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中的基本概念..

LTE中的基本概念..
LTE中的基本概念..

理解LTE中的基本概念

LTE是3G时代向后发展的其中一个方向,作为3GPP标准,它能提供50Mbps的上行(uplink)

速度以及100Mbps的下行(downlink)速度。LTE在很多方面对蜂窝网络做了提升,比如,数据

传输带宽可设定在1.25MHz到20MHz的范围,这点很适合拥有不同带宽资源的运营商(关于运

营商的定义,国外将Carrier表示签发SIM卡的机构,而Operator则表示对SIM卡提供服务的机构,这里统称为运营商),并且它允许运营商根据所拥有的频谱资源提供不同的服务。再比如,LTE提升了3G网络的频谱效率,运营商可以在同样的带宽范围内提供更多的数据和更高质量的

语音服务。虽然目前LTE的规范还没有最终定案,但以目前LTE的发展形式可以预料未来十年LTE

将能够满足高速数据传输、多媒体服务以及高容量语音服务的需求。

LTE所采用的物理层(PHY)采用了特定的技术在增强型基站(eNodeB)和移动设备(UE)之间进行数据与控制信号的传输。这些技术有些对于蜂窝网络来说是全新的,包括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IMO)。另外,LTE的物理层还针对下行连接使用了正交频分多址技术(OFDMA),对上行连接使用了单载波频分多址技术(SC-FDMA)。在符号周期(symbol period)不变的情况下,OFDMA按照subcarrier-by-subcarrier的方式将数据直接发送到多个用户,或者从多个用户接收数据。理解这些技术将有助于认识LTE的物理层,本文将对这些技术进行叙述,要说明的是,虽然LTE规范分别就上行和下行连接两个方面描述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但实际多采用FDD。

在进入正文之前,还要了解的一点是,信号在无线传输的过程中会因为多路径传输(multipath)而产生失真。简单的说,在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存在一个瞄准线(line-of-sight)路径,信号在这个路径上能最快的进行传输,而由于信号在建筑物、汽车或者其他障碍物会产生反射,从而使得信号有许多传输路径,见图1。

一、单载波调制和通道均衡(channel equalization)

时至今日,蜂窝网络几乎无一例外的采用单载波调制方式。虽然LTE更倾向于使用OFDM,而不是单载波调制,但是简单的讨论一下基于单载波的系统是怎样处理多径干扰(既由多路径传输引起的信号失真)是有帮助的,因为它可以作为参考点与OFDM系统进行比较。

时延扩展(delay spread)表示信号从发射端从不同的路径传送到接收端的延迟时间,在蜂窝网络中,时延扩展大约为几微秒。这种延迟会引起最大问题是,通过延迟路径到达接收端的符号(symbol)会对随后的符号造成干扰,图2描述了这种情况,它通常被称为码间干扰,即图中的ISI。在典型的单载波系统里,符号时间(symbol time)随着传输率的增加而降低,传输率非常高的时候,相应的符号周期(symbol period)更短,很可能会发生ISI大于符号周期的情况,这种情况甚至可能会影响到随后的第二个、第三个符号。

图2. 多路径传输导致的时间延迟,以及由此引发的码间干扰ISI。

在频域(frequency domain)对多径干扰(multipath distortion)进行分析是很重要的。不同的传输路径和反射程度,都将引起不同的相位偏移(phase shift)。当所有经过不同路径达到接收端的信号合并以后,通频带(passband)的频率将会受到相长干扰(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即同相位(in-phase)信号的线性合并,其他频率则受到相消干涉(destructive interference),类似的,这个过程可以看成是反位相(out-of-phase)信号的线性合并。合并信号由于选频电路的衰减而产生失真,见图3。

图3. 时延扩展(delay spread)过长将会导致频选衰减(即图中的feed fades)。

单载波系统通过时域的均衡来补偿通道的失真,这是它本身所具备的优点,这里不做详细叙述。如果要在时域做均衡以补偿多径干扰,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法来实现:

(1)通道反转(channel inversion)。在发送数据之前,优先发送一个特殊的序列,因为原始资料只有在接收端才能被识别,信道均衡器能够决定信道是否响应这个原始数据,而且它能通过反转信道来增加对数据的承载能力,以此来抑制多径干扰的问题。

(2)CDMA系统可以采用梳状(rake)均衡器来处理特定的路径,然后按时间错位的顺序来合并数字信号,通过这样来提升接收信号的信噪比(SNR)。

在另一方面,随着数据率的增加,信道均衡器的实现方法也随之变得复杂。符号时间也变得更短,这时候,接收端的采样时钟必须相应的更快。ISI将变得更加严峻,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它可能会超出几个字符周期。

图4. 基于横向滤波(transversal filter)的通道均衡器

图4给出了一个普通的均衡器电路结构,随着接收端采样时钟τ的降低,需要更多采样来补偿时延扩展。根据自适应算法(adaptive algorithm)的复杂程度和处理速度,delay tap的数量会随之增加。对于100Mbps的LTE数据传输率以及将近17μs的时延扩展来说,这种通道均衡的方案就显得不切实际。下面我们将讨论的是,OFDM是怎样在时域内消除ISI的,这将显著的简化信道补偿的任务。

二、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

OFDM通信系统并不受符号率(symbol rate)增加的影响,这样有助于提升数据传输率以及控制ISI。

OFDM系统将频带分为许多子载波(sub-carriers),并且将数据以平行束(parallel stream)的方式进行发射。每一个子载波都进行不同程度的QAM调制,例如QPSK、QAM、64QAM,甚至是更高阶的调制,这根据信号质量的要求来决定。所以,OFDM符号其实是瞬态信号(instantaneous signal)在每个子载波上的线性合并。另外,由于信号是并行发射,而不是串行的传输,因此在同等的数据传输率下,OFDM所使用的符号(symbol)通常比单载波系统中的符号长。

OFDM具有两个很明显的特征:第一,每一个符号的前端都有一个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即CP),这个前缀用于消除ISI;第二,子载波的间隔非常窄以增加带宽的利用效率,而且相邻的子载波之间并不存在载波间干扰(ICI)。

同样的,分析信号在时域和频域的特征将有助于理解OFDM是怎样处理多径干扰的。为了理解OFDM 是怎样处理由多路径传输引起的ISI,下面将首先分析OFDM符号在时域的表现。通常OFDM符号包括两部分:CP和TFFT,CP的持续时间由时延扩展的预处理程度决定。当信号经由两个不同的路径传输到接收端的时候,它们在时间上将按照图5进行交叉错列的分布。

图5. OFDM通过更长的符号周期和CP来消除ISI。

对于CP来说,有可能从前端符号(preceding symbol)就出现失真的情况。然而,如果CP的时间足够长,前端符号并不会溢出到FFT时间;此时只存在由时间重迭而引起符号之间的干扰问题。一旦通道的激励响应(impulse reponse)确定下来,可以用“s ubcarrier-by-subcarrier”的方式使振幅和相位产生偏移,以此来消除失真。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传输到接收端的信息都与FFT时间有关。信号在被接收并且被数字化处理之后,接收端将简单的消除CP。此时,每一个子载波内的方波脉冲就是FFT时间内的固定振幅。

