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塔的起源
塔的历史介绍

塔的历史塔的起源印度佛教建筑窣堵坡和中国的传统建筑楼阁是塔的两大源头。
(1)窣堵坡:印度的窣堵坡原是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梵文称“窣堵坡”(Stupa),就是坟冢的意思。
开始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在佛出生、涅盘的地方都要建塔,随着佛教在各地的发展,在佛教盛行的地方也建起很多塔,争相供奉佛舍利。
后来塔也成为高僧圆寂后埋藏舍利的建筑。
(2)楼阁:慈恩塔阁楼一名重楼,重楼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但由于年代久远,至今已经没有两汉以前的楼阁建筑实物存在。
了解中土重楼的具体情况,除了通过历史文献的分析之外,两汉时期墓葬中殉葬的冥器和墓室壁画是很好的资料。
冥器中的重楼多为陶土烧制的2-3层的木结构建筑模型,多有斗拱作为支撑结构,各层分布平坐和檐,建筑有门窗等精细结构,建筑平面大多为正方形。
汉代冥器重楼模型的结构特征与魏晋之后木塔的建筑结构有着明显的源流关系。
塔的出现古代印度的佛教建筑塔在东汉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迅速与中国本土的楼阁相结合,形成中国的楼阁式塔。
后由于木结构易腐烂,易燃烧,又按照楼阁式塔的形式,演化出了密檐式塔。
在漫长的历史中曾被人们译为“窣堵坡(Stupa,梵文)”“浮图(Buddha,梵文)”“塔婆(Thupo,巴利文)”等,亦被意译为“方坟”“圆冢”。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
后世的塔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也为道家所用。
另一方面,逐渐脱离了宗教而走向世俗,衍生出了观景塔、水风塔、文昌塔等等不同作用和目的塔。
三国之际,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图,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是中国造塔的最早记载,所造的塔当为楼阁式。
三国时代的吴国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开始造塔,开创了江南造塔之先。
这两个时期没有塔的建筑物保存至今,有迹可循的是一些汉代画像石上塔的形象,有“窣堵坡”的形制。
此外,在新疆喀什附近的汉诺依城有座土塔,现已风化严重,但可能是汉末的遗物。
历史趣谈屹立千年 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名塔的前世今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屹立千年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名塔的前世今生
导语: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塔,这种古老的建筑,不仅被佛教界人士广为尊重,也为各地山林园林增添了不少绚丽的色彩。
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塔,这种古老的建筑,不仅被佛教界人士广为尊重,也为各地山林园林增添了不少绚丽的色彩。
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
各地古塔众多,本博文按历史久远、文化内涵、技术水平价值、保存现状及类型独有来筛选出十处古塔。
十大名塔是应县释迦塔、登封嵩岳寺塔、西安大雁塔、大理千寻塔、苏州虎丘塔、开封铁塔、苏州报恩寺塔、杭州六和塔、洪洞广胜寺飞虹塔和杭州雷峰塔。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品赏中国十大名塔前世今生所倾注的历史沧桑,寻找那些建筑留给我们的历史记忆。
No.1 山西应县释迦塔
年代: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一直保存至今,世界唯一纯木结构古塔。
类型:高层纯木结构式佛塔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中西部的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因其全部为木构,通称为应县木塔。
塔总高67.31米,是中国现存唯一的纯木构大塔。
应县木塔是中国现今绝无仅有的最高、最古老的重楼式纯木结构塔,全塔高67.3米,比有名的北京白塔还要高16.4米。
塔身共分五层六檐,如果加上内里四层暗层,也可以算是九层。
与法国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西安大雁塔的简介

关于西安大雁塔的简介西安大雁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内,是一座沉淀着浓厚历史底蕴的古塔。
作为唐代著名的佛教圣地,大雁塔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变迁。
