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详细整理
山农成人教育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1、填空题
1、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在我国按人口数量划分城市规模中,大城市城市常驻人口介于100——500万人之间
3、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4、景观、人口密度、基础设施、经济结构等(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1、正确书写区位商公式,并利用区位商公式计算2010年海南入境过夜旅游中外国游客的区位商。(10分)
2、对得出区位商数值进行简要分析。(5分)
五、问答题
1、简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需求门槛与最大销售距离之间的关系。(10分)
2、城市面临的主要“城市问题”?(25分)
3、为什么说中心地理论标志着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成?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
2、在我国按人口数量划分城市规模中,大城市城市常驻人口介于——万人之间。
3、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成,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
4、城乡差异可以体现在、、、
等方面。
5、空间扩散由三基本类型:、、。
6、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5、空间扩散由三种基本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
6、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互补性、中介性、可运输性。
7、50年代空间学派兴起以后,城市地理学其研究对象分:宏观城市空间、微观城市空间。
8、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9、列举三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国外超特大型城市纽约 、 东京 、 墨西哥城。
10、周一星认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形成了两个都市连绵区,并认为辽中南、京津唐已有都市连绵区的雏形。
城市地理学 期末考试 详细整理

2013年高考物理最有可能考的必考点“挖井”系列训练选修3-51983年高考作文《挖井》给我们2013年高考备考的启示,明明知道这个点要考,我们偏偏缺乏毅力,而让考生在考场中为试题而惋惜。
本系列训练就是为帮助考生训练解题毅力而编辑整理的,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
资料来源于网络,不合适地方,敬请告之,QQ:691260812。
答案后附加《成功贵在恒》。
备考攻略中档难度,同时考查动量守恒与碰撞、原子与原子核两部分内容.或“关联性综合”或“拼盘式组合”.一般选取4个考点组成2个小题,只对考点知识直接应用,只做模块内综合.高考热点1.(1)(6分) 雷蒙德·戴维斯因研究来自太阳的电子中徽子(νe)而获得了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探测中徽子所用的探测器的主体是一个贮满615t四氯乙烯(C2Cl4)溶液的巨桶.电子中微子可以将一个氯核转变为一个氩核,其核反应方程式为e Ar Cl v e 0137183717-+→+已知3717C 核的质量为36.95658u ,3718Ar 核的质量为36.95691u ,01e -的质量为0.00055u ,1u质量对应的能量为931.5MeV 。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判断参与上述反应的电子中微子的最小能量为A .0.82 MeVB .0.31 MeVC .1.33 MeVD .0.51 McV(2)(9分)如图所示,质量为1kg 的滑块,以5m/s 的水平向右的初速度滑上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平板小车,最终滑块恰好未滑离小车。
已知小车质量为4kg ,小车与滑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
求: ①滑块与小车的最终速度。
②整个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内能。
③小车的长度。
(1) A(2)解:①设滑块与小车共同速度为v ,滑块的质量为m ,原来的速度为v 0,小车的质量为M 。
则有()0mv M m v =+ ①解得 1/v m s = ② ②由能量守恒知()220111022Q mv M m v J =-+= ③ ③由Q=μmgL ④可解得滑块相对小车滑过的距离为L=2.5m ,据题意知: 小车的长度为L=2.5m 。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主要研究城市)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解释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城市发展规律)。
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也是城镇居民点合称。
(包括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人口较密集地区。
)城镇: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才称为镇市镇的总称叫城镇。
(指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
城市地域:亦称城市圈,与农村地域相对。
广义上指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地域。
狭义上指城市化的地域,也就是市街地化的地域。
其在空间上三种地域概念包括: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
行政地域:按行政管理划定的地域,其边界为辖区边界线;以行政辖区边界划分的区域,界限明确。
实体地域:按城市景观与职能差异划分,其边界为实体边界;实体边界地区有一个城乡过渡带,因此这个边界是模糊的;辖区边界与实体边界不一定重叠。
功能地域:由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相互紧密关联构成的实体区域;它以城市为主体,包括邻近城市的一些乡村地域。
都市区: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区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之间劳动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着紧密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特点:城市规模大、多大城市核心、沿高效益的交通走廊发展、具有密集的交互作用、是国家的核心区域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地质(基岩稳定、无断层、无滑坡泥石流、无地震)、地貌(坡度小、地势低)气候(温度接近于15-25°、降水能保持湿润)、水文(水资源丰富、水质好)、土壤,植被(人类生存环境,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1,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场所——市集——城市。
2,城市的产生:一是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的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发展。
二是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水热资源、淡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的富饶程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发展得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开发的潜力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三是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则有利于城市的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则亦然。
3,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一是大、中、小位置(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可以借助小比例尺地图进行分析。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可以借助大比例尺地图进行分析。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
二是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的;如太原、贵阳作为各自身份的中心,舟山的沈家门作为邻接渔场。
①中心位置: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如太原、贵阳作为各自省份的中心②重心位置: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③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渔港要求邻近渔场,如舟山的沈家门,广西的北海;矿业城市要求邻接矿区,如煤城淮北、鸡西;耗能工业要求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④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可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题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
A. 城市自然地理环境B. 城市人文地理环境C. 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D. 城市经济发展模式2.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
A. 自然增长率B. 机械增长率C. 政策导向D. 科技进步3.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中,通常被划分为住宅区的是()。
A. 工业用地B. 商业用地C. 居住用地D. 公共设施用地4. 城市规模的划分通常基于()。
