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普查流程与实践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浙江图书馆陈谊
第四次文物普查技术流程

第四次文物普查技术流程一、文物普查是啥呀?文物普查就像是一场超级大寻宝活动呢!不过这个宝可不是一般的金银财宝,而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各种超级有价值的文物。
这第四次文物普查啊,可是有一套自己的技术流程的。
二、普查前的准备。
1. 组建超棒的团队。
这就像组建一个超级战队一样。
得有各种专业的小伙伴,像懂历史文化的、会做测绘的、擅长信息技术的等等。
大家凑在一起,就像复仇者联盟一样,各显神通。
这个团队得经过专门的培训,让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要干啥,就像每个超级英雄都知道自己的技能一样。
2. 收集已有资料。
这就像是找宝藏的线索。
要把之前的文物资料都收集起来,不管是以前普查留下来的,还是博物馆、图书馆里藏着的相关记载。
这些资料就像小地图一样,能给我们一个大概的方向,让我们知道哪里可能会有还没被发现的宝贝。
三、实地调查阶段。
1. 现场勘查。
2. 测量与记录。
发现文物后,就得像给它们做一个超级详细的体检一样。
测量它们的大小、形状、位置等等。
记录也要做得超级细致,就像写日记一样,把文物的每一个特点都写下来。
比如说这个古建筑是什么风格的,用了什么材料,墙上有没有什么特别的雕刻。
这一步可不能马虎,就像医生记录病历一样,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
四、信息整理阶段。
1. 数据录入。
实地调查回来后,就有一大堆的数据啦。
这些数据得像把宝贝放进宝盒一样,规规矩矩地录入到专门的系统里。
而且录入的时候要很小心,不能出错,就像把拼图一块块放对位置一样。
2. 分析与评估。
录入完数据后,就要开始分析这些文物的价值啦。
就像评估一颗钻石的价值一样,要从各个方面来看。
看看这个文物在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价值有多高。
这个过程有点像破案,从各种线索里找出文物的真正价值。
五、普查结果的呈现。
1. 报告编写。
这时候就像把整个寻宝之旅写成一个超级精彩的故事一样。
把普查的过程、发现的文物、它们的价值等等都写进报告里。
这个报告要写得生动有趣,让别人看了就像自己也跟着经历了一次普查一样。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古籍分类义理探析——与四库分类法相比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古籍分类义理探析——与四库分类法
相比
刘英洁
【期刊名称】《四川图书馆学报》
【年(卷),期】2017(000)005
【摘要】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的汉文古籍分类主要依据是此前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制定的《汉文古籍分类表》.普查平台在汉文古籍分类上大致继承了《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方法,然而由于此次古籍普查的对象更为广泛,开发古籍普查平台系统的专家们又在结合前代目录学的分类思想和新学传入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修订,使得古籍普查平台的分类更为合理、科学,但其中有的改变却使得“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意义丧失了,因此,这些修订还值得商榷.