本文将以多个角度,深入探索西安大雁塔的历史、文化涵义和艺术价值,带您一同领略这一千年古塔的魅力。
第一章:历史渊源西安大雁塔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原为玄奘法师为保存从印度取回的经典而修建。
塔身高65.2米,由15层楼阁组成,结构精妙且雄伟壮观。
数百年间,大雁塔成为研学佛法、翻译经书的重要场所。
他与唐代另一名塔——小雁塔互为呼应,为当时维玄二宗的典型代表。
第二章:文化内涵西安大雁塔被誉为“中原第一观”,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存,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瑰宝。
塔内保存着大量唐代佛教文化瑰宝和珍贵文物,使人们得以一窥唐代文化的千年风华。
塔顶的一尊铜铸佛像以及塔内珍贵的石塑佛像,展示了古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
第三章:艺术神韵大雁塔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青石墙体闻名于世,还因那些精致而瑰丽的浮雕而倍添神秘感和艺术气息。
无论是表现佛祖教义、佛教传奇故事,还是召唤唐代文人墨客的诗、书、画,大雁塔上的雕饰都体现了浓郁的唐代文化底蕴。
登上大雁塔的高处,远眺周围的园林和建筑群,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第四章:游览与体验作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景点,参观西安大雁塔已成为必备行程之一。
除了欣赏古塔的壮丽气势和千年文物,您还可以参观附近的大唐芙蓉园,领略唐代风韵。
漫步园中的湖泊和回廊,品味那份宁静与悠然。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唐芙蓉园内还有一座1:1的唐代皇宫复原场景,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繁荣的大唐时代。
结语:西安大雁塔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无论是观赏塔内珍贵的文物,还是聆听唐代历史的讲述,都能让人深刻感受到古代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作为一座承载着千年传统的古塔,西安大雁塔将继续为世人展示唐代辉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古代建塔的由来

古代建塔的由来我国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一种高耸的古代建筑物——塔,它们丰富多彩,点缀着河山景色,有的已成为一个地方的标志。
陕北延安宝塔山上明代的宝塔,已成为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
塔是宗教建筑物。
我国建塔是从佛教传入开始的。
佛教是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至5世纪创立的。
释迦牟尼死后,佛教徒把他的骨灰分散保存在各地兴建的“率(sū苏)堵坡”(梵文stupa)里。
堵坡就是坟,它比较简单,就是在一个不大的台基上,修起半圆形的坟冢,加上一个顶尖。
公元一世纪前后,佛教传入我国,我国建筑师在古代原有高层建筑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墓塔的建筑形式,创造出具有中国风格的新建筑——塔。
塔最早是佛教徒供奉佛的“舍利”,后来用于供奉佛像或经卷,也有保存某些和尚的遗骸或遗物。
魏晋以来,佛教在我国广泛流行,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利用佛教麻醉劳动人民,不惜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广造塔寺,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形成崇佛热潮。
这种情况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高峰,几乎较大的佛寺附近,都有一个“塔院”,实际就是和尚的集体墓地。
我国古塔建筑多种多样,按构造式样大致分为实心塔和楼阁式塔两种。
实心塔是用砖石等材料砌出的实心体,不能登临。
它又分“阿育王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四种式样。
楼阁式塔,内有塔室,可以攀登凭眺。
我国古塔大部分属于这一类。
这类塔有密檐楼阁式、楼阁式、砖木混合式、砖石混合式四种。
从建筑材料来分,塔主要有木、砖、石砖琉璃、铁等。
塔的平面形式,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圆形等。
层数从1层到15层,多是单数。
中国塔一般是随着寺庙而建造,但现在许多地方是有塔无庙。
历代遗留下来的古塔,估计全国有3000以上,有七八百年以上历史的在百座以上。
