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胶质层厚度的测量方法

合集下载

测定胶质层指数

测定胶质层指数

测定胶质层指数异常结果的判断及处理办法胶质层指数是判断烟煤结焦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指导配煤炼焦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胶质层指数也是煤价结算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准确测定煤的胶质层指数,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JY-A6型智能全自动胶质层测定仪的操作过程和在测定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结果及处理办法向大家介绍一下:一、用途胶质层测定仪是模拟工业炼焦情况而设计的实验仪器。

该仪器是通过杠杆原理给装有一定煤样的煤杯内的煤样上矢以一定的压力,使煤样在得到加热的过程中产生膨胀和收缩变化等情况。

从而测得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

煤杯内煤膨胀收缩1毫米,曲线表现出3毫米(X值)。

二、原理胶质层指数的测定过程是对煤杯底部进行加热,通过调节达到所要求的加热升温速度。

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最上面的煤样还不到软化温度,所以保持原样不变,中间部分则因为到达软化温度而变成沥青状的胶体——胶质体;而下面一部分则因到达固化温度而由胶质体变成半焦。

因此煤样中形成了半焦层、胶质层和未软化的煤样层三部分。

煤样胶质层半焦层胶质体的量就是我们所要测得的Y值,它的性质是决定烟煤结焦性优劣的重要条件之一。

胶质体数量越高粘结性越好,但胶质体数量过高会使焦炭形成蜂窝不致密,对炼铁不起作用。

实验升温过程:在30分钟内升到250℃是干燥阶段,主要是预热、烘干水分。

升温到300℃-350℃时煤样开始软化,此时发生分解,产生气体,煤样逐渐形成胶质体,同时出现膨胀,收缩等现象。

起初胶质层逐渐由薄增厚,随着温度递增,胶质体的固化速度大于生成速度,则又从厚变薄,直到胶质体完全消失,即煤样全部固化(约550℃-600℃)生成半焦,继续加热至730℃实验结束。

三、胶质层测量的准备工作:1、煤杯、膨胀管的清理煤杯由杯体、杯底、热电偶铁管和压力盘组成清理要求:杯内无煤,杯底内孔通气,热电偶铁管内外无煤光滑,压力盘内孔通气热电偶铁管内外有煤、内孔不通气使测温不准,升温不一致导致结果异常。

煤炭质量的基本指标及检验标准

煤炭质量的基本指标及检验标准

煤炭质量的基本指标及检验标准1.一、水分(M )煤的水分分为两种,一是内在水分(Minh ),是由植物变成煤时所含的水分;二是外水(Mf ),是在开采、运输等过程中附在煤表面和裂隙中的水分.全水分是煤的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总和。

一般来讲,煤的变质程度越大,内在水分越低。

褐煤、长焰煤内在水分普通较高,贫煤、无烟煤内在水分较低。

水分的存在对煤的利用极其不利,它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运输资源,而且当煤作为燃料时,煤中水分会成为蒸汽,在蒸发时消耗热量;另外,精煤的水分对炼焦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般水分每增加2 % ,发热量降低100kcal/kg(大卡/千克);冶炼精煤中水分每增加1 % ,结焦时间延长5 一10min .1.二、灰分(A )煤在彻底燃烧后所剩下的残渣称为灰分,灰分分外在灰分和内在灰分。

外在灰分是来自顶板和夹研中的岩石碎块,它与采煤方法的合理与否有很大关系。

外在灰分通过分选大部分能去掉。

内在灰分是成煤的原始植物本身所含的无机物,内在灰分越高,煤的可选性越差。

灰是有害物质.动力煤中灰分增加,发热量降低、排渣量增加,煤容易结渣;一般灰分每增加2% ?发热量降低10okcal / kg 左右。

冶炼精煤中灰分增加,高炉利用系数降低,焦炭强度下降,石灰石用量增加;灰分每增加1 % ,焦炭强度下降2 % ,高炉生产能九下降3 % ,石灰石用量增加4 % .1.三、挥发分(V )煤在高温和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时,所排出的气体和液体状态的产物称为挥发分。

挥发分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氢及其他碳氢化合物等。

它是鉴别煤炭类别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讲,随着煤炭变质程度的增加,煤炭挥发分降低。

