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塔建筑艺术

合集下载

应县木塔的建筑审美

应县木塔的建筑审美

应县木塔的建筑审美应县木塔,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应县城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木塔。

这座木塔具有独特的建筑审美价值,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下面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应县木塔的建筑审美。

应县木塔的建筑审美可以从其外观特点来进行分析。

木塔造型独特,塔身呈八角形,从下至上逐渐收紧,鳞次栉比,层层叠加。

整个塔身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金光闪闪,非常美丽。

在塔顶处,还有褐色的悬山式宝顶,增加了整个塔的厚重感和神圣感。

木塔上还雕刻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浮雕图案和文字,这些图案和文字以浅浮雕的形式呈现,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这些外部的装饰图案不仅增强了木塔的视觉美感,也反映了当时的匠人们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追求。

应县木塔的建筑审美可以从其内部空间来进行探讨。

木塔内部空间狭小而紧凑,塔壁厚实,没有一根柱子和樑杆的支撑,整个塔的结构非常稳固。

顶层是一个庙宇,塔内供奉了佛陀和十大弟子的塑像,此外还有很多的壁画和木雕作品。

在落地窗处,阳光透过古老的木窗,投洒在青砖地面上,使得整个内部空间显得明亮而温馨。

一步一景,处处美景让人百看不厌,仿佛置身一个美丽而神秘的世界。

木塔内外的空间设计和布局都展现出了古代人们对于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审美理念。

应县木塔的建筑审美可以从其文化意蕴来进行阐述。

木塔建造于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

在这长久的岁月里,木塔见证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承载了古老的文化和精神。

木塔所蕴含的佛教文化和木塔建筑工艺的发展历程,使得它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传承千年的佛教文化和建筑工艺在木塔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应县木塔的建筑审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和审美理念。

可以从整个木塔的历史价值来探讨其建筑审美。

应县木塔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木塔,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它承载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见证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审美追求的发展历程,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建筑知识-古塔的建筑艺术特色

建筑知识-古塔的建筑艺术特色

古塔的建筑艺术特色1.唐宋以来,福建的建筑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仿木结构的亭式石塔的建造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福州、泉州沿海地区。

亭式石塔从五代开始在福州出现,明清时期达到高度成熟的水平。

1.仿木结构技术已经成熟唐宋以来,福建的建筑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仿木结构的亭式石塔建筑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福州、泉州沿海地区。

亭式石塔从五代开始在福州出现,明清时期达到高度成熟的水平。

早期古塔如耆那教塔的木质结构并不明显。

宋元以后的发展,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修建的瑞云塔,施工相当熟练。

塔身雕椅、雕梁、雕拱、雕檐的做法继承了宋代的仿木结构,桶上有一大一小两个斜拱承担塔檐的翘曲。

塔檐之间有两个斗拱,是两个花拱。

塔檐借鉴木檐的造型和装饰,做成飞檐状,形成两端向上翘起的优美曲线,以及龙山朱升塔、三丰寺塔、鳌塔、紫云塔、普光塔等其他仿木建筑。

这些木亭子虽然没有木质建筑那么灵动,但经过工匠们的精心建造,依然轻盈飘逸。

另外,作为砖塔和陶塔,仿木结构的技术也是高超的。

2.建筑风格细腻挺拔福州城堡式古塔以其精致、直立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宋代青浦宝塔细长婉约,挺拔挺拔,清秀分明,自下而上分割,结构相当稳固。

其他宝塔,如万安朱升塔、连峰塔、鳌江塔、桃江塔、镇国塔和迎潮塔,每层都略有分割,形状细长。

福州的许多城堡式古塔外形细长,体现了杜敏地区的地理结构特征和相应的审美取向。

3.大多数空心塔是贯穿中心缠绕的平座结构亭式塔分为空心塔和实心塔,而福州亭式空心塔内部多为“透心绕平”结构。

监狱塔爬塔时,先从塔门进入,沿石阶爬到塔中心,然后转90,继续上石阶到塔的二楼平座,围绕平座半周,然后进入二楼塔门,爬到塔中心,再转90,到三楼,从而一步一步爬上塔顶,如瑞云塔、鳌江塔、万安朱升塔、仙塔福厦等也有少量城堡式中空螺旋结构的塔,如普光塔、定光塔等,塔内有螺旋台阶。

