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生态系统退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

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生态系统退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两大类,早期生态系统的退化主要是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工业革命以来,人为干扰在生态退化中起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

(1)自然因素

生态系统中,无论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是分解者,它们的生存和生命活动均与栖息地的土质、温度、降水、风力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如地震、火山、滑坡、崩塌、泥石流、鼠虫害、冰川、冰雹、洪水、干旱、海啸、寒流、暴雨、飓风等这些地质灾害、气候灾害均会破坏生态系统中的生存空间、土壤肥力,造成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减少,生态系统的功能丧失。例如,气候干旱,使生态系统内水源枯竭,土层疏松而干燥,土壤肥力不够,植物种类与数量显著减少,相应的动物种类与数量也明显减少,系统生产力下降;此外,由于干旱,地表松散,产生了大量沙粒和粉尘,最终形成了风沙气候。

秘鲁的海面,每隔六至七年就发生一次海洋变异现象。水温升高,来自寒流系的鱼类大量死亡;鱼类的死亡使以鱼为食的海鸟无法生存。仅1965年发生的死鱼事件,就使1 200多万只海鸟饿死。海鸟的大量死亡,导致鸟粪锐减,农田减产,良好的海洋生态系统被破坏,寒流是罪魁祸首。

实用文档

草原鼠害可以破坏草原生态系统。黄河源区鼠类以高原鼠兔和高原田鼠为主,对草地的破坏性极大。鼠类不仅啃食草根,造成植物死亡;而且挖穴掘洞,破坏土壤。一只成年鼠兔日食青草70g,全年食草量达20-30ks。高原鼠兔严重区有效洞穴可达2100个/k m2。鼠害不仅引起草场植被的退化演替,而且掘出的大量沙土在雨水和风力的侵蚀下,造成沙漠化的扩展。

(2)人为干扰

尽管自然灾害给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巨大,损失惨重,但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并不是频繁而连续的,而且危害只涉及灾害发生的地区,影响范围不是很广。而人为干扰在加速生态系统的退化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人类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千百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增加,人类以不同的方式愈来愈强烈地干扰着自然生态系统的稳态。人类用自己强大的技术力量不停息地向大自然宣战,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主宰着大自然的命运。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取消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说过,“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而“要警惕大自然的报复。”恩格斯以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人为破坏生态的危实用文档

害。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如下两大方面: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干扰,即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度索取,引起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如砍伐森林、过度放牧、乱捕滥猎,围湖造田等,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性失衡;对生态系统的功能的干扰,即由于大量工业和生活废弃物排人自然界,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净化的能力,造成了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失衡。

实用文档

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

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 刘国华傅伯杰陈利顶郭旭东 摘要:生态退化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而且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生态退化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本文对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即: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各个类型的现状、特征及分布。为我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生态退化;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沙漠化;水土流失;中国 分类号:Q146,Q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933(2000)01-0013-07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degraded ecological types in China LIU Guo-Hua, FU Bo-Jie, CHEN Li-Ding, GUO Xu-Dong(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085,China) Abstract:As a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the world, ecosystem degradation not only exhausts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decreases biodiversity, but also seriously hinder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economy and threaten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refore, the ecosystem degradation has brought every government′s and ecologist′s attention. The main types of ecosystem degradation in China, including degradated forest ecosystems, desertification and soil erosion, ar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the each type are expounded.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provide basic data for the natural resource uses and degradated ecosystems resto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Key words:ecosystem degradation; degradated forest ecosystems; desertification soil erosion; China 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是当今世界上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生态环境的退化已引起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1~4],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也成为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5~8]。 生态环境退化是指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以及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下降以及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土地资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生态环境退化的特点是: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其恢复是非常艰难的,主要表现在恢复时间长以及资金投入大,而且,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当前全球生态破坏问题主要表现在森林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湿地萎缩等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的短缺以及气候变异、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化和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本文通过对我国森林破坏、土地沙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等重大生态破坏问题进行分析,全面论述其现状、特点和分布,为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其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信息。虽然湿地萎缩等也是我国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之一,但由于其面积相对