褐煤、气煤挥发分较高,瘦煤、无烟煤挥发分较低。

1.四、固定碳含量(FC )固定碳含量是指除去水分、灰分和挥发分的残留物,它是确定煤炭用途的重要指标。

从100减去煤的水分、灰分和挥发分后的差值即煤的固定碳含量。

根据使用的计算挥发分的基准,可以计算出干基、干燥无灰基等不同基准的固定碳含量。

煤炭检测项目及标准

煤炭检测项目及标准

煤炭检测项目和标准煤炭质量的基本指标,总共有13个。

1、水分(M )水分的存在对煤的利用极其不利,它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运输资源,而且当煤作为燃料时,煤中水分会成为蒸汽,在蒸发时消耗热量;另外,精煤的水分对炼焦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般水分每增加2 %,发热量降低100kcal/kg(大卡/千克);冶炼精煤中水分每增加1 %,结焦时间延长5 一10min 。

2、灰分(A )煤在彻底燃烧后所剩下的残渣称为灰分,灰分分外在灰分和内在灰分。

3、挥发分(V )煤在高温和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时,所排出的气体和液体状态的产物称为挥发分。

挥发分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氢及其他碳氢化合物等。

它是鉴别煤炭类别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讲,随着煤炭变质程度的增加,煤炭挥发分降低。

褐煤、气煤挥发分较高,瘦煤、无烟煤挥发分较低。

4、固定碳含量(FC )固定碳含量是指除去水分、灰分和挥发分的残留物,它是确定煤炭用途的重要指标。

从100减去煤的水分、灰分和挥发分后的差值即煤的固定碳含量。

根据使用的计算挥发分的基准,可以计算出干基、干燥无灰基等不同基准的固定碳含量。

5、全硫(St)硫是煤中的有害元素,包括有机硫、无机硫。

1%以下才可用于燃料。

部分地区要求在0。

6和0。

8以下,现在常说的环保煤、绿色能源均指硫份较低的煤。

常用指标有:空气干燥基全硫(St,ad)、干燥基全硫(St。

d)及收到基全硫(St,ar)。

6、发热量(Q )发热量是指单位质量的煤完全的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主要分为高位发热量和低位发热量。

煤的高位发热量减去水的汽化热即是低位发热量。

7、胶质层厚度(Y )烟煤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所形成的胶质层厚度是烟煤胶质层指数测定中利用探针测出的胶质体上、下层面差的值。

它是煤炭分类的重要标准之一。

动力煤胶质层厚度大,容易结焦;冶炼精煤对胶质层厚度有明确要求.8、粘结指数(G )在规定条件下以烟煤在加热后粘结专用无烟煤的能力,它是煤炭分类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冶炼精煤的重要指标。

浅谈胶质层的测定注意事项

浅谈胶质层的测定注意事项

120烟煤胶质层指数的测定模拟工业焦炉的炼焦条件,将煤样装填于杯中,于杯底单侧加热并通过测定得出以下3个主要指标:胶质层最大厚度Y,胶质层体积曲线,最终收缩度。

该实验规范性很强,影响因素包括实验仪器、实验条件、环境因素、人员操作,其中人员操作对实验结果有很大影响。

根据国标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测试经验,简述该实验的注意事项,尤其是在人员操作细节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煤样的制备测定胶质层指数的煤样按照GB 474制备到粒度不小于3mm,再使用对辊式破碎机逐级破碎到全部通过15mm圆孔筛,其中粒度小于0.2mm部分不超过30%,缩分出不少于500g。

煤样的粒度组成应符合要求,否则对X值有影响。

粒度大,X值也大。

粒度波动大,则X值波动也大。

如此X值不稳定就不能较好的指导实际生产,不能准确的反映焦炭的收缩情况。

达到空气干燥状态的实样应储存在磨口玻璃瓶或其他密闭容器中,置于阴凉处,应在制样后不超过15d内完成测试。

煤样的氧化会影响Y值大小,一般会使Y值减小,所以应该在煤样制备完成后尽快测试,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二、煤样的装填1.将全部式样倒在缩分板上,堆掺均匀,摊成厚约10mm的方块,用直尺将方块划分为若干30mm*30mm左右的小块,用取样铲,按棋盘式取样法隔块分别取出两份式样,每份试样质量为100±0.5g。

