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在糖尿病肾病便秘患者中的应用

中医护理在糖尿病肾病便秘患者中的应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模式对糖尿病肾病便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医院收治的94例糖尿病肾病便秘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特色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模式对患者便秘的干预效果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6%,高于对照组的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每分钟的肠鸣音次数平均为

(3.73±0. 62)次,高于对照组的(1.79±0.4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每天腹胀情况平均为(1.25±0.30) h,低于对照组的

(2.14±0.4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GLU为(6. 98±2. 01)mmol/L低于对照组的(7.42±3.67)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HbA1c为(7. 02±1. 06)%,低于对照组的(7. 31±1. 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医特色护理模式可显著改善糖尿病肾病便秘患者的便秘情况及胃肠道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护理;糖尿病肾病;便秘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可诱发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衰竭,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肾病属“消渴病”、“肾病”范畴,病机为阴虚火旺,糖尿病发病之初表现为阴分亏虚,无力制阳,迁延日久,阴损及阳,五脏俱损【2】。临床主要表现为各脏器的火旺交叉出现,典型的为大便干结,这可能与患者的自主神经病变、代谢和胃肠激素紊乱、体内缺水等有关【3】。故本研究以改善患者的便秘情况为护理目标,运用中医特色护理模式对糖尿病肾病阴虚燥热便秘患者实施干预,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94例的糖尿病肾病阴虚燥热便秘

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各47例。观察组男21例,女26例;年龄平

均(52.3±8.6)岁;糖尿病病程平均(7.53±2.24)年;便秘时间平均(7.73±3.45)

个月。对照组男20例,女27例;年龄平均(53.8±7.2)岁;糖尿病病程平均

(7.24±2.64)年;便秘时间平均(7.83±3.76)个月。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4】和糖尿病肾病阴虚燥热的中医辨证【5】;②符合功能性便秘罗马Ⅲ标准【4】;③患者均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①患有胃肠道器质性疾病者;②患有严重精神病者;③对治疗药物过敏者;④

孕期及哺乳期妇女。

1.4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向患者解释发生便秘的原因及糖尿病的有关

知识;讲解饮食疗法的必要性,指导患者合理安排膳食;耐心讲解每种药物的作用

及正确使用方法;讲解本病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掌握自我监测

血糖和尿糖的方法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中医特色护理干预。(1)辨证施护:护士根

据患者体质、疾病证候等差异,运用中医整体观的理论,对阴虚燥热患者进行辨

证指导。①生活起居护理:中医认为阴阳变化皆有规律,故护理人员需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春季提醒患者避风邪和防外感,秋季防干燥等。督促患者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创伤。②膳食调护:根据“养阴清热【6】”的饮食原则,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身高、体

质量等方面状况进行评估,并制定个性化饮食指导。提醒患者定时定量进餐,尽

可能选择膳食纤维含量较多的主食,降低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量,改变膳食结构,

从而控制血糖升高;提醒患者定时定量喝水,有助于促进肠道清洁,刺激肠道蠕

动改善便秘【7】。③运动护理:中医强调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即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的结合。因此应根据根据患者的爱好和耐受力指导其选择合适的运动,引导其意念专注、呼吸调节、和形体运动三者的协调配合,达到形神一致,形体

内外和谐,动静得宜。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并以“汗出”

的生理现象与“身体轻快”的自我感受控制运动的量与强度。④情志调摄:中医

认为情志会影响人体阴阳、气血经络和脏腑功能。根据患者心理状态、病情特点

制定个体化中医情志护理方案,包括情志引导、顺情纵欲法、暗示法等,因人施护,全面照顾。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

和改善患者和家属的情绪,避免刺激,调节情志和气机平衡。(2)传统中医中药

技术:①中药穴位贴敷【5.8】:中医认为中脘穴具有疏肝养胃、消食导滞的功能,

天枢穴可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涌泉穴可调理脾胃、通经活络,神阙穴可补益精血,且易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故选择这些对机体脏腑具有特定调节作用的穴位,利用药物的渗透,达到共同治疗便秘的作用。将中药大黄、厚朴、木香、当归、

黄芪按10∶2∶2∶1∶1比例研碎成细粉状并混合,制成中药散剂。使用时取8g

加用凡士林搅拌均匀,团成大小适中的药饼,以穴位为中心放置敷贴,并用自粘

式敷料固定。持续贴敷5h左右,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②穴位按揉或耳穴压

豆【9-11】:中医认为足三里、三阴交具有调理脾胃、滋阴通便的功效。故穴位按

揉选择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天枢穴位进行穴位按摩,可起到健运脾胃、补益

后天的功效。穴位按摩每日2次,每次20min左右,1周为一疗程。耳穴压豆可

选取大肠、糖尿病点、便秘点、三焦、肺、皮质下、内分泌等穴,按照王不留行

籽贴压法按压,3~5分钟/次,每天按压2~3次,以按压部位产生酸痛、麻胀、

灼热感为宜。

1.5观察指标

①便秘效果【12】。显效:患者排便1次/天,无明显不适;有效:护理后患者排

便至少1次/3天,腹胀减轻,肠鸣音减弱;无效:护理后胃肠功能无明显改善,排

便困难。R总有效=(n显效+n有效)/n总×100%。②胃肠功能:记录患者的肠鸣音

和腹胀情况,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的胃肠功能改善情况。③血糖控制情况:分别记

录患者就诊时和治疗三个月后的空腹血糖(GLU)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指标。

1.6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2.结果

两组患者便秘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便秘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胃肠功能比较护理后观察组每分钟的肠鸣音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每天腹胀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的肠鸣音次数和腹胀情况均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治疗后

对照组

6.62±

3.25

4.41±3

.18

试验组

6.55±

3.11

3.41±2

.88*

3.讨论

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机为消渴日久,损耗阴津,而致气阴两虚,渐至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13-14】。临床上的典型症状为胃肠道不适,如便秘、腹胀、肠鸣音消失等。而便秘又会加重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