6.塔的雕刻工艺精湛,题材广泛。

福州古塔的雕刻艺术具有浓郁的福建特色,包括高浮雕、低浮雕、圆雕、线雕等。

中国古塔分析

中国古塔分析

浅谈中古古塔塔,源于古印度兴建的年代,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

一说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译“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译“塔婆”(Thupo),别音“兜婆”或称“浮屠”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另有“舍利塔"“七宝塔”等异称。

古塔分类中国塔类型可分为两大部分:按性质分类有:喇嘛塔(藏传佛塔)、宝箧印塔、金刚宝座塔、“中国?屠婆式"塔(无缝塔)多宝塔、文峰塔。

按形制分类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内部楼阁外部密檐式塔、造像塔、幢式塔、异形塔.看一座塔,不能单纯地看它的外形,应当从内部构造与外部式样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实际上中国的塔不全是高层建筑,也就是说不全是楼阁式塔,而楼阁式塔则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国大量的塔是用砖造的,是砖塔。

而且绝大部分的塔是不可能登人的,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塔,当然不可以一概而论。

中国塔数量很多,式样都不相同,塔的性质与佛教的分宗派也有关系。

著名古塔西安大雁塔古城西安南郊雁塔路南端的慈恩寺内,矗立着古朴雄伟的大雁塔.它是西安现存最著名的古塔,被视为古城的象征。

大雁塔,全称“慈恩寺大雁塔",楼阁式砖塔采用磨砖对缝,砖墙上显示出棱柱,可以明显分出墙壁开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外观造型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高64。

517米,底层边长25米,塔身呈方形角锥体,坐落在底面积42。

5×48。

5米,高4.2米的方形砖台上,青砖砌成的塔身磨砖对缝,结构严整,外部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螺旋木梯可盘登而上。

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

整个建筑气魄宏大,格调庄严古朴,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是唐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章八元的“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等。

商丘圣寿寺塔建筑艺术评析

商丘圣寿寺塔建筑艺术评析

北宋的佛塔建筑是古塔发展的一个划时代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尤其是河南的宋塔更具艺术特色。

作为商丘的宋塔代表———圣寿寺塔,不仅是商丘宋塔中时代最早、造型奇特的名塔之一,也是商丘市内地面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胜迹,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及艺术价值,对研究北宋的佛学建筑、美术、书法、音乐等都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圣寿寺塔简介(一)圣寿寺塔来源圣寿寺塔坐落于河南省商丘市睢县阎庄村。

村中心一高台上巍然屹立一座宝塔,此塔名曰圣寿寺塔。

关于圣寿寺和圣寿寺塔,传说是皇上为一个僧人建造寺院,取名圣寿寺,又建起一高塔,叫圣寿寺塔。

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圣寿寺塔260件佛像外砌在佛塔建筑上,惟妙惟肖,无一雷同,有着重大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1963年,此塔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圣寿寺塔的现状调查圣寿寺塔很长时间经受自然灾害导致毁损程度较深,政府不设置保护区域,游客可以免费近距离触摸宝塔,另外相关的部门对其关注程度较低,地方政策以及资金不能满足,对圣寿寺塔只做了部分性保护措施。

二、砖塔的审美艺术特点圣寿寺原面积超过50亩,拥有100多所建筑物。

跌宕起伏的战争已把其原貌摧毁。

但是,其优美的造型、精湛的砖雕艺术和宝贵的碑刻痕迹,使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审美艺术价值。

