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区域规划发展与动态

国外区域规划发展与动态

1898年E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思想,标志着区域规划思想的萌芽,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在这100年来区域规划的演变过程中,则先后经历了萌芽—兴起—繁荣—衰落—复兴等阶段。随着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球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环境,城市中的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诸要素在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快速流动。城市逐步从封闭、分散走向开放、联合,城市形态也从点的城市、面的城市区域走向区域城市化。这些新的区域发展背景给区域规划注入了新的活力,区域规划再次崛起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动态。

1 国外区域规划演变历程

1.1 区域规划的兴起与发展(19世纪末~1940年代)

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工业企业和人口向少数工矿区和城市集中,城市的集聚和中心化程度迅速提高。但集聚本质上只是城市自由膨胀的表现,它带来了几个突出的矛盾——区域内的居民点体系分布、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变得无序和混乱,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地区差异扩大等。对此,“田园城市”的思想要求突破城市界限,将城市与周围乡村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城市发展问题,为区域研究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最朴素的区域规划思想。

到了1920年代,城市发展的步伐加快,城市无序蔓延所表现出来的弊端也日益明显——人口激增,生态失衡,城乡矛盾极化,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虽然人们针对问题作出了许多努力,但成效并不明显。于是规划先驱们开始意识到仅仅局限在狭小的市区范围内来谋求城市问题的解决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必须将城市置于更为广阔的区域里联系起来进行统筹规划。如1920年5月德国成立的鲁尔煤矿居民点协会,是德国区域规划开始的标志,该协会编制的鲁尔区《区域居民点总体规划》开创了区域规划的先河;1921年前苏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经济区划,成为国家计划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全国进行分区开发的典范;1922-1923年英国当卡斯特编制了煤矿区的区域规划;1929年美国纽约编制了城市区域规划等。这些规划都足以城市为核心,融合周围地区进行整体规划,他们对缓解城市无序扩张所产生的“城市病”起到积极的作用。

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个时期区域规划的理念逐渐清晰化:1930年,美国著名学者路易斯·芒福德提出了区域整体发展理论;1933年,拟定的“雅典宪章”。承认城市及其周围区域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统一性,这在后来的“马丘比丘宪章”中得到了重申。

1.2 区域规划的繁荣(1940年代中期~1960年代末)

虽然20世纪初期许多国家开始开展了区域规划,但区域规划的大量展开还是在二战之后,特别是在西欧,许多国家的城市、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因重建城市的需要,规划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加上重建城市和新社区的建立强调综合性的计划,因此,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规划在战后进入了繁荣时期。如1944年英国学者艾伯克隆比(Patrick Abercrombe)主持编制了大伦敦区域规划,成为以大城市为中心进行区域发展规划的大胆尝试,英国区域规划联合会(RPAA)的创立人路易斯·芒福德誉之为“霍华德之后最杰出的规划贡献”;联邦德国自1945年开始着手编制上至国家(“联邦德国国土整治纲要”)、下至各个州(“空间规划”)、县(“区域规划”)的区域规划;法国区域规划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先后有计划地开发整治了罗纳河流域、北阿尔卑斯山区以及濒临大西洋的阿基坦地区;此外,日本编制了全国性的综合开发计划、瑞典斯德哥尔摩于1952年编制了综合规划等。这些区域规划对国家、城市经济恢复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

此外,区域规划的理论研究也得到广泛深入的发展。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聚团原理、倒u字形理论、点轴开发模式、生产综合体理论等相继被提出并在很多国家得到应用和进一步发展,区域规划的深度和应用价值大大加强。

1.3 区域规划的一度衰弱和复兴(1970年代初~20世纪末)

1960年代末,从大学校园里兴起了要求“公众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活动”的抗议活动,随即这项抗诉遍布了全社会。他们摒弃前人的规划观:诸如综合地考虑重建和新建城市、大规模的城市发展格局、以及小汽车的普及等,他们向往自然,强调环境保护,追求平等。在规划方面,他们一面强调在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认为规划专家仅是为地方规划服务的客体,公众才是规划的主体;一面又强调“小即是美”,重视环境保护。1972年在Rome 俱乐部报告会上,一篇“限制增长”的报告将他们保护环境、限制增长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次抗议标志着时代精神的转变,新自由主义思想(neo-liberalism)在各国萌芽并盛行。而当时的区域规划观与新自由主义思想恰恰是大相径庭的。因此1970年代,区域规划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一度呈衰弱状态。

进入1980年代后,随着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各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整合。地区、政府对经济、政治等的影响逐步减弱,一些超地区、超国家组织逐步兴起,如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APEC)、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对区域的研究也显得五彩缤纷:Rais Akhtar等对芬兰和美国规划系统进行了比较;DavidKeeling运用经济潜力分析检验了北美自由贸易条约对墨西哥各个区的影响;Patrick Wirtz和Eric Heikkila 从中国的哲学基础角度回顾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Thomas Klak和Garth Myers精辟地回顾了加入全球化运作的愿望是如何影响世界上八个发展中岛国的经济的;RobertKent等分析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对玻利维亚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等。

全球经济活动的整合唤起了区域规划的复兴,但此时的区域规划与以往有所不同,它继承了新自由主义思想里平等、环境保护等社会学、环境学思想,不再单纯地仅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区域规划。1990年代以来,为解决日益突出的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于1992年颁布的《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内容形成国际共识,这时的区域发展规划在内容、范围、理论研究、方法技术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2 区域规划新进展