不稳定,还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医特色护理模式【15】是围绕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自然观、整体观为指导,将传统的中医护理与先进的护理模式相结合,全面贯彻护理程序而创建的辨证施护的特色护理,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优质护理。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糖尿病肾病阴虚燥热便秘患者经护理后的胃肠功能及血糖控制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观察组的便秘治疗的总有效率、胃肠功能的改善及血糖的控制均优于对照组,提示中医特色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阴虚燥热便秘患者的各项病理指标。分析原因认为:一是在中医特色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根据辨证施护方式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病情观察、膳食、运动、情志、用药护理等,可帮助患者更充分地了解疾病及其治疗、护理的相关知识,从各个方面改变了患者对待糖尿病及便秘的态度,增强信心和依从性,使其能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更好地控制血糖情况;二是采用穴位中药贴敷、穴位按揉、耳穴压豆、针灸推拿等传统的中医中药技术进行护理干预,改善患者因阴虚燥热而形成积食的情况,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发挥其改善胃肠功能的作用;三是传统的中医中药技术安全有效,无药物毒副作用,在临床护理的应用中可明显看出患者的接受程度更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也更高,从而使得治疗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为糖尿病肾病阴虚燥热便秘患者的护理提供了新的方向,拓展了中医特色护理模式的应用范围。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将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发现,中医特色护理模式能明显改善糖尿病肾病阴虚燥热便秘患者的病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洪梅,祝玲,陈莲花,等.系统护理干预对透析糖尿病肾病患者疗效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9):1018-1020.

[2]张向伟,柳红芳,张先慧.糖尿病肾病病机层次分析与辨治[J].中医杂志,2017,58(5):390-393.

[3]IHANA-SUGIYAMAN,NAGATAN,YAMAMOTO-HONDAR,etal.Consti-pation,hardstools,

fecalurgency,andincompleteevacuation,butnotdiarrheaisassociatedwithdia

betesanditsrelatedfactors[J].WorldJGastroenterol,2016,22(11):3252

-3260.

[4]赵先群,张雪松,刘晓政,等.糖尿病合并功能性便秘的危险因素及

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9,29(5):117-120.

[5]高永前,卢春茜,刘福生,等.穴位贴敷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所致

便秘的随机对照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8,35(11):35-38.

[6]侯淑敏.糖尿病患者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管理研究进展[J].护理管

理杂志,2015,15(5):335-337.

[7]赵晓云.中医特色护理对消化性溃疡伴便秘患者症状及负面情绪的影

响[J].四川中医,2015,33(10):179-181.

[8]宋双双.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按摩治疗糖尿病便秘患者的护理观察[J].光明中医,2017,32(8):1192-1193.

[9]万燕萍,欧国琴.中医护理技术在糖尿病便秘患者中的应用[J].当

代护士(中旬刊),2016(2):8-9.

[10]刘晶.口服润肠丸配合中医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便秘的影响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12):217-218.

[11]檀雪松,谢勇,高燕.六味地黄丸联合中药方剂穴位敷贴治疗2型糖

尿病便秘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6,27(27):3797-3799.

[12]汪小冬,徐莺,吴美凤,等.应用“调肠通便功”改善糖尿病肾病阴

虚燥热患者便秘的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8,18(2):128-130,152.

[13]谭凤,王化群,梁华燕.糖尿病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4,20(13):87-89.

[14]徐甜甜,张雅丽.老年糖尿病的中医特色护理[J].长春中医药大

学学报,2016,32(6):1243-1245.

[15]汪百飞,杨珠华,潘权,等.中医特色护理联合前瞻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中的护理效果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4):529

便秘病人的中医护理

便秘病人的中医护理 便秘在传统医学当中称为“大便难”、“脾约”等,其证型可分为“虚秘”“实秘”两种。目前,国内外对缓解便秘的研究多数为内服中西药泻剂、直肠栓剂、灌肠剂、润肠剂等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容易形成依赖性,使患者长期得不到解决,成为严重便秘的诱因。以下为我们近年来用中医护理方法护理此类病人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与方法。 行为治疗制定有规律的排便锻炼,增加参与排便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对排出阻滞型和结肠通过正常型便秘有一定的效果。因长期卧床引起的便秘应选择在早餐后容易引起胃一结肠反射,借此时的排便反射,已逐渐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此方法惟一的影响效果的因素是病人能否坚持,与年龄、性别、体质其他因素无关,只要病人坚持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针灸、电磁疗法主要取穴为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热解便秘可配合合谷、曲池穴热解伤阴便秘者可配合三阴交、太溪穴肝火便秘配合气海、阳陵泉。实秘针用泻法,虚秘针用补发,寒秘针用灸法。用电磁疗法对每个穴位治疗分钟左右。 运动调节对于精神紧张、恐惧的病人每天至少进行一分钟松弛训练,可以做操,散步,跑,做深呼吸或气功,扭展腰肢等。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可缓解因便秘产生的紧张、恐惧、焦虑等病症。 推拿按摩首先温暖腹部再用点穴压手、脚疗穴位。强刺激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支沟等穴位。每个穴位一分钟。 情志护理对便秘患者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改变患者排便时忧虑、恐惧的心理因素影响,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及愉悦的心情,可减轻因精神紧张、惧焦虑引起的植物神经功

