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 兰德的设计思想
设计中的设计摘抄好句

设计中的设计摘抄好句设计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涉及到产品、图形、空间和用户体验等方面。
在设计中,有许多经典的摘抄句子,这些句子能够激发设计师的灵感,引导他们去思考和创造。
以下是一些我个人收集的设计摘抄好句,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1. "设计不仅仅是外表的美丽,更是内在的力量与价值的体现。
" - 未知设计不仅仅局限于外观,它还需要与功能和体验相结合。
设计师需要思考产品或项目的目标和价值,并通过设计来实现这些目标,为用户创造出更好的体验。
2. "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 - 梅维尔·凯尔维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
无论是解决用户的需求,还是解决产品或项目本身的痛点,设计师需要通过创意和创新,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3. "设计不仅仅是看得见的,还有看不见的,能够感受到的。
" - 乔纳森·伊维斯设计不仅仅是外观,还包括用户体验、品牌形象等方面。
设计师的工作是在用户与产品或项目之间创造出一种情感和共鸣,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设计带来的美感和舒适。
4. "简约是设计的最高境界。
" - 蒙德里安简约是现代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通过去除多余的元素和信息,设计师可以让产品或项目更加清晰、明确,使用户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使用。
5. "设计要关注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 - 查尔斯·埃姆斯细节是设计的关键之处。
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到整体的效果和体验,设计师需要注重每一个细节的处理,确保产品或项目的质量和表现力。
6. "设计是一种沟通的艺术。
" - 保罗·兰德设计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创意和理念,还需要与团队成员、客户和用户进行有效的沟通。
只有通过沟通,设计师才能真正理解需求,将设计呈现给用户,并获得反馈以进一步改进。
7. "设计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10本最有价值的平面设计类书籍

10本最有价值的平面设计类书籍•Update:2011-12-11•Mirko著,elcia编译学习平面设计,可谓一件终身事业,因此,对于平面设计的学生来说,坚持阅读是必须的。
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要知道,你还有很多时间在这个领域变成专家。
当你刚开始接触平面设计时,你可能不知所措,并迫切地希望能够迅速吸收知识营养,别担心,下面我将为你选择十本最有价值的平面设计书籍,它们绝对值得你坐下来研究一番。
当然,其他人也会从中受益无穷。
一,Making and breaking the grid(如何制作和删除网格)副标题: A Graphic Design Layout Workshop (Graphic Design)作者: Timothy Samara出版社: Rockport Publishers出版年: 2003-02一些平面设计师疯狂地喜爱着运用栅格进行设计,其他设计师则对此不感冒,因为他们认为栅格化的设计使得所有布局看起来大同小异。
即使你是后者,也应该了解平面设计中的网格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如何运用它。
这本书就是教你这些基本知识。
二,The Elements of Graphic Design(译者注:中文书名《平面设计原理》)副标题: Space, Unity, Page Architecture, and Type作者: Alexander W. White出版社: Allworth Press出版年: 2002-11-1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教会你很多有关平面设计的历史以及基础知识。
你将在书中学会许多关于空间、单元、页面架构和排版的重点概念。
三,Designing Brand Identity(译者注:中文书名《设计品牌标识:全品牌团队基础指南》)作者: Alina Wheeler(艾丽娜•惠勒)出版社: John Wiley & Sons出版时间: 2009-08-31版次: 3品牌设计并不只是商标设计,它的范围甚至超越平面设计。
CI设计

CI设计一.CI概论1.CI也称CIS,翻译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这个名词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由美国著名设计家雷蒙·罗威和保罗·兰德等人提出。
2.CI中“企业”一词的字面内涵应理解为包括政府,协会,公众团体,学校等非盈利性团体的广大机构都统统称之为“企业”。
3.CI定义为:CI战略是经过设计规划整合使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精神,文化,价值观等信息均具备鲜明的个性特征,并通过对企业的的管理策略,行为规范及公共关系活动的整合策划设计,以统一化,规范化,个性化的视觉识别系统为视觉体现,传达给相关关系体系以至全社会受众。
