泳和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检测102例M蛋白阳性结果分析

血清蛋白电泳和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检测102例M蛋白阳性结果分析发表时间:2014-07-09T16:29:10.0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项欣[导读] 免疫固定电泳的免疫分型结果IgG型占67.65%,IgA型占13.73%,IgM型占9.81%,轻链型占4.90%,双克隆型占3.92%。
项欣(辽宁省营口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115000)【摘要】目的:比较和分析血清蛋白电泳和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对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症诊断的价值。
方法:选取对102例M蛋白阳性患者的血液标本,分别进行血清蛋白电泳、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与血清蛋白电泳阳性率(87.25%)相比较,血清免疫固定电泳阳性率(100%)明显增高,P<0.05。
结论:血清蛋白电泳和血清免疫固定蛋白电泳联合使用可提高M蛋白阳性疾病的诊断;血清免疫固定蛋白电泳对M蛋白的检出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关键词】未明原因免疫球蛋白症 M蛋白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1-0169-01 M蛋白是浆细胞或B淋巴细胞单克隆大量增殖时所产生的一种异常的免疫球蛋白。
M蛋白阳性是诊断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增殖性疾病的重要指标,但M蛋白阳性患者大多缺乏特异性的症状、体征,在临床上容易漏诊或误诊。
应用血清蛋白电泳可对M蛋白阳性疾病进行初步筛选,而应用免疫固定电泳可以对M蛋白阳性疾病进行较明确的判断。
本文通过对102例M蛋白阳性患者的血清蛋白电泳以及免疫固定电泳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它们在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收集在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我院住院部送检的血清标本检出M蛋白阳性患者102例。
1.2 仪器与试剂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均采用法国SIBIA公司CAPILLARYS-2型全自动毛细管电泳分析仪,试剂、抗体均为原装配套。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报告结果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报告结果1. 实验背景说起血清蛋白,大家可能觉得这听起来像是医生的专业术语,其实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血清蛋白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搬运工”,负责运输各种营养物质、激素和废物。
想象一下,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小快递员,在血液这条大街上忙忙碌碌,辛勤工作,保持我们的身体正常运转。
哎,真是个不容易的职业!为了更好地了解血清蛋白,我们常常用到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这项技术。
虽然听起来复杂,但其实就是把血清蛋白“分门别类”,让它们各自展现自己的风采。
2. 实验过程2.1 准备工作实验开始前,咱们得先准备好材料。
这可不是随便拉拉家里的东西就能搞定的。
我们需要高质量的血清样本,还有醋酸纤维膜、缓冲液等等,听起来就像是在准备一场盛大的宴会。
每一个小细节都不能马虎,毕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做好准备,咱们就可以开始了。
2.2 实验步骤先把血清样本滴在醋酸纤维膜上,嘿,就像给它们来个小小的“泡泡浴”。
然后,我们把膜放进电泳槽,电流一打开,哇!就像给这场聚会打上了光速,血清蛋白们开始“分开舞动”,每种蛋白根据大小和电荷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迁移速度,简直是一场精彩的“舞蹈比赛”。
最后,咱们用染料将它们染色,瞬间,整个膜上就像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朵,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真是美丽得让人心醉!3. 实验结果3.1 观察到的现象看着膜上那些不同颜色的条带,心里不禁感慨万千。
这些条带就像是一幅复杂的画卷,每一条都代表着一种不同的血清蛋白,真是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每种蛋白的相对浓度,甚至还可以发现一些隐藏的“明星蛋白”。
这些小家伙可是咱们健康的重要守护者,它们的数量和状态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体。
3.2 数据分析接下来就是分析数据了。
通过定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不同蛋白的浓度比。
这就像是在选拔赛中,评委们仔细打分,谁是冠军,谁又是陪跑的,都一目了然。
根据不同的情况,比如炎症、营养不良等,咱们也能从这些数据中找到线索。
血清蛋白电泳出峰顺序

血清蛋白电泳出峰顺序
血清蛋白电泳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在血清蛋白电泳中,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会形成不同的峰,峰的顺序可以提供有关患者健康状况的信息。
血清蛋白电泳的峰顺序通常按照电泳迁移率从快到慢的顺序排列。
第一个峰通常是白蛋白,而第二个峰则是由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组成的复合峰。
