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越冬

合集下载

鱼类越冬的概念

鱼类越冬的概念

鱼类越冬的概念鱼类越冬是指鱼类在寒冷季节中采取特定的生理、行为和生态适应来应对恶劣环境条件的一种生存策略。

在冬季,水温较低,水源中的氧气减少,食物稀缺等因素使得许多鱼类无法继续正常生活。

为了应对这些困境,鱼类采取一系列的适应措施,以确保自身的生存。

首先,鱼类越冬的生理适应主要表现在代谢和消化方面。

冬季水温降低,鱼类的代谢率下降,能量消耗减少,从而减少鱼类对食物的需求。

同时,鱼类的消化系统会适应寒冷环境下食物的减少,消化吸收效率会提高,以使得有限的能量能够更好地利用。

此外,一些鱼类还具有脂肪沉积的能力,它们在夏季和秋季会摄食大量的食物,将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并在冬季利用这些脂肪供给能量维持基本生命活动。

其次,鱼类越冬的行为适应主要表现在选择合适的栖息地和活动方式上。

一些鱼类会选择寻找水温相对较高的区域,如暖流、温泉等,以降低低温对自身的影响。

一些鱼类会选择深水区域越冬,因为水温较深水层相对较稳定。

还有一些鱼类会寻找有底层氧气供应的地方,以确保足够的氧气供给。

此外,一些鱼类还会选择自然屏障性的环境,如洞穴、水下树根、岩石间等,以躲避寒冷和掠食者,提供安全的越冬环境。

此外,鱼类越冬的生态适应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冬季,鱼类一般会减少或停止活动,降低能量消耗。

一些鱼类还会改变食性,寻找适合冬天的食物。

比如,一些鱼类会选择吃浮游生物,因为浮游生物在冬季相对丰富而容易捕获。

此外,在一些鱼类中,雌性鱼会在冬季放弃繁殖,以节省能量和资源。

总的来说,鱼类越冬是一种适应寒冷环境的生存策略,其具体表现在生理、行为和生态适应上。

通过降低代谢率、提高消化吸收效率、脂肪储备等生理适应,选择合适的栖息地、活动方式以及适应性食性等行为适应,以及减少繁殖等生态适应,鱼类能够在冬季中度过严寒环境,确保自身的生存。

这些适应措施使得鱼类能够在春天来临时迅速恢复生活和繁殖活动,确保物种的延续。

鱼类越冬

鱼类越冬

第九章鱼类越冬目录§第一节越冬池的环境条件§第二节越冬鱼类的生理状况§第三节鱼类在越冬期死亡的原因§第四节鱼类安全越冬技术第一节越冬池的环境条件§一、理化状况§1、水位§各种水域在封冰后,不冻层水位的变动主要取决于渗漏流失和冰厚度。

一般随温度降低冰层增厚,水位逐渐下降。

为了保持一定的水位,静水越冬池在越冬期应分期注水2~3次。

§越冬池应保持一定的有效水深。

过浅会导致水温偏低,也限制了越冬鱼类的密度;过深会使氧债层加大,不利于生物增氧。

据测,哈尔滨地区越冬池的补偿深度一般为0.8~1.5m。

所以,从理论上推算采用生物增氧的越冬池有效水深以1.1~1.8m为适宜,也可随水的肥度增大而减小深度。

2、水温我国气候类型§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面临太平洋,地形复杂,疆土辽阔。

西起阿尔金山,东至乌苏里江,地跨63个经度。

北起漠河,南至南海中的曾母暗沙,南北纬距差49度。

气候十分复杂多样。

§赤道季风气候。

位于北纬10度以南的南海岛屿地区。

年平均气温在26℃以上,年积温达9000℃。

§热带季风气候。

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

年积温>=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6℃,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5℃,终年无霜。