在企业的内部,外部以及相关的环境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从而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创造优化条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4.CI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主要包含:企业理论识别MI,是CI的静态部分,是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识别;企业行为识别BI是CI的动态部分,是指企业的共同认知,即企业行为活动识别;企业识别识别VI,通过具有强烈冲击力的视觉符号系统把企业的特征,精神文化,最快速的传达到社会大众心中,达到认知识别的目的。
5.MI是CI体系的核心和理论基础,是企业精神理念的主旨灵魂。
可以把MI看成是一个企业的形象定位与传播的原点,企业形象整体识别系统的中心元素,我们称之为CI的“脑”,是企业的心。
6.BI是企业组织行动的组合体,是企业实践理念与创造企业文化的规范化准则。
这个准则在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影响着企业的内部协调和外部交往,是企业形象整体识别系统中企业理念的行为体现,可称之为“做法”是企业的手。
7.三者的关系和功能:CI战略的三大构成要素是一个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
视觉识别是企业经营理念的外在静态表现,而经营理念是视觉之别的精神内涵,活动识别是建立在企业经营理念之上的动态形式,与视觉识别动静互补是实现企业经营理念的有效表达。
8.CI的意义:对企业内部而言,影响员工的心理与视觉感受,曾加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与凝聚力。
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

兰德公司,(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AND),美国非盈利性的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主要对国家安全和公共福利方面的各种问题进行系统的跨学科分析研究,1948年由福特基金会提供资金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
兰德公司兰德公司,成立于1948 年11月,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莫尼卡,在华盛顿设有办事处,负责与政府联系,是美国著名智库,是美国最重要的以军事为主的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它先以研究军事尖端科学技术和重大军事战略而著称于世,继而又扩展到内外政策各方面,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研究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性思想库,被誉为现代智囊的“大脑集中营”、“超级军事学院”、美国政府第一智囊,以及世界智囊团的开创者和代言人。
它可以说是当今美国乃至世界最负盛名的决策咨询机构。
[1]兰德公司在二次大战期间,美国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参加军事工作,把运筹学运用于作战方面,获得成绩,颇受朝野重视。
1944年11月,当时陆军航空队司令亨利·阿诺德上将提出一项关于《战后和下次大战时美国研究与发展计划》的备忘录,要求利用这批人员,成立一个“独立的、介于官民之间进客观分析的研究机构”,“以避免未来的国家灾祸,并赢得下次大战的胜利”。
1945年底,美国陆军航空队与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签订一项1000万美元的“研究与发展”计划的合同,这就是有名的“兰德计划”。
当时的道格拉斯飞机公司承接了这个项目,同年“兰德计划”发表了《环球航天飞机实验计划的初步构想》。
1948年5月,阿诺德在福特基金会捐赠100万美元的赞助下,“兰德计划”脱离道格拉斯飞机公司,正式成立独立的兰德公司,成为一个独立的智库组织。
兰德公司正式兰德现有1600名员工(截止时间2009年),其中有800名左右的专业研究人员。
兰德集团除自身的高素质结构之外,还向社会上聘用了约600名全国有名望的知名教授和各类高级专家,作为自己的特约顾问和研究员。
从保罗 兰德到福田繁雄

图左:此标题为「Happy Earthday」 的海报,用「Happy Birthday」之 惯用语改编而成。视觉以「握手」 与地球结合,表現「绿色地球与人 類」的主题概念。 图中:主题为「十人展」,以「握手」 表现合作展出的意思。画面中有十 与握著的手,代表参展的十個人, 分布整個海报的構圖加上橘、紅、 蓝、黃、绿等色彩突出热闹的气氛。 图右:为一家相机公司的海报,以 「握手」、「地球网絡」表现出该 公司的概念「Communication with the World」。色彩以主題与背景色 为主,红色主题有热心服务的气氛。
美国广告公司
1962年兰德为美国广播公司创作了abc 字母水平构图的标志,字母形态的 设计及整体空间的处理上集中体现 了以极简的特征来强调作品内在魅 力,通过简化各种视觉元素,寻找 最佳的组合排列方式,达到最好的 表达效果。
IBM招贴
