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塔的起源

合集下载

滦州古城紫金塔介绍

滦州古城紫金塔介绍

滦州古城紫金塔介绍1. 塔的历史概述滦州古城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县,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

而在这座古城里,有一座古老的建筑物——紫金塔。

紫金塔,又称为泰山庙塔,是滦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下面我们将为您介绍紫金塔的历史和特点。

2. 塔的建造历史2.1 塔的起源紫金塔建于明代,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当初,滦州古城的泰山庙寺院所在地被洪水冲毁,于是民众集资修建了这座塔。

因为塔的金顶呈紫色,因此得名紫金塔。

2.2 塔的历史变迁2.2.1 明代至清代在紫金塔建成后的数百年间,塔身经历了多次修复和重建。

特别是在清代末年,滦州古城遭受了多次兵燹的摧残,紫金塔也屡次被毁。

然而,每一次的毁损都得到了及时的修复,使得紫金塔能够一直保存至今。

2.2.2 现代以来20世纪50年代,紫金塔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进行了维修和修缮。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滦州古城和紫金塔也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到访。

3. 塔的建筑特点紫金塔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仿古建筑,高约30多米。

塔身呈圆形,共有九层。

塔身由四飞檐交接而下,形成了独特的飞檐造型。

每层飞檐下悬挂着铜钟,风吹时发出悠扬的钟声,给人带来一种神秘而肃穆的感觉。

4. 塔的文化背景4.1 泰山庙紫金塔作为滦州古城的泰山庙塔,具有深厚的历史和宗教意义。

泰山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五岳之首,是道教的圣地。

泰山庙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山庙塔的存在和发展,与滦州古城的历史和文化密切相连。

4.2 文化交流紫金塔自建成以来,就成为了滦州古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滦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塔内供奉着泰山的神灵,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参拜。

此外,紫金塔也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观赏和描绘,为滦州古城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5. 塔的旅游价值紫金塔作为滦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具有丰富的旅游价值。

游客可以登上塔顶,俯瞰滦州古城全景,感受古城的历史底蕴。

同时,塔内的展览还介绍了滦州古城的历史文化,使游客对这座古城有更深入的了解。

从化文峰塔的历史与故事

从化文峰塔的历史与故事

化文峰塔的历史与故事
化文峰塔,又称化尘峰塔或化门峰塔,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一座古塔,也是西湖十景之一。

下面是关于化文峰塔的历史与故事:
历史:化文峰塔最早可追溯至公元326年,建塔的目的是为了纪念当时的浙江地区总督伯阳公王导。

塔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后经多次毁损和重建,现存的塔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

传说与故事:
1.群山变化:相传在峰塔旁边的山上原本有十二座山峰,它
们被形容为十二个巨人。

然而,根据传说,一场大雨之后,这些山峰变成了乱石块,只有唯一的峰塔化为尘埃。

因此,这座塔被称为“化文峰塔”。

2.镇妖避邪:另一个故事是关于塔的威力。

相传化文峰塔有
镇妖避邪的功效。

在明代,化文峰塔曾被当地民众用于礼
佛和拜祭,以驱逐邪灵和保护安宁。

3.文化活动:除了传说,化文峰塔还是杭州市民举办文化活
动的场所。

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为例,化文峰塔
会迎来千姿百态的龙舟竞渡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游
客。

化文峰塔以其悠久的历史和融入当地文化的故事而闻名,是杭州重要的文化和历史遗迹之一。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
精湛工艺,也承载了人们对于历史传统和民间文化的敬仰与热爱。

虎丘塔

虎丘塔

虎丘塔虎丘塔,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

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就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简称虎丘。

虎丘塔,是驰名中外的宋代古塔。

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

塔七级八面,内外两层枋柱半拱,砖身木檐,是10世纪长江流域砖塔的代表作。

由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故顶部的木檐均遭毁坏,现塔身高47.5米。

1956年在塔内发现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窑、莲花石龟等罕见的艺术珍品,现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

简介虎丘塔,是云岩寺的一座佛塔,又称云岩寺塔。

虎丘塔始建于公元601年(隋文帝仁寿九年),初建成木塔,后毁。

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公元959—961年(后周显德六年至北宋建隆二年),为砖塔。

元代和明代几经修葺,现第七层为公元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前后修建的。

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

世界闻名的虎丘塔高高耸立于景色幽雅的虎丘山巅,是苏州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佛塔,是古城苏州的象征,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