这个复合峰中不同蛋白质的比例可以提供有关患者疾病风险和治疗方案的信息。
在血清蛋白电泳中,峰顺序的改变可能表明患者存在某种疾病或病理状态。
例如,一些炎症和感染性疾病会导致α1-球蛋白和α2-球蛋白的增加,而慢性肝病可以导致白蛋白和γ-球蛋白的降低。
总之,血清蛋白电泳的峰顺序可以提供有关患者健康状况和疾病风险的重要信息,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1 -。
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如果在电泳结果中发现异常的蛋 白质条带,可能表明存在某些疾 病或生理异常。
结果与讨论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是一种常用的 血清蛋白分离方法,具有操作简
便、分离效果好等优点。
通过电泳实验,可以了解血清蛋 白的组成和相对含量,为临床诊 断和生理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实 验条件,如电泳缓冲液的成分、 电场强度、温度等,以确保实验
整理实验器材,归类存放,保 持实验室整洁。
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及时分 析并得出结论。
对实验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
谢谢
THANKS
该方法对于低浓度血清蛋白的检测灵敏度较低, 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主观性较强
电泳结果的判定和解释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 验,主观性较强。
对样品要求较高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要求样品具有较高的 纯度和稳定性,对于复杂样品可能存在干扰。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应用
临床诊断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在临床诊断中常用 于检测血清蛋白的异常表达,对于肝 、肾等器官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 考价值。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优点
01
02
03
高分辨率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能够将 血清蛋白分离成清晰、易 于辨认的条带,具有较高 的分辨率。
快速简便
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速 度快,适合于大量样品的 快速检测。
成本低廉
醋酸纤维薄膜价格低廉, 可重复使用,降低了实验 成本。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局限性
灵敏度较低
生物研究
在生物研究领域,血清蛋白醋酸纤维 薄膜电泳可用于蛋白质组学和生物标 志物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生物体 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血清蛋白电泳的临床意义

血清蛋白电泳的临床意义血清蛋白电泳(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SPE)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血清蛋白的种类和含量。
它是通过电泳将血清中的蛋白质分离,根据其不同的迁移速度和电荷大小来确定蛋白质的种类和量。
血清蛋白电泳可以用于许多不同的临床情况,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血清蛋白电泳的主要用途是分析血液中的蛋白质组成。
血液中的蛋白质主要由白蛋白、球蛋白和补体三部分组成。
白蛋白占血清蛋白总量的60%,球蛋白占30%,补体占10%。
血清蛋白的分布在正常情况下是稳定的,但是在某些疾病条件下,血清蛋白的分布可能会发生改变。
血清蛋白电泳可以为医生提供血清蛋白的详细信息,帮助他们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血清蛋白电泳可以用于诊断多种疾病,例如:1.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肿瘤,白蛋白水平通常低于正常值,球蛋白水平则高于正常值。
在多数情况下,瘤细胞会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这种免疫球蛋白可以通过血清蛋白电泳检测到。
2.淋巴瘤:淋巴瘤是一种癌症,通常表现为球蛋白生产的增加和血清蛋白的异常分布。
血清蛋白电泳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淋巴瘤。
3.炎症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狼疮等,可以导致血清蛋白异常分布。
血清蛋白电泳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4.肝病:肝病可以导致血清蛋白的异常分布,例如肝硬化可以导致白蛋白水平下降。
血清蛋白电泳可以辅助医生对肝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5.蛋白病:蛋白病包括一组非常规的疾病,这些疾病都与蛋白质代谢畸形有关。
血清蛋白电泳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蛋白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总之,血清蛋白电泳是一种非常有用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许多疾病。
对于那些需要血清蛋白检查的患者来说,血清蛋白电泳是一种可靠和有效的检查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溶性好,稳定,吸光度敏感,形成的 染料蛋白质复合物稳定且易洗脱比色
.
注意事项
电泳后区带拖尾、各区带分开不明显原因: 点样过多 点样不均匀、不整齐 样品触及薄膜边缘;薄膜过湿,样品扩散; 薄膜未完全浸透或温度过高导致干燥或水分
.