在迈入世纪新纪元的时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日益汹涌的今天,在各种地方力量、非政府力量日渐成长的社会环境里,区域规划重新成为全球性的新热潮并以崭新的姿态出现。 2.1 区域规划新背景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深刻影响了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反映在城市、区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的相应变化,这导致了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异。主流社会借助经济全球化加快促进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而弱势群体害怕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联合抵制全球化并鼓吹新地方主义时代。近来,后现代城市形态已经开始形成蔚为壮观局面。城市以阶层、种族和空间分隔为特征的城市社会空间极化日趋尖锐。疯长的城市郊区化不仅消耗了大量土地而且使得城市中心区出现“空洞化”现象。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开始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给城市带了相当的危害。当代城市的发展需要与一个范围更宽广、经济比较密集的大区域联系在一起。“城市体系将不再是传统的行政区相连模式,而是构建在功能节点(中心城市)和发展轴上的商品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顾朝林,1999)”。传统的以单个城镇为中心视点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与思维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这一新境况,因而区域规划日渐体现出其无法替代的价值。

规划制度新背景为区域规划的开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传统的区域规划模式也受到了时代的挑战。新世纪的区域规划不同于传统的区域规划,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新内容应时代的要求正层出不穷。

2.2 区域规划新理念

2.2.1 整体协调发展理念

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巨大变迁使区际、区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空前密切,作用也更为强

烈,任一地区的发展建设都会对其他地区产生影响。因此,区域规划必须突破传统观念上封闭的行政区界限的束缚,着眼于区域整体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但这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指令+强烈干预”所达到整体性的模式,而应是一种“共识”型、“契约”型,强调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及区域内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相互协调;强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整体协调发展。

2.2.2城乡一体化理念

传统区域规划中“二元分割”的规划思维特征非常明显,仅强调城镇为研究的重点,而其它基质地域(生态地域、农村地域)作为一种支撑城镇发展的成本。但全球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城市的发展过程变得难以把握和控制,大城市在发展中突破行政区管辖范围,与周边城镇连成—片的比比皆是,产生了城乡界限模糊的城镇密集区、城乡混合区等表象的空间形态。新的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urban-rural intergration)作为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理念正日益被广泛接受。它是指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功能最忧的状态。城乡系统资源配置合理,是共享现代文明的“自然——空间——人类”系统。

2.2.3可持续发展理念

德国学者AlbertSchmidt于1995年指出,区域发展规划最要紧的是必须立足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针对区域的固有特点制定区域发展目标,并对自然环境加以重视。可持续发展有多种解释方式,生态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因而规划时应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保证区域的可持续性。然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目标标准是什么至今未得到确切的定义,其可操作性仍

不强。但只要它深人人心就可以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加健康而有序。

2.2.4以人为本理念

城市中人与人相互依赖与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社会、人文科学的发展,城市和区域规划也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规划从人的尺度、人的需要、人的情感和人的知觉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等方面出发,编制出真正符合人类需求的,能达到“富民”目的的合理规划。

2.3区域规划新理论

区域规划理论对制定规划目标和方向提供了指导,主要有:

理性的科学规划理论以卡尔·曼海姆为代表,相信科学技术,不相信政府是谋求公众利益的手段,强调社会公平与和谐,政府只有借助于规划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亦叫程序式规划理论;倡导式规划理论以保罗·达维多夫为代表,主张规划不能仅仅为政府服务,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各种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渐进主义规划理论认为科学的理性规划与现实中的规划有很大差距,经验有时更重要,主张规划全过程必须有政治力量参与、新马克思主义规划理论主张规划是国家行为,用于保证社会再生产和资金积累,属客观的中兴规划和科学规划;新人文主义规划理论以约翰·弗里德曼为代表,主张规划应来自基层,深入社区,不依赖国家指导为公众牟利,强调公民在规划中应扮演重要角色;实用主义规划理论注重规划的实施与行动,只要是可行的规划,哪怕是伪科学的,也是正确地和实用的。

2.4 区域规划新目标

传统的区域规划模式以经济要素为主,较少考虑环境、社会和生态等其它要素。这种模式必然造成环境和生态的退化,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如今,人们已直接感受到漠视环境成本所带来的昂贵代价,以及城市社会极化问题的严重性。区域规划走出以经济为唯一目标的误区,重构经济、社会、环境、技术等综合目标型的规划已成为时代的必然。

正如“纽约大都市地区规划”中所指出的:经济、公平(社会因素)、环境共同决定了人

类的生活质量。经济发展是城市体系存在的基础,区域间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优化社会系统是区域规划的目标,“人类任何理性活动都将受到社会的影响”(韦伯,1997);环境要素是维持城市体系支撑系统,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除此之外,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将逐渐成为社会的核心资源,知识、技术、信息将成为新型的资本和财富,这使技术愈来愈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2.5 区域规划新内容

区域是个处于时代变化中复杂的综合体,尤其在区域内要素流动快速而又复杂的背景下,区域规划只能是有限目标的规划,必须对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内容进行规划,提高规划的编制效率与可操作性。美国在1990年代就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规划,不再面面俱到,如洛杉矶地区进行了以解决空气污染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规划,佛门特州进行了土壤侵蚀规划;日本的五次国土规划内容各有侧重也很具代表性。