其风格与同一时期建的杭州雷峰塔相似,两塔被誉为“江南二古塔”。

建筑特点虎丘塔与西安大雁塔相似,都是大型多层的仿木构楼阁式砖塔。

它们同为七层,大雁塔现高64米,虎丘塔若恢复其初建原状(即包含原塔刹部分在内),也当在60米上下;它们都以条砖和黄泥为主要建筑材料,都是著名的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物。

构成建筑特征的仿木构部分的柱、枋和斗棋等都以条砖砌筑而成,特别是塔壁外面层间的出檐都以砖砌叠涩构作,外伸不远,做法相似,这些都是虎丘塔与大雁塔的相似之处。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虎丘塔在许多方面又超过了建于唐代初期的大雁塔。

首先,塔的平面形状已由方形过渡到八边形,这在建筑技术上是一个突破。

方正规范的四边形建筑,如宫殿、官署、民居等,在传统建筑形式上都是正方形的,改为八边形,构作技术要复杂得多,但防御外力性能也大为增强。

英德文峰塔的历史与故事

英德文峰塔的历史与故事

英德文峰塔的历史与故事
英德文峰塔是位于中国广东省英德市的一座古塔,也是当地的标
志性建筑之一。

文峰塔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传说文峰塔建成之前,英德地区曾多次发生火灾和自然灾害。


地居民为了祈求神明保佑,决定修建一座塔供奉神灵。

文峰塔选址于
当地的山丘之上,高耸于天际,形似笔尖,给人以壮丽的视觉效果。

文峰塔的建造历经世事变迁,经历了几次重修。

特别是在抗日战
争时期,文峰塔曾被日军占领并遭到严重破坏。

但是,在战后,当地
居民再次集资修复,使文峰塔得以重建,并成为英德的象征。

文峰塔内部主体结构分为幽径门、山门、天王殿和塔身四个部分。

其中,塔身由五层砖砌而成,每层各有窗户和门洞,增添了建筑的美
感与通风效果。

而塔的顶部则是一个金黄色的宝顶,十分庄重。

文峰
塔外观庄重而古朴,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庄严。

除了建筑风貌之外,文峰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塔内供奉
着众多的佛教和道教神明,成为许多信仰者朝拜的地方。

每年农历正
月初八,当地还会举办隆重的庙会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
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峰塔的历史与故事与英德地区的发展紧密相连,见证了英德人
民的坚韧与努力。

它不仅是一座历史遗迹,更是英德文化的象征,让
人们对过去怀念、对未来充满期待。

定州塔的传说民间故事

定州塔的传说民间故事

定州塔的传说民间故事
《定州塔的传说民间故事》
定州塔是一座位于河北定州市的古代塔,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精粹。

它历史悠久,据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定州公公李斯建造,如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定州塔除了有传奇魅力之外,还有许多传说故事。

比如说:
一、定州塔传说:
据说,当年定州公公李斯在定州建塔的时候,有一位叫李家英的老太太到定州塔,要求定州公公李斯让她的儿子李家松参与建塔,为此李家英提供了许多材料供建塔使用。

但李斯拒绝了老太太的要求,表示他只是想自己建造一座塔,不希望有其他人参与。

于是,老太太就发誓要为儿子报仇,她把塔底部抹满了油污,又把她的儿子李家松放在塔底下,藉此令李斯无法继续建塔。

面对这种报仇,李斯无奈地只能放弃,回家而去。

二、定州塔传说:
另一则传说讲述的是定州塔的奇异之处,据说,定州塔内部曾经有一只巨大的老虎,它的任务就是驱赶恶鬼,把定州塔变成一个灵气充沛的地方。

小孩子们也经常聚在定州塔边,把它当作他们玩耍的地方。

而且,据说定州塔在夜晚会发出许多奇怪的声音,有时候还会有模糊的影子浮现,那便是定州塔的异兽们在夜晚出没,以此来守护定州塔,让它一直安定的存在着。

总的来说,定州塔有着千古的历史,它蕴含着无尽的传说故事,它不仅是定州市的象征,更是定州文化的瑰宝。

桂林象山普贤塔

桂林象山普贤塔

桂林象山普贤塔桂林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被誉为“山水甲天下”的旅游胜地。

在这个美丽的城市中,有一座古老的佛教建筑物——象山普贤塔。

本文将为您介绍桂林象山普贤塔的历史、建筑特色以及对当地人民和游客的意义。

## 1. 塔的历史象山普贤塔是桂林历史悠久的佛教建筑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唐朝。

据史书记载,这座塔最初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后来多次修复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塔的名字来源于佛教中的普贤菩萨,被当地人民视为智慧和慈悲的象征。