能紊乱,有助于便秘的改善和恢复。同时保证良好的睡眠,生活起居有规律也对改善便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长期卧床病人进行有效地心理预防,能有效的解决便秘问题,到达减少痛苦尽早康复的`目的。根据所了解的因素,给予患者精神心理方面的护理,病人一般在天内能够顺利排出大便。 给予足够的水分餐前半小时,喝杯淡盐水或白开水。或者在睡前及起床后各饮杯白开水,或用蜂蜜匙冲水饮服。如无禁忌每天至少摄人的液体。 中药缓泻大肠热结所致的便秘,可用生大黄,开水泡服。大肠积热所至的便秘可用番茄液一开水泡服。但不可长期使用,孕妇、年老、体弱者慎用。应用中药缓泻,护士应及时观察了解病情,见效后酌情停用,不宜长期使用。 饮食调理膳食纤维的合理搭配,对治疗便秘有非常好的效果。患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三餐定时定量,营养饮食搭配合理。 多食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和谷物,如芹菜、韭菜、菠菜、香蕉、苹果及杂粮等。因为这些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可刺激肠蠕动有利于粪便的形成与排出。忌食油炸、熏烤、辛辣、海鲜等发物。同时要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与嗜好,如偏食、吃零食、暴饮暴食、吸烟、饮酒等。对脾虚气弱、脾肾阳虚、阴虚肠燥着,可每晨以温开水冲服蜂蜜一杯对肠道实热、肠道气滞者,可每晨饮冷开水一杯。肾虚便秘者可食核桃仁粥血虚便秘者者可食黑芝麻何首乌粥阴虚便秘者可食生地粥气虚便秘者可食郁李仁粥。护士掌握中西的辨证方法,有针对性对病人进食疗指导。 局部按摩使用按摩护理方法,给予患者腹部按摩,因中医讲以逆时针方向为补,顺时针方向为泻,故可自病人右下腹沿结肠走向,用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常规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常规 消渴病肾病,是消渴病日久及肾、损伤肾气所致,以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尿少水肿、畏寒肢冷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肾,与膀胱、三焦有关。 一、护理评估 (1)了解患者血糖、血压、水肿、尿量、恶心、呕吐等情况。 (2)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饮食习惯Q (3)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 ①气阴两虚证。 证候:脾气虚兼肝肾阴虚为多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头昏耳鸣,视物模糊,小便量多。舌红少津,脉弦细。 ②脾肾气虚证。 证候:下肢水肿,面色无华,脱闷纳呆,肢重困倦或便澹。舌淡苔白,脉满细或缓。 ③浊毒上逆证。 证候:全身水肿,气短语怯,面色晦暗,精神萎靡,神志恍惚,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心悸气急,尿少便滤Q舌胖质黯,苔白腻或灰腻,脉沉细。 ④脾肾阴虚证。 证候;面目、全身水肿,皖腹胀满,畏寒肢冷,食少便清,腰酸腿软,

阳痿早泄。舌胖淡苔白腻,脉沉细。 ⑤心胃湿热证。 证候:面色潮红,脱腹闷胀,烦躁不安,食欲旺盛。舌胖苔黄腻,脉弦数。 二、护理要点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减少探视,以防交叉感染。 (3)肾衰竭患者早期可以适当活动,症状较明显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4)患者应勤洗澡、勤漱口,预防压疮发生和口腔感染。 (5)准确记录患者24小时出人量,定时测量体重、血糖等。 (6)观察病情,做好记录。 ①严密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血压、水肿、血糖、二便、舌脉以及皮肤瘙痒等情况。 ②患者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③患者恶心、呕吐、腹泻,甚至吐血、便血时,及时报告医生。 ④患者表情淡漠、头痛嗜睡、烦躁不安、精神恍惚、神昏诡语、呼吸急促或深而慢时,及时报告医生Q ⑤应注意服用降糖药物患者的饮食及用药反应,如出现头昏、心悸、出汗、无力等,应速喂糖水,并立即报告医生。 (7)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顿服。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护理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护理 摘要:目的:研究在诊疗过程中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干预,评价 其护理干预的效果,为中医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72例糖尿病肾病 患者进行精心、全面的护理,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辨证施护、运动饮食等方面 的护理,并进行临床护理。结果:无明显并发症,病人的护理满意度达99.1%。 结论:应用传统护理法结合中医辨证施护,对糖尿病肾病病人进行个性化的综合 护理,以提高其治疗效果,提高其生活品质,减缓或扭转肾脏疾病的发展,减少 并发症、缓解病情、改善营养状况、减少终末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促进医患关 系的和谐,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护理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高达40%,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 致肾功能衰竭。糖尿病人的身体代谢出现问题,会引起身体的改变,伤口的愈合 会比较缓慢,而且很容易感染。所以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伤口愈合、感染等。而且,糖尿病肾病的人,因为肾病,会引起药物的排泄,如果积压 在体内,很有可能会引起药物中毒,甚至会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因此,如何有效 地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减少其死亡率,就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护理。 本医院对住院的糖尿病肾病病人采用个性化的中药治疗和护理,可明显延缓其病 情发展,提高其生存质量,减少患病危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2月-2021年6月份本院72名糖尿病肾病病人,按中医治疗方 案进行护理,所有病人均达到了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35名男性和37名女性;病人的年龄为36~9岁,平均为47.3~12.9;UAER>300 mg/24小时,31例肾功能 轻度损害, UAER<30~300 mg,24小时内肾功能正常者30~300毫克/24小时;UAER≥30 mg/24 h的患者,病程为3~31年,平均(10.3~19.7)年。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康复指导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康复指导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常常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中 医护理和康复指导能够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和建议,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方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核心方法,可通 过调节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改善糖尿病症状和代谢。根据患者的 病情和体质,中医师可开出适合个体的中药处方,让患者遵照量方 适时服用。同时,中医师还应对患者进行定期回访和复诊,通过 “辨病求因”的方法,及时调整中药处方,确保疗效。 二、针灸、推拿、艾灸等物理治疗。除了中药治疗,中医也可 以通过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方法来缓解患者的症状。如,可以通 过针灸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推拿 可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艾灸可通过温热作用,调理患 者的脏腑功能。 三、生活习惯指导。中医师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 习惯,为其制定健康的生活和膳食方案。例如,建议患者少食多餐,缓解胃肠负担;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等。 康复指导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动康复。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能够增 加肌肉的代谢水平,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