2.6 区域规划新方法

伴随着规划理论的深化,规划方法逐渐由定性描述、区划及分析等传统方法转变为使用系统工程、灰色控制系统、AHP法、系统动力学(SD)模型、多目标决策规划等方法。自1960年代空间信息技术产生以来,被应用到空间信息的取得、处理、管理和分析中,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邢)、机助制图技术等成为处理空间信息的常用工具,随后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中。进入1990年代后,不少地区又将决策支持系统(DSS)技术引入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是规划方法手段革新的又一大转折点。这些新技术能帮助规划师与决策者们更好地解决规划实践中的种种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弱化人为因素产生的主观性影响,并重视规划中的量化问题。

2.7 区域规划实施新手段

传统区域规划效果低下而难以对区域发展起到真正调控与引导作用,重要原因是缺乏权威性的可以调控区域发展的“砝码”。这影响了区域规划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区域规划往往仅是一种“虚调控”型的规划。

“空间管制”是实现区域规划由虚调控型规划转向实调控型规划的关键“砝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空间管制如同法规、税收等,是市政府掌握为数不多而行之有效的调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当今环境中,区域规划作为一种空间地域规划,它不再被动地对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进行地域上的落实,而是通过“空间准入”规则来主动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控,修正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即区域规划既要把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和社会改造意图反映在空间环境建设上,也要通过规划对有关社会经济政策及意图提出建议和补充。

3 对我国的一点启示

我国的区域规划始于1956年,其后停顿了整整20年。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0年代经济体制由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整个国民经济管理朝着加强宏观调控、微观放开搞活的方向发展,各级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迫切需要区域发展规划以崭新的面目、丰富的内涵和较强的适应性去指导市场经济发展,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广度、深度和效果上仍有相当差距,而且其传统的思维及方式也已与新的环境极不匹配。因此积极地应付时代的挑战,探索和建立适合国内实际情况的区域规划模式已是当务之急。国外区域规划的新进展代表了当前区域规划的潮流,应能为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国外城市规划

一篇好文章(国外规划) 当代美国规划研究与芝加哥经济转型 Contemporary Planning Research in the US and the Transition of Chicago 作者:张庭伟 摘要: 本文以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城市规划系五位教授的研究为例,介绍了当代美国城市规划研究的基本状况,同时特别介绍了芝加哥市从工业经济向现代服务业经济转型的经验。 Abstract: Based on publications of planning professors in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UIC), the paper outlines contemporary planning research in the US, including planning theory,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Chicago’s experience in economic transition from manufacturing to service industry. 关键词: 规划研究;经济转型;芝加哥;美国 Keywords: Planning Research; Economic Transition; Chicago; US 作者:张庭伟,国际中国规划学会(IACP)主席, 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城市规划教授。 [email]tz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b419137622.html,[/email] 1 前言 著名的英国杂志《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在2006年3月18日出版的一期上,将《一个成功的故事:介绍芝加哥》作为封面,其实芝加哥已经不是第一次获得如此殊荣。美国市长协会就曾经在2002年把芝加哥选为全美城市发展和管理的模范。美国老工业基地芝加哥在经济转型中的做法,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其他工业城市确实有相当大的参考意义。 芝加哥的经济转型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中国也引起了关注。武汉,这个曾经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东方芝加哥”的中部大城市,尤其对芝加哥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武汉市的主要决策者和规划师曾经到芝加哥进行过短期考察,不仅于此,从2005年起武汉市规划设计院连续派出业务骨干到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UIC)城市规划系长期进修。在本期发表的主题“芝加哥经济转型与规划研究”中的文章,就是2005年在芝加哥进修一年的4名规划师的工作成果。 在“ 芝加哥经济转型与规划研究”主题中的文章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关于芝加哥的文章,总结了芝加哥经济转型和空间重组的经验和教训,由武汉的规划师们所撰写或编译。这些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规划师对美国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近距离观察和思考,对我们分析、理解中美规划交流具有意义;另一组是由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城市规划系的教授们所写、以武汉规划师为主(并得到中国留学生的帮助)所翻译的文章。这些文章由教授们自己在已发表于美、英刊物的文章中选择,选择的前提是“可能对中国规划师在规划理论、规划方法、规划实践方面有所参考”。这个主题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基于三个想法。第一,想通过介绍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教授们的文章,大致反映出当代美国规划研究的内容。由于城市发展的阶段不同,它们和当代中国规划界以物质建设为主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这种不同不应该视为存在着高下之分,它们仅仅是规划对不同的社会、对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应对办法的不同。第二,这些文章大体上也围绕着芝加哥的城市问题而展开,所以同样可以作为介绍芝加哥规划的一部分。最后,作为“国际中国规划学会”(IACP)这个以美国大学为基地、包括各国规划师在内的国际学术组织的成员,我也希望通过这个介绍为中美两国规划界的交流尽一分微力。 2 当代美国规划研究的一些内容 “芝加哥经济转型与规划研究”主题收录了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规划教授们的五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可以反映出当代美国规划研究的一些内容,包括规划理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城市形态规划和交通规划(但缺乏社会规划、国际规划方面的文章,是为不足)。 2.1 规划理论 Hoch教授(现任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ACSP专业评审委员会主席)发表在《规划教育和研究》杂志(Journal of PlanningEducation and Research)上的文章“阿马蒂亚·森的实效性观念的运用——规划对发展、自由和赋权的探讨”(见第6页),是关于规划理论及其应用的讨论。由于在经济学方面、尤其是在福利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方面的贡献,阿马蒂亚·森于199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森的主要论点是:人的进步,包括了每个人经济发展的机会、政治自由,以及拥有的社会权力(获得社会提供的教育和健康保障的权力),是检验一个社会发展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森反对新自由主义。这位经济学家特别指出,不同意将“人”简单定义为“经济人”,“并仅仅以各种经济活动来解释人的一切行为活动”。相反,他提出“相关行为活动”的概念,包括人际关系、风俗、法律、传统和信仰,