## 2. 塔的建筑特色象山普贤塔属于典型的中国塔式建筑,以其独特的外观和精美的雕塑而闻名。

塔身由砖石砌筑而成,共有七层。

每层均有华丽的石雕和浮雕,描绘了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色。

登上塔顶,可以远眺桂林壮丽的山水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 3. 塔的意义与影响象山普贤塔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建筑,也是桂林人民和游客重要的信仰中心。

每年都有大批的佛教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瞻仰以及祈福。

通过参观这座塔,人们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在宁静的氛围中放松身心,寻找内心的宁静。

## 4. 景观与游览方式除了象山普贤塔本身的魅力,周边的自然景观也是吸引人的。

塔座周围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清新的空气和绿色的植被给人带来清凉和舒适的感觉。

游客可以选择步行或乘坐观光小火车前往塔座,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为了保护和维护这座文化遗产,当地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限制每天进入普贤塔的游客数量,加强周边环境的保护等。

这些举措有效地保护了桂林象山普贤塔的原貌,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游览体验。

## 结论桂林象山普贤塔作为一座古老而美丽的佛教建筑,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佛教信徒的到访。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宁静的氛围使其成为桂林的一张名片。

人们在参观塔座、聆听佛经和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佛教的智慧和慈悲。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桂林,亲身体验象山普贤塔带来的美好和宁静。

沈阳北塔简介

沈阳北塔简介

沈阳北塔简介
北塔,俗称大塔,是沈阳著名的古建筑。

它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它的历史悠久,它是由砖木结构的,建筑材料是花岗岩石、青石、青砖和琉璃瓦等材料组合而成的,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

它是由沈阳古塔、辽宁古塔和东北古塔三部分组成,有五层十二面。

北塔总高为44.2米,是我国东北最高的一座古塔。

在塔体上,共有一百五十个拱形门。

在门上刻着很多精美的图案,有梅花、牡丹、石榴等图案。

北塔的建筑风格也非常独特:它是在地下一层到地上三层之间有一个长约十米左右的地洞,可以直通地下,在地洞里可以看到下面一层和上面的两层。

地洞的地面上还有一个直径为1米左右的圆球,上面刻有龙、凤、狮子、麒麟等图案。

在圆球上也有一些花纹和文字。

北塔在结构上采用了独特的设计:下面三层是空心的,上面两层是实心的。

这种设计可以使风力很强的大风吹不到下面,减少了风力对建筑的破坏。

—— 1 —1 —。

楼阁式塔源于中国传统建筑

楼阁式塔源于中国传统建筑

楼阁式塔的建造,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高大多层的楼阁,故名。

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楼阁在中国已经很普遍,当与印度传来的“窣堵波”相结合,便产生楼阁式塔。

它是中国古塔中出现时间最早、体量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

这类古塔多用木、石、砖、铁、铜、琉璃等材料建造。

楼阁式塔有如下主要特征:同楼阁一样,楼阁式塔的层间距离较大,塔内的楼层数目,一般与塔层相等。

有的内设暗层,楼层数目多于塔层;每层均有门、窗、立柱、额枋和斗拱,内有楼梯、楼板,外有平座、栏杆;除石刻和铜、铁楼阁式塔外,一般均可攀登远眺。

西安大雁塔本名慈恩寺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平门外的慈恩寺内。

它是一座典型的楼阁式塔。

此塔是为保存唐代高僧玄奘从印度取回的梵文佛经而筑,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

明代时在塔外包筑了一层外壁。

塔为七层,高64米,平面呈方形,塔身全部用青砖砌成。

塔内设有木质楼梯。

登临其上,可饱览西安市容。

过去,凡举子及第,皇帝都会在曲江池赐宴,然后让新进士登塔题名,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雁塔题名”,是士子们渴望向往之事。

在塔的第一层门楣上,还保存着精美的唐代石刻图案。

门旁龛内,有由唐高宗撰文、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杭州六和塔又名六合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畔。

初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是由当时统治江、浙等地区的吴越国王钱弘俶,为镇伏危害百姓的钱塘江大潮而建。

