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在历史中的发展与演变简述

合集下载

清朝流放地宁古塔故事

清朝流放地宁古塔故事

清朝流放地宁古塔故事题目(介绍)地宁古塔,位于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不仅是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清朝政府贬宪的豪华流放地。

这座古塔曾经见证了清朝的历史和贬宪名人的辉煌和悲哀。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地宁古塔的历史沿革、流放的过程和相关故事。

历史沿革(说明)地宁古塔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是纪念当时广东地宁县户籍考试及秀才张沈的一座故事。

千百年来,它是当地信仰的象征和地方文化的标志。

清朝乾隆年间,地宁古塔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在同治年间,由于在瑞丽周边地区的遭遇,地宁古塔逐渐被遗弃。

直到1993年,经过修复后成为了景色宜人的旅游胜地。

贬宪过程(故事)地宁古塔在清朝时期曾经成为贬宪的豪华流放地。

根据史料记载,贬宪是指官员不当行为而被先贬职、然后贬斥到官员门第之外,禁止在京城及东、西宁、满、洲等州县活动,禁止出境为名独自流放。

而贬宪的名人中,清朝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在瑞丽被软禁的两位囚犯——亲王弘晖和从兄妃豫亲贤妃最为著名。

他们二人在地宁古塔度过了晚年,以此见证了贬宪的悲哀和辉煌。

故事一弘晖是乾隆的堂弟,也是一位军人出身的官员,因“犯忤旨,旨咎在他”的原因被贬到瑞丽。

他来到地宁古塔的时候已经年逾80,平生从未走出辽阔的宫中,更不用说远赴边疆,突然间的降格和无聊的生活令他极其痛苦。

他在地宁古塔的22年间,经历了寂寞、悲哀、欣慰的生死相伴。

但即使面临囚苦,弘晖的气度仍然能够感染周围的人们。

他在古塔中不仅画出了与宫廷生活时不同的诗画,还将自己的生活、政治、文学等经验用书信传达给了当时的学子,成为了当地百姓的信奉对象。

故事二与弘晖一样被软禁的贤妃豫亲贤妃同样被流放至瑞丽地区。

她以贤妃之名退位,并被禁止出人头地。

流放前,豫亲贤妃曾和乾隆皇帝说:“嫁了官家三十载(官家,即天子),秉笔写书,亲头盖帽(即把头顶着面纱)数投乡,一落了江山,几断人肠”。

她的华丽的生活被迫终结,只因她的兄弟触怒了皇上。

在古塔中,她仍然保持着淑女风范,不仅养好了场中的几只虾兵蟹将,还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精美的蚕茧床。

历史趣谈屹立千年 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名塔的前世今生

历史趣谈屹立千年 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名塔的前世今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屹立千年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名塔的前世今生
导语: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塔,这种古老的建筑,不仅被佛教界人士广为尊重,也为各地山林园林增添了不少绚丽的色彩。

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塔,这种古老的建筑,不仅被佛教界人士广为尊重,也为各地山林园林增添了不少绚丽的色彩。

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

各地古塔众多,本博文按历史久远、文化内涵、技术水平价值、保存现状及类型独有来筛选出十处古塔。

十大名塔是应县释迦塔、登封嵩岳寺塔、西安大雁塔、大理千寻塔、苏州虎丘塔、开封铁塔、苏州报恩寺塔、杭州六和塔、洪洞广胜寺飞虹塔和杭州雷峰塔。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品赏中国十大名塔前世今生所倾注的历史沧桑,寻找那些建筑留给我们的历史记忆。

No.1 山西应县释迦塔
年代: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一直保存至今,世界唯一纯木结构古塔。

类型:高层纯木结构式佛塔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中西部的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因其全部为木构,通称为应县木塔。