中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为其制定适合的运动计划。如,可以进行散步、爬楼梯、打太极等低强度的运动。 二、身心康复。糖尿病患者往往会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疾病也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如视力下降、手脚不灵活等。身心康复能够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同时也能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技术,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 三、饮食康复。饮食在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合理的饮食不仅可以控制血糖,还能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中医师应该指导患者选择低能量、低脂肪、高纤维的膳食,合理配置膳食内容,避免饮食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和康复指导不仅仅是对症状的缓解和治疗,更是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全面关注和照顾。中医师应该与患者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建议,让患者在康复期间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关爱。

糖尿病病人的中医护理

糖尿病病人的中医护理 【关键词】糖尿病生活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中医认为,其多由素体阴虚,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致肺燥、胃热、肾虚而成。病机主要是燥热偏盛,阴津亏耗。若失治误治,护理不当,常可并发雀目、耳聋、疮疡、痈疽、泄泻、水肿、中风等症。因此,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辨证施护也尤为重要。 1 生活起居护理 糖尿病患者宜在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整洁、安静,室温18℃~20℃,湿度50%~60%环境下生活,使患者感受到温暖、舒适、方便和安全。患者入院后测身高、体重,以便计算饮食和药量。以后每周测体重1次,注意观察尿液量、色、味变化,观察患者神志、视力、血压、舌象和皮肤情况,并做好记录。如患者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呼气有烂苹果气味,或重症患者出现神昏,呼吸加快,血压下降,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抢救。使用胰岛素时应在每餐前测血糖,严格掌握准确时间及用量,要经常变换注射部位,以免引起注射部位脂肪萎缩。服用西药类降糖药时,必须按医嘱严格执行给药时间、剂量,观察用

药后的效果和反应时间。同时注意并发症的护理。 2 情志护理 情志失调是糖尿病的病因之一。患病后,患者又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对治疗和康复十分不利,甚至加重病情,因此,护理人员要多加关心体贴,经常与其谈心,使其了解自己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分析治疗中的有利因素,交流同种疾病治疗的有效信息,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治疗信心。如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由于疾病的折磨,常有呻吟、烦躁、愤怒、悲观、失望等表现,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给予护理,为其排忧解难,使患者感到有所依靠,同时,还要告诫患者家属不要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 3 饮食护理 饮食调护是治疗成败的关键[1],帮助教育患者了解调节饮食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以取得合作,严格按医嘱进食,认真控制主食量,每天的饮食总量要在符合疾病和身体需要的前提下用餐,要定时定量,如能少量多餐则更佳,外出时携带必要的食物,以保证按时进食[2]。按规定进食后仍感饥饿者,可添加水煮蔬菜充饥,忌暴饮暴食,以免引起昏迷。口渴甚者,用鲜芦根或天花粉、麦冬、葛根等煎水代茶饮,大便干结时可食用多纤维蔬菜或口服麻仁丸等,如出现低血糖时,立即给予糖水或果汁饮用,亦可食巧克力、饼干等,必要时给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早中期: 1.气阴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四肢困倦,气短声低,平素易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心烦失眠,或午后低热,尿频色黄,或有浮肿,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自汗、盗汗,尿频量多,口渴欲饮,大便偏干,舌质暗红,或舌暗红体瘦,舌苔薄黄或少苔,脉沉细或数。 2. 阳气虚血瘀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易感,夜尿频多色清,或有浮肿,腰膝冷痛,畏寒肢冷,阳萎早泄,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手足背冷凉,大便溏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有齿痕,舌苔白或灰腻水滑,脉沉细无力 3. 阴阳俱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或有浮肿,怕冷怕热,阳萎早泄,妇女月经不调,或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冷凉,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大便时干时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或暗红,有齿痕,舌苔白或黄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二)晚期: 1.气阴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黄,口燥咽干,双目干涩,乏力体倦,头晕心悸,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烦失眠,多饮尿频,或尿少浮肿,皮肤瘙痒,灼热干燥,或小腿抽筋,呕恶吐酸,烧心,爪甲色淡,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暗红,或暗淡,舌体瘦,苔薄黄腻,脉沉细或数。

2.阳气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无华,体倦懒言,畏寒肢冷,头晕心悸,视物模糊,腰膝冷痛,腹胀喜暖,恶心呕吐清水,大便稀溏,嗜卧,夜尿频多,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皮肤湿痒,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胖大,舌质淡暗,舌苔白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3.气血阴阳俱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表情淡漠,面色黧黑,头晕耳鸣,视物模糊,心悸气短,咽干口燥,口中尿味,嗜睡,或心烦失眠,腰膝酸冷,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寒,自汗盗汗,夜尿频多,或尿少水肿,大便时干时稀,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皮肤瘙痒爪甲色淡,舌体胖大,暗淡有齿痕,舌苔黄腻,或白腻,或灰腻,脉沉细或沉细而数。 二、临床症状/症候施护 (一)浮肿(水肿) 1.观察水肿消长情况;尿的颜色、量的变化;注意观察有无急性左心衰的表现,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每日测量体重1次,水肿消退后每周测量体重一次,腹水病人需每天测腹围1次,并做好记录。 2.观察病人皮肤的肤温、颜色及有无红肿、破损、搔痒、化脓等情况。加强卧床患者的皮肤护理,注意观察皮肤受压情况,有无发红、变瘀等情况。预防压疮的发生:每2h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避免推、拖、拉动作,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水垫。四肢水肿严重者,应予软枕适当抬高。阴囊水肿严重者,可予吊带托起。已形成压疮者,按压疮的常规护理。