【总页数】4页(P79-82)
【作者】刘英洁
【作者单位】成都图书馆,成都61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
【相关文献】
1.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的使用及各主要字段填写要点举例 [J], 侯蔼奇
2.《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分类表》对古籍分类的意义 [J], 李琳;曾惠琼
3.《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分类表》对古籍分类的意义 [J], 李琳;曾惠琼;
4."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使用问题刍议 [J], 刘景会
5.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分类问题试析 [J], 韩春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开展古籍普查活动方案策划

开展古籍普查活动方案策划一、项目背景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了大量的古籍文献,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推动学术研究、保护传统文献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保存环境差等原因,很多古籍文献面临着无法阅读、丢失甚至被破坏的风险。
因此,开展古籍普查活动,对于确保古籍文献的保存与传承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二、项目目标1. 完善古籍文献档案,建立可信赖的古籍文献数据库。
2. 鉴定和修复古籍,确保其完整性和准确性。
3. 促进古籍普查结果的利用及传播,推动学术研究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4. 引导公众关注古籍保护、学习和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心。
三、项目内容1. 组织人员古籍普查活动应组建专业团队,包括古籍研究专家、图书馆人员、修复工程师等。
同时,可以组织古籍爱好者和志愿者参与普查活动,提供协助和支持。
2. 制定普查计划根据古籍文献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制定合理的普查计划。
在计划中包括普查区域、普查时间、普查内容等细节,确保普查工作有序进行。
3. 文献档案建设对普查到的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归类、编目工作,建立完善的文献档案。
档案应包括文献名称、作者、出版时间、版本、存放位置等详细信息,并将档案数字化,建立可信赖的古籍文献数据库。
4. 古籍鉴定和修复对普查到的古籍进行鉴定工作,分析古籍文献的真伪、年代和版别。
同时,在鉴定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修复工作,确保其完整性和准确性。
5. 普查结果利用与传播将普查结果公开,推动学界研究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通过学术报告、学术研讨会、出版物等形式,将普查结果传播给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公众,加强对古籍文献的关注和学习。
6. 策划相关活动为了引导公众关注古籍保护、学习和传承,可以策划一系列相关活动,包括展览、讲座、培训等。
通过这些活动,增加公众对古籍文献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古籍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项目实施计划1. 准备阶段(1个月)- 组建古籍普查团队和志愿者队伍。
- 制定古籍普查计划,并确定普查区域和时间。
普通古籍普查工作流程介绍

普通古籍普查工作流程介绍董馥荣李慧古籍普查是古籍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对现存古籍的品种、数量、级别等次、破损情况和保存环境所进行的调查、鉴定和记录。
在对登记古籍进行详细清点和编目整理的基础上,以期未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古籍保护工作。
目前,普通古籍普查工作主要分为古籍核查、古籍普查平台登记两个步骤进行。
古籍核查1.1目的为了配合《中华古籍总目·国图卷》的编撰工作,古籍核查工作优先保证《中华古籍总目》各款目的著录要求,同时满足普查平台登记各要素的著录需要。
1.2背景普查工作初期,综合考虑了多方因素,特增加古籍核查这一环节。
按照古籍普查的工作计划,2011年要求快速启动项目,古籍馆积极响应。
当时普查软件平台正处于调试阶段,普查工作要求先进行线下纸本表格或电子表格登记,考虑到我馆编目数据量大,已有的编目数据比较完备,部分数据甚至可以借鉴趋于成熟的书目资料,于是先开始古籍核查工作。
不仅如此,古籍普查是一次整合图书馆古籍工作、培养人才的有利机会。
考虑到我馆大规模的编目工作已经结束,近几年新入馆员工编目经验缺乏的实际情况,希望借助这次古籍普查的机会,达成培养古籍编目新生力量的目标。
1.3前期准备(1)将《中华古籍总目》分类法与国图普通古籍采用的《中文普通线装书分类表》(即刘国钧的“十五大类分类法”)相对照,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建立对应关系,适应《中华古籍总目》的分类要求;(2)国图现有33万条普通古籍编目数据(MARK),由古籍保护中心提供技术支持,于2011年3月份,进行了多次编目数据导入平台的试验。
对馆藏编目数据(MARK)的各类字段进行切分,借助唯一标识符(MARK的001字段)和特定的附加条件,实现了MARK格式与平台的有效对接与转换,将馆藏编目数据(MARK)顺利批量导入普查平台中;(3)选择了相对成熟完善的地志门类数据进行核查。
可以借鉴《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地志门》等书目。
东阳博物馆馆藏古籍普查实践与思考