塔总高67.31米,是中国现存唯一的纯木构大塔。

应县木塔是中国现今绝无仅有的最高、最古老的重楼式纯木结构塔,全塔高67.3米,比有名的北京白塔还要高16.4米。

塔身共分五层六檐,如果加上内里四层暗层,也可以算是九层。

与法国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生活常识分享。

英德文峰塔的历史与故事

英德文峰塔的历史与故事

英德文峰塔的历史与故事
英德文峰塔是位于中国广东省英德市的一座古塔,也是当地的标
志性建筑之一。

文峰塔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传说文峰塔建成之前,英德地区曾多次发生火灾和自然灾害。


地居民为了祈求神明保佑,决定修建一座塔供奉神灵。

文峰塔选址于
当地的山丘之上,高耸于天际,形似笔尖,给人以壮丽的视觉效果。

文峰塔的建造历经世事变迁,经历了几次重修。

特别是在抗日战
争时期,文峰塔曾被日军占领并遭到严重破坏。

但是,在战后,当地
居民再次集资修复,使文峰塔得以重建,并成为英德的象征。

文峰塔内部主体结构分为幽径门、山门、天王殿和塔身四个部分。

其中,塔身由五层砖砌而成,每层各有窗户和门洞,增添了建筑的美
感与通风效果。

而塔的顶部则是一个金黄色的宝顶,十分庄重。

文峰
塔外观庄重而古朴,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庄严。

除了建筑风貌之外,文峰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塔内供奉
着众多的佛教和道教神明,成为许多信仰者朝拜的地方。

每年农历正
月初八,当地还会举办隆重的庙会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
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峰塔的历史与故事与英德地区的发展紧密相连,见证了英德人
民的坚韧与努力。

它不仅是一座历史遗迹,更是英德文化的象征,让
人们对过去怀念、对未来充满期待。

古代塔楼知识点总结图解

古代塔楼知识点总结图解

古代塔楼知识点总结图解一、古代塔楼的概述1.古代塔楼是指古代中国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

它是一种独立的高大建筑,是古代的一种重要城市建筑,同时也是文化和宗教活动的场所。

2. 古代塔楼是一种固定式的建筑结构,其高度一般在30米以上,用以观察风向,测量时间。

它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和精神象征。

3. 古代塔楼的形式多样,有的是方形的,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多层的,有的是单层的。

它的外观非常美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典型形式。

二、古代塔楼的功能1. 观察天象:古代塔楼可以用来观察天象,包括观测星象、测定日影、测算日晷等。

2. 点燃灯笼:古代塔楼可以用来放置灯笼,用以指引行人,照明作用。

3. 收藏文物:一些古代塔楼也是用来收藏文物,包括佛像、经书等。

4. 宣扬佛教:一些塔楼是用来宣扬佛教的,用以展示佛教的文化传统。

5. 国防用途:一些塔楼也是用来作为城市的防御工事,可以用来观察敌情,防御敌人的侵袭。

三、古代塔楼的发展历史1. 古代塔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佛寺非常兴盛,为了给僧侣提供场所,就有了塔楼的建筑形式。

2. 隋唐时期的塔楼多为多层楼阁式的砖木结构,如天宫的莲花塔、大慈寺的六角宝藏塔等。

3. 到了宋代,由于木制或砖砌式的建筑造价昂贵,这时就出现了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塔楼。

4. 元代时,古代塔楼的建筑风格进一步发展,多是高耸挺拔,具有壮丽气势。

5. 明清时期的塔楼形式则更加精致,而且在规模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雪窦寺的千佛塔、九华山的宝箓宝塔等。

四、古代塔楼的建筑结构和设计特点1. 古代塔楼的建筑结构主要包括塔基、塔柱、塔身和塔顶,其中塔基是用来支撑整个塔楼结构的基础。

2. 塔柱是塔楼的支撑柱子,一般是方形或圆形的。

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撑塔身的重量,保证塔身的稳定。

3. 塔身是塔楼的主体部分,一般由多层楼阁式结构组成,其中包括了观景台,用于观测天象。

4. 塔顶是塔楼的最上部分,是塔楼的标志性建筑,一般也具有观景台的功能,可以用来观测天象。

古建筑研究中国古代对塔建筑的情有独钟之处

古建筑研究中国古代对塔建筑的情有独钟之处

古建筑研究中国古代对塔建筑的情有独钟之处在中国历史上,古建筑的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特色,其中平顶塔形建筑以独特的形状,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中国历史上,古塔非常之多,以南京市秦淮区的大报恩寺中会当中的琉璃宝塔来看,它堪称是一座奇迹,被誉为“天下第一塔”,琉璃宝塔建于明朝明末朱棣时时期。