浅谈糖尿病性肾病的临床中医护理

浅谈糖尿病性肾病的临床中医护理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糖尿病性肾病的临床中医护理方法。 关键词:糖尿病性肾病;中医护理;方法 1.综述 糖尿病性肾病在糖尿病患者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且迅速,危险系数高,若不及时治疗则会导致肾功能严重衰竭,对生命造成威胁。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 肾脏病损害引起的,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特征的一组 症候群。单纯西药治疗疗效不佳,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 辨证施护方能取得较好效果。患者身体免疫力低,伤口易受感染、愈合时间长, 护理时要注重感染问题,尽量避免药物排泄受阻。该病与人体的气血不足、阴阳 失调和劳累过度有关。因此,加强护理工作非常重要。护理好能有效减缓发展速度,降低死亡率。鉴于本病易导致机体内环境失衡,使体内代谢和电解质紊乱, 所以除对肾脏病理改变的治疗外,还应对症治疗与饮食护理。 2.病因病机分析 糖尿病在中医学中被称之为“消渴症”,属消渴的范畴。研究认为消渴症的 病机是燥热为标,阴虚为本。针对其发病机制,中医研究者也持不同的观点,目 前常见的有阴虚、水湿、浊毒和淤血等。经多年的临床经验分析,脾虚实乃消渴 症的主要病机之一。因脾具有运化散精、统血和升清的功效,其为后天之本。脾 虚者运化失调,升降无序,气血生化无源;脾健者,则气血平衡旺盛,运化有序。所以认为糖尿病性肾病的引发与脾气虚有重要的相关性。 3.中医治疗与食疗方法 3.1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①肺脾气虚湿盛型:症见气短、体倦乏力,腹胀、水肿,舌淡苔白,脉弱。治拟补气健脾利湿:生黄芪20g,炙党参15g, 焦白术15g,山药30g,茯苓15g,苡米30g,防已10g,大腹皮15g。②脾肾阳

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一、中医综合护理干预的概念及原则 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中医药疗法、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以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增强机 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其原则是“因病施治、辨证施治、因人施治”。“因病施治”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辨证施治”是指根据 中医辨证的方法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因人施治”是指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性别 等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二、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 调节血糖水平 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之一是调节血糖水平。中医认为,糖尿 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阴阳失衡所致,因此通过中医药疗法、针灸等方法,可以调畅气血,恢复阴阳平衡,从而降低血糖水平。研究表明,采用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 进行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和餐后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功能,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2. 预防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 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可以通过调节气血,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研究表明,采用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 量。 3. 改善糖尿病相关症状 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多种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下降、乏力等。中医综合护理干 预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规律作息、药物调理等多种方法,改善患者的症状,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促进患者康复 中医综合护理干预还可以通过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促进机体的康复。研究表明,采用 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缩短疾病的病程,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三、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局限性