东阳博物馆馆藏古籍普查实践与思考东阳博物馆作为浙江省东阳市的重要文化机构,以其丰富的馆藏古籍而闻名。
古籍作为中华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东阳博物馆对馆藏古籍进行普查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东阳博物馆馆藏古籍普查的实践过程和所得思考。
东阳博物馆馆藏古籍普查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保证了普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普查工作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对馆内古籍进行全面梳理和拍摄,并建立古籍数据库。
其次是对古籍进行详细考察和整理,以确定古籍的作者、年代、版本等基本信息。
普查团队由专业的古籍鉴定专家和研究人员组成,他们在对古籍进行拍摄和考察的还对古籍进行保护和修复,确保古籍的完整性和保存状态。
在普查实践过程中,东阳博物馆还积极与其他博物馆和研究机构合作,进行交流和共享资源。
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东阳博物馆得以获取更多的古籍信息和研究成果,丰富了馆藏古籍的研究价值。
普查结果也将与其他机构进行共享,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便利,促进古籍研究的开展。
东阳博物馆馆藏古籍普查实践还对古籍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对古籍的全面梳理和考察,不仅可以了解古籍的数量和品种,还可以发现其中的珍品和稀见古籍,为保护与修复提供依据。
普查结果还可以为馆内古籍的展览和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使古籍的价值更好地得到展示和传播。
经过普查实践,东阳博物馆还对古籍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展望。
古籍的整理与研究需要长期的持续投入,需要不断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提高古籍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古籍的保护和修复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研发先进的保护技术和方法,确保古籍的长期保存和传承。
古籍的数字化处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籍资源,为古籍研究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
东阳博物馆馆藏古籍普查实践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和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东阳博物馆成功完成了古籍的梳理、考察和保护工作,为古籍研究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使用说明

一、“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简介
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同时也因其 不可再生而弥足珍贵。
为更好地了解我国现存古籍的保护状况、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和管理,国家已于 2007 年 2 月启动“中 华古籍保护计划”。
全国古籍普查作为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基础性工作,是古籍抢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环 节,其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情况,对登记的古籍进行详细清 点和编目整理,建立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形成中华古籍联合目录,以便国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 展古籍保护工作,加强对古籍的管理,促进对古籍资源的利用。
“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以下简称“普查平台”)是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工作平台和发布平台,旨在加 强古籍普查工作,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方便、快捷、高效、可靠地进行全国古籍普查工作,并及时向 公众展现普查成果,提高公众的古籍保护意识。
3、著录古籍 ................................................................ 20 (1)著录首页............................................................. 20 (2)著录首页续........................................................... 21 (3)著录丛书子目......................................................... 22 (4)定级................................................................. 26 (5)定损................................................................. 26 (6)定级书影............................................................. 28 (7)定损书影............................................................. 30 (8)临时保存............................................................. 30 (9)完成著录............................................................. 31