当时明成祖让郑和监督建造,历经近20年才完工。

琉璃宝塔也成为中世纪五大奇观奇观之一,1856年,毁于太平天国运动中所。

2010年,在遗址中发现佛祖中其顶骨舍利,加上之前发现的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这两颗舍利如同至宝般,以及许多遗物,为此,琉璃汉白玉的重建工程提上日程。

称为琉璃宝塔,主要是当时明朝采用琉璃主要新建的多。

而2012年开工重建,2015年完工,但如今的琉璃佛洞,采用的是玻璃修建而成。

为什么不用琉璃修建?主要包括是考虑到地下地宫的详解安全,里面出土了佛祖舍利和阿育王塔等珍贵文物。

如果采用木材料或石材料,重量必然会加重,对地宫形成威胁,因此油墨采用比较轻盈的玻璃材料,但看起来没有古朴精致。

根据史料记载,大些报恩寺琉璃宝塔高达78.2米,采用琉璃修建,明朝动用了10万人力,耗资248.5万两白银,宝塔共有9层,设有146盏长明灯。

在《明会典》中的记载:“如烧制琉璃砖,所用白土,均在太平府采取”。

在《太平府志》的记录中,这里的确生产白土。

明朝利用这里的白土,烧制而成各种琉璃砖和琉璃瓦,由于是皇家修建,宝塔精益求精,光是琉璃工匠,就集齐了1714名。

建成后的琉璃舍利塔,用光彩夺目吸引世人的目光。

一:塔建筑的起源皮耶韦皮耶韦建筑在中国有着不一样的历史文化,而塔也和密宗有联系。

在古印度中,塔伴随着佛教的兴起,然后和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在中国称塔,但在古印度并不叫塔,而是称为窣堵坡,后来又简称为兜婆和塔婆。

在中国的塔,种类繁多,可分为:八角形塔、方塔、圆塔、六角形塔、九重塔、无缝塔、龛塔、雁塔、楼阁氏塔等等,多达几十种类型,中国如今保存着两千多座古塔。

古代塔楼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塔楼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塔楼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概述塔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用于观测、通讯、防御等目的的建筑物。

它们一般独立于城市或村庄,并且通常位于重要的地理位置上,以便更好地观察周围环境。

古代塔楼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精华和智慧,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二、发展历史古代塔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文字记载时代,最早出现的塔楼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和传统技艺的传承,古代塔楼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在唐宋时期,古代塔楼达到了巅峰,最具代表性的有慈恩寺塔、小雁塔、大雁塔、洪福塔等。

这些塔楼在建筑风格、技术、装饰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

三、功能与用途1. 观测功能古代塔楼主要用于观测,可以俯瞰周边地形,观察敌情。

塔楼通常建在高地上,周围视野开阔,可以远眺四野,观测敌军或者通报消息,对保护领土安全有着极大的作用。

2. 通讯功能古代塔楼也具有通讯功能,可以传递军情、民情、商情等信息。

当敌情来袭时,可以通过塔楼发出警报信号,通知周边的村庄或者城市做好防范。

在战乱时期,塔楼更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3. 防御功能塔楼也是古代城防市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城市的防线之一,扼守城市的门户。

在城市周边或者边疆地区,塔楼可以用来布防,严密监视敌情,为城市的安全保驾护航。

四、主要类型1. 木塔木塔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塔楼形式,以木料为主要建筑材料。

