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生态学分析

园林植物生态学分析
园林植物生态学分析

浅析植物生态学新方法在景观设计中应用

马乐

(建筑学,学号642081300011)

摘要: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数量、规模持续增大,其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工作模式,而且决定了国家的未来。因此,要求城市发展具有必须是可持续、高效率、安全、公正、健康、是具有人文、生态气息等属性。城市园林植物景观是人们在城市中得以亲近自然,享受户外生活的场所,在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人类处于设计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地位。使园林景观适应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并和谐发展,在城市现有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是目前生态学家和景观设计师共同努力的目标。园林景观生态植物设计是一种塑造生态环境的过程,也是一项长期渐进、不断完善的维护管理过程。在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中寻求和谐、理性的解决途径,真正的顺应时代发展,探讨以生态学理论知识为指导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案,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关键词:植物思潮生态景观设计

一、植物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

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 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植物生态学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学四大部分。研究植物生态学的目的在于阐明外界条件对植物形态结构、生理活动、化学成分、遗传特性和地理分布的影响, 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和改造作用, 为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服务。植物生态学也是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之一。

1.生态学的发展

植物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生态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分不开的。1895年丹麦植物生态学家瓦尔明的“植物生态学艺术的温室”,标志着这门科学的诞生。三年后德国植物生态学家辛柏尔德“植物生态学居住”也出版了。这两本著作为植物生态学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到了本是接触,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他在萨姆十年代以达到非常兴盛的时期,并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

学派。如:英美学派以研究北美大片冰川地貌植被为主;法瑞学派以欧洲阿尔卑斯山区为主;北欧学派以瑞典、挪威、丹麦为对象、方法和论点上都各有一套,各持己见,针轮不休。同时,为了发展自己的学派,各自更加深入研究,进一步促进了植物生态学的全面发展。

2.植物生态学学派的发展

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各学派的学术成就也很多:如英美学派把植物生态学划分为个体生态学和群体生态学两个部分,并提出动态生态学的理论,及由落地开始,经过各级掩体系列,最后达到相对稳定的群落,他们称之为顶级群落,以代表动态生态学;法瑞学派一群落结构和群落类型为重点,维权落形成的最根本的问题,在群落结构与功能方面造诣较深,课程静态生态学;俄国的地植物学派,从植物群落与滴血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发展成为生物地理群落学;北欧学派则以地理分布及群落生理学为特点。这些理论最终融汇一体,构成植物生态学。

二、植物生态学与景观生态研究

景观生态植物学作为一门交叉性综合学科,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通过研究景观及其空间要素,了解景观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规律及与人类系统的相互作用,为景观优化利用和管理保护提供有效途径。

1.植物生态学对城市景观类型的重新定义

随着景观生态学研究领域的扩大,人们逐渐将目光转向城市,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城市这一人类活动中心进行研究,为城市景观生态研究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参照相关标准,通常将城市用地类型划分为绿化用地、教育用地、居住区用地、旅游用地、林地、商业用地、市政用地、水域、特殊用地、道路用地几种类型。

2.主次干道植物分布

主干道的行道树主要由小叶榕、假苹婆、大叶榕构成,且此三种树木均为深圳的乡土物种。小叶榕与大叶榕树形美观,枝展叶茂,覆盖面积大,被荫效果好;适应性强,溪边河畔,路旁坡地,均能生长;抗污染。对氯气、二氧代硫、氟气等均

有较强的抵抗力;种植方便,成活率高,很适宜作行道树。假苹婆树冠广阔,树姿优美,果色鲜艳,结实是野生鸟兽喜爱的食物。果实成熟时鲜红耀眼挂满树梢,具较高观赏价值。喜湿润,抗风力强,也可作良好的行道树种。

二三级道路两侧种植油棕,油棕植株高大,雄伟壮观,能够充分体现南国热带风光。小径间的空地中间主要由高大乔木印度橡胶榕、刺桐、凤凰木。外围与活动场所靠近地带种植了鸡蛋花、大叶相思、火焰木、水石榕、木荷等庭院观赏物种。该地带重视花灌木层与草本层的植物配置,利用勒杜鹃、花叶艳山姜、红背桂等植物配置多种景观图案。

三、景观生态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对植物的影响是综合的, 也就是说植物是生活在综合的环境因子中。缺乏某一因子, 或光、或水、或温度、或土壤, 植物均不可能正常生长。因此, 掌握环境中各因子与植物的关系是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3.1 景观设计应考虑光照因子对植物的影响

植物依照对光照强度适应的生态类型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耐荫植物三种。

(1) 阳性植物。凡是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育健壮、在荫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称为阳性植物。阳性植物要求全日照, 在水分、温度等条件适合的情况下,不存在光照过强的问题。各种草原植物、沙漠植物和一般农作物都是阳性植物。

(2) 阴性植物。在较弱光照下比在强光下生长良好的植物, 称为阴性植物。阴性植物多生长在背阴处或密林中。

(3) 耐荫植物。在全光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荫蔽或在生育期间有一段时间需要轻适遮荫的植物, 称为耐荫植物。耐荫植物既能在阳地生长也能在较阴处生长。根据植物的这些特性, 景观设计者应该考虑到配置植物的位置, 例如, 在建筑的阴面就不能种阳性植物, 而应考虑配置阴性和耐荫植物。

3.2 景观设计应考虑水分因子对植物的影响

水是植物生存的物质条件, 也是影响植物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繁殖及种子传播等重要的生态因子。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和适应, 呈现出一定的特征, 由此产

生不同的植物景观, 如: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湿生植物、水生植物。景观设计中通过用地竖向设计,创造出不同类型的水面: 河、湖、塘、溪、潭、池等, 不同水面的水深及面积、形状不一, 必须选择相应的植物来绿化美化, 从而形成不同的水生植物景观。同时考虑植物对水分的不同需求, 因地制宜, 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创造优美的植物景观。