• 1980年他设计了以推广IBM企业 文为主题的招贴,作品的黑色边框 和白色的背景可以将观者的注意力 集中在招贴的主要内容上。黑色体 现了IBM的产品形象与专业精神; 橙色的圆象征着活力;蓝色的方向 盘表现了一种流动和广泛认可;表 示了共享这一主题;绿树反映了生 命的价值和健康的意义。这幅作品, 体现着IBM的专业精神与产品厚重 的质感,彰显了IBM的理念与企业 文化,达到了宣传企业形象和产品 的目的。1981年他设计了新的招贴 广告。“I”设计成眼睛,是对人的 关爱; “B”设计成蜜蜂图形,代表 的是辛勤劳动;“M”信息与科技, 是对技术的不断创新。
图左:此标题为「The Marriage of FIGARO」的海报,借用 「音符」、「卷曲」、 「男女 的脚」表达「结婚快乐的乐章」 之意。红色的背景有「喜气」 的气氛。 图右:主题为「Accident」,以 「手」、「卷曲」表现相互指 責的火爆场面。红色的背景有
设计类书单

中国部分:《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中国设计史》高丰《中国艺术设计史》夏燕靖《中国工艺美术史》徐思民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中国设计艺术史纲》朱和平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王荔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中国设计理论辑要》郭廉夫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7《设计史鉴》-审美、文化、技术、思想王琥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0 《成器之道》尚刚《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王琥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0《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三联书店《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王荔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5《中国现代设计观念史》沈榆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7西方部分:《外国工艺美术史》张夫也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外国艺术设计史》邬烈炎、袁熙旸著《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李格尔著《世界现代设计史》《现代平面设计史》梁梅著《工业设计史》何人可著《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现代设计史》大卫瑞兹曼著王栩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平面设计编年史》史蒂文海勒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平面设计史》约翰娜德鲁克广西美术出版社《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佩夫斯纳著《世界工艺史》爱德华·卢西·史密斯《20世纪的设计》伍德汉姆《大设计》斯帕克《欲望之物——1750年以来的社会与设计》阿德里安·福蒂《设计问题》《设计文化》《设计问题:历史·理论·批评》《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2002年《世界设计史》[美] 维克多·马格林著2020年11月艺术方面:《艺术发展史》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4 《现代主义艺术二十讲》马永健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后现代主义艺术二十讲》马永健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后现代主义艺术谱系》岛子著重庆出版社 2001《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1940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策略》乔纳森费恩伯格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著广西美术出版社《美的历程》作者: 李泽厚2002年现代设计理念与方法《IDEO,设计改变一切》作者:[美] 蒂姆•布朗(Tim Brown)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出版年: 2011年《设计中的设计》作者:[日] 原研哉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2006年《设计的觉醒》作者:[日] 田中一光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09年《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作者: [日] 杉浦康平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 2006年《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为真实的世界设计》维克多·帕帕奈克中信出版社 2012 《负建筑》《十宅论》隈研吾《中国古代设计事理学》柳冠中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设计史研究》杭间上海书画出版社《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唐纳德诺曼中信出版社 