开展全国古籍普查及古籍保护工作总结报告

开展“全国古籍普查”及古籍保护工作总结报告 宁夏图书馆、宁夏古籍保护中心为了全面保护中华古籍,使中华文明能够千秋万代传承下去,国务院决定自2007年起,用3至5年的时间在全国开展古籍普查工作。
国家文化部于2007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标志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
2007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正式成立,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国家文化部。
2007年5月14日,经中编办批准在国家图书馆设立“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并于2007年5月25日举行了揭牌仪式。
2007年8月1日,国家文化部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印发了“全国古籍普查工作方案”、“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工作方案”、“《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评审暂行办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并设立专家委员会,聘任有关专家负责珍贵古籍的定级审核和普查咨询工作。
同时,国家文化部还委托国家图书馆主持制定了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执行标准(即:《古籍定级标准》WH/T20-2006.《古籍普查规范》WH/21-2006.《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WH/T22-2006.《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WH/T23-2006.《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WH/T24-2006)。
此次普查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大规模的对古代文献典籍进行广泛、细致的调查统计,其结果将对古籍保护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从而更加有效地保存、保护和整理这些蕴含着中华灿烂文明的珍贵文献典籍,使之永泽后世。
宁夏图书馆、宁夏古籍保护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文化部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全国古籍普查”工作,加大了保护古籍工作的力度,现将几年来工作的进展情况作如下总结与汇报。
一、充分认识保护中华古籍的深远意义,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文化部文件精神中华古代文献典籍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相承的历史见证。
浙江省古籍普查项目结题申请

浙江省古籍普查项目结题申请书
项目名称
项目主持人
项目承担单位(盖章)
项目完成时间年月日
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制
填报说明
一、本申请书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向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申请古籍普查项目结题的文本;
二、申请书各项内容请用蓝、黑水性笔以正楷认真填写;或下载电子格式文本,在计算机上填写完成后以A4格式双面打印。
三、结题报告内容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
四、申请书填写完毕后,须先经项目承担单位审查通过并签署意见盖章后,才能递交省古籍保护中心。
五、本申请书一式三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古籍基本知識
2.1知識結構 2.1.1識字斷文 2.1.1.1認識繁體字 2.1.1.2熟悉古文句讀 2.1.1.3熟悉文字書寫規律 2.1.1.4熟悉古人著述習慣 2.1.2文史知識 2.1.2.1熟悉中國歷史變遷 2.1.2.2熟悉中國地理沿革 2.1.2.3熟悉中國干支紀年 2.1.2.4熟悉中國姓名字號 2.1.3鄉邦知識 2.1.3.1熟悉鄉邦歷史沿革 2.1.3.2熟悉鄉邦地形地貌 2.1.3.3熟悉鄉邦名賢往哲 2.1.3.4熟悉鄉邦風土民情
基本器材
普查平臺電腦
普查書影拍攝器材
場所 相機 拍攝臺/架 燈光 存儲器
其他工具
尺子
放大鏡 鉛筆 紙簽 鎮紙 手套/口罩 工作服
(四)經費準備
普查經費的專款專用 普查經費的合理使用
普查經費的管理模式
普查經費的專款專用
省財政以“誰普查,補助誰”爲原則,以終
另外以個人分別認領《四庫》、《古今圖書
集成》、《北藏》的普查工作(具體工作計 劃另擬。此方式是否妥當可再議)。同時童 聖江、陳誼負責解答各地普查人員的咨詢。 組成省級審核專家組,初步擬定由童正倫、 張羣、童聖江、仇家京(杭圖)、陳誼等五 人組成,組內以少數服從多數完成決議。
省級審校專家組增加至十人:童正倫、張羣、
2.2專業訓練 2.2.1古籍知識 2.2.1.1中國書史 2.2.1.2印刷史 2.2.1.3出版史 2.2.1.4藏書史 2.2.2四部分類 2.2.2.1文獻 2.2.2.2分類 2.2.2.3排序 2.2.3專業工具 2.2.3.1古籍書目 2.2.3.2人名字號 2.2.3.3年代地名 2.2.3.4文字書法
審合格的普查數據爲依據。
普查經費的合理使用
普查經費的管理模式
工作量的統計
補助經費的發放
