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肿瘤的WHO病理组织学分类
胰腺癌诊断与分期

胰腺癌影像表现与分期解剖与概述影像表现AJCC分期系统鉴别诊断解剖与概述解剖胰腺位于腹膜后,分头、颈、体、尾胰头被十二指肠所环抱,后方与胆总管、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和门静脉主干紧邻主要有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供血十二指肠小乳头十二指肠大乳头胰头肠系膜上动脉胰管胰体胰尾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腹腔干脾动脉胰腺周围正常血管解剖(动静脉期VR)肠系膜上动脉(SMA) 腹腔干(CA) 门静脉(PV)胃十二指肠动脉(GDA)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IPDA)胰十二指肠上动脉(SPDA)概述胰腺癌是胰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75-90%,预后差发病年龄以40-70岁为高峰,男女比约2-5:1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腰背部痛、消化不良或腹泻等,当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无痛性黄疸时多属中晚期胰头癌患者多有无痛性黄疸;胰体尾癌多为背痛明显危险因素:长期吸烟、高脂饮食、BMI 超标、过量饮酒、伴发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等;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实验室检查:CA199 是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诊断标志物,>34U/ml为阳性指标;约10%的胰腺癌患者Lewis 抗原阴性,CA199 不升高,此时需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如CA125和(或)CEA等协助诊断构成胰腺组织最基本单位为胰腺导管细胞(10-20%)、腺泡细胞、胰岛以及间质因此,胰腺癌主要分类为导管腺癌(80%-90%)、腺泡细胞癌、胰岛细胞癌 肿瘤大体表现为白色、质硬、边缘浸润的实性肿块;镜下显示导管腺癌由立方细胞和柱状细胞的管状或腺体构成,典型表现为细胞嵌入纤维间质内,形成大体的硬癌表现,大多浸润神经周围;肿瘤的血管床较胰腺实质明显减少根据WHO标准,分为高、中和低分化型病理表现影像表现影像学技术诊断胰腺癌的基本原则:完整(显示整个胰腺)精细(层厚1-3mm的薄层扫描)动态(动脉增强、定期随访)立体(多轴面重建,必要时血管成像,全面了解毗邻关系)胰腺局部增大并肿块形成◆肿块CT平扫呈等密度;MR:T1为低/稍低,T2为略高或混杂信号;如肿瘤较大,其内可发生液化坏死出现低密度区,增强相对周围正常胰腺组织呈稍低密度/信号(相对乏血供)◆胰头癌常出现胰头肿大而胰体尾部萎缩◆胰头钩突部癌表现为正常胰头钩突部的三角形形态消失,将肠系膜上动静脉向内上方推移◆胰体尾部癌往往体积较大,内常可见低密度坏死区胰管、胆总管扩张胰管阻塞、肿瘤远端的主胰管扩张,甚至形成潴留囊肿。
ipmn病理诊断标准

IPMN(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病理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体检查:IPMN 通常表现为胰腺导管内的囊性肿物,囊壁较薄,有时可见乳头状突起。
2. 显微镜检查:在显微镜下,IPMN 的主要特征是导管内出现乳头状增生,并分泌黏液。
这些乳头状结构通常具有纤维血管轴心,表面被覆上皮细胞。
3.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来源和分化程度。
常用的标志物包括MUC1、MUC2、CK7、CK20 等。
4. 分级标准:根据肿瘤的形态和生物学行为,IPMN 可以分为低级别、中级别和高级别。
分级标准主要依据乳头结构的形态、上皮细胞的异型性、有无浸润等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IPMN 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病理诊断是IPMN 诊断的金标准,但有时也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WHO分类

常见肿瘤及疾病WHO分类标准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2006年8月一、消化系统WHO食道肿瘤组织学分类上皮性肿瘤鳞状上皮乳头状瘤上皮内肿瘤鳞状上皮腺性(腺瘤)癌鳞状细胞癌疣状(鳞)癌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梭形细胞(鳞)癌腺癌腺鳞癌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小细胞癌未分化癌其他类癌非上性肿瘤平滑肌瘤脂肪瘤颗粒细胞瘤胃肠间质瘤良性不确定性恶性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Kaposi肉瘤恶性黑色素瘤其他继发性肿瘤WHO胃肿瘤组织学分类上皮性肿瘤上皮性肿瘤-腺瘤癌腺癌肠型弥漫型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未分化癌其他类癌(高分化内分泌肿瘤)非上皮性肿瘤平滑肌瘤神经鞘瘤颗粒细胞瘤血管球瘤平滑肌肉瘤胃肠间质瘤良性不确定恶性潜能恶性Kaposi肉瘤其他恶性淋巴瘤边缘区B细胞MALT型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其他继发性肿瘤WHO小肠肿瘤组织学分类上皮性肿瘤腺瘤管状绒毛状管状绒毛状上皮内肿瘤(异型增生)伴慢性炎性病变低级别腺上皮内肿瘤高级别腺上皮内肿瘤癌腺癌黏液腺癌印戒腺癌小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髓样癌未分化癌类癌(高分化内分泌肿瘤)胃泌素细胞瘤,功能性(胃泌素瘤)或无功能性生长抑素细胞瘤EC细胞,5-羟色胺生成性肿瘤L细胞,胰高血糖素样肽和PP/PYY生成性肿瘤混合性类-腺癌神经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其他非上皮性肿瘤脂肪瘤平滑肌瘤胃肠间质瘤平滑肌肉瘤血管肉瘤Kaposi肉瘤其他恶性淋巴瘤免疫增生性小肠病(包括 重链病)西方型B细胞性MALT淋巴瘤套细胞性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Burkitt样/不典型Burkitt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肠病相关性非特异性其他继发性肿瘤息肉增生性(化生性)Peutz-Jeghers幼年性肝细胞癌分化程度分级Ⅰ级:癌细胞呈多边形,梁索状排列,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圆形而规则,与正常肝细胞较为相似。
Ⅱ级:癌细胞出现轻度异型,胞质略呈嗜碱性,核体积及核浆比有所增大,核分裂增多。
胰腺癌 病情说明指导书

