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毒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狂犬病治疗新进展

狂犬病治疗新进展

狂犬病治疗新进展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致命。

治疗狂犬病的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早期诊断:早期诊断可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快速检测狂犬病病毒的方法,如PCR技术。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狂犬病治疗的主要方式。

传统的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大的改进,但是一些新型疫苗如人重组狂犬病疫苗等已经在研究中得到应用。

此外,一些新的免疫治疗方式也正在研究中,如单克隆抗体等。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狂犬病治疗的一种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已经有一些初步的研究表明,利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瑞德西韦等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疫苗接种策略:狂犬病疫苗接种策略的改进也是研究的热点。

一些新型疫苗如3aP-VRV和ARV-1502等正在研究中,这些疫苗可以大大减少疫苗剂量,降低疫苗成本,提高疫苗接种率。

总之,治疗狂犬病的新进展包括早期诊断、免疫治疗、抗病毒治疗、疫苗接种策略等方面。

当前最为重要的是加强疫苗接种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避免接触到疑似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如果出现狂犬病症状应及时就医。

论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论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论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摘要概述了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合理应用疫苗及了解其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关键词狂犬病;传统疫苗;细胞疫苗;新型疫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r512.9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5-0223-021 传统疫苗1885年巴斯德尝试用感染狂犬病毒固定毒的兔脊髓并于室温干燥,经此制备的疫苗试验后在1885年首次应用于人并获得了成功。

1908年fermi通过在室温下用1%酚处理组织改进了巴斯德的方法。

1911年semple 应用羊脑组织的匀浆物制备疫苗,提高了疫苗的易感性。

应用化学方法如酚、β-丙内脂制备了无毒性的semple 疫苗。

我国自1949年起,一直使用由山羊脑组织制备的semple 疫苗,直到1980年停止使用,由原代地鼠肾细胞和bhk细胞疫苗取代。

脑组织疫苗由于注射量大(每针2ml),接种次数多(14针以上),接种后易引起神经变态反应,抗体产生慢而且水平低等原因,who 狂犬病专家委员会在第七次报告(1984年)中支持限制和放弃生产脑组织疫苗,并极力提倡使用灭活的细胞培养疫苗。

2 细胞疫苗2.1 人二倍体细胞疫苗(hdcv)1964年wiktor在wistar研究所首次描述hdcv,并进一步通过比较试验最终将来源于semple疫苗生产用pm狂犬病毒株适应到w1~38人二倍体细胞株(后来又适应到mrc 5细胞)。

该疫苗于1974年首次获准生产,并于1978年开始商品化。

hdcv不含任何神经毒因子,并不含任何外源动物杂质,因而可以解释它在重复注射后较好的耐受。

采用nih法检测疫苗的稳定性证实,疫苗在4℃和37℃放置1个月后,无明显差异。

进一步将5批效价为4.3~5.6的疫苗4℃存放3.5年,所有批号滴度均大于2.5iu/剂。

早期调查发现,hdcv预防接种后1个月或3个月达到抗体峰值(10iu左右),随后便逐渐降低,但1~2年内滴度始终大于0.5iu,通过1~3年内加强免疫后,抗体滴度迅速增加10~15倍,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途径相近。

