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小说的女性形象意蕴

迟子建小说的女性形象意蕴
迟子建小说的女性形象意蕴

迟子建小说的女性形象意蕴-------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

摘要:

作为一部女性作家所描述的的少数民族史诗,《额尔古纳河右岸》以独特的视角回顾了鄂温克民族的历史,塑造了以达玛拉、妮浩和伊莲娜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通过她们,作品展现了鄂温克女性忠于爱情、恪守传统、坚持信仰、甘于奉献的美好品德以及面对现代文明冲击的彷徨无助、艰难求索;表达了作家对山林文明的欣赏与赞美,对弱小文明行将消失的惋惜与留恋,以及对鄂温克民族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基于此,本文主要在描述这些女性形象的基础上探讨这些形象的根源,从而找到这些形象背后的灵魂,以及每个人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怎样寻找和坚守内心最大的财富.

关键词:迟子建小说,女性形象,意蕴,《额尔古纳河右岸》

前言

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宗教文化角度,迟子建贡献出了她目前为止最优秀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二十年前,初人文坛的迟子建带着极地乡间特有的气息给当代文坛带来一股清凉之风,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陌生而神奇的世界:奔流的额尔古纳河,逝川水中会流泪的鱼,神秘的萨满教,生活在深林中以捕猎为生的鄂温克民族,极地的山村与偏镇,无不让人惊奇、震撼、神往。《额尔古纳河右岸》为我们展示了那些生活在山林中的鄂温克族人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所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意识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迟子建始终以平和的心态执着于自己的文学王国的构建,游离于喧嚣的时代潮流之外。对东北黑土地的依恋,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家园的追求,对鄂温克民族的关注,对生命的敬畏,乃至博大的宗教情怀,形成了她文学创作中淳厚而丰饶的文化韵味。

一、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女性形象的类型

宽容和无私的女性的特征出现在这部小说中,应该包含容、善良、隐忍、无私的性格特征。女性在命的认识,在抚养子女中自然而然地参与了同。女性从来就不是完全独立的。她天性有的依附感和归属感,所以决定了她们看待世性,而感性是文学的“天籁”,它们像闪光。只要你巧手穿起来,就是一串美丽的项链。

那么,女人到底是什么?人们常说,女人是神秘的,不可知的,女人的情感是丰富的,心理是微妙的、多样的。对于“女人是什么”,用“女人是男人的者、客体、附属物”来作答,很明显是肤浅的、片面的。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男人、男性作家眼中的女人和在同性、同性作家眼中的女人是不一样的。很多男性作家在创作的时间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受到深入骨髓的男权思想的影响,在创作女性形象时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这样创作出来的女性形象并不是真正的、真实的女性形象。相反,因为女性更了解女性,所以在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更能体现真正的女性。周晓扬曾这样评价:“迟子建在女权主义的呐喊声中也

是有些寂寞的,人们在提到女权主义时,忽视了这一位女作家,然而她的小说中充满了那么明显的女性视角和女性对生命的态度,都是十分值得我们研究的。”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迟子建关注于女性的命运,在她作品中瑰丽的背景下,讲述的是一个个有关女性的故事,体现了自己对女性的理解和同情。

女性不应为自己的身份而苦恼,不能把妻子和母亲的角色看作是一种苦役,也别相信诗人那些愚蠢的比喻:女人是缠在男人身上的藤。要想获得心灵的真正解放,不是把男性骂得狗血淋头或是幻想角色转换,而是应该天然地优雅地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女人。只要心灵自由了,就没那么多的怨艾和烦恼了。女性应该树立起母性特有的高贵气质,面不是卑贱感,只有这样,她们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的独立。

迟子建小说中的主要女性人物都穿行在尘世和苦难之间,在苦难中依然追寻生命的真实和自由,最终却淡然回归自然,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之中的女性更是表现出了一种自由和超越之美。这些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寄寓了迟子建对理想化生存的思考,体现出了浓厚的人生总结的意味,具体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在尘出尘的生命体验;自由无羁的情爱追求;泰然从容的处世态度。

(一)饱受苦难但依然乐观奉献的女性形象

鄂温克人生于大山,长于大山,面临着恶劣严酷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一切不可预知的危险和威胁,小说中的女性,无疑是充满着痛苦,饱受苦难的形象。但即使是这样,作者依然在严酷的环境之中写出了浪漫和希望,迟子建用细腻的笔写出了鄂温克女人的爱恨悲欢,塑造了“我”和“我”的长辈以及子、孙辈四代鄂温克女性的形象,其中,为爱情而备受煎熬的可怜的达玛拉、屡遭失子之痛的可敬的妮浩萨满、在山林和城市问徘徊苦闷的伊莲娜最令人揪心动容。虽然小说作为描写一个民族的变迁,描述一个民族的故事的一部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没有为单个的女性作为作品主角,对她们的故事和形象进行详尽的描述,但就是这么在小说中的几笔的勾描,已经让读者深刻理解了鄂温克女人的苦难。

整部小说描写了为数众多的“死亡”,尤其是众多的女性的死亡,文中“我”的两个姐姐——一个出生不久就死去了,列娜则因搬迁时落到后面而被冻死;达玛拉为情所困忧虑而死,依芙琳给人疗病而死,达西开枪自杀而死,杰芙琳娜吃毒蘑殉情而死,优莲因难产而死,马伊堪跳崖而死,妮浩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顶替别人的孩子而死,妮浩因跳神耗力过度而死,依莲娜因醉酒溺水而死……众多女性人物的相继离世,使小说蒙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这些女性最终在于自然,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不可避免的走向毁灭,似乎是弱小民族的使然,这些女性用自己的死亡和悲剧的命运,诉说着鄂温克人的一曲挽歌,这是弱小民族不可避免的命运,也是走向新生的必经之路。

文中“我”的弟媳是妮浩,可以说既是萨满又是母亲的妮浩的一生则更为悲壮。妮浩是“我”们氏族的第二个萨满,“我”的弟媳。作为一个萨满,她和尼都一样,具有了非凡的能力——跳神可以让一个人起死回生,可以让天降雨;她胸怀旷世大爱,当她的天职在现实中损及她个人的爱时,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大爱”——她明知自己每跳神救活一个人,自己就要失去一个孩子,但只要有人需要她跳神,她便义无反顾,为此,她失去了四个儿女,吓跑了女儿贝尔娜,最后,为了求雨,她跳神把自己的性命也丢掉了;但她始终无怨无悔。总的来看,妮浩堪称“我们”民族的“观世音”。当时她和父亲来到“我”的丛林做刀的时

候被“我”的弟弟鲁尼相中,鲁尼听说姑姑依芙琳也想让妮浩嫁给自己的儿子金的时候就主动向妮浩表示爱情并赢得了芳心,两个人就生活在一起。后来当“我”的爱人尼都萨满去世后,妮浩就成了新的萨满,要用自己的生命和神赋予的能力保护自己的氏族,让氏族兴旺发达,成为新萨满的誓言,为了实现自己的誓言,新萨满拼劲全力,为氏族的每一个人奔波,祝福。可以说文中的新萨漫妮浩是鄂温克人与上天的使者,更把上天的爱洒向人间。为了誓言,妮浩不惜牺牲自己的孩子,屡屡救了别人,却导致了自己的孩子死于不幸,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衰弱不堪的她仍然全副披挂为熄灭森林大火而起舞,这一次她奉献的是自己。

可以说,妮浩作为民族的萨满,用了自己全部的爱去包容他人,用了自己全部的情,去乐观的对待属于自己的苦难和民族,故事中妮浩跳神能让人起死回生,能让天降雨,每次用自己的神力救活一个人,她便要失去一位亲生骨肉;她在面对生死或者选择生死的时候,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困惑,她的抉择与其说来自于母性的伟大不如说是冥冥之中的神灵;她的生死观超越了世俗的界限。小说中弥漫着种种神秘意象和暗示,如妮浩每失去一个孩子总有“预兆”。但是这种神秘的预示和苦难,没有让她放弃内心的善良,作为萨满,妮浩为了救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她无怨无悔,表现出了信仰的虔诚!妮浩萨满祈雨的神舞成了她生命最后的舞蹈,倾盆的大雨扑灭了山火,而她自己则为此献出了生命但依旧无怨无悔!

