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要点概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研究与评价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响)

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

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领域、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6城市政策研究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新视野: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地理学;全球化影响下的城市地理学;可持续发展思潮下的城市地理学。

4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城市的主要发展趋势表现在:网络化的世界城市体系正在形成;大都市带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强化;城市职能发生新的分化和整合;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与重组等几个方面。

5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四阶段:

1、1920年以前

2、1920-1950年:社会学家帕克、沃思、伯吉斯被称为“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受芝加哥学派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城市地理研究转向实地考察,观察城市实际景观,研究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克里斯泰勒在1933发表《南德的中心地》.

3、1950-1970年:布赖恩·贝里发表了《城市作为城市系统内的系统》

4、1970年以来:美国城市社会地理学家段义孚;曼纽尔·卡斯特尔斯;激进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地理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哈维。

6 1950年以前的城市地理研究有两大特点:第一,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成城市命运的决定因素;第二,对城市作形态上的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分析。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注重城市化研究;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8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将加强;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对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发展的研究将加强。

第二章

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城镇一般集聚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也不同于乡村;城镇具有上下水、电话、电灯、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2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3城市的实体地域: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就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

4城市的功能地域:

○1都市区(metropolitian area)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街社区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2大都市带(megalopolis)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去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规模特别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

世界六大都市带: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荷兰——鲁尔——法国);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美五大湖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3都市连绵区周一星所指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

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五个条件: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有对外口岸;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第三章

1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的发展-----村庄的出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市集的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的出现。

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一般来说,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3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大、中、小位置;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河运、铁路、公路、海运、空运等)

4信息技术革命与新产业空间的形成:趋势:集中区位和分散区位。

5信息革命时代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世界城市体系(世界城市体系由世界各国城市组成,并有明显的等级结构;空间极化和城市职能专门化趋势将进一步强化;传统的国家和区域城市系统将直接或间接地从属于世界城市体系)

第四章

1城市化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2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城市化1:物化了的实体性过程。城市化2: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