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建筑规制 精品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山门
佛寺的大门称为 “山门”。由于“天下 名山僧占多”,寺院多 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 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 征“三解脱门”即空门、 无相门、无作门。中间 一座常建成殿堂式。叫 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 塑两大金刚力士像,如 同两个门卫护持寺院。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天王殿
天王殿是山门殿内的第 一重殿,殿中间供弥勒 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 韦驮天尊,面向北。
¡ 受小乘佛教教义的限定,殿堂只贡释迦牟尼像 及其遗物、舍利、佛塔和菩提树等。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南传佛教寺庙
德宏州罕撒 寺
遮勒大金塔 寺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汉藏混合型寺庙
普乐寺
承德普宁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寺庙的整体布局特点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 坐北面南,从山门起沿一条南北 向中轴线,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 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 围绕起来。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 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 法堂或藏经阁、观音殿。大雄宝 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 堂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 中在主轴线东 侧,包括僧房、香 积厨(厨房)、斋堂、职事堂、荣 堂。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 在中轴线西侧 。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宫殿和佛殿
建筑学家傅熹年在《中国古代建筑十论》所言:神的居
所规格是由皇帝来规定的。例如:屋顶的最高规格庑殿顶,
是为皇宫主殿及佛殿专用;斗拱只许皇宫、寺观和王府使用;
可见诸神受到皇帝颇高的礼待,但他们并不能凌驾于皇威之
上,其规格在都城没有超过皇宫,在郡县没有超过王府和衙
署。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神的居所与人的居所一致,其实旨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伽蓝七堂
佛拜
汉地佛教建筑布局讲解PPT

钟楼,鼓楼
钟楼和鼓楼分别位于天王殿左右两侧,其功能在古时候是表示 禅定的境界,现在也具有计时的作用,所谓“晨钟暮鼓”,同时 敲钟也有祈福的寓意。
佛塔
佛教寺庙内塔一般是用来供奉舍利的,此外还兼具一些其他 的功能,地标性,佛的象征,以供世人朝拜。
祖师殿 鼓楼
总结
藏经阁 方丈室 大雄宝殿 天王殿 Nhomakorabea门殿伽(qie)蓝殿 钟楼
作业:
周末有空到当地寺庙游略。
大雄宝殿
千手观音。位 于三世佛后, 也是一位重量 级别的“人 物”。
十八罗汉,位于三世 佛两侧,各分布九位。 其中较为熟悉的是降 龙尊者——济公。
方丈室
方丈,即寺院主持。方丈室为其住所,也是说法和接客之处。
藏经阁
藏经阁,是寺院讲经说法藏经的场所。是供奉经律 论三藏与讲法的地方,象征三宝中的法宝,指佛教中 的一切理论学说,是禅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所。
佛教寺庙主要殿堂介绍
教学内容
• 佛教建筑布局规则
• 主要殿堂:
供奉对象及其布局
问题:1.这些图片给你的整体感觉? 2.你看到了什么? 3.你发现了什么?