中医辨证施护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观察

中医辨证施护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在糖尿病肾病中的护理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运用分期辩证护理以及中药灌肠对7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护理,比较护理前 后患者血生化指标、医护满意度、依从性,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中医辩证施 护干预后,患者肾功能、空腹血糖均明显下降,医护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均明显 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辩证施护方法可运用于糖尿病肾病各期患者,护理结果及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施护;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5-0286-03 糖尿病肾病发展到终末期可发生肾功能衰竭,并最终导致患者死亡,为糖尿 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防治糖尿病肾病,所以对糖 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以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很有必要的一项措施[2]。在治 疗糖尿病肾病方面,中医中药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在控制疾病的恶化和延缓病 情进展等方面,其疗效令医患满意[3-5]。近年来我科将中医特色护理巧妙地运用 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肾内科住院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共78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8例,年龄38~81岁,平均59.4岁,病程最长38年,最短1.2年。按Mogensen建议的糖尿病进展到糖尿病肾病的分期结合王海 燕主编的《肾脏病学(第四版)》中有关标准,上述78病例中,Ⅰ期~Ⅲ期患者共42例,Ⅳ期患者23例,Ⅴ期患者13例。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尿、水肿等肾脏病变,其中合并尿路感染8例,眼部病变33例,神经病变6例,冠心 病10例,皮肤感染6例。 2.中医特色护理内容 糖尿病,传统中医学称之为消渴病,其症状与《灵枢》中“消瘴”的描述非常 相似[6]。此后又有医家做了进一步的记载,《古今录验》载“渴而饮水多,小便 数者皆是消渴病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载“肾消者,病在下焦,初发为膏淋,下如膏油之状,至成而面色黧黑,形瘦而耳焦,小便浊而有脂”,分析可知糖尿病肾病应属中医理论“肾消”的范畴。 2.1 辨证分型 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消渴病专业委员会消渴病诊断标准及2007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肾病》[7],分为 燥热内盛、气阴两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四型。(1)燥热内盛型:本证多见 于早期或中期患者。主症:渴而多饮,口舌干燥,大便干结,消谷善饥,五心烦热,腰酸乏力,舌红苔燥,脉细数。辨证施护要点:①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刺激之品,多服用海参、绿豆等清热养阴的食物。②注意适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而津液大量损耗。③此类患者易怒易躁,平时应加强对患者的情绪疏导,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④还需加强对该类患者皮肤和口腔的护理,防止继发感染。辨证施护原则:清燥泄热,养阴生津,予以增液承气汤加减,药用玄参、生地黄、麦 冬等,口舌生疮者加黄连清心泻火,烦渴者加天花粉生津止渴。(2)气阴两虚型:本证多见于中期患者。主症:头晕眼花,双目干涩,五心烦热,口干欲饮, 腰酸腰痛,大便干结,形体消瘦,面色黑黄,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辨证施护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护理体会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护理体会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久病可引起多系统的损害。糖尿 病肾病(DN)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又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为糖尿病特有的肾脏 并发症。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慢性高血糖所致的糖代谢异常、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脂代 谢紊乱、血管活性因子、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氧化应激、遗传等因素有关,其基本病理改 变为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GBM)增厚与肾小球硬化。DN的患病率为20%~40%,目前,DN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要致病因素。DN早期,通过严格 控制血糖、血压,可有效阻止病情的进展。一旦发生临床期DN,则肾功能呈持续性减退, 直至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本病属中医“水肿”、“虚劳”、“关格”等范畴。中医强调整体 观念和辨证论治,这在中医护理此类疾病上亦可以体现出优势。 一病因病机 DN为素体肾虚,糖尿病迁延日久,耗气伤阴,五脏受损,兼夹痰、热、郁、瘀等致病。发 病之初气阴两虚,渐至肝肾阴虚;#换蚣魉穑逶嗑阈椤?病变的部位与五脏均有关,但主要与肺、脾、肾有关,尤其以肾为主。本病由于“消渴”缠绵不愈,致使津液亏耗;或久 病服用温燥之品,致燥热内生,阴津不足。 二辨证论治 本病基本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脾气虚、肾气虚)阴(肝肾阴虚)两虚,标实为痰热郁瘀,所及脏腑以肾、肝、脾为主,病程较长,兼证变证蜂起。治疗上强调益气养阴、清热利湿、 温肾健脾、补气养血、滋补肝肾、降逆化浊、镇惊熄风温阳利水等。其他疗法有中成药、中 药保留灌、针灸等。 三中医施护 1.饮食护理 饮食调护是治疗成败的关键[1] ,护理人员要教育患者了解调节饮食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 以取得合作,DN患者应予优质低蛋白、富含维生素饮食,植物蛋白如豆类食品应限制摄入。水肿和高血压患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嘱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饮食,宜多食蔬菜,增加膳 食纤维,保持大便通畅,忌暴饮暴食,避免过度肥胖,忌烟、酒,认真控制主食量,要定时 定量,不宜吃油炸、煎炒、烧烤烹调食物;忌食甘、甜、腻、辛辣、过咸等食品。高脂血症 者忌食动物内脏,少食花生等含油脂多,胆固醇高的食物,有些食物如洋葱、大蒜、香菇、 木耳、海带、山楂、紫菜、淡茶、魔芋等食品有降脂作用,可酌情食用。针对患者病情给予 中医药膳,以平衡阴阳,调理脏腑,常可事半功倍,肾阳虚宜食韭菜、狗肉、羊骨、虾、肉 桂等食物;肾阴虚者宜食枸杞子、桑椹子、龟肉、木耳、银耳等食物;脾虚者宜食扁豆、薏 苡仁、山药、莲子等;膀胱湿热者宜食马齿苋、鱼腥草、绿豆、赤小豆等。此外,亦可针对 患者病情选用食疗方剂,如脾肾两虚可选用黄芪山药粥(黄芪、山药);水肿可选用薏苡仁粥(薏苡仁、粳米)或黄芪冬瓜汤(黄芪、冬瓜)。口渴甚者,用鲜芦根或天花粉、葛根等煎水代茶饮。若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等低血糖反应时,立即给予糖水饮用,亦可食巧克力、糖果等,必要时给予50%葡萄糖液推注。若有皮肤瘙痒、痈疽、疮疡等,忌食鱼虾、蟹、牛、羊 肉等发物,在血糖严格控制前平时可用黄瓜、番茄代替水果。 2.情志调护 情志可以导致疾病,这已被医学界所公认。祖国医学宗典《黄帝内经》云“百病皆生于气也”。这个气字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病理变化。情志失调是消渴的病因之一,护理工作应重点放在情绪的疏导方面。中医古典有关护理中记载“五志过极以其胜治之” 的调理方法,所谓“恐胜喜、怒胜思、思胜恐”,就是说若病人的某一种情绪过分时,医护人

2_肾病科中医护理方案(新)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尿量增多 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二)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中医特色护理【医院中医护理及保健知识】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中医特色护理 针对糖尿病足、糖尿性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甲状腺肿大、痛风性关节炎等病症的临床症状,采用多种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手段和方法,开展多项中医护理操作,如中药外敷,中药沐足,中药灌肠,伤科黄水外敷,中药热奄包治疗,红外线治疗仪等,把辨证施护的思路与方法融入整体护理之中,关注各个护理细节,把护理工作做细做好。护理人员对不同病种、不同体质、不同时令实行针对性的辩证施护,进行健康宣教和饮食指导。 一、中医特色护理 (一)中药外敷双涌泉改善循环 1、疗法特色:通过中药外敷双涌泉穴调整全身气血运行,加强各脏腑联系,沟通内外,尤其可调整肾器、肾经及全身气血运行,并可起到引火归原之效。 2、作用:补肾助阳。温经散寒止痛。活血化瘀通络。 3、适应症(主要适用于阴阳气血亏虚、瘀血阻络、寒邪凝滞型)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感觉障碍、肌无力或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寒证、痛证、痹症。

4、禁忌症:皮肤过敏,易起血疹、水泡及局部皮肤破溃患者。 (二)中药沐足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1、疗法特色:医学典籍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是人体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运用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类中药沐足,刺激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穴位),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理内分泌系统,增强人体器官机能,取得防病治病效果。 2、作用: (1)活血化瘀通脉,舒筋活络,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2)刺激足部穴位及相应反射区改善脏器功能。 3、适应症: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闭塞及周围神经病变(适用于气虚、瘀阻脉络证,寒温均宜:症见肢端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恶热怕冷,肤色紫暗,肌肤甲错,轻度水肿,间歇跛行,舌淡暗伴胖苔白腻,脉弦滑或涩。) 4、禁忌症:各种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皮肤局部感染病变、各种肿瘤,骨关节结核的局部、急性传染病、烧伤的局部、孕妇、足部有皮肤破损及烧、烫伤者、饥饿、极度疲劳或酒醉后。 (三)中药灌肠治疗糖尿病肾病(失代偿期)