这些方波脉冲的最大作用是在频率上将子载波进行间隔并且不产生ICI。在时域的方波脉冲(即RECT 函数)经过转换后成为频域的SINC函数(即sin(x)/x),见图6。值得一提的是,它只是对载波间隔(1/Δf)进行简单的转换,频域的SINC函数以15kHz为间隔并且具有零交越(zero-crossing)的特性,这恰好落在邻近子载波的中心上。因此,就有可能在每一个子载波的中心频率进行采样,同时不用遭受邻近子载波的干扰。

图6. OFDM的字符经过基带芯片的FFT处理后还原出子载波信息。

1、OFDM的缺点

如前所述,OFDM具有一些优异的地方,但它同样存在着缺点。跟单载波系统相比,OFDM具有两个致命的缺点:容易受到频率偏移的影响,频率产生偏移有可能是由本地振荡引起的,也可能是多普勒频移(Doppler shifte);除此之外,信号峰均功率比(PAPR)过大也是其中的一个缺点。

如果每一个子载波都能够在它的中心频率进行准确的采样,那么这样的OFDM系统就可以实现零ICI。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将时域采样的OFDM信号转换成频域信号,这是一种有效的实现离散傅立叶变换(DFT)的方法,它形成一系列初始的离散频率,这些频率可以下列公式表达。

最终的频谱具有离散的频率K/NTs,K=0,1,…N-1,其中Ts表示时域的采样间隔,N是采样的数量,采样数量是在FTT时间内定义的。因此,通过傅立叶变换来表示的信号频率完全由采样频率1/Ts

定义。

这里以一个特殊的LTE为例,LTE将发射的带宽定义在1.25MHz到20MHz之间。当带宽为1.25MHz 的时候,FFT的大小为128。换句话说,在FFT时间(66.67μs)内进行了128次的采样,Ts=0.52086μs,接收信号可以表示为15kHz、30kHz、45kHz等等分量的函数。这些频率恰好是子载波的中心频率,除非在下变频转换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接收信号在RF载波频率进行下变频转换后,然后在基带频率进行FFT。下变频转换通常是采用直接变频的方法进行,即接收信号与本振频率(LO)混合。在理想情况下,载波信号与接收端的LO是相同的,但在实际中这点很难做到。

发射端和接收端LO总是会产生偏移,因此必须采用更加有效的方法使它们同步。为了做到这一点,每一个基站周期性的发送同步信号,这些同步信号除了被用于LO的同步之外,还被用于初始的数据采集和移交等其他任务。即便是这样,其他的干扰源也可能会使信号出现不同步的问题,比如Doppler频移和本振相位噪声,这些干扰都有可能导致图7中的ICI。出于上述这些原因,必须对信

号的频率进行持续的监视。任何偏移都必须在基带处理的过程中被纠正以避免产生额外的ICI。

图7. 频率偏移导致载波间干扰(ICI)。

OFDM的另外一个最大的缺点是PAPR过大。对于一个单独的OFDM符号来说,瞬态发射的RF功率可以发生明显的改变,前面提到,OFDM符号是所有子载波的合并,子载波电压可以在符号的任何位置上加入同位相,这将产生非常高的瞬态峰值功率。高PAPR要求A/D和D/A转换的动态范围增大,更重要的是,它同时减小了RF功率放大器的效率。有时候单载波系统使用固定的数据报调制方式,比如Gaussian最小移相键控(GMSK),或者移相键控技术(PSK)。当信号保持稳定的放大的时候,数据通过改变瞬态频率或者相位进行传输。RFPA并不需要高度的线性,事实上,在驱动PA的时候可以将其信号“箝制”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摆动。输出滤波器可以消除由信号“箝制”引起的谐波失真。如果RFPA可以用这种方法实现,它们将达到70%的效率。

通过上述的比较可以看出,OFDM并不是一种完全采用数据报的调制方式。在每一个符号里,子载波的幅度和相位是不变的,在对OFDM符号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有可能存在几个的峰值。RFPA必

须具备在没有对信号进行“箝制”的前提下处理电压摆动的问题,因此需要更大的放大器来应对功率的需求,这样带来的结果是效率的降低。RFPA处理OFDM的效率可以小于20%。虽然可以进行一些测量来减小电压峰值,OFDM系统中PAPR过大的问题仍然会导致RFPA效率比单载波系统小。

三、正交频分多址技术(OFDMA)

OFDMA技术被用于LTE的下行连接,为了方便理解OFDMA,下面将它与分组(packet-oriented)网络方案进行比较。802.11a属于分组的网络方案,它所采用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技术(CSMA)同样属于多任务技术,从固定的接入点AP到移动用户的上行和下行连接是通过对物理层的数据进行封装打包的方法进行的,而OFDMA技术能更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

1、OFDMA与分组协议的比较

跟LTE类似的是,IEEE802.11a采用OFDM作为基本的调制方式。但不同的是,802.11a使用CSMA 作为其多任务技术的基础,CSMA本质上是一种“listen before talk”的方案,举例来说,如果AP对于客户端来说有排列处理的任务,它将监测通道是否处于工作状态。当通道处于闲置状态的时候,内部的定时器将开始工作,定时器随机产生,并且在网络仍然处于闲置状态的时候,它将继续保持工作状态。当定时器到零的时候,AP将发射一个2000bytes位址的物理层数据报到客户端,也或者在同一个蜂窝区域内对所有的用户广播这个地址。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加入后退(back-off)时间来减小冲突。

图8. 在IEEE802.11a里,每一个数据前端都包含前同步码(preamble)和报头(header)。

在802.11a协议里,数据报的处理过程将占用所有带宽,图8显示了802.11a物理层数据报的格式,数据报的长度从64到2048byte不等。如果数据报得以成功发射,接收端将发送一个ACK信号,没被识别的数据报将被忽略。每一个数据报的前端为20μs的前同步码,它的作用是信号侦测、天线分集选择、设置AGC、评估频率偏移、时序同步、通道评估。

在PHY前同步码里并不包含接收端定位的信息,这些信息包含在数据报中并在MAC层进行解析。从网络的角度来看,802.11a所采用的分组协议的优点是它比较简单。每一个数据报都对应一个接收单元(recipient)。然而,CSMA多路方案中的后退(back off)时间会导致系统处于空闲状态,这会降低整体的效率。不仅如此,PHY的前同步码也是网络数据传输的负担,同样会降低效率。

在实际运用中,802.11a的效率为50%,换句话说,对于54Mbps的网络来说吞吐量为25到30Mbps。也可以放弃使用CSMA的多路方案来,转而采用数据报的方案来提供整体的效率。由于发送ACK信

号而导致的效率降低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法来缓解,即以组为单位来识别ACK信号,而不是逐个识别。

