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学习笔记(精简版)

什么是“四史”?为什么要学“四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下称“四史”)结合起来。“四史”内容各有侧重,但整体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

一、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

二、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

三、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

四、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贯穿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导性实践逻辑。党员干部在系统研读“四史”材料时,要准确把握党的领导这一主线,不断深化“四史”学习教育,切实增强在实践中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学好“四史”,需要坚持怎样的“大历史观”?

所谓“大历史观”,就是指将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或较短的历史时期与其他历史事件或较长的历史时期联系起来,坚持整体化的历史意识,综合运用归纳和比较等手段,通过长时段、大视角的观察来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事件的真正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奋斗史”完成了“180年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斗争史”由衰转盛的关键转折

二、“新中国70多年成长史”实现了“5000多年中华民族文明史”追求理想社会的最高成就

三、“改革开放40多年奋进史”创造了“500多年近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前所未有的增长奇迹

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500多年发展史”书写了“3000多年人类政治文

明探索史”最伟大的辉煌篇章

党员干部在进行“四史”的学习时,需要用“大历史观”的视野去观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样才能真正清楚地“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从而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四史”学习教育要在哪四个方面切实取

得成效

第一步就要搞清楚“学什么”。

一、学好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认知:深刻地体会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更进一步明白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二、吸取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以史明志、以史为师、以史为鉴,是学

习历史大道、把握历史大势,是基于历史经验、理性和规律把握现实,有助于增

强党员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自觉性。

三、传承历史精神,坚守历史使命: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真正学

好历史精神,用历史精神感召人、陶冶人、教育人,激发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担当、情怀、责任、信念,让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这正是“四史”

学习教育的精髓所在。

四、梳理历史观念,用好历史方法:

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四史”教育

一、把握“四史”教育的政治性,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把握“四史”教育的针对性,着力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

三、把握“四史”教育的时代性,着力增强学生的使命意识

四史”学习教育,要讲清楚三个“为什么”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讲了党史还要讲新中国史?

由于中国共产党把中国带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创建了史无前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样一个时空结构,党的诞生之意义才为每个中国人

所亲身领悟,这当然要通过新中国史的叙述来阐明。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讲了新中国史还要讲改革开放史?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发展的成果,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由此,不讲改

革开放,便不知道中国共产党具有何等的进行自我革命、自觉纠偏的能力,不知

道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一招是怎么产生的。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讲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还要讲社会主义发展史?

2017年,党的19大报告以三个“意味着”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

伟大意义,其第二个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

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可见,不讲社会

主义发展史,就会淡化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和平崛起之世界意义。

学习“四史”,必须要读懂这个“三部曲”:历史不是事件的总汇,而是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①在政治上和国力上站起

来②尽快摆脱贫困实现“富起来”③实现“从富到强”的全面升级

深刻把握“四史”学懂弄通做实的时和势

一、新的历史方位,用新的思维、新的叙事、新的语境营造优良教育生态的

长效机制

二、除了学习历史中大事件、大论断,还要对审时度势对大是大非问题进行

政治判断

三、妥善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从回答三个“为什么”谈“四史”学习教

育的问题意识:

由不疑至于疑,为学日长;由疑而至于不疑,为道日固。

何谓问题意识?一般来说,所谓的问题意识,乃是指一个人在认识活动中所具有的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求解问题的思想自觉,是一种认识活动中所持有的怀疑、惊异、反思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品质。可以认为,问题意识是科学发展的灵魂。

在“四史”学习中怎么来确立和培养这样一种强烈的问题意识呢?首先,在科学精神指引下培育“四史”学习的问题意识。其次,在现实关照中强化学习“四史”的问题意识。再次,在超越性中强化“四史”学习的问题意识。“四史”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历史,不能彼此割裂

“四史”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历史,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以社会主义为理想目标和根本内容,取得历史性成就接力奋斗的历史。

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统一于党的初心使命。

从三大里程碑看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避免“四史”学习跑偏走样、走过场?关键是从学理上把握好这条主线

抓住主线,把握“四史”学习的方向和逻辑。

抓住主线,理解“四史”学习的主流和本质。

抓住主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

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学“四史”,关键要用好这三种“镜”

“透视镜”:透视历史、透视问题、透视时代。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的“透视镜”来透视“四史”的发展逻辑和价值旨归。其次,用马克思主义的“透视镜”来透视“四史”的历史发展脉络。再次,用马克思主义的“透视镜”来透视“四史”发展的历史时空,培养观察历史的敏锐目光。

“显微镜”:解读现实、剖析矛盾、辨析真伪。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的“显微镜”解读现实。其次,用马克思主义的“显微镜”剖析现实矛盾。再次,用马克思主义的“显微镜”辨析历史的真伪。

“望远镜”: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观大势,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其次,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谋大局,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再次,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抓大事,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学好“四史”,回答好“爱国三问”: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用好红色资源抓好“四史”学习教育

一是知事,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实。

二是明势,明晰历史方位,把握时代走势。

三是求是,坚持实事求是,探求历史哲理。

四是尚实,坚持脚踏实地,推进工作实践。

以学术资源涵养“四史”,用通俗话语传播“四史”:

推动“四史”学术研究和资政智库建设;以“四史”拓展课程思政内涵;让“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市民生活;

为什么说“四史”学习教育是我们党思想教育的一次创新

“四史”学习教育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一次创新性探索。党员干部学深学透“四史”,能够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历史发展方位,坚定“四个自信”、开拓国际视野、弘扬斗争精神。以史明时,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史明道,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四个自信”;以史明势,拓宽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视野;以史明志,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

学习“四史”,不仅要了解“来路”,更重要的是明白“到哪里去”

“我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与中国现实国情之间的深度融合;中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坚信及守护;

当下,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场特殊战争。在此次“战疫”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出极大的优越性,开辟了世界制度的新文明。

历史昭示未来。通过学习“四史”,不仅让我们清楚地了解“来路”,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到哪里去”,从而坚定前行方向。只有认真学习“四史”,我们才能更好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