以其造型古朴、轻盈飘逸、造价低廉而成为早期建筑艺术中的一大特色。

在唐宋时期,许多著名的佛塔都是以木料建造的,例如大木塔、木风车塔等。

2. 砖塔砖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另一种重要的塔楼形式,以其坚固耐用、美观大方而备受推崇。

砖塔主要以砖为建筑材料,常用青砖、红砖等。

在建筑工艺上,砖塔常采用斗栱结构、覆盖重瓦、斗拱檐角等传统技艺。

3. 石塔石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高级形式,石塔因其耐久、坚固的特点而备受青睐。

中国古塔的应用与发展解析

中国古塔的应用与发展解析

扬州文峰塔
• 审美观赏 塔的体型高耸,形象突出,装点了秀美江山,实际意义超 出了宗教的规定而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审美对象,各种各样的塔 便成为一个地方或城市的名片和象征,如西安的大雁塔,杭州的六和 塔、雷峰塔、保俶塔,开封的铁塔,大理三塔等。 • 其他作用 如“雁塔题名”成为历代文人登临咏怀的风流雅事,永济 普救寺佛塔因唐元稹《莺莺传》改名为莺莺塔,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 塔是为登临后凭高瞭望监视敌情而建,钱塘江边六和塔、福建晋江六 胜塔成为江船夜行的航标。
中国古塔的应用与发展
塔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在中国出现较晚,约在东汉时期开始从印 度随着佛教而传入,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成为中国特有的古 代建筑。塔建筑在中国扎根并发展是从两汉时期到明清时期,在这几 千年的时间里,塔建筑与中国文化融合,其建筑形态、建筑结构和建 筑功能都发生了变化,中国古建筑中的精髓在塔中都有体现,成为了 中国古建筑中的奇葩。 中国的古塔,蕴涵着中华民族科学、艺术、文化和历史的精华。 研究塔建筑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能够了解到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功能、 形态都有很大的影响。清朝后,塔的发展处于停滞阶段,没有得到任 何发展。英国在19世纪初曾有一段时期兴起中国风,而欧洲人认识中 国建筑是从塔开始的。希望通过研究本课题,能够从中找到现代建筑 的形态、结构和塔建筑的结合点,能够让塔建筑得到延伸和发展。
舍利塔
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其类型、结构、用途都有极大的变化。尤其 后来印度的塔传到了中国,塔的功能比印度塔更复杂了。它除了保存 高僧尸骨、舍利外,还有在寺庙、城郊制高点或河流转弯处、海滨港 埠之巅建造的具有军事、导航、城市标志和观赏风景等功能的塔。此 外,塔的造型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如在中国早期出现的楼阁 式塔,其作为表相的塔刹部分具有印度“窣堵波”的形象;其后,随 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佛教本身内容的变化,又发展出密檐式塔、花塔 、金刚宝座式塔、过街塔等等类型。

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中国古代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塔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

本文将从历史起源、建筑特点和文化象征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一、历史起源中国古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的西安钟楼,而真正开始兴盛起来的是南北朝时期。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塔逐渐成为中国古塔的代表。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古塔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和类型。

二、建筑特点中国古塔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稳定:古塔常以砖木结构为基础,其结构技术非常精湛。

古代建筑工匠使用稳定的建筑技术,使塔体能够经受地震和其它自然灾害的考验。

2. 独特造型:中国古塔的造型各具特色,有的高大挺拔,有的卷曲飞翘。

例如,千佛塔以其多层的宝塔形式而闻名,而钟楼则以其高大的方形塔身而著名。

3. 精美装饰:古塔的外观常常装饰有精美的浮雕、壁画和彩绘等,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精湛水平。

这些装饰元素既起到了美化塔身的作用,也寄托了人们的信仰和情感。

三、文化象征中国古塔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象征。

古塔既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1. 宗教信仰:佛塔作为中国古塔的主要类型之一,往往与佛教寺庙相承接。

塔身上的浮雕和彩绘通常都是佛经中的典故,它们不仅给人以美感,更寄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崇拜之情。

