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户区改造——案例分析
城中村改造社区环境案例分析(2)

城中村社区环境案例分析小组成员:赵雪王丽华胡彦清安慧慧金闪闪案例背景随着全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各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张,城中村问题成为各个城市的普遍现象。
“城中有村,村中有城;村外现代化,村内脏乱差”的城中村现象广泛出现。
由于城中村出现的问题不断激化,引起各方的重视,城中村改造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一大难题。
城中村主要分布在城市建成区的边缘和城乡结合部地区,这些地区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人口密度大,外来人口相对集中,违法建设、违章建筑和私搭乱建严重,市政基础设施匮乏,房屋破旧,环境脏乱,社会管理混乱,公共安全隐患多。
二、社区环境改造实例〔以肥城市赵庄社区为例〕城中村改造是新城街道办事处的一项重要工作,新城街道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动手早、规模大、质量高,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
其中赵庄社区是最成功的典型。
赵庄是新城街道的城区村,最大的地理优势就是紧靠学校,是典型的学区。
所以很多乡镇较远地区的家长会选择租房陪读,外来人员较多,治安状况相对压力较大。
治安混乱是城中村普遍存在的大问题,症结就在于缺乏监管。
将社区每一个角落都置于巡防队员和摄像头的监控之下,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安全是老百姓关心的头等大事,安居才能乐业。
因此,赵庄社区把提供平安服务作为首要抓手,狠抓治安设施和队伍建设。
社区投入近300万元,在全社区安装了870多个平安眼视频监控探头,实现技防全覆盖,打造最先进的“技防村”。
同时,组建了60多人的专职巡防队伍,实行治安网格化管理、重点区域常态化监管,推行出租房等级化管理。
由于“城中村”租房炙手可热,受利益驱使,乱搭建、乱加盖等违章建筑十分普遍,多年来这些违章建筑一直存在,并没有得到有效查处,给“城中村”改造带来巨大压力。
赵庄社区沿河有一排民居,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河中,使得河水污浊不堪,河面上飘来阵阵臭味。
部分民房外的河岸上,还违章搭建了大量鸡棚。
成群的“散养鸡”在河岸草地上觅食,鸡粪等污物也直接排入河中。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经典案例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经典案例在咱们城市的角落里,有个老旧小区叫幸福里。
这小区以前可真是有点“愁人”,就像一个满脸皱纹、穿着破旧衣服的老人。
先说说它的楼吧,墙皮脱落得就像得了皮肤病,一块一块的,看着特别糟心。
小区里的路呢,坑坑洼洼的,下雨天就成了小水塘,居民们出门都得小心翼翼地跳着走,不然鞋子就湿透了,那场面就像在跳水上芭蕾。
不过呢,后来这个小区迎来了改造工程,就像灰姑娘遇到了仙女一样,开始了大变身。
施工队一进来,先对楼体进行了大改造。
他们把墙皮重新粉刷了一遍,那颜色选得特别温馨,淡蓝色和白色相间,就像蓝天白云一样,整个楼看起来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
而且还对楼顶做了防水处理,以前一到下雨天,住在顶楼的居民家里就得摆上一堆盆子接雨水,现在可好了,再大的雨也不怕漏了。
再看小区的路,施工队把那些坑洼的地方都填平了,还铺上了崭新的柏油路。
路两边还种上了小花小草,现在走在路上,那感觉就像走在公园里一样。
早上老人们出来遛弯儿,再也不用担心被绊倒了。
还有小区的公共区域,以前那可是一片混乱。
自行车、电动车乱停乱放,像一群没头的苍蝇。
现在呢,专门规划出了停车区域,还建了充电桩。
这下子,电动车有了自己的“小窝”,充电也方便安全了。
而且小区里还新建了一个小广场,里面有健身器材。
傍晚的时候,大妈们就在这里跳起了广场舞,大爷们则在旁边的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那欢声笑语的,整个小区充满了生机。
小区的照明也改善了不少。
以前一到晚上,小区里就黑灯瞎火的,有点吓人。
现在路灯明亮又柔和,把小区照得像白天一样。
这可让那些上夜班回家的居民安心多了,再也不用摸黑走路,担心撞到什么东西了。
幸福里小区的改造,不仅仅是对建筑和环境的改变,更是让居民们的心又重新聚在了一起。
以前大家都抱怨小区不好,现在都特别自豪,逢人就说自己住的小区多棒。
这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案例,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给其他老旧小区的改造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让大家看到了老旧小区也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准公共物品案例分析