草地退化原因及灌丛化现象分析

草地退化原因及灌丛化现象分析 草地退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草地植被质量下降、功能减弱的现象。草地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平衡和提供人类生存所需的资源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草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草地退化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两个方面。 自然因素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草地退化。例如,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温度升高、降水不足、干旱频繁等因素都会对草地的生长和发育造成影响,使其逐渐失去生机。此外,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风沙等也会对草地造成破坏,加速草地退化的进程。 人类活动因素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的发展,人类对草地的开垦和利用逐渐加剧,对草地的压力不断增大。首先,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地植被的破坏和土壤的侵蚀,使草地逐渐失去生长能力。其次,过度开垦和过度利用草地也是导致草地退化的重要因素。大规模的农田开垦和草地利用会破坏原有的草地生态系统,并改变水土流动的方式,进一步加剧草地退化现象。此外,乱砍乱伐、堆填垃圾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会破坏草地的生态环境,加速草地退化的进程。 草地退化导致的灌丛化现象是指在草地退化过程中,草地植物逐渐被灌木和灌木丛取代的现象。灌丛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草

地植被遭受到破坏,草本植物的数量减少,而由于灌木和灌木丛对干旱和贫瘠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因此它们逐渐占据了草地的生态空间。此外,灌丛坚硬的根系会破坏草地的土壤结构,加速草地的侵蚀和土壤水分的流失,使草地退化的速度更加迅速。 要解决草地退化和灌丛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措施。首先,加强生态保护,保护好原有的草地植被和生态环境,限制环境恶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地的破坏。其次,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合理规划放牧、农田开垦和草地利用的方式,避免过度压力对草地造成的伤害。此外,加强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工作,通过人工种植和生物修复等手段恢复退化的草地生态系统,促进草地植被的生长和更新。最后,增加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草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未来的工作中,各国政府和科研单位应加强合作,加大对草地退化和灌丛化问题的研究力度,推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解决草地退化和灌丛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草地退化和灌丛化问题的根本解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草地退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需要加强合作,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草地的恢复和保护。 首先,加强监测和评估。草地退化的过程往往是逐渐的,需要通过定期的监测和评估来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监

论述生态系统的退化原因与恢复途径

论述生态系统的退化原因与恢复途径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等许多方面,而生态系统的退化是一个 复杂的过程,可能涉及生物、化学、地理等许多因素。本文将从不同 角度探讨生态系统的退化原因以及恢复途径。 一、退化原因 1.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例 如森林砍伐、建筑、工业生产、农业、畜牧业等。这些人类活动导致 了土地的过度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以及环境质量的下降,从而 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2.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也是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气温升高导致 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和水资源不足等问题。这些因素可以影响生态 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的适应力,并影响种群数量和分布。 3.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也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如大面积洪灾、干旱、风 暴和地质灾害等。这些自然灾害破坏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物 种群落,对土地资源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从而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恢复途径 1.减少人类破坏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减少人类破 坏生态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包括生态旅游、公园建设、环保宣传等,可 以有效地缓解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恢复其平衡。 2.保护野生动植物 保护野生动植物是生态系统恢复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野 生动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损失往往会对生态系统 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应加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力度,特别是那些 处于濒临灭绝状态的物种。 3.加强科学研究与管理 科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变化。研究成果可以启 示我们如何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并预测未来的走向。同时,对生态系 统进行有效管理可以减少生态系统的退化,从源头上制止事态的恶化。 总结:生态系统的退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来 恢复生态平衡,我们可以保持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并使人类 和自然环境共存。我们每个人都应参与到生态恢复工作中来,这样人 类才能永久生存下去。

草地退化的原因和控制策略

草地退化的原因和控制策略草地退化是指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或丧失的过程,导致草原植被减少、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影响。草地退化的原因复杂,涉及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本文将探讨草地退化的原因和控制策略。 一、草地退化的原因 1、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不断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如旱灾、洪灾等)频繁发生,进而引起草地植被减少、草原动物数量下降等问题。 2、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过度放牧的农民常常对自己的牲畜数量失去控制,草原承载能力受到限制,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稀疏、土壤侵蚀等问题。

