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复习纲要

合集下载

城市地理学专题复习知识

城市地理学专题复习知识

城市地理学专题复习知识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1)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2)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④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2、城市的概念及本质特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其本质特征是密集性、中心性、系统性、高效性、多元性。

3、界定城镇的规范(城镇与乡村的基本差别)①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为主,在职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人口聚居规模大于乡村,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高于乡村,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具有较好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另外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4、城市地域类型①行政地域--指市政府管辖的城市范围。

是各国按城镇界定规范确定的城镇地域。

随着城市建制的设立就明确划定。

②实体地域--指城市座落在地表的实际范围。

相当于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建筑物组成的建成区。

是完全不同于乡村景观的城镇聚落实体。

又称景观地域。

③功能地域--体现城市人口居住、就业、购物、医疗、文教、娱乐等城市基本功能所涉及的地域范围。

(大都市区、大都市带)5、城市人口指哪些人?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

应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包括城镇实体地域内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居住满6个月或1年以上的人口。

城市地理学复习提纲

城市地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1、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城市2、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内容——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3、城市地理学主要任务——揭示和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变化的规律性。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城市作广义的理解,包括乡村以外的一切城市型聚落。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个:(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

上述几点虽不十分严密,却无疑是最基本的差别。

3、世界各国确定城镇的标准差异非常悬殊:单从城镇定义中包含有人口下限指标的80个国家和地区来看,标准最低的只有100人(乌干达),最高的为50000人(日本)。

4、国外大多数发达国家是城市行政地域小于城市实体地域,我国绝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域大于城市实体地域。

5、美国城镇人口包括——(1)城市化地区(urbanized area,相当于城市建成区)人口(2)城市化地区以外的2500人以上的“居民点”(place)人口6、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7、美国,每一个MSA必须至少包括一个5万人以上的中心市或者包括一个至少5万人的城市化地区,并满足都市区的总人口至少10万人。

一个MSA由中心县(central county)和外围县(outlying county)两部分组成。

8、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标准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标准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标准版)一.名词解释:城市:广义: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

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

狭义:现代城市是一级行政单元,是按国家建市标准设立的。

综合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应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包括城镇实体地域内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居住满6个月或1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大都市区、大都市带:大都市区:指的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最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经济活动基本部分、非基本部分:基本活动部分: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细分可以分为:离心型基本活动和向心型基本活动。

非基本活动部分: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

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即城市对内、对外进行的各种生产和服务活动。

城市首位律——马克〃杰斐逊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多,也在国家上发挥着异常突出的作用。

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其他城市用地。
阻构效应:城市处于一个发展过程中,结构也处于一种动态发展当中,因此任一时期,城市结构既是合理的,在某些方面又是不合理的。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1920年以前: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的发展,地理学家开始研究聚落地理学(包括城市区位和城市内部形态)城市研究
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命运。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城市问题研究
5、与城市形态学的关系:
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形式,包括街区布局、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等几方面。 城镇景观:Townscape,包含有可见并且可以记录与分类的环境形态,包括城镇设计、建筑设计、土地利用。
建成区:Built-up area,实际已发展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包括集中连片市区、分散到近郊、但与城市有密切联系
心作用。
我们应该不断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在吸收西方有益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基本理论体系。
4、城市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1920-1950年:①20年代,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帕克、沃思、伯吉斯。通过研究住宅区,工业区,中心商业区,
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圆模式)
②1933年,克里斯塔勒发表《南德的中心地》,揭示了城市的中心地等级体系规律(对物质环境约束条
件的认识;忽视对成因的分析)
1950-1970年:①地理学界经历了“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的理论重新受到重视