3.3 景观设计应考虑土壤因子对植物的影响

依植物土壤酸度的要求, 可分为: 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碱性土植物; 依植物在盐碱土上的发育的类型可分为: 喜盐植物、抗盐植物、耐盐植物、碱土植物。景观设计者应该熟悉植物的这些生态习性, 合理的配植。同时, 城市中土壤还有他自身的特点。①土壤无层次: 人为活动产生各种废弃物, 过去长期多次无序侵入土体和地下施工翻动土壤, 破坏了代表土壤肥力的原土壤表层或腐殖层, 形成无层次、无规律的土体构造。②土壤密实、结构差: 城市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有机胶体少, 土体在机械和人的外力作用下, 挤压土粒, 土壤密实度高, 破坏了通透性良好的团粒结构, 形成理化性能差的密实、板结的片状或块状结构。③土壤侵入体多。土壤掺入大量的各种渣砾和地下构筑物及管道等, 占据地下空间, 改变了土壤固、液、气三相组成和孔隙分布状态及土壤水、气、热、养分状况。④土壤养分匮缺:城区内园林植物的枯枝落叶, 大部分被运走或烧掉, 使土壤不能像林区自然土壤那样落叶归根、养分循环。⑤土壤污染。城市人为活动所产生的洗衣水、菜瓜汤、油脂、酸碱盐等物质进入土体内, 超过土壤自净能力, 造成土壤污染。

四、结束语

植物, 是生物种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但能满足园林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需要, 为人们提供遮荫、降暑、防灾等功能需求, 更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 是大多数生物种类的栖息地, 是园林景观的生命象征, 在景观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景观设计者来说应该了解掌握并且灵活运用植物生态学原理, 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合理的配植植物种类, 这样不但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资源, 使植物景观达到最佳的效果, 同时还会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 [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2]李冬梅.植物生态与植物景观 [ J] .陕西林业科技, 2004.

[3]陈自新, 李玉和, 杨遂.城市地下环境对植物生存条件的影响.

[4]李玉和.城市土壤密实度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利用措施.

[5]严玲璋.略论 21 世纪上海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园林.

生态学研究方法整理材料

理解: 1、双种群的竞争。 2、生态学实验的特点。 1)生态学是一门与空间、时间相关的科学,因此,其实验必然涉及空间位置与时间的测定,与地理学密切相关;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那么,其实验必然涉及生物学与环境学; 3)生态学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决定了解到其实验必然是多元化的,并与其他学科具有交叉渗透性; 4)生态学的不同尺度,决定了其不同实验方法的巨大差异性,如宏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微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3、Logistic模型的意义。? 逻辑斯谛模型的两个参数r和K,均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K是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密度。但应注意K同其他生态学特征一样,也是随环境(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的。 4、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重要意义。 1)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5、某一具体群落中某一物种的生态位大小的取决因素。 1)物种对环境因子的生理学适应也就物种基础生态位的大小 2)与其它物种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物种间的竞争状况 3)群落中环境因子(梯度)的分布状况 这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通过物种在群落中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分布的吻合程度而得以反映。 6、绝对密度测定与相对密度测定。 (1)绝对密度测定 总数量调查方法:计数某地段中某种生物个体的全部存活者数量/总面积 取样调查法:计数种群的一部分,用以估计种群整体。抽样,取平均,推广。 (2)相对密度测定这类方法是很多的。可分两类,一是直接数量指标,如捕捉法;另一类是间接数量指标,如通过兽类的粪堆计数估计兽类的数量,以鸟类的鸣叫声估计鸟类数量的多少等。还有很多指标可以估计动物的相对数量。 7、生态位的测定类型。 1)未考虑资源利用率的测度 2)考虑资源利用率的测度 3)多维生态位宽度的测定 8、数据转换的目的 一是为了改变数据的结构,使其能更好地反映生态关系,或者更好地适合某些特殊分析方法。比如非线性关系的数据通过平方根转换可以变成线性结构,这样对线性方法比如PCA就更为合适 二是为了缩小属性间的差异性,由于属性的量纲不同,往往不同属性间的数据差异很大,比如不同的环境因子测量值,对数转换可使得数据值趋向一致。 三是从统计学上考虑。如果抽取的样品偏离正态分布太远,可以进行适当转换。 9、种群动态的基本研究方法。 10、种群离散增长模型的4个假定。 Nt+1=λNt或Nt=N0λt 1)环境条件允许种群有一个最大值K 2)种群增长率降低的影响是最简单的,即其影响随着密度上升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 3) 种群中密度的增加对其增长率的降低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无时滞 4)种群无年龄结构及无迁出和迁入现象。