尽管这种方法能提升系统的效率,但它仍然不能使分组网络的效率超过65%到70%。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数据报在传输和识别的时候将占用整个网络资源,AP只能按顺序为终端用户提供定位。在同一个蜂窝区域内如果用户的数量过多,延迟便成为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蜂窝运营商要扩充更多的业务,这种延迟的问题将变得更加严峻。从下文我们可以看出OFDMA将比分组方案在这些方面具有怎样的优势。

2、OFDMA和LTE的帧结构

对于LTE下行连接来说,OFDMA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多路复用方案。虽然它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但是在效率和延迟方面,它远远优于分组的方案。在OFDMA里,在一定的时间内用户被分配予一定数量的子载波,在LTE规范里这些被分配的子载波被定义为物理层资源块(PRB),PRB同时受到时间和频率的影响。通常PRB的分配工作主要在基站进行。

图9. LTE的数据帧结构

为了进一步解释OFDMA,这里还需要认识物理层的帧结构。以FDD类型的帧结构为例子,见图9,LTE的帧为10ms,它包括十个子帧部分,每个子帧部分为1ms。根据是否采用了普通的或者增强型的循环前缀,每一个子帧又包含两个slote(参见图9)。PRB被定义为包含12个连续的子载波。在基站对资源分配的过程中,PRB是最小的元素,表1给出了下行带宽的分配情况。

表1. 下行的带宽分配

见图10,下行信号在Nsymb的符号里包括NBW个子载波,每一个网格代表一个符号周期的单载波,它被定义为“resouce element”。这里要注意的是,在MIMO系统里,对于每一个发射天线对应一个网格。

和分组格式的网络相比,LTE并没有采用前同步码来进行载波偏移的评估、通道的评估、时间同步的评估等等。取而代之的是,在PRB里嵌入了特殊的参考信号,如图11所示。如果使用的是短CP,参考信号将在第一个和第五个OFDM符号发送,如果使用的是长CP,参考信号将在第一个和第四个OFDM符号发送。每第六个子载波发送参考信号,并且参考信号在时间和频率上进行交叉处理。承载符号的信道响应可以直接进行计算。

图10. 下行数据的分配

图11. LTE的参考信号被布置在频谱中

四、多入多出技术(MIMO)和最大比率合成(MRC)

LTE的物理层可以同时在基站和UE端使用多个收发器,这是为了提升连接的坚固性以及增加LTE 下行连接的数据传输率。在实际中,当信号的强度非常低或者出现多路径传输的情况,最大的数据率合并MRC被用于提升连接可靠性。MIMO就是其中的一种被用提升系统数据传输率的技术。

图12. MRC/MIMO需要多个收发器

图12左显示了一个典型的使用多个天线的单信道接收器,显然,接收器的结构采用了多个天线,但是它并不具备支持MRC/MIMO的能力。图12右显示了同时支持MRC和MIMO的基本接收器的电路拓扑。MRC和MIMO很多时候被称为“多天线”技术,但那样是有点用词不当。值得注意的是,图12两种电路之间最突出的特点并不是多天线,而是多个收发器。

对于MRC来说,信号经由两个或者多个独立的天线/收发器组对。值得注意的是,天线是独立的,它们具有不同通道的脉冲响应。经由不同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在合并成单独的补偿信号之前,它们在基带处理器要进行通道补偿。

如果使用上述的方法进行补偿,接收信号经过基带处理器后才会变得连贯。在这个过程中,来自于各个收发器的热噪声是非关联的,这样信道补偿的线性合并将导致双信道MRC接收器的SNR比平均值大3dB。

合并除了能提升SNR的性能之外,MRC接收器也因此可以在频率选通之前可靠的工作。前面提到,独立的天线可以对每一个接收信道具有不同信道的脉冲响应,所以从统计学来看,一个既定的子载波将很难在所有接收通道内经受深度的衰减。补偿信号的深度频选衰减的可能性明显的减少。

图13. MRC在AWGN和频率选通衰减方面增强了通信的可靠性

见图13,MRC提升的连接的可靠性,但是它不会增加系统的数据传输率。在MRC模式里,数据经过一个单独的天线发射出去,然后经由两个或者多个接收器被接收处理。与其说MRC是一种传统的天线分集的模式,不如说它是一种接收器分集(receiver diversity)模式。另一方面,MIMO可以提升系统的数据传输率,它是通过同时在发射端和接收端采用多个天线来实现的。

图14. MIMO参考信号按顺序发射以计算信道响应

为了成功的实现MIMO方式的数据收发,接收器要求必须能决定通道的脉冲响应。在LTE里,通道的脉冲响应主要通过从每一个发射天线连续发射参考信号来确定,见图14。这里以图15的2×2MIMO 系统为参考,它总共有四个通道脉冲响应,即C1、C2、C3和C4。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一个天线在发送参考信号,那么其他的天线将处于闲置状态。一旦脉冲响应被确定了以后,数据可以同时从所有的天线发射出去。

图15. MIMO需要对所有通道响应进行优先级别的识别

五、单载波频分多址技术(SC-FDMA)

LTE对于上行连接的要求与对下行连接的要求有所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毫无疑问的,在UE端功耗是很重要的一个参数。高数值的PAPR以及由OFDM引起的效率损失在这里是主要要考虑的问题。出于上述的原因,在LTE的上行连接中需要寻求一种最佳的OFDM方案。

单载波频域多接入点技术,即SC-FDMA非常适合LTE上行连接的要求。它的发射端和接收端结构非常类似于OFDMA,并且它还提供同样等级的多路径传输保护功能。最重要的是,因为它的基本波形本质上是单载波的,并且其PAPR非常低。

图16. SC-FDMA和OFDMA的功能结构非常相似

图16显示了基本的SC-FDMA发射端和接收端对数据的处理流程。这里可以看到,许多的功能模块都在SC-FDMA和OFMA里用的比较多,因此,在上行和下行路径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功能性commonality的等级。发射路径的功能模块包括了:

(1)Constellation mapper。将输入数据比特流转换成单载波符号,即通常所说的BPSK、QPSK或者16QAM,采用样的转换方式取决于通道的条件;

(2)串行/并行转换。将时域的SC符号进行格式化,格式化后的数据块(block)被传输至FFT引擎。

(3)M-point DFT。将时域的SC数据块转换成M离散音调。

(4)字载波映射。即将DFT输出音调映射成特定的子载波用于发送。SC-FDMA系统可能是使用邻近的音调(localized),也可能是使用平均的空间音调(distributed),如图17所示。目前LTE里工作模式假定的是,将要使用本地的子载波映射。局部和分布子载波映像之间的交换动作将在下面进行讨论。

图17. SC-FDMA子载波可以通过集中或者分散的方式进行映像。

(5)N节点IDFT。将映射后的子载波进行逆转换,转换后的时域信号用于传送。

(6)循环前缀和脉冲限幅。循环前缀是在复合SC-FDMA符号之前对其进行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其提供抑制多路径传输干扰的能力,这类似于OFDM所使用的方法。对脉冲的限幅的目的是防止频谱的衍生。

(7)RFE。这部分的作用是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并且进一步转换成高频RF信号以便后面的发射。