2012《疾风迅雷》作者: 杉浦康平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 2006年《艺术与视知觉》作者: (美)阿恩海姆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1998年《认知与设计:理解UI设计准则》作者:[美]约翰森(Jeff Johnson)著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今日文字设计》作者: 赫尔穆特·施密德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年: 2007年建筑类书籍:《走向新建筑》柯布西耶《建筑氛围》《思考的建筑》萃姆托《空间的诗学》Gaston Bachelard《街道的美学》《十宅论》《负建筑》《反造型》weiyanwu 《安藤忠雄论建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路易斯 I 康的空间构成》《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黑川雅之《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Francis D. K. Ching 《庇护所》《拼贴城市》《疯狂的纽约》雷姆库哈斯《居住的概念-走向图形建筑》《红不只是一种颜色》伯纳德屈米《城市建筑学》《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罗比特·文丘里《建筑诞生的时刻》平面设计史字体排印学《American Line Type Book》(《美国铅字排印书》)《Spécimen Général:Tome 1》(《通用字体样本:第一卷》)《Die Neue Typographie》(《新版面设计》)吉安·塔希萧尔特《Modern and Historial Typography》(《现代和历史上的字体排印》)埃莫·莱纳《The Letter as a Work of Art》(《文字作为艺术作品》)杰拉德·库特尔博士《Manuale Typographicum》(《字体排印手册》)赫尔曼·察普夫《The Encyclopaedia of Type Faces》(《字体百科全书》)W·特纳·贝里、A·F·约翰逊、W·P·加斯帕特《Alphabet Thesaurus Nine Thousand》(《字母辞典9000》)《An Atlas of Typeforms》(《字体图表集》)詹姆斯·萨顿,艾伦·巴特拉姆《Wood 2》《木活字体2》《American Wood Type:1828—1900》(《美国木活字体1828—1900》)罗布·罗伊·克里《Letraset》(《拉突雷塞》)《A Contructed Roman Alphabet》(《建构罗马字母表》)大卫·兰斯·戈因斯《Igarashi Alphabets》(《五十岚威畅字母表》)五十岚威畅《London's Handwriting》(《伦敦的书法》)科林·班克斯《Helvetica:Homage to a Typeface》(《向Helvetica字体致敬》)拉尔斯·穆勒资料读物《Handbook of Designs and Devices》(《设计和设备手册》)克拉伦斯·P·霍侬《Printed Ephemera》(《短期印刷物》)约翰·刘易斯《Semiologie Graphique》(《图形符号学》)雅格·伯汀《Letter and Image》(《字体与图片》)罗伯特·玛辛《Trade Marks & Symbols》(《世界商标与符号》)桑山弥三郎《Label Design》(《标签设计》)克劳德·亨伯特《Symbol Sourcebook》(《符号大全》)亨利·德雷夫斯《Handbook of Pictorial Symbols》(《图形符号手册》)鲁道夫·莫德利《Words and Buildings》(《文字与建筑》)乔克·金尼尔《The Dictionary of Visual Language》(《视觉语言词典》)菲利普·汤姆森、彼得·达文波特《Old Advertising Cuts from A—Z》(《老式广告插图A—Z》)查尔斯·斯宾塞·安德森《Today's Hieroglyphs》(《当代象形字图案》)汉斯·鲁道夫·鲁兹《Alphabets & Other Signs》(《字母及其他标志》)朱利安·罗森斯坦、梅·古丁(编辑)教科书《Layout in Advertising》(《广告设计》)威廉·艾迪生·德威金斯《Mise en Page》(《页面布局》)阿尔弗雷德·托尔默《Colour in Advertising》(《色彩在广告中的应用》)约瑟夫·宾德《Language of Vision》(《视觉语言》)乔治·凯佩斯《Vision in Motion》(《运动中的视觉》)拉斯洛·莫霍利—纳吉《The Graphic Artist and His Design Problems》(《平面艺术家和他的设计问题》)约瑟夫·穆勒—布罗克曼《Typography》(《字体排印学》)亚伦·伯恩斯《Typography:Basic Principles》(《字体排印的基本原理》)约翰·刘易斯《Graphic Design Manual》(《平面设计手册》)阿明·霍夫曼《Visual Presentation of Invisible Processes》(《不可见过程的视觉呈现》)安东·斯坦科夫斯基《Typography》(《字体排印学》)埃米尔·鲁德《A Sign Systems Manual》(《符号系统手册》)克罗斯比/弗莱彻/福布斯公司《Grid Systems in Graphic Design》(《平面设计的网格系统》)约瑟夫·穆勒—布罗克曼《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量化信息的视觉呈现》)爱德华·R·塔夫特《Notes