试卷分析

试卷分析 1. 本次试卷知识面涉及到教材的所有章节的主要内容,难易程度适中。从学生答卷情况看,第一部分为欣赏部分,占了整个试卷的30%主要考查学生们的对经典乐曲的欣赏水平,从试卷情况看,大部分的同学掌握等还不错,第二部分属于外国音乐史的常识部分,占了整个试卷的70%,掌握情况较好,得分率普遍较高,;扣分较多的为第一项填空题,知识的分布较宽,需要学生对所学全部知识的掌握,对于这个环节还有待学生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有意识地锻炼,任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考试成绩统计情况来看,学生对重要知识点掌握较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总的来说,本次考试覆盖面广,难度适中,时间恰当。06(1)班的同学总体上发挥出了自身的学习水平。 2. 本次试卷命题覆盖了所有章节,与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一致,包括音乐欣赏与常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欣赏部分,占了整个试卷的30%主要考查学生们的对经典乐曲的欣赏水平,从试卷情况看,大部分的同学掌握等还不错,第二部分属于外国音乐史的常识部分,占了整个试卷的70%,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掌握情况较好,得分率普遍较高。 试卷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占了整个试卷的72%,综合运用占18%。试题本身难度、深度与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吻合,无偏题、超纲内容,难易适中。学生对基本知识普遍掌握较好,丢分较多的在综合运用题上,主要表现为不能够对音乐时期作纲领性和概括性的总结,没有达到论述题的答题要求;这方面还有待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有意识地锻炼,任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有重点地突破。 从考试成绩统计情况来看,06(2)班的同学总体上发挥出了自身的学习水平。学生对重要知识点掌握较好,没有不及格现象。 3. 总的来说,本次考试覆盖面广,难度适中,时间恰当。本次试卷知识面涉及到教材的所有章节的主要内容,难易程度适中。从学生答卷情况看,第一部分为欣赏部分,占了整个试卷的30%主要考查学生们的对经典乐曲的欣赏水平,从试卷情况看,大部分的同学掌握等还不错,第二部分属于外国音乐史的常识部分,占了整个试卷的70%,掌握情况较好,得分率普遍较高,;扣分较多的为第一项填空题,知识的分布较宽,需要学生对所学全部知识的掌握,对于这个环节还有待学生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有意识地锻炼,任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考试成绩统计情况来看,06(3)班的同学对重要知识点掌握较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4. 本次试卷命题覆盖了所有章节,与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一致,试卷主要包括音乐欣赏与常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欣赏部分,占了整个试卷的30%主要考查学生们的对经典乐曲的欣赏水平,从试卷情况看,大部分的同学掌握等还不错,第二部分属于外国音乐史的常识部分,占了整个试卷的70%,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掌握情况较好,得分率普遍较高。 试卷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占了整个试卷的72%,综合运用占18%。试题本身难度、深度与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吻合,无偏题、超纲内容,难易适中。丢分较多的在综合运用题上,主要表现为不能够对音乐时期作纲领性和概括性的总结,没有达到论述题的答题要求;这方面还有待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有意识地锻炼,任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引起

电商网站数据分析常用指标

电商网站数据分析常用指标 分类:数据分析2011-08-16 23:44 101人阅读评论(0) 收藏举报一、网站分析的内容指标 转换率TakeRates (ConversionsRates) 计算公式:转换率=进行了相应的动作的访问量/总访问量 指标意义:衡量网站内容对访问者的吸引程度以及网站的宣传效果 指标用法:当你在不同的地方测试新闻订阅、下载链接或注册会员,你可以使用不同的链接的名称、订阅的方式、广告的放置、付费搜索链接、付费广告(PPC)等等,看看那种方式是能够保持转换率在上升?如何增强来访者和网站内容的相关性?如果这个值上升,说明相关性增强了,反之,则是减弱。 回访者比率RepeatVisitor Share 计算公式:回访者比率=回访者数/独立访问者数 指标意义:衡量网站内容对访问者的吸引程度和网站的实用性,你的网站是否有令人感兴趣的内容使访问者再次回到你的网站。 指标用法:基于访问时长的设定和产生报告的时间段,这个指标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绝大多数的网站都希望访问者回访,因此都希望这个值在不断提高,如果这个值在下降,说明网站的内容或产品的质量没有加强。需要注意的是,一旦你选定了一个时长和时间段,就要使用相同的参数来产生你的报告,否则就失去比较的意义。 积极访问者比率HeavyUser Share 计算公式:积极用户比率=访问超过11页的用户/总的访问数 指标意义:衡量有多少访问者是对网站的内容高度的兴趣

指标用法:如果你的网站针对正确的目标受众并且网站使用方便,你可以看到这个指标应该是不断的上升。如果你的网站是内容型的,你可以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来区分不同的积极访问者,当然你也可以定义20页以上的才算是积极的访问者。 忠实访问者比率CommittedVisitor Share 计算公式:访问时间在19分钟以上的用户数/总用户数 指标意义:和上一个指标的意义相同,只是使用停留的时间取代浏览页数,取决于网站的目标,你可以使用两个中的一个或结合使用。 指标用法:访问者时长这个指标有很大的争议,这个指标应结合其它的指标一起使用,例如转换率,但总体来说,较长的访问时长意味着用户喜欢呆在你的网站,高的忠实访问率当然是较好的。同样的,访问时长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自行设定。 忠实访问者指数CommittedVisitor Index 计算公式:忠实访问者指数=大于19分钟的访问页数/大于19分钟的访问者数 指标意义:指的是每个长时间访问者的平均访问页数,这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结合了页数和时间。 指标用法:如果这个指数较低,那意味着有较长的访问时间但是较低的访问页面(也许访问者正好离开吃饭去了)。通常都希望看到这个指数有较高的值,如果你修改了网站,增加了网站的功能和资料,吸引更多的忠实访问者留在网站并浏览内容,这个指数就会上升。 忠实访问者量CommittedVisitor Volume 计算公式:忠实访问者量=大于19分钟的访问页数/总的访问页数 指标意义:长时间的访问者所访问的页面占所有访问页面数的量 指标用法:对于一个靠广告驱动的网站,这个指标尤其值得注意,因为它代表了总体的页面访问质量。如果你有10000的访问页数却仅有1%的忠实访问者率,这意味着你可能吸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①原地观测 ②受控实验 ③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 2.原地观测的容: ①野外考察 ②定位观测 ③原地实验 3.生态学综合研究的研究方法: ①资料的归纳和分析 ②生态学的数值和排序 ③生态学的数学模型和仿真 4.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①层次观 ②整体论 ③系统学说 ④协同进化 5.生态学研究的组织层次 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 6.名解: 受控实验: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与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协同进化: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动态上的相互影响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7.原地观测:指在实地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 第二章野外环境生态因子的观测 1.名解: 环境因子:组成环境的所有要素的总和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地形因子: 气候因子: 溶解氧:在水中溶解分子态的氧 电导率:电导反应了水中含盐量的多少,水越纯净,含盐量越少电阻越大,电导越小。 色度:颜色,浊度,悬浮物等都是反应水体外观的指标 2.生态因子的分类 按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按性质分:(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生物因子(4)地形因子(5)人为因子 按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按生态因子稳定性:(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3.地形因子包括哪些? 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海陆位置经纬度坡度 4.气候因子包括那些数据? 太阳辐射强度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大气降水风速风向降水量 5.地温(土壤温度)用曲管地温表测量;大气降水用雨量器和雨量计测量;空气湿度用温度计或干湿球温度表测量。 6.水样的采集:现场测定的有PH值、电导率和溶解氧。 7.色度的测量方法: ①铂钴标准比色法 ②稀释倍数法 ③分光光度法 8.了解GPS 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GPS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建立的一种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导航领域的应用典,它极提高了地球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学观测的取样设计 1.取样的定义与类型:抽取其中一部分作为样本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进而推断总体的特征,这个过程成为取样。 ①主观取样 ②客观取样(概率取样法) 2.客观取样包括哪些取样方法并了解各取样方法: ①随机取样:样方的设置是随机的,即每一样品单位被抽取的机会是相等的;一般随机取样的方法是将研究地区放入一个垂直坐标中用成对的随机数作为坐标值来确定样方的位置。(缺点:在实际研究中往往难以确切设置,尤其是地形复杂等地;优点:可用于统计分析)②系统取样:根据某一规则系统的设置样方,也叫规则取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先用地形等因素确定第一个样方设置(优点:取样简单,样品分布普遍,代表性强,在植被变差较小的情况下效果好;缺点:好坏不能客观评价,数据也不能进行统计分析) ③限定随机取样(系统随机取样):是系统取样和随机取样的结合,兼有二者的优点,先用系统法将研究地段分成大小相等的区组,然后在每一小区再随机地设置样方(优点:每个区组每个样品被抽取的机会更大,且数据可进行统计分析;缺点:在野外可能更费时间) ④分层取样:将研究地段按自然的界限或生态学标准分成一些小的地段,小地段的划分不是统计学方法,而是自然的界限或生态学的标准(优点:简便易做,也是应用最多的方法;缺点:小地段的大小一般是很难知道的,不等的所以难以进行统计分析) ⑤集群取样:是一种二维水平取样,即首先随机选取样点,在每一个样点取一些样方(而不是一个样方),在这特殊调查中更有效,可有多种设计方案,根据所研究的对象不同而有差异 ⑥环境因子取样:对环境因素,某些因子的值只与样方位置有关 3.群落的最小面积的定义及几种需要了解的群落最小面积