——来源于腾讯大秦网
理论论述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
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 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 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效用,即在给定的 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所谓非排他性 ,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 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案例分析
2.陕西商洛廉租房建设存在的问题 (1)廉租房嫁接商品房
3.相关建议 (1)政府监督部门应积极审查和监督。 (2)扩大廉租房投资
准公共物品案例分析
——陕西商洛廉租房建设缩水套取1600万专款
案例内容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东关社区的柳家沟,2008年,当地政府计划在清理沟道、新建排污设施的基础 上,统一设计施工在这里建设仿古建筑。形成餐饮、休闲、娱乐一条街,并把这个项目定名为“柳家沟 综合治理工程仿古一条街”。在商州区城建局提供的项目规划图上记者看到,“柳家沟综合治理工程仿 古一条街”项目计划盖十栋楼,全部为商住楼。2008年底,在该项目还未开工时,陕西省要求符合条件 的地区申报廉租房项目。商州区政府就把廉租房嫁接在了“仿古一条街”项目上,计划从中选出A段和E 段共两栋楼建设廉租房。同时,项目名称也由“柳家沟综合治理工程仿古一条街”,变成了“柳家沟棚 户区改造配建廉租住房项目”。就这样,本来纯粹为商品房开发项目的“仿古一条街”,成了将商品房 和廉租房建设混杂在一起的“配建廉租房项目”。 原来,按照商州区上报的3万平方米、600套廉租房的建设计划,中央和陕西省两级部门将预算投资 1800万元,而根据国家要求,国家和省里投资1800万,商州区必须配套投资1950万元。在强调自己的配 套资金已经备齐之后,2009年国家和省里的1800万拨付到位。而此时商州区的配套资金却不知在哪里。 上报要建3万平方米、600套廉租房,却又打定主意只建1万多平方米、200套廉租房。当国家和省里的 1800万资金到位之后,有1535万元被以预付款的形式拨付给了开发商钰富公司。在商州区政府和钰富公 司签订的合同书中记者看到,商州区政府计划以每平方米1890元的价格,收购钰富公司开发的廉租房。 按此价格算,11600平方米200套房的总价约为2200万元。这样一来,照此计算,商州区政府只需再花 400万元,就完成了名为600套,实为200套的廉租房建设任务400万元,远非他们应付的配套1950万元。
“城中村”改造的典型案例

“城中村”改造的典型案例1、珠海市:政府决策,政策推动,市场运作珠海市建成区共有26个城中旧村需要改造。
总占地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需动迁人口近20万,其中常住人口近5万,暂住人口近15万。
珠海市城中旧村改造实行了“政府决策,政策推动,市场运作”的方式,主要政策措施和做法是:——政府调控市区其他地段的房地产开发规模,为城中旧村改造腾出市场空间。
珠海市政府自1999年开始暂停新出让土地,计划3年内暂停批准市区新开工住宅项目。
对已出让土地进行清理,其中交齐土地使用权出让金50%的有计划逐宗收回作为政府土地储备;已交齐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进行整合,同一地段的小地块必须合并为大地块,并按照新修编的《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重新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后方可进行开发。
上述措施使珠海市市区自1999年以来基本未有房地产新开工项目推出市场。
同时,珠海市已全面停止机关、企事业单位自建住房,并允许房改房上市,促进居民二次置业,增加了对商品房的有效需求。
——在国家和省拆迁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制订有利于旧村居民的拆迁政策,旧村居民是旧村改造中最大的受益者。
拆迁政策包括:旧村居民所有合法房屋按建成年份以1:1至1:1.2的面积比例进行补偿,旧村居民旧房变新房,且居住面积普遍扩大;旧村居民无需支付额外的费用便可充分享受新社区完善的市政配套设施及优美的居住环境;旧村居民的原宅基地证换发房地产权证,其房屋成为商品房,可直接进入市场自由交易;拆迁期间旧村居民的安置费及原有房屋的出租收入,由开发商负责补偿;原村集体在旧村改造范围内的留用地、工业用地允许免交有关费用纳入统一规划、改造,土地升值的收益归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改为股份合作公司,股份具体量化到旧村居民个人,旧村居民回迁房必须优先建设,并由旧村居民优先挑选,保证按时回迁等。