胰腺癌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胰腺癌概述胰腺癌(pancreatic carcinoma/cancer)是指发生于胰腺的癌症,主要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及腺泡细胞,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胰腺癌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长期大量吸烟、大量饮酒、高脂质和高蛋白饮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患有慢性胰腺炎、糖尿病等因素都可增加患病风险。
患者早期症状常不明显,随着病情的进展可有腹痛、腹泻、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乏力等症状。
早期胰腺癌可通过手术治疗治愈,晚期胰腺癌预后较差,生存时间短。
英文名称:pancreatic carcinoma/cancer。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㿂积。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父母患病,子女发病风险增大。
发病部位:胰腺,腹部。
常见症状:腹痛、腹泻、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乏力。
主要病因:确切病因尚不明确,长期大量吸烟、大量饮酒、高脂质和高蛋白饮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可增加患病风险。
检查项目:血液生化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基因检测、X线钡餐造影、B型超声、CT、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磁共振胰胆管造影、选择性动脉造影、超声内镜检查、细胞学或组织活体检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重要提醒:一经发现,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延长生存周期。
临床分类:1、根据发病部位分类(1)胰头癌:最多见,约占60%~70%。
(2)胰体尾部癌:占20~25%。
(3)全胰癌:约占5%~10%。
2、根据组织起源分类根据WHO分类,胰腺癌病理分型按照组织起源可分为上皮来源和非上皮来源,其中上皮来源的肿瘤包括来自于上皮、腺泡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导管腺癌、腺泡细胞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及各种混合性肿瘤。
二、胰腺癌的发病特点三、胰腺癌的病因病因总述:胰腺癌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长期大量吸烟、大量饮酒、高脂质和高蛋白饮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患有慢性胰腺炎、糖尿病等不良因素可能增加患病的风险。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临床病理学分析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属于胰腺囊性病变的一种。
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与胰腺癌混淆,因此往往被误诊。
因此,准确的病理学分析对正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1.组织学特征胰腺浆液性囊腺瘤通常是一种单发的、囊性的肿瘤,其大小可以从几毫米到数厘米不等。
瘤体内部是由囊腔和囊壁组成的,囊腔内填充着黏液表面细胞和液性成分。
囊腺瘤还包括富含灶性卵巢黄体素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以及少数的黏液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2.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由于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多具有一定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成分,因此可以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检测肿瘤的细胞类型。
神经内分泌细胞可以通过染色技术检测到神经内分泌肿瘤标记物,如PAX8、CD56和synaptophysin等。
3.分子生物学特征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不同于胰腺癌,其没有KRAS、TP53和CDKN2A的常见突变。
但是,它们可能会显示其他基因的更少突变,包括GNAS、NRAS和ETV6-NTRK3等。
4.临床表现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临床症状轻微,常常在体检或其他医疗检查中发现。
患者通常经历腹痛、腹泻和黄疸等非特异性症状。
然而,由于许多其他胰腺疾病具有类似的症状,因此早期诊断十分困难。
5.治疗方案治疗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完全切除肿瘤。
然而,在准确诊断后往往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如术前化疗或放疗等。
之前调查发现,只有接受完全切除肿瘤的患者有较好的预后,但提供更广泛的治疗手段和更好的监测重要。
因此,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结合临床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其他医学专业方面的难题。
准确的病理学分析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以提高患者的预后。
胰腺癌诊治指南最新