试卷分析常用统计指标

试卷分析常用统计数据 一、平均分 平均分是反映学生成绩集中趋势最主要的测量指标,一般在Excel中可快捷求得。 二、标准差 标准差是反映每个学生成绩与平均分的平均差异程度,是学生成绩离散程度最广泛的测量指标,其值越大,说明成绩越分散。在Excel中,点击函数工具选择“STDEVP”并确定计算范围(如:B2:B500)即可。 三、分数段人数 按分数段统计学生人数,一般可按5分或10分为一段进行统计,根据各分数段的人数可绘制出学生成绩分布的曲线或直方图,以“中间高、两头低”来衡量成绩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的程度。统计规律表明,考生的智力水平,包括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等呈正态分布,因此正常的考试成绩分布应基本服从正态分布。综合考察标准差与平均分以及成绩分布的曲线,可以了解学生成绩的分化程度、分布密度等情况。 统计分析中,通常还计算各分数段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以及满分率,零分率。在列表叙述相关数据中还应列出最高分、最低分。 四、难度系数 难度指试卷(题目)的难易程度。一般用试卷(题目)的得分率或答对率表示,所以难度事实上是容易度或通过率。其值在0~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试卷(题目)越容易。一般计算方法: 1、客观性试题难度P(这时也称通过率)计算公式:P=k/N。 其中,k为答对该题的人数,N为参加测验的总人数。 例:第1小题选择题满分是4分,全班50名学生中有20名学生答对,则第1小题的难度计算:平均分=4×20÷50=1.6,P=平均分÷满分值=1.6÷4=0.4。 2、主观性试题难度P计算公式:P=X/M。 其中,X为试题平均得分;M为试题满分。