3、过度开垦 草地过度开垦是指为了种植农作物或建设城市而对草地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干扰和改造。草地过度开垦破坏了草原的自然生态系统,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 4、过度采伐 草原过度采伐是为了采伐树木或搬运土壤而对草地进行人工干扰。采伐树木可以导致草地植被减少、荒漠化严重,采土则容易引发土地塌陷。 5、其他人为干扰 除了上述因素外,草地退化还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其他因素,如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有毒物质,过度消耗水资源等。 二、草地退化的控制策略

1、建立草地保护和复原机制 制定草地保护和复原的政策和法规,提高公众和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增强大众保护草地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支持并鼓励植被恢复和土壤改进等措施。 2、草地的推荐利用模式 通过科学管理(如定期的放牧、改变栏舍管理模式、旋转牧草地等)控制放牧数量和草地负载,让草原得到恢复和繁荣。 3、草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 通过对资源合理利用的推动,增加草地收益后,应改善草地保护和还原,鼓励种草、饲养和开发植物资源等。 4、挖掘草地具有特色的产业

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随着人类的发展壮大,生态系统逐渐面临着严重的退化问题。毁林垦荒、乱砍滥伐、过度养殖等行为不仅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也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一、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生态系统退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自然环境角度出发,下面几个原因是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 1、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大。大规模的灌溉、草地的过度放牧、卫星图像显露不可逆的毁林垦荒、工业化对环境的污染、矿山采掘等活动,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2、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也是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之一。现在,气候变化给全球带来了更多异常天气。极端的天气有时会破坏生态系统,同时也使物种适应新环境的难度更大。 3、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同样造成了不小的伤害。洪水、干旱、地震等灾害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例如,洪水常常将氮和磷等化合物带到水体中,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对水生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二、生态系统退化的防治措施 1、加强环境教育

重视环境教育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有助于人 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保护生态环境。 2、推行节约型社会 推行节约型社会也是防止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手段。通过理智消费和科学技术 推广,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对于生态保护至关重要。 3、加强环境管理 加强环境管理也是保护生态系统的有力方式。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并实施严格的国家法律法规来监督环境管理工作,确保企业和生产者遵守环保法规,从而防止生态系统继续受到污染。 4、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过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最大限度地能够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完整性。可持续发展实践应该基于生态系统的协同性和平衡因素,以确保能够满足当前需 要而不损害未来的需求。 5、重视生态补偿 加强生态补偿是防止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方法。生态补偿是通过给负责生态系 统损失的人提供经济补偿,以鼓励他们保护环境,并防止特定群体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结论 生态系统退化是全球环保议题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无论是人类活动、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还是其他因素都是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之一。要保护生态系统,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有效途径,比如加强环境教育,推行节约型社会,加强环境管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生态补偿等。这些措施能够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并还原环境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从而保护我们的家园。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退化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生态系统退化 生态系统: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体)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具有保持系统各组分成分稳定,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自我调节并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能力。 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动态平衡。当生态系统与外界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时,都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外界干扰在系统的耐受范围内时,由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并恢复的能力,既有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也有可能达到新的平衡。当外界干扰强度过大或干扰时间过长时,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物种类及数量将发生明显下降,使得生态系统的演替处于退化状态,简称生态退化。 自然因素造成的生态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 引起生态系统改变的重要因素: (1)间接驱动力: 1、人口的急剧增长,增加资源和环境的总消耗量; 2、人均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人均索取量; 3、妇女地位的提高、民主决策的加强、多方环境协议的制定等,使社会政治驱 动力作为影响决策的力量,向着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 4、人们的价值观、信仰和准则,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和环境认知价值,间接驱 动着生态系统的变化; 5、科学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系统产生正反两方 面的效应。技术进步,使大部分农产品的单位产量得到提高,也使砍伐森林的能力提高,海洋捕鱼的广度与深度加大,导致森林系统与海洋系统的破坏比以往更为广泛与迅速。 (2)直接驱动力:1、栖息地的被改变;2、过度开发;3、全球气候变暖。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系统共性:1、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2、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3、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1、太阳辐射(直射和散射);2、无机物质;3、有机物质;4、土壤。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1、生产者;2、消费者;3、分解者(又叫还原者)。 食物链:生物之间存在的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 食物网: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的复杂的捕食关系。某个环节(物种)缺失时,其他相应环节能起补偿作用