§副热带季风气候。

华北和华南地区。

年积温在4500~80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8~0℃。

§温带季风气候。

内蒙古和新疆北部地区。

年积温在1600~34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28~-8℃。

§寒温带季风气候。

东北地区。

年积温低于1600℃,最冷月平均气温-28℃。

§高原气候。

青藏高原。

年积温低于2000℃,日平均气温低于10℃最热的气温也低于5℃,甚至低于0℃。

中国近海的水温分布北方越冬水温§东北地区养鱼水体一般在11~12月封冰,出现温度的逆分层现象。

鱼鱼越冬注意事项

鱼鱼越冬注意事项

鱼鱼越冬注意事项
鱼类越冬注意事项如下:
水质要求:水质要清新,溶氧量结冰前应在10毫克/升以上,冰期保持在5毫克针左右,pH值宜在7.5~8.5之间,同时要求越冬池池底粘*夯实,保证池底平坦,保水性能好。

检疫消毒:鱼种入池前,应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病害。

同时,越冬前要对鱼进行检疫,以避免携带病原体。

温度控制:鱼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因此要根据鱼的生长阶段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合理调节水温。

一般来说,鱼类在越冬期的水温应保持在2℃~6℃之间。

如果水温过低,会导致鱼类体能消耗过大,容易感染疾病;如果水温过高,则容易引发鱼类缺氧等问题。

饲料管理:越冬期间鱼类处于半休眠状态,活动量减少,因此需要减少投喂量。

但是为了保证鱼类的健康,可以在晴朗的天气里适当投喂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饲料。

病害防治:越冬期间是鱼类疾病的高发期,因此要定期检查鱼体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对于已经出现病症的鱼,应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疾病扩散。

防止冻伤:鱼类在越冬期间容易出现冻伤问题。

如果发现鱼体出现冻伤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如提高水温、改善水质等,以缓解鱼体的症状。

日常管理:越冬期间要定期巡查鱼塘,注意观察鱼类的生长状况和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同时要做好记录工作,以便总结经验教训。

总之,鱼类越冬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水质管理、温度控制、饲料管理、病害防治、日常管理等。

只有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保证鱼类安全越冬。

养殖鱼类安全越冬措施

养殖鱼类安全越冬措施

养殖鱼类安全越冬措施养殖鱼类在寒冷的冬季,由于水温下降,鱼类的新陈代谢减缓,饮食减少,免疫力降低,生病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因此,为了保证鱼类的安全越冬,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供适合的环境和饲养条件。

以下是一些养殖鱼类安全越冬的措施:1.水体保温:在冬季,鱼塘水温会下降,容易导致鱼类冻死。

为了保持水体温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安装加热设备:可以在鱼塘中安装加热设备,如加热棒、加热器等,提供适宜的水温。

-覆盖鱼塘:可以使用遮阳棚、塑料薄膜等材料来覆盖鱼塘,减少水体的散热,保持水温。

2.饲料管理:由于鱼类在冬季的摄食量减少,需要减少投喂量,同时选择适宜的饲料。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减少投喂次数:鱼类在冬季消化能力较弱,可以减少投喂次数,每天投喂一到两次即可。

-选择易消化的饲料:可以选择易消化的饲料,如小颗粒、粉状的饲料,减少鱼类在消化过程中的负担。

3.防止寒冷天气引起的水体结冰:冰封的水面会影响鱼类的呼吸以及日光浴,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安装水泵:可以通过安装水泵使水体保持流动,减少结冰的风险。

-使用加热装置:可以在鱼塘中安装加热装置,如加热棒、加热器等,保持水体温暖,防止结冰。

4.定期观察鱼类的健康状况:在冬季,鱼类容易生病,需要定期观察鱼类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即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水质、投药等。

5.控制鱼类的存栏量:在冬季,鱼类的存栏量应适当减少,以避免水体过度拥挤,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健康。

6.维护水质:在冬季,由于鱼类的摄食量减少,会导致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积累增加。

因此,在越冬期间,需要定期检测水质,并在必要时进行水质调整,维持水质的稳定。

7.防治疾病:在冬季,由于鱼类的免疫力下降,疾病的发生率较高。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和治疗疾病:-预防疫病:可以定期给鱼类进行预防性药物治疗,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及时治疗:一旦发现鱼类患病,需要及时隔离患病鱼类,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疾病的扩散和恶化。