3、适用于主、客观试题的计算公式:P=(PH+PL)/2 其中,PH、PL分别为试题针对高分组和低分组考生的难度值。 在大群体标准化中,此法较为方便。具体步骤为:①将考生的总分由高至低排列;②从最高分开始向下取全部试卷的27%作为高分组;③从最低分开始向上取全部试卷的27%作为低分组;④按上面的公式计算。例:一次生物测试中,在100名学生中,高低分组各有27人,其中高分组答对第一题有20人,低分组答对第一题的有5分,这道题的难度为: PH=20/27=0.74 ,PL=5/27=0.19,P=(0.74+0.19)/2=0.47。 4、整个试卷的难度等于所有试题难度之平均值(包括主、客观试题),或用公式P=X/M计算。 难度值在0至1之间。P>0.8试题太易;P<0.2时,试题太难。一份试卷应该由不同难度按一定比例组成。一般地说,P>0.8 、P<0.2的试题各占10%;P=0.2~0.4,和P=0.6~0.8的试题各占20%;P>0.4、P <0.6的中等难度试题应占60%。整套试卷平均难度在0.4~0.6之间。 五、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试题对被试者情况的分辨能力的大小,它反映试题区分不同水平受试者的程度,即考出学生的不同水平,把优秀、一般、差三个层次的学生真正分别开。区分度高的考试,优秀、一般、差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比例,如果某一分数区间学生相对集中,高分太多或不及格太多的考试,区分度则低。区分度也是衡量题目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筛选题目的依据。 一般的教学测验分析中,通常采用极端分组法,具体方法:先将被测学生按其总分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排列,然后取其上端一部分为高分组,取其下端一部分为低分组。各组的人数应占多大比例,要视被测学生总体的具体情况而定。一是学生人数不太多,可把前50%的考生为高分组,后50%为低分组。二是学生人数多,如果测验总分的分布符合正态分布,最适当的比例是高分组和低分组各占27%;如果分数分布较正态分布平坦,高、低分组人数比率要略高于27%;一般情况下,其比率介于25%—33%之间即可。计算公式: 1、客观性试题区分度D:D=PH-PL 其中,PH、PL分别为试题高分组和低分组考生的难度值,PH、PL的计算方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答案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 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研究的主体发展为 A.自然环境B.人工干扰环境C.人类D.植物 2. 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主流是 A.个体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群落生态学D.生态系统生态学 3. 全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全球陆地B.全球海洋C.整个生物圈D.整个宇宙 4. 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元素是 A.碳B.硫C.氯D.氟 5. 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 A.个体大小B.食性C.食量大小D.主要食性 6.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容易成为初级生产限制因子的是 A.二氧化碳B.温度C.水D.营养物质 7. 下列哪一种元素没有任何气体形式或蒸汽形式的化合物,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物质。 A.硫B.磷C.碳D.氮 8. 待分解资源的质量对分解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下列哪一种物质分解的速度最快。 A.动物遗体B.死亡的微生物C.枯枝D.落叶 9. 对植物枯枝分解起作用的生物主要是 A.细菌B.真菌C.放线菌D.土壤动物 10. 测定水体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黑白瓶法主要是根据哪一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而设计。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二氧化硫 11. 在理想条件下,净初级生产量的最大估计值是总入射太阳光能的 A.6.8% B.5.2% C.3.6% D.2.4% 12. 组织生长效率是指生产量与同化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组织生长效率最低? A.鼠B.蝗虫C.蚯蚓D.鱼 13. 同化效率是指同化量与摄食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同化效率最低? A.鱼B.蝗虫C.蚯蚓D.鼠 14. 下列哪一类动物不属于消费者 A.啮齿动物B.鱼类C.蝗虫D.蚯蚓 15. 下列元素中,既属于沉积型循环,又属于气体型循环的是哪一种?

如何进行试卷分析讲解学习

如何进行试卷质量分析 试卷分析是对教学测试的反思、是对教师教的反思、也是对学生学的反思,试卷分析是提高命题水平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试卷分析包括:⑴介绍考试基本情况;⑵介绍试卷的特点;⑶统计学生解答情况;⑷对今后教学的启示;⑸对今后命题的建议。 一、介绍考试类型 试卷分析要说明本次考试是什么类型、什么范围的考试,考试的目的是什么,试题由什么人命题的。 二、介绍试卷的特点试卷分析要介绍试卷考查的范围、知识点及分值、试卷结构(题型比例、分值)、命题特点等。 三、统计数据试卷分析要统计有关数据,数据来源:全体考生、也可随机抽取样本,样本容量尽可能大一些。有关数据包括: ⑴各题统计数据(难度、区分度); ①难度计算 1.难度指应试者解答试题的难易程度,它是衡量测评试题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参数。客观题难度计算公式:P(难度指数)=试题答对人数/考生人数;主观题难度计算公式:P =试题平均得分/试题满分。试卷难度计算公式:P=为平均分,K为试卷满分值。易、中、难的标准为:易:P≥0.7,中:0.4≤P≤0.69,难:P≤0.39;P值越大,难度越低,P值越小,难度越高。一般来说,难度值平均在0.5最佳,难度值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测验的信度。当然,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测验的难度水平多高才合适,也还要取决于测验的目的。如果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准备状况进行一次诊断性测验,为了真实、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测验难度大一点也是正常的。 2.计算方法 (1)客观性试题难度P(这时也称通过率)计算公式: P=k/N(k为答对该题的人数,N为参加测验的总人数) (2)主观性试题难度P计算公式: P=X/M(X为试题平均得分;M为试题满分) (3)适用于主、客观试题的计算公式: P=(P H+P L)/2(P H、P L分别为试题针对高分组和低分组考生的难度值)

16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汇总

一、描述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剔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检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 1、参数检验 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A 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μ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μ0 (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 B 配对样本t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

C 两独立样本t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 A 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 B 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以下; 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 三、信度分析 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 1、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 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性如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四、列联表分析 用于分析离散变量或定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部分景观指数及其生态学含义

表4.3-6 沁河流域不同水平年景观指数(Landscape)计算结果

景观中模地(Matrix)或优势景观元素的依据之一;也是决定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优势种和数量等生态系统指标的重要因素。 拼块个数(NP),单位:无,范围:NP>=1 公式描述:NP在类型级别上等于景观中某一拼块类型的拼块总个数;在景观级别上等于景观中所有的拼块总数。 生态意义:NP反映景观的空间格局,经常被用来描述整个景观的异质性,其值的大小与景观的破碎度也有很好的正相关性,一般规律是NP大,破碎度高;NP小,破碎度低。NP对许多生态过程都有影响,如可以决定景观中各种物种及其次生种的空间分布特征;改变物种间相互作用和协同共生的稳定性。而且,NP对景观中各种干扰的蔓延程度有重要的影响,如某类拼块数目多且比较分散时,则对某些干扰的蔓延(虫灾、火灾等)有抑制作用。 最大拼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LPI),单位:百分比,范围:00 公式描述:MPS在拼块级别上等于某一拼块类型的总面积除以该类型的拼块数目;在景观级别上等于景观总面积除以各个类型的拼块总数。 生态意义:MPS代表一种平均状况,在景观结构分析中反映两方面的意义:景观中MPS值的分布区间对图像或地图的范围以及对景观中最小拼块粒径的选取有制约作用;另一方面MPS可以指征景观的破碎程度,如我们认为在景观级别上一个具有较小MPS值的景观比一个具有较大MPS值的景观更破碎,同样在拼块级别上,一个具有较小MPS值的拼块类型比一个具有较大MPS值的拼块类型更破碎。研究发现MPS值的变化能反馈更丰富的景观生态信息,它是反映景观异质性的关键。 面积加权的平均形状因子(AWMSI), 公式描述:AWMSI在拼块级别上等于某拼块类型中各个拼块的周长与面积比乘以各自的面积权重之后的和;在景观级别上等于各拼块类型的平均形状因子乘以类型拼块面积占景观面积的权重之后的和。其中系数0.25是由栅格的基本形状为正方形的定义确定的。公式表明面积大的拼块比面积小的拼块具有更大的权重。当AWMSI=1时说明所有的拼块形状为最简单的方形(采用矢量版本的公式时为圆形);当AWMSI值增大时说明拼块形状变得更复杂,更不规则。