狂犬病病毒检测历史及研究进展

狂犬病病毒检测历史及研究进展

狂犬 病病毒检测历史及研究 进展
卢彦 欣h , 。 王 雷。扈 荣 良 ,
中 图 分 类 号 :8 4 4 文 献 标 识 码 : ¥5 . A
狂 犬 病 ( a i ) 由 狂 犬 病 病 毒 ( be iu) 染 温 R be 是 s Raisvrs 感 血 动 物 和人 的 中枢 神 经 系 统 后 引 发 急 性 致 死 性 脑 脊 髓 炎 的 一Biblioteka 为六边形蜂房状结构“ 。
2 组 织 病 理 学 检 测
种 人 兽 共 患 传 染 病 。狂 犬 病 是 迄 今 为 止 人 类 病 死 率 最 高
本 方 法 是 在 现 代 诊 断 方 法 建 立 以前 的 通 用 检 测 方 法 。
的急 性 传 染 病 之 一 ,无 特 效 的 治 疗 药 物 , 旦 发 病 , 亡 率 一 死
引起狂犬病的病原是一 种原虫 , 最后将 狂犬 病命 名为“ 并 神
经 元 中 。 内 基 小 体 呈 嗜 酸 性 染 色 , 用 姬 姆 萨等 染 色 法 区分 可
内基 小 体 , 内基 小 体 呈 品 红 色 , 内有 小 的 深 蓝 或 淡 紫 色 嗜 碱
颗粒 。在人工感染 的病例 中, 的脑 组织 含有 内基小 体, 有 有 的则没有 。临床 病例 的组 织学 检查 中 , 现 5 发 O%样 品含 有
内基 小 体 , 以 内 基 小 体 的 检 测 仅 作 为 狂 犬 病 的辅 助 诊 断 所
方法 。
经细胞恐水病” 。尽 管 如 此 , 年 后 , 种 Ner 小 体 ( 伊 数 这 gi 嗜
红 包 含 体 ) 为 狂 犬 病 的一 种 重 要 的 诊 断 特 征盛 行 起 来 。 作 12 9 6年 超 速 离 心 技 术 、 9 8年 超 滤 技 术 的 出 现 以 及 12 13 9 0年 电 子显 微 镜技 术 的 引 人 进 一 步 促 进 了人 类 对 病 毒 及

狂犬病的研究进展

狂犬病的研究进展

牛、 野兽等温血动物。狂犬病 已被控制 的国家则 以野 生动物如狼 、 狐狸 、 鼬 、 熊等 为 主 。在拉 丁 美洲 带 臭 浣 病毒 的吸 血 蝙蝠 是 当地 重 要 的 传 染 源 j 。最 近 针 对 陕西汉 中发生 的狂 犬病 病 例流 行病 调 查 发 现 , 野犬 咬 伤后的发病率明显大于家犬 , 农村犬咬伤引起 的病例 明显多 于城市 , 有注 射 狂犬 疫 苗 近 1月 后 的犬 咬 伤 亦 引起狂犬 病 的病 例 , 能 与病 毒 株 的差 异 和病 毒 变异 可 有关 。人 与人传播 的病 例 罕 见 , 曾有 器 官移 植 后感 染 狂犬病 病毒 的报道 。我 国 19 9 6年 ~ 0 8年 统计 数 20 据表 明每年 约 12 5 4人 发病 , 病 率 呈 现 逐 年 上升 念 发 势, 尤以 20 年最高 , 07 患病人数达 30 30例 , 高发人群 主要集 中在 广 西 、 南 和 贵 州 三 省 J 湖 。男 性 居 多 , 集
近末 梢神经 。潜伏期 变异性 较大 可能与病毒 复制及侵 入神 经组织 所需时 间不 同有 关 。位 于头颈部 的深部 咬
季 发病居 多 , 可能 与暴露 动物频 率 , 暴露 后预 防接种不
足和 人群免 疫力低 有关 。
伤, 病毒 可直接 侵犯 神经 组 织 繁殖 而表 现 为潜 伏期 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发病数 仅 次 于 印 度 , 世 界 第 二 J 居 。狂 犬 病 在 我
国曾一度得 到有效控 制 , 值得 关注 的是我 国城乡养 犬 、 猫等宠 物 的家庭 迅速增 加 , 犬 、 的数量 均呈现增 多 野 猫
的趋 势 , 1 近 0年来狂犬 病疫情 又有抬 头和迅 速 回升 的 趋势 J 。一 旦 发 病 , 功 救 治 者 罕 见 , 亡 率 几 成 死

狂犬病疫苗研究进展

狂犬病疫苗研究进展

狂犬病疫苗研究进展马君1*,王栋2(1.北京海淀中海动物保健科技公司,北京,100081;2.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北京,100081)[摘要]接种狂犬病疫苗是目前防治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措施。