鱼是怎么过冬的

鱼是怎么过冬的

鱼是怎么过冬的鱼分很多种,有野生鱼、人工养殖鱼、观赏鱼等,每一种养殖的方式都不相同,那鱼是怎么过冬的?一、鱼是怎么过冬的?南方气候暖和的地区,在野外生存的鱼类不需要进行相关的越冬活动,而在北方比较寒冷的地区,由于水体的热缩冷胀现象的导致下层水体温度较高,鱼类会在此聚集,天晴的时候才会浮到水面上来活动。

人工养殖的鱼类在进行越冬的时,应保证越冬池不冻水层在1-1.5米以上,同时池底要求平坦,淤泥厚度应在10厘米左右,因淤泥中含有大量的腐殖质,虽能起供肥、保肥和调节水质的作用,此外在越冬之前还要对鱼类进行消毒处理,以免造成病害。

其中止水越冬即将养殖鱼类置于条件适宜的池塘等静止小水体中越冬,一般在缺乏流水条件的地区使用。

流水越冬是利用温度适合和富含溶氧的水不断自行注入和排出鱼类越冬水体,以使鱼类安全越冬。

网箱越冬选择溶氧充足、水温适宜的水库或湖泊放置网箱,使鱼类在沉入水下的网箱中越冬。

室内越冬在鱼池上建塑料薄膜大棚或玻璃温室以保温并利用阳光升温,使鱼类安全越冬。

室内养殖的热带观赏鱼进行越冬时,首先要改变喂食的时间,一般在上午十点左右进行喂食,此时水温和气温之差相对较小,对观赏鱼的影响也较小,其次要注意水温的变化,在水温过低时要及时用加热棒进行加热,为观赏鱼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鱼越冬注意事项有哪些?1、破冰充氧水面被冰封后,要在每天早上和晚上砸开冰面,一般每亩要砸开8-9平方米打的冰眼,同时,要把砸碎的冰块捞出,以免再次迅速结冰。

2、扫除积雪在冬季冰封期间,若遇到下雪天气,要及时扫除鱼塘冰面的积雪,使阳光照射在鱼塘水中,保证水中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3、加换新水在鱼越冬期间除保持最高水位增氧保温外,还应定期注入新水,改善鱼的生活环境,增加溶氧,一般每15天注水一次。

若池塘水质变差,出现老化现象,应把池中的老水和有害物质及时排出,每次换水量为原池水的1/4,然后及时注入新水。

4、适当施肥当鱼塘水质清瘦时,可在晴天的中午施入一定量的无机肥,这样既可促进水中浮游植物的生长和保暖,又可通过光合作用来增加水中溶氧,肥料要含有氮和磷两种成分。

罗非鱼越冬的“五招”

罗非鱼越冬的“五招”

