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要求参考资料

合集下载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20210128064621)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20210128064621)

目录一、编制依据 (1)二、观测范围及主要内容 (1)三、沉降观测的组织及设备配备 (6)3.1成立沉降观测专题小组 (6)3.2主要设备配备 (6)四、观测频次 (6)五、技术方案的实施 (7)5.1沉降监测网布设 (7)5.2沉降变形观测方法 (8)5.3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9)5.4观测点的保护及毁坏后的处理措施 (9)六、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10)七、综合评估与资料整理 (11)八、附件. (12)编制依据1.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10101-99;1.2《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424-2010 ;1.3《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TZ212-2005;1.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 8-97 ;1.5《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93;1.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7-91;1.7《全球定位系统( GPS)测量规范》 GB/T 18314-2001;1.8国家和中国铁路总公司、昆明铁路局颁布的现行铁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规程、验收标准及工程建设相关文件;1.9丽香铁路有关设计文件。

二、观测范围及主要内容根据丽香铁路《路基工程设计专用图 - 丽香施路专 -28-1 》规定:1.每个大、中、台尾两个方向过渡段各设置两沉降观测断面,一个距离台尾2.0m 处,一个位于过渡段中部。

2.软土地段区间每 10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松软土地段:工点长度在 500m以内,间距 100~ 20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工点长度大于 500m,间距 20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3.车站多股道及场坪区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沉降观测设备。

丽香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断面设置计划见表 1:表1 路基沉降观测计划表总计需要设置 77 个路基面沉降观测断面。

路基基底沉降观测等级为国家二等水准(工程测量规范中垂直位移监测网二等),沉降观测的观测精度为≤± 1mm,读数取位至 0.01mm,仪器选择满足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使用 DS03精度的精密电子水准仪,配套电子水准仪配编码水准尺。

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引言高速铁路是我国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线路运行的安全和顺畅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线路的不断延伸,对线路下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实时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方案旨在针对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进行全面、准确的沉降变形观测,为工程的日常运维和维护提供数据参考。

二、观测目标1.在各关键节点上设置监测点,全面观测沉降变形情况;2.实时监测线下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提供沉降变形数据,为工程的运维和维护提供参考。

三、观测方法和设备1.观测方法:(1)采用连续观测和定期点观测相结合的方式;(2)连续观测通过现场安装的多个测点,采用自动监测系统进行实时监测;(3)定期点观测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和频率进行,采用手动测量方法。

2.观测设备:(1)连续观测设备包括自动沉降仪、全站仪等;(2)定期点观测设备包括水平仪、测距仪等。

四、观测方案1.确定监测点位置:在版高速铁路线路下工程的关键位置,比如桥梁、地下通道等地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设置监测点。