根据狂犬病疫苗发展的不同阶段,从巴斯德首次研制的狂犬病神经组织疫苗到高度纯化的细胞疫苗,将狂犬病疫苗进行了分类,并对各类狂犬病疫苗的作用机理、生产应用以及优缺点分别予以了阐述。

[关键词]狂犬病,疫苗,进展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全世界每年约有6万人死于狂犬病[1]。

我国每年狂犬病发病人数在印度之后,居世界第二位,近几年每年约1000~1200万人接受狂犬病暴露后接种[2]。

目前本病几乎无有效的治疗办法,只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从巴斯德首次制成狂犬病弱毒疫苗以来,各国不断完善并研制了更加安全有效的人、兽狂犬病疫苗,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弱毒疫苗1885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首次用兔脑脊髓制备成狂犬病弱毒疫苗,应用于人体治疗获得了成功[3]。

目前弱毒疫苗仅在少数发展中国家用于人体免疫,而更多用于欧美等国野生动物及发展中国家的家养动物。

弱毒疫苗所使用的毒株主要为SAD衍生株,如SAG1和ERA等[4]。

其中欧洲应用SAG1株接种野生动物[5]。

我国目前生产ERA株活疫苗,最近又重新修订了用Flury株生产活疫苗的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对于已取得GMP认证的企业可申请产品的批准文号。

狂犬病弱毒疫苗在体内的增殖过程与病原感染机体的过程相似,能诱导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且产生的免疫反应较强,持续时间较长,在我国狂犬病防制工作中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由于我国目前对活疫苗安全监测与监管制度尚不完善,狂犬病毒流行毒株与疫苗株之间分子流行病学的亲缘性研究尚不充分,对于活疫苗的安全性尚存在争论。

周桂兰等对2种国产狂犬病活疫苗(ERA株)的免疫抗体监测结果表明,对6月龄以上、5岁以内的成年健康犬1次接种后6个月和8个月,分别有28.57%和5. 71%的犬抗体水平高于0.5IU/mL(WHO确认的抗体保护水平),半年后再进行2次接种,有81.82%的犬抗体水平达到0.5IU/mL[6]。

狂犬病病毒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狂犬病病毒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狂犬病病毒培养技术研究进展第一篇:狂犬病病毒培养技术研究进展狂犬病病毒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狂犬病作为一种几乎100%致死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已经存在了4000多年,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可行的控制策略只有暴露前免疫和暴露后预防。

其中暴露前免疫主要是针对动物而言,因为人的狂犬病来源于动物,只要动物的狂犬病免疫预防有效,可完全控制人狂犬病的发生;而暴露后预防主要用于人,因为人一旦被带毒动物咬伤,必须及时进行全程的暴露后预防才能防止感染狂犬病病毒。

不论是暴露前免疫,还是暴露后预防,都离不开安全、有效、廉价的疫苗。

人和兽用狂犬病疫苗的发展,都依赖于病毒培养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微载体、发酵技术和无血清培养基的广泛应用,把狂犬病病毒的增殖滴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使高质量的细胞纯化疫苗逐渐占领市场。

无论是传统的体内培养技术,还是现在的细胞培养技术,以及新型的细胞发酵和生物反应器,目前都广泛应用于狂犬病病毒的实验室研究或疫苗生产。

本文主要就狂犬病病毒培养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体内培养技术体内培养技术利用了狂犬病病毒的嗜神经特性,具有敏感性好的优点,可以提高病毒检测的阳性率,而且易于操作,适用于不具备组织培养条件的实验室。