A. 人口规模B. 经济总量C. 地理面积D. 行政级别5. 城市交通规划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交通效率B. 减少环境污染C. 缓解交通拥堵D. 促进经济发展6. 城市生态系统中,起到空气净化作用的主要是()。
A. 建筑物B. 道路C. 绿地系统D. 水体7.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病主要表现为()。
A. 人口过剩B. 资源短缺C. 环境污染D. 所有以上选项8. 城市规划中,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通常采取的措施是()。
A. 拆除重建B. 修缮保护C. 限制开发D. 市场化运作9. 城市群是指()。
A. 相互独立的城市集合B. 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集合C. 地理位置相邻的城市集合D. 行政管理统一的城市集合10.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A. 经济发展B. 社会进步C. 环境保护D. 所有以上选项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它关注城市的空间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__________的关系。
2. 城市化的标志之一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__________。
3. 在城市土地利用中,__________是城市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区域,通常包括商业、服务业等设施。
4. 城市规模的扩大往往伴随着城市功能的__________和城市空间的__________。
5. 城市交通规划应遵循__________原则,以确保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转。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亲自整理].doc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亲自整理].doc](https://img.taocdn.com/s3/m/99c3ea7af8c75fbfc67db271.png)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脊料题型:一、不定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分析题内容: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的三个方向①从点的角度研宄一区域中的城市②从面的角度研宄一城市巾的区域③从点而结合研宄一城市化二、城镇与乡村的本质区别①景观——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②规模_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③产业——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④物质构成——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⑤职能——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屮心;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差异等。
上述几点虽不十分严密,却无疑是最基本的差别。
三、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确定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即城市的行政地域主要是为了管理。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也称景观地域城市化地区,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就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③城市的功能地域:主要是大都市区与大都市带四、都市区的概念(Metropolitan Area)MA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它不是一级行政单元,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一种统计单元。
表示MA的定量方法是都市统计区(MSA): 一个MSA由中心县+外围县。
五、大都市带的概念及地域组织特点大都市带(megalopolis)是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地域组织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U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萁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连串的大都市区。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系起来,没有间隔。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资料汇总

一、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1)对象和任务研究再不同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和组合,分布的科学。
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性。
2)发展城市地理学的完全独立和大规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3)研究内容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问题等。
2、城市概念: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的居民集居地.性质:密集性,经济性,社会性(密集性、高效性、多元性、动态性、系统性)3、空间分析学派1)背景50.60年代,西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黄金时代,迫切的需要一套理论支持空间资源的管理政策。
2)内容地理学在方法上和哲学上发生的革命性改变:①由求异改为求同,求规律性;②由文字描述改为数据处理,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③明确要求研究结果有预测能力,帮助决策。
为此,借用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建立空间模式。
3)评价把人类行为过分简单话,忽略其复杂多样的本质;④空间模式不能完全真正反应地理现象的本质。
4、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涵义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居民点和乡村人口相应减少,城市形成和分布,由相对独立的状况改为相互联系的状况;人们生活方式逐步城市化。
3)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
中国城市化率为52.57%5,卫星城1)概念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
2)功能吸收母城的部分人口,接纳母城的扩散企业,分担母城的某些功能。
3)发展本世纪初,西方许多国家为控制大城市膨胀采取了发展卫星城这种分散对策,从本世纪初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兴建了三代卫星城。
6、郊区化1)概念50年代以来在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
2)引发郊区化的因素人口流动和住宅郊区化,商业部门的郊区化,工业的郊区化。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题

一、选择(2*10)1、关于城市地理学研究任务p22、城市地域包括什么。
P213、4、5 中心地理论是谁提出的、基于什么原则提出的、k值(六边形)p204—2106、弗里德曼:城市化过程区p557、城市化类型p69—718、城市规模结构p163—1659、城市职能p14110、空间扩散类型p199二、名词解释(4道或者5道题)1、城市群p272、城市职能p1443、集聚经济p484、空间相互作用p1915、郊区化p73三、简答题(10*4)1、城市土地特点p252—2532、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之间的区别p1443、区位商的计算p1344、霍尔关于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的主要阶段p76四、论述题(二选一,以第一题为主)1、选取一个自己熟悉的城市,分析其产业结构和职能特征。
杭州产业结构分析从产值和劳动力两个方面:分为第一、二、三产业内部结构供给方面:资金投入、商品供应状况、技术因素需求方面:消费需求三产业所占比重:第一产业比重处于平稳发展阶段,波动较小。
第二产业在21世纪之后就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都在上升。
一直居于上者的第二产业逐步被第三产业取代,但是两者的比重还是很大。
(随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向第三次产业转移)这一现象和资产投入和商品供应状况、技术杭州的创意产业:动漫产业杭州究竟应发展哪些产业?培育发展“特色潜力行业”。
我以为重点应为三大产业:旅游产业(含会展等)、IT产业和文化产业(含动漫等)。
这三大产业前景无限且互相联系渗透,又无污染最适合杭州的人文环境。
把“服务业优先”战略定为完善杭州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中之重,确认要把服务经济打造成杭州的“首位经济”。
美食、茶楼、疗休养、演艺、化妆、保健、女装、婴童、运动休闲、工艺美术十大行业与杭州城市气质相符,代表了未来杭州城市发展的方向,是杭州城市再次向前进发的新引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理学一、名词解释1、城市: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2、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11、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1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3、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14、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15、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6、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17、邻里: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18、社区: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9、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20.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1.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22.巨城市:指人口达800万以上的城市。