在接收端的电路里,对数据的处理过程本质上与发射端是恰好相反的。以OFDM为例,SC-FDMA的数据传输可以被看成是,对离散的子载波信号进行综合。在OFDM系统里,多路径传输所产生的失真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处理。这个过程可以简单的被理解为,驱除CP,将信号转换到频域,然后依次子载波偏置对通道进行纠正。

不像OFDM那样,由离散的子载波所传输基本SC-FDMA信号并不是单载波信号。这点和OFDM很不相同,因为SC-FDMA的子载波不是独立的(对数据)进行调制的。这样,在OFDM中PAPR将变得更低。有分析指出,LTE系统中的UE RFPA可以以2dB进行工作,这接近于1dB的压缩点(compression point),如果在上行连接中采用OFDM,这点是有可能的。

前面提到,SC-FDMA子载波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映像,即像图17那样集中或者分散的进行。但是,目前的工作假设情况是,LTE将使用集中的子载波映射。它的精确度由集中映射的程度决定,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通道。

数据库基本概念

数据库基本概念 引言 本章的目标是讲解数据库研究人员常常要使用到的一些理论和术语。我所在的工作组集中了一批以开发性能优异的数据库系统为谋生手段的精英,数据库理论乍看起来与我们的具体工作相距甚远。 是否很有必要学习有关数据库理论方面的知识可能是留给你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说,理解一种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好比把你的汽车交给一个不懂火花塞工作原理的机械师,或是坐在一架由不懂飞行理论的驾驶员的飞机上。如果你不懂数据库设计的相关理论,又怎能指望用户登陆门请你设计系统呢? 研究人员所用的某些术语和概念令我们感到困惑,部分原因是数学基础的问题。有一些术语,大多数程序员理解为一种含义,而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含义。为了能设计合理的系统,了解关系数据库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搞清楚研究人员的专业术语,我们需要学习一些关系数据库理论中较浅显的内容,并且同我们所熟知的SQL概念进行比较。许多书中都讲解了这些内容,所以并不打算过于深入地探讨理论。我们只提供一些基本且实用的数据库概念。 本章将主要从面向SQL的角度介绍关系理论。我们将常常涉及相关理论的具体实现,尽管这超出了本书的范围,但却是难以避免的。然而我们不会陷入实现的细节,仅仅给出一个概述。更进一步的内容,参看第一章提到的参考书目。 在本章中,我们将会看到下列内容: ?关系模型——考察相关的技术术语: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构造它们 ?其他数据库概念的定义 关系模型 正像第1章中提到的,E.F.Codd早在1970年就提出了关系模型的概念。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从SQL Server 的角度出发,考察一些在关系模型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正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SQL Server 与关系模型有很多共性的东西,但

数据库的4个基本概念

数据库的4个基本概念 1.数据(Data):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数据。 2.数据库(DataBase,DB):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3.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 4.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S) 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data model)也是一种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用来抽象、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和信息。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数据模型的分类 第一类:概念模型 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完全不涉及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 实体(Entity): 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分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或联系 实体集(Entity Set): 同类型实体的集合。每个实体集必须命名。 属性(Attribute): 实体所具有的特征和性质。 属性值(Attribute Value): 为实体的属性取值。 域(Domain): 属性值的取值范围。 码(Key): 唯一标识实体集中一个实体的属性或属性集。学号是学生的码 实体型(Entity Type): 表示实体信息结构,由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表示。如:实体名(属性1,属性2,…) 联系(Relationship): 在现实世界中,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些联系在信息世界中反映为实体型内部的联系(各属性)和实体型之间的联系(各实体集)。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 第二类: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逻辑模型是数据在计算机中的组织方式 物理模型是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 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 数据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三部分组成 关系模型(数据模型的一种,最重要的一种) 从用户观点看关系模型由一组关系组成。每个关系的数据结构是一张规范化的二维表。 ?关系(Relation):一个关系对应通常说的一张表。 ?元组(Tuple):表中的一行即为一个元组。 ?属性(Attribute):表中的一列即为一个属性,给每一个属性起一个名称即属性名。 ?码(Key):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它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组。 ?域(Domain):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属性的取值范围来自某个域。

试述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试述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数据结构化数据库系统实现整体数据的结构化,这是数据库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本质区别。 (2)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数据库的数据不再面向某个应用而是面向整个系统, (3)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独立性包括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4)数据由DBMS 统一管理和控制数据库的共享是并发的共享,即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甚至可以同时存取数据库中同一个数据。 2、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 ( l )数据库定义功能; ( 2 )数据存取功能; ( 3 )数据库运行管理; ( 4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3、试述数据模型的概念、数据模型的作用和数据模型的三个要素。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中用来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的工具,是数据库中用于提供信息表示和操作手段的形式构架。 因此数据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4、试述概念模型的作用。

概念模型实际上是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概念模型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层抽象,是数据库设计人员进行数据库设计的有力工具,也是数据库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 5、试述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组成。 特点:(1)数据结构化。(2)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容易扩展。(3)数据独立性高。(4)数据有DBMS统一管理。 6、试述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数据库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7、DBA 的职责是什么? 负责全面地管理和控制数据库系统。具体职责包括:①决定数据库的信息内容和结构;②决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存取策略;③定义数据的安全性要求和完整性约束条件;④监督和控制数据库的使用和运行;⑤改进和重组数据库系统。 8、试述关系模型的三个组成部分。 答:关系模型由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和关系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9、试述关系数据语言的特点和分类。 答:关系数据语言可以分为三类: (1)关系代数语言。

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应用

★事业单位考试专用★ 数据库 1.数据模型(Data Models):在数据库中用数据模型这个工具来抽象、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和信息。通俗地讲数据模型就是现实世界的模拟。 2.数据模型应满足三方面要求:能比较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容易为人所理解;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 3.数据模型:按计算机的观点对数据建模,主要用于DBMS的实现。一般有层次,网状,关系三种。 4.矩形:表示实体集;菱形:表示联系集;线:连接实体集与联系集或属性与实体集;椭圆:表示属性;下划线:主码属性。 5.常用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 6.层次模型的存储结构:邻接法:前序穿线树;链接法:用指针表示层次关系(子女-兄弟链接法,层次序列链接法)。(众) 7.网状模型存储结构:链接法:用指针表示层次关系(单链,双链,环链等)。(S_XH,C_KCH) 8.关系模型中,关系的每一个分量必须是一个不可分的数据项。 9.SQL语言的REVOKE语句实现安全性数据控制功能。 10.数据仓库通常采用三层体系结构、底层的数据仓库服务器一般是一个关系型数据库系统、数据仓库前端分析工具中包括报表工具。 11.Linux是一套免费使用和自由传播的类Unix操作系统、Linux提供强大的应用程序开发环境,支持多种编程语言、Linux提供对TCP/IP协议的完全支持。 12.Solaris是SUN公司的高性能Unix,Solaris运行在许多RISC工作站和服务器

