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法的种类及手术方案的选择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整体评估和治疗方法选择

22 禁忌症 : ._ 2 ①孕妇及 l 4岁以下的儿童 ; ②有严 重的肝 、 肾疾病和糖尿病患者 ; 有心理变态及精神 ③ 病患者; ④过敏体质 ; ⑤马尾神经综合征 ; ⑥局部感 染或椎间隙感染 ; ⑦椎管狭窄或椎体滑脱 ; ⑧突出物 游离于椎管内者 ; ⑨年老体弱合并心脑疾病者; ⑩突 出物过 大超 过 1 0mm或 已钙 化 、 骨化者 。其特 点是
全 , 效确 切 , 复时 问较 长 . 后期 有腰 椎 失稳 和 疗 恢 但 复发的可 能
3 3种 治 疗 方 法 的 比较
疗。 2 三大治 疗方法 的适应 症和特点
以上 3种治疗 方法 各有其 优 缺点 ,治疗 的效 果
2 1 保 守治疗 ( 手术 治疗 ) 应症 : . 非 适 ①腰 腿 痛初 次
维普资讯
福j n Junlo C A r 0 8 3 2 ui ora f T M pi 2 0 , 9( ) a l
腰椎 间盘突 出症 的整体 评估 和治 疗方 法选择
陈 斌 , 晓明 , 王 林 华 , 其进 , 念 谭 婕
的正规保守 治疗无效 。
椎间盘 的发病 率逐 年增 高 ,尤其 是特殊 群 体 ,如 教 师、 打字 员 、 司机等 。 目前 腰椎 问盘突 出症 已经成 为 骨科 的常 见病 、 多发 病 , 占门诊病人 的 1% , 科 约 0 骨 门诊 的 】3 主要 表现 为腰痛 伴下肢疼痛 , / E 、 或麻 木 ,
关键是要把 握好适 应症 。但 随着 人们工 作节奏 的加 快 和对 生活质量 的高 品质 的要 求 ,越来 越多 的病 人 愿 意选择微 创治疗 ,同时 电子 信 息 的高 速发展 和光 纤 技术在 医学领域 的运用 也适 时满足 了这一需求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纤维环的一部分或整个弹性韧带撕裂,使髓核向外背侧突出或移位,压迫和刺激相应的神经根或脊髓,并引起各种症状的疾病。
需要提示的是,即使存在间盘突出,也不一定会引起症状,而且有很多情况可以自行缓解。
因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症状、年龄、职业等因素,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即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方法1. 保守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
休息是必要的,但卧床休息时间不应过长,否则会加重腰背肌肉萎缩或加重疼痛。
物理治疗主要包括理疗、拔罐、艾灸等,可以有效消除疼痛、调节肌肉紧张度和改善腰椎间盘的营养状况。
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用不同的药物。
针灸和推拿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流通、解除局部痉挛,缓解疼痛,是保守治疗的有效手段。
2. 外科治疗:外科手术是针对不能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的患者采用的一种治疗手段。
外科手术包括微创手术和传统手术,针对不同的患者可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案。
微创手术包括椎间孔扩张植入术、经皮椎间盘成形术、椎体直接翻转术等,具有术中出血少、恢复快、创伤小等优点。
传统手术包括开放复位、间椎骨融合等,适用于病情严重、需要融合的患者。
效果评估1.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一般需要维持2-3周左右,治愈率在60%左右。
如果治疗效果不明显或疼痛加重,可以考虑外科治疗。
2. 微创手术: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相对传统手术更好。
患者术后可以很快恢复日常生活,手术效果也更为稳定。
但需要注意的是,微创手术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才能保证手术质量。
3. 传统手术:传统手术治疗疗效与微创手术相当,但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手术后需要及时加强肌肉锻炼和康复训练,避免后遗症发生。
结语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脊柱疾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早期采用保守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选择微创手术或传统手术,并根据术后情况及时进行康复训练。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法的种类及手术方案的选择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措施旳种类及手术方案旳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下腰痛和腰腿疼痛最常见旳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和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体现旳一种综合征。
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旳患者通过牵引和加强腰肌锻炼等保守治疗症状可以得到缓和,不过约有15%旳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