因该地旧有六和寺,故称为六和塔。

塔原高九层,塔上设灯龛,兼具灯塔功能。

夜晚点灯,以导钱塘江的夜航船舶。

此塔其后几经毁建。

现塔为砖木混合结构,平面呈八角形。

塔内七层,外檐十三层,高59.89米。

内部砖砌的塔身仍是宋代建筑,而外部的十三层木壳外罩则是清末时候(1900年)加上去的。

塔内建有螺旋式楼梯,可以上达;每层均有塔室,壁上精雕人物、花卉、鸟兽、虫鱼。

塔檐和回廊均为木结构。

回廊宽阔,登临其上,可饱览钱塘江美景。

永济普救寺莺莺塔原名舍利塔,在山西省永济县峨眉原的普救寺内,寺内有西厢书斋和西厢花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塔的起源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的窣堵波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字也应运而生(塔字既象形,又涵盖了stupa的音与义,从“土”旁,含有封土之下埋有尸骨或“舍利”之意)。

然而,中国并没有滋生印度佛教的社会土壤,佛教只好依附传统的礼制祠祀,佛塔也和古典的楼阁台榭结合起来,“上悬铜串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即在多层的楼阁顶加上一个有九层相轮的塔刹。

(三国时,窄融在徐州大建佛寺,寺中造塔,塔的形式是塔顶“上悬铜窣九重,下为重楼阁道”。

) 汉魏时已有了造塔的制度,《魏书?释老志》云:九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

“天全旧状”指的就是印度的窣堵波,“重构之”即为相叠多层的木楼亭阁。

可见木楼亭阁顶上放置串堵波,就是那个时期佛塔的基本形式。

和中国人一样,印度人也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那半圆形的窣堵波代表了佛教的宇宙观。

传入中国后的佛塔,中国人却把原来坐落在地上的“天”真正高高举到了天上,下面便以方形平面的楼阁来支撑,这是中国人“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

不仅如此,在中国人眼里,佛也具有人性,佛所居住的塔也被赋予世俗生活的内容。

佛塔的第二个变化就是原来埋藏佛骨的阴森的地宫走上了地面,变成了“寺”。

所以在中国往往寺与塔建在一起,有塔便有寺。

古老宫殿式的寺庙平面展开,既是供奉佛祖的神殿,又可居可游;而那孤高耸天的佛塔,以它巨大超人的空间体量,打破传统古典建筑平缓坦然的空间序列,既是佛陀“涅磐”神圣的象征,又成了风景胜地的标志。

“雁塔题名”成为历代文人登临咏怀的风流雅事;钱塘江边的六合塔,成了江船夜行的航标;河北开元寺的料敌塔使佛塔兼有军事作用;居庸关过街塔,下面不仅车马行人可以穿行,凡人经过即是对佛进行一次顶礼;有的地方甚至建塔镇妖以免除灾难,于是佛塔又变成风水塔。

颇具意味的变化是,中国人把印度窣堵波那种指向神秘苍弯的象征形象,只是作为一种标记而束之高阁,塔刹以下楼阁则赋予现实人生、清醒实用的理性内容。

所以中国的佛塔是“人”的建筑,而不是“神”的灵境(王世仁《塔的人情味》,载《美学》第四期)。

在千姿百态的中国佛塔中,不论是密檐塔,还是楼阁塔,风水塔还是文峰塔,细细观察的人总会发现,塔的层数皆为奇数,单层、三层、五层、……十三层、十五层、十七层,偶数层的塔极罕见,连塔刹相轮也不例外。

而培的平面智为偶数边形,如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塔等,绝对没有奇数边的平面形式。

除了构造上的原因外,其构思乃出于中国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观。

数字在中国除了它的运算功能外,还被赋予哲学的意义。

数字有奇有偶,有阴有阳。

天数奇数,为阳数,生数;地数偶数,为阴数,成数。

天在上,是圆的,向高发展要用天奇数;地在下,是方的,平面展开要用地偶数,这是中国人对数的讲究。

天覆地载,高天厚地,天地合一,“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方才有“博厚配天,高明配地,悠久无疆”崇高境界的追求。

当然,佛教也有自己的解释:塔的四边,象征四圣谛;六边象征六道轮回;八边即是八相1成道;十二边指十二因缘等等,而塔的奇数层在佛教中则表示清白与崇高,“七级浮屠”之说亦为常人所知。