(二)淳朴善良的的女性形象

《额尔古纳河右岸》写了很多纯朴善良的鄂温克女性形象,她们具有丛林的单纯和没有收到现代文明浸染的心,这种纯朴善良,来自于山林的安静,和自然的气质,纯朴善良的女性,只要别人对自己很好,自己的心,就会加倍的给与对方,我们知道,爱和善良是一个民族力量的来源,一个民族的故事离不开爱。《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鄂温克人当然也不例外,那些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那些真实的爱,一直都在鄂温克人的身边,故事中“我”的妈妈达玛拉的故事更是一曲爱的颂歌。

小说中的达玛拉是一个单纯善良的的,喜欢唱歌跳舞,热爱生活的鄂温克姑娘,当时一次的偶遇,她认识了两兄弟林克和尼都萨满,通过接触,两兄弟同时爱上了美丽的达玛拉,为了赢得达玛拉的芳心,兄弟两人开始笔试射箭,最终林克赢得了比赛,也最终让达玛拉爱上了自己。达玛拉和林克,两个人爱的如胶似漆,很快有了自己的孩子,那就是文中的“我”和两个姐姐、弟弟鲁尼,生活原本是美好的,然而,由于一次意外,林克去参加一次庆祝节日为了换取驯鹿的路途中,不幸遇难身亡,被雷电击死。此后,林克的兄弟尼都萨满见到这样,就开始向达玛拉表示自己的感情,为此甚至不惜把自己积攒了两年之久的山鸡羽毛拿出来为心爱的人做了裙子,从而赢得了达玛拉的芳心。可原本美好的爱情却不能容于民族的习俗,按照鄂温克人的规定,达玛拉是不能和丈夫的哥哥在一起的。达玛拉痛苦异常,一天天变得憔悴,她每天把脑袋深深埋进怀里,把脖子弯曲着,把腰深深的弯下去,最终死在了儿子鲁尼的婚礼上,在一场疯狂的舞蹈过后,达玛拉像一朵花一样,死在了黎明的时候。她没有见到明天的太阳,却终于放下了心里的苦难.

(三)率真纠结的女性形象

小说中我们发现,鄂温克的女性都是向往自由,真诚率真的人,她们的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她们会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但从来不会违背自己的心,她们会勇敢的追求爱和幸福,但在追求的道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却又是复杂的.

比如,作者用了浓重的笔墨描写了依芙琳,就是这么一个复杂的人,依芙琳是小说中的重要女性人物之一,“我”的姑姑。她阅尽沧桑,一生不幸,令人同情——虽然结婚成家,但既没得到丈夫的爱,又没得到儿子的爱;儿子在她垂暮之年被她逼死,丈夫最终也先她而去。她心底阴暗、言语苛刻,喜欢捅人痛处,令人厌恶,如她散布娜杰什卡被俄国商人强奸的事;看不惯伊万每次打猎归来时,娜杰什卡都在营地迎接他并将他紧紧拥在怀中,还说那是妓女做派;每次到了额尔古纳河时,她都会冷言冷语地讥讽娜杰什卡,恨不得让娜杰什卡化成一阵风,飘回额尔古纳河左岸;当娜杰什卡因害怕日本人而带着孩子娜拉和吉兰特而逃跑时,面对悲伤的伊万,大家都选择了沉默,但她却大声说“我早就说过,娜杰什卡早晚有一天要带着她的孩子回老家去!””因妮浩没嫁给金得而耿耿于怀,因而,每当妮浩遇到不幸,她便总幸灾乐祸;因嫌恶坤德而恶意弄掉坤德播在她肚子里的“孩子”,当拉吉米拜托她给马伊堪做衣服时,她把衣服做得没领没袖,像一个大口袋——鄂温克族人往往把那些没有活下来的孩子,用白布口袋装着扔到向阳的山坡去……但她也有善良的一面——她之所以待人刻薄是因为她自己不幸而他人幸福导致的心理不平衡;她讨厌娜杰什卡是因为嫉妒娜杰什卡和伊万的相亲相爱,同时,也是因为伊万和娜杰什卡的结合气死了她的伯父;她虽然嫌弃金得,但依然很爱他;她嫌恶坤德,但那是因为坤德有过别恋;“我”母亲因列娜迟迟不回而哭时,她噙着眼泪劝慰着她;男人们被招去集训时,她出去为大家打猎,娜杰什卡走后,她张罗着为伊万再找个女人;得知玛利亚去世后,她落下了泪水,当晚和第二天都没吃饭;最后,因给玛克辛姆吹气疗疮而死。此外,她还有民族正义感,如当许财发说山外搞土改斗地主时,“她清了清嗓子,说,搞得好,搞得好!我们也该跟苏联人和日本人搞这个,他们从我们这里拿走了那么多的东西,得要回来!地主能斗,他们就斗不得?!”

总之,依芙琳是一个复杂的人,很难简单地以好坏概之。

二、《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女性形象的根源

显然,迟子建认为,关爱那些原始部落的最好方式是给予他们自由的生存空间,保留他们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不要改变他们,因为改变的结果是毁灭。迟子建的观念与此相似,在她温情的叙述中,鄂温克人古老的生活方式里流淌着一种自然、清新的诗意,他们虽然猎杀动物,但因为他们已成为山林的一部分,所以对山林并不构成威胁。相反那些在文明旗号下的开发、建设是对山林生态毁灭性打击。所以这些女性命运和根源来自外界的冲击,来自民族走向何方的迷茫,来自自然与民族的情感,来自文明的悖论。

(一)来自于自然与民族的情感

女主人公在那一片生她养她的山林里体验着生命的欢乐和痛苦;大自然一方面见证着她和族人的生存,给他们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馈赠,一方面也毫不留情地剥夺甚或摧残她和族人的生命和快乐。这里,大自然与鄂伦春人同生同灭,在萨满教万物有灵、人与自然通灵的信仰和敬畏中融为一体,一同见证着世事的沧桑变幻。对于这样的作品,女性主义批评或可补充新的认识角度,却无法取代从中华文化传统以及鄂伦春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出发,对作品文化内涵进行考察。但是显而易见,这些女性的身心来自自然,这些女性的情感来自自然,这些女性也必将回归自然。

小说中的女性正是因为内心深处的自然与民族的感情,所以,她们才能经受住了苦难的考验,内心深处的情感来自于对鄂温克深沉的爱,对自己身处的丛林无尽的情感,

(二)来自于鄂温克女人美丽的人性

小说中的人物,如林克、达玛拉、达西、拉吉达、瓦罗加、哈谢、妮浩等人物身上无不体现了朴素、耿直、智慧、善良与温情等人性,“深夜,希楞柱外常有风声传来。冬日的风中往往夹杂着野兽的叫声,而夏日的风中常有猫头鹰的叫声和蛙鸣。希楞柱里也有风声,风声中夹杂着母亲的呢喃,这种别的风声是母亲达玛拉制造的。母亲平素从来不叫父亲的名字,而到了深夜他们弄出了风一样响声的时刻,她总是热切地颤抖地呼唤着,林克,林克……父亲呢,他像头濒临死亡的怪兽,沉重地喘息着,让我以为他们害了重病。然而第二天早晨醒来,他们却面色红润地忙着自己的活计。”“我”和拉吉达婚礼举行之后,“晚上……紧紧拥抱在一起……他亲吻着我的一双乳房,称它们一个是他的太阳,一个是他的月亮,它们会给他带来永远的光明……”“爱情”是“大众情人”——林克、尼都、“我”、伊万、鲁尼无不追求爱情,即使是刻骨的仇恨,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的刻毒,也是因为刻骨的爱,或因为得不到的刻骨的爱,如依芙琳……正是这些女性之光使得小说通体透亮,使读者在阅读小说时能获得一种人性之美的洗礼。而这种人性之美是通过与自然的统一来体现的,那是在自然之中,对自由的向往,对无拘无束生活的一种追求.

