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和丰富的痛苦——论穆旦诗歌
《论穆旦的诗》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穆旦的诗》学生谢美妹学号 0920450323009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层次专升本通讯地址福建省建阳市小湖中心小学邮政编码 354211指导教师田义贵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论穆旦的诗摘要穆旦诗歌被认为是足以和郭沫若、徐志摩、艾青等齐名的,其最大特征是在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表现技巧的借用基础上,立足于自己的现实环境,用诗歌特有的艺术形式来展现自我心灵的搏斗与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从而写出了在混乱而黑暗的现实中分裂、残缺、矛盾、痛苦的生命真相,并致力于展现灵与肉自我搏斗的种种痛苦而丰富的体验,最早有意识的采取叶芝、艾略特、奥登等现代诗人的部分表现技巧,而成为中国新诗史上最具有现代性的诗人。
诗人对诗歌现代性的整体思考和实际操作,使他的诗歌超越了李全发、戴望舒等前辈诗人,我认为是中国大地上的一枝绚丽的艺术奇葩!我想从整体再到他的写作艺术去剖析,最后从他的后期阐述。
从而全面地进行一次穆旦的诗探究。
关键词:焦着矛盾,沉思忧郁,写作风格,后期创作目录摘要 (3)绪论 (5)一、焦着、矛盾中的穆旦 (5)1、现实与自我的矛盾 (5)2、价值观的颠覆 (5)3、纠缠的人生 (6)二、穆旦诗歌的艺术特色 (6)1、沉思忧郁的形象 (6)2、生命与艺术的融合 (7)3、穆旦的写作风格 (8)三、穆旦诗歌后期创作 (9)结论 (11)参考文献 (11)致谢 (12)绪论:近年来诗歌评论界和文学史界对穆旦的评价很高,甚至认为他是足以和郭沫若、徐志摩、艾青等齐名的一流的诗人。
但以往许多文学史著作并未能给穆旦充分的评价。
我想从整体再到他的写作艺术去剖析,最后从他的后期阐述。
从而全面地进行一次穆旦的诗探究。
穆旦诗歌的最大特征是在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表现技巧的借用基础上,立足于自己的现实环境,用诗歌特有的艺术形式来展现自我心灵的搏斗与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从而写出了在混乱而黑暗的现实中分裂、残缺、矛盾、痛苦的生命真相。
论穆旦的诗

论穆旦的诗王佐良一想起穆旦,我就想起三四十年代之交的昆明。
那时抗日战争正在进行,我们同是从北方来的流亡学生,在那里完成了大学学业。
但那时他已经有过不寻常的经历,其一是他是从长沙步行一千多公里来到昆明的,其二是他曾参加远征军去缅甸,又从那里撤退到印度。
他的身体经受了一次大考验,但终于活着回到昆明,去做他历来爱做的事--写诗。
早在北方,当他还是少年,穆旦就已开始写诗,写的大部分是雪莱式的抒情诗。
战争使他兴奋,也是他沉思。
他的笔下多了老百姓的痛苦,这在《赞美》一诗里就已明显: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多少朝代在他身边升起又降落了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老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了死亡里,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也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此诗写于1941年,内容是战时中国农民的痛苦和坚韧,形式上也有特点:每行都很长,自由奔放,每节都以“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
这个复句给了全诗一种秩序,也是意义的重点所在。
当然,他还有别的意境,方式也有所不同。
他能写得很有声色光影之美,例如: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这最后一行是有着一个年轻人的全部忧伤和希望的。
他也能写暴力,如在《五月》里:勃朗宁,毛瑟,三号手提式,或是爆进人肉去的左轮,它们能给我绝望后的欢乐,对着漆黑的枪口,你就会看见从历史的扭曲的弹道里我是得到了二次的诞生。