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及过程

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及过程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生物群落与环境中,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生物群落 及其与环境互动的系统,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不仅是自然界的 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水资源、恶性疾病预防等服务,但随着人类活 动的不断扰动和干扰,生态系统逐渐开始退化。本文将探讨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及过程。 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生态系统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包括火山喷发、 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它们会破坏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和生态平衡,引发物种灭绝、生态 系统破碎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2.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工 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例如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采等行为,都会使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 生境的破坏:生境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各种生物的栖息地。人类活 动的不断干扰和利用,破坏了生物的栖息环境,导致物种数量的减少,生物多样性的减弱。例如,城市化使得建筑物和公路逐渐取代自然环境,丧失了许多动植物生存的地方。 2. 水资源的污染:水是维系生物生存的基本元素,但随着农业、工业等人类活动的 不断扩张,水资源受到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水污染会导致水中生物群落的丧失,以及水 污染物质的离子浓度的增加,毒性物质的沉积和富营养化的加重。 3. 动植物的丧失:生态系统包括了许多动物和植物。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动植物 种群数量的减少已成为生态系统退化的一个征兆。千百万年来早期人类的走过的轨迹,留 下了许多动植物物种的痕迹,但目前随着市场喜好和断种野味,很多野生动植物面临灭绝 的命运。 4. 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生命生命系统维系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而人类活 动干扰生态环境,会损害生态平衡系统,导致生物系统的破坏。人类的非法跨越是导致破 坏平衡和系统的道德和不可避免的铁律,例如闯红灯,非法开采,飞行无人机等等。 结论: 总之,生态系统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扰动和干扰,逐渐开始退化。在考虑地球生态的 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尤其是要考虑更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人类应该尊重并保护自 然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生态学——若尔盖湿地退化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案

若尔盖湿地退化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案 若尔盖高原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对维护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稳定区域温室气体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在阻止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向东南方向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同时也是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关键的地区之一,在研究全球生态系统变化和保护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加之若尔盖湿地海拔高,气温低,生物的生存、繁殖和活动能力低,若尔盖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严重,沙化日益加剧。通过观看短片和广泛查找资料,本文主要总结了导致诺尔盖湿地退化的因素以及提出了一些对于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湿地退化因素分析 (1)气候变化 ●降水量减少:年降水量的变化尤其显著, 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降雨量的减 少使得整体呈现干旱化的趋势。 ●气温增高:年均气温在波动中呈现增长的趋势, 使土壤水分损失增加, 导致 区域干旱化, 进而加速湿地、草地退化的过程。 (2)人类活动 ●开沟排水:为了满足牧业对草场资源的需求, 扩大牧场, 当地把沼泽地作为 备用草场资源进行开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沟排水疏干沼泽的工作。排水三年后的沼泽, 土壤理化性质有相应改变, 地表植物演替加速, 由沼泽向草甸演变, 牧草产量增加。然而, 湿地开沟排水是人为干预自然沼泽的重大行动, 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是在短期内导致沼泽迅速退化最严重的干扰活动; ●过度放牧: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生态恢复,造成了土壤板 结、草场荒漠化、牧草产量和质量不断下降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导致牧区放牧的恶性循环,不断蚕食破坏湿地和草原,同时也成为制约当地牧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公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导致湿地的水文状况和土壤结构 受到了直接的破坏。于此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对湿地中的动物造成了巨大影响,使得生态环境日益脆弱; ●过度开垦:为解决牧区人口的增长导致的粮食问题,出现了大量的开垦荒地 现象。由于水资源不充足或者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开垦的荒地弃置最终造成土壤沙化; ●泥炭开发:泥炭层是湿地涵养水源的重要物质, 泥炭层的丧失将直接导致湿 地水源涵养功能的大大降低。泥炭的滥采乱挖,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利, 对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构成重大威胁。 (3)生物灾害频发 生物灾害是若尔盖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若尔盖湿地最严重的生物灾害

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生态系统退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