在自然中,这些女人的情爱,这些女性的眷恋,都已经融入这样的一种自然,所以,通过整部小说中女性的命运悲欢,通过直通人性的内心,,其实这些自然就是人心的淳朴,人性的炽热,当爱情,痛苦,抉择,当丛林的变化,文明的冲击带给鄂温克民族的危机和内心的煎熬,或许,只有鄂温克女子用面对丛林和千百年温淳的人性,用自己的美丽,才能真正找到出路.

(三)来自于神秘的宗教和信仰

鄂温克人的萨满文化是一种生命哲学,是一种原始的崇拜,是尊崇自然的生命行为,这当中也就包括了男女之情和自由,鄂温克人的宗教追求的是自然而然和来去自如的自由,情来则满心沉醉、身心俱化,情去则是了无挂碍,无所束缚。

小说通篇弥漫着一种神秘的宗教色彩——山神、树神、火神、萨满等“神”充溢着全书;文中的“我”就认为“神能让河流干涸,也能让枯水横流;能让山林獐狍遍地,也能让野兽绝迹”;“母亲看着列娜骑过的驯鹿,大约想起了它的鹿仔曾代替列娜从这个世界消失了,如今列娜从它身上失踪,一定不是什么好兆头,她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可以说,小说中对神秘的萨满宗教的描述,并不是给读者宗教知识的启蒙,而是对我们的一种告诫,促使我们矫正自己的行为,转变我们的生活方式!鄂温克族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存理念,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亲近自然,重返自然,会使人类从自然中汲取力量,重归精神家园!

四、迟子建对女性命运的反思

迟子建小说中的主要女性人物行走在凡俗生活和苦难之间,表现出了一种自由和超越之美,这些女性形象寄寓了迟子建对理想化生存的思考,体现出了浓厚的禅宗旨趣,具体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在尘出尘的生命体验;自由无羁的情爱追求;泰然从容的处世态度.迟子建通过塑造了一批带有清新气息和柔美光芒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的命运,以充满爱意的、诗意化的语言展现她们丰富而细腻的精神世界,在对她笔下的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思索中,我们还是能体会到她对男权社会的隐约的批判。

张爱玲曾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她身上有着佛家的超脱的思想,迟子建也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按佛教的理论,我们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众生皆苦,唯有看破、放下才能

得到自在,大乘佛教更是提倡行普渡众生的菩萨道,在这种佛家思想的影响下,她为笔下的女性设计的解脱之路,是一种以慈悲众生的情怀来超越个人的悲剧的解脱之道。

确实,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已经成为一种无法替代的体验,额尔古纳河这块土地上的女性体验着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生命和苦难。这些女性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沉重感。这种沉重感存在在世世代代生活在森林中的女性的身上和心里,她们原本是那样自由自在,不管她们遭遇多大的自然灾害,白灾,黄灾,瘟疫,甚至人祸,她们都能扛过来,挺过去,生存或者死亡,在她们的生活里都是那么自然。只要她们生存的森林还在,她们就会世世代代地繁衍下去。她们喝桦树汁,喝驯鹿奶,她们放养驯鹿,她们狩猎,她们与熊、狼、山猫、狐狸、水狗、灰鼠相互依存,她们信各种各样的神,信萨满,她们与清风明月相伴,与流水露珠为伍,她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希楞柱,一个靠老宝,饿了可以啃桦树皮,死了架树上风葬。然而,终于有那么一天,山下来人要召她们去山下定居,她们去了又逃回来,逃回来了又被召下山去,她们的魂突然问失去了,不知该游向何处。现代文明无休无止向森林腹地进军,大肆砍伐森林,先是拖拉机,然后是汽车,接着是火车,本已逼迫得她们带着驯鹿四处迁营地找食物,她们的生活本已岌岌可危,等到山下的人们终于觉醒要保护生态,禁止狩猎时,她们的命运就无法自驾了,灾难也就真正来临了。她们不知道这究竟怎么了。她们不知道谁对谁错。她们不知道路在何方,魂归何处。我以为再说下去已属多余。那一长串沉甸甸的死亡名单,只剩下这片古老的森林依然还在深深地怀念着她们。其中老达西、达玛拉、依芙琳、玛利亚、尼都萨满、拉吉米、金得……

一系列怪异人物的那些怪异的表现其实对她们本身来说没有任何神秘可言。她们如大山般的坚韧,如岩石般的坚定和刚硬,为了爱,为了信仰,为一口气,甚至为一个脸面,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她们,能改变她们的只有自然,只有生存或死亡。她们自己也不知道她们坚定着的是什么,但她们与自然融为一体,她们身上呈现出来的无比的崇高之光就是大山与森林本身的光亮,如驯鹿,如熊,如山猫水狗,如黑白桦林,如清风流水日月星辰,如希楞柱、靠老宝、风葬。她们走了,都走了,我祈愿她们的灵魂能得以安宁,祈愿她们的血脉,她们遗存于世已为数不多的后代们能够在不久的将来重走一条和谐的回归之路,重新找回属于她们“鄂温克小道”,也让至今依然坚守在乌力楞希楞柱里的孤零零的阿贴有个祥和的结局,陪伴她的不仅仅是安草儿。

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说: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我已经嘱咐了安草儿,阿帖走的时候,一定不要埋在土里,要葬在树上,葬在风中。

总之,迟子建的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对她们悲剧命运的反思,让作品的精神层次得到提升。迟子建通过笔下的人物的人生顿悟来表达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追寻,显示出人文主义精神烛照在她们身上的光辉,使她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品位。

结语

整部小说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让人们慢慢理解了鄂温克民族的的“伤逝”故事,理解了鄂温克女性丝毫没有掩饰的哽咽的声音和泪花:人类走向工业化、城市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科技的每一次凯旋,都意味着对自然的征服,意味乡土家园的失亡。其实这不只是鄂温

克人的悲哀,而是每个人,生活在今天的每个人的悲哀——为家园的沦落与丢失。人们在叩问和寻找: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要到哪里去?生活在有卡拉OK厅、证券交易所、当铺、通宵电影院、车水马龙的城市的我们,是否应该明白,这些东西与大地上的树林、长河、青草、果实、风月、鸟呜相比,孰轻孰重。人虽不是植物,但鄂温克女性的故事让人们知道,人也有潜在的根。那是人与土地所保持的必然联系。人性就是这朴素的根须结出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林淑红。迟子建小说中对女性命运关注的表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2]王绿。迟子建小说中的女性命运[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李肖霞。女性视角下的美与忧伤——试分析《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叙事艺术[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08)