其中,小鼠脑内接种是实验室最常用的狂犬病诊断和病毒培养技术之一,其他动物如大鼠、羊、兔等,过去主要用于狂犬病神经组织疫苗的生产。

禽胚胎培养技术主要是利用鸭胚和鸡胚进行狂犬病病毒培养,如鸡胚传代致弱的Flury-HEP、Flury-LEP和Kelev毒株。

1.1 脑内培养技术小鼠脑内接种是最常用的狂犬病病毒脑内培养技术,最早用于狂犬病野毒株的分离培养是在1925年[5]。

1955年,该技术开始用于疫苗生产,Fuenjalida和Palacios用新生鼠脑制备出人用组织疫苗(SMBV),该疫苗曾在南美洲使用了40多年,最终因使用后会引起严重的神经综合症而被迫停产[1],但是小鼠脑内接种技术却一直延用至今。

狂犬病的免疫防制研究进展

狂犬病的免疫防制研究进展

狂犬病的免疫防制研究进展摘要狂犬病作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病死率高,一旦发病,无药可医,成为危害公共卫生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介绍狂犬病的流行现状,简要介绍了狂犬病免疫学、综合防制、狂犬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有效降低狂犬病对人类的潜在威胁。

关键词狂犬病;免疫;防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s85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58-02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多发于春、夏等温暖季节,主要发生于亚洲、非洲、欧洲等,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1]。

狂犬病病毒可经伤口沿末梢神经直达中枢神经系统,或经血液而进入脑脊髓内,继而在机体神经细胞内繁殖,并形成细胞浆内包涵体,使人或畜发病。

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因进入机体的病毒数量、毒力及咬伤部位而有所不同,一般为1~2个月,最短仅10 d,长者可逾1年[2]。

伴随着城市、农村养犬数量的不断增加,狂犬病的潜在威胁和疫情形势也随之变的严峻。

因此,如何预防、消灭狂犬病就成了现在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 流行现状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对狂犬病易感,狂犬病病毒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犬科和猫科等动物,野生动物可作为狂犬病病毒的储藏宿主。

蝙蝠、野鼠等野生啮齿类动物对狂犬病病毒都比较易感,这些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又可成为该病的潜在危险疫源。

2010年,全国报告发病数最多的5个省区,分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广东省、湖北省和贵州省,报告发病数占全国总发病数的67.86%。

而广西是中国狂犬病高发区[3],狂犬病已逐渐成为广西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我国南方地区犬类有1~3成的狂犬病隐性带毒,如此高的隐性带毒率是狂犬病传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2 狂犬病的免疫学研究进展狂犬病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目前对控制狂犬病感染还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一旦受感染而发病,病死率几乎可达100%,高居各类传染病病死率之首,严重威胁着人畜的健康。

狂犬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狂犬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icu d ciia y tms, i n lda n ssd pe de nlb r tr a n si t d s c seilgc ld a n ss s rlgc lda noi n n lde ln c ls mpo whl af a ig o i e n d o a o aoydig o tcmeho s,u h a t o ia ig o i ,e oo ia ig ssa d e i o mo e u a ilgc ld a n ss n ti a e ,h r ge sO i g o i e h oo y o a iswa e iwe a h d a t g sa d ds d a t g so lc lrb oo ia ig o i.I h sp p r te p o r s n d a n sstc n l g fr e sr ve d,nd te a v n a e n ia v na e f b v ro smoh d r o a iu to sweec mpae e p ciey,no d rt r vd ce t cb ssfraf t e td n a i a n sso a is r drs e tv l i r e p o ies ini a i o h rsu ya dr pddig o i r e . o i f ur f b
K y o d r i ; u n an s ; i o cl i n s ; rl i l i n s ; o c l bo g a d g o s e w r s a e r t e i oi e o g a d g oi s o g a da oi m l ua i oi l i s b s o i d g s tl i a se oc g s e r l c a i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犬病病毒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狂犬病作为一种几乎100%致死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已经存在了4000多年,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可行的控制策略只有暴露前免疫和暴露后预防。

其中暴露前免疫主要是针对动物而言,因为人的狂犬病来源于动物,只要动物的狂犬病免疫预防有效,可完全控制人狂犬病的发生;而暴露后预防主要用于人,因为人一旦被带毒动物咬伤,必须及时进行全程的暴露后预防才能防止感染狂犬病病毒。

