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广东世界遗产开平碉楼

广东世界遗产:开平碉楼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约产生于明代后期(16世纪)。
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基本介绍开平碉楼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
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其特色是中西合并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自明朝( 1368 — 1644 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2001年06月25日,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
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北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为多层建筑,高于一般的民居,比普通民居坚固厚实,窗比民居开口小,外设铁板门窗。
碉楼上部四角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可居高临下还击进村之敌。
2历史背景开平碉楼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
广东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
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
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
实施乡土文化保护提升农村环境的有效性研究

实施乡土文化保护提升农村环境的有效性研究乡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特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表现,对当地的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土文化面临渐渐被遗忘和忽视的风险,尤其在农村地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碰撞,使得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变得愈发重要。
实施乡土文化保护,不仅可以提升农村环境的美学价值,还能增强当地居民的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从而促进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对乡土文化的深入挖掘能够使农村环境焕发新的活力。
乡土文化的元素,如传统建筑、田园风光、民俗活动、地方特色等,均为塑造地方特色与吸引旅游资源的要素。
围绕乡土文化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公共设施建设和景观提升,可以让文化元素融入生活之中,形成独特的文化依托,从而强化环境与文化的共生关系。
通过对村庄布局、绿化植被以及民俗文化设施等进行系统性规划,不仅可以提升环境景观,还能丰富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实施乡土文化保护政策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策略值得注意。
首先,要建立健全地方文化资料库,收集、整理和保存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图片、口述故事等。
这些资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据,还可以作为今后旅游开发与文化活动的基础。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数字化乡土文化资料,让更多人能够方便地接触和了解地方文化,吸引年轻人参与。
其次,成立乡土文化保护协会或团队,鼓励当地居民共同参与文化保护与提升工作。
这个协会不仅可以组织相关的文体活动,还能开展文化宣传、社区教育和志愿服务,增强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自豪感。
这种自下而上的组织能够拉近居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使得乡土文化真正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提升农村环境方面,有必要结合乡土文化进行生态建设。
例如,传统农业活动可以与现代环保理念结合,通过有机种植、循环经济等方式,不仅保持了乡土风貌,也实现了农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农田景观设计、生态步道建设等,都能在保留传统农业形态和景观的同时,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体验空间。
古村落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古村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乡土文化。
然而,随着城乡发展不均衡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古村落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问题一:城乡发展不均衡带来的挑战古村落往往位于偏远的地区,其土地资源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而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资金和人才的向城市集中,古村落地区的人口外流和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的重要问题。
城市对于古村落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古村落因为无法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逐渐荒废,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
问题二: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正面临着挑战。
一些古村落的年轻人选择到城市打拼,而老人留守古村落的情况越来越多,导致古村落的传统文化面临断代的危险;另一些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可能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而面临丢失的危险。
问题三:保护利用模式亟待创新目前,古村落的保护利用主要包括政府主导的保护、民间自发的保护和商业化开发等模式。
然而,这些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政府主导的保护面临资金问题和管理困难;民间自发的保护难以形成规模化而持续的保护力量;商业化开发则可能带来文化和环境的破坏。
需要寻找一种新的保护利用模式,使得古村落的保护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保持发展的活力,同时又能够保持传统文化的纯粹性。
对策建议一:建立多元化的保护利用机制为了解决古村落保护利用面临的问题,需要建立多元化的保护利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等不同主体的作用。
政府要加大对古村落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积极参与古村落的保护;同时也要鼓励居民参与古村落的保护,唤起他们对传统的文化和风俗的珍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保留模式。
对策建议二:推动古村落的文化传承为了推动古村落的文化传承,需要加强对古村落的文化挖掘和整理,鼓励研究人员对古村落进行深入挖掘,将其传统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进行系统的整理、保护和传承。
乡土建筑遗产宪章