B型超声显像
• 可了解: ✓ 肝内外胆管有无扩张 ✓ 胰头或胆总管下端有无肿块 ✓ 肝外胆管梗阻部位、性质和胆管扩张程度 • 表现: ✓ 胰腺局限性肿大或分叶状改变 ✓ 边缘不清晰 ✓ 回声减低或消失
超声内镜检查
• 早期诊断胰腺癌 • 评估手术切除可能性 • 表现: ✓ 低回声实质性肿块,内部可见不规整斑点,呈圆形或结节状,肿块边缘粗糙,典型的病变其边
• KMO1
结肠癌细胞制备的单克隆抗体 阳性率---75%~80% 与CAl9-9有相同的临床应用价值 KMO1检测方法简便,易于临床应用
胰癌胚抗原(POA)
• POA是正常胎儿胰腺组织及胰腺癌细胞的抗原 • 正常值为4.0±1.4 U/ml • >7.0 U/ml为阳性 • 诊断胰腺癌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和68% • 10%左右胰腺炎病例可呈假阳性。 • 特异性不高,广泛应用尚受到一定限制
率增高可视为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对之进行跟踪随访有助于发现早期胰腺癌 。
microRNA
• 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异常的microRNA表达与人类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分化,促进凋亡、侵略和 化疗抵抗方面高度相关 。
• 目前,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对microRNA研究发现,异常的microRNA与胰腺 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其中比较明确的、特异的microRNA有miR一21、rodR一221、miR一 27a、miR 一155 miR 一216 miR 一217、miR一132和miR一212,
特异性均较高。Zhou等 报道测定24例胰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21 例(87.5%)胰腺癌组织存在端粒酶活性,而仅3例(12.5%)癌旁正常组织具有端粒酶活性, 表明端粒酶活性和癌组织分化、转移及肿瘤分期密切相关。 • 因此,端粒酶是胰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标记物。
ipmn病理类型

IPMN病理类型简介IPMN(腺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一种胰腺肿瘤,其特征是在胰腺内形成乳头状突起和黏液囊肿。
它通常被分为四种病理类型:胆汁型、黏液型、混合型和未分化型。
本文将详细介绍每一种IPMN的病理特征、诊断标准以及临床表现。
胆汁型IPMN胆汁型IPMN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所有IPMN的30-40%。
它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
胆汁型IPMN通常位于胰腺的头部或主胰管附近。
病理特征胆汁型IPMN的主要特征是乳头状突起和囊肿形成,这些突起和囊肿中含有黏液和黄色胆红素沉着物。
肿瘤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包括柱状上皮细胞、扁平上皮细胞和黏液产生细胞。
诊断标准诊断胆汁型IPMN需要满足以下标准: 1. 胰腺内乳头状突起和囊肿形成; 2. 黏液和胆红素沉着物的存在; 3. 肿瘤细胞异质性。
临床表现胆汁型IPMN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
一些患者可能无症状,而其他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在影像学检查中,可见胆管扩张和囊肿形成。
黏液型IPMN黏液型IPMN是第二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IPMN的20-30%。
它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发病率相当。
黏液型IPMN通常位于胰腺的体尾部。
病理特征黏液型IPMN的主要特征是大量产生粘稠黏液的囊肿形成,没有明显的乳头状突起。
肿瘤细胞呈柱状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并产生大量黏液。
诊断标准诊断黏液型IPMN需要满足以下标准: 1. 胰腺内黏液囊肿形成; 2. 无明显的乳头状突起; 3. 肿瘤细胞为柱状上皮细胞。
临床表现黏液型IPMN的临床表现与胆汁型IPMN类似,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
一些患者可能无症状,而其他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影像学检查中,可见囊肿形成。
混合型IPMN混合型IPMN是由胆汁型和黏液型组成的一种类型,约占所有IPMN的20-30%。
它通常发生在中年和老年人。
病理特征混合型IPMN的主要特征是同时存在乳头状突起和囊肿形成。
2022年胰腺癌诊疗规范(2022年版)

胰腺癌诊疗标准〔2022年版〕一、概述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22年全球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列恶性肿瘤第13位和第7位。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从2022年至2022年中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增加,2022年我国胰腺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中第9位,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中第6位。
近年来,随着影像、内镜、病理等学科的开展,胰腺癌诊断水平有所提高;外科手术新理念和新技术〔如腹腔镜技术、机器人等〕的开展,局部医治手段〔如立体定向放疗、纳米刀消融医治、放射粒子植入等〕以及抗肿瘤药物〔如吉西他滨、纳米白蛋白紫杉醇、如替吉奥、卡培他滨、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尼妥珠单抗等〕的应用等,为胰腺癌的医治带来了机遇和进步。
为进一步标准我国胰腺癌诊疗行为,提高诊治机构胰腺癌诊疗水平,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保证诊治质量和诊治平安,特制定本标准。
虽然该标准旨在援助临床决策,但它不能纳入全部可能的临床变化。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一〕高危因素胰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胰腺癌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非遗传危险因素:长期吸烟,高龄,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慢性胰腺炎或伴发糖尿病等是胰腺癌可能的非遗传性危险因素。
家族遗传也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大约10%胰腺癌病例具有家族遗传性。
患有遗传性胰腺炎、波伊茨-耶格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及其他遗传性肿瘤疾患的患者,胰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目前这些遗传易感性的遗传根底尚未清楚,多达80%的胰腺癌患者没有已知的遗传原因。
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紧密相关。
〔二〕临床表现胰腺癌恶性程度较高,进展迅速,但起病隐匿,早期病症不典型,临床就诊时大局部患者已属于中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