国外国土规划漫议

国外国土规划漫议 国土规划的名称和含义的界定目前不同的国家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美国和德国称区域规划(regionalplanning),法国称国土规划(territeralplanning),而在《21世纪议程》中称综合规划(integratedplanning)。从内容而言,国土规划在不同国家有所不同。如美国由于是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规划更多地体现房地产、能源、就业、投资、教育等内容,日本和韩国的国土规划更强调空间发展方向和功能区域的划分与控制。尽管国土规划各国不一,但总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国土规划的实施,引导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日本国土规划分为全国综合开发规划,三大都市圈建设规划、七大地区开发规划、特殊地区规划(岛屿、山村、欠发达地区等特殊地区),都道府县综合发展(长期)规划,市村町综合发展(长期)规划四级。日本学者将国土规划定义为:“国家尊重市场规律,在考虑投资分配的效率的同时,确保国民的公平性,在空间上支持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经济计划的而制定的一种物理性空间规划。包含五大领域内涵:(1)关于土地、水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2)关于水灾、风灾以及其他灾害的防除;(3)关于调整城市和农村的规模以及布局;(4)关于产业的合理布局;(5)关于电力、运输、通讯和其他重要公共基础设施的规模和配置,以及文化、福利、观光资源的保护及其设施的规模以及配置。 韩国国土建设综合规划的特点是以10年为期,用以确定国土开发、利用、保护与制定政策方向最高层次的长期性综合性国家规划,并经过有关机构、专家及国民广泛参与后形成的参与性规划。韩国国土规划的定义为: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它以协调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为宗旨,以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生产力的合理布局、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与保护为主要内容,按一定程序编制的国土开发整治方案。韩国《国土基本法》第六条规定,“国土规划是对于国土的利用、开发和保护,为了应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变动,也为了确定国土发展的方向而制定的计划”。 美国的国土规划是一种空间规划,涵盖土地、森林、水、矿产以及生态环境、居住、交通、娱乐设施等等。美国国土规划实际上是自下而上的,县域国土规划最具体、最详细,州级规划次之,到联邦这一级时,则只有政策性指导意见。按

国外区域规划

一、法国和联邦德国 法国领土整治的基本情况和做法 1、把领土整治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方面 2、以均衡发展为基本目标 3、因地制宜 有步骤的整治河流、山地和海岸带,并结合地区特点,加强旅游业的开发 4、注意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5、设有专门规划机构,具有一定权威性 联邦德国 一、背景: 1、交通运输网相对完善 2、土地利用充分,生态环境较好 3、坚持“三废治理”,环境质量较高 4、城乡差距日渐减小 二、国土整治的特点: 1、以区域均衡发展主要指导原则 2、规划体系特点 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自下而上的完整体系 3、基础工作扎实、细致、科学性强 4、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 三、国土规划的体系、内容和编制程序 1、开展国土规划的原因 企业生产空间上出现混乱和冲突,需要从区域的角度进行协调;居住区扩大和城市扩张要求从更大范围研究城市的发展;基础设施配置需要从区域角度进行考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在国土规划中统一研究解决;研究、确定各级政府的重点扶植区和扶持措施。 2、不同层次国土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深度 联邦德国国土整治纲要;州级国土规划;州辖管理区的国土规划(在联邦和州的指导下制定);市县级国土规划,也叫实现建筑规划;跨行政区的规划,即跨区域规划。 3、国土规划的组织系统 4、编制程序 制定规划法或签订规划协议书作为规划编制工作的基本依据;准备规划资料;编写规划草案;征询意见和修改规划草案;审批。 四、具体措施与实施 1、具体措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交通建设)定区域实行经济优惠政策,充分合理的利用诱导基金引导企业按规划要求布局 2、实施 法律即是编制依据又是实施手段,下层规划是上一层规划的落实和具体化,注重发挥诱导基金的作用,为规划的实施建立广泛的社会基础 五、法德规划的启示 1、两国都非常重视国土工作