这是充满现代意识的诗行,然而又伴随着历史感,奇异的形象(“历史的扭曲的弹道里”),出人意料的拚合(“绝望后的快乐”),短短几行,写出了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处境和心情。
论穆旦诗歌的悲观主题-最新文档资料

论穆旦诗歌的悲观主题学术界历来对穆旦及其诗歌的评价观点不一。
肯定者称他为20 世纪中国新诗第一人,以王佐良为代表。
否定论者以江弱水为代表,他认为穆旦的诗表面显得“精警、挺拔、富于穿透力”,一般读者会以为他是首创,但从诗歌资源发生的角度对穆旦诗进行考辨,会看到穆旦的诗作中充满了西方现代诗人如奥登、叶芝、艾略特的影子。
观点的对立势若两级,但都承认一个共同的事实,就是穆旦诗的“反传统”倾向。
穆旦的诗歌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灵魂的灼热不安和痛苦矛盾的精神表征。
、生命与死亡——批判战争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民正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荼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之战。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一名中国人,穆旦也积极地参加抗日战争,并坚信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如“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我到处看得见的人民呵……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赞美》)。
但诗人的独特和伟大之处在于,他没有仅仅停留于民族正义之战的歌颂上,而是发出了自己异样的声音,抒写了战争风暴中个体的生存体验。
可以说“在岁月流逝的滴响里,固守着自己的孤岛。
”(《从空虚到充实》)。
因为,在诗人看来,一切战争的最终结果都只是一场悲剧,它带来的不是英雄进行曲,而是一切价值的毁灭,是死亡。
诗人的一生都在民族动乱中度过,这种战争的亲历使他直接体验了苦难,而苦难又给了他思想的权利和精神升华的力量。
他的思想没有被乐观的民族主义所蒙蔽双眼而是清醒地看穿了战争的反人类本质,上升到了哲学和人类学的高度。
二、灼热与孤独——怀疑爱情唐湜曾这样评价穆旦的诗:“他的诗给人一种难得的丰富和丰富到痛苦的印象,甚至还有一些挣扎的痛苦印记,他有一份不平衡的心,一份思想者的坚韧的风格,在别人懦弱得不敢正视的地方,他却有足够的勇敢去突破。
”爱情诗《诗八首》便体现了他的反传统和突破性的现代主义风格。
在诗中,诗人将爱情在现怀疑和审视爱情的矛盾和脆弱,勇敢地揭示人们不愿正视的东西,表达自己独到的体验和哲理性的思考。
论穆旦诗歌“荒原”意识的演绎方式-2019年文档

论穆旦诗歌“荒原”意识的演绎方式荒原”一词,源于艾略特在1922 年发表的著名长诗《荒原》。
艾略特的《荒原》通过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伦敦的荒凉、混乱与虚无,深刻地批判了战后整个西方世界的物质危机和精神危机,一切都在不停地崩塌、溃烂和消亡,人类面临着无尽的灾难、痛苦和绝望。
艾略特《荒原》的发表,不仅震撼了西方诗人的心灵,当被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时,对于当时的知识界,特别是青年诗人的创作,同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穆旦的诗歌创作便是典型。
由于“荒原”批判意识的浸润,诗人穆旦开始了对人类意识的探求和对于中国社会现实批判性的思考,他的诗作中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荒原”意识。
孙玉石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中谈到了“荒原”问题:“所谓‘荒原’意识,就是在T?S艾略特《荒原》的影响下,部分现代派诗人头脑中产生的对于整体人类悲剧命运的现代性观照,和对于充满极荒谬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的批判意识。
”穆旦笔下的“荒原”与艾略特笔下的“荒原”是有区别的。