有10处古塔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国家保护。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嵩岳寺塔、大雁塔、佛宫寺释迦塔、神通寺四门塔、开元寺塔、祜国寺塔(铁塔)、崇圣寺三塔、妙应寺白塔、真觉寺金刚宝座(五塔寺塔)。
古代塔楼知识点总结图解

古代塔楼知识点总结图解一、古代塔楼的概述1.古代塔楼是指古代中国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
它是一种独立的高大建筑,是古代的一种重要城市建筑,同时也是文化和宗教活动的场所。
2. 古代塔楼是一种固定式的建筑结构,其高度一般在30米以上,用以观察风向,测量时间。
它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和精神象征。
3. 古代塔楼的形式多样,有的是方形的,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多层的,有的是单层的。
它的外观非常美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典型形式。
二、古代塔楼的功能1. 观察天象:古代塔楼可以用来观察天象,包括观测星象、测定日影、测算日晷等。
2. 点燃灯笼:古代塔楼可以用来放置灯笼,用以指引行人,照明作用。
3. 收藏文物:一些古代塔楼也是用来收藏文物,包括佛像、经书等。
4. 宣扬佛教:一些塔楼是用来宣扬佛教的,用以展示佛教的文化传统。
5. 国防用途:一些塔楼也是用来作为城市的防御工事,可以用来观察敌情,防御敌人的侵袭。
三、古代塔楼的发展历史1. 古代塔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佛寺非常兴盛,为了给僧侣提供场所,就有了塔楼的建筑形式。
2. 隋唐时期的塔楼多为多层楼阁式的砖木结构,如天宫的莲花塔、大慈寺的六角宝藏塔等。
3. 到了宋代,由于木制或砖砌式的建筑造价昂贵,这时就出现了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塔楼。
4. 元代时,古代塔楼的建筑风格进一步发展,多是高耸挺拔,具有壮丽气势。
5. 明清时期的塔楼形式则更加精致,而且在规模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雪窦寺的千佛塔、九华山的宝箓宝塔等。
四、古代塔楼的建筑结构和设计特点1. 古代塔楼的建筑结构主要包括塔基、塔柱、塔身和塔顶,其中塔基是用来支撑整个塔楼结构的基础。
2. 塔柱是塔楼的支撑柱子,一般是方形或圆形的。
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撑塔身的重量,保证塔身的稳定。
3. 塔身是塔楼的主体部分,一般由多层楼阁式结构组成,其中包括了观景台,用于观测天象。
4. 塔顶是塔楼的最上部分,是塔楼的标志性建筑,一般也具有观景台的功能,可以用来观测天象。
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中国古代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塔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
本文将从历史起源、建筑特点和文化象征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一、历史起源中国古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的西安钟楼,而真正开始兴盛起来的是南北朝时期。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塔逐渐成为中国古塔的代表。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古塔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和类型。
二、建筑特点中国古塔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稳定:古塔常以砖木结构为基础,其结构技术非常精湛。
古代建筑工匠使用稳定的建筑技术,使塔体能够经受地震和其它自然灾害的考验。
2. 独特造型:中国古塔的造型各具特色,有的高大挺拔,有的卷曲飞翘。
例如,千佛塔以其多层的宝塔形式而闻名,而钟楼则以其高大的方形塔身而著名。
3. 精美装饰:古塔的外观常常装饰有精美的浮雕、壁画和彩绘等,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精湛水平。
这些装饰元素既起到了美化塔身的作用,也寄托了人们的信仰和情感。
三、文化象征中国古塔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象征。
古塔既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1. 宗教信仰:佛塔作为中国古塔的主要类型之一,往往与佛教寺庙相承接。
塔身上的浮雕和彩绘通常都是佛经中的典故,它们不仅给人以美感,更寄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崇拜之情。