国外区域规划发展与动态

国外区域规划发展与动态 1898年E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思想,标志着区域规划思想的萌芽,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在这100年来区域规划的演变过程中,则先后经历了萌芽—兴起—繁荣—衰落—复兴等阶段。随着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球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环境,城市中的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诸要素在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快速流动。城市逐步从封闭、分散走向开放、联合,城市形态也从点的城市、面的城市区域走向区域城市化。这些新的区域发展背景给区域规划注入了新的活力,区域规划再次崛起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动态。 1 国外区域规划演变历程 1.1 区域规划的兴起与发展(19世纪末~1940年代) 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工业企业和人口向少数工矿区和城市集中,城市的集聚和中心化程度迅速提高。但集聚本质上只是城市自由膨胀的表现,它带来了几个突出的矛盾——区域内的居民点体系分布、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变得无序和混乱,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地区差异扩大等。对此,“田园城市”的思想要求突破城市界限,将城市与周围乡村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城市发展问题,为区域研究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最朴素的区域规划思想。 到了1920年代,城市发展的步伐加快,城市无序蔓延所表现出来的弊端也日益明显——人口激增,生态失衡,城乡矛盾极化,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虽然人们针对问题作出了许多努力,但成效并不明显。于是规划先驱们开始意识到仅仅局限在狭小的市区范围内来谋求城市问题的解决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必须将城市置于更为广阔的区域里联系起来进行统筹规划。如1920年5月德国成立的鲁尔煤矿居民点协会,是德国区域规划开始的标志,该协会编制的鲁尔区《区域居民点总体规划》开创了区域规划的先河;1921年前苏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经济区划,成为国家计划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全国进行分区开发的典范;1922-1923年英国当卡斯特编制了煤矿区的区域规划;1929年美国纽约编制了城市区域规划等。这些规划都足以城市为核心,融合周围地区进行整体规划,他们对缓解城市无序扩张所产生的“城市病”起到积极的作用。 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个时期区域规划的理念逐渐清晰化:1930年,美国著名学者路易斯·芒福德提出了区域整体发展理论;1933年,拟定的“雅典宪章”。承认城市及其周围区域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统一性,这在后来的“马丘比丘宪章”中得到了重申。 1.2 区域规划的繁荣(1940年代中期~1960年代末) 虽然20世纪初期许多国家开始开展了区域规划,但区域规划的大量展开还是在二战之后,特别是在西欧,许多国家的城市、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因重建城市的需要,规划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加上重建城市和新社区的建立强调综合性的计划,因此,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规划在战后进入了繁荣时期。如1944年英国学者艾伯克隆比(Patrick Abercrombe)主持编制了大伦敦区域规划,成为以大城市为中心进行区域发展规划的大胆尝试,英国区域规划联合会(RPAA)的创立人路易斯·芒福德誉之为“霍华德之后最杰出的规划贡献”;联邦德国自1945年开始着手编制上至国家(“联邦德国国土整治纲要”)、下至各个州(“空间规划”)、县(“区域规划”)的区域规划;法国区域规划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先后有计划地开发整治了罗纳河流域、北阿尔卑斯山区以及濒临大西洋的阿基坦地区;此外,日本编制了全国性的综合开发计划、瑞典斯德哥尔摩于1952年编制了综合规划等。这些区域规划对国家、城市经济恢复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 此外,区域规划的理论研究也得到广泛深入的发展。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聚团原理、倒u字形理论、点轴开发模式、生产综合体理论等相继被提出并在很多国家得到应用和进一步发展,区域规划的深度和应用价值大大加强。 1.3 区域规划的一度衰弱和复兴(1970年代初~20世纪末)

欧盟的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

欧盟的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城市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欧洲作为一个地理和文化多样性丰富的大陆,其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欧盟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区合作组织,在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欧盟的区域发展政策 欧盟的区域发展政策旨在促进欧洲各地区的均衡发展,并减少地区间的差距。它通过提供资金和政策指导,支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同时确保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1 区域发展基金 欧盟通过区域发展基金提供资金支持,用于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创新、提供职业培训和增加就业机会等,以帮助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和发展。 1.2 区域发展策略 欧盟制定了一系列的区域发展策略,以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这些策略包括提供商业和税收收益激励,促进跨境合作和交流,以及支持创新和科技发展等。 二、欧盟的城市规划政策

欧盟的城市规划政策旨在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生态友好性和人居环境质量。这些政策重点关注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住房建设、交通系统、环境保护等。 2.1 可持续城市规划 欧盟鼓励成员国采取可持续城市规划方法,以确保城市的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这包括鼓励能源效率、废物管理、低碳交通和绿色建筑等方面的创新。 2.2 城市可达性 欧盟致力于提高城市的可达性,以保证人民可以方便、快捷地进入城市并在城市内部移动。为此,欧盟支持成员国改善交通系统,包括公共交通、道路、步行和自行车系统。 三、欧洲的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案例 3.1 汉堡,德国 汉堡是德国第二大城市,其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该城市采用港口和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经济驱动力,同时注重发展环保技术和绿色建筑。 3.2 巴塞罗那,西班牙 巴塞罗那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城市,其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注重保护和发展城市的独特魅力。该城市致力于提高公共空间的质量,并提供良好的交通和社会服务。

国内外标杆城市远景规划特征与趋势研究

国内外标杆城市远景规划特征与趋势研 究 摘要:对国内外相关城市远景规划进行比较,总结了五大特征与趋势,即目 标更高远:从“区域中心”到“全球城市”、视野更广阔:从“城市发展”到“区域协调”、内涵更丰富:从“经济发展”到“城市软实力”、导向更多元:从“物质建设”到“人文关怀”、抓手更精细:从“长远战略”到“定量指标”。同时,指出我国城市在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发展能级的同时,应突出自身资 源禀赋和现实条件,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和特色化的城市定位。 关键词:全球化;标杆城市;城市定位;城市职能 一、引言 近年来,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外标杆 城市纷纷开展了面向未来20-3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远景规划。学术界也对城市 总体规划、城市发展定位等话题进行了持续研究[1-3]。本文对国内外远景规划编 制实践进行总结,并对国内城市发展定位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国内外相关城市远景规划编制情况一览表