2.连续观测部分:(1)在各监测点上设置自动沉降仪,通过自动沉降仪实时记录土体的变形情况;(2)自动沉降仪读取的数据将通过数据采集系统上传至中心监控室,实现远程监测;(3)设立监测预警值,一旦数据超出预警值范围,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3.定期点观测部分:(1)按照计划和频率,对各监测点进行手动测量;(2)利用水平仪、测距仪等设备,记录土体在不同时间点的沉降变形情况;(3)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变形的趋势和规律,并记录至工程监测数据库。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连续观测数据:(1)连续观测数据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实时上传至中心监控室;(2)中心监控室对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生成沉降变形曲线和图表;(3)根据数据的变化趋势,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2.定期点观测数据:(1)定期点观测数据由监测人员手动记录,并进行整理与存档;(2)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生成各监测点的变形报告;(3)根据报告的分析结果,评估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提出相应的修复或加固措施。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观测质量控制要求及工序质量责任制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观测质量控制要求及工序质量责任制
50-200元
测量工程师
1、负责制订测量方案和执行测量管理办法;2、负责测量原始记录的整理,内业资料的编制工作,保存测量记录,履行签字手续;3、协助测量班长做好测量方面的技术复核工作。
50-100元
司镜人员
1、熟悉测量仪器的性能指标、操作及维护方法,正确使用测量仪器掌握测量仪器的通常检查、校正方法及检验周期;2、并经常对测量仪器进行检查校正,爱护仪器。
50-100元
前、后视人员
1、熟悉测量仪器的性能指标、操作及维护方法,扶尺端正,标尺气泡严格居中,保证立尺垂直。
50-100元
记录人员
1、按规定格式认证做好测量原始记录工作,无涂改乱画现象,原始资料清楚、整洁、干净。
50-100元
2)工序质量责任制
工序质量责任制
工序
责任人
质量责任
处罚标准
沉降观测
测量பைடு நூலகம்长
1、严格执行有关测量标准,熟悉测量仪器的性能指标、操作及维护方法;2、正确使用测量仪器掌握测量仪器的通常检查、校正方法及检验周期,并经常对测量仪器进行检查校正、定期送检,并做好施工记录;3、明确测量方法和测量精度标准;4、坚持换手复测制度,严格对测量人员的资料进行检查复核,对测量资料和结论负责;5、定期对水准点进行检查和复核,保证桩位的正确性;6、测量资料按规定格式进行记录,并完善签字手续;7、测量资料必须是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测量观测资料齐全、详实、规范,并应及时整理汇总分析,保存在资料柜内,以备查验。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观测质量控制要求及工序质量责任制
序号
主要内容
具体要求
1
沉降观测
1、使用观测设备经过计量检定,精度达到要求;2、沉降观测装置和侧向位移边桩的构造、结构尺寸和制作材料规格、材质等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无影响观测精度的缺陷;3、观测标埋设准确,牢固稳定,满足沉降观测要求,观测期间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在路基线路两侧地基、路肩和线路中心设置观测桩,在地基和基床底层的顶面设置剖面沉降管,或在线路中心设沉降板;观测断面及每一观测断面上观测点的埋设位置允许偏差不大于20cm;4、定期对观测水准点进行检查、复测,防止水准点沉降、偏移,保证基准点的使用可靠,使观测数据准确、合理;5、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或路堑可放宽到100mm;6、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剖面沉降的测量精度为8mm/30m;7、路基填筑或堆载时,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时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时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时,第一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2周,3个月后1次/月。无渣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12个月1次/3月;8、无渣轨道一般地段工后沉降不大于15mm,路桥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大于5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折角不大于1/1000;9、填土过程中根据观测结果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土体的侧向位移值及其发展趋势,判断地基的稳定性;10、测量观测资料齐全、详实、规范,并应及时整理汇总分析;11、路基上铺设轨道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_图文.docx

2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_图文.docx

XX铁路X标段路基工程编号:X X X X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XXXX年XX月XX日发布XXXX年XX月XX0实施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XX铁路客运专线X标段路基工程施工期I'可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无祚轨道路段)。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沉降观测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阅读、审核施工图纸及建设单位下发的相关技术文件,澄清有关沉降观测技术问题,熟悉相关规范及技术标准。

制定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保证措施和应急预案。

対施工沉降观测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 2外业技术准备开工前合理配置沉降观测设备,主要为进行精密高程测最的电子水准仪、平面位移观测的全站仪等,所有测最仪器设备均须进行检定,检定合格后才能用于沉降观测作业。

监测负责人要将仪器性能、使用方法、数据处理等技术信息详细向作业人员进行交底。

3技术要求3.1垂直位移监测技术要求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相当于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

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川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采川分级布网等方法逐级控制。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 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见表1。

n3.2水平位移监测技术要求线下工程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

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冇特殊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见表2。

表2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的H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信息化施工,必耍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酢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确轨道结构的安全。

高铁路路基及沉降观测

高铁路路基及沉降观测

高速铁路路基及沉降 观测
对路基工程的基本要求
2、路基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强度和刚度是两个不同的力学特性,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强 度是指路基抵抗应力作用和避免破坏的能力,刚度则是指路基抵抗变形 的能力。
为防止路基在车辆荷载及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破坏与失稳,同 时给轨道或路面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必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一定的 措施来保证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同时,为保证路基在荷载作用下,不 致产生超过允许范围的变形.也要求路基具有一定的刚度。
1.高平顺性; 2.高稳定性; 3.高精度,小残变,少维修; 4.宽大,独行的线路空间; 5.高标准的环境保护; 6.开通运行之日即以设计速度运行; 7.运营中,实行科学的轨道管理及严密的防灾安全监
控。
高速铁路路基及沉降 观测
0.1 高速铁路基本知识
1.3 与普通铁路的差异 行车速度达200㎞/h以上的高速铁路与普通铁路具有
高速铁路路基及沉降 观测
0.2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的特点
为保证列车安全、高速、舒适运行等,要求路基具 有下列基本性能
*承载能力 *稳定性 *耐久性
高速铁路路基及沉降 观测
0.2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的特点
影响路基稳定性的因素
路基是一种线性结构物,具有线路长、与大自然接触面广的特点,其稳 定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当地自然条件所决定。路基的稳定性与下列因素有 关:
地理条件 地质条件 气候条件 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 土的类别
高速铁路路基及沉降 观测
影响路基稳定性的因素
(一)地理条件 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和海拔高度不仅影响路线的选定,也影响到路 基的设计。平原、丘陵、山岭各区地势不同,路基的水温情况也不同。 平原区地势平坦、排水困难、地表易积水、地下水位相应较高,因而路 基需要保持一定的最小填土高度,路面结构层应选择水稳定性良好的材 料,并采取一定的结构排水设施;丘陵区和山岭区,地势起伏较大,路 基排水设计至关重要,否则会导致稳定性下降,出现破坏现象,影响路 基路面的稳定性。