不管怎样,印度串堵波在与中国楼阁的结合过程中,前者已被后者大大地同化了。

佛塔的中国化正是基于中国人的哲学观与人生观。

南郭寺隋塔南郭寺西院,古称塔院。

为什么叫塔院呢,原来,隋文帝杨坚曾为其母在全国大量修造佛塔。

当时,建造佛塔的共有80州地,其中240座塔建在寺院里。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张驭寰著)第一次建塔共28座,秦州麦积山敬念寺塔为其中之一。

第二次、第三次建塔,文献上虽有地名,但没有寺院的名称。

佛教经典《法苑珠林》曾载,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正月二十三日,曾诏告恒州、兰州、秦州等53州于农历四月八日午时下舍利入函。

“秦州重得舍利,函变玛瑙。

”据南郭寺塔梁记载,自仁寿二年算起,前后经过16年时间,隋大业13年(公元617年)四月八终于完成南郭寺佛塔的建设工作。

由于此塔为隋时所建,故称隋塔。

从唐开元22年(公元734年)起到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一千余年间,秦州经历了数次特大地震。

因此,历史上均有对南郭寺古塔修复的记载。

民国九年的大地震对南郭寺古塔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这座古塔残留二级。

翌年,时任陇南镇守使的孔繁锦,不但未能就被地震严重毁坏的古塔进行修复,相反,他却将剩余的塔体进行了破坏性的拆除。

拆除的古砖大部分用于建造当时的天水造币厂的烟囱,还有少量古砖散落民间,为民间做镇宅避邪之物。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热爱地方风物人文,传承历史文化的人不乏其人。

据如今居住在秦州区罗玉小区的民间著名“蛋雕艺术家”赵荣棠先生的介绍,其家族为秦州书香门第。

祖父精于篆刻,善书法。

父亲赵仰嵃经营着当时秦州城里最早的照相馆。

民国九年,天水大地震后,南郭寺西塔塔顶被震坏,赵仰嵃为保留古迹形象便对残塔进行了拍照留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郭寺古塔照片的由来终被人忘却,成为一桩无法弄清的公案。

以致像《南郭寺艺文录》的编著者王耀先生虽倾其数年心血形成煌煌巨著,但其就南郭寺隋塔照片仍以“佚名”论。

不少修定地方文史资料的学人亦不知此照片由来。

丙戌年一日,秦州青年书法家刘建平约我就赵荣棠先生蛋雕艺术予以采访。

期间,我们就谈及南郭寺隋塔及照片一事。

戊子年仲冬,赵荣棠先生不顾八十六岁高龄身体行动不便之情况,亲自为我写下了一段文字,予以说明古塔照片由来。

我感慨万分,从此也终于了却了这桩公案。

南郭寺古塔在秦州历史文化的研究中有着极其重大的价值。

它作为中国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建筑,是研究秦州南郭寺佛教发展的最好物证,也是研究南郭寺古代寺院建筑格局演变最好的实物材料,具有重大的文物及考古价值;它历经数次大地震的侵袭,虽有损坏,但其基础地宫及部分塔体仍然能抵御特大地震的考验,是研究古代建筑力学与地震科学、隋唐以2后秦州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最好的物证。

但是,古塔今天还是没有了。

它的消失,不仅是秦州文化史上的损失,也是中国文化的重大损失。

今天,我由南郭寺隋塔的历史谈及佚名许久的古塔照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此对诸如赵仰嵃先生,其虽“小为”但德大焉的行迹予以褒扬。

他的照相,除了帮助我们溯渊久远的南郭寺历史,更重要的是唤醒人们千万别忘记身处这段历史时期我们所肩负着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由此,我也想到了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研究员、秘书长丹青先生,自丁亥年季秋至戊子年孟冬三次莅临南郭寺,为南郭寺厚重的人文历史及美丽的自然风光而赞不绝口。

其《望江南?秦州十唱》词之五这样写道:“秦州好,南郭寺藏宝。

隋塔无影地宫在,何日塔顶连天遥。

紫气佛光照。

”而且,其又在《附注》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天水的南郭寺历史遗珍不少,原睡佛殿院子里有隋塔一座,初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毁于1920年大震。

昔李白有诗曰‘东泉澄彻底,西塔顶连天’,诗中的南郭寺当是一大风景,何日这一美景,再现蓝天之下?”看来丹青先生之愿,亦为我之深忧了~隋塔南郭寺卧佛殿院中旧有七级舍利砖塔一座,俗称“隋塔”,是隋代广建寺塔时的产物。

