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当前货币政策

合集下载

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选择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选择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选择的几点思考【摘要】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选择至关重要。

在宏观经济形势下,要求货币政策灵活适时,同时路径依赖和结构性问题会影响政策选择。

外部环境的变化也给货币政策带来挑战,因此传导机制和效果评估至关重要。

在选择货币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及时调整政策措施,并加强监测评估机制以确保政策效果。

仅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考虑,我国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的经济挑战。

【关键词】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形势、路径依赖、结构性问题、外部环境、灵活性、适时性、传导机制、效果评估、综合考虑、调整政策、监测评估机制、政策效果。

1. 引言1.1 当前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对于维护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和保持汇率稳定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矛盾凸显等问题日益突出,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汇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对于应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货币政策是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方面产生直接影响。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来影响投资和消费,进而影响整体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风险也至关重要。

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来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和外汇储备稳定。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及时有效的货币政策选择对于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备受关注。

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等方面。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挑战和问题。

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在适用性上出现了一定问题。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和调控作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滞后,难以准确把握经济运行的脉搏。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分析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分析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分析中国央行是负责制定并执行国家货币政策的机构。

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央行不断优化货币政策,努力维护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

一、货币政策的基本原则中国央行执行的货币政策基于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要保持货币发行量与国内经济发展相适应,避免货币供应过度,避免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问题。

(2)中性的货币政策。

中性的货币政策是指要避免货币发行量过大或过小,确保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相平衡,既不使货币过于紧缩,也不使货币过于宽松。

(3)透明的货币政策。

透明的货币政策是指要公开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和执行情况,使市场能够更好地预期和适应政策,降低政策的不确定性。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中国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1. 利率政策中国央行通过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各种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活动水平。

利率政策的核心是指导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2.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中国央行用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

中国央行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别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影响金融机构的存款投放规模,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3. 汇率政策汇率政策是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央行可以通过干预汇率市场来影响人民币汇率,进而对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三、当前货币政策形势分析近年来,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逐渐向稳健中性方向调整,政策重点是控制通胀和防范风险。

具体来说,中国央行执行的货币政策有以下特点:1. 货币政策趋于稳健中性目前,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更加稳健中性。

从2017年开始,中国央行先后调降逆周期因子、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利率调整措施,以避免货币过于宽松。

同时,中国央行加强外汇管理和金融稳定监管,稳步推进金融去杠杆。

这一系列调整表明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已经向稳健中性方向调整。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应用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应用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应用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重要手段。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运行,而财政政策则通过政府的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来调节经济发展。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国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应用中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现状和应用问题展开研究。

一、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及应用问题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供给、利率及其他货币金融手段来达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维持通货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的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执行,其核心目标是调控通货膨胀、维护人民币的稳定和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以下问题:1. 通货膨胀压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加大。

尤其是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形势和国际原油价格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加大。

货币政策在稳定通货膨胀方面面临较大挑战。

2. 资产泡沫风险:我国近年来出现了部分领域的资产泡沫,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问题突出。

货币政策如何防范和化解资产泡沫风险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金融创新影响: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大量新型金融产品的涌现使得货币政策的执行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适应金融市场的创新成为当前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问题。

4. 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我国的外汇市场一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波动,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一直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更好地实施外汇市场的干预也是货币政策面临的一个难题。

财政政策是国家政府通过调节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发展的一种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调节收入分配、改善经济结构、维持市场稳定和促进就业等。

我国的财政政策由财政部负责执行,其核心任务是保持财政收支平衡,调节宏观经济运行。

1. 收入结构问题:我国税收制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税制不够公平,存在着一定的税收避税以及逃税现象。

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货币银行学毕业论文(一)

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货币银行学毕业论文(一)

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货币银行学毕业论文(一)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货币银行学专业的毕业生,了解我国货币政策现状,深入分析其调控特点和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我国货币政策旨在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货币的稳定价值、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随着时代背景、经济周期和市场结构的演变,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采用“利率中立”的调控策略。

这一策略强调“稳健、中性、适度”的调控原则,即货币政策既要避免过度宽松,也要避免过度收紧,使货币政策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特点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稳健中性。

我国货币政策强调保持稳健中性,既要抑制通货膨胀,也不能让经济出现不必要的萎缩。

2.灵活性。

我国货币政策在应对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各种变化时,会根据需求进行适时和灵活的调整。

3.多元化。

我国货币政策采取了多种手段,如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调控、监管手段等。

在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时,根据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4.逐步开放。

我国货币政策逐步放开对外开放,加入国际货币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和监管合作等。

三、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增长。

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

在经济增长需要的时候,货币政策应该采取货币宽松策略。

当经济发展过快,出现通胀等问题时,货币政策应该采取相应的货币紧缩政策。

2.金融市场。

运用货币政策影响金融市场的利率、货币供给、流动性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

3.国际经济形势。

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十分敏感。

国际贸易、外汇市场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

4.金融风险。

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也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在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时,货币政策应采取相应措施,以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定。

综上所述,我国货币政策在实践中表现出了灵活性、稳健中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论中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效用发挥