[4]孙彦峰。个性的张扬与唯美的诉说——谈迟子建笔下的女性形象[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02)

[5]李科文。女性主义视域下的迟子建创作论[D]。湖南大学2010

[6]张君。试析迟子建笔下的乡村女性世界[D]。首都师范大学2008

[7]林步艳。迟子建小说中的女性视角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8]周爱华。一曲苍凉、舒缓的挽歌——浅析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01)

[9]张香梅。迟子建笔下的乡村女性世界[D]。河南大学2011

[10]迟子建著。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

[11]刘传霞。迟子建与女性主义文学[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06)

致谢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征 中文 04本函滨海点掌成龙 [摘要]: 张爱玲是上海最时髦,最前卫的文学才女,是漂泊不定的流浪者。张爱玲的生命在不断的放逐中越来越流离,一路不断跌落,这注定张爱玲的书写是一连串被压抑的历史。张爱玲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艳异女性,描写的女性人物都生活在病态社会里,这样笔下的女体形像是丰满的,她不但丰富了女性书写体,更丰富了女性美学,是女性书写体中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 [关鍵词]: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虚无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中国女性文学,响应“个性解放”口号,多是激进而亢奋的,塑造的多是从旧的封建牢笼里脱身而出的新女性的形象,她们或追求婚姻自主,或崇尚爱情至上,或加入了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中,非常鲜明地印着那个如火如荼时代的烙印。然而在40年代低气压的上海孤岛,张爱玲为我们展现的,却是一个内囿的女性世界。与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流相比,它显得阴暗和晦涩。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们,是生活在古老中国屋檐下最普通的女性。她们历经多少世代,却一如既往地生活在她们几千年已经习惯了的挣脱不开的心牢里。她们全然没有为时代气息所掀起的骚动和憧憬。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受过新式教育,过着“新时代”的女性们享受的现代都市生活,她们各具不同时代所赋予的色彩,间或也有受过西洋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们坦然地,无所困惑地接受现代文明的馈赠,或做职业女性,交际花;或跳舞,谈西式恋爱,但是她们与左翼作家笔下新女性不同,大多只是具有“新女性”表象的旧女性。她们大都是生长于旧家庭,生活于行将破灭或已经破落的书香门第,没有新的思想,甚至丝毫没有受到当时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的影响,满脑子都还是封建主义的东西,都是深深陷在中国传统意识型态之中卑微可怜而平风庸俗的小角色。在她们的骨子里,却都惊人一致地拥有一颗女奴的灵魂,在她们身上,总一样弥漫着一种阴暗的气息,整个心态和生存状态都充满了鬼魅之气,她们仍是为男性世界所苦恼、抽泣,她们“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1],依赖男人成为她们表达自立的方式,自尊成为自卑外化的表象。刚刚过去不久的火热时代留给她们的,仅仅是生活形式上的变革。她们的意识仍被男性世界所支配和控制,仍旧只属于生活在阴暗中的女奴。正如张爱玲在《谈女人》中谈到的,“在上古时代,女人因为体力不济屈伏在男人的拳头下,几千年始终受支配,因为适应环境,养成了所谓妾妇之道。”[2]她们全被一只巨手扼制着,这只巨手来自代代相传的封建传统意识,来自女性生生世世因袭的

论贾平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2005年6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3期Jun12005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 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 on)Vol122 NO.3 论贾平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3 房文玲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本文就贾平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描写展开论述,认为在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中,其前后期女性形象的刻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展现贾平凹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及变化的分析,来揭示作家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感受与变化对其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贾平凹;女性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05)03-0127-04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贾平凹一直是作为一个特异而存在的,无论他的不合时宜还是他的独特怪异都被当作一种“贾平凹现象”。作家既注重自己独特的为文风格,又注重通过对故事和人物的搭建来表现对现实生活敏锐的洞察与透视,加上作家深厚的艺术底蕴,使得作品好读又耐读,因而多次出现“洛阳纸贵”的场景。阅读贾平凹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作家通常通过对女主人公的跌宕起伏的命运流程的刻画,凸现其性格的闪光点,展现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以及对人生意义的彻底感悟和新鲜解读。在贾平凹的前期作品中,差不多是“尽了全身去抒写女子的”(穆涛语),这些女子或美在诗意、或美在良善、或美在妖娆、或美在不可言传,作者仰视之如天上的星月一般,但从《废都》开始作家的态度有了显著的变化。在《废都》中,“庄之蝶成了神,对待女人犹如大佛顶施恩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1]。在其后创作中那种淳朴美丽的女性已不再复现,代之的是那些展示了复杂的“丑陋”的女性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展现贾平凹的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的特点及变化的分析,来揭示作家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感受与变化对其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所产生的影响。 一、神化母爱的女性偶像 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有关女神的传说和偶像比比皆是。中国就有女娲造人的神话,法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出土了许多原始的女性偶像。这种神化母爱的圣母文化传统在中国虽然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却在心理深层制约着中国人的审美心态以及中国人对女性“美”的定义,更制导了那些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的潜在创作。 进入父系社会,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女性的话语权随即丧失。尽管中国宗法文化对女性自然天性有过太多的束缚和压抑,传统文化中母性对男子的滋养影响和男权对女性的设计规范的双重作用下,仍生发了中国文化审美的女神化倾向,“原始女性崇拜遗存与中古男性意识的弱化共同造就了中国封建时代后期阴盛阳衰的性格走势,所以,男性对女性的要求更强调其救助性和依赖性,即母性。换句话说,中国传统女性无论她是什么角色,都必须带有母性倾向”[2]。二十世纪虽然经历了多次文学运动的呼唤或许改变了人们对女性审美的态度,但对女神的塑造和向往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美国学者卡罗?吉里根在《男性生命周期的女性》一文中谈到:“在男性的生命周期中,女性形象和地位是哺育者、抚养人、照看者、贤内助、人际关系协调人”。这类女神形象在现当代文学中屡见不鲜,她们有时是纯洁、善良的象征,如沈从文《边城》中的苗族姑娘翠翠,鲜明地突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女神柔美的特征。有时是生殖与性的代言人,并在生活中合理地演变,成为母性权利的承载者和实施人,莫言的红高粱系列中“我奶奶”的形象,便是这种高涨的生命力的最好见证。 这两种女性形象在贾平凹的作品中都有描摹刻画,他的早期作品《满月儿》中的满儿和月儿,充满纯真温情和山野芳香,它的价 721 3[收稿日期]2004-10-05  [作者简介]房文玲(19781-),安徽安庆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迟子建的散文作品