不论是暴露前免疫,还是暴露后预防,都离不开安全、有效、廉价的疫苗。

人和兽用狂犬病疫苗的发展,都依赖于病毒培养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微载体、发酵技术和无血清培养基的广泛应用,把狂犬病病毒的增殖滴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使高质量的细胞纯化疫苗逐渐占领市场。

无论是传统的体内培养技术,还是现在的细胞培养技术,以及新型的细胞发酵和生物反应器,目前都广泛应用于狂犬病病毒的实验室研究或疫苗生产。

本文主要就狂犬病病毒培养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1 体内培养技术体内培养技术利用了狂犬病病毒的嗜神经特性,具有敏感性好的优点,可以提高病毒检测的阳性率,而且易于操作,适用于不具备组织培养条件的实验室。

其中,小鼠脑内接种是实验室最常用的狂犬病诊断和病毒培养技术之一,其他动物如大鼠、羊、兔等,过去主要用于狂犬病神经组织疫苗的生产。

禽胚胎培养技术主要是利用鸭胚和鸡胚进行狂犬病病毒培养,如鸡胚传代致弱的Flury-HEP、Flury-LEP和Kelev毒株。

1.1 脑内培养技术小鼠脑内接种是最常用的狂犬病病毒脑内培养技术,最早用于狂犬病野毒株的分离培养是在1925年[5]。

1955年,该技术开始用于疫苗生产,Fuenjalida和Palacios用新生鼠脑制备出人用组织疫苗(SMBV),该疫苗曾在南美洲使用了40多年,最终因使用后会引起严重的神经综合症而被迫停产[1],但是小鼠脑内接种技术却一直延用至今。

目前,该技术已成为病毒分离、毒力测定及中和试验等的常用方法,所用动物一般为小鼠,乳鼠对狂犬病病毒脑内接种的敏感性高于幼鼠和成年鼠[6]。

小鼠中,以瑞士白化鼠(Swiss albino)为首先品种,该品种小鼠在实验室饲养容易,对狂犬病病毒高度敏感,但迄今尚未发现任何对狂犬病病毒具有遗传抗性的小鼠品系,因此也可使用其他品种的小鼠。

实验室一般不采用野生灰鼠或家鼠,因为其野性较大,人工饲养困难。

狂犬病脑内接种试验周期长,通常需观察21天,且成本较高,操作技术性强,鉴于此,有的实验室已改用细胞(如小鼠成神经瘤细胞和BHK细胞等)代替小鼠进行试验。

其他脑内培养技术(大鼠、羊、兔等动物的脑内培养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曾广泛应用于人狂犬病脑组织灭活疫苗的生产,如Semple、Fermi和Hempt疫苗等。

但是,随着细胞疫苗的发展和神经组织疫苗的使用安全问题,该技术已不再常用。

1.2 禽胚胎培养技术7-10鸭胚培养技术过去主要用于人用狂犬病疫苗的生产,目前在实验室使用较少。

1955年,Peck等开始研制狂犬病鸭胚疫苗,该疫苗于1957年在美国上市,到1973年已成为美国主要的狂犬病疫苗,但是进入80年代后,在疫苗生产中人二倍体细胞(HDC)培养取代了鸭胚培养技术。

在狂犬病病毒适应鸡胚培养的研究发现,连续传40~50代时,获得的低胚传代株(Flury-LEP)对小鼠、大鼠和仓鼠进行脑内或肌肉接种时仍具有致病性,豚鼠脑内接种也可感染,但肌肉接种时则无致病力;家兔脑内和肌肉注射均不发病;犬肌肉接种也不发病。