上海同济医院脊柱外科贾永伟1934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旳Mixter和Barr初次用手术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迄今,腰椎间盘突出症旳手术治疗史已达70数年。
通过大量旳试验和临床研究,该病旳诊断技术逐渐完善,手术方式也有了很大旳发展和创新。
一、直视下后路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老式后路腰椎间盘摘除术仍是目前常用、疗效可靠旳手术措施,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比较常用旳治疗手段,其手术适应证为:(1)症状严重,经严格旳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反复多次发作者;(2)有明显神经根受压症状,导致神经根功能损伤者;(3)中央型突出或疑有游离块脱入椎管产生马尾神经症状者,应尽早手术;(4)腰椎间盘突出伴有腰椎管狭窄或合并腰骶部“移行椎”或脊椎滑脱,需同步做腰骶部融合者。
后路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旳经典手术方式,根据咬除椎板旳多少,腰椎间盘突出症老式手术包括有全椎板、半椎板切除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椎板间开窗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3种方式。
全椎板、半椎板切除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入路轻易,手术视野较宽阔,可直接摘除髓核,对神经根减压充足,术后疗效肯定;但该手术方式旳减压范围过大,会导致脊柱后柱构造旳破坏,影响脊柱稳定性;术中有潜在旳神经根和腹膜大血管损伤旳危险;术后部分病人在椎板缺损区形成大量纤维瘢痕组织或不规则新生骨,与硬脊膜或神经根粘连,致医源性椎管狭窄。
开窗式椎间盘髓核摘除是目前较常用旳手术措施。
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疗效好、并发症少等长处,局限性之处是暴露范围小。
对椎板间隙较窄旳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小切口开窗潜行减压髓核摘除术,对中央型宽基底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钙化患者采用双开窗扩大减压椎间盘摘除术,均能充足显露突出旳椎间盘、神经根和侧隐窝,手术定位精确、创伤小、出血少,最大程度保留腰椎后部构造旳完整性,尽量减少硬膜囊粘连,手术时间短,康复快。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常见症状有腰背疼痛、下肢麻木、肌力下降等。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主要包括onservative treatment以及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在手术治疗中,目前存在不同的手术方法,包括传统的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
开放手术是一种传统的手术方法,也是最常见的手术方法之一。
它通过切开椎管后将压迫的椎间盘突出部分切除,从而减轻神经根的压迫,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开放手术操作直接,切除彻底,效果可靠。
开放手术需要进行大范围的切开操作,对患者的组织损伤较大,术后疼痛严重,恢复时间长,且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相比之下,微创手术则是一种较新的手术方法,其主要特点是操作创伤小,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微创手术常见的方法包括经皮椎间孔入路术(PLIF)、经椎间孔入路术(TLIF)等。
这些手术方法通过缩小手术切口,利用显微镜或内窥镜等辅助设备,切除压迫的椎间盘突出部分,以减轻神经根的压迫。
相比开放手术,微创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且并发症风险相对较低。
微创手术的操作难度较大,需要医生具有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目前,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选择,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对于一些较严重的病例,如持续腰背疼痛、严重的下肢麻木和肌力下降等症状,开放手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而对于一些轻度病例,采用微创手术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且术后恢复较快。
不同的手术方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有所差异。
传统的开放手术切除彻底,治疗效果可靠,但创伤大,恢复时间长。
微创手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适合一些轻度病例。
在选择手术方法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等因素,由医生和患者共同决定最适合的手术方式。
手术后的康复锻炼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加快康复进程,预防复发。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腰椎疾病,常常造成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各种方法的效果也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保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休息、非甾体消炎药、物理疗法等。