2.将每份试样用堆锥四分法分为四分,分四次装入煤杯中。

每次装25g后,用金属丝将煤样摊平,但是不得捣固。

3.制作的卷烟纸管应符合国标要求,如果太细会导致Y值增大,装样过程中,卷烟纸管应保持垂直状态。

在杠杆上挂砝码后,通过轻轻旋转把细纲棍小心从纸管中抽出,并使纸管保持在原有位置。

若纸管被拔出,应重新装填。

用探针测量纸管底部,指针应在刻度尺的零点,如果不在零点,必须重新装填。

4.煤杯上部用厚度为1mm的石棉垫覆盖,防止实验过程中胶体溢出。

石棉垫也不宜太厚,以免影响透气性,导致实验结果不准。

煤炭质量管理培训化验

煤炭质量管理培训化验
计算结果取到小数第1位
七、烟煤粘结指数的测定
补充试验
当测得G小于18时,需重作试验。此时,试验煤样和无烟煤 的比例改为3:3,即3g试验煤样与3g专用无烟煤,其余试验 步骤均与以上测定步骤相同。结果按下式计算:
G 30m1 70m2 5m
七、烟煤粘结指数的测定
注意事项
影响因素
标准规定
注意事项
为防止煤的氧化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试样应装在磨口 玻璃瓶或其他密闭容器中,且放在阴凉处,试验应在制样后 不超过半个月内完成。
八、烟煤胶质层指数的测定
升温阶段
阶段
主要现象
干燥阶段 室温到250℃是干燥阶段,主要是预热、烘干水分。
软化阶段 固化阶段
升温到300~350℃时煤样开始软化,此时发生热分解, 产生气体、煤样逐渐形成胶质体,并出现膨胀、收缩等 现象。
在试验中应按时记录“时间”和“温度”。“时间”从250℃起开始 计算,以min为单位。
温度到达250℃时,调节记录笔尖使之接触到记录转筒上,固 定其位置,并旋转记录转筒一周,划出一条“零点线”,再将笔尖 对准起点,开始记录体积曲线。
对一般煤样,测量胶质层层面在体积曲线开始下降后几分钟开 始,到温升至约650℃时停止。
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因为最上面的煤样还不到软化温度, 所以保持原样不变,中间一部分则因为到了软化温度而变成沥 青状的胶体——胶质体;而下面一部分则因到达固化温度,而 由胶质体变成了半焦。因此,煤样中形成了半焦层、胶质层和 未软化的煤样层3部分(如图1)这就是胶质层指数测定的全过 程。
八、烟煤胶质层指数的测定
八、烟煤胶质层指数的测定
实验步骤 3、升温测定
平滑下降型,图a;平滑斜降型,图b;波型,图c;微波型,图d;

烟煤胶质层测定中的相关操作及注意事项探析

烟煤胶质层测定中的相关操作及注意事项探析

煤矿技术2017年3期︱305︱烟煤胶质层测定中的相关操作及注意事项探析何智斌云南省煤炭产品质量检验站,云南 曲靖 655000摘要:烟煤胶质层指数是判断其结焦性能的核心指标,本文主要对烟煤胶质层测定中的相关操作以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关键词:烟煤胶质层;测定;操作;注意事项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8465(2017)03-0305-01前言 胶质层测定的设计原理就是模拟工业焦炉碳化反应室,将煤样放入煤杯中,对实施单侧加热,直到煤样形成等温层面。

煤样的各个层面会从其加热一侧开始逐层降温,并且出现胶质层、半焦层以及并未软化的煤样层。

一般情况下,胶质层的性质以及量能够直接决定烟煤的质量高低。

胶质层测定得到的最终收缩度X 以及最大厚度Y 属于检测烟煤结焦性能的主要指标。

烟煤胶质层指数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对其测定的准确度产生影响的因素相对较多,较为常见的影响因素为仪器设备、实验条件以及人员操作等。

1方法提要 将煤样装进煤杯中,从煤杯的底部来对煤样进行单侧加热,由于对煤杯进行单侧加热,其周围散热相对良好,能够让煤杯内的温度能够自上而下得到增加。

在对煤杯加热到一定程度之后,最上层的煤样温度还不能够实现软化,因此会保持原形态,而其中间部分会转变成胶质体,其最下层部分的温度已经达到固化温度让该层煤样转变为半焦状态。