三门殿
无作门 空门 无相门
天王殿
大肚弥勒
韦陀 金刚杵的寓意
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被供奉于天王殿内两侧。他们分别
是: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其脸色,法器,领地各不相同,有“风调雨顺”之意。
汉地寺院建筑布局及风格

汉地寺院建筑布局及风格从北魏开始,寺院建筑在中国兴盛起来,但是,印度神庙和佛寺建筑的模式并没有被接受。
寺,在中国原来就是汉代官署的名称。
相传中国第⼀座古寺,东汉永平⼗年所建的⽩马寺,就是⽤接待外国宾客的官署枣鸿胪寺改建的。
中国⼈从⼀开始就把佛寺与官府、宅隋唐以前的佛寺,⼀般在寺前或宅院中⼼造塔。
当时的寺院习称“浮屠祠”,礼拜塔中舍利是当时信徒巡礼的主要内容。
庙前有廊庑围绕,正中院庭的前后有殿堂,房院为僧房。
隋唐以后,造巨像成风,佛殿普遍代替佛塔,佛塔渐渐被挤出寺院,或另辟塔院,或置于寺前后或两侧。
禅宗兴起后,提倡“伽蓝七殿”制。
七堂为佛殿、法堂、僧堂、库房、⼭门、西净、浴室。
较⼤的寺院还有讲堂、经堂、禅堂、塔、钟楼、⿎楼等建筑。
明代以后,伽蓝制度已有定式,殿堂塑像也⼤抵⼀致。
佛寺殿堂的配置⼤致是,以南北为中轴线,⾃南往北,依次为:⼭门、天王殿、⼤雄宝殿、法堂,再后是藏经楼。
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殿、观⾳殿、药师殿等。
寺院的东侧为僧⼈⽣活区,包括僧房、⾹积厨、斋堂、茶堂、职事堂(库房)等。
西侧主要是云会⼭门⼀般有三个,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相门、⽆作门。
⼭门常盖成殿堂式,殿内左右分塑⼆⾦刚⼒⼠,守护佛法。
⼭门⽽后的天王殿,中供⼤肚弥勒,弥勒是释迦的继承⼈,称为“未来佛”。
弥勒像的左右分裂四⼤天王像,掌管东西南北四⼤部洲的⼭河⼤地,⼜称为“四⼤⾦刚”。
弥勒像的背后是护法神韦驮天尊。
⼤雄殿供奉主尊释迦牟尼像。
⽐较常见的是:⼀佛⼆弟⼦:释迦佛、阿难、迦叶。
⼀佛⼆菩萨:释迦佛、⽂殊、普贤。
⼀佛四弟⼦:释迦佛、⽂殊、普贤、阿难、迦叶。
横三世佛:药师佛(东)、释迦佛(中)、阿弥陀佛(西)。
竖三世佛:燃灯佛(过去佛,东)、释迦佛(现在佛,中)、弥勒佛(未来佛,西)。
三⾝佛:卢舍那佛(左)、毗卢遮那佛(⼤⽇如来,中)、释迦佛(右)。
五⽅佛:阿閦佛(东)、宝⽣佛(南)、⼤⽇如来(中)、阿弥陀佛(西)、不空成就佛(北)。
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建筑规制 ppt课件

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建筑规制
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建筑规制
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建筑规制
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建筑规制
中国汉地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寺庙建筑规制
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建筑规制
钟楼
鼓楼
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建筑规制
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建筑规制
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建筑规制
弥勒佛名为“阿逸多”,是释迦摩尼佛的弟子,现在看到 的大多数的弥勒菩萨形象为一个胖大的和尚,源自浙江奉 化在五代时有一和尚常携布袋,教化群众,颇受群众信仰, 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胜百千亿,时时 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布袋和尚就是 弥勒菩萨的化身。
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建筑规制
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建筑规制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四大天王的塑像,通常分列在 佛寺第一重殿的两侧,天王殿因此得名。四大天王分别是: 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职调; 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职风; 西方广目天王,手持赤龙,职顺; 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伞盖,职雨。 合起来也称“风调雨顺”,表达了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 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建筑规制
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建筑规制
比较大的寺院,可能还有阿弥陀佛殿、药师佛殿、文殊殿、 普贤殿、地藏殿等。
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东方三圣:药师佛、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华严三圣:释迦摩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大智菩萨,道场在山西五台山,坐骑为青狮。 普贤菩萨:大行菩萨,道场在四川峨眉山,坐骑为六牙白
