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分析

全年人 民币公开市 场操作 5 4个交 M2 余额 1. 5 8万亿元 , 增长 1.%. 4 4 略 易日.累计投放基础货币8 5 亿 高于年初预定的 1 —1%的调控 目 23 3 4 2o 元. 0l 累计回笼基础贷币 82 亿元; .增加 1 9万亿元 .同比增长 59 标 . 2 对利事结构 进行 了徽 下调 ; 加大 了 1.% ; 1 6 基础货币余赣为 4万亿元 . 同 信贷支农的力度 比 增长 1. 增幅比 1 %. 9 上年束高 5 % . 5 正圆购 2 4次 ,金融机 存款利 率平 M 2同 比增 长 1.%. 68 M1同 比增 长 均 下调 n2%.贷款利率 平均下调 1.%。 5 6 8 比上年末高 41 基础货 币同 . %; n5 % 比增长 l I
【 文献标识码】 A
An ay i fEfe tv ne sOn Ch nee M o t r l y Too n A lsso f c e s i s nea y Po c i i l
P AN Hl l i
Ab ta t h f cie eso n tr oiyto eemie t rs l T eman mo eayp l ytosu e hn o ti p n sr c :T ee e t n s n mo eayp l old tr nsi eut h i n tr o c ol sd i C iacnan oe v c s . i n mak t p rt n rsrert , a i rt fh e ta b n , rdt o c,eo ig rds o n,e ua o nec a g r e o a o 。eev i b ss aeo tec nrl a k ce i p l y rla n , e ic u trg lt no x h n emak tecTh e i ao i n i r e, t. e c n rt n ls h wsta temanmo eayp l ytosd r gtep s 0y as 蚰 if e c nmo eaybs ng n rlwhl o ceea ayi s o h t s h i n tr o i ol u i h at1 e r p c n n u n eo l n tr a ei e ea, i e h f c i e ko te fcos s c s q ii a dlrefn so ttn igfrfr g xh n e F r r r, tee e tsw a noh r atr, u ha l udt n ag u d usa dn o o ine c a g . u temoe tet -a f e t i y e h h i me lge c i n itr ata s sinme h ns o mo e r p l yc nn t lya meyrl o mo eayp l yto. nen lrnmis o c a im f n t y i a o pa t l e f n tr o i a o c i o c o1
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和效果

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和效果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控制经济波动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手段。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货币政策一直是宏观调控的核心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货币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本文将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调整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货币政策主要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实施收紧的货币政策,加大银行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手段,限制了货币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这种收紧的货币政策对穷困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的中国来说是必要的,但也限制了经济增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以及金融改革的推进,货币政策也经历了不断的调整和变化。
1994年,中国开始实行市场化利率和汇率改革,进一步加强了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
2000年,国务院对货币政策进行了调整,强调货币政策要立足于控制通货膨胀,同时注重银行、外汇、金融市场等领域的管理,针对不同阶段经济的变化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
目前的货币政策是以维护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为目标,主要的手段是调整利率、信贷、汇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
其中,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国也在探索数字货币的发展,为深化货币政策Lehuan背景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二、货币政策调整的效果货币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资本市场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通常会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从而影响短期内经济的增长速度。
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经济增长也不仅由货币政策决定。
但总的来说,中国实施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推动经济增长仍然是有效的。
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比较显著,通货膨胀中,价格总水平普遍上涨。
而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往往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而货币政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个手段。
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比较稳定,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能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中国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1)

作者简介:吴金友(1979-),男,安徽安庆人,经济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 16 2011 / 09
货币时论
货币银行 Financial Industry
货币市场: M=M1+M2=L1(Y)+L2(r) 投资市场: D2=D2(r) 商品市场:Φ(N)-X(N)=D2 生产函数:Y=Φ(N)
(1.10)
Δyt=α(yt-1-k0-k1 xt-1)+ β2Δxt+μt
(1.11)
显然,1.5 式与 1.11 式是等价的,但二者却有不同
的解释和含义 ,特别是 1.11 式,也被称为误差 修 正 模
型 (error correction model,ECM)。 当长期平衡关系为
式时,其误差修正项是如(yt-k0-k1 xt)形式,它反映了 yt 关于 xt 在第 t 时点的短期偏离。 一般地,由于 1.5 式中 |β1|<1,所以误差修正项的系数 α=(β1-1)<0,通常称为调 整系数,表示在 t-1 期 yt-1 关于 k0+ k1 xt-1 之间偏差的调 整速度。
阶协整,记为 y~CI(d,b),如果满足:
(1)Y~I(d),要求 Y 的每个分量 yt~I(d);
(2)存在非零向量 β,使得 β' Y~I(d-b),0<b≤d。
简称 Y 是协整的,向量 β 又称为协整向量。
2.误差修正模型(ECM)
传统的经济模型通常表述的是变量之间的一种"
长期均衡关系",而实际经济数据却是由"非均衡过程"
部分实证分析样本确定为 1994 年至 2009 年的季度数
据。 选择 1994 年作为实证分析的起点年份,一方面是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最近几年是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最多的时期,尤其以货币政策的使用最为频繁。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变数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考验着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文章认为货币政策是把“双刃剑”,对其使用要特别谨慎。
而在使用过程中,更要注重其政策效应。
