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降低其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沈晓萍
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与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与治疗临床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11-29T04:47:28.785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5月10期作者:伍雯园[导读]伍雯园(宾阳县妇幼保健院;广西宾阳县530400)摘要:产后出血是较为常见的产后并发症,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剥离不正常等情况都会导致产后出血。
这种情况下需要为患者予以有效的治疗和干预。
因此,本文将针对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与临床治疗展开分析。
关键词:产后出血;危险因素;临床治疗前言:产后出血在分娩中较为常见,也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
是指产妇在阴道分娩后24小时内出血量≥500ml,或剖宫产分娩后24小时内出血量≥1000ml。
如果产妇在分娩后大量出血会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这就需要对产妇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予以有效治疗。
1、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1.1子宫收缩乏力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产妇产后出血的重要因素,而产妇子宫的收缩能力主要受到子宫平滑肌控制[1]。
产妇在分娩后,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功能将受到缩宫素和前列腺素等指标的影响并予以相应的调节。
根据临床研究显示:子宫的平滑肌细胞当中有着数量较高的缝隙连接,进而让子宫的平滑肌细胞的电活动与机械活动之间始终维持在同步水平。
在分娩后产妇有较高概率发生缩宫素受体减少或者前列腺素合成障碍等情况,进而导致子宫的平滑肌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无法形成,造成子宫收缩乏力,最终导致产后出血[2]。
因此,产妇在分娩后如果存在子宫肌收缩、缩复功能障碍时都有可能造成产后出血。
而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全身性因素。
第一在产妇分娩后,由于受到分娩等情况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状态,并造成交感神经系统处于亢进的状态,进而导致子宫收缩功能受到影响。
根据相关临床案例报道: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精神紧张会造成产程延长,在分娩后体力不支,并对自身的中枢神经造成干扰。
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预防措施研究 (2)

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预防措施研究目的:探讨分析导致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并研究针对性的有效预防措施。
方法:随机选取近两年在我院顺利分娩产妇3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本组有100例产妇出现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根据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的年龄、分娩方式、分娩史、贫血状况、宫缩乏力、胎盘植入或粘连和滞留、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疾病史、软产道损伤等都是影响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
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剖宫产、胎盘植入或粘连和滞留、前置胎盘、宫缩乏力等是诱发产妇产后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
结论: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应加强孕妇孕期保健知识教育,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密切观察孕妇产程进展,积极防治宫缩乏力,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可减少产后出血风险。
标签:产后出血;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研究分析产后出血(PPH)是临床妇产科较为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是指产妇阴道出血量在成功分娩出胎儿24h内超过500ml的症状[1]。
产后出血往往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失血量较多,如果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会严重危险产妇的生命健康安全,也容易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
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据WHO最新数据统计[2],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5%左右是由于产后出血而亡。
因此临床产科应高度重视产后出血的研究,分析导致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有效预防措施。
为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本文收集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10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顺利分娩产妇30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出现产后出血患者100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
所有入选对象的临床资料基本完整,患者年龄介于20岁-38岁,平均(26.7±7.5)岁。
产后出血原因相关危险因素及对策

产后出血原因相关危险因素及对策作者:刘秀平来源:《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02期【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和相关危险因素,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怀柔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发生的产后出血306例产妇的临床资料。
结果:产后出血率为8.7%(306/3825);子宫收缩乏力(54.9%)和胎盘因素(30.5%)是主要的产后出血原因;产后出血与分娩年龄、孕次(≥3次)、产次、分娩孕周、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多胎妊娠、孕期保胎史、新生儿体重有关(P【关键词】产后出血;出血原因;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221-02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绝大多数产后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的,其关键在于早诊断和及时抢救[1]。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出血量超过500 ml,剖宫产术者阴道出现超过1000ml者。
可避免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5%一10%[2]。
孕产妇病情变化快,产后出血发病凶险,危及产妇生命。