隋文帝杨坚在位二十四年,“前后营造寺塔五千余所”(范文澜《中国通史》)。

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文帝颁诏于雍、歧等30州建塔,安置佛舍利。

建塔的仪式隆重,规模浩大,安排周密。

限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下入石函。

总管刺史以下,县尉以上,停常务七日,专检校行道及打刹等事。

建塔的式样均按“所司造样,送往当州”的标准样建造。

诏书指定“秦州于净念寺(麦积山)起塔”。

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正月,隋文帝第二次颁诏分舍利于秦州、陕州、恒州、杭州等53州建塔,安葬舍利。

仪式规模一如前式,诏书讲“其未注寺者,就有山水寺所起塔”。

就是说,麦积山属第一次并注名建塔寺所。

南郭寺地处州治,而且是已具规模的古刹,符合建塔条件,属第二次未注寺名者范围,是由州定建塔寺所。

由此而知,南郭寺舍利塔当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

此塔几经颓废,宋代曾重修,不久遇地震而圮。

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谢鉴等人修配殿的同时又修缮了古塔。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遇大地震倾塌。

仅剩的三层塔身也在1922年被地方军阀孔繁锦拆除,所拆之砖,移建了他的“造币厂”。

3隋塔起圮史略隋塔,位于南郭寺西院卧佛殿前。

史称舍利塔、隋塔或西塔。

南山寺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四月八日,至公元1920年毁于地震,历经1300多年,虽塔体毁,但地宫保存完好。

古青莲《南山寺》诗云:“东泉澄沏底,西塔顶连天”。

是形容隋塔的状况语。

这里且不论诗作者是谁,作者写这首诗时肯定是看到了这座古塔的雄姿风貌。

“西塔”是指塔的方位,即塔立于大雄宝殿西侧,卧佛殿之前。

塔,是梵文stupa 与巴利文Tbupa的译音。

又名“培波”或“塔婆”、浮屠、浮图,起源于印度。

我国通称“佛塔”或“宝塔”,如延安“宝塔”等。

塔用于内藏舍利子或经卷。

其形状有方形、六角、八角形。

建造五、七、九、十一、十三级单数。

用木材或砖、石、铁等材料建成。

其类型有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塔和坟墓塔以及舍利塔等数种。

南郭寺隋塔为舍利塔,共七级,通称七级浮屠。

即古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之意。

据《隋书?卷二?高祖下》云:“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六月乙丑,下诏日:‘儒学之道,训教生人,识父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于朝。

任之于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节,朕抚临天下,思弘德政,延集学徒。

’‘……颁舍利于诸州’。

《太平广记》记载:“隋文帝分葬神尼舍利入函东阁石室之中,有庾信铭记,刊于岩中。

”《瑞应寺再葬佛舍利记》:“至隋文皇仁寿元年,再开龛窟,敕葬舍利,建此宝塔,赐净念寺”(即今瑞应寺)。

《麦积山石窟大事记》记载:“公元601年,隋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文帝杨坚降《立舍利塔诏》……限于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下入石函”。

又据《广弘明集?卷十七》载:《隋高祖文帝立舍利塔诏》(全文)云:“门下仰惟正觉,大慈大悲,救护群生,津梁庶品。

朕皈依三宝重兴圣救,恩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使当今见在,爱及来世,永作善因,同登妙界。

宜请沙门三十人,谙解法相,兼堪宣导者,各将侍者二人,并散官各一人,熏陆香一百二十斤,马五匹,分道送舍利前往诸州起塔。

其未注寺者,就有山水寺所起塔;依前山、旧无山者,于本州内清静寺处建立起塔。

其塔所司造样,送往当州,本州僧多者三百六十人,其次二百四十人,其次一百二十人。

若僧少者,尽听在见僧,为朕、皇后、太子、诸王子孙等,及内外官人,一切庶民,幽显生灵,各七日行道并忏悔起行道日,打刹莫问同州异州,任人布施,钱限止十文已(以)下,不得过十文。

所施之钱,以供营塔,若少不充,役丁及用库物准入公,诸州憎尼,普为舍利设斋。

限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下人石函总管刺史已(以)下,县尉以上,自非军机,停常务七日,专检校行道及打杀等事务,尽诚敬副朕意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