但是,病毒在传代176至182代时(Flury-HEP)大部分毒力会丧失,此时将病毒脑内接种成年鼠、兔、犬时,均无致病性。

因此,一般高代次的Flury-HEP推荐在牛和猫中使用,Flury-LEP仅用于犬。

Kelev株鸡胚疫苗系经鸡胚传代60~70次的病毒,该病毒对仓鼠、豚鼠和兔的脑内和肌肉的接种均不产生感染症状;以高浓度的病毒对犬进行肌肉接种,也不出现感染症状。

Flury和Kelev株均适于在鸡胚中生长,过去一直用于犬狂犬病疫苗的生产,其中Flury株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

鸭胚和鸡胚的接种基本一致,选取培养7天的健康胚,将狂犬病病毒毒液接种到卵黄囊内,鸭胚培养10~14d,鸡胚培养9~10d。

2. 体外培养技术1913年,Noguchi和Levaditi首次将组织培养技术用于狂犬病病毒的研究。

1930年,Stoel将狂犬病病毒在移植于兔血浆凝块中的鸡胚脑和心脏内培养了5代,病毒感染力没有丧失。

Atanasieu等利用小鼠食管膜瘤细胞系(一种非神经细胞)培养了狂犬病病毒街毒株和固定毒株,首次在细胞培养系统中报道了类似于Negri小体的胞浆内包涵体。

人用狂犬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的研究始于1964年,该项研究表明,人二倍体细胞株WI-38株可以作为狂犬病固定毒PM株的适应细胞,用于疫苗生产。

1967年,Merieux研究所开始利用人二倍体体细胞进行疫苗研发。

1974年,人二倍体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在法国批准使用,1978年开始商业化生产。

2.1 原代细胞培养技术前苏联以狂犬病病毒Vnukovo-32株感染原代地鼠肾细胞(PHKC),经紫外灭活后制备狂犬病疫苗,我国则以原代地鼠肾细胞(PHKC)培养狂犬病固定毒北京株,经甲醛灭活制备狂犬疫苗,主要用于暴露后治疗,其年需求量也相当大。

还有一些类似的疫苗是在原代胎牛肾细胞和犬肾细胞上培养并制备的。

其中原代胎牛肾细胞(FBKC)培养疫苗的适应毒株是巴斯德固定株PV-31,于1984年在法国批准用于暴露后治疗,1987年以后不再生产。

有报道显示,FBKC疫苗有很好的耐受性和免疫原性,抗体反应类似于HDC疫苗。

原代犬肾细胞疫苗的适应株是狂犬病固定毒PM株,PM株对人二倍体细胞也适应。

不同动物(小鼠、仓鼠、猪、犬和猴)源性的原代肾细胞培养物和禽类胚胎成纤维细胞对狂犬病病毒的易感性,证实了这些细胞具有用于狂犬病疫苗生产的潜力。

如1960年Fennie 报道了第一个用原代仓鼠肾细胞制备狂犬病疫苗,经过修饰后,结合狂犬病病毒北京株,我国已经将其用于人狂犬病疫苗的生产。

Vnukovo-32株也是以类似的方式在前苏联用于狂犬病疫苗生产的。

此外,人用疫苗也有以牛肾细胞、犬肾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生产的,后者采用的病毒株为Flury LEP C25。

人用狂犬病原代仓鼠肾细胞成品疫苗有冻干和液体2种剂形,由原代仓鼠肾细胞培养的狂犬病病毒固定毒株经甲醛灭活后制备,是我国此前主要的人用狂犬病疫苗品种。

狂犬病固定毒北京株在适应原代仓鼠肾细胞(PHKC)培养后,用于疫苗生产。

该毒株是1931年从中国北京1条死于狂犬病的犬脑内分离得到的。

通过在兔脑内连续传代后得到固定毒株,到1980年为止主要用于Semple神经组织疫苗的生产。

狂犬病病毒Vnukovo-32株是SAD株的衍生株,该毒株源于1935年从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一条犬中分离出的野毒(SAD),经鼠脑和PHKC交替传代传代35代,再在37℃下经PHKC连续传10代,达到第32代,完成该毒株在原代仓鼠肾细胞(PHKC)中的适应,即称为Vnukovo-32。