——政府让出巨大利益,扶持房地产开发商参与改建城中旧村,并严格通过公开招标引入有实力的开发商,防止旧村改造出现“烂尾”问题。
政协老旧小区改造经典案例

政协老旧小区改造经典案例
1、案例背景
北京S社区有栋楼年久失修,许多硬件设施、墙面损坏,尤其是下水管道严重堵塞,部分水管严重锈蚀,滴漏跑水。
居委社工经过入户调查和评估,评定水管堵塞和腐锈情况严重,决定为住户更换上下水管,改善环境。
2、社区微更新的困难
(1)居民楼产权复杂,施工涉及利益相关方多,为了水管更换,有一部分墙体重建,这个费用是要由居民自己支付,这让很多居民不愿配合。
(2)改造前需要对各家各户做沟通,沟通工作工作量大,居委会社工的人员和精力有限。
3、键行动
(1)发动一批带头居民骨干
居委会发动一批党员、楼组长和热心居民成立了自治小组,并为小组成员提供培训。
以自治小组为主力,深入每家每户,了解居民想法,安抚居民情绪,沟通协商。
(2)照顾特殊住户
有1户住户因经济条件原因难以承担费用,于是周围邻居民自发为其筹钱,最终全部住户都同意进行改造。
4、总结
(1)居民的事情居民议,居民的难题居民解
面对涉及多数或全体居民利益的问题,解决方案不能一言堂,可以组织热心社区公共事务的居民骨干,共同与其他居民沟通。
(2)为居民骨干赋能,营造自治氛围
发掘社区骨干,并为之提供培训和指导,通过居民骨干带动更多人,增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氛围。
北京门头沟棚户区改造涉拆迁案件

北京门头沟棚户区改造涉拆迁案件————————————————————————————————作者:————————————————————————————————日期:北京门头沟棚户区改造涉拆迁案件“井喷”检察官详解诈骗手段建议应“宽严相济”发布时间:2010-11-11 15:32:26 【我要纠错】【字号大默认小】【打印】【关闭】本网记者李松黄洁本网通讯员刘永国高健地处京西的门头沟区,2009年以来正式启动了针对该区面积达7平方公里的采空棚户区改造工程,下大力度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
但是,记者日前却从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检察院了解到,由于此次改造工程涉及到3.1万户、8.5万人,期间因拆迁而引发的犯罪问题开始呈现“井喷”形势。
据统计,仅今年9月份一个月,门头沟区公安机关就立案侦查了14人,其中11人已被批准逮捕。
而自2009年棚户区拆迁改造工程启动以来,门头沟区检察机关已办理的涉及拆迁诈骗的犯罪嫌疑人就有近20人,涉案金额达数百万元。
今年1月27日,被告人刘凤、王海因利用伪造的建房许可证诈骗拆迁款在法院接受审判,这也是门头沟区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涉及棚户区拆迁改造工程的首例案件。
“刘凤、王海诈骗拆迁款的行为绝不仅仅是个案。
动迁过程中,一些拆迁户为了多获得拆迁补偿款,采取了伪造、变造营业执照或者提供过期营业执照的欺骗手段。
”检察官告诉记者,仅该区永定镇、龙泉镇十余户拆迁户就骗取拆迁款400多万元。
记者了解到,为了骗取拆迁款,拆迁户想出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除了伪造、编造营业执照,或提供已经被吊销的营业执照等简单方法骗取拆迁补偿款外,还有些拆迁户与拆迁公司的拆迁员、评估公司评估员勾结在了一起,共同作案。
2009年7月,家在棚户区拆迁范围内的高家姐弟,和拆迁员、评估员事先商量好,用伪造营业执照的办法骗取拆迁补偿款,并承诺事成之后,骗的的补偿款与拆迁员和评估员平分。
就这样,通过内外勾结,近50万的补偿款轻轻松松地进入了高家姐弟的口袋。
棚户区改造与社区治理论——从莫地的变迁谈起

棚户区改造与社区治理论——从莫地的变迁谈起黄立林【摘要】通过对抚顺市莫地社区棚户区改造前后巨大变化的对比案例及分析,探讨了国内传统型社区进行治理的基本模式塑造,并提供了政策建议及制度建设方面的意见,指出政府应在总体规划、政策法律制定、资金投入方面形成制度,同时非政府机构亦应贡献其经济、组织等社会力量。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cases and analysis of the great changes of MO community in Fushun City before and after shantytowns transformation,the paper discussed and the basic model of the domestic governance of traditional com-munities,and provided policy advice and the opinion of institution building,pointed out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system in overall planning,policy and law development and capital investment,whil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should also contribute its economic,organizational and other social forces.【期刊名称】《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3页(P102-104)【关键词】棚户区;改造;社区治理【作者】黄立林【作者单位】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辽宁沈阳1101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83辽宁省抚顺市东洲区莫地社区所在地原来的名字叫做莫地沟。