此时,可利用探针来测量煤样的最大厚度(Y),用字母Y 来表示结焦性。

因此,可在实验中测量得出的曲线来明确胶质体的粘度、厚度、透气性、其气体的析出具体情况以及温度的间隔情况。

最后得出收缩度(X),从而能够明确煤的半焦收缩程度。

2 操作以及注意事项 煤样:相关规定明确指出,胶质层测定使用的煤样必须破碎到能够全部通过1.5mm 的圆孔筛,而又不能够过于粉碎,相关规定中并未给出过于粉碎的要求。

因此,在煤炭的检验领域认为过度粉碎的范围为煤样大小不可小于0.2mm,并且粉末状煤样的含有量不能够超过40%。

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指数测定

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指数测定
当温度达到450℃以上~550℃(或 600℃)期间,胶质体就分解,缩聚、固 化成半焦。
.
5
第九章 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指数测定
第一节 粘结性与结焦性
二、烟煤的热解过程 2、第三阶段(550~750℃)
半焦分解、缩聚,最后转变成具有一 定强度和块度的焦炭。烟煤热解过程的第 二阶段中所形成的胶质体,其数量和性质 决定着烟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
第九章 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指数测定
第一节 粘结性与结焦性
一、烟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 粘结性和结焦性,是炼焦用煤最重要
的工艺性质,因此,粘结性指数和结焦性 指数是评价炼焦用煤的重要煤质指标。 粘结性,是指煤在干馏时粘结其本身或外 加惰性物质的能力(性能)。 结焦性,是指煤经干馏能够结成焦炭的能 力(性能)。
体积的膨胀和收缩的变化,
就形成之字型体积曲线。
有可能出现这类曲线的
煤,有气肥煤、焦煤。肥煤
有0可能20 出40现之60 字80形1很00大12的0 1体40 160
积曲线。 (6)
时间,min
温度26,℃

温度,℃
730 250 310 370 430 490 550 610 670 730
第九章 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指数测定
.
19
第九章 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指数测定
第二节 烟煤胶质层指数的测定
一、各项胶质层指数的测定 1.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mm)
.
20
第九章 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指数测定
第二节 烟煤胶质层指数的测定
一、各项胶质层指数的测定
2.体积曲线类型
胶质层体积动态变化的曲线。这条 曲线就称为“体积曲线”。
由于各种牌号的烟煤所形成的胶质 体数量和性质不同,因此测得的体积曲 线的形状也各异。为了便于作为胶质层 指数来使用,通常将体积曲线分成8中类 型。

煤的胶质层指数

煤的胶质层指数

煤的胶质层指数煤的胶质层指数,又称煤的胶质层最大厚度,或Y值。

它是原苏联、波兰等国家煤的分类指标之一,也是我国煤的现行分类中区分强粘结性的肥煤、气肥煤的一个分类指标。

煤的胶质层指数,是原苏联列.姆.萨保什尼可夫和列.帕.巴齐列维奇提出的。

它的测试要点是根据不同结焦性的煤在干馏过程中胶质层的厚度、收缩情况和膨胀曲线的不同,测试胶质层的最大厚度(Y值)、最终收缩度(X值)和体积曲线,来表征煤的结焦性。

其中,Y值应用的最广。

Y值是通过测试胶质层的上部层面高度和下部层面高度得出的(一般出现在520~630C之间),X值是曲线终点与零点线间的距离。

Y值、X值和体积曲线都是通过胶质层指数测试仪上的记录转筒和记录笔记记录下来的。

胶质层指数测试曲线如图30-11所示。

胶质层曲线类型如图30-12所示。

250 280 310 340 370 400 430 460 490 520 550 580 610 640 670 700 73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图30-11 胶质层指数测试曲线1 23 4胶质层指数测试的允许误差。