上,Solaris支持多处理、多线程。 13.Unix系统的特色:交互的分时系统、以全局变量为中心的模块结构、可以分成内核和外壳。Unix系统中进程由三部分组成:进程控制块,正文段和数据段。Unix系统中,输入/输出设备被看成是特殊文件。 14.属于企业级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有Oracle、DB2、Informix、Sybase 、SQL Server。 15.DBA是数据库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有很多职责:定义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存取策略、定义数据库的结构、定期对数据库进行重组和重构。 16.对于数据量大的网站,应选用的数据库是DB2。 17.关系代数表达式的优化策略中,首先要做的是尽早执行选择运算。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1.4 数据库设计基础 考点17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1、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 (1)数据 数据(Data)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在计算机系统中,各种字母、数字符号的组合、语音、图形、图像等统称为数据,数据经过加工后就成为信息。 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是指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的介质的总称,是用于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具有一定意义的数字、字母、符号和模拟量等的通称。 (2)数据库 数据库(Database, DB)是指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是一个单位或是一个应用领域的通用数据处理系统,他存储的是属于企业和事业部门、团体和个人的有关数据的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从全局观点出发建立的,他按一定的数据模型进行组织、描述和存储。其结构基于数据间的自然联系,从而可提供一切必要的存取路径,且数据不再针对某一应用,而是面向全组织,具有整体的结构化特征。 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为众多用户所共享其信息而建立的,已经摆脱了具体程序的限制和制约。不同的用户可以按各自的用法使用数据

库中的数据;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即不同的用户可以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同一个数据。数据共享性不仅满足了各用户对信息内容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各用户之间信息通信的要求。 (3)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DBMS)是数据库的机构,它是一个系统软件,负责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数据操纵、数据维护、控制及保护和数据服务等。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类型有4种:文件管理系统,层次数据库系统,网状数据库系统和关系数据库系统,其中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最为广泛。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种操纵和管理数据库的大型软件,用于建立、使用和维护数据库。它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用户通过它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数据库管理员也通过它进行数据库的维护工作。它可使多个应用程序和用户用不同的方法在同时或不同时刻去建立,修改和询问数据库。DBMS 提供数据定义语言DDL(Data Definition Language)与数据操作语言DML(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供用户定义数据库的模式结构与权限约束,实现对数据的追加、删除等操作。 (4)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 DBS)是指引进数据库技术后的整个计算机系统,能够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相关数据,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1.关系的基本操作:选择、投影、并、差、笛卡尔集。 2.声明变量的语句:declare @XXX (XXX为变量名称) 3.判断并发调度的正确性: (1)可串行性的调度:多个事务的并发执行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其结果与某一次串行的执行这些实物的结果相同。 (2)可串行性:是并发事务调度的准则。按照这个准则,一个给定的并发调度,当且仅当他是可串行化的才认为是正确的调度。 4.事物的四个特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续性。 5.定义视图: Create view <视图名称>[(列名)[,(列名)]] As <子查询> [with check option] 6.关系数据理论: 7.范式: (1)第二范式:若R∈1NF,且每一个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于码,则R∈2NF (2)第三范式:非主属性中不存在传递关系。 8.角色、权限 (1)创建角色:create role <角色名> (2)给角色授权:create <权限> on <对象类型> 对象名to 角色。 9.设计中概念模型描述什么:实体、属性、码、实体型、实体集、联系。 10.关系的完整性: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11.读锁和写锁的定义: (1)写锁:又称“排它锁”,若事物T对数据对象A加上X锁,则只允许T读取和修改A,其他任何事物都不能对A加任何类型的锁,直到T释放A上的锁。 (2)读锁:又称“共享锁”,若事物T对数据对象A加上S锁,则事物T可以读A但不能修改A,其他事物只能对A加S锁,而不能加X锁,直到T释放A上的S锁。 简答: 1.关系模式:判断是第几范式,分析指出主键、外键P175 例题4 2.举例说明参照完整性(外键取值的几种情况)P49例题1,例题2,例题3 3.数据库的设计步骤、任务。 (1)需求分析(2)概念结构设计(3)逻辑结构设计(4)物理结构设计 (5)数据库实施(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4.描述并发调度中锁的概念、作用 (1)概念:事物T对某个数据对象操作之前,先向系统发出申请,对其加锁。加锁后的事物T就对该数据对象有了一定的控制,在事物T释放它的锁之前,其他的事物不能更新此数据对象。 (2)作用:解决了事物并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丢失修改、不可重复读、读“脏”数据。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1.4 数据库设计基础 考点17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1、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 (1)数据 数据(Data)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在计算机系统中,各种字母、数字符号的组合、语音、图形、图像等统称为数据,数据经过加工后就成为信息。 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是指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的介质的总称,是用于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具有一定意义的数字、字母、符号和模拟量等的通称。 (2)数据库 数据库(Database, DB)是指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是一个单位或是一个应用领域的通用数据处理系统,他存储的是属于企业和事业部门、团体和个人的有关数据的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从全局观点出发建立的,他按一定的数据模型进行组织、描述和存储。其结构基于数据间的自然联系,从而可提供一切必要的存取路径,且数据不再针对某一应用,而是面向全组织,具有整体的结构化特征。 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为众多用户所共享其信息而建立的,已经摆脱了具体程序的限制和制约。不同的用户可以按各自的用法使用数据

硬件方面:拥有大容量磁盘,硬件价格下降; 软件方面:软件价格上升,为编制和维护系统软件及应用程序的成本相对增加; 数据处理方式:统一管理数据的专门软件系统,即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数据结构化; 数据结构化是数据库与文件系统的根本区别。在文件系统中,尽管记录内部已经有了某些结构,但记录之间没有联系。 (2)、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 数据库系统从整体角度描述数据,数据不再面向某个应用,而是面向整个系统,因此数据可以被多个用户、多个应用共享使用。数据共享可以大大减少数据冗余,节约存储空间。 (3)、数据独立性高 数据独立性包括物理独立性、逻辑独立性。 数据的物理存储改变,应用程序不需改变。数据与程序独立,把数据的定义从程序中分离,数据的存取由DBMS负责,简化应用程序的复杂程度,大大减少应用程序的维护和修改。 (4)、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数据库的共享是并发的共享,即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甚至可以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同一个数据。

答案.数据库基础概念答案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1、用二维表结构表达实体集的模型是( D )。 A、概念模型 B、层次模型 C、网状模型 D、关系模型 2、DB、DBMS和DBS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B )。 A、DB包括DBMS和DBS B、DBS包括DB和DBMS C、DBMS包括DB和DBS D、不能相互包括 3、模式的逻辑子集通常称为( C )。 A、存储模式 B、内模式 C、外模式 D、模式 4、DBMS的含义是( B )。 A、数据库系统 B、数据库管理系统 C、数据库管理员 D、数据库 5、在关系模型中,为了实现“关系中不允许出现相同元组”的约束应使用( B )。 A、临时关键字 B、主关键字 C、外部关键字 D、索引关键字 6、数据库中,实体是指( C )。 A、事物的某一特征 B、事物的具体描述 C、客观存在的事物 D、某一具体事件 7、数据库与数据库系统之间的关系是( A )。 A、后者包含前者 B、前者包含后者