乡土建筑遗产宪章乡土建筑是一座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的结晶,拥有独特的表达形式和独特的价值。
乡土建筑遗产宪章旨在呼吁保护和传承乡土建筑遗产,维护我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本宪章将探讨乡土建筑的定义、价值、保护与传承,并提出相应的理念与实践,以期引起社会对乡土建筑遗产的重视和关注。
一、乡土建筑的定义乡土建筑是指在乡村、农田和郊外等自然环境中,以当地特色为基础创造的建筑形式和构筑物。
它们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以及对环境的认知和利用。
乡土建筑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是社区和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乡土建筑的价值1.历史文化价值乡土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历史的见证和记忆。
通过乡土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生计方式、工艺技术等,体味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生态环境价值乡土建筑倡导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它们利用当地的材料,根据气候条件和地理特点进行合理的布局与设计。
乡土建筑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对于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3.社区认同价值乡土建筑是社区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象征,它们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成为社区居民凝聚情感、传递文化的重要场所。
保护乡土建筑可以帮助社区居民建立自己的文化认同和集体记忆。
三、乡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1.政策保护各级政府应制定政策保护乡土建筑,包括立法、规划和经济支持等。
政策应该明确土地使用原则、修缮标准和奖励措施,以激励人们保护和传承乡土建筑。
2.修缮与维护乡土建筑需要定期的维护修缮工作,以确保其安全和完好。
修缮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原始材料和结构,避免过度干预,保持乡土建筑的真实性和历史性。
3.社区参与社区居民应该参与乡土建筑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开展培训、研讨会和展览等活动,提高居民对乡土建筑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四、乡土建筑的未来展望1.教育推广乡土建筑应该纳入学校的历史和文化教育中,通过课程、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乡土建筑,并培养保护乡土建筑的意识和能力。
政府主导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运作模式比较——以江南水乡的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与西塘古镇为例

政府主导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运作模式比较——以江南水乡的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与西塘古镇为例李浈【摘要】Heritage protection has gained social concerns and global awarenes instead of a mere theoretical and academic interest since the21st century.In reality,the practic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heritage protection are often affected and restricted by regulated perceptions and policies,protection modes and operational methods.With the unique cultural and regiongal deviations in China,both sucesses and failures are presented in protectional practices,not without some characteistic mangement and operations.The comparison studies of two watertowns,Pingjinng Road district in Soochow and Xitang ancient town in Zhenjiang.show simitarities and differences,gain and loss in the operation led by the govermmet,in order to provide consultancy and reference forthe fu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practices.%无庸置疑,21世纪的遗产保护业忆突破理论和概念的学术范畴,变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更至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务实。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研究

1、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设备,同时进行合理 的再利用。
2、加强文化再生研究,挖掘纺织行业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将其融入到 改造后的项目中。
3、吸引多元参与,政府、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改造过程,实现了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经过改造后的纺织厂,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和纺织文化,还成为了城 市文化和旅游的新地标。市民和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纺织行业 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研究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通过 保护工业建筑遗产,可以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为文化再生提供物质 基础和灵感来源。另一方面,通过对文化的再生研究,可以挖掘和发扬工业建筑 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研究,本次演示发现德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的现状呈现出重视历 史价值保存、多元化再利用的特点。尽管德国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方面取 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保护与利用矛盾、缺乏标准化导致的设计难题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制定完善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政策,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保 护与再利用的要求和标准,确保各方利益得到有效平衡。其次,加强专业人才队 伍建设,提升保护与更新方案的设计水平和实施能力,以满足现代使用需求的同 时,充分保留和展现原有建筑的历史价值。此外,推动公众参与和国际合作,加 强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协调,增强人们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的认识与重视, 促进经验交流与学习。
在保护乡土建筑遗产方面,应坚持以下理念:
1、文化价值:乡土建筑是特定地域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 活方式、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因此,保护乡土建筑遗产应注重维护其文化完 整性,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政府主导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运作模式比较——以江南水乡的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与西塘古镇为例