西方的荒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中国的“荒原”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化的产物,穆旦深刻地揭示出这个“荒原”的原因在于“一个封建社会搁浅在资本主义的历史里”(《五月》)。
艾略特把整个西方文明的衰落概括为一个抽象的“荒原”,其笔下的《荒原》拥有深广的历史意识和深厚的宗教意蕴。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穆旦的诗歌没有获得这种深远的历史感和宗教意识,但诗人却获得了《荒原》所具有的社会批判精神,并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
穆旦主要从社会历史和人的生存境遇的角度批判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荒诞和灰暗,揭露社会现实对人性的扭曲、形乃至丑恶,以此来揭示人类的悲惨命运。
穆旦以“荒原”的意象和意象系列、意象组合,表达对中国冷漠黑暗的现实世界的绝望和否定,对荒芜寂寞的人生的批判与诀别,这些批判与反思的精神所体现的“荒原”意识,便成为诗人笔下特有的文化心态和创作母题。
在穆旦的笔下,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与现代自我的生命体验融合在一起,深邃的玄理思考与凝练、富于弹性和张力的语言凝结在一起,既告别了内涵的浅白,也远离了表层的晦涩,显示出现代白话新诗的真正生命力。
花开两朵_各表一枝_从穆旦的诗歌和五四浪漫主义诗歌的区别联系_胡珀

962009年5月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胡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穆旦的诗歌常表现三个基本的主题之一"残缺的我"是最具现代意味的。
它来自写于1940年的《我》,传达了现代社会个体命运的残缺及孤独本性。
本文试通过对其中"我"的内涵,意象选取,对当下看法,思想情感表达等四方面与浪漫主义诗歌的比较分析,一窥由两种不同思潮引导下的诗歌的区别联系。
关键词:穆旦;《我》;五四浪漫主义;诗歌;现代主义诗歌;区别联系庞德说:"诗人是一个民族的触角"。
作为上世纪4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处在大发展时期"有着最鲜明的现代诗风"的诗人穆旦,他的作品表现出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前驱李金发戴望舒截然不同的风格特点,不限于用象征隐喻的手法书写于孤独中挣扎的知识分子的灵魂,而是用理智和哲思烛照情感的炽热和悠长,既表现出强烈的抒情气质,又如格言警钟般震撼读者的思想。
穆旦的诗歌常表现三个基本的主题:"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及"残缺的我",而最末一个是最具现代意味的。
它来自写于1940年的《我》,传达了现代社会个体命运的残缺及孤独本性,被认为是穆旦诗中现代意味最为强烈的一首,本文试通过对其中"我"的内涵,意象选取,对当下看法,思想情感表达等四方面与浪漫主义诗歌的比较分析,一窥由两种不同思潮引导下的诗歌的区别联系。
"自我"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反复出现在五四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中。
《我》中采取迂回的方式,通篇都用"自己"将"我"取代并扩张"我"的内涵。
起首就统摄全诗表明"我"的不完整现状:"从子宫里分裂"、"是残缺的部分"。
论穆旦诗歌中的现代主义内涵

论穆旦诗歌中的现代主义内涵作者:鲍俊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6期摘要: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穆旦的诗歌独树一帜,其诗歌创作中具有探险受难的创新精神,这些诗歌创作中体现了明显的现代主义思想,即关注人的自我感受与情感内涵,突出生命意识在文本中的展现,因此,本文将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对穆旦诗歌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核进行具体剖析。