C、互不相干 D、同一东西的不同称呼 8. 数据库系统实现数据独立性是因为采用了( A )。 A.三级模式结构 B.层次模型 C.网状模型 D.关系模型 9.一个关系只有一个(D )。 A. 候选码 B.外码 C. 新码 D.主码 10.设一个仓库存放多种商品,同一种商品只能存放在一个仓库中,仓库与商品是(B )。 A.一对一的联系 B.一对多的联系 C.多对一的联系D.多对多的联系 11. 在数据库系统中,下面关于层次模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有多个根结点 B.有两个根结点C.根结点以外的其它结点有多个双亲 D.根结点以外的其它结点有且仅有一个双亲 12. 规范化的关系模式中,所有属性都必须是( C )。 A.相互关联的 B.互不相关的 C.不可分解的 D.长度可变的 13. 视图是从一个或多个基本表(视图)导出的表,它相当于三级模式结构中的()。 A.外模式B.模式C.内模式D.存储模式

数据库原理基本概念英文解释

数据库原理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s of database theory 一、数据---Data Data is everything. Data can exist in a variety of forms -- as digital numbers, text, image, sound, video and etc. 二、数据库---Database A database is a repository for a collection of computerized data files. A database is an organized collection of data for one or more purposes, usually in digital form. The data are typically organized to model relevant aspects of reality (for example, the availability of rooms in hotels), in a way that supports processes requiring this information (for example, finding a hotel with vacancies). The term "database" refers both to the way its users view it, and to the logical and physical materialization of its data, content, in files, computer memory, and computer data storage. 三、数据库系统---DBS(Database System) A database system is a term that is typically used to encapsulate the constructs of a data mode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DBMS) and database. 四、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A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DBMS) is a software package with computer programs that control the creation, maintenance, and the use of a database. It allows organizations to conveniently develop databases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 by database administrators (DBAs) and other specialists. A collection of programs that enables you to store, modify, and extract information from a database.

(完整版)数据库系统概念题目及答案

1.为什么要研究关系规范化理论? 答关系数据库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及其运行效率。一个不好的关系模式会导致插入异常、删除异常、数据冗余(修改异常)等问题。为此,人们提出了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它依据函数依赖,采用模式分解的方法,将一个低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转换为若干个高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的集合,从而消除各种异常,把不好的关系数据库模式转化为好的关系数据库模式。 2.理解并写出下列术语的含义。 函数依赖,平凡函数依赖,非平凡函数依赖, 1NF范式,BCNF范式,3NF范式,规范化,无损连接性,依赖保持性。 答: .函数依赖:设关系模式R(A 1,A 2 ,…,A n ),X,Y是R的两个属性集合, X?R(A 1,A 2 ,…,A n )及Y?R(A 1 ,A 2 ,…,A n ),R[X,Y]是关系只在属性XUY上的 投影,当任何时刻R[X,Y]中任意两个元组中的X属性值相同时,则它们的Y属性值也相同.那么称X函数决定Y,或Y函数依赖于X,记作X→Y。 .平凡函数依赖与非平凡函数依赖:当属性集合Y是属性集合X的子集时,则存在函数依赖X→Y。这说明一组属性函数决定它的所有子集。这种类型的函数依赖称为平凡函数依赖。如果X→Y且Y?X,则称X→Y是非平凡的函数依赖。 .1NF范式:定义;如果关系模式的所有属性的值域中每一个值都是不可再分解的值,则称只属于第一范式(1NF)。 lNF是关系模式的最低要求。这一限制是在关系的基本性质中提出的,每个关系模式都必须遵守。 .BCNF范式:定义:若关系模式R∈lNF且每个非主属性都完全函数依赖于R 的每个键,关系模式及属于第二范式(只E2NF)。 .3NF范式:定义: .规范化:把一个低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转换为若干个高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的集合的过程叫做规范化。 .范式:规范化理论认为,一个关系数据库中所有的关系,都应满足一定的要求,它把关系应满足的规范要求分成几级,并为每一级定义了相应的约束条件集,称为范式。 .无损连接性:设有关系模R(U)中存在函数依赖集F,R被分解为R1(U 1 ), …,R k (U k ),如果这些关系模式的自然连接与原关系模式R完全相等,则称该分 解具有无损连接性。 .依赖保持性:设有关系模式R(U)中存在函数依赖集F,R被分解加R 1(U 1 ), …,R k (U k ),且R i (U i )(1≤i≤k)所包含的函数依赖集为F i ,如果∪ 1 k F i 与F等 价,则称该分解具有依赖保持性。 3.什么叫关系模式分解?为什么要有关系模式分解?关系模式分解要遵守什么规则? 答:关系模式分解指采用投影的方式将一个关系模式R(U)分解为R 1(U 1 ),…, R k (U k ),其中不存在U i ?U j (1≤i,j≤k),并且U 1 ∪U 2 ∪…∪U k =U。关系模式分 解是规范化的主要手段,通过关系模式分解可以把一个低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分解为若干个高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的集合。关系模式分解应当具有无损连接性和依赖保持性。

数据库复习基本知识

数据库复习基本知识 1、数据库的4个基本概念:数据(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数据库(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概括的讲,数据库数据具有永久存储、有组织和可共享三个基本特点)、数据管理系统(DBMS)和数据库系统(DBS) 2、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结构化(数据库系统实现整体数据的结构化,这是数据库的主要特征这一,也是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本质区别)、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且易扩充(数据共享可以大大减少数据冗余,节约存储空间,数据共享还能够避免数据之间的不相容性与不一致性)、数据的独立性高(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必须具备的4各控制功能1、数据的安全性保护2、数据的完整性检查 3、并发控制 4、数据库恢复) 3、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大量、共享的数据集合。它可以提供各种用户共享,具有最小冗余度和较高的数据独立性。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数据库建立、运用和维护时对数据库进行统一控制,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在多用户同时使用数据库时进行并发控制,在发生故障后对数据库进行恢复。 4、两大数据模型:1、概念模型(也称信息模型,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2、数据模型(包括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逻辑模型主要用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数据模型应满足三方面的要求:1、能比较真实的模拟现实世界2、容易为人所理解3、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 < 5、概念模型:它是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从现实世界到概念模型的转换是由数据库设计人员完成的。 6、数据模型:它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是用来描述数据、组织数据和对数据进行操作的。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包括逻辑模型(主要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等。它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主要用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和物理模型(对数据最底层的抽象,它描述数据在系统内部的表示方式和存取方方法是面向计算机系统的)从概念模型到逻辑模型的转换可以有数据可设计人员完成,也可以用数据可设计工具协助设计人员完成;从逻辑模型到物理模型的转换主要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完成。 7、数据模型的组成三要素:1.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描述数据库的组成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联系,是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相对来说属稳定不变的)2.数据操作(对数据库中各种对象的值允许执行的操作及有关操作规则,主要有查询和更新两大类操作是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3.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是一组完整性规则在关系模型中,任何关系必须满足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两个条件) /