铁路工程沉降控制及观测方案

铁路工程沉降控制及观测方案

铁路工程沉降控制及观测方案1 无砟道床地段无砟道床地段沉降观测点埋设、观测频率按照设计文件及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等要求执行。

(1)沉降观测内容①路基工程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路基基底沉降观测等。

②桥涵工程主要包括桥代表性墩台沉降变形观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观测、涵洞沉降观测等。

③隧道工程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

④过渡段路桥、路隧、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

(2)监测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均独立建网,网形按照闭合环状、结点或附合水准路线形式。

每个独立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长度4km左右。

基准点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作业可用即有的控制桩;工作基点约200m一个,设置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每个观测段落至少有2个工作基点,形成附合或闭合水准线路。

变形观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水准测量的精度±1.0mm,读数取位至0.1mm。

沉降变形观测实行“五固定”原则,固定的监测人员,需培训后方可上岗。

沉降变形监测点布设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局部可根据现场条件调整。

①路基工程路基沉降观测期原则上不得少于6个月,如出现沉降异常,应综合分析,必要时延长观测期。

表-1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②桥涵工程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60天。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预应力混凝土梁从预应力张拉完成至无碴轨道铺设前沉降观测期不少于90天。

表-2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注:观测墩台沉降后,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表-3 梁体徐变上拱变形观测频次注:测试梁体徐变上拱变形时,应同时记录梁体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表-4 涵洞沉降观测频次注:测试涵洞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高速铁路路基的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

高速铁路路基的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

高速铁路路基的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摘要: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高速铁路中线下工程的路基部分也越来越受到更多的重视,由其是不良地质条件的路基处理更是受到业内人士高度的关注,高速铁路行车速度较高,火车运行时对路基产生的横向拉力和剪力都比普通铁路要大的多,为了确保铁路的运营安全避免给国家造成损失和造成人员伤亡《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道部2006年158号文)》规定:为满足对无碴轨道线下基础变形评估的需要,确定铺设无碴轨道的铺设时机,应对客专本线桥梁、路基、隧道等线下工程进行变形监测。

其中重点控制路基,兼顾桥梁和隧道。

关键词: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一、研究背景高速铁路建设在我国刚刚起步不久,目前我国对路基沉降位移观测的技术要求还尚未深入的研究,现在还处在总结经验时期,我国技术规程规定,路堤开始填筑后,应对路基沉降进行系统观测,沉降观测资料应及时整理,汇总分析。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满足评估条件和设计要求的,应延长观测期或采取必要的措施加速或控制沉降。

二、路基沉降观测的具体要求1.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控制网的布设控制网的布设应该根据工程特点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符合要求的观测网,观测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沉降观测的质量和工作量的大小。

基准点、工作基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控制网的强度和可操作性,以及后期的维护工作,因此基准点应选择埋设在测区以外不受干扰已于使用和保护的地方,工作基点应该适当靠近测区,选在已于保护及使用的地方。

2.路基沉降观测测点布设2.1沉降观测的断面布设类型分为路基面的沉降观测断面和路基基地沉降观测断面。

2.2路基沉降观测的测点布置,分为50m、100m,两种软土路基段应加密,过渡段应作为重点优先观测的对象。

测点要等分间距布置2.3应按设计要求的位置和数量布设足够的沉降板,位移和沉降观测桩。

3.路基沉降观测的路线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应该按照国家二等水准的技术要求和精度指标进行控制,采用固定的符合水准路线进行往返测量,并建立令周期的观测值4.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控制5.路基沉降观测仪器的选择和测量等级精度5.1水准仪型号和标尺类型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6)的相关规定。

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范QCR

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范QCR

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范QCRQ/CR 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Q/CR9230-XXX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Observation and Evaluation Specification for Settlement Deformation ofRailway Engineering(报批稿)2016-11-1发布2016-11-1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主编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批准单位:中国铁路总公司实施日期:2016 年 11 月 1 日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 年·北京前言本规程根据原铁道部《关于印发2011 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铁建函[2011]10 号)的要求,在《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我国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的建设、运营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并借鉴国外高速铁路的成功经验编制而成。