迟子建的散文作品 迟子建 散文 的特点在于生活化,文笔细腻,情感真实。善于描绘自然风光,也擅长刻画 人物和叙述事件,能够把一些生活小事描写得细腻感人,或者发人深省,表达出 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迟子建的散文作品, 希望对您有所 帮助! 散文一:雪山的长夜 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 以往赏夜景, 都不是在冬季。 春夜, 我曾望过被月光朗照得荧光闪闪的春水; 夏夜,我望过一叠又一叠的青山在暗夜中呈现的黝蓝的剪影;秋夜,曾见过河岸 的柳树在月光中被风吹得狂舞的姿态。只有冬季,我记不起在夜晚看过风景。也 难怪,春夏秋三季,窗户能够打开,所以春夜望春水时,能听见鸟的呜叫:夏夜 看青山的剪影时,能闻到堤坝下盛开的野花的芳香;秋夜看风中的柳树时,发丝 能直接感受到月光的爱抚, 那月光仿佛要做我的一绺头发, 从我的头顶倾泻而下, 柔顺光亮极了。 而到了寒风刺骨的冬季, 窗口就像哑巴一样暮气沉沉地紧闲着嘴, 窗外除了低沉的云气和白茫茫的雪之外,似乎就再没什么可看的了了。 雪山东侧的那簇灯火先自消失了。 是凌晨一时许了, 想必挖沙人已停止了夜 战,歇息去了,而南侧的那簇灯火仍如白莲一样盛开着。我盯着那灯火,就像注 视着挚爱的人的眼睛一样, 以往归乡, 我在小路上散步总是有爱人陪伴。 夏季时, 我走着走着要停下脚步, 不是发现野粟子了, 就是被姹紫嫣红的野花给吸引住了。 我采了野果, 会立刻丢进嘴里。 爱人笑我、 是个“野丫头”。 有时蚊子闹得凶狂, 我就顺手在路边折一根柳枝,用它驱赶蚊子。而折柳枝时,手指会弥漫着柳枝碧 绿而清香的汁液。那时我觉得所有的风景都是那么优美.恬静,给人一种甜蜜、 温馨的感觉。可自从爱人因车祸而永久地离开了我,我再望风景时,那种温暖和 诗意的感觉已荡然无存。 当我孤独一人走在小路上时, 我是多么想问一问故乡的 路啊: 你为什么不动声色地化成了一条绳索, 在我毫无知觉的时候扼住了他的咽 喉?你为什么在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候化成了一支毒剑, 射中了我爱人的那颗年轻 的心?青山不语,河水亦无言,大自然容颜依旧,只是我的心已苍凉如秋水。以 往我是多么贪恋于窗外的好山好水,可我现在似乎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很庆幸在这个失眠的冬夜里,又能坦然面对窗外的风景了。凌晨两点多,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把她的生活经历经过酝酿加上她独特的观察力升华成一部部旷世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出华美的乐章。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可悲或可恨或可怜,本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 象进行社会反思。 读张爱玲的任何一篇小说,我都可以理解为何说她不是一名普通的女子。她用漫不经心的笔触刻画出一个个或含泪或泣血或可怜或可恨的女性形象;她用瘦弱的指尖轻轻挑起千年来蒙在家庭、婚姻、爱情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就让人看到触目惊心的真实,她把笔端伸向上帝看不到的地方,伸向太阳照不到的黑暗的角落;让那些华美袍上的虱子赤裸裸的暴露给世人面前。 一个个可悲的女性,一个个吃人的女性,一个个可怜的女性活灵活现的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为她们颤动,让读者为她们伤悲。因此张爱玲小说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她所反映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特征;不在于她的语言有多华丽;而仅仅在于她所刻画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与大多数作家所描写的女性有太大的差别,她们以独特悲凉和屈辱震撼着读者,张爱玲也因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坛上折射出熠熠光辉。 一、人物形象具有的自传色彩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① 我们先来看一下她的出身:祖父是清朝的大臣,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外公则是天津提督,可谓是出身显赫,属于贵族后裔了;但张

爱玲出生时已经是家道中落,父亲吸烟土、逛妓院、养姨太太,幼时的张爱玲生活在父母的争吵中,直至父母离婚。张爱玲幼时没有家庭的温暖,封建大家庭中的尔虞我诈,在她内心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在创作中一举成名,在文坛上响当当,但是张爱玲的婚姻如同她的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是不幸福的。一九九四年在张爱玲创作的顶峰时期,她与汪伪宣传部次长,伪《中华日报》总主笔胡兰成签订婚约,但这次婚姻让张爱玲受到很大打击,因为它只维持两年。晚年的张爱玲孤独落莫生活着,最终客死异乡。纵观张爱玲的众多著作,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她悲观敏感独特的性格,作品中的男性大多玩世不恭,抽鸦片,逛窑子;作品中的女性无一不是以悲剧结束,这不能不说是由她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影响的,“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 ②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 她的作品大多以沪港两地为背景,事实上张爱玲是出生在上海的,又长期生活在香港。读书期间,她亲身经历了港岛被围,抵抗及沦陷的全过程。而她在《倾城之恋》中描写“炮火却逐渐猛烈了,邻近的高射炮成为飞机汪意的焦点,飞机营营的在顶上盘旋~~~”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写出当时战争的真实与紧张。 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经发表,就引起读者的哄动,书中的女性葛薇龙是一个寄居在姑妈家被诱惑而论为交际花的女性。无独有偶,张爱玲也因战争而中断学业,因此同她姑母住在一幢西式公寓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很多女性是家道中落的名门淑女,而张爱玲用不厌其繁的笔墨描写了大家族的种种陈设丫头佣人及大家族的

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

纵观贾平凹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基本上都围绕一个总的思想原则:那就就是融传统于现代,这其实正就是文化寻根的基本精神。有人总结,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文化追寻上瞧,大体经历了文化与谐——文化错位——文化崩溃——文化建构几个大的段落,并且其间相互交叉、渗透。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贾平凹早期的创作,比如《商州初录》、《天狗》等表现了美好人情的文化与谐,而《古堡》、《浮躁》等则表现了文化错位的危机,到《废都》、《白夜》则达到了文化崩溃的边沿,到《高老庄》则逐渐出现文化建构的希望,而《秦腔》则应该就是文化追寻的集大成之作,既表现了文化错位、文化崩溃的危机,又给人以必须文化重建的警示。 一、“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对现实生活的实录 以《浮躁》为界,贾平凹早期的作品无论怎么虚构,都基本上沿着现实生活的轨迹,或者说就是本着对现实生活实录的精神去虚构。《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基本上就是反映改革意识的小说,比较写实。中篇《天狗》表现了民间伦理道德对人性的约束,也展示了商州民间美好的人性人情。小说结构严谨,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腻传神,文笔典雅凝练,曾受到台湾作家三毛的高度评价,堪称贾平凹中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中篇《古堡》主要反映了民间普遍的嫉妒心理,村里人不能瞧到别人碗里的粥比自己的稠,而就是希望别人碗里的粥与自己的一样稀。于就是,一幕因嫉妒引发的悲剧上演。小说中略显突兀的就是,作者借道士之口大段引用了古奥的《道德经》及《史记·商鞅列传》,使通俗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明显的传统文化气息,这大概源于作者强烈的文人趣味。 《浮躁》就是贾平凹80年代具有恢弘气势与总结意味的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金狗就是一个新式农民,她正直善良、勇于开拓、头脑灵活,有参军经历,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与文学才华。她身上有一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正直勇敢气质。她嫉恶如仇,为了搬倒官僚腐败势力,不顾个人得失与安危,与小水、石华、雷大空等人联合演绎了一场民告官的“当代传奇”。金狗经历的遭遇与生活的环境,几乎就是80年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金狗身上闪烁的理想主义光芒或许只有80年代的小说中才常见,到九十年代以后,类似的“当代英雄”就大大减少了。而雷大空的形象则为后来很多小说塑造类似形象(如《高老庄》中的蔡老黑、《四十一炮》中的兰老大、《兄弟》中的李光头等)开了先河。《浮躁》集当代社会的风云变化、商州民间的丰富文化及金狗与小水、英英、石华等