社区活动中心案例分析

社区活动中心案例分析社区活动中心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文体娱乐活动的场所,是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个社区活动中心的案例分析:某社区位于城市郊区,是一个老工业区的棚户区改造项目。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社区居民交通不便,文娱设施相对较少,居民普遍缺乏丰富的文化生活。
为了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改善社区环境,社区委员会决定兴建一个新的社区活动中心。
首先,社区委员会组织了调研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形式,了解居民对社区活动中心的需求和期望。
调研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希望活动中心能提供各类文体娱乐活动,如舞蹈、音乐、绘画、诗歌等;希望有图书馆、游泳池和健身房等设施,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基于调研结果,社区委员会制定了社区活动中心的建筑方案和功能规划。
活动中心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风格采用现代简约风格,外观精美大方。
功能规划包括舞蹈室、绘画室、音乐室、图书馆、多功能厅和健身房等多个功能区域。
同时,还规划了一个室外的花园和草坪,供居民休闲和集体活动使用。
在建设过程中,社区委员会与建筑施工方和设计师紧密合作,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
同时,他们积极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并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志愿者活动,共同为社区活动中心的建设出力。
社区活动中心建成后,社区委员会积极宣传和推广,吸引居民前来参与各类活动。
他们举办了开放日活动,并邀请本地文艺团体进行演出,吸引了许多居民前来参观和了解活动中心。
同时,社区委员会还与学校、社团和企业合作,举办各类培训班和比赛活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社区活动中心的建设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共享文化资源、交流彼此的平台。
居民们可以在活动中心中学习、娱乐、锻炼身体,提升自身素养,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同时,社区活动中心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艺和交流的平台,增加了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上是一个社区活动中心的案例分析。
通过建设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可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
棚户区改造
传统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模式(同心环、扇形、多中心模式)对城市各功能区的划分和布
局做了不同的阐述。
棚户区改造与土地利用
中国各地普遍存在棚户区问题,全国各地棚户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所在区域属于城市
市区内,大多为国有土地; 棚户区大部分房屋为简易平房,混杂大量违章搭建,产权混乱、
人均建筑面积小; 棚户区市政设施不完善,没有公共排水设施,治安环境较差。
1.棚户区的土地利用问题
改造前,棚户区居住条件非常差,超建、插建、私搭乱建大量存在,产权不明晰的现象
比较严重。据调查统计,如图1所示,有51.4%的棚户区住房为自建住房,其中14. 6%为集
体土地上的自建住房。如图2所示,接近60%的棚户区房屋无产权或仅有部分产权。另外,
棚户区住房空间狭小,公共配套和服务设施几乎为零,生活环境脏、乱、差,并且很多住房
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问题。因此,造成棚户区土地价值低,商业运作难,长期以来难以有效
的解决。
精品文档
.