on Book Design》(《图书设计概述》)德里克·伯兹奥尔历史图书《The New Graphic Art》(《新平面艺术》)卡尔·格斯那﹑马库斯·卡特《Functional Graphic Design in the 20's》(《20年代的功能平面设计》)艾克哈特·纽曼《Pioneers of Modern Typography》(《现代字体排印先锋》)赫伯特·斯宾塞《Images of an Era》(《一个时代的图片》)约翰·加里甘、弥尔顿·格拉瑟、多尔·阿西顿、阿兰·高旺士《The Language of Graphics》(《平面设计语言》)爱德华·布兹—克利本、达尼埃勒·巴尼罗《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平面设计史》)菲利普·B·梅格斯《Typography:When Who How》(《字体排印:何时、何人、何为》)弗里德里希·弗里德耳、尼古拉斯·奥特、伯纳德·斯丁《Graphic Styles》(《平面设计风格》)史蒂芬·海勒、西摩·切瓦斯特《Graphic Design: A Concise History》(《平面设计:一部简史》)理查德·霍利斯选集《Seven Designers Look at Trademark Design》(《7位设计师眼中的商标设计》)埃格博特·雅各布森(编辑)《Polski Plakat Filmowy》(《波兰电影海报》)塔德乌什·科瓦尔斯基(编辑)《Graphic Design:Visual Comparisons》(《平面设计:视觉比看看》)艾伦·弗莱彻、科林·福布斯、鲍勃·吉尔《Publicity and Graphic Design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化学工业的公共宣传和平面设计》)汉斯·纽伯格《Design Coordination and Corporate Image》(《设计统合和企业标识》)弗雷德里克·亨利·凯·亨里翁、艾伦·帕金《Graphis Diagrams》(《图表设计》)沃特尔·赫德格(编辑)《Top Graphic Design》(《顶级平面设计》)弗雷德里克·亨利·凯·亨里翁《The Liberated Page》(《解放的页面》)赫伯特·斯宾塞(编辑)《Typography Now》(《当代字体排印》)爱德华·布兹—克利本、Why Not 设计公司、里克·鲍伊诺《Carouschka's Tickets》(《卡劳奇卡的纸质票据》)卡劳奇卡·斯特雷杰夫特、彼得·吉尔加尔德专题著作《Thoughts on Design》(《关于设计的思考》)保罗·兰德《Esposizioni e Mostre》(《展览和表现》)伊尔伯托·卡蒙尼《Visual Design in Action》(《动作的视觉设计》)拉吉斯拉夫·苏特纳尔《Love and Joy about Letters》(《爱字体,得欣喜》)本·沙恩《Milton Glaser:Graphic Design》(《米尔顿·格拉瑟:平面设计》米尔顿·格拉瑟《The Graphic Design of Yusaku Kamekura》(《龟仓雄策的平面设计》)龟仓雄策《Jan Tschichold:Typographer》(《吉安·塔希萧尔特:字体排印家》)拉里·麦克莱恩《The Art of Advertising》(《广告的艺术》)乔治·刘易斯、比尔·皮茨《The Complete Tadanori Yokoo》(《横尾忠则的作品全集》)横尾忠则《‘Walk Away René’》(《“走开,雷尼”》)乔治·哈迪、斯托姆·索格森《Living by Design》(《设计推动生活》)彼得·戈伯(编辑)《Forget All the Rules You Ever Learned about Graphic Design:Including the Ones in this Book》(《忘记你学过的关于平面设计的所有规则:包括这本书的这些》)鲍勃·吉尔《Lo Studio Boggeri:1933—1981》(《波杰利工作室:1933—1981》)布鲁诺·蒙古齐(编辑)《Paul Land: A Designer's Art》(《保罗·兰德作品集:设计师的艺术》)保罗·兰德《Herb Lubalin:Art Director,Graphic Designer and Typographer》(《赫布·鲁巴林:艺术总监、平面设计师、字体排印师》)格特鲁德·斯奈德、艾伦·匹柯利克《Cassandre》(《卡桑德拉》)亨利·穆龙《The Left—Handed Designer》(《左撇子设计师》)西摩·切瓦斯特《Dorfsman & CBS》(《多夫斯曼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迪克·赫斯、马里恩·穆勒《The Art of Graphic Design》(《平面设计艺术》)布拉德伯里·汤姆逊《The Graphic Language of Neville Brody》(《内维尔·布劳迪的图形语言》)内维尔·布劳迪、乔恩·沃普克拉夫特《Brodovitch》(《布鲁多维奇》)安迪·格伦伯格《Siegfried Odermatt & Rosmarie Tissi》(《罗斯默瑞尔·蒂斯&西格弗里德·奥德曼特:平面设计》)奥德曼特和蒂斯、杰克·华斯、维尔纳·M·沃尔夫(编辑)《Nova:1965—1975》(《诺瓦杂志:1965—1975》)戴维·希尔曼、哈里·佩西诺提、戴维·吉布斯(编辑)《The End of Print》(《印刷的终结》)刘易斯·布拉克威尔、大卫·卡尔森《Printed Matter》(《印刷物》)罗宾·金洛斯、雅普·范·崔斯特、卡尔·马腾斯(编辑)《Wim Crouwel:Mode en Module》(《维姆·克劳威尔:模块的风格》)弗雷德里克·惠更斯、休格斯·C·伯克拉德《I Am Almost Always Hungry》(《我总是那么饥渴》)卡汉联合公司《Tibor Kalman:Perverse Optimist》(《蒂博尔·卡尔曼:乖戾的乐观主义者》)彼得·霍尔、迈克尔·布雷特(编辑)《Weingart:Typography》(《魏因加特:字体排印学》)沃尔夫冈·魏因加特《Maeda @ Media》(《前田@媒体》)前田约翰《The Art of Looing Sideways》(《当代横看艺术》)艾伦·弗莱彻《Sagmeister:Made You Look》(《施德明:吸引你的目光》)彼得·霍尔《Make it Bigger》(《没有最大,只有更大》)薛博兰《Designed by Peter Saville》(《彼得·萨维尔的设计》)艾米莉·金(编辑)《8vo:On the Outside》(《8vo设计集团:在外面》)马克·霍尔特、哈米什·穆尔。