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易感。舌胖有印。 (二)血虚证:面色无华,唇甲色淡,经少色淡。舌胖质淡。 (三)阴虚证:怕热汗出,或有盗汗,咽干口渴,大便干,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舌瘦红而裂。 (四)阳虚证:畏寒肢冷,腰膝怕冷,面足浮肿,夜尿频多。舌胖苔白。 (五)血瘀证:定位刺痛,夜间加重,肢体麻痛,肌肤甲错,口唇舌紫,或紫暗、瘀斑。舌下络脉色紫怒。 (六)痰湿证:胸闷脘痞,纳呆呕恶,形体肥胖,全身困倦,头胀肢沉。舌苔白腻。 (七)湿浊证: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口中黏腻,口有尿味,神识呆钝,或烦闷不宁,皮肤瘙痒。舌苔白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水肿 1.评估水肿程度,监测体重、腹围。 2.观察排尿的次数和量,使用利尿剂者观察电解质和生命体征变化。

3.阴囊水肿者可局部垫起,避免受压;严重胸、腹水时取半坐卧位。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肾、分泌等穴,耳部水肿患者禁用。 (二)皮肤瘙痒 1.着柔软棉织品,避免化纤、羽绒、羊绒等织品,沐浴或泡脚时水温40℃以下。 2.修剪指甲,指导患者勿搔抓皮肤。 3.遵医嘱给予中药涂药。 4.遵医嘱中药药浴,药液温度在40℃以下,药浴时间要短,以20分钟为宜。 5.遵医嘱中药熏洗,皮肤破溃者禁用。 (三)泡沫尿(蛋白尿) 1.观察尿泡沫多少及消散时间。 2.注意观察发热、劳累等因素对患者蛋白尿的影响。 3.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肾俞、脾俞、气海、三阴交等穴。 (四)恶心呕吐 1.保持口腔清洁。 2.舌面上放鲜片,以缓解呕吐。 3.口中氨味者,予以冷开水或饮柠檬水漱口。 4.遵医嘱艾灸,取膈腧、胃腧、神阙等穴。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早中期: 1.气阴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四肢困倦,气短声低,平素易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心烦失眠,或午后低热,尿频色黄,或有浮肿,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自汗、盗汗,尿频量多,口渴欲饮,大便偏干,舌质暗红,或舌暗红体瘦,舌苔薄黄或少苔,脉沉细或数、 2。阳气虚血瘀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易感,夜尿频多色清,或有浮肿,腰膝冷痛,畏寒肢冷,阳萎早泄,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手足背冷凉,大便溏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有齿痕,舌苔白或灰腻水滑,脉沉细无力 3.阴阳俱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或有浮肿,怕冷怕热,阳萎早泄,妇女月经不调,或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冷凉,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大便时干时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或暗红,有齿痕,舌苔白或黄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二)晚期: 1.气阴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黄,口燥咽干,双目干涩,乏力体倦,头晕心悸,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烦失眠,多饮尿频,或尿少浮肿,皮肤瘙痒,灼热干燥,或小腿抽筋,呕恶吐酸,烧心,爪甲色淡,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暗红,或暗淡,舌体瘦,苔薄黄腻,脉沉细或数、2。气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无华,体倦懒言,畏寒肢冷,头晕心悸,视物模糊,腰膝冷痛,腹胀喜暖,恶心呕吐清水,大便稀溏,嗜卧,夜尿频多,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皮肤湿痒,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胖大,舌质淡暗,舌苔白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3.气血阴阳俱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表情淡漠,面色黧黑,头晕耳鸣,视物模糊,心悸气短,咽干口燥,口中尿味,嗜睡,或心烦失眠,腰膝酸冷,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寒,自汗盗汗,夜尿频多,或尿少水肿,大便时干时稀,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皮肤瘙痒爪甲色淡,舌体胖大,暗淡有齿痕,舌苔黄腻,或白腻,或灰腻,脉沉细或沉细而数。 二、临床症状/症候施护 (一)浮肿(水肿) 1。观察水肿消长情况;尿得颜色、量得变化;注意观察有无急性左心衰得表现,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每日测量体重1次,水肿消退后每周测量体重一次,腹水病人需每天测腹围1次,并做好记录。 2、观察病人皮肤得肤温、颜色及有无红肿、破损、搔痒、化脓等情况。加强卧床患者得皮肤护理,注意观察皮肤受压情况,有无发红、变瘀等情况。预防压疮得发生:每2h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避免推、拖、拉动作,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水垫。四肢水肿严重者,应予软枕适当抬高。阴囊水肿严重者,可予吊带托起。已形成压疮者,按压疮得常规护理。 3。水肿明显伴低蛋白血症时应卧床休息,水肿严重伴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恢复期可适当活动、 4。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严格控制水钠得摄入,每天盐得摄入控制在3g内,饮水量控制在前