排名: 托塔罗汉,探手罗汉,过江罗汉,芭蕉罗汉,静座罗汉,
骑象罗汉,看门罗汉,降龙罗汉,举钵罗汉,布袋罗汉, 长眉罗汉,开心罗汉,喜庆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 伏虎罗汉,沉思罗汉,骑鹿罗汉。
佛教寺院建筑(精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寺 院 平 面 布 局 图
• 镇 江 禅 寺 平 面 图
白马寺鸟瞰图
• 山门殿--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
寺院建筑 三门殿
• 山门,多 为歇山式 并列三门, 也叫山门 殿、三门 殿。
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寺院内第一重殿,殿内正中供奉
弥勒佛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驮塑像
大雄宝殿
• 大雄宝殿,是供奉释迦牟尼的正殿,是 寺院最主要的宫殿。供奉的主要佛像, 常见的有一、三、五、七尊类别。
• 供一主尊的,多供释迦牟尼佛像。但在 净土宗的寺院中,也有在大殿供阿弥陀 佛的。
大雄宝殿
• 供三尊佛的有三种安排方式。第一种是供“三身 佛”,中尊为法身佛,左尊为报身佛,右尊为应 身佛。第二种是供“横三世佛”,中间一尊为释 迦牟尼佛,左尊为药师佛,右尊为阿弥陀佛。三 世佛之旁各有二菩萨立像或坐像;释迦牟尼佛旁 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药师佛旁为日光菩萨、 月光菩萨;阿弥陀佛旁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 萨。第三种是供过去、现在、未来的三尊佛。正 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燃灯佛, 右侧为未来佛弥勒佛。
天 王 殿 内 弥 勒 佛
天王殿内的四大天王
在 弥 勒 佛 像 背 后 , 面 向 大 雄 宝 殿
抢 之有 天 走 一八 佛 ,神 王 骨 位将 殿 , 居, 内 韦 韦 陀 神陀 韦 及 将是 陀 时 之南 菩 追 首方 赶 。增 萨 , 释长 四 奋 迦天 大 力 涅王 天 。 夺 磐属 王 回 时下 每 。 ,八 人 常 邪神 手 站 魔将 下 32
佛教寺院建筑
• 1)寺:僧人居住、供奉佛像、礼拜上香的地方。
• 2)布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东西配殿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 等。生活区常在左侧(东侧),包括僧房、香积 厨(厨房)、斋堂(食堂)、职事堂(库房)、 茶堂(接待室)等。在中轴线的西侧前(南)一 般是“接待区”,设有“云会堂”,以接纳四方 来客。
建筑设计规范中的寺庙空间要求

建筑设计规范中的寺庙空间要求寺庙作为宗教场所,具有独特的建筑设计和空间布局要求。
在建筑设计规范中,针对寺庙空间的规定主要包括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建筑材料等方面,旨在为寺庙提供恰当的宗教仪式和信仰体验。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规范中关于寺庙空间要求的几个重要因素。
一、寺庙的建筑形式寺庙的建筑形式是寺庙空间设计的基础,也是外观特色的体现。
在建筑设计规范中,寺庙的建筑形式通常包括主体建筑、塔刹、庭院和门楼等。
主体建筑是寺庙的核心,其高度、平面布局和风格应符合规范要求。
同时,塔刹作为标志性的建筑元素,也需要具备规定的高度和外观特征。
庭院和门楼的布局和比例也需要符合规范的要求,旨在创造宁静、祥和的寺庙环境。
二、寺庙的空间布局寺庙的空间布局需要满足宗教仪式的需求和信徒的参拜活动。
建筑设计规范中通常要求寺庙具有合理的流线和布局,保证信徒的流动和参拜的便利。
寺庙通常包括大殿、庭院、禅堂、钟楼、经堂等功能区域。
同时,根据规范,这些功能区域的大小和相互的位置布局都要符合宗教仪式和信徒行为的需要。
例如,大殿通常位于主体建筑的中央,是信徒进行礼拜和祭祀的重要场所;禅堂则用于修行和默念经文;钟楼的位置通常较高,方便信徒听到钟声。
通过规范指导下的空间布局,能够提供良好的参拜体验和信仰感受。
三、寺庙的建筑材料建筑设计规范中还包括对寺庙建筑材料的规定。
寺庙作为宗教场所,其建筑应体现庄严、祥和的氛围。
因此,在材料的选用上,规范要求通常倾向于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
同时,规范还强调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要求使用无毒、耐久、易于保养的材料。
通过合理地选择建筑材料,可以确保寺庙空间的品质,同时也体现了对信徒的尊重和关怀。
四、寺庙空间的光线与氛围寺庙空间的光线和氛围对于信徒的宗教体验至关重要。
建筑设计规范中强调在寺庙空间设计中要合理利用自然光线,并避免强烈的日照和阴影。
同时,为了创造平静、安详的宗教氛围,规范还要求适度使用柔和的照明和色彩。
中国寺庙建筑设计布局

中国寺庙建筑设计布局曲阜市中源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
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
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
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
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
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
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立在大雄宝殿之中。