普查組2011年4月份工作統計
姓名 童正倫 陳誼 謝凱 曹海花 工作 錄入 日 20 22 22 16 —— 28部 188冊 75部 504冊 71部 657冊 66部 380冊 一審 二審 備註 一審超過20册折算1部。共計34部。 二審超過20册折算10部。共計122部。 錄入超過20册折算1部。共計29部。 一審超過20册折算9部,共計274部。 錄入超過折算成80部。 錄入超過20册折算5部。共計76部。 一審5部46册。 —— —— —— —— —— 54部383 冊 14部72 冊 168部 1378冊 錄入超過20册折算1部,共計67部。 處理老數據,工作量不計入。 錄入超過20冊折算1部,共計5部。 二審超過20冊折算6部。共計48部419冊。 33部209 112部 冊 887冊 265部 2000冊 —— 5部46冊 —— —— ——
童聖江、仇家京、劉瑛、杜惠芳(兼)、陳 誼(兼)、饒國慶(天一閣)等(另外二人 再從其他館調配)。童聖江、劉瑛(兼)、 杜惠芳(兼)、陳誼(兼)負責解答各地普 查人員咨詢。如有問題較為集中的收藏單位, 則由省保護中心組織解決。
四、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底,本館在保持
普查數量和質量的前提下,加快速度,基本 完成普通古籍的普查,部分普查人員普查民 國古籍。加強省級審校工作,加強對各地普 查工作的咨詢與指導。
3、文字紀年
4、版刻資料
5.網站及數據庫
國家圖書館/ 上海圖書館/guji/title.htm 南京圖書館/ 臺灣“中央圖書館”.tw/ 北京大學圖書館 /pages/Search.htm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dacs5/System/Mai n.jsp 查找篆字:/
古籍普查流程與實踐
主要內容
設計普查流程的必要準備 創建普查流程的技術構成 實現普查流程的實踐模式
一、設計普查流程的必要準備
理論準備
心理準備 工具準備 經費準備
(一)理論準備
1、對象與範圍 普查的對象:種限(內容與裝幀) 普查的範圍:時限(古代與民國) 普查的地域:地限(中國與域外) 2、積累與傳承 四庫系列基本古籍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與中國叢書綜錄 中國古籍總目以及各種專業古籍目錄
周聿丹 童聖江 張群 仇家京
18.5
—— —— —— 4部47 冊 —— ——
的構成要素
工作環境 工作人員 信息反饋
(一)工作環境
全國古籍普查平臺
平臺開發 系統維護
(二)工作人員
庫管員
普查員 審校員
二、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底,本館古籍普
查人員增加至五人(陳誼、謝凱、杜惠芳、 周曉霞、周聿丹/周會會),完成除《文瀾閣 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永樂北 藏》等大規模叢書之外的善本普查(如果善 本書庫改造開始,即將普查重心轉移至普藏 的方志、家譜、輿圖等,在冊數量上要有一 定突破)。
一級審校
二級審校 數據同步
浙江省古籍普查工作計劃
一、2010年10月至12月底,完善《古籍普查
檔案表》、《古籍普查人員管理細則》、 《古籍普查書影製作規範》、《古籍普查書 籍出入庫管理細則》、《浙江圖書館古籍普 查著錄細則》(第三次修訂)、《浙江省古 籍普查審校細則》、《古籍普查四部分類法 實用手冊》等規章制度的制定及普查工具書 的配置。
五、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底,本館基本完
成館藏各種古籍普查,由館內普查人員組成 《中華古籍總目》(浙江卷)編纂小組,負 責匯總全省普查數據,并由陳誼、童聖江、 謝凱等組成全省古籍普查指導小組,負責分 赴各地解決疑難問題,并核對各種疑存數據, 協助調查社會個人藏書等。
相關文件
浙江省古籍普查通論 浙江省古籍普查著錄細則 書影拍攝細則 普查管理細則 出庫單 一審登記表 二審登記表 工作量統計表 補助經費審批表
古籍普查人員基本素養
熱愛古籍事業
古籍基本知識 平臺操作技能 書影拍攝技術
1、熱愛古籍事業
1.1職業道德
1.1.1愛書者必惜書
“書比人壽,人不負書” 1.1.2文化傳承使命 “守先待後”
、 “文明的守望”、“我在做, 你在看;我們在做,前人和後人都在看” 1.1.3終身學習之業 “勤以補拙” “左手不信右手”
1、古籍書目
2、人名地名職官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張為之等編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中國歷代人物年譜考錄 謝 巍編 北京:中華書局,1992 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 陳玉堂編著 杭州:浙江古籍出 版社2005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 戴均良編著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5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史為樂編著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05 中國歷代職官別名大辭典 龔延明編著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 社,2006
(三)信息反饋
古籍普查流程示意圖(著錄階段)
確定普查對象 製定普查方案 提出普查任務 製 作 出 庫 書 單
庫藏稽核
完成古籍保護
提供修復參考
館藏古籍檔案
平臺數據檢索
普 查 著 錄
古籍普查流程示意圖(審校階段)
三、實現普查流程的實踐模式
普查計划 書籍出庫 古籍交接 數據著錄 數據提交
(二)心理準備
國家政府的心理準備(政策與法規) 主管單位的心理準備(協調與監督)
普查單位的心理準備(合作與參與) 普查人員的心理準備(使命與責任)
(三)工具準備
普查專用工具 基本工具書 基本器材 其他工具
工具書
古籍書目
人名地名職官 文字紀年 版刻資料 網站與數據庫
3、平臺操作技能
3.1著錄規則
3.2定級標準 3.3定損標準
4、書影拍攝技術
4.1瞭解相機功能 4.2掌握書影要求
4.3掌握拍攝技巧
4.4圖片編輯規範 4.5上傳圖片合格 4.6圖片命名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