论中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效用发挥

这次天灾使我 国经济蒙受重创 ;0 8年 9月 ,美国次贷危机 20 开 始 失 控 并 衍 化 成 国 际 金 融 风 暴 , 中国 也 受 到 了这 种 不 可 抗 拒 的外 力 影 响 , 经济 出现 衰退 。 因此 这 一 时 段 需 要适 度 宽 松 的
货 币政 策 来 支 持 灾 后 重 建 及 经 济 恢 复 。 2 0 而 0 9年全 年 没 有 任 何关于存款准备金率或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改动。 暂 时 忽 略 以上 提 到 由外 界 因素 所 致 的 特 殊情 况 。其 间 重
21 0 2年 5月
湖 北 经 济 学 院 学 报 ( 文 社会 科 学 版 ) 人
J un l f b i nv r t o c n mi ( u a ie n o i ce c s o r a o e U i s v f o o c H m nt s dS c l in e Hu e i E s i a aS
业 、 济 增 长及 国际 收 支 平 衡 。 今 , 国 已 融人 了世 界 市场 , 经 如 中 在 经济 全 球 化 背 景下 , 国 经 济 已 不 再 封 闭 , 对 持 续 过 热 的 中 面 经济情形 , 在这一时期 内央行制定的政策 目标是 “ 维持币值稳 定 。 进 经济 发 展 ”即 稳 定 物 价 , 济 增 长 。近 五 年 央 行 大 体 促 , 经 上采取 紧缩政策 。主要通过对存款准备金率及存贷款基准利 率 的调 节 , 达 到 控 制 货 币 供 应 量 , 定 经 济 的 目的 。 来 稳 ( ) 款 准 备金 方 面 。如 图 l 示 , 2 0 一 存 所 白 0 7年 1 5日 月 至21 0 1年 1 2月 5 日 . 年 内 我 国 先 后 2 五 7次 上 调 金 融 机 构 人 民 币 存 款 准 备 金 率 , 整 幅 度 大 多 为 05 , 数 几 次 幅 度 为 调 .% 少 1 除 此之 外 。 后 5次 下 调 金 融 机 构 人 民币 存 款 准 备 金 率 , %; 先 其中 20 0 8年 下半 年 下 调 4次 ,0 1年 末 下 调 1 , 整 幅 度 21 次 调 大 多为 05 , 数 几 次 为 1 . 少 % %或 2 。 %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短文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短文

【试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在我国,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深入,货币政策受关注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货币政策已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宏观政策,其每一次变化及未来可能的走势,都会牵动市场的神经,产生广泛的影响。

不过,在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过.对于货币政策调控而言,其是否具有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调控边界,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的基调。

货币政策的效果决定于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深度、金融制度安排与变迁乃至经济制度安排与变迁。

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政策工具、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的选择都有其特殊性,这势必对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处于金融深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因而需要从多方面对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才能得出一国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003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保持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强货币政策在总量平衡中的作用。

综合来看,近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以上,CPI年均增长控制在3。

2%以内,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长控制在17%左右,可见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比较有效,对实际产出和物价变动都具有重大影响。

但是与1998年以前货币政策效果相比较,近年货币政策效果有不断减弱趋势,印证了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效果是非均衡的观点。

主要体现为: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减弱;宽松的货币政策未能避免物价走低;货币政策促进投资乏力;连续降息刺激消费微效.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

(2)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是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3)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存在较长时期的外部时滞问题。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篇二《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并对以往的货币政策研究成果作了简短的文献综述,最后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广义货币供给贷款余额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2001―2002年由于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央银行主要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2005年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实现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段时间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有保有压;2005―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从2007年开始,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带了的经济过热,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

2007年我国共10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共6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和5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

但到了2008年9月,为了抑制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势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9次、存款基准利率两次以及贷款基准利率四次。

其中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为先升后降,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均为下调。

进入2010年,我国的货币政策适用仍然频繁,到目前为止我国年内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五次。

我国如此频繁的使用货币政策,再一次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庚庆锋,黄志刚(2009)从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入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为我国资本的短期流动对利率变化不敏感从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较差,需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实现汇率―利率联动机制;李后建,尹希果,卞小娇(2010):认为金融创新一方面消弱了货币政策利率管道的传导效应,另一方面使得货币政策信用管道的传导及其效果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并通过实证证明了金融创新的存在使得我国货币政策通过信用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大于通过利率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

中国的货币政策与全球经济形势

中国的货币政策与全球经济形势

中国的货币政策与全球经济形势近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备受全球经济界的关注,尤其是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和国际贸易环境动荡的背景下,中国的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形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货币政策的优势、风险以及对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的货币政策。

一、中国货币政策的优势首先,中国采取了比较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和提升投资效率。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强调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宏观调控的灵活性,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灵活调整。

这一政策保证了国家财政和市场平稳发展,并促进了企业的繁荣。

这样的稳定货币政策为中国赢得了诸多优势,比如吸引外资,强化对海外市场的竞争力等,为中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中国的货币政策注重保护储蓄,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繁荣。