画历 史 街 区 的发 展 蓝 图 。有 的 将 历史 街 区 确 定
为 。 史 文化 保 护 区 ” ,有 的 在 城市 规 划 中 强 历
调兼 顾 傈 护 历史 铸 区 与 改善 地 居 民的 生 活 质 量。 部 分 城 市 以市 场 运作 的 手 段 . 力图 以 保
护指 导 改 造 开 发 ” . “以 开 发 、 改 造 带 动 保
po i s Dr t cto r ode a d 0De a l lce J o e in o s n r t… l
K E Y W O R D S
he r t i a自 e p r e t on . o ec o1 I
d0
文化 暂 的 芷
再地 蛳 火 箍 的 护 实 咄 一 1 小
护 、更 新 ” 。从 实 践 看 .一 些 地 方取 得 7 较 好
“_ *t R o … I 日 T j a … 自 * 岫 l n rt l …h 1 dai 日 dn 『 D
s_ … ∞_ 。 _ ^ ‘. r A 6
\ ,
\
苏 州平 江 历 史街 区 与 嘉 善县 西 塘 古镇 的 保 护与
鲫 j n 身 特 色 的 许 “ 路
m a a em e t n per t n n g n d o a a i ~ o
乏 成 功 1饱 失 议 . 1
m et o dg W i h he … h t t r eg …
i …
uI u r a d t aJ n
t a i e ena he pr ct c m g… h i er t  ̄g日 pr t t on … o @c i
n t and op  ̄ i er t 0n of of en  ̄ f t f ect 8nd 日d
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