这些方法的优点是非侵入性、安全性高,但对于一些严重症状的患者效果不明显。
手术治疗是一种更为彻底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疾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传统的开放式手术和微创手术。
传统的开放式手术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治疗方法,通过切开患者的背部,移除压迫神经的腰椎间盘碎片,减轻疼痛症状。
该方法的优点是疗效确切,可以迅速缓解症状,但缺点也较为明显,如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并发症风险高等。
开放式手术对于腰椎的损伤较为明显,容易诱发后续相关疾病。
相比之下,微创手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
微创手术通过小切口或经皮穿刺的方式进行,一般不需切开患者的背部,减少了术后疼痛、创伤和恢复时间。
微创手术的常见方法包括腹腔镜、经皮内镜等。
这些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过程可视化、复原周期短等优点,成为目前被推荐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之一。
除了传统的开放式手术和微创手术外,还有其他一些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如植入人工椎间盘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法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条件等因素。
手术治疗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是明显的,可以迅速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开放式手术虽然疗效确切,但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风险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
微创手术则成为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治疗方法,因其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而备受推荐。
不同手术方法的适应症不同,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手术方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选择

4 讨
论
4 1 临床特点及诊断 中央 型腰椎 间盘突 出症 的发病率 文 . 献报道差异较大。其 临床表现虽 有一定 差异 , 但归 纳起 来也 有其显著特点。结合文献及对本组病例的研究 , 归纳如下 : 0
一
查 。显示脊柱 侧弯 17例 , 8 突出 间隙 变窄 15例 , 6 椎体后缘骨 赘形成 3 2例。行脊髓 碘油造 影者 5 , 1例 显示椎 间隙平 面梗
阻3 7例。行 c 扫描 14例 , r 5 显示 中央型突出 12例 , 3 中央突
般病史较长 , 本组 3 以上者 12例 ; 以下腰 痛为首 发症 年 4 ②
状 , 往往持续在整个病程中 , 且 早期虽经非手术治疗 可缓解但
出伴椎管狭窄 5 . 9例 中央偏一侧 突出 4 例 , 出并 后纵韧带 1 突 钙化 ( 骨化)7例 , 小关节 增生 、 6 椎 内聚 4 , 间隙病变 1 3例 双 2
研 究
阎雪生’ 赵 战平
临 床
卢
伟
李彦周 ’
椎 板切 除术
后壁 , 扩大神经根 管。④双侧开窗法 : 本组 2 , 龄 2 _ 0例 年 4—3 4 岁。适用 于下腰痛伴双下 肢疼痛 , 病史 较短 、 年龄 较轻 , 出 突 物未发生钙化 , 有侧椎管 狭窄者 。所 有手术 术毕均 反复 冲 伴 洗伤 口, 并冲洗椎 间隙, 吸净残存 的髓核碎 渣。并严格 卧床 2
男性 表现为性功能障碍 ; ⑥术中往往见到黄韧带肥厚 , 纤维环 破裂髓核脱 出或游离 , 椎体后缘骨质增生 , 突出物钙化 、 化 、 骨
椎小关节增生 、 内聚均较常见。⑦影像学 检查 ( 椎管造影 、 r C、
现为下腰 痛并 双下 肢痛 , 病史较 长、 龄较大 者 , 年 出现马尾综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疼痛和致残的影响。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常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
而手术治疗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开放手术、微创手术、介入治疗等多种形式,那么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究竟如何呢?一、开放手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进行手术切除,以达到减轻患者压力和缓解症状的效果。
开放手术部位大、创伤大,需要进行骨折切开,取出腰椎间盘的破片,优点在于切除彻底、效果稳定。
但局部切开肌肉、骨折等会损伤正常的组织和造成术后疼痛等并发症,术后恢复较慢。
二、微创手术微创手术是一种相对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对组织创伤小得多的方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微创手术主要有椎间盘成形术、椎间盘内镜摘除、椎板成形术、水刀切割等多种方式,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