二、国内外远景规划编制特征 对国内外标杆城市远景规划的愿景、策略和实施路径进行对比研究,可将其 发展特征和趋势总结为以下“五个转变”: 1.目标更高远:从“区域中心”到“全球城市” 展望未来20-30年,国内外相关城市纷纷提出了“全球城市”层面的发展定位。如东京“世界第一城市”、伦敦“顶级全球城市”、新加坡“特色全球城市”,以及上海“卓越全球城市”、深圳“全球先锋城市”、武汉“第三层级世 界城市”等。 可见,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参与全球竞争,抢占全球城市体系高点,成为国内外城市必须积极应对的机遇和挑战。 2.视野更广阔:从“城市发展”到“区域协调” 国内外主要城市依托区域发展的特征明显。腹地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 了核心城市的级别,因此“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各大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考量。 例如芝加哥、伦敦、巴黎等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均依托大都市区的发展战略,并 提出引领大都市区发展成为全球城市区域的战略目标;北京新一轮总规也将对接 津冀作为重点之一。 3.内涵更丰富:从“经济发展”到“城市软实力”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 1.区域规划是指一定的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规划含义:①描绘未来一规划是人们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标和发展状态的构想②行为决策一实现未来目标和达到未来发展状态的行动顺序和步骤决策。 《专科》是指一定地区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战略部署。 2.主要任务 (1明确规划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2对区域社会、经济、经济等方面作出总体安排。 (3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 (4区域规划的目的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三个效益的统一。 ・二、区域规划的特点 (一规划的共同特点 1.目的性:明确方向和目标并进行规划的。 2.前瞻性:构想和安排未来。 3.动态性:规划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发展的,规划不断随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计划跟不上变化”一规划应有弹性。 (二区规划特点

1.综合性一是区域规划对象的复杂性和多目标的多样性的体现 2.战略性一解决方向问题具有粗线条特征 3.地域性(区域性 三、区域规划的内容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二工业生产的布局规划 (三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四基础设施规划(生产性;社会性 (五土地利用规划 (六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七区域发展政策 第二节区域规划的依据和基本原则 一、区域规划的依据 一般所谓区域规划的依据,指的是规划的前提与技术经济条件,也就是地区经济赖以发展的物质因素: 1.地区资源条件这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地区自然条件主要指农业生产和其它经济部门所要求的自然条件。 3.地区技术经济条件包括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现有基础及其构成、水平和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 展动态分析 摘要:乡村景观目前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一种应用景现类型,也是乡村地域 范围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体。现目前,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景 区资源保存和文化景观方面。而国内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农业景观以及城乡交错带 和生态脆弱区的乡村景观等,包括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村民生活发展等内容。除 此以外,运用新技术和模型来制定乡村景观设计规划是目前的新趋势。综上可以 看出,在未来的社会,能够合理规划乡村景观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盈利增长,对眼下我国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1、“乡村景观”的概念 “景观”一词表示人们对于所见的事物形成的综合认知,指日常生活环境中 所触及的各个总体,并强调景观是地域综合体的整体性[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研究者便将“景观”定义为:由相互作用的生物圈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 出现,并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然而到现在,景观的概念和范围在不断扩充,不仅是景观自身,还是由人类所塑造出来的区域,是自然、人文社会、视觉 美学等3个方面,更是自然与人为因子交互作用下的景观基本类型之一。 在传统的规划里面,“乡村”主要指尚未进行有效经济开发,存在很多发展 潜力的原始环境体。这些地区不仅有村民组成的聚集区,而且大部分的土地都可 作为水产养殖、人工耕种的介质,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方便,是当地生产条件、 居民生活方式、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交互作用而成的生态空间。[3]该调查者从 世界地理学角度,指出乡村景观是在乡村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经过人为规划而 形成的景区。刘黎明等学者经历了一系列研究景观研究,将乡村景观的含义定为:一个区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组建而成的集合体,包括农田、果园等生态区。其 以农业特征为主,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 征的综合体。生态体大小和形状表现不同,都有自己的特征,但相同点是都具有

国外空间规划体系研究

国外空间规划体系研究 摘要:为了解决我国空间规划上的诸多问题与矛盾,我国自2019年5月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自然资源部相继颁布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 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等重要文件, 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为空间发展蓝图,并开展了一系列的规划试点,将国土空间 规划视为重中之重。学习他国经验,有助于我们在探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少走弯路。欧洲各个国家的孔家你规划开展较早,在历史的长河中规划体系也与时俱进,已经逐渐成为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本文选取英国与德国这两个国空间规划体系 为例,分析其空间规划体系的特点并为我国空间规划提供经验。 关键词:空间规划体系,英国空间规划,德国空间规划 1.国外空间规划历史脉络研究 在欧洲国家,空间规划主要是通过各个层级的空间规划体系并结合多学科的 规划以及技术管理来实现国家内部人文,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区域发展的研究。由于18世纪欧洲各国开展了工业革命,对城市的发展,人口的流动都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工厂的大量涌现,农村人口大量的向城市转移,国家内社会经济,区域发展,人员流动,面临巨大挑战;所以欧洲率先开展了空间规划,来迎接工 业革面所带来的挑战。 在18世纪,英国率先开展了工业革命运动,工业迅速的扩张以及城市化迅 速的发展导致成的城市面临公共卫生,医疗,交通等诸多问题。随后,欧洲各个 国家也陆陆续续的展开了工业革命运动。虽较比于英国工业革命较晚,但是大体 发展过程与英国相似。当时大批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城市化发展过于迅速, 城市压力骤然增大,随之城市问题也越来越多的浮出水面。在当时,空间规划主 要解决土地,建筑道路等问题具有物质性与经济性的特点;主要解决方式以“分散”方式为主,例如:“田园城市”与卫星城等思想。