2. 守护神:中国古塔被视为守护神,象征着着众多民众对于国家、家庭和个人的庇佑和祈福的愿望。
人们常在古塔前燃香拜祭,以表达自己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
3. 社会地位:古塔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古塔多建于城市或宗教中心,成为了当地的地标,代表着市镇般的繁荣和富饶。
同时,建造一座古塔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人力,所以古塔的建造往往被视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大雁塔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大雁塔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大雁塔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座古建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南广场。
它是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重要建筑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雁塔的历史背景十分复杂,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它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一、历史背景大雁塔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当时由于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正在快速扩展,朝廷派遣了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为此招募了一批建筑工人修建大雁塔,目的是用于保存玄奘带回的佛教经书。
大雁塔共有五层,高64.5米,是唐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它的建造采用了印度、希腊和中亚等地建筑技术,兼收并蓄,非常独特。
随着历史的变迁,大雁塔不断遭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破坏,历经八百余年的风风雨雨,几经修复和扩建,现在的大雁塔已经不同于唐代的模样。
在现存的大雁塔中,以北魏和唐代为主要建筑风格,但部分建筑也融入了后期的修复和重建,成为一个独特的建筑风格。
二、文化内涵大雁塔是中国佛教史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佛寺之一,它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首先,大雁塔与唐朝的历史联系紧密。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文化也十分繁荣,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雁塔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印度佛塔,加上中亚和希腊的建筑元素,是唐代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汇之地。
可以说,大雁塔是唐代文化、建筑、艺术、宗教的综合体现。
其次,大雁塔与佛教文化密不可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唐玄奘取《大唐西域记》,将佛教经文带回中国后,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大雁塔是中国佛教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塔内保存有唐代的经文、佛像、舍利子等文物。
这些文物无论是对于研究唐代佛教文化还是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佛教发展历程,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最后,大雁塔与中国现代文化的联系也非常紧密。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大雁塔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极大的帮助。
大雁塔的历史、文化、建筑都蕴含着非常珍贵的信息和知识,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以及其演变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全最经典的中国古塔介绍

最全最经典的中国古塔介绍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古塔为祖国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