由于采用的是小切口,不会损伤正常的组织和神经,因此术后并发症较少。
但是,微创手术需要更加熟练的技能和更高的手术巧度,如果技术不到位,效果可能会打折扣。
三、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其通过不伤口,采用现代医疗设备和一些特殊的药物技术对腰椎间盘进行特殊治疗。
介入治疗包括椎间盘扩张术、椎间盘摄影、射频治疗等多种方式。
介入治疗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技能,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比如术后感染、内出血、神经损伤等等。
综上所述,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各有利弊。
开放手术的效果稳定,但术中创伤和术后康复较慢;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需要更高的技能水平;介入治疗非手术治疗,适用于一些特殊的病情,也需要医生的技巧和经验。
在选择手术治疗方法前,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和手术治疗风险,综合考虑之后再做出决定。
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比较

完 成手 术 暴 露 后 先 行 椎 弓根 螺 钉 固定 ( D . C H
M , d o i Sfm rD nk公 司 ) 再 行 全 椎 板 减 8 Me t n o o a e r c a ,
矢状位图像显示椎间盘明显脱出且椎管受压 > / ; 34 腰椎 节段 不 稳 定 义 为 屈 曲 位 x 线 片 上 椎 间相 对 位 移 > m或不稳椎节间成角与相邻正常椎体 间成 3m
・
3 0・ 4
脊 柱 外 科 杂 志 ,0 0年 1 21 2月 , 8卷 第 6期 第
JS ia S % D cmbr 00, o 8 N pnl u ee e 2 1 V l , o6
来越 多 的作者将 内 固定 及融 合技术 运 用到腰 椎 间盘 突 出 症 的 手 术 治 疗 当 中 , 由此 引 发 了 广 泛 争 并 议 J 。本文 回顾 性分 析采 用单 纯 L 辅 以 内固定 D、
其 评 出 分 数 。 Ow sy功 能 障 碍 评 分 采 用 汉 化 的 s et r O w sy功能 障碍评 分表 。末 次 随访 时填 写 临床 s et r
L
P
s
s t
・
2 s . 2 6 ) 0 z ( 8- 7
s s ㈣ ¨
疗效主观评价表 , 由患者对手术效果进行总体评价 ,
P F 以及辅 以 内固定 的腰 椎 后路 椎 体 间融 合 (o— L) ps
t i mbrit b d s n P I ) e o l a e oyf i , LF 手术 治疗 腰 椎椎 r ru nr uo
有长度均用测得数值与同次测量的上位椎体宽度数 值之 比表示 ( 相对长度) 面积采用测量值与上位椎 , 体面积之 比来表示( 相对面积) 以消除 x线放大率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法的种类及手术方案的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下腰痛和腰腿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和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经过牵引和加强腰肌锻炼等保守治疗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是约有1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
上海同济医院脊柱外科贾永伟1934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Mixter和Barr首次用手术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迄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史已达70多年。
经过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该病的诊断技术逐步完善,手术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一、直视下后路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传统后路腰椎间盘摘除术仍是目前常用、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比较常用的治疗手段,其手术适应证为:(1)症状严重,经严格的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反复多次发作者;(2)有明显神经根受压症状,造成神经根功能损伤者;(3)中央型突出或疑有游离块脱入椎管产生马尾神经症状者,应尽早手术;(4)腰椎间盘突出伴有腰椎管狭窄或合并腰骶部“移行椎”或脊椎滑脱,需同时做腰骶部融合者。
后路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典手术方式,根据咬除椎板的多少,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手术包括有全椎板、半椎板切除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椎板间开窗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3种方式。