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生态系统退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两大类,早期生态系统的退化主要是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工业革命以来,人为干扰在生态退化中起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 (1)自然因素 生态系统中,无论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是分解者,它们的生存和生命活动均与栖息地的土质、温度、降水、风力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如地震、火山、滑坡、崩塌、泥石流、鼠虫害、冰川、冰雹、洪水、干旱、海啸、寒流、暴雨、飓风等这些地质灾害、气候灾害均会破坏生态系统中的生存空间、土壤肥力,造成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减少,生态系统的功能丧失。例如,气候干旱,使生态系统内水源枯竭,土层疏松而干燥,土壤肥力不够,植物种类与数量显著减少,相应的动物种类与数量也明显减少,系统生产力下降;此外,由于干旱,地表松散,产生了大量沙粒和粉尘,最终形成了风沙气候。 秘鲁的海面,每隔六至七年就发生一次海洋变异现象。水温升高,来自寒流系的鱼类大量死亡;鱼类的死亡使以鱼为食的海鸟无法生存。仅1965年发生的死鱼事件,就使1 200多万只海鸟饿死。海鸟的大量死亡,导致鸟粪锐减,农田减产,良好的海洋生态系统被破坏,寒流是罪魁祸首。 实用文档

草原鼠害可以破坏草原生态系统。黄河源区鼠类以高原鼠兔和高原田鼠为主,对草地的破坏性极大。鼠类不仅啃食草根,造成植物死亡;而且挖穴掘洞,破坏土壤。一只成年鼠兔日食青草70g,全年食草量达20-30ks。高原鼠兔严重区有效洞穴可达2100个/k m2。鼠害不仅引起草场植被的退化演替,而且掘出的大量沙土在雨水和风力的侵蚀下,造成沙漠化的扩展。 (2)人为干扰 尽管自然灾害给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巨大,损失惨重,但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并不是频繁而连续的,而且危害只涉及灾害发生的地区,影响范围不是很广。而人为干扰在加速生态系统的退化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人类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千百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增加,人类以不同的方式愈来愈强烈地干扰着自然生态系统的稳态。人类用自己强大的技术力量不停息地向大自然宣战,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主宰着大自然的命运。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取消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说过,“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而“要警惕大自然的报复。”恩格斯以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人为破坏生态的危实用文档

退化生态系统概述

退化生态系统 定义:指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两者的 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 表现:生态系统基本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下降,生产力下降 生态恢复技术分为土壤改造技术、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技术、防治土地退化技术、小流域综合整治技术、土地复垦技术等五类。 生态系统退化的特征 (1)生物多样性降低 乱捕滥猎,使珍稀动物的生存受到威胁;过度采挖珍贵草药,将稀有植物推向绝灭的边缘;森林的“收割式”砍伐,草原的过度放牧,不但使某些树种、草种难逃天灾,也使野生动物失去了生活的空间,令其走投无路,慢慢地在地球上消失;大气、水、土壤的污染,仿佛为动植的生命加入催化剂,使其未老先衰。所以说,生态系统的退化,使生物种类大大地减少,部分物种将有灭绝的危险。 (2)生产力下降 生态系统退化,其结构的破坏是重要的因素。而动物、植物是生态系统结构的主体。植被的破坏、动物的捕杀,会使系统内生物成分降低;随之,植被的减少,对太阳能的利用减弱,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降低,植物为正常生长消耗在克服环境和不良影响上的能量增多,净初级生产力下降;生产者结构和数量的不良变化也导致次级生产降低,即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的数量大大减少。因而退化的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生物量会显著降低,这是生态系统退化最鲜明的特点。 (3)食物链、食物网简单化 由于某个物种的减少或缺失,会使食物链缩短、部分链断裂和解环,单链营养关系增多,种间共生、附生关系减弱,甚至消失。这样有利于系统稳定的食物网变得简单化、破碎化,系统会越来越不稳定。 (4)生物利用和改造环境能力弱化,功能衰退 植被的减少,会直接导致植物固定、保护、改良土壤及养分能力弱化;调节气候能力削弱;水分维持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加,引起上壤退化;防风、固沙能力弱化;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能力弱化;美化环境等文化环境价值降低或丧失。这种表现在退化的生态系统中是最为常见的,带来的后果也是最惨重的。 (5)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出现危机和障碍 由于系统退化,食物链、食物网简单化,使得生物循环的周转时间变短,周转率降低,因而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弱,能量流动受阻,大量的营养元素滞留在环境中,系统能量损失增多。最明显的莫过于系统中的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时,氮、磷的增多,致使藻类大量增殖,浮游动物成倍增加。这些幼植物死亡后,消耗大量氧分解尸体及残体,使水中严重缺氧,鱼、贝等死亡。这样,动植物残体又释放大量营养元素于水中,造成水体物质的恶性循环,能量流动中断或阻塞,系统崩溃、瓦解。 值得提出的是,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植物及其种群,在退