临床工作中有效地预防产后出血,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提高产科工作质量。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7年1月至 2018年8月产妇的生育年龄,分娩孕周,孕产次,孕期是否孕激素保胎治疗,妊娠合并症,单胎,多胎妊娠,新生儿出生体重,出血原因及抢救措施。
分娩总数3825例,发生产后出血306例(8.7%)。
发生产后出血妊娠合并糖尿病者76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50例,前置胎盘10例,双胎妊娠10例,巨大儿42,胎盘早剥9例,孕期激素保胎治疗98例,子宫肌瘤15例。
1.2研究方法产后出血的测量阴道分娩者采取容积法+称重法,剖宫产术者采取容积法+面积法,除去负压瓶内羊水量,产后及术后出血量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基本相符。
分析其出血原因,并按分娩年龄(≥35岁、1.3统计学方法将收集到的全部孕产妇数据资料,利用sPss13.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预防措施研究_0

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预防措施研究目的:分析影响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有效的防治措施。
方法:分析研究12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心理因素等诸多因素都容易导致产后出血。
结论: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是影响产后出血的重要因素。
对于产后出血,应做到积极识别,及时采取正确适当的预防措施,提高产科质量。
标签:产后出血;危险因素;预防措施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毫升,剖宫产时超过1000毫升,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
WHO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因产后出血死亡的孕妇占所有孕产妇死亡总数的25%,同时产后出血也是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因此要给以足够的重视[1]。
而其中剖宫产由于手术原因及产前高危因素的存在,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出血率,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应当给予重视。
因此避免和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回顾性的分析了1412例产妇的临床资料,120例出现产后出血,其中阴道分娩产后出血8例,剖宫产产后出血112例,其中宫缩乏力引起出血的有77例,分析导致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找出预防产后出血的方法,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一临床资料分析1412例产妇临床资料,其中产后出血有120例,发生率为8.5%。
产妇平均年龄为28.7岁。
孕次1~3,孕周在34~41周,产次1~3次。
产后出血定义为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毫升,剖宫产时超过1000毫升。
测量方法,阴道分娩出血测量方法:产妇分娩后随将聚血器置于臀下2小时后取出,用称质量法估算染血后的产单和纱布的血量,产妇回病房后称量会阴垫集血的质量,三者加和后即为产后24小时的出血量[2]。
剖宫产出血测量方法:除去羊水,采用负压瓶收集血量,其余出血量测量与阴道分娩出血测量相同。
初产妇85例,占70.83 % ,经产妇35例,29.16%;人工流产或引产史者95例,占79.16%;无引产或流产史者25例,占20.83%。
产后出血原因与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ic Endocrinology1352016 年11月B 第3卷/第18期Nov.B 2016 Vol.3 No.18产后出血原因与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王 燕(北京丰台医院妇产科,北京 100070)【摘要】目的 分析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产后出血的有效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6年10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2860例,其中68例出现产后出血,分析产后出血原因,通过对比产后出血与非出血组基本情况,探讨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68例患者产后出血平均值为(890.6±54.7)ml,出血原因主要是宫缩乏力,占比55.9%,其次为胎膜及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软产道损伤;经分析,产后出血产妇中年龄为35岁及以上、孕次为3此及以上、经产妇、28~40周分娩、剖宫产、有妊娠合并症、多胎妊娠、新生儿体重为4 kg及以上者占比明显高于无产后出血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引发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危险因素较多,医护人员应准确把握危险因素,重视孕产妇产前高危因素的筛查并加强管理,为所有孕妇展开孕期系统保健指导及产前宣教,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为母婴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危险因素;产前宣教【中图分类号】 R714.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6.17.135.02产后出血属于产科常见并发症,发病突然且进展较快,可致使孕妇出现严重细菌感染或休克等不良后果,是产妇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1]。
因此,探讨发生产后出血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出血,是每一名医护人员都十分重视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分析2860例产妇的产后出血情况,同时回顾分析产妇基本资料,来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6年10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2860例,年龄20~42岁,平均(28.1±3.6)岁;分娩时孕周28~42周,平均(38.6±1.2)周。
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降低其发生率的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降低其发生率的临床分析郭红薇,宋麦玲(周至县人民医院,陕西西安,710400)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的预防措施。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进行分娩的产妇5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对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筛选,并提出相 应的预防措施。
结果500例产妇经容积法和称量法测定,符合产后出血标准的例数共有40例;在相关危险因素的测定过程 中发现产后出血量与产妇的年龄、宫缩乏力、分娩方式、软产道损伤、妊娘合并症、胎盘早剥、贫血状况及胎盘粘连等指标有 直接关系,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自变量取自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因变量代表产后是否发生,经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表明,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宫缩乏力、胎盘前置、剖宫产、胎盘粘连,不同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户<0.05)。