全椎板、半椎板切除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入路容易,手术视野较宽阔,可直接摘除髓核,对神经根减压充分,术后疗效肯定;但该手术方式的减压范围过大,会造成脊柱后柱结构的破坏,影响脊柱稳定性;术中有潜在的神经根和腹膜大血管损伤的危险;术后部分病人在椎板缺损区形成大量纤维瘢痕组织或不规则新生骨,与硬脊膜或神经根粘连,致医源性椎管狭窄。
开窗式椎间盘髓核摘除是目前较常用的手术方法。
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不足之处是暴露范围小。
对椎板间隙较窄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小切口开窗潜行减压髓核摘除术,对中央型宽基底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钙化患者采用双开窗扩大减压椎间盘摘除术,均能充分显露突出的椎间盘、神经根和侧隐窝,手术定位准确、创伤小、出血少,最大限度保留腰椎后部结构的完整性,尽量减少硬膜囊粘连,手术时间短,康复快。
椎间盘突出合并明显退行性变者,需较广泛探查或减压者可采用半椎板切除术;同一间隙双侧突出或中央型突出粘连较紧密不易从一侧摘除,或合并脊柱明显退行性改变或合并中央型椎间盘狭窄需要双侧探查及减压者,可采用全椎板切除术。
二、直视下前路腰椎间盘摘除术前路腰间盘摘除术由Halt于1950年首先报道。
手术成功率大约82%一95%.但其对术者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一般认为该术式优点有:手术不暴露椎管,不触动硬膜及神经根,避免损伤性炎症的发生;可避免硬膜外及神经根周围血肿、瘢痕和粘连;不破坏脊柱后方结构,可减少术后腰椎不稳及腰椎滑脱的发生,可早期功能锻炼及下地活动。
但无法在直视下判断椎间盘的突出情况及椎管、神经根管和神经根的具体情况,无法切除已脱入椎体后缘的椎间盘:有造成腹膜、输尿管、腹后壁血管及交感神经丛损伤的可能性。
三、显微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传统后路全、半椎板切除摘除椎间盘髓核手术对腰椎三柱结构的完整性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对腰椎稳定性有一定影响,且有切口长、损伤大、病人需耐受较大痛苦、术后恢复慢、给病人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等缺点。
腰椎间盘微创技术,是指与传统切口手术相比创伤较小的技术和方法,目前指那些采用非传统手术方法,而借助一定的特殊手术器械或手段进行治疗的技术和方法。
1975年Caspar率先开展显微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手术,其优点为:切口小,术野清楚,住院时间短和术后恢复快,但是由于暴露范围小,易遗漏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
目前常用是显微腰椎间盘次全切除术,手术要在X线透视下进行,先插入导针,作1.5cm长的后正中旁切口,在手术显微镜下,行黄韧带侧方开窗,保留内侧的韧关节突,减少术后瘢痕形成,视需要行椎板切除,必要时行内侧小关节部分切除。
牵开神经根,切开后纵韧带,次全切除椎间盘,术中保持软骨板的完整性。
探查硬膜外间隙及椎间孔有无游离椎间盘存在。
用脂肪移植块覆盖硬膜。
其优点是:手术切口小,出血少,脊柱稳定性不受影响,术后恢复快。
四、化学溶核术(chemonucleolysis,CN)1964年Smith首先报道经皮后外侧椎间盘穿刺注入木瓜凝乳蛋白酶的化学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开创了脊柱微创手术治疗的先河。
目前国内外采用较多的是溶栓剂为胶原蛋白酶,它能溶解髓核和纤维环中的胶原蛋白,而不损伤邻近结构中的酶,且过敏反应更低,已取代木瓜凝乳蛋白酶。
临床上主要有以下5种方法:(1)经皮斜刺或后方直刺椎间盘(盘内)注射法;(2)经皮椎间孔硬膜外侧隐窝突出物局部(盘外)注射法;(3)经椎板外切迹或小关节内缘行硬膜外侧隐窝穿刺法;(4)经皮棘突旁硬膜外注射法;(5)经皮切吸与胶原酶注射联合法。
目前国外均采用盘内注射法注射,国内则盘内、盘外注射法均有使用。
CT引导、C型臂X线影像监视也是唯一的安全保障手段。
主要并发症包括胶原酶误入蛛网膜下腔、神经根损伤、硬膜外间隙感染、溶解期腹压增加导致髓核再脱出引起马尾神经综合征、截瘫等。
因此,正确选择适应证、规范性操作可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五、经皮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PLD)1975年Hijikata首次报道采用经皮穿刺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开辟了一条介于开放手术和保守治疗间的新途径,由于其优越的性能和操作的改进使之在全球迅速被推广,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不干扰椎管内结构、不影响脊柱稳定性、并发症少、操作简单等优点。
但由于手术是在x线透视下并非直视下进行。
术中无法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难以达到彻底减压。
因而其适应症较局限,只限于单纯性和急性椎间盘突出症。
六、关节镜下椎间盘切除术(arthroscopy microdiscectomy,AMD)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从1982年Schreiber率先将内窥镜技术引进经皮髓核摘除术中以后,许多学者将关节镜引入了这一领域,使用改良的关节镜称为椎间盘镜,以便更准确有效地摘除髓核,减少其盲目性。
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肯定,不影响椎间隙高度,有利于维持脊柱稳定性等优点。
但是该项手术设备器械较昂贵。
内窥镜下手术技巧掌握困难,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不易普及。