2. 守护神:中国古塔被视为守护神,象征着着众多民众对于国家、家庭和个人的庇佑和祈福的愿望。

人们常在古塔前燃香拜祭,以表达自己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

3. 社会地位:古塔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古塔多建于城市或宗教中心,成为了当地的地标,代表着市镇般的繁荣和富饶。

同时,建造一座古塔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人力,所以古塔的建造往往被视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塔在历史中的发展与演变简述摘要:古塔在中国的建筑历史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古塔千姿百态,其造型之美,结构之巧,雕刻、装饰之华丽,均堪与我国其它种类的古代建筑相比。

而塔这种建筑并不是我国的固有类型,而是外国的一种建筑。

在传入我国以后,塔又和我国原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的建筑类型。

关键词:古塔、历史、发展一、古塔的起源在不同的资料与文献中关于古塔的起源有不同的介绍与描述,但是普遍学者还是认为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76年),使臣赴西域求佛法,在大月氏遇到天竺僧人巡叶康腾、竺法兰1,把他们迎到京城洛阳。

第二年,汉朝廷在洛阳为两位僧人修建了一所寺院,因为来时一路上用白马驮载了佛经、佛像,寺院就以白马命名2。

白马寺是我国第一所佛寺,中心的主要建筑是一座木结构的大方塔。

从白马寺开始,随着佛教的传播,佛寺和塔密切联系着遍及各地,凡有佛寺的地方大多有塔。

而且由于后来的塔多用砖石砌筑,比寺院更加坚固,往往寺院毁坏之后很久,塔依旧屹立原地,保留着历史的遗迹3。

最初是用以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后,遂发展演变成为有着特定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大多是以“塔”为中心的。

孤高耸天的佛塔,以它巨大超人的空间体量,打破传统古典建筑平缓坦然的空间序列,是佛陀“涅槃”4神圣的象征。

塔的故乡在印度,它是佛教的产物。

据佛经故事,释迩牟尼涅架之后,弟子阿难等人将他的遗骸火化,烧出了色泽晶莹、击之不碎的珠子—舍利。

众弟子在各地修建坟家,将舍利分葬。

每处都修一个台子,台上建一个覆钵形的坟,坟顶立一根尖刹。

这种建筑汉译窣堵坡5、浮屠、浮图等等,晋宋时期的译经人造了一个“塔6”字来译称(更早的文献中没有塔这个字)。

在印度的古尸纳伽相传释迎牟尼涅架的地方,有一座著名的佛塔,就是章堵坡的典型7。

二、塔在中国的发展塔传入我国近二千年,它的初型有少量保存,大量的是发展演化得来的新形式。

从建筑艺术史的角度看,外来因素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而且持续了如此长的历史时期,这无疑是莫大的收获,值得用专门的篇章来描述,当然也值得我们作一番浏览。

而我们首先还可以指出,塔的功能,塔和佛寺的相互关系等,也是经历了许多变化的8。

塔的最初用途是坟墓,是用来埋葬佛祖舍利的。

由印度到中国,塔的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实心坟墓变为空心楼阁。

建筑结构的巨大变化,实际蕴含着文化内涵的微妙差别。

坟墓是用来埋葬死者的,而楼阁则是居住或观光之所,二者对比,表明印度佛教进人中国之后就被中国的人世文化所改造。

在中国著名的塔有很多,比如说杭州的雷峰塔,苏州的虎丘塔,西安的大雁塔等等。

1竺法兰,东汉僧,中印度人。

2唐玄奘,《大唐西域记》3罗哲文:《古塔摭谈》,《文物丛谈》1982年第3期4涅槃:调理自己的思想,断除大脑里面不好的思想、程序、情感,最终达到没有烦恼,超脱生死的境界,也就是无所得,无执着,随缘。

5窣堵坡,又称窣堵波是源于印度的塔的一种形式,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南亚、东南亚国家比较普遍。

6葛洪:《字苑》7蔡华:《中国古塔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四川水泥》2015 11-0081-018罗哲文:《古塔摭谈》,《文物丛谈》1982年第3期以洛阳白马寺为最早代表的佛寺建筑格局,把塔作为主体,塔是寺院的中心,也是僧侣诵经礼佛的中心。