同一煤样平行测试结果的允许误差为:Y值≤20mm 误差1mm;Y值〉20mm 误差2mm;X值误差3mm。

胶质层指数报出结果。

应选取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的各结果的平均值。

胶质层指数表征煤的结焦性的最大优点是Y值有可加性。

这种可加性可以从单煤Y值计算到配煤Y值,可以估算配煤炼焦Y值的较佳方案。

在地质勘探中可以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出几个煤层的综合Y值。

它的缺点一是规范性强,煤样粒度、升温速度、压力、煤杯材料、炉转耐火材料等都能影响测试结果。

所以必须使仪器、制样和操作等都符合严格规定;二是用样量大,一次平行测试需要煤样200克,在地质勘探中常常由于煤芯煤样数量不足而无法测试;三是胶质层指数能反映胶质层的最大厚度,但不能反映出胶质层的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的胶质层厚度的测量方法一测定的意义胶质层指数的测定过程反映了工业焦炉炼焦的全过程,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直接反映了煤的胶质体的特性和数量,是煤的结焦性能好坏的一个标志,最为烟煤分类的一项工艺指标。

二测量的基本原理将煤样置于一特制煤杯中进行单侧加热,使其形成一系列的等温层面。

各层面温度由加热端开始依次递降,并依次形成半焦层、胶质层和未软化的煤样层。

在温度相当于固化点的层面以下形成半焦,在温度相当于软化点的层面以下形成胶质体,而在软化点层面以上是未软化煤样。

用探针测量出胶质体的最大厚度—Y,用它来表示煤的结焦性;实验过程中得到的体积曲线可反映出胶质体的厚度、粘度、透气性以及气体的析出情况和温度间隔;在试验结束时测得的收缩度—X,可用来表示半焦收缩的程度。

三仪器设备3.1 双杯胶质层测定仪(实验室用带平衡铊)3.2 程序控温仪:温度低于250℃时升温速度约为8℃/min,250℃以上,升温速度为3℃/min。

在350-600℃期间.显示温度与应达到的温度差值不超过5℃,其余时间内不应超过10℃。

3.3 煤杯:由45号钢制成,其规格如下:外径70mm;杯底内径59mm;从距杯底50mm处至杯口的内径60mm;从杯底到杯口的高度110mm。

(煤杯使用部分的杯壁应当光滑,不应有条痕和缺凹,每使用50次后应检查一次使用部分的直径。

检查时,沿其高度每隔10mm测量一点,共测6点,测得结果的平均数与平均直径(59mm)相差不得超过0.5mm,杯底与杯体之间的间隙也不应超过0.5mm。

3.4 探针:探针由钢针和铝制刻度尺组成。

钢针直径为1mm,下端是钝头。

刻度尺上刻度的单位为1mm。

刻度线应平直清晰,线粗0.1-0.2mm。

对于已装好煤样而尚未进行试验的煤杯,用探针测量其纸管底部位置时,指针应指在刻度尺的零点上。

3.5加热炉:由上部砖垛、下部砖垛和电热元件组成。

上、下部炉砖的物理化学性能应能保证对煤样的测定结果与用标准炉砖的测定结果一致。

3.6 硅碳棒电加热元件:电阻6-8Ω;使用部分长度150mm,直径8mm;冷端长度60mm,直径16mm;灼热部分温度极限1200-1400℃。

硅碳棒的灼热强度能在距冷端15mm处降下来。

每个煤杯下面串联两支电阻值相近的硅碳棒。

3.7 架盘天平:最大称量500g,感量0.5g。

3.8 长方形小铲:宽30mm、长45mm。

3.9 记录转筒:其转速应以记录笔每160min能绘出长度为(160±2)mm的线段为准。

每月应检查一次记录转筒转速,检查时应至少测量80min所绘出的线段的长度,并调整到合乎标准。

3.10 热电偶:镍铬一镍铝电偶,一般每半年校准一次。

在更换或重焊热电偶后应重新校准。

3.11仪器的附属设备:焦块的推出器、煤杯清洁机械装置和石棉圆垫切垫机四实验前的准备4.1 煤样的制备:按照国家标准的煤样的制备方法用对辊式破碎机破碎到全部通过1.5mm的圆孔筛,但不得过度破碎。