叛逃_抗争和困守_解读古龙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2005年12月社科纵横Dec,2005 总第20卷第6期SOCIAL SCIENCES RE VIE W VOL.20NO.6 叛逃、抗争和困守 )))解读古龙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李军辉 (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内容摘要>古龙作品在塑造一大批义薄云天的侠士和浪子的同时,也塑造了一大批惊世骇俗的女性群体,她们在男权社会的挤压下,或是无路的叛逃者,或是失败的抗争者,或是执着的固守者,她们永远走不出命定的悲剧,从而成为了一群无法安顿灵魂的女人。 =关键词>叛逃抗争固守古龙作品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05)06-0149-02 卓尔特立的古龙,其小说能在众多的新派武侠小说中异军突起,自成一家并广为流传,是与他独特的创作手法分不开的,他本着/求新、求变、求突破0的宗旨,对于人性给予了特有的关注和描绘,将写人、写人的命运、人的情感与性格这一文学命题应用到武侠小说中来,从而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创造了大量的义薄云天的侠士和浪子。然而,对于女性,古龙将其定位于风云变幻的武侠世界的点缀,是风流侠客的陪衬。从古龙作品中众多女性形象中,我们读出了女性自卑自贱与被塑造被书写的人生大悲剧。本文以此为突破口,走进古龙笔下五彩斑斓的女性世界,来破译其精心塑造的女性群体。 一 在古龙构筑的女性群体中,出现了以石观音和水母阴姬为代表的社会叛逃者,她们的存在体现了女性对男权社会彻底的决裂和对于女性自身的特殊关照。她们有着超越常人的能力和手段,并营造了一个个拒绝男性入内的纯本体空间,对自己和同性的迷恋寄托着所有的情和欲。她们把目光完全从男性身上挪开,带着欣赏、爱慕,甚至贪婪,凝注于女性本身。5楚留香传奇6中的石观音有着疯狂的自恋情结,一开始她只是一个很普通很正常的寻爱女子,但在历经挫折之后,她便不再相信男女之间会有真爱的存在。在寻爱而不得的情况下,她只能逃避到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在一个女性自我命名、自我指涉的世界中,骄傲而狂放地关注着自我。正如楚留香所说:/你一辈子都想找一个你能爱上的人,到头来你爱上了你自己。01她把对自己的爱与欣赏寄托在一面华贵无比的镜子上面,沉浸在自我的镜象之中,感受着生命的自在自为和完美无缺。她对镜子诉说着所有的喜怒哀乐、荣辱得失,在目光的抚慰中,感受着满足和快乐。在石观音看来,每一个男人都戴着一幅虚伪的面具,/所有的男人都叫我恶心0o,女人一旦陷入男性社会便失去自我,只有逃离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在属于自我的领域内,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一切的男性闯入者都是无谓的看客而已,他们不会也不可能真正进入她的世界,这个世界只有/我0和/镜子0的存在。镜子是石观音,)生爱恋的承受者,也是她最大的秘密和隐痛。所以楚留香在和她决斗中,就很机智地击碎了那面镜子。/镜子里的人被击碎,镜子外的石观音也像是受了重重一击,整个人都怔住了。0?就在她发怔的瞬间,楚留香出手击败了她。因为石观音不明白碎掉的到底是镜子,还是自己。她精心营造小心呵护着的纯粹的自己竟在顷刻之间归于毁灭。她不得不以服毒自杀的方式表达对男权社会近乎偏执的逃离和更为彻底的背叛。这是她走向绝对自我的最高形式。换个角度讲,楚留香毁掉了一个病态的爱着自己的石观音,却在无意中完成了一个绝对女性的神话。而对于水母阴姬这个不可一世的神水宫的宫主,在小说中,被古龙这样定义:/她本就是个不正常的女人,她的情欲是畸形的,她讨厌男人却将情欲在女人身上发泄。0?似乎在水母阴姬从未想过为什么要逃避男人的时候,她已经开始了她叛逃的旅程,她对于男子也没有什么失望与仇恨,有的只是天生的讨厌与不屑,而对于女性的欣赏和爱恋似乎也是与生俱来的。为了实现与男权社会的隔离,她建造了一个不许男子入内的完全属于女性的领地)))神水宫。这个被外界看成是圣洁得不可侵犯的神坛,其实只是水母阴姬为自己营造的伊甸园,这实在是对道貌岸然的男权世界的挑衅和讽刺。水母阴姬不在乎外部社会是否认可,只追求自己的内在世界,在一个纯粹女性的空间,与同性为伴,在女性对女性的张扬和体味中,品尝着挑衅后的欢乐和宁静,唯如此,生命之美才能完全释放。然而,为男权立书的作者古龙并没有给她一个真正的女性领地,既然这个世界为男权主宰,那么一切都不可能脱离这一主宰,于是水母阴姬不经意爱上了一直男扮女装的/雄娘子0,当她发现/娘子0变成了/夫君0时,一切都已无可挽回,她的生命里从此多了一份对男子的牵挂。虽然,多少年来她不想面对却不得不面对,她倾其一生所设计的女性世界也变得不再纯粹,而归于破碎。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男权文化支撑起的古龙世界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绝对的女性空间,对叛逃前景的展望和追求在男权的阴影之下化为乌有,而女性永远也走不出命定的悲剧。但是她们对男性世界的叛逃从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武侠小说中女性最终成为男主人公的奖品的形象轨迹的回避,显示出女性生命状态的多样和复杂。但这也以一种阅读障碍成为大多数读者不喜欢她们的根本原因。为此,她们也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 二 古龙说:/女人,她可以是人,可以是神,也可以是兽。0而在其小说中,女性更多地接近于兽,兽性大于人性是此类女性的共同特征。他们有着超越一般男性的表现欲、权利欲、性欲,并为自己种种欲望的实现而不择手段,谈笑之中,把一切的道德约束、男权法则消解为零,在极度的放荡不羁中张扬着自我,膨胀着欲望。在男权压抑和仇恨的壁垒中以各种令人咋舌甚至引以为耻的方式争取个人生存空间,实现自我存在价值,在实现对男性世界的大抗争之后,品尝着生命的大欢乐。然而,固有的男权屏障无法撤除,女性的 149

琼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

浅论琼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周莉班级:10级汉语言文学12班学号:1225 [摘要]:琼瑶是台湾著名的女作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她的作品便风靡了两岸,并部部都经改编拍成凄美的电影或电视剧。她的作品以爱情为主,同时也塑造了众多不凡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琼瑶女性美丽大方悲剧深情 台湾女作家琼瑶笔下的小说世界是现实生活一个奇幻的影子,寄托着作者对理想人性的向往和追求。其小说中的女性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色彩,传达出作者对高尚人格的赞赏与肯定。同时,这些女性人物身上又或多或少地呈现出琼瑶自己的个性特征。甚至可以说,她们是这位富有古典主义气质的女作家的化身。一.古典美丽 纵观琼瑶笔下的女性人物,大多兼有古典与浪漫的个性气质,她们又都遭遇了诸多的不幸,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她们没有退缩,也没有害怕,而是表现出坚强的人格力量。然而,悲剧命运总不会轻易放过这些美丽善良的女性,或让她们伤痕累累,或让她们孤独终生,给读者留下一声声沉重的叹息。而这些女性绝大部分都外表美丽,才华横溢,符合传统道德思想观和审美观。同时,她们又敢于冲破封建道德伦理的束缚,在爱情的驱使下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唱出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爱情赞歌。《人在天涯》中的高忆华,便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她虽生在异国,却又有着中国姑娘特有的美“黑色的,像四段般光亮的长发,中间分开,从面颊两旁自然的披泄了下来,垂在肩上,一对温柔沉静的笑意盈盈的眸子”。“最特殊的他还是她浑身上下带着的那抹恬静与温婉的气质”,这种气质也是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标准的。 琼瑶笔下的女子几乎都是美丽的。她们可以是长发飘拂,轻灵如梦,不言不语,安静得如一幅水墨画,却在不经意间吸引了人们视线的女子;她们也可以是顶着一头乱糟糟的短发,声音响亮,眼眸闪亮得耀眼的靓丽女子。也有的时候,她并不直接描写女子的美貌,但从那些女子的举手投足、浅颦轻笑、机智聪慧中,或仅仅是从她们的名字中,便足以让你感觉到这些女子一定拥有着美丽的外表。在琼瑶的笔下,那些女子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还拥有着最为美丽的灵魂和人格。她们是骄傲的。这种骄傲是人格上的一种骄傲。如197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秋歌》中,棚户之女芷筠与富商之子殷超凡相爱至深。但贫富的悬殊,使殷父百般阻拦,妄图以50万重金买断。芷筠却不为所动。 二.深情浪漫 琼瑶笔下的女性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更是兼具着新时代女性的浪漫气息。即使是在封建社会,她们也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不顾一切的追求幸福爱情。对琼瑶笔下的女子来说,爱是拥有对方的一切和让对方拥有自己的一切;反过来,她们的爱又是放弃,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包括放弃自己。当她们失去爱人,或者失去她们所爱的人的爱时,最有可能选择的,便是封闭自己,如《聚散两依依》中的贺盼云,在丈夫去世之后,黑色成了她所有的色调,她不笑,不多说话,将自己关在了一个安静沉默的世界里,自己走不出去,也不让别人走进来。又如《失火天堂》中的许曼婷,她出生在名门望族,却没有一丝一毫的门第观念,她爱上了一个下人的儿子,在遭到封建家庭的极力反对之后,毅然决然的同自己心爱的人出走,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