七、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1987年Daniel率先报道采用激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成功。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是在经皮椎间盘摘除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该术式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但由于该技术并非直视下进行,其床治疗效果与其他技术无明显差异.且需要较昂贵的激光设备,目前国内开展较少。
八、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nueleoplasty)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首先在美国于2000年7月用于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先进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技术。
其特点是可移除大量病变组织而不引起周围正常组织的不可逆损伤(出血、坏死等)。
该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等优点,缺点是需要较高昂的设备投入。
目前国内引入该技术时间尚短,有待于长期的随访以观察远期疗效及并发症。
九、椎间盘内电热凝纤维环成形术(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Therapy,IDET)椎间盘内电热纤维环成形术是通过局部加热使纤维环内胶原纤维的三螺旋结构崩解、变性、收缩,从而使IDET椎间盘组织回缩,压力降低。
各家报道IDET治疗后椎间盘内压降低程度不一致,但均有显著效。
手术中经透视下将导针穿刺人椎间盘中心,自导针置入热阻丝,热阻丝穿过髓核并沿纤维环内侧壁弯曲,继续推进使其分布于整个纤维环的后部和后外侧部,缓慢加热电热丝,升温至80℃一90℃,维持4~5rain后拔出穿刺针。
其治疗机制为:(1)局部热疗使产生裂隙的纤维环组织中的胶原纤维收缩,发生再颦形使撕裂处愈合;(2)加热灭活椎问盘内炎症因子及降解酶,从而消除化学性致痛因素;(3)热能使分布在纤维环外层的痛觉神经末梢失活而失去接收和传递疼痛信号的能力;(4)深部热疗作用,改善椎管内的微循环。
IDET治疗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研究报道较少,其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
十、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eopy discectomy,MED)后路椎间盘镜手术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并成为微创脊柱外科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
1997年Foley和Smith率先将显微内窥镜技术应用于LDH手术。
1999年美国SOFAMORDANEK公司在原有MED技术上将其改进,推出第二代的M E T R x椎间盘镜系统。
该手术系统由光学系统、图像采集系统及手术器械三部分组成,而且在图像质量、器械类型、操作空间上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手术在X线透视下,经C型臂定位后,通过16~18m m 工作管道直接导入内窥镜及手术器械,清理椎管外软组织,椎板间开窗,牵开神经根,摘除突出髓核。
不广泛剥离椎旁肌肉,只少量咬除椎板下缘,扩大椎板间隙,完全保留了脊柱中、后柱结构,不干扰正常的脊柱生物力学结构。
M E D技术手术适应证与开窗术基本相似。
最佳适应证是有明显神经根受压症状的单侧单节段侧方突出。
合并有局限性椎管狭窄、侧隐窝或神经根管狭窄及椎间盘钙化者也可考虑M E D手术。
MED不仅对单纯性单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而且对腰椎管狭窄、腰椎不稳及腰椎结核等复杂的腰椎问盘突出症,均有独特的优势和确切的疗效。
其优点是治疗优良率高、适应症广泛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费用低。
不足之处在于术前定位错误、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损伤以及术后腰椎不稳等并发症,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其在微创治疗腰椎系统疾病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十一、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LD)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渐完善的较先进的脊柱微创技术。
它是利用一组特殊的设备和器械,经后外侧途径,直接通过椎间孔“安全三角区”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以达到脊髓和神经根减压和松解的方法,为关节镜或内镜下可视化手术。
处理测隐窝狭窄、椎管狭窄时候,可以在直视下可进行最大限度地去除椎间孔内、外病变突出的髓核组织.对椎间孔内、外出口处神经根和椎管内的下行神经根都能进行充分减压和松解。
由于手术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患者始终保持清醒状态,当触及神经根时患者立刻出现触电样感觉,这种反应能及时反馈给术者,从而避免神经根受到损伤。
椎间孔镜下和内镜下显微椎间盘摘除术与椎间盘内减压技术有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