4.2 清洗煤杯等:煤杯、热电偶管及压力盘上遗留的焦屑等用金刚砂布(½号为宜)人工清除干净,杯底及压力盘上各析气孔应畅通,热电偶管内不应有异物。

4.3制作纸管:在一根细钢棍上用香烟纸粘制成直径2.5-3mm、高度约为60mm的纸管。

装煤杯时将钢棍插入纸管,纸管下端折约2mm,纸管上端与钢棍贴紧,防止煤样进人纸管。

4.4准备滤纸条:宽约60mm,长190-200mm4.5 石棉圆垫:用厚度为0.5-1.0mm的石棉纸作两个直径为59mm的石棉圆垫。

在上部圆垫上有供热电偶铁管穿过的圆孔和纸管穿过的小孔;在下部圆垫上对应压力盘上的探测孔处作一标记。

4.6 体积曲线记录纸:用毫米方格纸作体积曲线记录纸,其高度与记录转筒的高度相同,其长度略大于转筒圆周。

五实验步骤5.1 装煤杯5.1.1将杯底放入煤杯使其下部凸出部分进入煤杯底部圆孔中,杯底上放置热电偶铁管的凹槽中心点与压力盘上放热电偶的孔洞中心点对准。

5.1.2将石棉垫铺在杯底上,石棉垫上圆孔应对准杯底上的凹槽在杯内下部沿壁围一条滤纸条。

将热电偶铁管插入杯底凹槽,把带有香烟纸管的钢棍放在下部石棉圆垫的探测孔标志处,用压板把热电偶铁管和钢棍固定,并使它们都保持垂直状态。

5.1.3将全部试样倒在缩分板上,掺合均匀、摊成厚约,10mm的方块。

用直尺将方块划分为许多30mm×30mm左右的小块,用长方形小铲按棋盘式取样法隔块分别取出两份试样,每份试样质量为(100±0.5)g,5.1.4将每份试样用堆锥四分法分为四部分,分四次装人杯中。

每装25g之后.用金属针将煤样摊平,但不得捣固。

5.1.5试样装完后,将压板暂时取下,把上部石棉圆垫小心地平铺在煤样上,并将露出的滤纸边缘折复于石棉圆垫之上,放他、入压力盘,再用压板固定热电偶铁管。

将煤杯放入上部砖垛的炉孔中,把压力盘与杠杆连结起来,挂上祛码,调节杠杆到水平。

5.1.6在整个装样过程中香烟纸管应保持垂直状态。

当压力盘与杠杆连结好后,在杠杆上挂上祛码,把细钢棍小心地由纸管中抽出来(可轻轻旋转),务使纸管留在原有位置。

如纸管被拔出或煤粒进人了纸管(可用探针试出),须重新装样。

5.2 用探针测量纸管底部时,将刻度尺放在压板上,检查指针是否指在刻度尺的零点,如不在零点,则有煤粒进人纸管内,应重新装样。

5.3 将热电偶置于热电偶铁管中,检查前杯和后杯热电偶连接是否正确。

5.4 把毫米方格纸装在记录转筒上,并使纸上的水平线始、末端彼此衔接起来。

调节记录转筒的高低,使其能同时记录前、后杯两个体积曲线。

5.5 检查活轴轴心到记录笔尖的距离,并将其调整为600m,将记录笔充好墨水。

5.6 打开程序温控仪开关,通电加热,并控制两煤杯杯底升温速度如下:250℃以前为8℃/min,并要求30min内升到250℃,250℃以后为3℃/min。

每10min记录一次温度。

在350-600℃期间,实际温度与应达到的温度的差不应超过5℃,在其余时间内不应超过10℃,否则,试验作废。

在试验中应按时记录“时间”和“温度”。

“时间”从250℃起开始计算,以min为单位。

5.7 温度到达250℃时,调节记录笔尖使之接触到记录转筒上,固定其位置,并旋转记录转筒一周,划出一条“零点线”,再将笔尖对准起点,开始记录体积曲线。

5.8 对一般煤样,测量胶质层层面在体积曲线开始下降后几分钟开始,到温升至约650℃时停止。

当试样的体积曲线呈山型或生成流动性很大的胶质体时,其胶质层层面的测定可适当地提前停止,一般可在胶质层最大厚度出现后再对上、下部层面各测2-4次即可停止,并立即用石棉绳或石棉绒把压力盘上探测孔严密地堵起来,以免胶质体溢出。

5.9 测量胶质层上部层面时,将探针刻度尺放在压板上,使探针通过压板和压力盘上的专用小孔小心地插入纸管中,轻轻往下探测,直到探针下端接触到胶质层层面(手感有阻力了为上部层面)。