MOUNTAIN FLOWERS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写作都是女权主义的,但许多女性主义文本反映了女权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在文学批评界,传统的文学批评因为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普遍性的阐述而受到攻击。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经典作品表达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种真理不受性别等世俗问题的影响。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拒绝承认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推崇男性价值观和利益,从而使得男性偏见制度化和机构化,女性主义者因此必须提高女性对于性压迫这一事实的觉悟。这一时期的开拓性文学批评作品《性政治》选用了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的依据,披露了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文化产物中的性别偏见和性暴力,解构了经典文学作品中被贬损的女性角色塑造。女权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第二次浪潮中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揭露文学作品中父权偏见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版那些被湮没被遗忘的女性作家及作品,以及对于女性生活、创造力、风格、体裁、主题、形象等性质的重新定义。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一种抵抗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认同文本中压迫女性的性别偏见的,并且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拒绝与自己的压迫者合作的女性读者。这种观点在朱迪丝?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的作品《抗拒性读者》(The Resisting Reader,1976)中得到极为充分的表达。 女性主义质询在人类社会中,妇女为什么总是扮演从属于男性的角色。它关注在历史中妇女的生活是怎样变化的,探讨女性的经验与男性的有什么不同,不管是作为一种实质性的本体论或者心理差异的结果,还是作为历史印迹和社会结构的结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女性创作的文学是怎样表达或表现女性生活与体验的特点的。它也研究男性主宰的法则,以了解男性是怎样运用文化来推进他们对女性的主宰的。 从总体上讲,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至少在英美发展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力量。照玛丽?伊格尔顿(Mary Eagleton)的说法,弗吉妮娅?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当代女性主义论争开创之母”,她宣布了许多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她本人也成了某些论争展开的场地;伍尔夫的两个关键文本对女性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1929)和《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 1938)。她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物质上的不利,第一本书集中讨论女性文学生产的历史与社会语境;而第二本则讨论男性权力与职业(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之间的关系。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她还争论说,女性写作理应发掘女性经验,而不应该只是对两性经验的比较和对照。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探讨女性写作传统可能性的一个早期宣言。伍尔夫对女性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她认识到性别、身份是一种社会建构,能够受到挑战和发生形变。她拒绝“女性主义”意识,要求自己的女性性(femi-ninity)处于无意识状态:“像女人那样写,但是像一个忘记自己是女人的一个女人”(伍尔夫),她挪用了布鲁姆伯里文人圈子里“双 性同体”(androgyny)的性伦理,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与“女性的”自我消灭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在这一点上,一些女性主义批评家,特别是伊莱恩?肖沃尔特认为伍尔夫在两性冲突中采取了一种被动的撤退立场,但托里尔?莫娃(Toril Moi)则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她认为这是伍尔夫的一种策略。莫娃借取了克里斯蒂娃把女性主义与先锋派写作结合在一起的观点,提出伍尔夫的兴趣并不在男性与女性写作的平衡上,而在固定的性别身份的彻底移置上,她在自己的现代主义小说中打散了那些固定的观点,从而拆解了本质主义的性别观。 莫娃争论说,伍尔夫反对的只是那种颠倒了大男子沙文主义的女性主义,她对女性写作的独特性有十分清醒的意识。她认为,女性写的之所以与男性写的不同,并不是因为她们在心理上与男人不同,而是因为她们在社会地位上与男人不同。因此,她要写作女性经验的意图就是要发现描写女性生活受到限制的语言表达形式,她相信,当女性最终获得了与男性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之后,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了。 照哈姆(Maggie Humm)的说法,波伏娃及其《第二性》则成为“第一潮”女性主义的终结。《第二性》显然充塞着第一潮阶段的“物质主义”,但它也认识到两性之间在利益上有广大的不同,并严厉抨击男人在生理、心理与经济上对女人的歧视,从而召示了第二潮女性主义的到来。 此书极为清晰地确立了现代女性主义的根本问题。当一个女人试图界定自己时,她开始时一定说“我是一个女人”;而没有一个男人会说“我是一个男人”。这一事实揭示在“男性的”(masculine)与“女性的”(feminine)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不对称:男人界定的是人,而不是女人,这种不平衡可以追溯到《旧约》。女人散布在男人中间,没有自己单独的历史,没有自然的团结;她们也不像其他受压迫团体那样结合在一起。女人被铆进了一种与男人不平衡的关系中:他是“一个人”,而她只是这个人的“他者”。男人的主宰巩固了一种屈从的意识形态气候:立法者、牧师、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竭力说明,女人的从属地位是上天的意志,对人世是有利的。按照伍尔夫的说法,女人作为“他者”的假定被女人自己进一步内化了。 波伏娃的著作仔细辨析了性(sex)与性别(gender)的差异,而且看出了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波伏娃)。正是与生理学、心理学、生殖、经济等相关的阐释系统建构了那“另一个人”(男性)的在场。波伏娃对“是一个女性”(being a female)与“被建构成‘一个女人’”(being constructed as‘a woman’)作了重要区分,由此她能够在女人只要求打破她们的客观化处境时彻底摧毁父权制。与其他“第一潮”女性主义者一样,波伏娃要求摆脱生理差异获得自由,她也同样不信任“女性性”,这样她也就与一些当代女性主义者划清了界限,后者更多地强调女性身体与无意识的重要性。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李丽琴 154