罗非鱼越冬的“五招”罗非鱼是热带鱼类,不耐低温,当水温下降至12℃以下就会逐渐死亡。

在正常的情况下,罗非鱼除了在我国南方少数地区可以自然越冬外,其他地区都需采取措施帮助越冬。

根据生产实践经验,现将罗非鱼几种安全越冬方法介绍如下:1、温泉水越冬。

越冬池面积应根据水温、流量、地形及生产规模而定。

越冬池水深以1.5-2米为宜,进水量和出水量要相近,以保持一定水温和深度。

如温泉水水温很高,应先经蓄水池冷却到一定温度再注入越冬池,这种越冬方式及越冬密度较高。

同时,由于水温较高,水量充足,可强化亲鱼饲养培育,促进亲鱼性腺早熟,提早进行繁殖育苗。

2、工厂余热水越冬。

利用某些工厂排出的冷却水,直接在冷却池内或修建越冬池进行越冬。

越冬池面积根据冷却水水温和流量而定,水深以1.5-2米为宜,也可利用某些工厂废蒸汽将调温池水按要求调好,通入越冬池保温越冬。

这种越冬方式可因地制宜利用热源条件,成本低,越冬效果好。

3、塑料搭棚土池越冬。

越冬池选择在背风向阳、水质良好、水电方便的地方。

越冬池最好选择东西向,长方形,面积60-120平方米,水深以2-2.5米,注排水方便。

池面上用钢筋或竹木搭建拱形或人字形的棚架,棚顶离地面高度1.8-2米,其上覆盖两层塑料薄膜,外面压钉竹片,棚脚四周用泥土压实。

这种越冬方式可利用地下水为水源,保持水温16-18℃,越冬效果好,成本低,易推广。

如无地下水,可用水库、溪河水,通过电热器加热,提高水温,一般30立方米水体应配用3千瓦的电热器1-2个,此法适宜养殖户小面积越冬。

4、修建玻璃越冬房越冬。

越冬池为水泥地,面积以50-80平方米,水深以1.5-2米为宜。

越冬池的四周围砌砖墙,顶上用透明玻璃遮盖而成越冬房。

5、利用水井越冬。

水井深度宜在5米以上,冬季最冷时,水温应保持15-16℃以上。

这种越冬方式既经济,又简便,一般适宜养殖户进行少量亲鱼越冬保种。

鱼类越冬的环境条件和技术特点

鱼类越冬的环境条件和技术特点

鱼类越冬的环境条件和技术特点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变温动物,水温的变化,与鱼的生长密切相关。

冬季降临,水温下降,鱼也就随之进入越冬状态。

从十月中旬水温降至10℃左右,鱼类基本停食开始,至来年四月初解冻,鱼类开食的这一段时间,称之为越冬期。

鱼类越冬期间,每年都有渔池发生死鱼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因此,为了提高鱼类的越冬成活率,笔者研究了有关鱼类越冬水域的理化、生物状况的特点和鱼类在越冬期间的生理变化,以及并塘越冬的注意事项和越冬期的管理方法等。

本文将介绍鱼类越冬的环境条件和技术特点。

一、越冬池应具备的基本条件1.水深应保证越冬池不冻水层在1.5米以上。

由于越冬池在长期的封冻期中,池水不断渗漏,因此,只考虑入池时的水深是不够的,要注意越冬池的水位变化,及时采取补水措施,使越冬池水保持在要求的范围之内。

2.底质池底要求平坦,淤泥厚度应在10厘米左右,因淤泥中含有大量的腐殖质,虽能起供肥、保肥和调节水质的作用,但过多的淤泥在分解过程中,将消耗大量氧气容易造成缺氧。

所以越冬池的底泥应尽量加以清除。

3.水质鱼类越冬用水不宜使用原塘老水,最好兑入一半以上的新水,水的透明度应大于35厘米。

水中保持有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利用冰下光合作用,补充水中的氧气,可以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

4.水源越冬池最好临近水源或利用周围的渔池储水,以备必要时为越冬池补水。

水源的水质要符合养鱼用水标准,如果使用井水等地下水,要设法先增氧暴气,以提高其氧含量,排出有毒的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以保证鱼类越冬安全。

对越冬池的面积无特殊要求,只要出池方便,大小均可,最好面积为10亩~20亩。

二、越冬水体主要理化因子的变化规律1.水温结冰越冬池冰下水温常出现垂直分层现象,近冰层水温一般在0℃左右,向下逐渐增高,如水深达1.5米以上,底层水温可达4℃。

冬季鱼类一般集群在深水处。

越冬池的水温垂直分布情况见表1。

如果采取循环水或补水等增氧措施,冰下水温的自然垂直分布将被打破,底层的水温可降低到0.2℃,当停止注水后,水温会自然回升但底层的水温一般不会再达到4℃。

鱼类安全越冬的措施

鱼类安全越冬的措施

contents•越冬前的准备工作
•越冬期间的鱼池管理目录
•紧急应对措施
•越冬后的管理与注意事项
清理杂物和淤泥
整修设施
鱼池或鱼塘的清理与整修
根据鱼类的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鱼类种群结构,降低越冬期间的养殖密度,减少鱼类间的竞争压力。

鱼类健康状况的检查与调整
种群调整
健康检查
饲料储备营养调整
饲料和营养储备
水温控制01
溶解氧管理02
水质检测与调整03
饲料选择
定期检查
在越冬前,可进行鱼类的疫苗接种或预防性药物治疗,增强鱼体的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防疫措施
隔离治疗
疾病防控
措施二
增加饲料投喂。