读取探针刻度毫米数(为层面到杯底的距离),将读数填入记录表中“胶质层上部层面”栏内,并同时记录测量层面的时间。

5.10测量胶质层下部层面时,用探针首先测出上部层面,然后轻轻穿透胶质体到半焦表面(手感阻力明显加大为下部层面),将读数填入记录表中“胶质层下部层面”栏内,同时记录测量层面的时间。

探针穿透胶质层和从胶质层中抽出时,均应小心缓慢从事。

在抽出时还应轻轻转动,防止带出胶质体或使胶质层内积存的煤气突然逸出,以免破坏体积曲线形状和影响层面位置。

5.11当温度到达730℃时,试验结束。

此时调节记录笔使之离开转筒,关闭电源,卸下砧码,使仪器冷却。

六注意事项6.1为防止煤的氧化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试样应装在磨口玻璃瓶或其他密闭容器中,且放在阴凉处,试验应在制样后不超过半个月内完成6.2 温度的升温速度要控制好,低于250℃时,升温速度为8℃,250℃以上,升温速度为3℃/min。

6.3 根据转筒所记录的体积曲线的形状及胶质体的特性,来确定测量胶质层上、下部层面的频率。

6.3.1当曲线呈“之”字型或波型时,在体积曲线上升到最高点时测量上部层面,在体积曲线下降到最低点时测量上部层面和下部层面(但下部层面的测量不应太频繁,约每8-10min测量一次)。

如果曲线起伏非常频繁,可间隔一次或两次起伏,在体积曲线的最高点和最低点测量上部层面,并每隔8-10min在体积曲线的最低点测量一次下部层面。

6.3.2当体积曲线呈山型、平滑下降型或微波型时,上部层面每5min测量一次,下部层面每10min测量一次。

6.3.3当体积曲线分阶段符合上述典型情况时,上、下部层面测量应分阶段按其特点依上述规定进行。

6.3.4当体积曲线呈平滑斜降型时(属结焦性不好的煤,Y值一般在7mm以下),胶质层上、下部层面往往不明显.总是一穿即达杯底。

遇此种情况时,可暂停20-25min,使层面恢复,然后,以每15min不多于一次的频数测量上部和下部层面,并力求准确地探测出下部层面的位置。

6.3.5如果煤在试验时形成流动性很大的胶质体,下部层面的测定可稍晚开始,然后每隔7-8min测量一次,到620℃也应堵孔。

在测量这种煤的上、下部胶质层层面时,应特别注意,以免探针带出胶质体或胶质体溢出。

6.4当胶质层测定结束后,必须等上部砖垛完全冷却,或更换上部砖垛方可进行下一次试验。

6.5在试验过程中,当煤气大量从杯底析出时,应不时地向电热元件吹风,使从杯底析出的煤气和炭黑烧掉,以免发生短路,烧坏硅碳棒、镍铬线或影响热电偶正常工作。

6.6如试验时煤的胶质体溢出到压力盘上,或在香烟纸管中的胶质层层面骤然高起,则试验应作废。

6.7 实验时用的石棉垫不可过厚,也不可用橡胶石棉之类透气性差的,透气性好,可使实验中生成的挥发物顺利地透过石棉垫排出煤杯外;否则因为透气性差造成结果偏高。

6.8 胶质层指数最适用于除挥发分很高,胶质层厚度很大,胶质体多而稀薄的“液肥煤”以外的中等和强粘结性的煤;弱粘结的煤,一般Y值在7-5以下,不易测准。

七结果分析曲线的加工及胶质层测定结果的确定1取下记录转筒上的毫米方格纸,在体积曲线上方水平方向标出温度在下方水平方向标出“时间”作为横坐标。

在体积曲线下方、温度和时间坐标之间留一适当位置,在其左侧标出层面距杯底的距离作为纵坐标。

根据记录表上所记录的各个上、下部层面位置和相应的“时间”的数据按坐标在图纸上标出“上部层面”和“下部层面”的各点分别以平滑的线加以连接,得出上、下部层面曲线。

如按上法连成的层面曲线呈“之”字型则应通过“之”字型部分各线段的中部连成平滑曲线作为最终的层面曲线。

2取胶质层上、下部层面曲线之间沿纵坐标方向的最大距离(读准到0.5mm)作为胶质层最大厚度Y。

3取730℃时体积曲线与零点线间的距离(读准到0.5mm)作为最终收缩度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