临床意义
肝病型:
➢ Alb降低 ➢ β和γ-球蛋白增高 ➢ 出现β和γ难以分离,出现 “β-γ桥”,此
现象往往是由于IgA增高所致, IgA与肝 纤维化有关。见于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
临床意义
M蛋白血症型 ➢ Alb轻度降低 ➢ 单克隆γ球蛋白(M蛋白)增高 ➢ 在β与γ-球蛋白区或γ-球蛋白区出现一条致密
.
电泳结果示意图
γ
β α2 α1 清蛋白
.
染色时染料与蛋白质特异结合而不与醋纤膜结 合,染色深浅与蛋白质的量成正比
染色一段时间后脱色,将各蛋白区带剪下,经 脱色、比色即可计算出各蛋白质组分的相对百 分数。
如同时测定出总蛋白浓度,还可计算出各蛋白 组分的绝对浓度
.
正常血清电泳扫描图谱
.
试剂
用520nm比色,以空白管调零,读各管吸光度
.
计算
设各部吸光度分别为AA、Aa1、Aa2、 Aβ、Aγ。吸光度总和(AT)为:
AT= AA+Aa1+Aa2+Aβ+Aγ ❖ 白蛋白(%)=(AA *2 AT)*100% ❖ a1-球蛋白(%) = (Aa1 AT)*100% ❖ ……
.
注意事项
通电时,不得接触槽内缓冲液或CAM, 以防触电
占总蛋白的百分数(%) 57~68 1.0~5.7 4.9~11.2 7.0~13.0 9.8~18.2
.
各组分构成
Alb:白蛋白 α1:α1酸性糖蛋白;α1抗胰蛋白
酶;甲胎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α2:触珠蛋白;铜兰蛋白;α2巨球蛋白;
α脂蛋白 β:转铁蛋白;补体系统;β脂蛋白 γ:IgG;IgM;IgA;IgD;IgE; CRP
❖ 缺点:有轻微电渗现象,薄膜吸水性差,电阻
容易增大,当电流较大时,薄膜中水分极易蒸 发,造成蛋白质分子变性破坏。
.
临床意义
.
蛋白质组分 白蛋白
α1-球蛋白 α2-球蛋白 β-球蛋白 γ-球蛋白
丽春红S染色参考范围
g/L 35~52 1.0~4.0 4.0~8.0 5.0~10.0 6.0~13.0
和凝血因子、抗凝血因子、α1-抗胰蛋白、 α1-糖蛋白、α2-巨球蛋白、转铁蛋白和 其他微量蛋白等成分。
.
历史
❖ 1809年,Pehce(俄国物理学家)首先发现 电泳现象
❖ 1937年,Tiselius(瑞典)制成界面电泳仪, 应用于蛋白质研究
❖ 1948年,Wieland和Fischer建立了滤纸 电泳法,奠定了区带电泳技术的基础
❖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后为 何会有区带拖尾及分开不明显的情 况?如何避免?
.
.
电泳用于分离物质的原理
COO╱ + H+ Pr ←————→ ╲ + OH-
NH2
COO-
COOH
╱ + H+ ╱
Pr ←————→ Pr
╲ + OH- ╲
NH3+
NH3+
PH>PI
PH=PI
PH<PI
.
电泳分类
❖ 按分离的原理不同:区带电泳、自由界面电 泳、等速电泳、等电聚焦电泳
❖ 按支持介质的不同:纸电泳、醋酸纤维薄膜 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 泳
.
电渗
液体对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由 缓冲液的水分子和支持介质的表面之间 产生的一种相关电荷所引起。如果电渗 与电泳方向相同,V变大;反之变小。
.
血清蛋白醋酸 纤维素薄膜电泳
.
原理
在 pH8.6碱性环境,血清蛋白均带负电荷, 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
各种蛋白质pI不同,带电荷量有差异 蛋白质的分子大小与分子形状不相同 带电荷多、分子量小者,泳动较快;反之
浓集的M蛋白带 ➢ 见于MM、巨球蛋白血症等
.