(一)圣寿寺塔的造型艺术圣寿宝塔建在宋代,高22米,是一个六角形的平面,这和平常看到的八角形塔是有区别的。

该塔拥有九个级别的密檐砖塔型,每层楼高3米许,几乎没有基座。

基于两层的塔,内外都涂成白色,北、南、东、西券四面,其余四面辟假窗,窗由大方砖雕刻而成;最上两层,则八面均辟券门。

门为拱券式,券外绘方形图案,设有砖雕门额、门簪,塔的各层,均叠涩出檐檐角皆有挑檐木,外端挂着原始风铎。

托出一平台,唯底层有瓦;八角形环形走廊,像大型塔覆盖一层的小塔之间形成的核心和外层。

第二层墙内壁大概成了佛教徒埋葬秘密的地方。

根据建筑形态不同,可将其分为四型:第一种是亭阁式;第二种是阁楼式;第三种是无缝式;最后一种是密檐式塔。

中国古塔的形式分析

中国古塔的形式分析

中国古塔的形式分析中国传统建筑讲究院落组合,少有往高空发展,而惟独塔。

塔的挺拔高耸的姿态,对佛寺组群甚至城市轮廓面貌都起着一定的作用,从而成为今天的地标性建筑。

同时,中国建筑大都形体变化较少,惟独塔却可以采用多种结构,也有变化多端的造型,在中国建筑史中独树一帜。

1中国古塔的传入及演变1.1“窣堵坡”到“塔”“塔”是中国人的称呼,在印度则称为“窣堵坡”(Stupa)。

窣堵坡的原意是坟墓,早期是用来埋葬国王尸体的,后用来供养佛陀之舍利(sarira,佛的遗骨)。

[1]窣堵坡由下而上依次由台座、覆钵、宝闸和相轮四部分所构成的实心建筑物(见图1)。

随着西汉后期佛教传入中国,早在公元2世纪末,已出现中国式塔的萌芽。

[2]据记载,我国现存最早的塔大约是建于十六国的中后期,但尺寸仅有几十厘米,因而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建筑,但它的造型是最接近印度原型的塔了。

它的下部是八角柱形基础,中部上断为主体,刻有八个拱券佛龛,每龛内有一佛,塔身上部刻有覆莲、相轮、华盖。

以后的密檐式佛塔就是这些小石塔的相轮演化而成的。

[3]1.2塔的中国化但是,塔进入中国后,又融入了中国建筑的形式,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塔的形象。

中国的塔虽然仍藏舍利,但塔的功能、结构和形式,结合中国建筑的传统,创造了楼阁式木塔,塔内不但供奉佛像,还可以登高远眺。

原来的窣堵坡缩小了,安置于塔顶之上,称为“刹”。

在民族化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原有的建筑形式和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又衍化出多种形制,但最主要的有楼阁式和密檐式,还有亭式塔、华塔,以及一些复合式塔等多种式样。

至于如金刚宝座式塔和藏传佛教、小乘佛教的群塔组合,则又是它们的再次衍化。

[4]所以,塔到了中国,含意又有所扩大,凡贮藏佛舍利、佛像、佛经之所,或高僧坟墓上的建筑物,一般具有集中式平面和高耸的体形,同时在顶上具有一套“塔刹”装饰者,都可称之为塔。

[5]2中国古塔的结构用材与形式分析2.1木构的楼阁式塔楼阁式塔是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的,它出现较早,历代沿用之数量最多,是我国佛塔中的主流。