关键词:丰富的痛苦;自我形象;生命意识;知性与感性;张力[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1在中国新诗发展进程中,穆旦的诗歌最具哲理内涵,同时,诗歌的现代风格也最为明显。
他的诗歌创作与早期诗人那种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风格不同,其中更深刻地体现了人内心的精神感受,将情感思维中的知性与感性相结合,从中表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智慧之美,作品中展现的内容以及哲理深度都实现了诗歌创作思维和艺术表现层面的现代化转变,从而为四十年代的中国诗坛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代表了那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一、丰富和丰富的痛苦穆旦的诗歌中大多以老中国儿女所受的现实苦难为表现内容,由此也可以推断,诗人本身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负荷,但穆旦之所以能够成为新诗现代化的践行者,原因就在于他的诗歌中不只是单纯表现诗人自身苦闷哀愁情感的抒发,其中还有着极为深厚的时代历史文化背景。
四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战乱无常的复杂环境之下,诗人穆旦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感到迷茫与彷徨,长夜漫漫,诗人感到自己是一位孤苦无依的老人,睡醒无度,心无所归。
扎根于心灵深处的那种苦闷,使得穆旦这样的现代知识分子倍感空洞无措,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大量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愤慨与苦痛以及对未来发展道路的迷茫。
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环境下,诗人穆旦以其现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敏感,尖锐深刻地意识到中国人民信仰缺失的问题。
近代的中华民族经历了深重的民族灾难,战争连年不断,百姓民不聊生。
麻木的枯干与丰富的痛苦

麻木的枯干与丰富的痛苦作者:季晨雨来源:《牡丹》2016年第09期《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为一首表现了穆旦爱国情怀的代表诗作,诗人以一个冬夜的小村庄为视点,对抗战时期农民生活的苦难与艰辛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描写,表现了一种沉痛的忧国忧民的感情。
然而,这首诗的深度并未停留在这一表面的伤感,如穆旦一贯的风格,在对国家与民族苦难的关怀之下,也有对消逝的生命力的质问和对每一个体人生价值的忧虑和思考。
在艰苦的岁月中,除了物质的匮乏和肉体的辛劳,人性的枯干与麻木同样需要被关注,这也是穆旦诗歌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之一。
穆旦作为一位杰出的现代派诗人,九叶诗人的代表之一,诗风的晦涩和诗歌内涵的向深挖掘是他显著的特点。
他的诗歌往往具有一种穿透表层现象而直逼本质的深刻。
在20世纪40年代这一苦难的大环境下,他的这一深刻往往体现在不停留于书写表面的苦难,以及不只是对苦难抒发一种笼统直观、沉痛悲哀的情感,而是对苦难的多种层次的复杂思考,由此构成了他诗歌丰富的独特性。
“穆旦的魅力在于不脱离尘世,体验并开掘人生的一切苦厄,但又将此推向永恒的思索。
他不停留于短暂,他是始终不脱离中国大地的一位,但他又是善于苦苦冥思的一位,穆旦把他的思索嵌入现实的中国的血肉,使现世的关怀和永恒的思考完美结合。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就是穆旦这一特点极具代表性的一首诗,本文旨在讨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丰富深刻的人生关怀。
一、隐含的线索——生命的思与做的问题在第一节诗中,最直观的层面是写实的手法:用“腊月”“北风”“平原”“夜”这些简明的意象将全诗带入北方原野肃杀的寒夜,首先确定了全诗的背景和低沉的格调,接下来描写北方冬季的田野上一个独行的农人,用写实的平淡来刻画一种艰苦岁月中日复一日的无形的磨难,生存的苦难从一个农人身上延展到整个民族的肩头,时代与民族的沉重感由此显现。