这样的格局有文献记载可以考查,但实物在我国已经失存。

现在我们还能从东邻日本保存的古代佛寺看到这种遗制。

日本的飞鸟寺9、四天王寺、法隆寺10,都在中心位置建塔。

据说四天王寺就是仿照白马寺修建的。

印度的萃堵波和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外来文化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古塔从无到有、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11。

在这个过程中,和古印度的萃堵波相比,中国古塔从形式、结构、布局和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印度半圆形的萃堵波一传人中国,首先就和我国原有的高贵而显赫的建筑形式一一楼阁相结合,出现了楼阁式塔。

以后,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发展,亭阁式塔、密檐式塔、花塔、金刚宝座塔、过街塔等,也相继出现在我国大地上12。

另一种塔在中国留存的并不多,他就是斜塔。

比较著名的便是虎丘塔。

在1954年的时候,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刘敦帧13教授亲自参加虎丘塔的勘察工作,并且专门撰写专文,详细介绍了虎丘塔。

虎丘塔,又称云老寺塔。

为七级八面.内外二重.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是中国著名的斜塔。

据大献记载,塔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公元历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意义。

比意大利比萨斜塔早400余年。

被建筑学家称为“中国的比萨塔”14。

塔身由外壁、回廊和塔心三部分组成。

塔高47.7米。

每层施平座、腰褥、柱额、斗拱及门窗。

每层的高宽层层递减,但并非有规津地递减,第六层反比第五层高为厘米.较为奇特。

塔径逐层向内收缩.塔的垂直轮廊仍成微微鼓出的曲线。

造形优美。

塔身外部在各层转角处砌有圆倚柱.每面分为3间,中央一间为塔门.上部做成壶门式样.左右两间为砖砌直楞窗.从塔门至回廊有一走道.廊内是塔心。

塔内各层多模仿木结构形式,以砖鱼砌成大小斗拱和各式藻井。

额枯、斗拱和天花、藻井等处.有浮雕式彩绘,下几层均为牡丹花样,上层彩绘湖石图案15。

在历史进程中,中国的能工巧匠运用我国原有的楼、阁、亭、台建筑技艺,建造出了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古塔。

从形态结构上分,有密檐式、楼阁式、亭阁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等;从建筑材料看,有砖塔、木塔、石塔、琉璃塔和金属塔等;在建筑学层面,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不同,塔的建筑技术更是涉及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壤学、地质学等诸多方面。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散落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数以千计的古塔,在用途上逐渐超越了单纯佛塔的限制,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

许多古塔是风景名胜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山林园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还有一些著名的古塔,已成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标志性的建筑16。

三、佛教对塔的影响前文介绍到塔是佛教的产物,其故乡是在印度,是为了存放高僧涅槃之后的舍利而建造的。

佛教来到中国一边宣传人生在世,一切皆苦,人生就是无边的苦海;一边又为人们描绘了来世的天国幸福。

因此,教育人们只有一切以佛教教义为准9飞鸟寺:是一座日本最古老的正式的寺庙。

是由苏我马子为其所祈念于596年兴建成的。

10法隆寺:又称为斑鸠寺,位于日本奈良生驹郡斑鸠町11罗哲文:《古塔摭谈》,《文物丛谈》1982年第3期12蔡华:《中国古塔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四川水泥》2015 11-0081-0113刘敦桢(1897.9.19-1968.5.1),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字士能,号大壮室主人。

湖南新宁人。

14比萨斜塔: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15赵春斌:《虎丘塔》,《建筑工人》1997年第1期16汪红蕾:,《中华古塔一》,《建筑》2016年6月则,修炼心性,排除欲念,方可进人“涅桑”,修成正果。

“舍利塔17”是用来掩埋“舍利”的,那层层向上挺拔的塔身,一反中国传统建筑向平面展开,反而将人们目光引向上苍,诉说着佛门教徒摆脱现实苦难,向往天国幸福的至诚愿望18。