浅析中国古塔建筑艺术

浅析中国古塔建筑艺术
K y or s: a c e t t we ; hit y; c r c e itc d ve o e w d n in ; o r sor ha a t rsi e l p; sutr t c u e; b i i g ma e il r ul n tra d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 中 国古 塔 的 周 围 或 旁 边 ,有 规 模 宏 大 的建 筑 群 ,这 与 古 印度萃 堵波 周 围 的少数 建筑 物 是有 很 大 区别 的 ,佛塔 是寺 院的・ 项 建筑 ,也 有单 独 修建 的,但 为 数不 多 。我们 可 以把 寺 院与佛塔 的关系 理解 为 :有 塔必 有寺 。有寺 未 必 都会 建塔 。佛塔 传入 中 国 后 ,僧 人认 为佛 即是塔 ,塔 就 是佛 ,可 见佛塔 在 佛寺 中地位 的重 要 性 ,因此 ,僧 人 就在 各寺 院建塔 , 以示敬 佛 。塔 在 佛寺 中占主 要 位置 ,唐 代和 唐 以前 建寺 ,把塔 建 在 大雄 宝殿 的前端 ;也有 的 佛 寺把 塔建 在寺 院 外部 ,或 建 在寺 院 东 南角 :如 果建造 双塔 时 , 则 分 ̄ y于大 雄宝 殿前 端之 左右 。 J ld
Sm r u ma y: c n ’ a c e owe .o h c e c ,a t ,c lu e a d hi aS n i ntt r n t e s i n e rs u t r n h so y t e a ce tp g d st e e s nc ft e tl b id n sa v m, i r . h n i n a o a i h se e o h al u l g nd f e t i i t e s mb lo et wn o u t nd i e i n a d sr c u e o o n i e c , h y o f h o ft s t d s n tu t r f i c d n e t r a s g c c r e , n r t urot e i d fa i n u l i g n t e a c e a v d a d a e wih o h rk n s o nce t b i n s i h n int d t we .a o eg u t e a d t e or i a r h t cu e c mb n d t o m o r s a f r i c l n h i n la c ie t r o i e O f r n ur g wi h n s a i o lt p a c tcur . t ac i e et d t na y eof r h e t e h r i i

绚丽多姿、各具风韵的中国古塔文化

绚丽多姿、各具风韵的中国古塔文化

绚丽多姿、各具风韵的中国古塔文化我国古代建筑起源很早。

考古发现: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就有房屋、城堡等建筑。

汉代以前,建筑艺术已日趋成熟,建筑形式相当可观。

各种住宅、宫殿、寺观、坛庙、园林、陵墓及楼、台、亭、榭、廊、庑无所不有无处不见。

这些建筑在甲骨文、钟鼎文和古文献中都有记载,但在汉代以前的文献中,惟独找不到“塔”了,在同时的考古发掘中也没有发现过塔的遗迹。

那么,塔是从哪来的,有什么用途呢?塔起源于印度。

它最初是用来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舍利”的建筑物。

“舍利”,是梵文(古印度文)的音译,意思是尸体或骸骨。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示寂后,弟子们将他的遗体火化,结成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珠子,这就叫“舍利子”。

据说释迦牟尼死后,八个国王为了分舍利,还发生了战争。

后来,凡“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烧制的骸骨,都称“舍利”。

在佛教中,舍利是至高无上的神圣物,是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偶像,犹如佛即在此。

所以,信徒们争相供奉舍利。

要保存好舍利,就得有专门建筑,才能表示对佛的虔诚和信仰,于是,塔便应运而生了。

这种塔就像一个坟丘,又像倒扣在地上的一个大圆锅,最初的名字叫窣堵波,汉文简译之为塔。

我国在东汉时,随着佛教的传入,才有了塔。

当时叫“浮图”。

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往往是以塔为中心的。

窣堵波传入中国后,中国的能工巧匠把它与我国原有的楼、阁、亭、台等建筑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数以万计的中国式的古塔,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中国的古塔种类繁多,式样新颖。

从平面布局看,有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圆形等。

从建筑材料看,有木、砖、土造的,还有金、银、铁、铜、琉璃砖造的。

塔的大小、高低也各不相同。

有单层塔,也有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塔。

塔大体由地宫(内藏舍利)、基座、塔身、塔刹四大部分构成。

塔的建筑结构,主要有五种:1、楼阁式塔楼阁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雄伟高大的一种建筑类型。

早在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就有了多层的高大楼阁。

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中国古代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塔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

本文将从历史起源、建筑特点和文化象征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一、历史起源中国古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的西安钟楼,而真正开始兴盛起来的是南北朝时期。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塔逐渐成为中国古塔的代表。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古塔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和类型。

二、建筑特点中国古塔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稳定:古塔常以砖木结构为基础,其结构技术非常精湛。

古代建筑工匠使用稳定的建筑技术,使塔体能够经受地震和其它自然灾害的考验。

2. 独特造型:中国古塔的造型各具特色,有的高大挺拔,有的卷曲飞翘。

例如,千佛塔以其多层的宝塔形式而闻名,而钟楼则以其高大的方形塔身而著名。

3. 精美装饰:古塔的外观常常装饰有精美的浮雕、壁画和彩绘等,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精湛水平。