贾平凹论文 518

江西师范大学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论贾平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On the female images in jia pingwa’s works 姓名: 学号:0605010290 届别:2010届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冯昊 完成时间:2010年4月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引言 (3) 一、贾平凹笔下女性的归类 (4) (一)美丽圣洁的女神 (4) (二)固守传统的女性 (4) (三)都市文明下的女性 (5) 二、贾平凹笔下女性的通性 (6) (一)美丽 (7) (二)痴情 (7) (三)坚忍 (8) (四)善良 (9) 三、贾平凹笔下女性的缺憾 (9) (一)对女性的理想化 (9) (二)解构女性悲剧 (10)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论贾平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贾平凹,中国当代史上的一位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他创作了很多富有叛逆性和创造性的作品,在他构建的一个个乌托邦世界里,都离不开一个个的女性描写。一个个子虚乌有的女性都是复杂的,包括她们的形体和灵魂。 在贾平凹作品中,写的多是一些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女性。她们美丽善良,孝顺温柔,坚忍……可以说她们汇聚了中国传统妇女的一切优秀品质。但她们往往没有好的结局,往往会受到感情的伤害。作者多从男性角度出发,以男性的视野来描写女性。这多表现了其男权主义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带有浓厚的男权意识。这使他笔下的女性缺乏个人人格,没有独立的精神品质。所以说这也是作者笔下女性形象的缺憾。 关键词:贾平凹,女性形象,感情,缺憾

On the female images i n jia pingwa’s works Abstract: Jia Ping-wa, China's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a literary people and literary genius. He created a lot of highly rebellious and creative works, built one by one in his utopia world, are inseparable from a description of a woman. Non-existent one by one female are complex, including their physical and soul. In the Jia Pingwa works, mostly written by some of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Chinese women. They are beautiful and kind, gentle and filial piety, perseverance ... ... can say that they brought together all the traditional qualities of women. But they are often not a good outcome is often hurt from their feelings.The writer from the male point of view, to describe the male-female perspective. This is more the performance of its masculinist aesthetics and values, with a strong sense of male power. This makes his characters, the lack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 there is no spirit of independence.So this is depicted by the image of women defect. Keywords:Jia ping-wa;female images; feelings ;regret

【开题报告】人生的不同路向—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的人物形象分析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人生的不同路向—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的人物形象分析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就目前来说,有关武侠小说的研究不算少数,再次之前曾有几次热潮。比如在1987年底在香港举行的学术层次较高的首届“国际中国武侠小说研讨会‘即是一例,而《文艺报》也于1988年载文评价大陆近年来的武侠小说创作。到2000以后尤其是2003,2004,2005这三年之间关于金庸的论文研究是逐年稳步上升的,而古龙小说的研究相对不温不火。 虽然有关古龙小说的研究不算少数。但整个研究的方向多是一个很宽的范畴,比如说存在主意思想的对其创作的影响就有,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小琪的《存在主义视野中的新武侠小说》,也有余晓栋的《存在主义思想对古龙武侠小说创作的影响》发于《理论与创作》的第127期上。也有从各个角度比较金庸古龙小说异同的,包括从个体生命意识与集体生命意识方面的比较,钱群芳《个体生命与集体意识—从人性角度看金庸古龙小说的异同》武功招式描写方面的比较,等,以及关于他们师承方面的探究,有加拿大学者冯湘湘的《古龙“偷师”柴田练三郎?》。以及关于男权意识在他们小说中的表现,就有彭红卫《男权的狂想与没落——论金庸,古龙小说中的男权意识》。还有关于古龙大环境下的求新求变,创作方法小说特征上,以及其关于人性探究的问题,发于《当代文学》刊物上的宋祖建《古龙作品中的人性论》,而其中具体的文学形象分析是少之又少的。只是穿差在其中做分析,应该说基本上的关于古龙作品的分析引述人物分析上的都会引用到《多情剑客无情剑》当中的小李飞刀李寻欢的形象。当初曾引起轰动的小李飞刀李寻欢,以及当中的另一位主人公阿飞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都没能有深入的研究。这个事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关于《多情剑客无情剑》这部古龙走向鼎盛时期的小说,他总会在各个研究古龙小说的论文中多有提及,有从表现伟大友情角度来解读的,这穿插于钱素芳《个体生命与集体意识——从人性的角度看金庸和古龙小说的异同》,以及宋祖建《古龙作品中的人性论》,马俊《试析古龙作品中的“大丈夫”人格理想》;也有在余晓栋《存在主义思想对古龙武侠小说创作的影响》论文中,借此来例证古龙在创作上表现荒谬性以及对荒谬性的对抗的表现。也有从反武倾向解读《多情剑客无情剑》,刘贤汉的《古龙武侠小说散论》就是一例。还有从人性方面的表现欲,权欲的解读,虽然在宋祖建《古龙作品中的人性论》中以上组要通过林仙儿这个人物形象来佐证,但是我们也能从一些细微的地方来看出其实李寻欢的身上亦有此等表现,这是值得升入挖掘的。还有一个大多人比较认可的观点是《多情剑客无情剑》里的两个主人公李寻欢与阿飞其实就是一种父子之间关系的表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摘要】香港言情小说家亦舒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主要是因为她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她在女性命运上的独特思考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女性的婚恋观念、女性的坚强自立、女性的金钱观念及女性的内心寂寞四个方面来分析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并探讨亦舒小说揭示现代香港女性的精神心理特点,及对现代女性的深切关怀和思考。 【关键词】言情小说;生命体验;女性形象;女性命运;思考 亦舒是一个天才女作家,她自六七十年代开始写作,“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其时琼瑶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亦舒的言情小说则以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阅读其文章成为一种潮流,与金庸的武侠、其兄倪匡的科幻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亦舒是一个多才的言情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有《我的前半生》、《喜宝》、《流金岁月》、《圆舞》、《她比烟花寂寞》、《石榴图》《我们不是天使》《镜花缘》、《胭脂》、《香雪海》等二十多部。其作品基本上都是婚恋故事,题材比较狭窄,但其中的女性却是非常精彩的。生活上独立自主,最后急流勇退的唐晶,不把婚姻看做女性人生归宿,选择独身的杨之俊,美丽如玫瑰内心却寂寞无比的玫瑰、被丈夫抛弃后迅速坚强起来的子君,还有姚晶、徐佐子、马莉、承钰……这样一个个焕发时代女性的形象,在亦舒笔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将她们置于社会这样一个大潮流之中,置于充满竞争的现代都市——香港。其作品主要描写的是现代女性在现代都市中的婚恋、工作、生活,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是内心坚强、个性独立、有明确的金钱观念和婚恋观念、内心充满寂寞的特点。所以说,她的作品不仅仅限制于言情这样的婚恋的小说,其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言情小说所具有的价值。本文即将从现代都市女性的这些特点,来探讨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进而深入研究她对笔下女性形象的影响以及她在女性问题上的独特思考。(注:本论文主要参见陈武英《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观点) 一、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 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大都以坚强独立、自尊自爱而独树一帜。她们的独立,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独立,更重要的是她们人格的独立。她们完全区别于传统社会中在物质、精神方面永远处于从属的、被压迫地位的女性形象,而是根据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走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7届邢文霞 内容提要:迟子建的小说以中国东北边疆北极村一带的地域文化为背景,小说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用唯美的眼光和笔调展现和审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命运。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迟子建作品的内容题材有所改变,很多作品涉猎到都市生活,并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对比中赞美农村的自由、纯美,在生活的画卷中艺术地展现生活的细琐和平凡。迟子建小说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有超越。 关键词:迟子建乡土艺术特色转变 Abstract: Chi zijian’s novels are based on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Arctic village in northeast of China. The novels are imbued with local color. The author showed and looked at all sorts of most ordinary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fates from an aesthetic standingpoint and in a popular style. From the mid-1990s,Chi zijian’s topics of works had been changed. Many works were touched upon the city life and praised rural freedom, purity and beauty through contracting urban civilization with rural culture. The novels showed trivial matters and ordinary life artistically. Based on the old works ,Chi zijian’s novels are developing. They are surpassing in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i zijian Nativ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Change 引言 在当代文坛上,迟子建无疑是位独具风格的女作家。她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曾在大兴安岭师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