降温时,鱼类的代谢率会降低,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应对寒冷。

增加饲料投喂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帮助鱼类抵御
寒冷。

措施一
加深水位。

在突然降温的情况下,加深水位可以降低水温下降的速度,给鱼类提供更稳定的水温环
境。

措施三
使用保温设备。

在鱼塘或水族馆中安装保温设备,如加热棒、保
温灯等,可以提供额外的热源,
维持水温稳定。

应对突然降温
处理二
处理三
处理一
鱼类疾病爆发时的处理
电源中断等突发事件的预备方案
预备方案一
预备方案三
清除杂物和残饵
消毒处理
清洗鱼池
03
02
01
越冬后的鱼池清理
合理投喂
增强免疫力
调整水质
鱼类的春季调养
03监测与报告
01
疫苗接种
02寄生虫防控
预防春季鱼类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作:程汉良 3/33
一、水位

主要渗透流失,越冬期间应分期注水2~3次
制作:程汉良
4/33
二、水温
1、冰封后水温的变化 :水面结冰后,冰下水温依距离 冰层的远近呈垂直分层现象。距冰层越远,水温越 高,近冰层处水温为0.1~0.3℃,冰下水深1m处水温 达0.8~1.2℃,冰下水深2m处水温1.6~2.5℃ 2、鱼对低温的适应 :鱼对低温的抵抗能力与机体的含 水量和个体大小有密切关系 含水量:鱼类体内含游离水越多,其耐寒力越差 个体大小:鱼体越大,越能适应低温 雌鱼在怀卵时代谢水平比末怀卵时高,对温度降低 的生理适应能力也就随之降低 应特别注意水温过低和水温大幅度下降对小规格鱼 种和怀卵量较大亲鱼的危害
制作:程汉良
10/33
五、冰下照度

明冰最好,其照度能满足藻类光合作用的需 要(透光率 20~50% );乌冰次之,光合作 用强度大大降低(透光率10%);覆雪冰最 次,不能满足光合作用的需要,产氧为负 (20~30cm雪时,透光率仅0.1~5%)
制作:程汉良
11/33
六、底质对水质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对水中气体状况和pH影响两方 面:淤泥多,有机物分解产生CO2、H2S, 同时使PH降低,因此越冬池要选未淤化的 底质,对安全越冬有利
海葵
制作:程汉良
1/33
第九章 鱼类的越冬
我国长江以北的区的水体冬天均要结冰,
在这个阶段,大量的鱼种和亲鱼都要越冬, 有时没有出售的商品鱼也需要越冬。历年 越冬死亡率都在10-20%(闷塘)。 中国南方和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第一节 越冬池环境条件和鱼类的生 理适应
越冬水域由于水面封冰,使水与大气隔绝,这样 水体内部必然要发生与封冰前完全不同的变化: 1、随气温下降,冰层加厚,水温也逐渐降低 2、没水源补充的水体,因冰冻和渗透,水量减少 3、有机物分解,生物呼吸作用耗氧,当氧供应量 不足时,氧气开始下降,有害气体因不能向外扩 散而积累,浓度逐渐增加 4、CO2和有机酸的积累使PH值向酸性变化

制作:程汉良 16/33
三、管理不善
越冬期间经常检查溶氧、鱼的活动情况和水 位变动情况,并根据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如漏水:要及是加水 春节前后要经常检查溶氧,1~2月份是溶氧 最低的时候,DO降到3mg/L时危险。 注重扫雪:改善溶氧状况,必要时可适当施 肥(包括大水库等也要扫雪)