这些装饰元素既起到了美化塔身的作用,也寄托了人们的信仰和情感。

三、文化象征中国古塔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象征。

古塔既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1. 宗教信仰:佛塔作为中国古塔的主要类型之一,往往与佛教寺庙相承接。

塔身上的浮雕和彩绘通常都是佛经中的典故,它们不仅给人以美感,更寄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崇拜之情。

2. 守护神:中国古塔被视为守护神,象征着着众多民众对于国家、家庭和个人的庇佑和祈福的愿望。

人们常在古塔前燃香拜祭,以表达自己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

3. 社会地位:古塔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古塔多建于城市或宗教中心,成为了当地的地标,代表着市镇般的繁荣和富饶。

同时,建造一座古塔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人力,所以古塔的建造往往被视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大234摘要:中国的古塔,蕴涵着中华民族科学、艺术、文化和历史的精华。

古塔是古代的高层建筑,又是江河航行的标记,城镇的象征,思乡的托物,其造型优美,结构之巧,雕刻、装饰之华丽,均堪与我国其它种类的古代建筑相比。

古塔作为外来文化它和我国原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建筑类型。

关键词:古塔;历史;特征;发展;结构;建筑材料Summary : china's ancient tower. on the science, arts, culture and history. the ancient pagoda is the essence of the tall buildings and rivers, the symbol of the town of trust and its design and structure of coincidence, carved, and are with our other kinds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the ancient tower. as a foreign culture and the original architecture combined to form with a chinese traditional type of architecture.Keywords : ancient;tower;history;characteristic develop;structure;building material 一、中国古塔的历史塔原本产生于印度,是佛教的一种建筑物。

公元前五、六世纪时,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塔就是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用的建筑物。

在佛教中,舍利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神圣物品,佛教信徒们为供奉、保存舍利,便创建了这种具有坟冢之意的塔。

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其类型、结构、用途都有极大的变化。

尤其后来印度的塔传到了中国,塔的功能比印度塔更复杂了。

它除了保存高僧尸骨、舍利外,还有在寺庙、城郊制高点或河流转弯处、海滨港埠之巅建造的具有军事、导航、城市标志和观赏风景等功能的塔。

在塔的译名上,也出现了诸如“窣堵波”“私偷簸”“偷婆”“佛图”“浮屠”“浮图”等多种称呼。

此外,塔的造型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如在中国早期出现的楼阁式塔,其作为表相的塔刹部分具有印度“窣堵波”的形象;作为供奉佛像的主体建筑——塔身,除了原有的复钵式喇嘛塔造型外,还出现了反映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楼阁式塔身形状;其后,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佛教本身内容的变化,又发展出密檐式塔、花塔、金刚宝座式塔、过街塔等等类型。

二、中国古塔的特征在古印度,佛舍利是埋葬、供奉在萃堵波中的。

而在我国,塔下一般都建有地宫,以埋葬或供奉舍利。

这是印度萃堵波与我国固有的陵墓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在近代和当代维修古塔的过程中,人们在塔顶上也曾经发现过舍利,可见塔下地宫并不是中国古塔埋葬舍利的唯一地方。

但是地宫的出现,却是印度萃堵波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另外,佛塔的时代特征尤为明显,唐和唐以前的塔平面为方形,一般用木材宇砖建造,内部构造做成空筒式。

这样构造的塔没有横向拉力材料,到地震时极易毁掉。

唐代建塔数量多,但现今存留无几,大部分都毁于地震了。

到宋代总结塔的问题时,发现空心塔极不安全,便将砖塔的结构进行改革,使外壁、塔梯、楼层三项结合在一起,采取“壁内折上”的方式,其变化式样有七八种之多。

这样一来,塔本身层层增加横向拉力,塔因此而坚固耐久。

宋代的改革也影响到明代,宋明时期建造的高大的砖塔,很少遭到破坏,所以保存至今的塔也较多。

在中国古塔的周围或旁边,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这与古印度萃堵波周围的少数建筑物是有很大区别的,佛塔是寺院的一项建筑,也有单独修建的,但为数不多。