20个国际品牌logo设计演变史

20个国际品牌logo设计演变史2010年1月1日你是否设想过Apple30年前的Logo是长什么样的呢?你知道IBM Logo的发展历程或者奔驰轿车品牌Logo设计是缘何而来吗?我们都知道Logo设计是品牌树立和目标定位的最重要因素。
许多知名的品牌都经历了Logo标志设计的演绎才有今天的形象。
这不是一个偶然的行为,而是一个品牌长期发展所必需经历的过程。
以下让我们好好欣赏20个来自国际最高品牌的Logo演变史,从而更好的体会Logo设计在品牌发展中的重要性吧。
01. Apple1976年,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和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设计并打造了第一台家用计算机Apple I。
苹果的第一个标识非常复杂,它是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读书的一个图案,上下有飘带缠绕,写着Apple Computer Co.字样,外框上则引用了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短诗,“牛顿,一个永远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灵魂。
”这一标识的设计者是罗纳德·韦尼(Ronald Wayne),他实际上也可以算是苹果的联合创始人。
乔布斯后来认为这一标识过于复杂,影响了产品销售,因此聘请Regis McKenna顾问公司的罗勃·简诺夫(Rob Janoff)为苹果设计一个新标识。
这就是苹果的第二个标识——一个环绕彩虹的苹果图案。
1976年到1999年期间,苹果一直使用这一标识。
那么,为何这一苹果被咬掉一口呢?这或许恰恰正是设计者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在英语中,“咬”(bite)与计算机的基本运算单位字节(Byte)同音。
1998年,苹果又更换了标识,将原有的彩色苹果换成了一个半透明的、泛着金属光泽的银灰色标识。
02. Shell早在1900年,当时该公司启动的标志是一个现实和简单的贝壳平放在地上。
这是果胶或扇贝的壳,但今天该公司的标志是大胆着色,色彩丰富,设计更简单。
走进老彼得·勃鲁盖尔,感受画作《死亡的胜利》

走进老彼得·勃鲁盖尔,感受画作《死亡的胜利》老彼得·保罗·鲁本斯是17世纪的佛兰德画家,是巴洛克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以其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和对于宗教题材的深刻理解而闻名于世。
而其学生老彼得·勃鲁盖尔则是在鲁本斯之后的代表性画家之一,他延续了老师的艺术传统,同时在画风上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作品就是老彼得·勃鲁盖尔的代表作之一——《死亡的胜利》。
《死亡的胜利》是勃鲁盖尔于17世纪绘制的一幅油画,描绘了一座丰碑式的大教堂,而在教堂的入口处,一群骸骨化成的死神正在跳舞庆祝胜利。
这幅作品在画面中充满了对生与死,对宗教与信仰的思考与表达,同时也传达了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当我们走进老彼得·勃鲁盖尔的这幅画面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栋宏伟壮丽的教堂,高大的钟楼耸立在天空中,仿佛是在向人们宣告着神圣的存在。
教堂的墙壁上刻满了细致的装饰,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了当时建筑艺术的精湛工艺和精致雕琢。
而教堂前方的广场上,一群死神则正在狂欢般地跳舞,展现出一种与教堂截然相反的生动活泼与热烈喧嚣的场景。
这样一种对比使整幅画面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引发了观者对于生与死、虔诚与荒诞、宗教与世俗的深刻思考。
教堂代表了信仰与宗教,而死神的狂欢则代表了生命的躁动与无常。
通过这种对比,勃鲁盖尔似乎在表达一种哲学上的思考,即人们对于生死之间矛盾关系的思索与探讨。
而对于观者而言,面对这样一副充满象征意义与深刻内涵的作品,也将会引发出种种思考。
人们会不自觉地思考自己的生命,死亡和永恒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信仰与宗教的思考。
也会反思自己对于生命的看法,对于世界的认知和对于宗教的信仰。
而在这样一种思考中,勃鲁盖尔的作品也为观者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窗户,引导观者去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观看与思考的过程,也让勃鲁盖尔的《死亡的胜利》成为了一幅值得品味与探究的杰作,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观者带入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最杰出平面设计大师——保罗•兰德 发布日期:2012-12-26 浏览次数:5071 找设计师 在线设计师 找设计公司