数据库基本概念

1第 1章 数据库基本概念 数据库是企业、组织或部门所涉及的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它反映了数据本身 的内容及数据之间的联系。 Visual FoxPro 是目前优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一。掌握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 概念,有助于在 Visual FoxPro的可视化环境下,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开发出功能良好的数据 库和应用程序。本章主要介绍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关系及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知识。 1.1 数据模型 说到模型我们并不陌生,例如,一张地图、一辆汽车模型都是具体的模型。模型是现实 世界特征的模拟和抽象。数据模型也是一种模型,它是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 1.1.1 现实世界的数据描述 数据库是某个实际问题中涉及的数据的综合,它不仅要反映数据本身的内容,而且要反 映数据之间的联系。 由于计算机不能直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 所以人们必须事先把具 体事物转换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数据。 这个过程经历了从对现实生活中事物特性的认识、 概念 化到计算机数据库里的具体表示的逐级抽象过程。 1.实体的描述 现实世界中存在各种事物,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是由事物本 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例如, 图书馆中有图书和读者, 读者借阅图书; 学校的教学系统中有教师、 学生和课程,教师为学生授课,学生选修课程并取得成绩。 (1)实体。 实体是指客观存在并且相互区别的事物。例如,某个教师、某个学生、某一本图书都是

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 2 1 C h a p t e r 实体。实体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或联系,如学生的一次选课。 (2)实体的属性。 实体的属性是指描述实体的特性,即实体是通过属性来描述的。比如:学生实体的属性 有学号、姓名、性别等。属性由属性名、类型和属性值组成。比如, “姓名”是属性名,类型 为字符型,对于某个具体的学生而言,其属性值为“刘明” 。 (3)实体型。 属性的集合表示一种实体的类型,称为实体型。例如,图书实体的实体型表示为(书号, 书名,作者,单价) ;职工实体的实体型表示为(职工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职称)。 (4)实体集。 同一类型的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例如,某单位所有职工按照职工实体型的描述得 到的数据构成职工实体集。 在 Visual FoxPro 中,用“表”来存放同一类实体组成的实体集,如图 1-1 所示的学生档 案表。一个“表”中包含的若干个“字段”即为实体的属性,如表中的学号、姓名、性别等均 为字段;字段值的集合组成表中的一条记录,代表一个具体的实体,如表中的一行 (08010402001,李刚,男,03/12/90,F ,浙江杭州,01,0104)即为一条学生记录。 图1-1 学生档案表 2.实体间联系及联系的种类 现实世界中,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些联系在信息世界中反映为不同类 型的实体之间的联系。例如,一名教师可以同时教授多个学生,每个学生也可以有多个老师。 实体间的联系共分三种类型: (1)一对一联系(one-to-one relationship ) 。 一对一联系是双向的一对一。如果有两个实体集 A 和 B ,A 中的每个实体只与 B 中的一 个实体相关联,而 B 中的每个实体也只与 A 中的一个实体相关联,我们称 A 和 B 是一对一的 联系。例如,班级和班长之间就是一对一的联系。 属性 实体集 实体型 实体

数据库的概念及基本操作

数据库的概念及基本操作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数据库的概念 2、理解数据库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 3、学会用access软件管理数据库 二:学习重难点 1、数据库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区别 2、Access的基本操作 三:学习过程 ○1、阅读教材完成以下填空 1:什么是数据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简述数据库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区别 3:access数据库有若干张____________组成 4:数据表示一张二维表格,由行和列构成,每一行称为一条_____________,每一 列称为一个__________ 5:access文件的扩展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ccess数据表常见的字段类型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务一: 1、打开kaqatk.mdb,修改第一条记录的题目,运行程序,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2、添加三条记录,运行程序,看看又发生了如何改变? 3、删除编号为 4、10、16的记录,看看其他编号是否发生改变? 4、把题目表导出为excel表。文件名为”题目” 5、新建一个数据库,取名为题目,把题目表导入刀新数据库中。 任务二:假设你是腾讯公司的程序设计师,需要设计一个数据库用来存放QQ程序的个人信息、好友信息和聊天记录 1.打开access,新建一个数据库文件,里面新建3张数据表,表名称如下图: 2.设计个人信息表得有如下字段:序号、QQ号码、QQ密码、昵称头像、性别、 出生日期、个性签名 3.好友信息表得有如下字段:序号、QQ号码、昵称、头像 4.聊天记录表字段:序号、时间、聊天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基础知识

第1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1 选择题 1、存储在计算机有结构的相关数据的集合是()。 (A)数据库(B)数据库系统(C)数据库管理系统(D)数据结构 2、下面有关对数据的理解,其中说法有误的是()。 (A)数据是指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能够被识别的物理符号 (B)包括描述事物特性的数据容 (C)包括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的数据形式 (D)数据形式是单一化的 3、下列关于数据库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表的字段之间和记录之间都存在联系 (B)表的字段之间和记录之间都不存在联系 (C)表的字段之间不存在联系,而记录之间存在联系 (D)表中只有字段之间存在联系 4、下列关于数据库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数据库系统只是比文件系统管理的数据更多 (B)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是指数据类型的一致 (C)数据库系统避免了数据冗余 (D)数据库系统减少了数据冗余 5、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主要区别是()。 (A)文件系统不能解决数据冗余和数据独立性问题,而数据库系统可以解决该问题(B)文件系统只能管理少量数据,而数据库系统可以管理大量数据 (C)文件系统只能管理程序文件,而数据库系统可以管理各种类型文件 (D)文件系统简单,而数据库系统复杂 6、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3种基本关系运算中不包括()。 (A)比较(B)选择(C)投影(D)联接 7、用二维表结构来表示实体和实体之间联系的数据模型是()。 (A)表格模型(B)层次模型(C)网状模型(D)关系模型 8、客观存在可以区分的事物称为()。 (A)实体集(B)实体(C)属性(D)联系 9、下列实体类型的联系中,属于一对一联系的是()。 (A)班级对学生的联系(B)父亲对孩子的联系 (C)省对省会的联系(D)商店对顾客的联系 10、在DBS中,DBMS和OS(操作系统)之间的关系是()。 (A)并发运行(B)相互调用(C)OS调用DBMS (D)DBMS调用OS 11、数据库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 (A)数据库(B)数据库系统(C)数据库管理系统(D)数据库技术 12、组成数据库系统的是()。 (A)数据库、相应的硬件、软件系统和各类相关人员 (B)数据库和相应的硬件、软件系统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绪论 1 .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 答: ( l )数据( Data )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数据。数据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 2 )数据库( DataBase ,简称 DB ) :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 3 )数据库系统( DataBas 。 Sytem ,简称 DBS ) :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 4 )数据库管理系统( DataBase Management sytem ,简称 DBMs )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用于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 5 .试述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答: 数据库系统的主要特点有: ( l)数据结构化 数据库系统实现整体数据的结构化,这是数据库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本质区别。 ( 2)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 ( 3 )数据独立性高 数据独立性包括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模式结构和二级映像功能保证了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很高的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 ( 4 )数据由 DBMS 统一管理和控制 DBMS 必须提供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 包括数据的安全性保护、数据的完整性检查、并发控制和数据库恢复。 6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DBMS 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定义功能、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操纵功能、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9 .定义并解释概念模型中以下术语:实体,实体型,实体集,属性,码,实体联系图( E 一 R 图) 答: 实体:客观存在并可以相互区分的事物。 实体型:具有相同属性的实体具有相同的特征和性质,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来抽象和刻画同类实体 实体集:同型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 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一个实体可由若干个属性来刻画。 码:惟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 实体联系图( E 一 R 图):提供了表示实体型、属性和联系的方法: 实体型:用矩形表示·