中医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疗效

中医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疗效 摘要目的探析中医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8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给予中医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3.18%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采取中医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患者焦虑等负面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中医护理;糖尿病;护理满意度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障碍或不足导致血糖升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该病为终身性疾病,临床上尚不能治愈,只能依靠药物进行维持[1]。中医认为该病属于消渴疾病,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引起,主要病理机制是燥热偏盛,阴津亏损。该病病程较长且总是复发[2],因此,给予护理干预十分必要。为此,本文作者通过对本院收治的88例糖尿病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分析中医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88例糖尿病患者,本组患者的诊断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伴有精神疾病、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认识障碍患者予以排除。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55.7±8.7)岁,病程1~18年,平均病程(10.2±4.3)年;对照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30~79岁,平均年龄(55.9±8.7)岁,病程1.5~19年,平均病程(10.7±4.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主要从治疗、饮食及运动方面进行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具体措施包括:①中医情志护理: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因中情志失调是主要的因素之一,情志护理即心理护理。祖国医学认为,怒伤肝、肝气郁结、情志失调、五志化火和消渴病的发生具有密切相关性,因此,给予患者情志护理十分必要。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时态度要和蔼、热情,对于患者的疑问要耐心讲解,让患者保持一种轻松、乐观的心态,进而达到气血和平。应鼓励住院患者进行娱乐活动,使患者保持精神舒畅。②饮食护理:过食肥甘,便会引起脾胃积热,进而灼伤肺肾之阴,最终引起糖尿病。同时合理膳食对于控制糖尿病病情十分有利,该病患者应少食多餐、宜清淡饮食,禁食高淀粉及糖类食物,可多食南瓜、黄瓜、山药等。同时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在中医护理中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饮食指导,例如阴虚燥热型糖尿病患者需禁食辛辣等食物,应给予滋阴生津性食物。③运动护理:糖尿病患者适当的运动能够降低血糖改善血压、血脂情况。

中医养生在糖尿病病人中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在糖尿病病人中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高血压、心脏病 以及糖尿病成为近几年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据统计,目前我国 的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了4000万人次。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也是终 身携带疾病,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中有很多本卷须知,比方:日常饮食、起居、锻炼以及情绪等各个方面。中医是我国的国粹,中医养生的观念已 经流传有上千年,在中医学中很多饮食以及生活起居的理念对糖尿病患者 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我们就一起了解中医养生对糖尿病患者的重 要性。 一、合理饮食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饮食具有重要的关系,俗话说:“病从口入”这并非没有道理,饮食不规律或者不健康就会伤及脾胃,久而久之脾 胃功能紊乱就会引发其他病症。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更应该严格控制饮食,不能饮食油炸類、含盐量、含糖量较高的食物。首先,糖尿病患者应 该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在《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提出:“五谷为养,五 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只有五谷杂 粮合理搭配,才能保证身体正常运行,缺少其一都会影响身体平衡。此外,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规律,按时按量饮食,切勿暴饮暴食,同时糖尿病患 者不能饮酒,不能吸烟。 二、适当运动 众所周知,运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运动会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促进人体血气通畅,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转。早在几千年前,我国的神医华 佗就创造出《五禽戏》,借助动物的形体变化,指导人们进行身体锻炼,

劳逸结合。临床研究说明,糖尿病的发病与患者的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增强体质,加强锻炼,从而提升身体的 抵抗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有 规律的锻炼,不能参加剧烈运动,防止血糖以及血压的急剧升高。《素问 举痛论》中指出:“劳那么气耗”说明过度劳累会造成气血缺乏,损伤身体,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科学运动,防止过度劳累而增高血糖。在平时的生 活中可以打打太极拳,做一些体操,慢跑以及散散步等。 三、规律作息 中医学认为人体疾病与气候、季节等外界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建议人体要适应四时变化,“春避风,夏避暑,秋避湿,冬避寒”规 律作息,这样才能保证身体平衡,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对于糖尿病患者 来讲,规律的作息对保持机体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据研究说明,经常熬夜,不按时作息的人群,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更高。因此,糖尿病患 者应该根据时令的变化调整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将 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此外,糖尿病患者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合 理释放压力,防止抑郁、焦虑等情绪的产生,这样更有助于治疗疾病。 经过以上,您是否了解中医对糖尿病患者护理的重要性呢?在日常的 生活中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惯,合理饮食,营养均衡。 同时还要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增强身体抵抗力,让机体正常运转。此外 还要按照时节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情。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早中期: 1.气阴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四肢困倦,气短声低,平素易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心烦失眠,或午后低热,尿频色黄,或有浮肿,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自汗、盗汗,尿频量多,口渴欲饮,大便偏干,舌质暗红,或舌暗红体瘦,舌苔薄黄或少苔,脉沉细或数。 2. 阳气虚血瘀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易感,夜尿频多色清,或有浮肿,腰膝冷痛,畏寒肢冷,阳萎早泄,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手足背冷凉,大便溏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有齿痕,舌苔白或灰腻水滑,脉沉细无力 3. 阴阳俱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或有浮肿,怕冷怕热,阳萎早泄,妇女月经不调,或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冷凉,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大便时干时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或暗红,有齿痕,舌苔白或黄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二)晚期: 1.气阴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黄,口燥咽干,双目干涩,乏力体倦,头晕心悸,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烦失眠,多饮尿频,或尿少浮肿,皮肤瘙痒,灼热干燥,或小腿抽筋,呕恶吐酸,烧心,爪甲色淡,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暗红,或暗淡,舌体瘦,苔薄黄腻,脉沉细或数。 2.气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无华,体倦懒言,畏寒肢冷,头晕心悸,视物模糊,腰膝冷痛,腹胀喜暖,恶心呕吐清水,大便稀溏,嗜卧,夜尿频多,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皮肤湿痒,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胖大,舌质淡暗,舌苔白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3.气血阴阳俱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表情淡漠,面色黧黑,头晕耳鸣,视物模糊,心悸气短,咽干口燥,口中尿味,嗜睡,或心烦失眠,腰膝酸冷,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寒,自汗盗汗,夜尿频多,或尿少水肿,大便时干时稀,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皮肤瘙痒爪甲色淡,舌体胖大,暗淡有齿痕,舌苔黄腻,或白腻,或灰腻,脉沉细或沉细而数。 二、临床症状/症候施护 (一)浮肿(水肿) 1.观察水肿消长情况;尿的颜色、量的变化;注意观察有无急性左心衰的表现,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每日测量体重1次,水肿消退后每周测量体重一次,腹水病人需每天测腹围1次,并做好记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