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王兴书法艺术

王兴,男,1974年生,河北迁西人,研究生学历,1991年入伍,2004年转业。自幼爱好书法,擅长欧楷,追法二王,数年临池不辍,作品多次获奖。现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刻艺术家协会理事、山东泰山书画院理事。

书法观

书法是线条艺术,源于我们祖先的生活需要,成于对自然的无限追求与理性升华,是中华民族值得特别骄傲的瑰宝。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完整的书法发展史。在计算机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改变:国家不再以书取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变得简单而陌生,提笔忘字、不通晓汉字的书写规则成为今天炎黄子孙的通病。作为有责任感的中国人,应该热爱书法、以书法为荣,力求把字写得准确、美观,在实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使书法这门中国独有的艺术不断发扬光大,为祖国文化安全、优秀文化的继往开来尽自己应尽的责任。

在中国,书法永不过时

有人认为,当书法进入21世纪,受到“键盘时代”的冲击,书法的实用功能被大大减弱,甚至认为书法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个人以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第一,书法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如,大家都知道书画同源,优秀的绘画作品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还有着相应的经济价值,在家庭中挂上绘画作品,总会烘托一种文化气氛。但是,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绘画,而摄影本身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但是,家里房间悬挂的书法作品是无论如何不能用电脑打印或者摄影的字来代替的。可见,书法仍然具有实用功能,只不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选择的手段增多了。第二,书法具有广泛性。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文字记载的,从最初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开始,我们古代先贤留下的金文、碑刻、墨迹等,都是书法珍宝。这些珍宝无论到哪里,都是受到极高的礼遇、令人推崇备至。比如王羲之的《孔侍中帖》、《二谢帖》和《丧乱帖》等分别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和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孙过庭的《书谱》等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西方的很多博物馆都收藏了中国书法作品。在大英博物馆和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大量敦煌书法,此外还有一些珍贵的唐代拓片,如欧阳询的《化度寺碑》(英国)和柳公权的楷书《金刚经》拓片(法国)等。可见,喜爱中国书法的人遍布全世界。第三,书法具有渲染性。西方收藏家收藏中国文物和艺术品,首先是从器物开始,以后才逐渐扩展到书画。20世

纪初,英国人斯坦因从莫高窟骗购走大量敦煌写本。由此,西方收藏家才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书法。西方收藏中国书法的历史如此之短,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语言问题,二是西方并没有相对应的艺术形式。不过,近数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对中国书法的收藏和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中国的文物大多与书法相关联,或者直接有书法表现,或者经过书法记载信息,这使得西方人看到中国书法有着极其重要的基础和信息表达作用,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同时通过中国人对书法的顶礼膜拜,更使他们感觉到中国书法的神秘和无穷魅力。可见,中国书法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就打开了研究和收藏的闸门,一发不可收拾。

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

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传承则以创新为目的。书法是传统文化,其精髓和内涵博大精深,是一个人一辈子也学不完的知识宝库,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古人,是学书者的不二法门,这是正路,也就是“传承”;当一个人学习达到一定的程度或者一定的境界的时候,必定会在这个基础之上,自然而然地出现自己的因素。这种自然状态下的、在学习传统基础之上的自己的因素就是我们所讲的“创新”。可见,创新是有条件的、是有限的,但创新的成果却是无限的、任意发挥的。第一,在创新上有先贤

的成功模式可供借鉴。孙过庭说:“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锺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有乖入木之术”,就是在传承方面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无间临池之志”,是指仍不失古人努力学习的劲头。可见,只求复写传统的“传统唯美主义”或脱离优秀传统“创新”的“流行主义”,对发展书法艺术来讲都是偏颇的、畸形的,是不可取的。弘扬书法艺术要尊重历史,跟上时代,师古为根,师法自然。哪一位古人不曾是今人?哪一位今人不终将成为古人?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第二,应避免涂鸦式“做字”。书法艺术流行数千年,无一不源于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所以在当代视野下,书法要发展就必须创新。书法艺术需要创新,就要把握时代脉搏,通过探求字形、用笔的变化,强调字内功与字外功相结合。但是,应该避免一味的玩涂鸦的“技巧”处理,不要刻意的画字去追求拙朴,字是写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如果连基本的楷书都写不好,你去创新,只能是“做”字,做使人不认识,只能是刺激人们视觉的墨块。孙过庭说,“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书法学习只有在学传统的基础上,率真地展现自己的性情以实现“创新”,正如李白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第三,创新应该做到“今不同弊”。书法是艺术,有强劲的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科技迅速发展、计算机普及使用、办公的自动化,最终也不能代

替书法,只有人才能把书法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笔墨当随时代,各种流派争奇斗艳,是21世纪书法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21世纪是东西方经济、文化等多方位交流与发展时期,书法艺术创新、改革,其精神应当符合历史新潮流的特征和审美追求。但是中国书法的突破创新很难,非一日之功可以达到,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浮躁冒进,随意标新立异,否则一定会适得其反。

学习书法心得

学习书法,首先应该对书法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然后从基本功练起,不可逾越的是楷书(包括魏碑、隶书);行书则应以《兰亭序》等集大成作品为范本,掌握基本的结构和笔法。在楷书、行书基本功具备的前提下方可练习草书。草书应该广泛涉猎,不拘一格,可贯通整部书法史,最大限度地吸收优秀的传统精华。同时,应该做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在今人的书法成就中汲取营养,再与自己所学相结合,形成自然状态下自己独到的风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