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
塔,源于古印度兴建的年代,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
一说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译“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译“塔婆”(Thupo),别音“兜婆”或称“浮屠”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另有“舍利塔”“七宝塔”等异称。
古塔分类中国塔类型可分为两大部分:按性质分类有:喇嘛塔(藏传佛塔)、宝箧印塔、金刚宝座塔、“中国屠婆式”塔(无缝塔)多宝塔、文峰塔。
按形制分类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内部楼阁外部密檐式塔、造像塔、幢式塔、异形塔。
看一座塔,不能单纯地看它的外形,应当从内部构造与外部式样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实际上中国的塔不全是高层建筑,也就是说不全是楼阁式塔,而楼阁式塔则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国大量的塔是用砖造的,是砖塔。
而且绝大部分的塔是不可能登人的,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塔,当然不可以一概而论。
中国塔数量很多,式样都不相同,塔的性质与佛教的分宗派也有关系。
著名古塔大雁塔,唐僧翻译经书之处西安大雁塔古城西安南郊雁塔路南端的慈恩寺内,矗立着古朴雄伟的大雁塔。
它是西安现存最著名的古塔,被视为古城的象征。
大雁塔,全称“慈恩寺大雁塔”,楼阁式砖塔采用磨砖对缝,砖墙上显示出棱柱,可以明显分出墙壁开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据史书记载,慈恩寺始建于隋开皇9年(公元589年),初名无漏寺。
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追念他母亲文德皇后而扩建,寺院的规模很大,共有13个院落,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异常豪华。
唐王朝灭亡后,大慈恩寺也渐渐颓废毁坏。
现存的寺院建筑大部分是明代时重修的。
它北面正对大明宫含元殿,附近环绕曲江池、杏圆和乐游原,风景秀丽迷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塔的起源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的窣堵波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字也应运而生(塔字既象形,又涵盖了stupa的音与义,从“土”旁,含有封土之下埋有尸骨或“舍利”之意)。
然而,中国并没有滋生印度佛教的社会土壤,佛教只好依附传统的礼制祠祀,佛塔也和古典的楼阁台榭结合起来,“上悬铜串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即在多层的楼阁顶加上一个有九层相轮的塔刹。
(三国时,窄融在徐州大建佛寺,寺中造塔,塔的形式是塔顶“上悬铜窣九重,下为重楼阁道”。
)汉魏时已有了造塔的制度,《魏书·释老志》云:九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
“天全旧状”指的就是印度的窣堵波,“重构之”即为相叠多层的木楼亭阁。
可见木楼亭阁顶上放置串堵波,就是那个时期佛塔的基本形式。
和中国人一样,印度人也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那半圆形的窣堵波代表了佛教的宇宙观。
传入中国后的佛塔,中国人却把原来坐落在地上的“天”真正高高举到了天上,下面便以方形平面的楼阁来支撑,这是中国人“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
不仅如此,在中国人眼里,佛也具有人性,佛所居住的塔也被赋予世俗生活的内容。
佛塔的第二个变化就是原来埋藏佛骨的阴森的地宫走上了地面,变成了“寺”。
所以在中国往往寺与塔建在一起,有塔便有寺。
古老宫殿式的寺庙平面展开,既是供奉佛祖的神殿,又可居可游;而那孤高耸天的佛塔,以它巨大超人的空间体量,打破传统古典建筑平缓坦然的空间序列,既是佛陀“涅磐”神圣的象征,又成了风景胜地的标志。
“雁塔题名”成为历代文人登临咏怀的风流雅事;钱塘江边的六合塔,成了江船夜行的航标;河北开元寺的料敌塔使佛塔兼有军事作用;居庸关过街塔,下面不仅车马行人可以穿行,凡人经过即是对佛进行一次顶礼;有的地方甚至建塔镇妖以免除灾难,于是佛塔又变成风水塔。
颇具意味的变化是,中国人把印度窣堵波那种指向神秘苍弯的象征形象,只是作为一种标记而束之高阁,塔刹以下楼阁则赋予现实人生、清醒实用的理性内容。
所以中国的佛塔是“人”的建筑,而不是“神”的灵境(王世仁《塔的人情味》,载《美学》第四期)。