我来说两句 设计界的李敖——著名平面 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田 色彩在药品包装设计中的应 如何提高创新能力
保罗·兰德既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他以功能性和实用性为设计的出发点,凭借自由驰骋的想象力及无穷无尽的才思,运用诗人兼商人的语言,契合着商业与艺术。
保罗•兰德(Paul Rand)是当今美国乃至世界上最杰出的平面设计大师、思想家及设计教育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视觉设计方面的建树和前卫精神对整个平面设计领域而言, 影响巨大而深远。保罗·兰德既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他以功能性和实用性为设计的出发点,凭借自由驰骋的想象力及无穷无尽的才思,运用诗 人兼商人的语言,契合着商业与艺术。 【人物生平】 保罗•兰德1914年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1929-1932年(15-18岁)期间就学于纽约普拉特学院(Pratt Institute)学习设计,1932-1933年(18-19岁)转到纽约的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学习。1933-1934年(19-20岁)到纽约艺术学生联盟(Art Student League)进修设计,师从德国杰出的设计家乔治•格罗兹(George Grosz),在此期间,学习了比较实质性的设计内容,接触了大量的欧洲设计刊物,在意识形态上受到欧洲功能主义设计思潮的影响,对国际设计运动有了较深 刻的了解,从而使其思想站在了当时美国设计家的前列。1937年,23岁的兰德开始了自己的平面设计职业生涯,不久便成为“君子——冠”(Esquire Coronet)广告公司的艺术指导,为《老爷》(Esquire)、《服装艺术》(Apparel Arts)等著名的服装艺术杂志做封面设计,并取得了成功。之后兰德一直担任纽约著名的威廉温特劳布广告代理公司(William H. Weintraub Advertising Agency)的创意指导,也曾受聘于美国IBM等多家著名公司并担任艺术顾问和设计指导。
1954年兰德离开广告公司开始独自负责企业形象设计方面的工作,其中案例包括美国广播公司(ABC)、IBM公司、西屋电器公司 (Westhouse)、雷斯特(Next)电脑公司、UPS快递公司等。他为这些公司和机构所设计的企业标志,已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保罗•兰德一 生创作范围相当广泛,涉及了书籍装帧设计、广告海报、插图、字体设计和企业形象设计等多个领域。对设计的独到理解使得兰德获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他创作的 多件作品曾被欧美和日本的博物馆收藏,他也因此获得了纽约艺术设计家协会,英国皇家设计师协会等机构授予的多项荣誉。
与设计创作相比,保罗•兰德对设计教育有着强烈的情感,他从1942年(28岁)开始担任库柏联盟(Cooper Union)协会的老师,1946年(32岁)在普拉特学院教学,1956年(42岁)在耶鲁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担任教授,教授图形设计。在美国,其著作 《关于设计的思考》(Thoughts on Design)、《设计与本能》(Design and the Play instinct)、《保罗•兰德作品集》(Paul Rand: A Designer's Art)等书籍的知名度丝毫不亚于他的设计作品。
【设计思想】 在摄影史上被称为结构主义大师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教授匈牙利人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Nagy)曾这样评价保罗•兰德:“保罗•兰德既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他以功能性和实用性为设计的出发点,凭借自由驰骋 的想象力及无穷无尽的才思,运用诗人兼商人的语言,契合着商业与艺术”。
兰德认为:“平面设计的受众群体不单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而是各式各样的社会大众;设计效果应该是生动有趣而且引人入胜。”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 他很早借鉴并采用欧洲设计家创造的照片拼贴等艺术手法,组成既有理性特点,又有生动象征性图形的新设计风格。兰德对于平面设计的点、线、面、色彩、肌理、 空间等各种构成要素都给予高度的重视,在遵循功能主义高度理性的同时,努力寻找这些视觉元素最和谐的组织方式和最佳的传递效果。
【作品欣赏】 兰德设计出的作品具有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是因为他深谙设计的法则,具有能够把简单变成复杂,把复杂变成简明,把普通变成神奇的设计能力。譬如在补 色与对比色的处理上、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复杂的有机图形的混合使用上、在处理细部与整体的关系上都能驾驭自如,以上这些在兰德企业形象设计上体现的淋漓尽 致,更是为世人留下了IBM、西屋电器公司(Westhouse) 、UPS快递公司等不朽的企业形象设计。