而在这一沉重之下的则是每一句的隐喻与暗示构成的深层思索。
村庄的田野之上,失去了大麦和谷子的田野,如同失去了生命的肉体,不再拥有鲜活的生机和力量,在这寒冷的冬季中枯干,肃杀的冬季对田野生命力的剥夺隐喻着艰苦的岁月对人的磨砺,对人性的热血、野性的生命的激情的剥夺,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像冬日的田野一般枯干。
有关穆旦的诗5篇

有关穆旦的诗5篇王佐良认为“无论如何,穆旦是到达中国诗坛的前区了,带着新的诗歌主题和新的诗歌语言,只不过批评家和文学史家迟迟地不来接近他罢了”。
王佐良还谈到了穆旦晚年的诗作,认为诗人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坎坷,仍有那无可企及的诗才。
他认为《冬》可以放在穆旦最好的作品之列。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穆旦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穆旦的诗1智慧之歌我已走到了幻想底尽头,这是一片落叶飘零的树林,每一片叶子标记着一种欢喜,现在都枯黄地堆积在内心。
有一种欢喜是青春的爱情,那时遥远天边的灿烂的流星,有的不知去向,永远消逝了,有的落在脚前,冰冷而僵硬。
另一种欢喜是喧腾的友谊,茂盛的花不知道还有秋季,社会的格局代替了血的沸腾,生活的冷风把热情铸为实际。
另一种欢喜是迷人的理想,他使我在荆棘之途走得够远,为理想而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它终于成笑谈。
只有痛苦还在,它是日常生活每天在惩罚自己过去的傲慢,那绚烂的天空都受到谴责,还有什么彩色留在这片荒原? 但唯有一棵智慧之树不凋,我知道它以我的苦汁为营养,它的碧绿是对我无情的嘲弄,我咒诅它每一片叶的滋长。
穆旦的诗2更夫冬夜的街头失去了喧闹的脚步和呼喊,人的愤怒和笑靥如隔世的梦,一盏微弱的灯光闪闪地摇曳着一付深沉的脸。
怀着寂寞,像山野里的幽灵,他默默地从大街步进小巷;生命在每一声里消失了,化成声音,向辽远的虚空飘荡; 飘向温暖的睡乡,在迷茫里警起旅人午夜的彷徨;一阵寒风自街头刮上半空,深巷里的狗吠出凄切的回响。
把天边的黑夜抛在身后,一双脚步又走向幽暗的三更天,期望日出如同期望无尽的路,鸡鸣时他才能找寻着梦。
穆旦的诗3流浪人饿——我底好友,它老是缠着我在这流浪的街头。
软软地,是流浪人底两只沉重的腿,一步,一步,一步……天涯的什么地方?没有目的。
可老是疲倦的两只脚运动着,一步,一步……流浪人。
仿佛眼睛开了花飞过了千万颗星点,像乌鸦。
昏沉着的头,苦的心;火热般的身子,熔化了——棉花似地堆成一团可仍是带着软的腿一步,一步,一步……穆旦的诗4线上人们说这是他所选择的,自然的赐与太多太危险,他捞起一支笔或是电话机,八小时躲开阳光和泥土,十年二十年在一件事的末梢上,在人世的吝啬里,要找到安全,学会了被统治才可以统治,前人的榜样,忍耐和爬行,长期的茫然后他得到奖章,那无神的眼!那陷落的两肩!痛苦的头脑现在已经安分!那就要燃尽的蜡烛的火焰!在摆着无数方向的原野上,这时候,他一身担当过的事情碾过他,却只碾出了一条细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老爷和太太站在玻璃柜旁/ “ 挑选 着珠子” “ 数年青 ,无 的先生/ 和小姐在玻璃夹道里 ,穿来 , / 穿去” 这些琐 碎无意义 , 的事情填充着人们 的生活 , 耗尽了人们所有的精力 , 他们 的 日 子就像“ 店员打躬” 微 笑” 是 “ 的“ , 从虚无 到虚无 ” 。在 《 从空
培植着暖房的花朵 。 这些无聊 的人们对这种生命状态 已经习 ”
精神剖析 、 批判” 2。在现 实中 , 旦面对 的是 一群庸 常的生 L J 穆 命, 这些生命 的灵魂 已趋于麻木 , 不再有生 机与激情 。人 的精
神世界 已经成 了一 片废 墟 , 而在这 片废墟 上 ,穆旦 是那 个痛
因为受到伊甸园中那个智慧果子的诱 惑 , 放逐后 人神分离 了,
人没有 了神性、 , 但人们还 向往着神 , 希望用饱尝人间 的苦难 的
代价来赎罪 , 认为这 样死后 灵魂能 去天堂 。然 而第 二次诱 惑
人们的却是物质与世俗生 活的满 足 , 到第二 次诱 惑的人们 受 不再在“ 贫苦 的土地” 等待上帝 的救赎 , 上 而把享受 此生 的生 活作为全部的价值 和希望 。他们 不再 问 自己灵 魂 的归宿 , 人 们对神完全放弃了 。他们 已经没 有灵魂 了 , 的 只是欲望 的 有