结论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容易对产妇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而需要对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 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改善产妇的预后效果,提高产妇的生活质 量,应在临床中积极推行。
关键词: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宫缩乏力中图分类号:R 714.4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413(2017)05-0121-022017年2月 ■优生优育产后出血属于一种常见的产科并发症,该症状主要体现 在阴道出现大量出血。
产后出血一般发生在分娩后的24h 内,确诊标准为出血量>500 mL ,该症状发作时,容易伴随感 染及失血性休克,若不能及时进行止血,甚至会对产妇的生 命安全造成威胁[|]。
通常情况下,产后出血是由分娩过程损伤 软产道或宫缩乏力等因素引起的,唯有制定相应的预防措 施,才能减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本文对500例产后出血产 妇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_0

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目的:本次主要分析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减少产妇死亡率。
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21例产后出血患者,了解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
结果:121例患者中,初产妇57例(47.11%),剖宫产77例(63.64%),子宫收缩乏力占比例57.02%、胎盘滞留占比例25.62%、阴道损伤占比例10.74%、凝血功能障碍占比例6.61%。
产妇分娩后均接受相应的预防和临床处理,并未出现因产后大出血致产妇死亡,产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结论:在产科中产后出血是一种很常见的产后并发症,大部分产妇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而导致出血,因此需要进行产后预防,减少出血现象。
标签:产后出血;原因;危险因素;临床在产科中产后出血是一种很常见的产后并发症,胎儿分娩后在24小时之内产妇阴道出血量大于500毫升(剖腹产产妇出血量大于1000毫升),则被判定了产后出血。
在临床上,需要深入分析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并采取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有效控制出血量,减少产妇死亡。
本文收集了产后出血患者121例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21例产后出血患者,产妇平均年龄为(31.8±2.2)岁,平均产前体重为(63.6±6.5)kg,平均孕周為(38.5±2.5)周,产后24小时平均出血量为(1256±246)ml;其中58例为经产妇,63例为初产妇;92例为剖宫产,29例为顺产。
患者经过阴道检查后,结果没有出现异常,通过对患者的失血量、症状以及病史进行评估之后,明确引发出血的原因;娩出胎儿后,患者24小时阴道出血量在1000毫升以上。
患者排除标准:不能够配合治疗者、存在有活动性心肺疾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1.2分析产后出血原因1)子宫收缩乏力。
有些患者因为自身体质较为虚弱,本身有慢性疾病史或急性疾病,潜在的疾病影响产妇子宫收缩,造成失血过多。
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如何降低其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如何降低其发生率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如何降低其发生率。
方法:选择在我院分娩的800例产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其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预防对策,以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结果:本次所选800例产妇中,产后出血发生率为7.75%;年龄、分娩方式、孕周、妊娠胎数、前置胎盘、胎盘粘连、胎盘早剥、宫缩乏力、妊娠合并症以及软产道损伤等都与产后出血的发生有关(P<0.05);剖宫产、胎盘粘连、胎盘前置以及宫缩乏力都与产后出血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且均为危险因素(P<0.05;OR>1)。
结论:了解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做好产前宣教和孕期保健,积极预防高危因素,对于高危产妇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指导用药,有助于帮助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关键词】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发生率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postpartum haemorrhage and how to reduce its incidence of clinical studyA Ga-liu-bu (Ganluo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Ganluo 616850 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discuss how to reduce the incidence.Methods: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to develop preventiv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Results:The incidenceof postpartum haemorrhage was7.75% in 800 cases. Age, gestational age, pregnancy, childbirth way births, placenta previa, placenta conglutination, placental abruption, weakness of contractions, pregnancy complications and soft birth canal injury are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P<0.05); Cesarean section, placental adhesion, placental preprecture and contractions were all correlated withthe occurrence of postpartum haemorrhage, and all were risk factors(P<0.05; OR > 1).Conclusion: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stpartum hemorrhage, completes the prenatal education and prenatal care, active prevention risk factors,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high risk to be effective, guide, help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Keywords】:Postpartum hemorrhage; Risk factors; The incidence of产后出血主要是指由于胎盘剥离面发生大量出血或者产道损伤而引发的出血,属于产科并发症,病情较为严重,是导致孕产妇发生死亡的主要因素[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