适应的毒株,在32℃,PHKC上培养,以第33代~178代毒建立基础种子库和工作种子库,-60℃或冻干保存。

2.2 传代细胞培养技术人二倍体细胞(Human diploid cell, HDC)疫苗是最早商品化的细胞培养疫苗,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其他狂犬病细胞培养疫苗的参照标准。

法国Marcy l ´Etoile的Merieux研究所和德国Marburg的 Behring研究所研制的人二倍体细胞疫苗均以人二倍体细胞MRC-5培养,经β-丙内酯(BPL)灭活后制得。

两者不同的是,Behring研究所生产的疫苗经梯度超速离心进行浓缩和纯化,而Merieux研究所系通过超滤实现疫苗的浓缩。

人用纯化鸡胚细胞疫苗(PCEC)是以原代SPF鸡胚细胞培养制备的,该疫苗为冻干品,其制备过程主要包括β-丙内酯灭活后狂犬病病毒抗原的纯化和浓缩等。

早期对组织培养的研究发现,经鸡胚细胞培养的低代狂犬病病毒Flury株(low egg passage Flury strain, Flury-LEP)更适于作为疫苗株使用。

在此基础上,1973年以Flury-LEP株研制出兽用灭活疫苗。

以此系统进行人用鸡胚细胞疫苗的生产,首先须将收获的狂犬病病毒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达到浓缩、纯化的目的。

改良后的抗体结合试验可以用于灭活后狂犬病病毒抗原成分的定量。

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多种适用于纯化鸡胚细胞疫苗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并开始了在人的临床试验。

恒河猴胎猴肺二倍体细胞(FRhMDC)疫苗是由美国的公共卫生部的密歇根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

1979年开始在志愿者中进行临床试验, 1988由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暴露前后狂犬病防治。

人用狂犬病犬肾细胞疫苗是利用犬肾细胞在微载体上培养的。

疫苗的冻干品包括经ß-丙内酯灭活的狂犬病病毒固定毒株和用以吸附病毒的磷酸铝佐剂。

建立了敏感的细胞系和细胞株以后,可以系统研究狂犬病病毒及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迄今已有很多传代细胞系用于动物狂犬病疫苗的制备,如BHK-21、仓鼠肾成纤维细胞(Nil-2)和鸡胚相关细胞(CER)。

但由于某些细胞系的异源特性和潜在致瘤性,目前只有猴肾细胞Vero用于人狂犬病疫苗的制备。

人二倍体细胞(WI-38)在1964年首次报道用于人狂犬病疫苗生产,此后,其他二倍体细胞如人胚肺细胞(HEL)、人肺细胞(MRC-5)和恒河猴二倍体细胞系也用于人狂犬病疫苗生产。

除了上面提到的细胞以外,狂犬病病毒还可在胚胎鸡肌管、鼠的巨噬细胞、大鼠感觉神经系统、大鼠垂体肿瘤细胞、黑山羊和豚鼠肾细胞、胎儿蝙蝠细胞、人滑液(McCoy)细胞、日本鹌鹑胚胎细胞和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中复制。

病毒接种昆虫细胞也能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抗原,但其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细胞。

人和小鼠源的成神经细胞瘤细胞已广泛用于狂犬病病毒研究,尤其是鼠成神经细胞瘤细胞(NA-C1300,为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陷细胞株),显微镜下观察,该细胞与人的神经元大致相同,细微结构都有神经元样形态,在微管蛋白、神经递质合成酶和可兴奋细胞膜上也有很多共同特征。

狂犬病病毒固定毒株HEP Flury和LEP Flury可以在原代鸡胚细胞中培养,经β-丙内酯(BPL)灭活后制备疫苗。

20世纪60年代,Kondo等研制出了纯化的鸡胚细胞培养疫苗(PCEC),1980年批准使用。

此后,很多国家引入了纯化鸡胚细胞培养疫苗用于暴露后治疗,特别是一些东南亚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