技术篇——技术指标分析大全

妙语论金—黄金技术分析指标大全 一、趋向指标:MACD指标、DMI指标、DMA指标、TRX指标 二、能量指标:BRAR指标、CR指标、VR指标 三、量价指标:OBV指标、ASI指标、EMV指标、WVAD指标 四、强弱指标:RSI指标、W%R指标 五、停损指标:SAR指标 六、超买超卖指标:KDJ指标、CCI指标、ROC指标 七、压力支撑指标:MIKE指标、布林线指标 一、趋向指标 (一)MACD指标 MACD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为GERALDAPPLE所创,其利用两条长,短期的平滑平均线,计算其二者之差离值,作为研判行情买卖

之依据。 买卖原则: 1.DIF、MACD在0以上,大势属多头市场,DIF向上突破MACD,可作买。若DIF向下跌破MACD,只可作原单的平仓,不可新卖单进场。 2.DIF、MACD在0以下,大势属空头市场,DIF向下跌破MACD,可作买。若DIF向上突破MACD,只可作原单的平仓,不可新买单入场。 3.牛离差:股价出现二或三个近期低点而MACD并不配合出现新低,可作买。 4.熊离差:股价出现二或三个近期高点而MACD并不配合出现新高,可作卖。 5.高档两次向下交叉大跌,低档两次向上交叉大涨。 (二)DMI指标top DMI指标系由J.WellsWilder于1978年在"

NewConceptsinTechnicalTradingSystems"一书中首先提出,DMI指标提示投资人不要在盘整世道中入场交易,一旦市场变得有利润时,DMI立刻引导投资者进场,并且在适当的时机退场,实为近年来受到相当重视的指标之一。 买卖原则: 1.+DI上交叉-DI时作买。 2.+DI下交叉-DI时作卖。 3.ADX于50以上向下转折时,代表市场趋势终了。 4.当ADX滑落到_+DI之下时,不宜进场交易。 5.当ADXR介于20-25时,宜采用TBP及CDP中之反应秘诀为交易参考。 (三)DMA指标 DMA平均线差乃利用两条不同期间的平均线,计算差值之后,再除以基期天数。

生态学实验指导汇总

实验一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实验目的】 (1)认识并练习判断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范围的方法。 (2)认识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等因子的耐受限度和范围不同,这种不同的耐受性与其分布生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加深对Shelford 耐受性定律的理解。 (3)认识影响鱼类耐受能力的因素。 【实验器材】 1、实验动物:鲤鱼(Cyprinus carpio)、鲫鱼(Carassius auratus)等。 2、设备与试剂 光照培养箱、温度计、天平、加热棒、容纳箱、玻璃棒等 【方法与步骤】 1、观察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 (1)建立环境温度梯度(5℃,室温20~25℃,35℃)。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暴露在5℃、室温和35℃下30分钟。观察行为。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观察在该温度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注:将动物放入低温(高温)环境中后,如果动物马上出现死亡,说明温度过低(或过高),应适当提高(降低)2~3℃再观测。同时观察并比较室温条件下各鱼的行为。

(4)将鱼类在高温和低温出现死亡的温度条件下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1中。 表1-1 极端温度下不同鱼类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 2 观察不同淡水鱼类对盐度的耐受能力 (1)建立盐度梯度(20‰,30‰,40‰)。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放入20‰,30‰,40‰的盐度环境中,同上观察其行为30分钟。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继续观察在该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4)将鱼类在各盐度条件的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2中。 表1-2鱼类对盐度的耐受性观测结果记录表

有效的试卷分析

如何进行试卷分析 考试作为教学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发挥积极的教学评价与工作导向作用。我们从每次的考试分数中能获得许多信息,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术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等等,而仅限于单科结业成绩上报是远远不够的。 试卷的宏观分析 一、试卷宏观分析的需求分析 测试可以在短时间内,省时省力地获得有关教学的大量信息,有助于教学管理者作出改进教学工作的决策,通过对试卷的分析获得反馈信息,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计划的通过考试对教学措施进行检查和研究,是管理者改善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管理者掌握教师教学情况,进行具体帮助、指导和控制的重要依据之一。 教学管理者与学科教师通过对试卷的宏观分析,可以把握学生集体知识水平、集体走向等重要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 二、试卷宏观分析案例 本层面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为:试卷分数的总体分布形态,平均值,总体难度,差异系数,偏态量数,标准差及其频数与频率分布,试卷难度及区分度分布,试卷总体构成差异,试卷信度,试卷结构效度、内容效度等。 本案例对上海市复旦中学高一(2)班第二学期期末成绩SPSS(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用进行了全距、标准差、中位数、频数分布、试卷难度、试卷信度、试卷区分度的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一)全距 全距是一群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它指的是两个极端值间的全部差距,常用符号R 表示: min max X X R -= (2.1)