按层级规划 分区域细化 ——国外空间规划体系概览

按层级规划分区域细化——国外空间规划体系概览 作者:暂无 来源:《资源导刊》 2018年第10期 文 l 蔡玉梅高延利张建平 英国:公民自愿参与编制社区规划 英国为单一制分权国家,现行规划体系源于1947年的《城镇规划法》。英国的北爱尔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均拥有自己的立法框架,除英格兰外,均设两级政府。英国政府负责为地方拨 款并制定英格兰国家规划政策框架,还可以通过特定的立法或直接由部长负责促进重要基础设 施项目的建设。威尔士和苏格兰政府制定国家空间规划框架,构建区域内的规划体系。苏格兰 政府还制定苏格兰土地使用战略。此外,两级政府都有权跟踪地区基础设施项目,并对地方规 划提出上诉。 地方政府负责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和公共住房事务,以及规划申请。一些地方政府已将土地 利用规划承包给私营部门。作为中级政府的县议会负责战略规划和垃圾处理场、采矿以及县拥 有土地的规划申请。 英格兰、北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各有独立的国家或区域规划政策框架。在英格兰,国 家规划政策框架规定了英格兰政府的政策应该如何实施等。在苏格兰,国家规划框架概述了未 来20至30年间苏格兰各地空间发展和投资的长期愿景。在威尔士,空间规划制定了交叉的国 家空间政策。在北爱尔兰,区域发展战略是到2035年的一项长期规划,它涵盖了所有政府部门空间战略方面的内容。 核心战略是地方主要的土地利用规划,包含基本原则和比例尺为1︰2500和1︰200之间的土地利用规划,并由地方政府按程序进行审批。在英格兰,核心战略主要解决住房、基础设施、经济、环境和设计等问题,为未来地方发展提供愿景和框架,构成英格兰规划体系的核心。 在英格兰,自2011年以来,一些社区公民自愿组织成邻里论坛,共同编制地方社区规划。社区规划需要以核心战略和地方规划为依据,但在符合国家规划政策框架的前提下,可以有更 多的弹性,比如增加不同区位的发展用地。 根据2011年《地方法》引入的“合作义务”,地方规划机构在编制规划时必须与邻近的规划机构和相关组织就跨境战略问题开展合作。不同的政策部门之间不存在正式的横向协调机制,但感兴趣的各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协调。 以色列:各层级委员会是规划核心参与者 以色列现行空间规划体系创建于1965年,《规划和建筑法》是主干法。以色列是国家、地方两级政府体系,拥有255个地方政府。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编制、实施和监督土地利用规划。一是负责制定规划框架法。二是编制国家总体规划并接受内阁审批。三是规划并资助重大 基础设施项目。四是提名16人成为“国家规划委员会”成员,此委员会共36名成员,其他成 员为来自地方政府、规划和建筑专业、环保团体、学术界和民间社会其他成员的代表。五是任 命六个“区域规划和建筑委员会”中的多数成员,并确定《地区总体规划》的内容。六是监督“地方规划委员会”及其制定的规划。

国内外工业园区的发展概况

人类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不同的发展时期。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漫长历史中,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及自然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些活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并对全球环境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扰动。特殊是进入 18 世纪后,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人类逐步建立了庞大的社会经济系统,作为工业集中地的工业园区也逐渐发展起来。 工业园区起源于二战后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战后的经济复兴和城市重建过程中,人们更加注重依靠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理论来指导城市建设,强调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特殊是高速公路和先进运输设备的发展,使适度远离城市的工业园区得到了发展。 1、起步阶段(1950 年代—— l970 年代) 1950 年代末,出口加工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兴起,工业园区作为一种发展手段被广泛采用。 1959 年爱尔兰兴建香农国际机场自由贸易区,贸易区内既可进行转口贸易、储存,又可进行加工,区内企业享受财政上的优惠政策,这种产业区形式的浮现标志着出口加工区的正式诞生。台湾是亚洲最早兴办出口加工区的,而且在 1965 年制定了《出口加工区设置管理条例》,高雄、新竹、台中等分别建立了出口加工区,而且均业绩斐然,成为早期工业园区的典范。韩国、新加坡等国纷纷效仿,广泛通过工业园区(又称工业团地)的形式发展各类创造业。随着欧美日等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和处于成熟期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被逐渐转移到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这进一步带动了这些国家的工业园区的建设,从而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完成为了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2、转型阶段(1970 年代—— 1980 年代) 到 1970 年代后期,随着能源危机和全球竞争事态的影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一些经过精心规划、环境优美、区位良好、以充分的绿色空间为特征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在城市郊区发展起来。同时,为了复苏冷战结束后停滞的经济,西方各国纷纷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将发展重点转向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美国,早在 1951 年就建立了斯坦福工业园,即俗称的硅