我们可以把寺院与佛塔的关系理解为:有塔必有寺。

有寺未必都会建塔。

佛塔传入中国后,僧人认为佛即是塔,塔就是佛,可见佛塔在佛寺中地位的重要性,因此,僧人就在各寺院建塔,以示敬佛。

塔在佛寺中占主要位置,唐代和唐以前建寺,把塔建在大雄宝殿的前端;也有的佛寺把塔建在寺院外部,或建在寺院东南角;如果建造双塔时,则分别列于大雄宝殿前端之左右。

三、中国古塔的发展阶段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我国现存古塔、古塔遗址的调查分析得知,古塔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东汉到唐朝初年,印度的萃堵波开始和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互相结合,是不断磨合的阶段,为古塔发展的第一阶段。

佛教初入中国时,佛教的教义与中国固有的王权思想、儒家学说、宗教信仰等存在着分歧、冲突,为了生存,佛教不得不采取了调和的立场,力争以人们习惯或熟悉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印度的半圆形的萃堵波自然也不可能保持其原有形态,它势必要在迎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改变其本来面目。

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建筑已经没有实物,但是我们借助文献记载得知,中国最早期的佛塔,主要是楼阁式的建筑。

第二,从唐朝经两宋至辽、金时期,是我国古塔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我国古塔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两宋时期古塔的建筑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

塔的总体数量较前代大增,建塔的材料也更为丰富了,除了木材和砖、石以外,还使用了铜、铁、琉璃等材质。

阁楼式、密檐式、以及亭阁式塔正值盛年,花塔和宝箧印经塔又现异彩。

这一时期,是从以木塔为主转向以砖石塔为主的最后阶段。

由于材料的改变,使建筑造型与技术也相应有所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塔的平面从四方形逐渐演变为六角形和八角形。

由于社会风习的变化,唐与宋、辽、金时期的古塔,在审美特征上也有了明显的差异。

大致来说,唐时修建的塔一般不尚装饰,唐人追求的主要是简练而明快、端庄的线条,亲切而和谐的节奏,唐塔表现出来的是唐人豪放的个性和气度。

而宋人却是追求细腻纤秀,精工细凿,柔和清丽,所以宋塔的艺术便在外在造型、装饰表现的方面开拓新的境界,极力渲染其令人目眩的轮廓变化和颇有俗艳之嫌的形式美。

至于与宋对峙的辽和金,则是在浅析中国古塔建筑艺术王雪芹 (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9)综合学术论坛大 众 文 艺235唐风宋韵的混合当中,谱写了中国古塔的黄金时代里又一辉煌篇章,宗教内在的感染力,是造塔者极力要表现的唯一主题。

第三,从元代经明代到清代,是我国古塔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元代以后,塔的材料和结构技术,再无更高的突破,只是在形式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最为明显的是,随着喇嘛教的传播,瓶形的喇嘛塔进入了中国佛塔的行列。

从元至清六百年间,这种塔形的主要变化,是其塔刹(即“十三天”)比例的变更,从元代的尖锥形,发展成为直筒形。

明代以后,仿照印度佛陀伽耶金刚宝塔形式而来的金刚宝座式塔又和喇嘛塔一起,推动中国古塔的建造出现一次回光返照般的高潮。

然而,从整体来看,从元代以后,塔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佛塔的建造却处在不断衰落之中,而各种与佛教关系不大的文峰塔、风水塔却有大量用处,但除了个别的精品之外,它们大多是粗制滥造的,几乎没有审美价值可言。

四、古塔的结构我国的古塔虽然种类繁多,它们的建筑材料和构成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古塔的基本结构却是大体一样的。