《城市地理学》复习提纲

《城市地理学》复习提纲

《城市地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大都市区,2、大都市带,3、过度城市化与逆城市化,4、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5、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6、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7、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8、B/N,9、城市职能,10、首位城市与首位度,11、结节点与结节区域,12、中心地与中心度,13、城市经济影响区,14、城镇体系,15、均质性与均质地域,16、CBD,17、城市网络化,18、城市化,19、城市职能三要素,20、城市空间分布体系二、问答题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今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还应涉及哪些主要方面?2、大都市区和城市化地区有哪些联系和区别?3、大都市带的形成应具备哪5个条件?4、为什么说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5、城市化一词包括哪些方面的含义?6、简述广东省城市化的动力特征与发展方向?7、城市化的类型主要有哪些?8、郊区城市化具有哪些特点?9、当代世界的城市化有哪些特点?当代中国的城市化有哪些特点?10、世界上已经形成及正在形成的大都市带具有哪些共同特征?11、影响城市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说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12、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有哪些联系和区别?13、城市规模分布有哪几种类型?首位分布有哪些优缺点?14、简述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及其来龙出脉。

15、举例说明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与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16、简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及其与廖士中心地理论的异同。

17、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8、城市土地利用一般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19、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一般分为哪3种?简述每一种的具体内容。

20、简述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思考题1、简述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地理条件。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城市地理学的特殊研究内容以及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使其具有独持的一面;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与城乡规划学的关系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公共政策的属性。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城市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乡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乡规划学是为城乡建设和城乡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乡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乡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

而城乡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

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对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发展的研究将加强二、“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设置与发展前景城市规划从业队伍快速增加,已经形成完全独立的体系。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c.城市内部空间组多I: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二、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镇和城镇的区别:只冇那些经国家批准设冇帀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行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三、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毎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困郊区县之间,以通妙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Z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人而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帀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币核心及大都币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來,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Z间冇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Z间也冇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 )}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共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一、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3、乡村:是相对城市来说,以从事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较分散的地方。

4、城市化:是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为主和服务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空间地域的变化。

简而言之,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5、城市带:也叫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6、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7、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在这一过程中,伴随出现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便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即指城市人口向乡村或郊区回流的现象。

(前者中心城市仍然兴旺发达,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而后者相反)8、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

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
·绪论部分
1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 城市的概念。

3 如何划分城市地域?
4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是什么
5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6 不同类型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城市化部分名词解释( 1 )城市化( 2 )逆城市化( 3 )假性城市化( 4 )过量城市化( 5 )隐性城市化( 6 )再城市化( 7 )景观型城市化( 8 )外延型城市化( 9 )飞地型城市化( 10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简述题为什么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最基本动力?简述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的关系。

简述城乡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

简述外围市区城市化的过程与机制。

简述郊区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简述世界城市化的特征。

简述中国现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综合论述题如何测度城市化的水平?综合论述中国城市化的背景与发展方向。

·城市体系部分名词解释( 1 )城市体系( 2 )城市职能( 3 )城市性质( 4 )乘数效应( 5 )互补性( 6 )等级扩散( 7 )传染扩散( 8 )中心地( 9 )城镇密度( 10 )基本经济活动
理论解释题
首位分布位序——规模分布中心地理论生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用数学工式描述下列概念或理论位序——规模法则引力模式市场裂点
简述题
简述城市经济(非经济)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
如何理解城市的规模分布?简述中心地理论的原理。

城市间、城市与区域间是如何进行相互作用的?
综合分析题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如何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
综合应用题以熟悉的地区为例,对区域城镇体系进行规划。

·城市地域结构部分
名词解释城市地域城市地域结构 CBD 社区社会区邻里
简述题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形成和分化的原因。

城市社会空间形成的原因。

综合论述题
比较中国与西方社会城市社会区的差异及原因。

·城市问题部分
思考题
城市问题的表现是什么?
分析城市问题形成的原因。

以您熟悉的城市为例,具体分析说明城市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

·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1 区域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2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小城镇发展的关系分析。

3 如何强化土地管理,加强小城镇建设?
4 如何有效地发展乡镇企业,并实现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
5 中国城乡人口流动的机制与问题分析。

6 如何解决农民进城的问题?
7 区域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战略思路。

8 如何加强城镇的经济实力?
9 “都市里的村庄”现象
10 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11 内陆河流域城市分布的特殊格局
12 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13 如何进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14 对欠发达地区,如何协调城乡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