数据库系统四个基本概念(1)

1.数据库系统四个基本概念 ①数据是数据库储存的基本对象。 ②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③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的一层数据管理软 ④数据库系统是在计算机系统加入数据库后的系统,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 据库管理员,应用系统构成。 2.数据管理技术产生个发展 三个阶段: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特点:数据结构化;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数据独立性;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3.数据的三个世界:现实世界,信息世界和机器世界 两个抽象步骤:①将现实世界中客观对象抽象为概念模型。 ②将概念模型抽象为某个DBMS所控制的数据模型。 4.常用数据模型类型:网状;关系;(格式化数据模型)面向对象,对象关系; 5.关系模型的数据操作:查询,插入,删除,更新数据 关系模型完整性约束条件: ①体完整性:若属性A是基本关系R的主码,则A不能取空取。 ②参照完整性:若属性F是基本关系R的外码,则与基本关系S的主码Ks相对应, 则在R上每个元组的F取值;a或者为空值 B或者等于S上某个元组上的主码值。 ③户定义完整性:针对某个具体关系数据库的约束条件,它反映某个应用所涉及数据 满足的语义要求。 6.三级模式结构的优点:数据库的三级模式是对数据的三个抽象级别,它吧数据的具体组 织留给了dbms管理,使用户能够抽象的逻辑的处理数据,而不必关心数据的具体表示方式和存储方式, 7.为了能够实现系统内部的三个抽象层次的联系和转换,数据库系统在三级模式里提供两 层映像,即外模式/模式和模式/内模式,正是这两层映像保证数据库系统的数据能够有较高的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 8.SQL的特点:综合统一;高度非过程化;面向集合的操作方式;以同一种语言提供多种 使用方式;语言简洁,易学易用。 9.索引的概念:为加速数据元组的检索而创建的分散存储结构。 10.如何保证三级模式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当模式改变时,数据库管理员对外模式 /模式做出相应改变,可以使外模式保持不变,应用程序是依据数据的外模式编写的,从而应用程序也不必修改,保证数据和程序的逻辑独立性;当数据存储结构改变时,数据库管理员对模式/内模式做出相应改变,可以使模式保持不变,应用程序也不必修改,保证数据和程序的物理独立性。 11.数据库安全性控制方法:用户标识与鉴别,存取控制,视图机制,审计,数据加密。 12.数据库设计阶段与任务 1需求分析:定义任务综述和任务目标 2概论结构设计:将用户需求转化为概念模型 3逻辑结构设计:将概论模型转化为数据模型 4物理结构设计:设计数据物理结构,包括存取方法存储结构 5数据库实施:数据入库,应用程序调试,数据库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与维护:数据库立行期间对其评价,调整和修改

数据库系统复习题

复习题 第1章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 一、单项选择题 1.数据库系统是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和() A.系统分析员 B.程序员 C.数据库管理员 D.操作员 2.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之间的关系是()。 A.DBS包括DB和DBMS B.DBMS包括DB和DBS C.DB包括DBS和DBMS D.DBS就是DB,也就是DBMS 3.下面列出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没有专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的是()。 I.人工管理阶段 II.文件系统阶段 III.数据库阶段 A.I 和 II B.只有 II C.II 和 III D.只有 I 4.下列四项中,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特点的是()。 A.数据共享 B.数据完整性 C.数据冗余度高 D.数据独立性高 5.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独立性体现在()。 A.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到应用程序 B.不会因为数据存储结构与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C.不会因为存储策略的变化而影响存储结构 D.不会因为某些存储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其他的存储结构 6. .描述数据库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性的是()。 A.模式 B.内模式 C.外模式 7.要保证数据库的数据独立性,需要修改的是()。 A.模式与外模式 B.模式与内模式 C.三级模式之间的两层映射 D.三层模式 8.要保证数据库的逻辑数据独立性,需要修改的是()。 A.模式与外模式之间的映射 B.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映射 C.模式 D.三级模式 9.用户或应用程序看到的那部分局部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模式。 A.模式 B.物理模式 C.子模式 D.内模式 10.下述()不是DBA数据库管理员的职责。 A.完整性约束说明 B.定义数据库模式 C.数据库安全 D.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11.概念模型是现实世界的第一层抽象,这一类模型中最著名的模型是()。 A.层次模型 B.关系模型 C.网状模型 D.实体-关系模型 12.区分不同实体的依据是()。 A.名称 B.属性 C.对象 D.概念 13.关系数据模型是目前最重要的一种数据模型,它的三个要素分别是()。 A.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自定义完整性 B.数据结构、关系操作、完整性约束 C.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查询

数据库基本概念

数据的概念 数据(Data)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 数据的定义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的种类 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学生的档案记录、货物的运输情 况等 数据的特点 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数据库的定义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通俗地讲它是容纳数据的仓库。只不过这个仓库是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而且数据是按一定的格式存放的。 严格来讲,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数据的特点 永久存储、有组织、可共享 什么是DBMS 是建立、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的软件系统,是一种位于应用软件与操 作系统之间,实现数据库管理功能的系统软件。 DBMS的主要功能 1数据定义功能 提供数据定义语言(DDL) 定义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 2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 DBMS要分类组织、存储和管理各种数据,要确定以何种文件结构 和存取方式在存储级上组织这些数据,如何实现数据之间的联系,高效存储、方便存取。 3数据操纵功能 提供数据操纵语言(DML) ;实现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 (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 4 控制数据库、维护数据库 5 通信功能 数据库系统概念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 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 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数据库 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 数据库应用系统(是指系统开发人员利用数据库系统资源开发出来 的,面向某一类实际应用的软件系统。例如,以数据库为基础的财 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等)。 数据库管理员 数据库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

数据库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一,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中期~50年代中期) 特点:数据不保存,应用程序管理数据,数据不共享,数据不具有独立性。 二,文件系统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中期) 特点:数据可以长期保存,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 缺点: (1)数据共享性差,冗余度大 (2)数据独立性差 三,数据库系统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 特点:(1)数据结构化 (2)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散 (3)数据独立性高 (4)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为此,DBMS还必须提供以下几方面的数据控制功能) <1>数据库的安全性保护 <2>数据库的完整性检查 <3>并发控制 <4>数据库恢复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数据结构化 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 数据独立性高 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