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摘要:“美丽乡村”建设关系到广大乡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也关乎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
为避免盲目追求速度以及经济效益所造成的乡村建设性破坏,以乡土文化与传统村落环境的共生性发展关系为切入点,运用建筑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景观生态学、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学科理论,探索乡土文化在当代乡村建设中所承载的重要文化价值。
其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作用。
乡村建设应以尊重传统文化根基为己任,通过“传承、保护”,“创新、新建”,“挖掘、改造”三种形式,在遵循保持、创新地域乡土建筑原则,延续、传承乡土文化资源原则,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产业导向多样性等原则下进行村落建设与改造,为当代乡村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空间环境保障。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土文化;文化保护;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F3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6)03-0069-06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在会议中明确提出创建“美丽乡村”的基本要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乡土文化气息浓郁的乡村聚落环境。
2013年,为指导和规“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精神,同年确立了1 100个乡村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
2014年,农业部发布了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
2015年,由国家质检总局等9家单位联合起草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正式公布,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评定标准作出了具体规,容包括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乡风文明等9个部分。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其传统文化的根基建立在传统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各地区因自然、地理等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乡村作为承载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载体,也呈现出形式多样的聚落空间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武义县俞源村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泾县查济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韩 城 党 家 村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二节 中国传统聚落的保护历程
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明确提出: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 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 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 务院备案。”其中明确提出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概念, 确立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法律地位。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一节 世界乡土聚落保护背景
1964年5月《威尼斯宪章》指出:“历史古迹的要领 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 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 市或乡村环境。”其中提到保护“乡村环境”。
1975年5月,国际古迹理事会通过《关于历史性小城 镇保护的国际研讨会的决议》,指出历史小城镇保护 的原则、面临的威胁、保护措施。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四节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策略
二、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建设性破坏较为严重。 其次,是随意复建和不当修缮。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四节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策略
三、保护的宏观策略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应注意两个方面:
① 首先,要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② 其次,要增加各方面的保护力度。
特点是就在取材,自然朴素,风格自由。 世界各地乡土建筑形态各异,丰富多彩,造成这种差异 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 材料、技术因素 ② 环境因素 ③ 社会文化因素 ④ 经济和政治因素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一节 世界乡土聚落保护背景
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口从乡村聚集于城 市,导致城市急剧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严重 问题,人类开始反思和怀念乡土聚落。
阐述了乡土建筑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乡土建筑遗 产在人类的情感和自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已经被 公认为是有特征的和有魅力的社会产物。它看起来不 拘于形式,却是有秩序的。它是有实用价值的,同时 又是美丽和趣味的。.......乡土建筑遗产是重要的;它是 一个社会文化的基本表现,是社会与其所处地区关系 的基本表现,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因 此,有必要建立管理和保护乡土建筑遗产的原则以补 充《威尼斯宪章》。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一节 世界乡土聚落保护背景
1976年,国际乡土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CIAV成立。作 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下属的专业委员会,CIAV旨在 促进乡土建筑的识别、研究、保存、维护等方面的国 际合作,分享世界各国保护乡土建筑遗产的经验。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一节 世界乡土聚落保护背景
1999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二届全体大会 在墨西哥通过《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四节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策略
三、保护的宏观策略
保护古村镇是保护有价值、有特色的古村镇,保护工作的第一件 事是调查研究,摸清家底,包括:
① 基本情况和技术资料,如修建年代、技术和艺术特征及稀有程度; ② 使用现状和权属变化情况; ③ 建筑的修缮、装饰装修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资料; ④ 建筑的测绘信息记录和相关资料。
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 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三节 中国名镇和传统村落的申报和批准
二、中国历史文化村镇的申报和批准
2、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
① 历史文化价值; ② 空间格局、历史风貌的完整性; ③ 建筑的精美程度; ④ 非物质文化的丰富性。
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
1. 有利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 2. 有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完整多样; 3.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二节 中国传统聚落的保护历程
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三节 中国名镇和传统村落的申报和批准
一、中国传统聚落的特征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四节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策略
四、保护的微观措施
首先,要重视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其次,要重视真实性的保护。 其三,要合理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四节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策略
五、保护的内容
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见图。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二节 中国传统聚落的保护历程
一些出台的相关法规:
《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和名镇保护条例》 《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里州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二节 中国传统聚落的保护历程
2012年4月,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 发布《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标志着共同 启动“全国传统村落调查”,意义重大。 2012年8月,建设部等部门印发《传统村落评价认定 指标体系(试行)》,用以评价传统村落的保护价值, 认定传统村落的保护等级。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二节 中国传统聚落的保护历程
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古村镇中的古建筑群被公布为 全国重点年文物保护单位。
如1988年,贵州毕节的大屯土司庄园、安徽绩溪县龙川 胡氏宗祠、安徽歙县潜口民宅、浙江东阳市卢宅村的卢 宅、山东栖霞市都村的牟氏庄园、山西襄汾县的丁村民 宅等,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二节 中国传统聚落的保护历程
2012年12月,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加 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传统 村落的概念: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 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 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二节 中国传统聚落的保护历程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2020/11/7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五章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一节 世界乡土聚落保护背景 第二节 中国传统聚落的保护历程 第三节 中国名镇和传统村落的申报和批准 第四节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策略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一节 世界乡土聚落保护背景
乡土聚落(乡土建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三节 中国名镇和传统村落的申报和批准
二、中国历史文化村镇的申报和批准
1、申报条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08)第七条:
①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② 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③ 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④ 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 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三节 中国名镇和传统村落的申报和批准
二、中国历史文化村镇的申报和批准
3、《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分价值 特色70分和保护措施30分两部分,总分值100分。如表。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三节 中国名镇和传统村落的申报和批准
三、中国传统村落的申报和批准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一节 世界乡土聚落保护背景
《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对乡土建筑遗产的特征 作了全面的界定:即某一社区共有的一种建造方式; 一种可识别的、与环境适应的地方或区域特征;风格、 形式和外观一致,或者使用传统上建立的建筑形制; 非正式流传下来的用于设计和施工的传统专业技术; 一种对功能、社会和环境约束的有效回应;一种对传 统的建造体系和工艺的有效应用。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7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二节 中国传统聚落的保护历程
2008年4月,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 护条例》,第一次专门制国家法规推进名城名镇名村 的保护,进一步规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的申 报、批准、规划和保护工作,有利于加强对名镇名村 保护的监督管理,促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健康可持续 发展,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管理工作带来新的 机遇。
《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分为三大类:
① 传统建筑100分 ② 选址和格局100分 ③ 非物质文化遗产100分
本指标突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评价中所占的比重。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三节 中国名镇和传统村落的申报和批准
四、中国名镇和传统村落名录及空间分布
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及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二节 中国传统聚落的保护历程
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制定了《中国历史 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
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了第一批22个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标志着中国历史文化村 镇保护制度的基本确立。
2005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制定了《中国历史 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形成了历 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评选和实施动态监管的有效 依据。
1、中国传统聚落的民居形式,主要有庭院式、单幢式、 窑洞式、集居式、移居式等。如图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第三节 中国名镇和传统村落的申报和批准
一、中国传统聚落的特征
2、中国传统聚落的类型:
按综合特色分:建筑遗产型、民族特色型、革命历史型、 传统文化型、环境景观型、商贸交通型等。 按地形地貌分:平原型、山地型、水乡型等。 典型的地域特征,如安徽徽州聚落、福建土楼聚落、广东 开平碉楼聚落、山西晋东南聚落、豫北地下窑洞聚落等。
《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明确了乡土建筑遗产保 护的五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