23.超级城市:指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24.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25.配第—克拉克定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道路大致沿着从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再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顺序进行。
26.外围市区:指的是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通常称为城乡结合部。
27.中间市区:指的是夹在城心地区与外围市区之间的环状区域。
28.城心:指城市商业服务业和办公事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大体适中的实际上的城市中心区。
29.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30.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31.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32.消极型城市化:与积极型城市化相反,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33.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34.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步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35.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36.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37.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38.离心型城市化:与向城市中心集聚的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有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39.大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40.中心县: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41.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2.基本/非基本比率(B/N):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
43.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44.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然。
45.相对位置:所谓相对位置是指某城市对该城市周围的一切物质的空间关系,是一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的地理因素,它决定了城市的个性和城市的发展前途,但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并步一定有直接影响。
46.地基允许承载力:是指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房屋和构筑物的沉降量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能力。
47.城市风:由于城市中心温度高,郊区温度低,城市空气受热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向郊区流动,在郊区下沉,下沉气流与郊区向城市补充的气流合在一起向城市中心吹去,这种气流被称为城市风。
二.填空题1.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城市也是一个“点”。
2.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1920年以前,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
4.工业革命使世界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经济活动的重心转向城市,农村逐渐成了配角。
5.1920年世界开始进入城市主导人类生活的时代。
6.20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社会学家帕克、沃思和伯吉斯被称为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
7.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发表了《南德的中心地》一书,首先揭示了城市规模等级、空间分布、职能层次规律,对城市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作了深入的研究。
8.二战后,地理学经历了“数量革命”,1958-1962年达到高峰。
9.数量地理学家布莱恩*贝里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心地学说进行了许多实证性研究,他的《城市作为城市系统内的系统》把城市人口分布与服务中心的等级联系起来,是城市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0.50年代空间学派兴起以后,城市地理学其研究对象分:宏观城市空间、微观城市空间。
11.三次社会分工:⑴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开⑵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开来⑶商业分离出来。
12.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
13.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14.伯德曾以一三角形表示三类城市(中心地职能、专门化职能、交通运输职能)形成和发展相互关系。
15.单一职能只能形成小聚落,身兼两种或以上职能的才有条件形成较高的聚落,大城市之所以能形成,乃是身兼三种职能,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结果。
16.城市化定义中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17.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18.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单一指标)。
19.公元前3500到3000年间,先是在尼罗河流域,然后是两河流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最早一批城市。
20.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21.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少,反之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金字塔的基础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城市。
22.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补充了对中等城市的对策,把“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作为国家的城市发展总方针。
23.定义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为大城市,20-50万的为中等城市,不到20万的为小城市。
24.海格特借用物理学中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把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对流、传导、辐射。
25.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①互补性②中介机会③可运输性。
26.赖利:1931年根据牛顿力学中万有引力的理论,提出了“零售引力规律”,其公式为:Ta/Tb=Pa/Pb*(Db/Da)2(平方),式中,Ta和Tb为从一个中间城市被吸引到a城和b城的贸易额,Db和Da是a城和b城到那个中间城市的距离;Pa和Pb为a城和b城的人口。
27.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28.空间扩散由三种基本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
29.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
30.我国九个I级城市经济区是:沈阳经济区、京津经济区、西安经济区、上海经济区、武汉经济区、重庆经济区、广州经济区、乌鲁木齐经济区、拉萨经济区。
三.问答题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答: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问题研究。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答:⑴产业构成不同⑵人口规模不同⑶建筑密度及景观不同⑷物质构成不同⑸职能不同⑹生活方式不同。
3.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特点?答:⑴多核心⑵交通走廊⑶密集的交互作用⑷规模特别庞大⑸国家的核心区域。
4.戈特曼认为世界上由哪6个大都市带?答:⑴波士华大都市带⑵芝匹兹、美国大湖沿岸都市带⑶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⑷英格兰大都市带⑸西北欧大都市带⑹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