国外城市规划借鉴

北京借鉴海外大城市发展经验研究 面对快速城市化阶段涌现的人口膨胀、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恶化、地价飞涨、大量占用农田等问题,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学术领域相继提出了田园城市、卫星城镇、反磁力吸引体系等城市发展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解决办法。一般政府多采用以下策略解决或改善大都市发展太快、规模过大的弊端:(1)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2)通过规划手段,引导城市有序、合理地发展;(3)制定城市公共政策,维护公众整体利益,如公交优先政策等;(4)加强城市管理,包括土地管理,环境管理,市政管理,交通管理,社区管理等,建立安全高效的运行系统。 由于各国各地区的发展条件不同,他们采取的发展策略各具特点,经过分析总结,以下四种发达国家的政府政策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代表性,值得北京借鉴。 1、英国以大伦敦规划为核心的新城政策。 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是英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伦敦的经济和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70年代。1944年,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基础上,大伦敦规划确定了伦敦的空间模式为中心城一 一绿化隔离带一一卫星城”的结构,目标是通过鼓励人口的迁移、扩散来缓解内城拥塞 的压力。(1)对于伦敦中心城,采用绿化隔离带阻止中心城市的蔓延; (2)按田园城市的构想,在绿带外面的乡村环(类似于我国城市的远郊区)规划建设卫星城镇,以疏解伦敦的人口和产业,控制大城市规模。英国建设了三代卫星城,共34个,伦敦外围8个。随着英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伦敦的发展战略转向可持续发展和中心城市复兴。 实践证明,绿带设计虽然有效地控制了伦敦中心城市建设用地继续向外蔓延,但并不能抑制城市整体的发展,伦敦新增加的人口和产业仍越过绿带,在外围乡村更大范围里蔓延开来。绿带更大的意义还在于为城市周边保留了生态景观空间。 大伦敦规划后,田园城市和新城的理念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推广,大伦敦实施的新城政策是规划性分散化的思想,田园城市和第二代新城由于人口规模过小,集聚效益差,就业机会少,缺少城市气息,对母城人口的吸引力有限,是相对失败的。第三代新城远离伦敦,城市功能完善,规模较大,形成了区域发展的新的反磁力中心,效果较好。但可以看到,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建设新城虽然起到一定的疏解作用,但很难达到控

国内外环境规划学研究进展进度

国内外环境规划学的研究进展 XXX 摘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上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环境规划学作为协调人类、环境与发展的一个有效工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介绍国内外环境规划的研究概况,主要对其发展历程、研究进展以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其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规划;存在问题;研究进展;经济发展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t home and abroad XXX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 be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all of the countries hav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s a efficient tool which is a key to keep the balance among human beings,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The paper refers to the researches on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t home and abroad,and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Finally,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search contents and tendency.

国外城市发展研究

国外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龚义清;陈日明来源:网络搜集添加日期:08年03月26日 一、国外发展城市的重大方针 (一)重视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好城市的前提和依据。华盛顿从建设开始就是在一个完整的总体规划“朗方方案”指导下进行的。街道通畅整齐,绿化好,布局协调,安静,不繁杂。到1959年,在美国超过一万人的967个城镇中,已有937个做了规划。德国的鲁尔矿区是一个包括十一市、四县的老矿区,历史上也曾是一个乱采乱挖、乱堆矸石、环境十分恶劣的地区。1920年,他们自发地建立了一个矿区城镇的联合规划组织,实行统一规划,制定了统一管理制度,使尔后的状况大大改观,取得了良好社会、环境和经济效果。 国外在城市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订城市规划法规 西欧各国从19世纪起,就有了关于城市和建筑的法令。二次大战结束后,各国为控制土地使用都颁布了相应的条例。由于对城市发展的预测缺乏科学依据,后来这些条例又作了修改。例如,英国1947年颁布的都市和地方规划法是以20年后的发展为目标,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主要内容的法令。但在土地与交通的联系上缺乏综合考虑,某些细节又规定过死,所以在1968年进行了大修改,规定各郡编制的城市规划必须由总体规划及具体规划两部分组成,总体规划须由环境部审查批准,具体规划仅须按照已批准的总体规划进行编制,规划编制过程中,必须公布初步方案的内容,并听取公众意见。1943年,法国颁布了城市规划法,这是以地区用途为主要内容,以规划手法为特征的法令。它最早提出了市镇规划必须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编制。为了保证公共团体在区域规划中能有土地优先使用权,法国于1958年还制订了都市规划法和都市详细规划法,对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作了具体规定。1967年,法国又将该法规改为SDAU(都市准备基本规划)和POS(土地占用规划)。前者适用于一万人口以上的市镇,以10~20年的发展设想为基本方针,对公共团体起制约作用。后者则规定了市镇或市区5~10年的规划内容。联邦德国的“地区详细规划”法内容非常仔细,不仅影响到北欧,而且引起了日本的广泛注意和介绍。除了规定建筑物的用途外,还对建筑体积、交通用地、公用设施作具体规划。在听取民众意见,提交议会通过,并经规划监督机构批准后,这种详细规划就有法律效力。 美国是一个以各州立法为主的国家,至今没有一部统一的城市规划法令。无论从区域开发、城市建设,直至新城市的建设,绝大部分由私人企业进行。人们把这种企图促进城市经济繁荣、达到增加政府税收和企业利润为主要目的的城市规划称为“民间企业主导型”。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