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过去以出口为主,而如今则以调整经济结构和通道为重点,以加强内需和消费为导向。

依托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国可以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持物价的稳定性,以确保人民的购买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与此同时,稳定的货币政策还可以为国内企业提供稳定性保障,并吸引更多本国和外国企业的投资,进一步促进经济的繁荣。

二、中国货币政策的风险然而,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内部市场的扩大,整个经济体系中出现了诸多潜在风险,包括货币政策至关重要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过度扩张货币供应量或者通货膨胀可能会导致物价上涨、资产泡沫,进而导致经济波动风险的加剧。

而货币不足或者通货紧缩则会制约市场上交易的增长效率,导致经济放缓以及一些企业的破产。

此外,因为较高的债务水平和不成熟的银行监管,还存在崩溃挤兑的风险,尤其是中国需要避免恶意债务清偿带来的系统风险,保持稳定的货币政策对于控制财政风险和金融市场稳定性至关重要。

三、中国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货币政策不仅对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对全球经济形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当前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1、稳定物价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

所谓币值,原指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衡量币值稳定与否,已经不再是根据单位货币的含金量;而是根据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即在一定条件下单位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

它通常以一揽子商品的物价指数,或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

目前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通常采用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

物价指数上升,表示货币贬值;物价指数下降,则表示货币升值。

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

2、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

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

但要测定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

所谓失业率,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会的充分就业程度。

失业,理论上讲,表示了生产资源的一种浪费,失业率越高,对社会经济增长越是不利,因此,各国都力图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

3、经济增长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主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

目前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主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主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

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4、国际收支平衡所谓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

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而长时期的巨额顺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使用上的浪费,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则可能引起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

当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一般着力于减少以致消除逆差。

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一般而言,为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一般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的。

因此,货币政策工具在货币政策贯彻和目标实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货币政策从直接调控方式转向间接调控方式,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五种,其作用与意义如下:①公开市场业务: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

②存款准备金: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③中央银行贷款:运用再贷款政策、再贴现政策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

④利率政策: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⑤汇率政策: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国际贸易,平衡国际收支。

三、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评价
经过数据统计,在这两年中央银行已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年存贷款利率。

存款准备金创历史新高,冻结了商业银行大部分资金。

年贷款利率也调高,明显是要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

虽然中央银行频繁地实行货币政策,但物价仍呈上升趋势,这似乎与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背道而驰。

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路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贸易顺差也持续增长,
外汇储备屡创新高。

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但现在汇率已上升了一定幅度,中央银行似乎无法控制。

再看GDP增长率仍成双位数增长,并没有放慢的迹象。

紧缩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如果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显着,应该能平抑通货膨胀,且不影响经济发展。

虽然货币政策在这轮调节过热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但没有成功地维持币值稳定,人民币仍然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并且日趋严重,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着。

四、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
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有很多,尤其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既有货币政策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有经济环境的制约。

主要表现为:
1.货币政策本身的缺点
货币政策存在时滞性。

货币政策由制定、执行到产生效果,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在市场较完善的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发挥效用需为六个月到一年。

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阻塞,由货币政策所推动的货币供给很难达到县域地区。

货币市场体系尚存缺陷,市场利率尚没形成,这也影响到货币政策发挥效用。

此外,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只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没有决策权。

所以,货币政策的时滞要比发达国家要长。

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通过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一般很少给中小企业贷款。

所以,货币政策的作用影响不到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能够按往常一样进行贷款投资。

在我国,中小企业占据市场的大部分。

调控不了中小企业,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减弱。

从货币供给性质来看,目前我国处于转轨经济,同时,我国奉行二级银行体制,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体系、企业、居民个人都参与货币创造过程。

因此,我国的
货币供给同时具有外生性和内生性,而不是纯粹的外生性,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
供应量有限,货币政策的效果有所减弱。

2.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制约
本次的通货膨胀属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着。

这次的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又引起其他物品的价格上涨。

全面的物价上涨,自然引起工资上涨,市场上货币供给增多,从而使通胀加剧。

即便中央银行能控制货币的供给,但不管货币政策如何紧缩,人们都不可能将购
买食品的钱存入银行。

在这种情况下,紧缩的货币政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而人民币持续升值,外界对人民币产生升值的预期,也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国内外的投资者都抛出美元,买入人民币。

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被迫抛出更多的本币,使货币供应量上升,流动性加大,通货膨胀加剧,货币政策产生了反效果。

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利率的种类很多,有基准利率、同业拆借率、存贷款利率、银行间债券利率等,没有统一的市场利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率政策的实行。

3.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的情况
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货币政策要超出人们的预期,才能发挥作用。

但现在人们对货币政策已有预期,中央银行所制定的货币政策没有考虑到预期因素,所
以货币政策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效果。

此时,货币政策在更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警告,真正的调控作用较弱。

中央银行决定执行货币时,已经延误了时机。

市场已存在大量货币,紧缩的货币政策很难控制住这种趋势。

而且,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或年存贷款利率都是小幅度的调整,到后期才增大幅度,所以货币政策暂时效果微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