草地退化的原因与治理

草地退化的原因与治理 一、草地退化的原因 草地退化是指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逐步损失和退化。它是由于 一系列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导致的。下面就草地退化的原因 简述如下。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土地侵蚀、地质构造等都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着草地的退化。例如,气候变化将导致气候模式的不稳定,从而影响草原的降雨量。土地侵蚀将导致草地的土壤贫瘠,水分 含量下降。地质构造将影响草地的成分,不能满足草地生态系统 的需要。 2.过放牧 过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在草地退化过程中,牧民不断 地增加放牧的数量和密度,从而破坏了草地的表层。当牧草无法 应对过多的牧畜,为了获得足够的养分,哪怕是土壤中的根系, 牧畜将对根系进行吃草,导致草地的退化。 3.过度开垦和砍伐森林 过度开垦和砍伐森林是指由于农业生产的需求,人们将草地和 森林改变成耕地。这样做会增加草地的水分蒸发量,影响草地生

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从而导致草地退化。同时,过度开垦和砍 伐森林会使山区的河流、水源水土流失,导致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 4.化学污染 化学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中的各种污染,如破坏环境的工业排放、农业废弃物等进入到草地生态系统中。在这种情况下,草地的重 金属和化学物质的污染会影响土壤的肥力和含水量从而导致草地 退化。 二、草地退化的治理 草地退化问题给环境和生态都带来巨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 解决草地退化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及相关组织关注的重点。下 面将介绍几种治理草地退化的方法。 1.草地疏浚 草地疏浚指的是治理草地退化的方法,采取这种措施时,应该 选择草地的根系部分和杂草,这样可以培养更多的适于草地生长 的植物。草地疏浚能够提供更多的养分和保护性,帮助草地生态 系统重新恢复。 2.种植优良物种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第一章水生态系统概述 水生态系统以水为载体,包括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两 种类型。淡水生态系统主要由河流、湖泊、水库、沼泽和湿地等 组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之一。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 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生物数量和种类都极其丰富,对全球气候和 海洋环境保持着重要影响。 水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仅直接影响水资源的供给和质量,还会引 发其他环境问题,例如生物多样性流失、陆地生态系统退化、气 候变化等。因此,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水生态系统破坏原因 水生态系统破坏的原因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污染:水污染主要由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 等污染源导致,会严重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过度捕捞:海洋生态系统中,过度捕捞不仅会引起渔业资源 的枯竭,而且会使水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3.生物入侵:外来物种的过度入侵也会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生态 平衡,破坏原有的生物多样性。 4.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会导致水生态系统中气温、气压、降水 和海平面等多个因素的不稳定,对生态平衡产生严重影响。 第三章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 1.水质监测技术:水质监测技术是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基础,可以及时监控水体中的各种污染物质,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 供可靠数据。 2.湿地修复技术:湿地是自然界重要的水生态系统组成部分, 湿地修复技术可以帮助修复破坏的湿地系统,提高湿地的生物多 样性和生态平衡。 3.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具有吸附、代谢和分解污 染物质潜力的生物,将其引进到水生态系统中,起到净化水环境 和恢复生态平衡的作用。 4.生态工程修复技术:生态工程通过采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手段,使破坏的水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并保持其生态平衡状态。 第四章案例分析 1.湿地修复案例:中国历史上曾有大面积湿地被破坏,北京市 周边的环秦淀湿地也曾长期面临着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严重问题。