制作:程汉良 6/33
三、溶氧
1、冰封期溶氧状况 来源: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如菹草)等的光合 作用,明冰产氧量多、乌冰次之,最次为覆雪冰 消耗:鱼类、其它水生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水底 腐殖质和有机物的分解作用,以及水中某些化合 物的还原作用,缺氧通常从水底层开始。 如果浮游植物量大,透明度好(明冰)一般不必 担心缺氧问题,但如果浮游植物少,又是乌冰需 特别留心,浮游动物大量繁殖也会造成缺氧
制作:程汉良
12/3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七、浮游生物
1 、浮游植物:种类少,多是些适低温、低光 照、具鞭毛、活动能力及趋光性较强的种类; 如条件合适,生物量同夏季无多大区别 2 、浮游动物:主要由原生动物、剑水蚤和轮 虫组成,生物量很大;成为越冬池抑制浮游 植物繁殖和耗氧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清除, 各渔场越冬前必须用敌百虫杀浮游动物一次
制作:程汉良 7/33
2、鱼对氧的适应 如果池水底层不缺氧,鱼处于水底层,基 本停止游动;发现鱼分散游动就是底层缺 氧和环境条件不适的标志(鱼溜边) 冬季鱼类的栖息地点不是以水温的高低为 依据而是以溶氧的高低变更其栖息位置 当冰下缺氧时鱼类就上游接近冰层产生了 冰下鱼浮头的现象
制作:程汉良
9/33
制作:程汉良
四、CO2和H2S

冰封期间CO2、H2S的变化正好与溶氧相反 整个冬季由于有机物质的分解,水中动、植物的 呼吸作用,使CO2的含量逐渐增加 当CO2达80mg/L时呼吸困难;100mg/L时中毒,呈 现昏迷等麻痹症状;200mg/L时死亡 H2S迅速氧化,而剧烈消耗水中的氧气,保证水底 层不缺氧,就可防止或减少H2S的产生
8/33




冬季在止水泡沼打“冒眼鱼”就是利用鱼类因缺氧 上浮这个现象 1 月下旬,由于冰加厚和日照短是溶氧的最低点, 可能对鱼造成危害,这时须加强管理 对低氧忍耐力最强的鱼是葛氏塘鳢,其次是泥鳅、 鲫、乌鱼在 0.1~0.2mg/L 时能生存,再次为鲤鱼; 这些鱼无氧时可利用脂肪不直接氧化而通过酵解作 用的逆转而转变为糖,减少对氧的消耗而获得能 量 ,因此,鱼体内脂肪的贮存量很重要 越冬水体保证溶氧4~6mg/L即可,过高对安全越冬 反而不利
3、土壤渗水严重,造成水位下降,水量少而缺氧 4、污水流入,增加耗氧因子而缺氧
5、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本身耗氧,又摄食浮游植物, 抑制光合产氧
制作:程汉良 15/33
二、鱼种规格小,体质差及受伤等也 是死鱼的原因之一
鱼的规格小,肥满度差,使体内贮存的脂肪 等营养物质少,不足以越冬期的消耗,因而 身体亏虚而死亡 体重越大,肥满度越大,越冬力越强,成活 率也越高 ;最好在50克以上 并塘时拉网受伤、其它疾病等也会造成鱼类 越冬死亡
制作:程汉良 13/33
第二节 鱼类越冬期间死亡的原因
北方越冬期间死鱼事故屡有发生,原因 很多,也很复杂 后果很严重!

制作:程汉良
14/33
一、越冬水体严重缺氧是越冬鱼类 死亡的主要原因
1、池水清瘦,浮游植物量少,冰透光性差,光合作 产氧量不够消耗量(1998年和2000年北方大雪)
2、野杂鱼多,或放鱼密度过大,引起缺氧
制作:程汉良 17/33
四、低温

许多鱼类水温长时间低于0.5℃会冻伤,降 至0.2℃以下会死亡,在采用循环水增氧时 最易出现这种情况
制作:程汉良 5/33
3、1~2℃是理想的越冬水温 水温如偏高,鱼的代谢强度增强,增加能量的消 耗,对安全越冬是不利的 1~2℃时,鱼的代谢维持最低水平,鱼体中的能 量消耗可降到最低限度,而对鱼没有什么危害 1~2℃时水域的其它生化作用基本停止,减少对 氧的消耗,更利于安全越冬 水温太低,鱼会冻伤(保证冰下水深1.5m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