文献表明,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分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笔者认为这些分析有些缺失,分析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从一个新的视角――行为经济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存质量;危险因素;调查;对策目录摘要 (I)1. 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 ......................................................................................... I II2. 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新视角:行为经济学 ..................................................... I II2.1. 营养和心理因素.......................................................................................... I II2.2. 货币理论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在货币理论的发展中,对微观主体的主观假设在不断地演化................................................................................................ I V2.2.1. 风险态度 ............................................................................................. I V2.2.2. 心理账户 ............................................................................................. I V2.2.3. 过于自信的心理 ................................................................................. I V2.2.4. 人们的后悔心理与奇幻思维以及准奇幻思维 (V)2.3. 行为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V)2.3.1. 货币政策有效性解释 (V)2.3.2. 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解释 ......................................................... V I2.3.3. 货币政策敏感性的解释 ..................................................................... V I2.3.4.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效力的解释 ......................................................... V I3. 行为经济学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 V II3.1. 央行不能做到减少货币供应量 .................................................................. V II3.2. 随着加息次数的增多,人们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呈递减趋势 .............. V II3.3. 在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进行产权改革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会更低VII4. 评论总结 ............................................................................................................... V III5. 参考文献................................................................................................................. I X1.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完全融入全球分工和市场体系之中。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摘要】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经济情况、国际环境、金融机构反应、监管机制、信息透明度等。
经济情况和政策制定直接影响货币政策执行效果,而国际环境和外部影响则可能导致政策受到干扰。
金融机构和市场反应对政策的传导和执行也至关重要。
监管体制和执行力决定政策的有效实施,信息透明度和沟通效果则能提升政策的认可度。
为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需要完善监管机制和加强执行力,同时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加强沟通效果。
未来政策的发展方向应更加注重国际环境和市场变化,以及更加精准的政策制定。
通过综合多方因素,可以有效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因素分析、经济情况、政策制定、国际环境、金融机构、监管机制、信息透明度、沟通效果、执行力、政策提升、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在国家经济运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影响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对于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对于控制通货膨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可以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防止物价上涨过快,维护价格稳定。
货币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节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刺激经济活动,提高投资和消费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货币政策还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调节利率水平和流动性等因素,中央银行可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调控,才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就业增加和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我国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断提升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成为各国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等手段,以影响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就业的目的。
然而,如何衡量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定义、实施、效果等方面探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以影响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量和利率等手段,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就业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并通过这些手段抑制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和促进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三种途径:直接控制、间接影响和信号作用。
直接控制是指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等手段对货币供给进行直接干预。
例如,当中央银行调高基准利率时,可以刺激存款增加,抑制贷款增加,从而对货币供给进行直接控制。
间接影响是指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制度、信贷额度、对外汇交易的限制,来间接地调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量。
例如,当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设定信贷配额、增加贷款质量监管等措施,可以对货币供应量产生间接影响。
信号作用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公布政策文件、发布货币政策说明会等手段,影响市场预期和信心。
例如,当中央银行公布货币政策报告、召开货币政策例会等,可以通过发出政策信号,来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
三、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政策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汇率等。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投资和消费,从而提高经济活动规模和速度。
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可以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鼓励银行贷款,从而激发消费和投资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货币政策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等问题。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调整利率等手段,来降低物价水平,保持物价稳定。