IBM公司 1956年标志 图3 IBM公司 1976标志 “简化”的反义词是“复杂”,在平面设计领域中,简化是指设计师用精练的设计语言,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在兰德的众多设计作品中将简化这一艺术手法运用到了极致。
由于深受包豪斯建筑美学和欧洲字体艺术的影响,兰德设计的标志透析着建筑般的机能性和新字体艺术的易读性。兰德认为标志作为一个企业识别系统的核心,其表现必须强而有力且容易记忆,IBM公司的企业标志和形象设计是兰德最为经典的案例之一。
二十世纪中期美国的“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是一个以生产打字机、电脑和计时器为主要业务的企业,1956年,公司主席汤玛斯•华特森(Thomas Watson Jr.)认为当时的设计比较陈旧并不能代表公司的形象,于是他邀请兰德为公司设计一个“具有非常先进理念又前卫”的标志,以便更好的传播公司形象。保罗• 兰德把难以记住的“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名称缩写为IBM,便于传播和记忆,并设计出一直沿用至今的企业标志——IBM黑体字。
兰德在对IBM这几个字体设计时,结合IBM公司以事务机器及打字机起家这一历史,将“IBM”三个字母的形象特征设计成打字机打印风格,“B”字 母中间负形设计成两个方孔,与其经营打孔机这一业务紧密相扣。标志醒目、简洁、贴切,透过这个崭新的外形传达出IBM最基本的营业内容,1976年,保罗 •兰德又为IBM公司设计了八条横纹的变体标志,并选定标准色为蓝色。水平的等线构成处理让人心里产生电磁波振动的动感,既传达了公司高科技行业的性质, 又寓意了公司发展理念:严谨、科学、前卫且充满激情。这个标志简练概括、新颖大方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兰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项目,将IBM新的标志 形象广泛运用在与公司有关的一切物体上,通过技术创新、产品设计以及优秀的售后服务,体现“IBM就是服务”的理念。IBM公司新的形象获得了人们的青 睐,最终成为公众信任的计算机界的“蓝色巨人”。这个兼具标准图、标准字、标准色的IBM标志,得到了许多评论家极高的评价,也成为了我们今天企业形象设 计课程中重要的案例之一。
美国广播公司标志1962年 美学家库尔特·贝德特把艺术简化解释为“在洞察本质的基础上所掌握的最聪明的组织手段。这个本质,就是其余一切事物都从属于它的那个本质。”兰德真 可谓对“这一聪明的组织手段”运筹帷幄,他设计的作品视觉秩序清晰明确、画面简洁,却不影响主题思想和丰富信息的传递。上图是1962年兰德为美国广播公 司(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创作的标志,标志中abc字母水平构图,字母形态的设计及整体空间的处理上集中体现了以极简的特征来强调作品内在魅力,通过简化各种视觉 元素,寻找最佳的组合排列方式,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被借用过来,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
IBM的招贴设计Eye-Bee-M 1981年——IBM招贴广告设计1980年 保罗•兰德对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的掌握、借鉴并运用于平面设计中,是其在视觉心理上的又一成就。如上图是IBM公司的招贴设计,也是兰德的传世之 作,在招贴设计和字体设计领域的开拓探索给他的设计职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一名“功能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他在内容和形式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 限,他认为好的设计应该简洁地表达内容,无须华丽的语句;不好的作品只是流于形式、是肤浅的。他总是试图在广告作品中引导受众主动探索和诠释广告传达的内 容。在上图中左面的招贴中,一个眼睛、一只蜜蜂和一个M代替了IBM传统logo:“I”设计成眼睛,是对人的关爱;“B”设计成蜜蜂图形,代表的是辛勤 劳动;“M”信息与科技,是对技术的不断创新。在创作时兰德并不用简单的英文字母来设计这幅招贴,而是把这些符号元素进行意义上的分解,然后再将各种符号 信息重新组合。体现了IBM一直在锐意创新、辛勤劳动并积极进取的精神。风格独特又构成得和谐自然,显现出设计的创造价值,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合乎 观众的接受心理。
兰德不断探寻蒙太奇的平面表现方式,他从二维空间与人的关系、作品和受众的关系之中去发掘平面设计的无限可能。上图右面的招贴主题是推广IBM企业 文化,作品的黑色边框和白色的背景可以将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招贴的主要内容上。RM是资源管理(Resource Management)的缩写,色相与IBM产品色彩风格相同采用黑色,体现了IBM的产品形象与专业精神;橙色的圆象征“能源”(Energy)体现了 一种活力;循环箭头象征着“资源保护”(Materials Conservation)采用赤色,表现了一种流动和广泛认可;“方向盘”是“共乘”(Ridesharing)采用接近海洋颜色的蓝,表示了共享这一 主题;绿树是环境保护(Environment Protection)使用自然最初的色彩绿色,反映了生命的价值和健康的意义。画面通过色彩补色对比原理,形成视觉对比效果,让受众生成强烈的视觉印 象。这幅作品表达形式不拘一格,富于变化,体现着IBM的专业精神与产品厚重的质感,彰显了IBM的理念与企业文化,达到了宣传企业形象和产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