本规程共分 7 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路基、桥梁、隧道、预测与评估;另有 1 个附录。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1.总则中对规程的适用范围、沉降变形观测的时间、仪器检定等进行了规定。

2.基本规定中明确了建设各方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内容以及平行观测数量,规定了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复测、观测等级、观测精度、观测路径等测量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设备、观测数据整理的要求,并规定了沉降变形异常及数据异常的反馈和处理。

3.明确了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的重点,规定了路基的观测期以及观测断面间距、观测点布置、观测频次等要求以及沉降观测的起始时间,并对加密或降低沉降观测频次的情况进行了规定。

4.明确了桥涵的沉降观测与评估范围、规定了桥涵的观测期、观测点布置、观测频次等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基工程 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1)路基沉降观测控制标准 无砟轨道地段路基可压缩性地基均进行沉降分析。按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20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下列要求: Rsh≥ 0.4Vsj2

式中:Rsh——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 Vsj——设计最高速度(km/h)。 (2)一般规定 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3)沉降观测的内容 路基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有:路基面沉降变形监测、路基基底沉降监测、既有线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 (4)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 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置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观测方法和工期要求核对设计资料,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1)观测断面布置原则 ①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对于CFG桩加固至基岩的地段可放宽到100m。 ②对地形横向坡度大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③一个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④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观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设置距离桥头5~10m、20~30m、50m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5m、20m处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⑤设计图监测断面布置 路基沉降观测分布里程 基底沉降监测(沉降板) 路基面沉降(监测桩) 深层沉降检测(沉降仪) 水平位移监测(观测桩)

DK81+625,+740,DK81+780,+880,+980,DK82+050,+100、+150、+205、+250、+315、+380、+430、+480、+530、+580、+615、+660、+710、+760、+810、+860、+910、+960、DK83+010、+060、+120、+190、+250、+300、+350、+400、+450、+500、+570、+590、+680、+720、+800、+850、+900、+995、DK84+045、+100、+150、+200、+250、+300、+340、+375、+450、+500处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 DK81+625,+680,+716,+740,DK81+780,+830,+880,+930,+980.DK82+030DK82+050、+100、+150、+205、+250、+315、+380、+430、+480、+530、+580、+615、+660、+710、+760、+810、+860、+910、+960、DK83+010、+060、+120、+190、+250、+300、+350、+400、+450、+500、+570、+590、+680、+720、+800、+850、+900、+995、DK84+045、+100、+150、+200、+250、+300、+345、+375、+450、+500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每个沉降观测断面在路基面中心及两线中心往外2.7m处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桩

DK81+625,+740.DK81+780,+980DK82+050、+205、+315、+430、+580、+810、+960、DK83+120、+200、+350、+375、+500、+570、+720、+800、+850、+900、+995处设深层沉降监测 DK81+623.74~DK81+741DK81+781.00~DK82+050DK82+050~DK84+500段俩侧路堤坡脚外2.0M,10M处设位移观测桩,纵向间距20M. 2)观测点的布置原则 ①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 ②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7m处,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底板埋设于原始地面处,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位移观测边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脚外2m、10m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 ③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 ④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于横向结构物两侧边缘外5m、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位移观测桩和沉降板。 ⑤深厚层第四系土层地段、软土地段的桥路过渡段及不同地层结构附近设置。采用机动钻孔(φ108mm)引孔埋设PVC管(φ49mm)和沉降磁环,利用电磁式深层才沉降仪进行观测。分层设置,厚度大于3m时,每3m增设一组。 (5)观测元件埋设说明 1)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2)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φ20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49 PVC管)组成。钢筋混凝土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3cm或钢底板尺寸为30*30cm,厚0.8cm。 ①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②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③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 3)位移边桩:在两侧路堤坡脚外2m及12(或10)m处各设一个位移观测边桩。位移观测边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1m。并在桩顶预埋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0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10cm。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完成埋设后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路堤沉降变形监测断面示意图

(6)观测方法、精度与要求 1)观测方法 ① 沉降板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 ②路肩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高程。 ③位移观测边桩观测方法 采用水平位移观测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位移观测边桩水平位移。 2)观测测量精度及频次 路基工程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线路观测示意图 ①观测精度 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4mm/30m。 位移观测测距误差±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 ②观测频次 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路基施工各节点时间(包括路基堆载预压土前后、卸载预压土前后、运梁车架桥机通过前后、基床表层施工、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轨道板精调以及铺轨时间)应具有沉降观测数据。观测过程中及时整理绘制“填土-时间-沉降”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