古塔由四部分组成:地宫、塔基、塔身、塔刹。

1.地宫地宫:其中国特色很浓的名字是“龙宫”。

地宫要在建塔基之前修建,多为方形,也有六角形、八角形及圆形等。

里面安放盛有舍利的大石函或小型石塔,以及佛经、佛像、供品等陪葬品。

为什么要有这一部分构造呢?这是因为塔是埋葬舍利的。

在印度,舍利并不是深埋地下,只是藏于塔内。

而传到中国来之后,与中国传统的深葬制度结合起来,便产生了地宫这种形式。

凡是建塔,首先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地宫,以埋葬舍利和陪葬器物。

这与中国帝王陵寝的地宫相似。

当然,塔的地宫远远不如帝王陵寝的规模那么大,陪葬的东西也少的多。

塔的地宫内安放的东西主要是一个石函。

石函内有层层的函匣相套,也有用石制或金银、玉翠制作的小型棺椁。

内中一层即为安放舍利之处。

此外,在地宫内还陪葬有各种器物、经书、佛像等。

地宫大都深埋地下,只有个别半入地下。

2.塔基塔基是整个塔的下部基础,覆盖在地宫上。

很多塔从塔内第一层正中即可探到地宫。

早期的塔基一般都比较低矮,只有几十厘米。

例如现存的两座唐以前的塔——北魏嵩岳寺塔和隋朝的历城四门塔的塔基。

在唐代,有的塔为了使它更加高耸突出,在塔下又建了高大的基台,例如西安唐代的小雁塔、大雁塔等。

亭阁式塔的塔基。

唐代以后,塔的基础部分有了急剧的发展,明显地分成基台与基座两部分。

基台就是早期塔下比较低矮的塔基。

在基台上,增加了一部分专门承托塔身的座子,称为基座。

在建筑艺术效果上,它使塔身更为雄伟突出。

基台,一般比较低矮,而且没有什么装饰。

基座部分则大为发展,日趋富丽,成了整个塔中雕饰最为华丽的一部分。

3.塔身塔身:塔身位于基座之上,是塔的主体。

楼阁式塔和亭阁式塔把佛像供奉在塔身各层之内,密檐式塔无论是空心还是实心都不能进入,佛像都雕刻在塔身之外。

在各式塔中,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塔身上的装饰最为丰富。

4.塔刹塔刹俗称塔顶,就是安设在塔身上的顶子,是古塔重要的、位置最高的组成部分。

就塔刹的结构而言,它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古塔。

塔刹由刹座、刹身、刹顶、刹杆等部分组成。

刹座是刹的基础,覆压在塔顶上,压着椽子、望板、角梁后尾和瓦陇,并包砌刹杆。

刹座大多砌作须弥座或仰蓬莲座、忍冬花叶形座,也有砌作素平台座的,以承托刹身。

刹身主要的形象特征是套贯在刹杆上的圆环,称为相轮。

刹身是作为塔的一种仰望的标志,以起敬佛礼佛的作用。

一般大塔的相轮比较多而大,小塔的相轮比较少而小。

早期的塔制,相轮没有定式,有的塔相轮至多数十个,有的少至三五个。

以后相轮的数目逐渐形成了一、三、五、七、九、十一和十三的规律。

喇嘛塔大多采用了十三个相轮。

因此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为“十三天”了。

在相轮上置华盖,也称宝盖,作为相轮刹身的冠饰。

刹顶,是全塔是尖顶,在宝盖之上,一般为仰月、宝珠所成,也有作火焰、宝珠的,有的在火焰之上置宝珠,也有宝珠置于火焰之中的。

因避“火”字,有的称为“水烟”。

刹杆,是通贯塔刹的中轴。

金属塔刹的各部分构件,全都穿套在刹杆之上,全靠刹杆来串联和支固塔刹的各个部分。

就是比较低矮的砖制塔刹,当中也有木制或金属刹杆。

刹杆的构造,有用木杆或铁杆插入塔顶之内的;如果塔刹很高,即用大木枝插入一二层或三层塔顶。

长大的刹杆称为刹柱。

有的刹柱与塔心互相连贯,直达塔底地宫之上。

五、中国古塔的建筑材料正如其他建筑物一样,古塔的建筑材料和技术的改进促使古塔结构和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

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塔是木塔,例如东汉第一座佛寺白马寺的塔就是木塔,木塔抗震力强,便于登高远眺,但它有着致命的弱点——容易起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