在千姿百态的中国佛塔中,不论是密檐塔,还是楼阁塔,风水塔还是文峰塔,细细观察的人总会发现,塔的层数皆为奇数,单层、三层、五层、……十三层、十五层、十七层,偶数层的塔极罕见,连塔刹相轮也不例外。
而培的平面智为偶数边形,如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塔等,绝对没有奇数边的平面形式。
除了构造上的原因外,其构思乃出于中国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观。
数字在中国除了它的运算功能外,还被赋予哲学的意义。
数字有奇有偶,有阴有阳。
天数奇数,为阳数,生数;地数偶数,为阴数,成数。
天在上,是圆的,向高发展要用天奇数;地在下,是方的,平面展开要用地偶数,这是中国人对数的讲究。
天覆地载,高天厚地,天地合一,“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方才有“博厚配天,高明配地,悠久无疆”崇高境界的追求。
当然,佛教也有自己的解释:塔的四边,象征四圣谛;六边象征六道轮回;八边即是八相成道;十二边指十二因缘等等,而塔的奇数层在佛教中则表示清白与崇高,“七级浮屠”之说亦为常人所知。
不管怎样,印度串堵波在与中国楼阁的结合过程中,前者已被后者大大地同化了。
佛塔的中国化正是基于中国人的哲学观与人生观。
南郭寺隋塔南郭寺西院,古称塔院。
为什么叫塔院呢?原来,隋文帝杨坚曾为其母在全国大量修造佛塔。
当时,建造佛塔的共有80州地,其中240座塔建在寺院里。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张驭寰著)第一次建塔共28座,秦州麦积山敬念寺塔为其中之一。
第二次、第三次建塔,文献上虽有地名,但没有寺院的名称。
佛教经典《法苑珠林》曾载,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正月二十三日,曾诏告恒州、兰州、秦州等53州于农历四月八日午时下舍利入函。
“秦州重得舍利,函变玛瑙。
”据南郭寺塔梁记载,自仁寿二年算起,前后经过16年时间,隋大业13年(公元617年)四月八终于完成南郭寺佛塔的建设工作。
由于此塔为隋时所建,故称隋塔。
从唐开元22年(公元734年)起到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一千余年间,秦州经历了数次特大地震。
因此,历史上均有对南郭寺古塔修复的记载。
民国九年的大地震对南郭寺古塔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这座古塔残留二级。
翌年,时任陇南镇守使的孔繁锦,不但未能就被地震严重毁坏的古塔进行修复,相反,他却将剩余的塔体进行了破坏性的拆除。
拆除的古砖大部分用于建造当时的天水造币厂的烟囱,还有少量古砖散落民间,为民间做镇宅避邪之物。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热爱地方风物人文,传承历史文化的人不乏其人。
据如今居住在秦州区罗玉小区的民间著名“蛋雕艺术家”赵荣棠先生的介绍,其家族为秦州书香门第。
祖父精于篆刻,善书法。
父亲赵仰嵃经营着当时秦州城里最早的照相馆。
民国九年,天水大地震后,南郭寺西塔塔顶被震坏,赵仰嵃为保留古迹形象便对残塔进行了拍照留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郭寺古塔照片的由来终被人忘却,成为一桩无法弄清的公案。
以致像《南郭寺艺文录》的编著者王耀先生虽倾其数年心血形成煌煌巨著,但其就南郭寺隋塔照片仍以“佚名”论。
不少修定地方文史资料的学人亦不知此照片由来。
丙戌年一日,秦州青年书法家刘建平约我就赵荣棠先生蛋雕艺术予以采访。
期间,我们就谈及南郭寺隋塔及照片一事。
戊子年仲冬,赵荣棠先生不顾八十六岁高龄身体行动不便之情况,亲自为我写下了一段文字,予以说明古塔照片由来。
我感慨万分,从此也终于了却了这桩公案。
南郭寺古塔在秦州历史文化的研究中有着极其重大的价值。
它作为中国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建筑,是研究秦州南郭寺佛教发展的最好物证,也是研究南郭寺古代寺院建筑格局演变最好的实物材料,具有重大的文物及考古价值;它历经数次大地震的侵袭,虽有损坏,但其基础地宫及部分塔体仍然能抵御特大地震的考验,是研究古代建筑力学与地震科学、隋唐以后秦州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最好的物证。
但是,古塔今天还是没有了。
它的消失,不仅是秦州文化史上的损失,也是中国文化的重大损失。
今天,我由南郭寺隋塔的历史谈及佚名许久的古塔照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此对诸如赵仰嵃先生,其虽“小为”但德大焉的行迹予以褒扬。
他的照相,除了帮助我们溯渊久远的南郭寺历史,更重要的是唤醒人们千万别忘记身处这段历史时期我们所肩负着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由此,我也想到了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研究员、秘书长丹青先生,自丁亥年季秋至戊子年孟冬三次莅临南郭寺,为南郭寺厚重的人文历史及美丽的自然风光而赞不绝口。
其《望江南·秦州十唱》词之五这样写道:“秦州好,南郭寺藏宝。
隋塔无影地宫在,何日塔顶连天遥。
紫气佛光照。