根据具体数字可以看出,建塔的目的与塔的性质来分析,中国古塔可分为两大体系:第一大体系是佛塔,它是我国古塔发展的主要方面,中国古塔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属于佛塔,第二大体系是文峰塔,它是我国民间为象征风水而建造起来的,数量较少19。

古塔是随同佛教发展而来的.根据佛教各宗派不伺的要求,塔的形式也各异,建塔的主要目的是为高僧圆寂后,埋葬灵骨20而用的,所以也叫舍利塔。

实际上,凡是佛教的塔,无论什么式样,都是一种纪念性建筑。

无论是在中国民间还是在皇室,古塔都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死后对来世的相思。

四、统治者对古塔建筑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往往是皇室一家做主,所以古代统治者的一句话就可以让某一种文化消失,也可以让某一种文化迅速发展。

这种情况不仅仅适用在中国在其他国家也同样适用。

提到统治者对佛教的影响,肯定要提到北魏时期,“太武灭佛”21发生在北魏,冯太后22大力发展佛教也同样发生在北魏。

因此后人便对此有了很高的评价“魏世佛之盛,盖必得力于冯太后也”23。

兴建寺庙是推动佛教发展重要举措之一。

冯太后在改革朝政开凿云冈石窟的同时,不惜巨资大兴土木,在京城之内建设天宫寺、永宁寺、建明寺、八角寺、报德寺、崇光宫、皇舅寺,和祗洹精舍、车轮山卧佛寺等,众多的皇家寺庙。

这些寺庙都极其雄伟绚丽,各具特色。

建明寺基架博敞,高大雄伟,气势恢宏,号称京华壮观;天宫寺榱栋楣楹,上下重结,大小皆石,雕刻精美,内有玉佛,号称京华一绝;永宁寺院内有七极方形木塔,高90余米,为平城之最。

塔前的大雄宝殿形如皇宫的太极殿,金碧辉煌,内供一丈八尺高的镀金铜像一尊,六尺高的金像十尊。

寺内坊亭、庑宇、译经、藏经、禅室、僧舍数百间,号称天下第一。

虽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24,却无一能与这些寺庙相比。

五台山最早名叫紫府山,上有玄真观,原为道教所在地。

东汉时期,印度僧人摄摩腾25来到五台山,建了阿育王塔,从此有了佛教建筑。

冯太后听说五台山形似印度佛祖讲经的灵鹫山,便和皇孙孝文帝登五台山,下旨建灵鹫寺、清凉寺、真容院,又修缮经院等12处建筑,使其成为佛教的名山。

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禳灾赐福,最受广大民众的爱戴。

观世音和阿弥陀佛与大势至,在经书中本来合称西方三圣,她不但令观世音离开西方三圣,到处兴建观音庙,还令观世音菩萨离开寺庙走进民宅,接受人间香火和礼拜。

一时间百姓家家有观音,户户弥陀佛,观音成为民众的保护神。

唐代武则天对观音的崇拜更盛一筹,是她们两个女主把观音文化推向了极致26。

17舍利塔:是存放佛祖释迦牟尼或后世高僧舍利子的塔,一种是存放舍利子和经书的塔,18蔡华:《中国古塔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四川水泥》2015 11-0081-0119张驭寰:《中国古塔》,《自然杂志》1984.年1月20灵骨:佛舍利21太武灭佛: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三武一宗”共四次毁寺灭佛的事件,后人称其为三武一宗灭佛,其中第一次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

22冯太后(442-490年),名不详,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生于长安。

23佛教史学家汤用彤24杜牧:唐《江南春》25摄摩腾: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相貌仪表很俊美,精通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以经常到各地周游传播教化为己任。

26郭忠静:《古塔情思》,《贵阳文史》2016第5期由于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大兴寺庙已成为一种风尚,除皇家兴建,地方官员兴建外,民间也在兴建,一些豪门富户祈福还愿,纷纷建设自己的家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