当通胀压力加强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收紧货币政策,如提高利率、缩小货币供给等手段,以抑制通胀。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篇二《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并对以往的货币政策研究成果作了简短的文献综述,最后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广义货币供给贷款余额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2001―2002年由于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央银行主要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2005年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实现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段时间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有保有压;2005―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从2007年开始,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带了的经济过热,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
2007年我国共10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共6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和5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
但到了2008年9月,为了抑制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势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9次、存款基准利率两次以及贷款基准利率四次。
其中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为先升后降,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均为下调。
进入2010年,我国的货币政策适用仍然频繁,到目前为止我国年内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五次。
我国如此频繁的使用货币政策,再一次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庚庆锋,黄志刚(2009)从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入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为我国资本的短期流动对利率变化不敏感从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较差,需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实现汇率―利率联动机制;李后建,尹希果,卞小娇(2010):认为金融创新一方面消弱了货币政策利率管道的传导效应,另一方面使得货币政策信用管道的传导及其效果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并通过实证证明了金融创新的存在使得我国货币政策通过信用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大于通过利率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个全球化和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中,货币政策已成为各国政府应对经济问题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货币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实施和效果对中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以货币为主要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整国际收支等宏观调控目标的政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实行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价格政策等。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货币政策逐步从传统的计划调控向市场调节转变。
近几年来,中国货币政策以加强市场化、完善货币供给体系、增强监管等为主要举措,目的是促进货币政策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中国的央行——中国人民银行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国内银行业的最高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依托其独立的货币政策和独立的政策制定权,积极引导和调整金融市场,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评价。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肯定。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尽管这一过程中存在周期性的波动和风险,但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国内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
在实践中,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控制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量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通过稳定货币供应和控制流动性,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自去年初的12.8%下降到了不足8%。
二、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
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这有利于维护国内的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人民币汇率稳定是中国抵御外部风险的重要保障,也支持了中国货币政策在调控经济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摘要: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货币政策有效性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5日发布《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4-2015)》指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必须坚持多目标的“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结构调控”,一方面要保就业、稳增长、防风险、稳物价;另一方面也要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
这份逢年底发布的年度报告提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2015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应坚持实施“新常态下的新对策”,在潜在增长率下移、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中,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5年中国经济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部分,其有效性却仍有争议。
1.货币政策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广义的货币政策则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而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
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中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2.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
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
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
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
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支付问题,近几年利用通货紧缩时机增加再贷款,帮助地方政府关闭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
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符合我国国家利益,这几年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
四是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1998年1月1日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后的这几年,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几年来,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基本保持在 7%~8%,物价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动。