”而且,其又在《附注》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天水的南郭寺历史遗珍不少,原睡佛殿院子里有隋塔一座,初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毁于1920年大震。
昔李白有诗曰‘东泉澄彻底,西塔顶连天’,诗中的南郭寺当是一大风景,何日这一美景,再现蓝天之下?”看来丹青先生之愿,亦为我之深忧了!隋塔南郭寺卧佛殿院中旧有七级舍利砖塔一座,俗称“隋塔”,是隋代广建寺塔时的产物。
隋文帝杨坚在位二十四年,“前后营造寺塔五千余所”(范文澜《中国通史》)。
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文帝颁诏于雍、歧等30州建塔,安置佛舍利。
建塔的仪式隆重,规模浩大,安排周密。
限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下入石函。
总管刺史以下,县尉以上,停常务七日,专检校行道及打刹等事。
建塔的式样均按“所司造样,送往当州”的标准样建造。
诏书指定“秦州于净念寺(麦积山)起塔”。
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正月,隋文帝第二次颁诏分舍利于秦州、陕州、恒州、杭州等53州建塔,安葬舍利。
仪式规模一如前式,诏书讲“其未注寺者,就有山水寺所起塔”。
就是说,麦积山属第一次并注名建塔寺所。
南郭寺地处州治,而且是已具规模的古刹,符合建塔条件,属第二次未注寺名者范围,是由州定建塔寺所。
由此而知,南郭寺舍利塔当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
此塔几经颓废,宋代曾重修,不久遇地震而圮。
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谢鉴等人修配殿的同时又修缮了古塔。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遇大地震倾塌。
仅剩的三层塔身也在1922年被地方军阀孔繁锦拆除,所拆之砖,移建了他的“造币厂”。
隋塔起圮史略隋塔,位于南郭寺西院卧佛殿前。
史称舍利塔、隋塔或西塔。
南山寺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四月八日,至公元1920年毁于地震,历经1300多年,虽塔体毁,但地宫保存完好。
古青莲《南山寺》诗云:“东泉澄沏底,西塔顶连天”。
是形容隋塔的状况语。
这里且不论诗作者是谁,作者写这首诗时肯定是看到了这座古塔的雄姿风貌。
“西塔”是指塔的方位,即塔立于大雄宝殿西侧,卧佛殿之前。
塔,是梵文stupa与巴利文Tbupa的译音。
又名“培波”或“塔婆”、浮屠、浮图,起源于印度。
我国通称“佛塔”或“宝塔”,如延安“宝塔”等。
塔用于内藏舍利子或经卷。
其形状有方形、六角、八角形。
建造五、七、九、十一、十三级单数。
用木材或砖、石、铁等材料建成。
其类型有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塔和坟墓塔以及舍利塔等数种。
南郭寺隋塔为舍利塔,共七级,通称七级浮屠。
即古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之意。
据《隋书·卷二·高祖下》云:“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六月乙丑,下诏日:‘儒学之道,训教生人,识父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于朝。
任之于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节,朕抚临天下,思弘德政,延集学徒。
’‘……颁舍利于诸州’。
《太平广记》记载:“隋文帝分葬神尼舍利入函东阁石室之中,有庾信铭记,刊于岩中。
”《瑞应寺再葬佛舍利记》:“至隋文皇仁寿元年,再开龛窟,敕葬舍利,建此宝塔,赐净念寺”(即今瑞应寺)。
《麦积山石窟大事记》记载:“公元601年,隋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文帝杨坚降《立舍利塔诏》……限于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下入石函”。
又据《广弘明集·卷十七》载:《隋高祖文帝立舍利塔诏》(全文)云:“门下仰惟正觉,大慈大悲,救护群生,津梁庶品。
朕皈依三宝重兴圣救,恩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使当今见在,爱及来世,永作善因,同登妙界。
宜请沙门三十人,谙解法相,兼堪宣导者,各将侍者二人,并散官各一人,熏陆香一百二十斤,马五匹,分道送舍利前往诸州起塔。
其未注寺者,就有山水寺所起塔;依前山、旧无山者,于本州内清静寺处建立起塔。
其塔所司造样,送往当州,本州僧多者三百六十人,其次二百四十人,其次一百二十人。
若僧少者,尽听在见僧,为朕、皇后、太子、诸王子孙等,及内外官人,一切庶民,幽显生灵,各七日行道并忏悔起行道日,打刹莫问同州异州,任人布施,钱限止十文已(以)下,不得过十文。
所施之钱,以供营塔,若少不充,役丁及用库物准入公,诸州憎尼,普为舍利设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