用全距可以用来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或差异程度,如果全距R 比较大,说明考生的考分差异较大,如果R 比较小,则说明考生的考分比较集中,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能够再就试题的平均得分进行对比,就能很容易地了解全体考生该知识点掌握的水平高低。 由表中数据,数学试卷的全距为77,可见学生该科目考试成绩差距较大,而数学平均分为70.2708,说明总体水平较好但差生过差,要提起注意。而语文、历史和政治的全距较小,平均分也较高,说明总体水平较好,学生间差异不大。这也体现了理科与文科的差异。 (二)标准差 表示变量值与其平均值离散的程度,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平均状况的数字指标。在考试中可以用来衡量学生成绩的差异程度[3],以便来对此次考试的区分程度有大概的了解,计算公式为: n x x S i ∑-= 2)( (2.2) 式中,S 为标准差;i x 为各观测值;x 为平均数;N 为观测值的个数。一般情况下每次考试的标准差控制在9-15分之间比较恰当。如果标准差小于8分,说明成绩分布较为集中,试卷区分度太小,中等难度的题目偏多;标准差如果大于16分,则说明成绩过于分散。 考试的标准差控制在9-15分之间比较恰当,因此数学和外语考试的成绩分布正常。而政治、语文、物理、化学、历史的成绩过于集中,说明试题的区分度

主要技术分析指标

主要技术分析指标 一、K线图 类型 按时间单位不同,K线图又分为分钟图、小时图、日线图、周线图、月线图等。图示1中,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价格。日K线图中的每一根蜡烛都表示出了一个交易日当中的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和最低价。 释义 以日K线图为例,蜡烛上端的线段是上影线,下端的线段是下影线,分别表示当日的最高价和最低价;中间的长方形被称为实体或柱体,表示当日的开盘价和收盘价。图示2左图表示低开高收的市况,即收盘价高于开盘价,称为阳线。阳线通常用红色表示。图示2中的右图表示高开低收的市况,即开盘价高于收盘价,称为阴线。阴线通常用绿色表示。观察日K 线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该交易日的市况是“低开高收”还是“高开低收”。 二、布林通道 释义 BOLL指标是美国股市分析家约翰.布林先生根据统计学中的标准差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非常简单实用的技术分析指标。一般而言,价格的运动总是围绕某一价值中枢(如均线、成本线等)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布林通道指标正事在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引进了“价格通道”的概念,其认为价格通道的宽窄随着价格波动幅度的大小而变化,而且价格通道又具有变异性,它会随着价格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参考布林通道进行买卖,不仅能指示支撑,压力位,显示超买、超卖区域,进而指示运行趋势,还能有效规避主力惯用的技术陷阱----诱多或诱空。计算方法 一般来说,布林通道线是由上、中、下三条轨道组成。日BOLL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中轨线=N日的移动平均线 上轨线=中轨线+两倍的标准差 下轨线=中轨线-两倍的标准差 上、下轨位于通道的最外面,分别是该趋势的压力线与支撑线,中轨线为价格的平均线。多数情况下,价格总是在由上下轨道组成的带状区间中运行,且随价格的变化而自动调整轨道的位置。而带状的宽度可以看出价格变动的幅度,越宽表示价格的变动越大。一般而言,当价格在布林线的中轨线上方运行时,表明价格处于强势趋势;当价格在布林线的中轨线下方运行时,表明价格处于弱势趋势。 意义 2 BOLL指标中的上、中、下轨线所形成的价格信道的移动范围是不确定的,信道的上下限随着价格的上下波动而变化。在正常情况下,价格应始终处于价格信道内运行。如果价格脱离价格信道运行,则意味着行情处于极端的状态下。

生态学主要研究法

第7章生态学主要研究方法 7.1 个体生态 7.2 种群生态 7.3 群落生态 7.4 生态系统 7.5 景观生态 7.1 个体生态研究方法 生态因子对个体的影响及个体的生态适应 ?测定各种生态因子作用下生物个体生长、发育、繁殖等方面的影响 7.1.1 常用测定指标 测定指标主要是: ?生长量(高、径、花枝、果枝) ?物候期 ?光合、蒸腾 ?酶及其他生化产物含量 7.1.2 仪器设备 生长观测用常规方法 生理指标常用光合系统,可以测定植物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 生化指标采用实验室常规方法,首选国际通用方法,其次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7.1.3 试验设计方法 主要采用实验室测定和场地盆栽的形式进行,少数采用野外直接测定的方法 发表的论文大多数是用折线图反映不同因素对植物个体生理生化作用的影响 鲜有进行统计学检验和分析 为什么? 试验设计的缺陷 最常见的是做组织培养,都只有一种培养基接种多少瓶,一瓶有几个外植体 最后在写论文的时候觉得需要进行方差分析,就临时将每个处理的9瓶分为三个区组,每三瓶为一区组,每区组三瓶成为重复 这是不规范的 (1)实验室和盆栽试验: 关键问题: ?处理和对照的设定 ?试验设计的重复性,包括区组和重复 每个处理盆栽几盆不叫区组 具体参照生物统计和田间试验设计 ?先将盆栽或露地幼苗分为三个区组,一般盆栽可以将幼苗分为三个大小、生长状

况无明显差异的三个区组 ?露地幼苗一般采用三块相邻的苗圃地作为三个区组,或者一块大苗圃地分为三个 部分,每一部分作为一个区组,注意区组间地形、地貌、水分、养分、生长状况应该保证无显著差异(需要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检验) ?每个区组应包含所有的处理水平,包括对照,每个处理水平作为一个小区 ?每个处理水平(小区)还必须包含若干个体(重复株数) ?重复株数的多少要根据后期指标测定的需要确定,应能保证所有指标测定,特别 要注意破坏性采样,如测定不同时期的生物量就需要整个植株采样,这样的话,每个小区重复数一定要足够多,设计的时候要考虑总共采样多少次,每次采样多少株,再加上成活率等意外影响 ?每个植株或者器官采样之后进行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每个指标的测定也 需要重复 以水分胁迫对银杏幼苗的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为例 ?如果因子少,如单一研究不同水分胁迫水平的影响,一般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 计 ?如果同时考虑水分和光胁迫的影响以及两因子的交互作用——光胁迫是否会加 重原有的水分胁迫还是减轻水分胁迫?一般需要采用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如果因子更多 建议采用正交试验设计 (2)野外样地或无样地法 样地法: ?可以对部分因素进行人为控制,尽量减少非试验因素的干扰 ?需要建立样地,平时需要管理 ?野外样地有固定样地和临时样地,固定样地还有永久性样地和非永久性样地 ?样地可以进行长期定位研究 ?样地可以进行大树的测定 ?临时样地和非永久性样地可以进行破坏性取样和测定 ?但是永久性样地不能,只能进行非破坏性的监测指标测定 ?对于需要的破坏性采样必须在样地外的缓冲区进行 无样地法 ?简单易行 ?但是具有更多的不可控因素,可能对结果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 ?研究中需要对每个样株所涉及的各种个体特征、外在环境因素(气候、土壤)及