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与保护研究

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与保护研究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不断加深,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与保护研究逐渐成 为一个重要的领域。土地作为人类生活的基础,其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着人类的福祉和未来。因此,评估土地生态脆弱性,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概念与方法 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的内外环境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 自然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科学综合分析,判断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评价的结果可以告知政府和决策者建设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避免或减小生态环境的破坏。 常用的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包括综合评价法、指标模型法、层次分析法等。其中,综合评价法通过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权重,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估。指标模型法则根据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地形态等指标,构建数学模型,进而评估土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层次分析法则通过层层进行比较和权重分配,对土地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估。 二、土地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土地生态脆弱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状况、植被覆盖等,是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人为因素如开发、过度利用、污染等,对土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经济因素是土地利用的重要动力,包括农业、工业、城市化等。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评价土地生态脆弱性时必须全面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以 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只有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才能为保护土地生态系统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土地生态脆弱性保护的措施和意义 在评估出土地生态脆弱性后,就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来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优化资源配置等。 首先,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是保护土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科学规划和科学管理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其次,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也是保护土地生态系统的必要措施。通过采取植树造林、沙漠治理等措施,可以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提高其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 最后,优化资源配置也是有效保护土地生态系统的途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可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与保护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它需要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综合分析。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全面考虑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才能实现土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这对于人类的福祉和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与保护研究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

(完整版)恢复生态试题库

(完整版)恢复生态试题库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8 个,每个 2 分,共16 分) 1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如何修复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原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动态损害的一门学科,其内涵包括帮助恢复和管理原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的过程。 2 生态恢复:使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过程。 3 生态系统退化: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自然干扰或人为干扰或二者的共同作用下) ,生态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导致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或人类生存的变化( 量变或质变),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造成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 5 生态型:种群内分化出来的一些适应特定生境条件的类群成为生态型. 6 种群对策(bionomic strategy) :是指物种在生存斗争中为求得生存而对环境条件采取的适应方式。 7 优势种( dominant species) :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8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优势种中的最优者,即盖度最大(重量最大) ,多度也大的植物种。 10 偶见种(rare species) :偶尔在群落中出现的物种,称为偶见种。 14 人为设计理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 15 自我设计理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的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 16 护理植物:指那些在其冠幅下辅助或护理其他目标物种( target species )生长发育的物种。 18 关键种:物种的存在会影响整个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 (2)生态退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3)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 (4)全球变化生物学 (5)生物对受损环境的监测 (6)生物修复和生态重建 (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我国的优先研究领域: (1)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 (2)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 (3)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 (4)食品、中药、饮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及清洁生产 (5)环境因素和我国人群健康 (6)转基因产品、生物入侵 (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第二章生物与受损环境 1、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2、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环境。 3、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两者之间的区别: 4、受损环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污染环境,一类是生态破坏。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概念和实质: (1)环境污染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本质:环境污染在本质上是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资源(一种工业和生活原料)进入到环境中所出现的后果。 (2)生态破坏概念: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本质:生态破坏其本质是对人类有用部分的环境因素作为资源而过度利用所出现的后果。 第三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1、生物转化:是在生物体内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的现象。 2、生物放大:是指食物链中不同层次的生物可以逐级浓缩外源性物质的作用,结果使在级 别越高的生物中浓度越高。 第四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和毒害作用 1、污染物的“三致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 2、环境激素的定义、作用机制、特点及危害: (1)环境激素: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对人体内和动物体内原本营造的正常激素功能施加影响,从而干扰内分泌系统的物质,统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 1.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怎样划分的? 2. 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对象? 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3. 环境生态学产生与发展过程。 4. 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 5. 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积化;政治化。 6.名词及术语 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学,环境危机,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空洞,酸雨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反馈。 生态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

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环境危机: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 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地球温暖化: 臭气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 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 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生物与环境 1、什么是生物的协同进化?举例说明。 生物的协同进化主要是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而环境不公包括非生物因素,也包括其他生物。 例: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捕食对于捕食者和猎物都是一种强有力的选择:捕食者的压力下,猎物必须获得狩猎的成功,而猎物的生存则依赖逃避捕食的能力。在捕食者的压力下,猎物必须靠增加隐蔽性、提高感官的敏锐性和疾跑来减少被捕食的风险。 2、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生物多样性:也就是“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影响因素:1、物种生物量2、物种的属性3、生物地化循环4、系统的稳定性 3、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