0 2年 第 2 1 3月 期 1卷 第 1 3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M r 21 a 02 .
Vo. 3 No 1 1 1 .
丰 富和 丰富 的痛 苦
— —
论穆旦诗歌
郑 艳君
( 湖南女子 学院学生处, 湖南 长沙 40 0 ) 104
摘
要 : 痛苦 ” “ 是穆旦诗歌 内在意 蕴的主要特征 。穆旦 的痛苦一方 面来 自他对 空虚、 虚伪 、 麻木 、 荒谬 的生存 图景 的洞识 ,
搬进他的诗 中, 他 ” 以“ 作为 现代人 精神 空虚 、 活无聊 的象 生 征 : 这时候我碰 见 了 H ny王 ,他 和家庭 争吵 了两三天 , “ er / 还 带着/ 潮水上浪花 的激动 ,疲倦地 , 进咖啡店里 ,2 舒适地 / 走 /Z 靠在松软 的皮椅上 ” 。可 以看出 “ ” 一个 无所 事事 的人 , 他 是
虚到充实》 他以艾略特式的戏剧化手法, 中, 将一个古代 的人 伤 , ( 玫瑰之歌》 “ ”《 ) 爱情” 的甜蜜 、 希望” “ 的憧憬 、 悲伤 ” “ 的
在对虚伪世 界 的揭示 中, 诗人 还 着重 写 了爱情 的虚伪 。 爱情本是人类最真诚 的情 感 , 它是人类 异性 之间两 个灵魂 的 相遇 , “ 是 你中有我 , 中有你” 我 不可分离的相融。人什么都能
另一方面来 自他试 图超越 、 反抗这个世界 : 在空虚 中, 他渴望 充 实; 虚伪 中, 在 他看 到真相 ; 在麻木 中, 他保持 清醒; 荒谬 里 , 在 他 寻求意义。后 者的痛苦 不仅是建 立在前 者的基础 之上 , 而且 比前 者 的痛苦 更加 深入和 彻底 。反 抗 的结果 只能是 陷入 更深 的
“ 吵” “ 争 、 咖啡店” 等就是他 日常 生活 的全部 , 这些看 似平 常 的“ 名词 ” 实际上直抵人们生活 的某种真实和本质。 在诗人看来 , 这些空虚的人是被上帝第二次放逐 的人们。
于他在空虚中渴望着充 实 , 在虚伪里寻求真诚 , 在麻 木 中保持 着清醒 , 在荒谬世界里绝望的反抗。
穆旦的诗歌表 现了对 荒谬 的世界及 “ 生活在 其 中的人 的
满足与快乐。他们“ 微笑着在文明的世界里游览,戴上遮阳 /
光的墨镜 , 在雪 天/ 穿一 件轻羊 毛衫 围着火 炉 ,用 巴黎香 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情绪成了他诗歌内在意蕴 的主要特征 。穆旦 的痛苦 主要来 自 他对 空虚 、 虚伪 、 麻木 、 荒谬 生存 图景 的洞 识 , 他更深 的痛苦在
在《 的诱惑》 , 蛇 里 诗人看 到 了“ 另一 条鞭子 在我 们 的身上扬 起 :那是诉说 不出的疲倦 , 魂的/ / 灵 哭泣 。 第 一次被放 逐 , ” 是
“ 晚是狂欢 的季节”,我陪德 明太太坐 在汽车里/ 夜 “ 开往百货
发现 了人们的虚伪 。人 与人之 间的交往 不是 心与心 的交流 , 而是 “ 笑脸碰着笑脸 , 狡狯骗过狡狯 ”( 漫漫长夜》 , 面上 《 )表 是“ 笑脸 ” 的友善 , 内心 却是算 计 的“ 狡狯 ” 大家总 带着 面具 , 生活 。所 以他们的 内心总是寂寞的 : 人们“ 带着 陌生 的亲切 , / 和亲切 中永远的隔离” 《 ( 蛇的诱 惑》 。世 界到处充满 了欺 骗 ) 和隐瞒 , 而没有 真实 :谁 说这儿是 真实 的?你 带我 在你 的梳 “ 妆室里旋转 ,告诉我这一样是爱情 , / 这一样是希 望 , 这一 样悲 真诚 , 都是人类美好 的感 情 , 可这一 切都 “ 褪色 了” “ , 一切 病
以为常 , 因为他们本来就活在生活 的表层 , 他们从来不会 去想
生活 以外 的东西 , 比如人 的灵魂 , 比如生活 的意义 。 在穆旦的人生图景里 , 他不仅看到 了人们生命 的空虚 , 还
苦“ 沉思者 ” “ 、 清醒者” 。 在人们的生存 图景 中, 穆旦发 现得最 多 的是 人们生 活 的 无意义状 态 。《 的诱 惑》中诗人 描 写 了一 群空 虚 的人 们 : 蛇
绝望 。
关键词 : 旦 ; 穆 痛苦 ; 谬 ; 抗 荒 反
穆旦 是“ 叶诗 人” 九 中诗歌 成就最 高者 , 的诗歌 “ 他 摒弃 了” 那份温和节 制 的古 典式情 感流 淌的 主脉” 而 饱含 着焦 “ , 灼、 痛苦 、 绝望。袁 可嘉认 为穆旦 诗中蕴含着 ‘ 沉痛 ’唐 浞认 , 为那是一 种 ‘ 丰富 的痛苦 ’ 杜运 燮 谓之 为 ‘ 魂 深处 的痛 , 灵 苦 ’ 郑敏归纳 为 ‘ , 矛盾和压抑痛苦 ’ ……” …穆旦诗 歌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