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以“寺”为名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
“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
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
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
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经楼(阁)或毗卢阁、观音殿。
中国汉传佛教寺庙布局整理

中国汉传佛教寺庙布局整理今天整理和分享下中国汉传佛教寺庙布局,在前面几年个人旅游和走访了五台山,峨眉山,山西大同善化寺和华严寺,正定八大寺,杭州灵隐寺,大理崇圣寺,韶光南华禅寺等,也进一步结合相关书籍对佛教寺庙布局进行了梳理。
山门山门即三门,可以看到进佛寺很远的地方就有佛寺大门入口,一共有三个门,对应三解脱门,即空,无相,无作三个门。
由于山门本身离天王殿很远,现在的山门基本都是全部新建的,更多的寺庙是根本就没有山门而是入寺即入天王殿。
进山门往北走,最先进入的就是天王殿,与天王殿平行的是晨钟暮鼓,钟楼和鼓楼位于天王殿的两侧,即西边是鼓楼东边是钟楼,晨钟暮鼓,太阳从东方升起即钟楼在东。
图片摄于五台山大螺顶在天王殿内部首先看到的是弥勒佛,即未来佛,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韦驮菩萨像。
弥勒菩萨即竖三世佛里面的未来佛,也是民间说的布袋和尚,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韦陀菩萨是佛的护法神,从宋代开始,中国寺庙中供奉韦陀,称为韦陀菩萨,常站在弥勒佛像背后,面向大雄宝殿,护持佛法,护助出家人。
在弥勒菩萨两侧是主管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四大天王的形象还来源于早期的西游记电视剧。
东方持国天王: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
手持琵琶,是主乐神。
南方增长天王: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手握宝剑。
西方广目天王: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
故手缠一赤龙。
北方多闻天王:因赐众生福德而众生得知尊名,守护北俱泸州。
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
弥勒菩萨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弥勒道场比较著名的是浙江奉化雪窦山和贵州梵净山。
观音殿和药师堂图拍摄于少林寺药师堂出天王殿后先看两侧布局,从图里面可以看到是观音殿和药师堂。
更多的是布局为珈蓝殿和祖师殿,也有在两侧中的一侧设置罗汉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9 大雄宝殿
图20 释迦摩尼佛
十八罗汉
大殿两侧多供奉有十八罗汉像。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 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 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摩尼的弟子。最初为 十六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 排名: 托塔罗汉,探手罗汉,过江罗汉,芭蕉罗汉,静座罗汉, 骑象罗汉,看门罗汉,降龙罗汉,举钵罗汉,布袋罗汉, 长眉罗汉,开心罗汉,喜庆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 伏虎罗汉,沉思罗汉,骑鹿罗汉。
一、寺庙的基本布局
一般的汉传佛教寺院多采用如下布局模式:山门——钟鼓 楼——前殿(天王殿)——正殿(大雄宝殿)——藏经楼, 这是中轴线的顺序,从前殿往里,每一个院落都会有东西 配殿,配殿一般有祖师殿、伽蓝殿等;中轴线之外,东边 一般为僧众生活区,西边一般为接待区,比较大的寺院还 会单独设观音殿、三圣殿、药师佛殿、罗汉堂、阿弥陀佛 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贤殿等建筑。
图12 山门(三门)
图13 金刚力士
2、钟楼 、鼓楼
钟楼即寺庙中悬挂梵钟的楼宇,通常与鼓楼分居山门内两 翼,古制以钟楼建于东边。梵钟悬于钟楼,作为召集大众或 早晚报时之用。寺院早晚叩钟一百零八响,寓意众生能脱离 一百零八种烦恼,以祈愿受苦众生听闻钟声之后,能够烦恼 消。一般来说,钟楼下面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寓意度化众 生。 鼓楼是悬挂鼓的建筑物,其位置与钟楼相对望,故自古有 ‘左钟右鼓’之称。鼓置于鼓楼顶,法会之时,为僧俗集会 之报时器具。有高僧大德莅临寺院时,钟鼓齐鸣,以表示尊 敬。寺院早晚敲鼓,与钟声相互应和,早上先敲钟,后接鼓, 晚上先敲鼓,后接钟,所以称晨钟暮鼓。一般来说,鼓楼下 面供奉的文殊菩萨,寓意智慧增长。
图17 四大天王
韦驮天
韦驮天又叫韦驮尊天菩萨,为寺庙的守护神。相传释迦摩尼 佛涅槃后,有罗刹鬼盗去佛牙舍利。韦驮天见状奋起直追, 将罗刹鬼抓获,取回舍利,因此认为他能驱除邪魔,保护佛 法。在中国佛教寺院中,韦驮天一般被安置于天王殿的大肚 弥勒的背后,背对山门,面朝大雄宝殿。 中国佛教寺院中的 韦驮天形象,大多为身穿甲胄的武将形象,手持金刚杵,体 格魁伟,威武勇猛,面如童子。 韦陀杵方向的含义: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 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 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 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 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图1 白马寺(河南洛阳)