图1 棚户区住房分类
图2 棚户区住房产权性质
2.棚户区土地问题的形成原因
1.1棚户区居民收入水平低,市场力量无法自发解决
棚户区是中国城市在建设中形成的特定历史产物。例如辽宁省,建国初期被中央确定为
钢铁、煤炭、石化、机械等重工业基地,按照当时先生产后生活的传统,矿工住房建在矿区
周围。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矿区衰弱、产业地位下降,大量矿区工人已经或面临下岗,企
业亏损无法兴建、分配新住房。这一批棚户区矿工有一大部分为低保户,棚户区公共供暖、
排水等配套设施缺乏,环境、卫生状况也较差,已成为实际中的贫民区。
图3 棚改前,棚户区家庭年收入状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棚户区接近 90% 以上的家庭,年收入在 35000 元以下,有一半的
家庭年收入还达不到 20000 元。因此,棚户区居民收入较低,也无法通过市场行为,自行
购买新房。
精品文档
.
2. 土地增值困难、流转受阻,政府责任缺失
棚户区土地市场需求低,市场投资较差,另外,土地缺乏规范化,存在产权不明晰的状
况,甚至存在部分集体土地,产权难以市场化流转,土地增值困难。因此,棚户区土地问题
的解决,需要政府的介入,通过土地供给、融资以及税收等政策,以及有区别的土地开发政
策推动棚户区土地问题的解决。
3.棚户区土地利用改造——以辽宁省为例
3.1棚户区土地改造措施
3.2棚户区土地改造结果与影响
自 2005 年大规模棚户区改造以来,辽宁省共改造集中连片棚户区 523 片,拆除棚户
区建筑面积 2910 万平方米,腾空土地面积约 13400 公顷; 供应棚户区改造安置用地 3260
公顷,其中利用原址改造安置用地 2900 公顷,异地安置用地 360 余公顷,新建安置房
4402 万平方米,改善了 211万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其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 推动了土地市场化,使土地成为资产
据统计,辽宁省通过土地出让和商品房开发建设,共获得近 70 亿元的改造资金。另外,
通过棚户区改造,全省腾空土地 134 平方公里,获得 24. 2 亿元资金,其中集中连片棚户
区土地收益 14. 4 亿元,城市和国有工矿区 9. 8 亿元。
② 实现了确权于民,规范了土地管理
改造后,辽宁省棚户区接近97%的居民拥有了完全产权住房,98%以上的土地经过整合
后成为国有土地,还配置了道路、医院、学校、商业、社区和交通公共服务设施。
③ 使居民成为有产者,缩小了贫富差距
改造前,辽宁省户均住房面积36.1平方米,人均10.6平方米,改造后,户均面积增加
到56. 6平方米,人均16. 6平方米,大大缩小了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
精品文档
.
图4 棚改后,居民拥有房屋产权状况
④ 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了土地价值
棚改后,在原土地上建造楼房,总土地面积不变而总建筑面积大大增加,从而使容积率
大增,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并腾空大量土地,增加了土地储备。周边环境改善,基础设施
不断完善,极大提高了土地价值,带动了房地产等投资,提高了财政收入。
⑤ 优化配置了土地资源,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辽宁省通过棚户区改造,盘活了存量土地,改善建设用地结构,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
率,使稀缺的土地资源得以有效利用,通过棚改,全省腾空土地134平方公里,为城市的可
持续发展储存了宝贵的空间资源。
⑥ 增加了住房供给,平稳了房价上涨
辽宁棚户区改造,保障了房源的供给,改善了当地房地产市场户型的供给结构,缓解了
住宅供需矛盾,有益于稳定房价。
3.3启示
辽宁省棚改的成功经验说明:政府让利于民的土地收益分配方式是解决低收入住区问题
的前提,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灵活土地运作模式是解决低收入住区土地问题的关键,
尊重低收入住区居民的基本居住权利、财产权利是低收入住区治理的核心,统筹规划土地资
源是土地运作成功的保障。
通过以上论述与案例分析可看出:在新型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下,棚户区的改造势在必
行。在土地利用方面,我国棚户区的改造,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粗放型土地利用的弊端,极
大地促进了土地的利用价值,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加快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产
业转型与调整升级等。这对优化我国城市的空间结构有着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