试卷分析常用统计指标(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试卷分析常用统计数据 一、平均分 平均分是反映学生成绩集中趋势最主要的测量指标,一般在Excel中可快捷求得。 二、标准差 标准差是反映每个学生成绩与平均分的平均差异程度,是学生成绩离散程度最广泛的测量指标,其值越大,说明成绩越分散。在Excel中,点击函数工具选择“STDEVP”并确定计算范围(如:B2:B500)即可。 三、分数段人数 按分数段统计学生人数,一般可按5分或10分为一段进行统计,根据各分数段的人数可绘制出学生成绩分布的曲线或直方图,以“中间高、两头低”来衡量成绩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的程度。统计规律表明,考生的智力水平,包括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等呈正态分布,因此正常的考试成绩分布应基本服从正态分布。综合考察标准差与平均分以及成绩分布的曲线,可以了解学生成绩的分化程度、分布密度等情况。 统计分析中,通常还计算各分数段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以及满分率,零分率。在列表叙述相关数据中还应列出最高分、最低分。 四、难度系数 难度指试卷(题目)的难易程度。一般用试卷(题目)的得分率或答对率表示,所以难度事实上是容易度或通过率。其值在0~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试卷(题目)越容易。一般计算方法: 1、客观性试题难度P(这时也称通过率)计算公式:P=k/N。 其中,k为答对该题的人数,N为参加测验的总人数。 例:第1小题选择题满分是4分,全班50名学生中有20

名学生答对,则第1小题的难度计算:平均分=4×20÷50=1.6,P=平均分÷满分值=1.6÷4=0.4。 2、主观性试题难度P计算公式:P=X/M。 其中,X为试题平均得分;M为试题满分。 3、适用于主、客观试题的计算公式:P=(PH+PL)/2 其中,PH、PL分别为试题针对高分组和低分组考生的难度值。 在大群体标准化中,此法较为方便。具体步骤为:①将考生的总分由高至低排列;②从最高分开始向下取全部试卷的27%作为高分组;③从最低分开始向上取全部试卷的27%作为低分组; ④按上面的公式计算。例:一次生物测试中,在100名学生中,高低分组各有27人,其中高分组答对第一题有20人,低分组答对第一题的有5分,这道题的难度为: PH=20/27=0.74 ,PL=5/27=0.19, P=(0.74+0.19)/2=0.47。 4、整个试卷的难度等于所有试题难度之平均值(包括主、客观试题),或用公式P=X/M计算。 难度值在0至1之间。P>0.8试题太易;P<0.2时,试题太难。一份试卷应该由不同难度按一定比例组成。一般地说,P>0.8 、P<0.2的试题各占10%;P=0.2~0.4,和P=0.6~0.8的试题各占20%;P>0.4、P <0.6的中等难度试题应占60%。整套试卷平均难度在0.4~0.6之间。 五、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试题对被试者情况的分辨能力的大小,它反映试题区分不同水平受试者的程度,即考出学生的不同水平,把优秀、一般、差三个层次的学生真正分别开。区分度高的考试,优秀、一般、差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比例,如果某一分数区间学生相对集中,高分太多或不及格太多的考试,区分度则低。区分度也是衡量题目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筛选题目的依据。 一般的教学测验分析中,通常采用极端分组法,具体方法:

人事部门常用数据分析(20201110163101)

人力资源常用数据分析 —、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1、 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 2、 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 3、 月员工离职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 4、 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 5、 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 6、 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 7、 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 8、 骨干员工留存率:中高层员工人数 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 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 三规定的月工作日X 10% 2、 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 m 当月总工作时数x 10% 3、 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 ?当天企业总人数X 10% 4、 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 三当天企业总人数X 10% 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 月薪工资:月工资额 三21.75天X 当月考勤天数 2、 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 X 当月所做件数 3、 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 三24.75天三8小时X 1.5倍X 平时加班时数 4、 假曰加班费:月工资额 三24.75天三8小时X 2倍X 假曰加班时数 5、 法定假曰加班费:月工资额 三21.75天m 8小时x 3倍x 法定假曰加班时数 6、 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 三企业工资总额X 10% 应聘的所有人数X 10%, 三2 三月平均人数X 10% ?月平均人数X 10% 三月初员工人数X 10% 三月初员工人数X 10% 三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X 100% 月初员工人数*100%

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三企业工资总额X 100% 8、人力资源费用率:—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三同期销售收入总额X 10% 9、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三同期成本费用 总额X 100% 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m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四、培训统计分析公式 HR常用公式分析 1?新晋员工比率二已转正员工数 /在职总人数 2补充员工比率二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 3?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二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 4?异动率二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 5?人事费用率二(人均人工成本裏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 6?招聘达成率=(报到人数+待报到人数)/ (计划增补人数+临时增补人数) 7?人员编制管控率二每月编制人数/在职人数 8?人员流动率=(员工进入率+离职率)/2 9?离职率二离职人数/ ((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 10?员工进入率二报到人数/期初人数 11. 离职率二离职人数/(期初人数+ 录用人数)X 10% 12. 员工当月应得薪资的计算方程式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