临床意义
❖ 肾病型:表现为白蛋白及γ-球蛋白降低, α2 和β球蛋白升高。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 功能衰竭等。
❖ 炎症型:表现为α1、α2 和β三种球蛋白均增高, 见于各种急、慢性炎症和应激反应。
❖ 蛋白缺乏症:主要包括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γ球蛋白缺乏症等(较少见)
蒸发薄膜与滤纸桥接触不良 薄膜位置歪斜、弯曲,与电流方向不平行 缓冲液变质;样品不新鲜 CAM质量不高等 电渗现象
.
评价
❖ 优点:CAM电泳具有灵敏度高,标本用量少,
分辨率高,区带清晰,电泳时间短,操作简便 快捷;CAM对染料不吸附,蛋白区带均匀,背 景清晰,既易比色定量,又易透明后进行光密 度扫描。
则较慢
.
蛋白质的等电点、分子量及迁移率
蛋白质名称
白蛋白
等电点
4.84
相对分子量
6.9万
电泳迁移率
5.9*10-5
α1-球蛋白 5.06
20万
5.1*10-5
α2-球蛋白 5.06
30万
4.1*10-5
β-球蛋白 5.12
9万~15万 2.8*10-5
γ-球蛋白 6.86~7.30 15.6万~30万 1.0*10-5
❖ 1959年,Raymond和Weintraub创建聚 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电泳和电泳技术
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向 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
电泳技术指利用电泳现象对混合物进行 分离分析的技术。
.
应用
• 电泳技术除了用于小分子物质的分离分析 外,最主要用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的研 究.由于电泳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具有高分 辨率及选择性特点,已成为医学检验中常用 的技术.
血清蛋白电泳
(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
血清和血浆
• 血清:是指离体的血液经过自然凝固而析出 的液体部分. 血浆:是指离体并经过抗凝的血液经过离心 沉淀后的上清部分. 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
.
简介
人类血液中有125种以上蛋白质成分。 白蛋白、脂蛋白、抗体、补体、凝血酶原
❖ 按支持介质形状不同:薄层电泳、板电泳和 柱电泳
❖ 按用途不同:分析电泳、制备电泳、定量免 疫电泳和连续制备电泳。
.
影响电泳的因素
在电泳中,电场,带电粒子和促使带电粒子移 动的介质是产生电泳的三大要素.因而,影 响电泳的主要因素有:
➢ 电场强度的影响 ➢ 溶液的pH值 ➢ 溶液的离子强度 ➢ 电渗 ➢ 温度、分子大小、吸附作用等
缓冲液:巴比妥缓冲液(pH8.6 ) 染色液:丽春红S染色液 漂洗液:3%(V/V)醋酸溶液 洗脱液:0.1mol/LNaOH溶液
.
操作
准备 ➢ 电泳槽准备 ➢ CAM的准备 点样 吸3-5μl血清均匀点于CAM无光泽面 电泳 无光泽面朝下,点样侧置于负极端,通电 染色 将薄膜条浸入丽春红S染色液,染5-10min 漂洗
.
醋纤膜规格及点样示意图
.
定量பைடு நூலகம்
取试管6支,在白蛋白管内加入0.1mol/L NaOH 液6ml,其余各管加入3ml,将各蛋白区带剪下 分别置于各试管中,另从空白背景剪一块平均 大小的膜条置于空白管中,37℃10-20min
向白蛋白管中加入40%醋酸0.6ml,其余各管加 0.3ml,以中和部分NaOH
.
先天性白蛋白缺陷型
主要特征:由于血清白蛋白 的显著降低,血清总蛋白也 随之降低,α1、α2球蛋白 明显增高,γ球蛋白也增高。 严重无白蛋白血症时,白蛋 白有时可降为零。 产生原因:本病是极少见的 先天性疾病,可能由于肝细 胞内白蛋白合成功能遗传性 缺陷或明显低下所致。
.
MM的电泳图谱
.
思考题
.
.
双白蛋白血症型
主要特征:在白蛋白部位有两个区 带,扫描出现双峰,呈剪刀状。
产生原因: ➢ 持久型主要是一种家族性血清蛋白
异常的疾病,极少见,为常染色体 不完全显性遗传; ➢ 暂时型主要是指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在治疗期间使用大剂量的β-内酰胺 类抗生素,可形成快泳动性的白蛋 白成分,治疗中断即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