图2 灵隐寺(浙江杭州)
图3 少林寺(河南登封)
图4 寒山寺(江苏苏州)
图5 国清寺(浙江天台)
图6 大明寺(江苏扬州)
图7 栖霞寺(江苏南京)
图8 东林寺(江西九江)
图9 法门寺(陕西扶风)
图10 南普陀寺(福建厦门)
第二部分 正 文
图11 寺庙布局平面图示例
二、中轴线建筑
1、山门(三门)
山门指寺院正面的楼门。过去的寺院通常为了避开市井尘俗 而建于山林之间,故名‚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 寺院,亦泛称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即 ‚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今之寺院仅有一门的 也可称为三门。其常盖成殿堂式,也叫‚山门殿‛、‚三门 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金刚力土是手执金刚杵的护法 神,其形象一般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 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所不同处是左像张口,以 金刚杵作打击之势;右像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
图16 弥勒佛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四大天王的塑像,通常分列在 佛寺第一重殿的两侧,天王殿因此得名。四大天王分别是: 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职调; 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职风; 西方广目天王,手持赤龙,职顺; 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伞盖,职雨。 合起来也称‚风调雨顺‛,表达了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 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图18 韦驮天
4、正殿(大雄宝殿)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 大雄宝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是 包含万有的意思;雄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此尊称他为大雄。 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大雄宝殿的像设可分为三部分: 一是大殿正中的释迦牟尼佛佛像,二是大殿两侧的十八罗汉, 三是正中佛坛背后的海岛观音像。各地寺庙因地制宜可能并 不完全相同。
图14 钟楼)
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佛教寺院内的第一重大殿,殿 内正中供奉着弥勒佛塑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 供奉韦驮天塑像,因此得名。
图15 天王殿
弥勒佛
弥勒佛名为‚阿逸多‛,是释迦摩尼佛的弟子,现在看到 的大多数的弥勒菩萨形象为一个胖大的和尚,源自浙江奉 化在五代时有一和尚常携布袋,教化群众,颇受群众信仰, 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胜百千亿,时时 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布袋和尚就是 弥勒菩萨的化身。
中国汉传佛教寺庙布局浅释
------游览佛教寺院景点小知识
第一部分 前 言
一、佛教概况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由据今天 三千多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 他的名字是乔达摩.悉达多 。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 称他为释迦摩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东汉永平十年 (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经丝绸之路传入我 国。 二、佛教在我国的分化 南传佛教(小乘佛教、 上座部) 显宗(汉传佛教) 佛教 西藏 大乘佛教 密宗 内蒙等
三、汉传佛教寺院的兴起 洛阳白马寺: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 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 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 称。1961年,白马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之一。
四、中国十大名寺 1、白马寺(河南洛阳); 2、灵隐寺(浙江杭州); 3、少林寺(河南登封); 4、寒山寺(江苏苏州); 5、国清寺 (浙江天台); 6、大明寺(江苏扬州); 7、栖霞寺(江苏南京); 8、东林寺(江西九江); 9、法门寺(山西扶风); 10、南普陀寺(福建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