恢复生态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1说明恢复生态学的含义。 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学术观点 (1)强调受损的生态系统要恢复到理想的状态:(美国自然资源委员会)使一个生态系统回复到接近其受干扰前的状态即为生态恢复。 (2)强调生态恢复的应用生态学过程:(彭少麟等1995)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与类型、生态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一门科学。 (3)强调退化生态系统的整合性恢复:(国际恢复生态学会SER)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 1.2简述恢复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答:(1)强调自然恢复与社会、人文的耦合; (2)强调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理论上都要跨越边界; (3)强调以生态系统为基点,在景观尺度表达; (4)强调生态恢复的景观设计; (5)强调生态系统边缘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的作用; (6)强调生态恢复在全球变化中的意义。 1.3试从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历程论述恢复生态学的实践性。 答:社会实践性是恢复生态学学科的主要应用特征,它表现在整个学科是以社会现实的退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解决实际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主要目的。 1.4如何理解恢复生态学的综合性。 答:(1)学科的交叉与综合 恢复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很多来源于生物学、地学等等应用性学科,恢复生态设计众多的学科,需要跨学科的交叉和综合。 (2)学科的自然属性上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决定其只有自然边界而没有政治边界,为了解决生态恢复的问题,必然需要多个行政区甚至国家建立协作关系并发挥其作用,从而使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实现成功的生态恢复。 第二章生态系统退化及其机制 2.1什么是退化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有什么特征? 答:(1)生态系统的正常状态在干扰的作用下失衡,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负向变化,与原正常生态系统比较其功能低下,这样的生态系统则被称之为受害生态系统或退化生态系统。 (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自然景观、结构特征、功能过程(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水分平衡等生态过程)、生物的生理生态学特征等。 2.2试论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答:(1)植被的破坏与减少 由于人们大量使用木材,特别是用于造纸和饲养牲畜,以及森林大火等原因,迄今世界原始森林有2/3已消失。 (2)侵蚀

恢复生态试题库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8个,每个2分,共16分) 1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如何修复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原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动态损害的一门学科,其内涵包括帮助恢复和管理原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的过程。 2 生态恢复:使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过程。 3 生态系统退化: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自然干扰或人为干扰或二者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导致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或人类生存的变化(量变或质变),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造成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 5 生态型:种群内分化出来的一些适应特定生境条件的类群成为生态型. 6 种群对策(bionomic strategy):是指物种在生存斗争中为求得生存而对环境条件采取的适应方式。 7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8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优势种中的最优者,即盖度最大(重量最大),多度也大的植物种。 10 偶见种(rare species):偶尔在群落中出现的物种,称为偶见种。 14 人为设计理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 15 自我设计理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的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 16 护理植物:指那些在其冠幅下辅助或护理其他目标物种(target species)生长发育的物种。

18 关键种:物种的存在会影响整个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19 功能群:具有相似结构或功能的物种的集合。这些物种对生物群落具有相似的作用,其成员相互取代后对生物群落过程具有较小的影响。 20 恢复潜力度(RP):退化群落更新库组成结构与更高演替阶段组成结构间的相似度定义为退化群落自然恢复潜力度。 21 恢复度(RD):退化群落通过自然恢复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与顶级群落阶段最佳群落的相似程度。 22 恢复速度(RS):单位时间内群落恢复度(或各特征指标恢复度)向顶级群落方向发生的位移。 23 物种框架法是指在距离天然林不远的地方,建立一个或一群物种,作为恢复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 24 栖息地(habitat):即生物出现的环境空间范围,一般指生物居住的地方,或是生物生活的地理环境。 25 栖息地片断化:是由于人为因素或环境改变而使得景观中较大面积的自然栖息地不断地被分割成片断或降低生态功能而造成的。 27 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 28 草地生态系统:在一定草地空间范围内共同生存与其中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综合自然体。 31 中度干扰假说:只有少数种类能够承受频繁和重度的感染,也只有少数植物能够在长期缺乏干扰下生存;而大多数植物能够在由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斑块所组成的异质生境中得到各自的位置,在中度干扰下生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