虽然我们还不能精确估计经济的低通胀、高增长,货币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物价的持续平稳,的确是与货币和信贷的持续平稳增长同时出现的。
回顾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国经济多次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波动,虽然每次原因都比较复杂,但每次经济波动都同时伴随着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无疑是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重要条件。
近几年,贯彻稳健货币政策方针,我们坚定地将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作为重要目标,在具体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3.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
1998年以后,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
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
2013年11月6日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并正式发布今年常备借贷便利开展情况,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目前我国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大体包括: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指导性信贷计划和信贷政策等。
其中,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6种。
公开业务是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市场交易对手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
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发展较快,目前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之一,对于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促进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存款准备金则是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银行贷款是运用再贷款政策、再贴现政策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
利率政策是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汇率政策则是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国际贸易,平衡国际收支。
常备借贷便利工具可以提高货币调控效果,有效防范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增强对货币市场利率的调控效力。
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简单的说,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与希望达到的效果之间的偏离程度,即货币政策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
我国真正的货币政策实践从1984年开始,距今有近30年的时间。
在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同时,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也愈演愈烈。
4.1“三农”发展方面央行近年已通过定向降准、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的方式,支持和扩大“三农”信贷投放。
截至2014年6月末,支农再贷款余额为1842亿元;8月末,央行宣布再增加200亿元支农再贷款额度,增加12亿元再贴现额度,专门用于支持“三农”和小微领域。
截至目前,2014年支农再贷款总额度为3089亿元,最高尚余1247亿元额度。
对金融机构而言,货币政策提供资金来源,降低了资金成本,财政政策则降低了业务操作成本,都是利好。
但在农业方面,事实上,很多农村金融机构并不缺乏资金,存贷比都很低,涉农贷款的难点是风险大、成本高。
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对金融机构的支持来得更为直接和实在,同时更能引导资金投入“三农”的精准度。
因为涉农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每年都会安排一定的额度,可以与定向再贷款要求专门投入“三农”的额度重合,然后可以把节省出来的额度投到其他领域,而财政政策的优惠则不存在这个额度重叠和冲抵的问题。
4.2利率调整的无效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美欧等西方国家央行更注重采用调整基准利率,而中国央行更偏向于采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信贷额度管理等工具。
传统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两类。
一类是价格型工具,包括调节基准利率,或者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间接影响基准利率;另一类是数量型工具,包括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指定基础货币的增长速度、信贷额度管理,以及窗口指导等。
历史经验显示,在中国数量型工具往往更加有效。
对于中国央行而言,利率调整就并非一种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例如2009年上半年,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7.37万亿,超过2006年与2007年信贷增量之和。
同期内,与GDP的同比增速之差超过20%。
如此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足以用“适度宽松”来形容。
而这一轮信贷增长的起点,其实是2008年10月央行转变了货币政策基调,尤其是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限制。
而正是贷款额度管理,才真正抑制了2007年的信贷热潮。
而导致利率调节为代表的价格型工具在中国宏观调控中的效果并不理想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其一,中国的利率水平尚未完全市场化,利率的定价受到了政府的干预,从而不能反映市场上真实的信贷成本。
例如,在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贷款利率与中国沿海一带的民间融资利率之间,存在很大的息差,这说明中国的官方贷款利率可能被低估;其二,对某些国有企业、地方政府等借款主体而言,由于依然存在预算软约束,因此他们的借款意愿对利率水平并不敏感;其三,在中国并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基准利率。
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基准利率都是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
而在中国,目前的基准利率依然是一年期银行存贷款利率。
这一利率的期限结构较长,不能反映极短期内贷款成本的变动。
一年期银行存贷款利率,也很难被作为固定收益证券产品(如国债)的定价基础。
既然价格型工具效力甚微,那么中国央行就只能更多地使用数量型工具。
不过,该类工具的一大缺陷就是“一刀切”,不能用于进行更具效率的微调。
例如,通过提高贷款利率,银行可以筛选出更具增长潜力的借款人。
但将利率保持在低位,同时制定一个信贷额度,银行将倾向于保障大客户的利益,中小企业将没有获得融资的机会。
除此之外,数量型工具的行政色彩更为浓厚。
综上所述,要提高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潜在的政策选择包括:加速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强化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的预算硬约束以及信贷纪律;将银行间拆借利率作为未来的基准利率并增强其使用的广泛性;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保持有效的资本项目管制。
4.3目标关系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但要同时实现,则是非常困难的事。
在具体实施中,以某项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经常会干扰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进而使得政策有效性不足,所以研究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及其缓解矛盾的措施也将是提高政策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2013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不断丰富,操作手法日趋灵活,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工具的推出进一步增强了央行流动性管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