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震波的基本特征解析

合集下载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
6.整体来说,本次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教学设计,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震的成因、作用过程、地震波传播特点以及防震减灾措施。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地震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过程:理解地壳运动、断层活动等地震成因,以及地震发生时的作用过程。
(4)地震灾害的严重性与影响:了解地震灾害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地震灾害的严重性。
(5)震前预兆的认识与防震减灾措施:掌握地震预兆的类型,了解防震减灾措施的重要性。
举例:在讲解地震波传播特点时,可以通过实验、动画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P波和S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的差异。
4.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较强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成果分享时,部分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晰。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提高他们的表述水平。
5.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程度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计划在课后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
2.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论掌握方面较为吃力,尤其是地震波传播规律和地震成因的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讲解与实例的结合,用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难点。

地震勘探原理第2章地震信号频谱分析课件

地震勘探原理第2章地震信号频谱分析课件
掌握干扰波出现的规律,在野外采集时选择仪器上合适的滤 波档,将其拒之门外。在室内处理时,有针对性地设计滤波 器,将其滤除,提高信噪比s/n。
三、采样定理和假频问题
1、采样定理
若采样频率为fs时,信号频率为f,则满足这样的条 件,即当采样频率fs大于信号频率f的2倍时,采集到的 离散信号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连续信号。
20
a
10
第二节 傅立叶展式的重要性质
四、时延定理
设τ是一个实值常量,而
则有 u(t) S()
u(t ) S ( )e jt
五、褶积定理
u1 (t) S1 () u2 (t) S2 ()
则有
u1(t) *u2 (t) S1() S2 ()
其中,褶积定义为:
u1 (t) * u2 (t) u1 ( )u2 (t )d
若输入信号和相应的频谱为:
x(t) X ()
系统的时间响应和频率响应为: h(t) H ()
通过系统后输出信号和相应的频谱为:
y(t) Y ()
则有
y(t) x(t) h(t)
Y () X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H ()
19
第三节 地震波频谱的特征和应用
五、频率滤波参数的选择
有效波与干扰波频谱不重叠时,滤波器中心频率应与 有效波主频相同; 通频带越窄,选择性越好,但分辨能力降低,只适用 于厚层的研究,反之亦成立; 地层变深,地震波主频降低,因此应采取时变滤波器; 应首先对地震资料进行频谱分析,做频率扫描,了解 有效波和干扰波的频谱规律,通过试验选取合适的滤 波器。
1
信号的合成和分解
• 一个复杂的信号可以分解成不同 频率的正弦信号。
• 不是所有的信号都可以分解(哪 怕无限多个)简谐振动的。数学 上确立了确切的条件,即狄利克 莱(Dirichlet)条件。

新湘教版(2019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新湘教版(2019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 900千米处
2.该地可能位于( )
A.四川盆地 B.青藏高原
C.南极点
D.太平洋
解析: 第1题,图中地震波传播速度开始明显增加的深度为5千米左
右,所以莫霍面大约位于5千米处。第2题,由莫霍面深度为5千米,得
出该地应该位于地壳较薄的海洋上。
1.大气圈 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
意义: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组成: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分类:海洋水、陆地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2.水圈
大气水和生物水 意义: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自主预习
自我检测
3.生物圈 (1)组成: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分布: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3)意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思考讨论地球内部圈层有明确的分界面,外部圈层是否也有? 提示: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没有明确的分界面。如 生物圈渗透于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中,而组成水圈的水有陆地水, 也有大气水等。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地球的内部圈层 问题探究 材料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结合材料探究: (1)图中A、B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A、B分别是 哪种地震波?为什么? 提示:A为横波,B为纵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 从图中可以看出,A传播速度慢,B传播速度快。 (2)图中的D、F分别是哪个界面?地震波在穿过这两个界面时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D为莫霍面,F为古登堡面。 地震波在穿过莫霍面后,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地 震波在通过古登堡面后,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突然变化,说明其上下 层的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状态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这两个面可 以作为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高中地理 互动课堂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中图版

高中地理 互动课堂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中图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疏导引导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就像通过X光或B超等先进手段,人们才能了解身体内部情况一样,到目前为止,人类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1。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其传播速度及所能通过的物质不同。

分类特点所经物质状态传播速度共同点地震波纵波固体、液体、气体较快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横波固体较慢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的深度及地震波速变化比较表不连续面地下深度波速变化莫霍界面33千米处(大陆部分)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 2 900千米处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 ,S波完全消失3.地球内部圈层(1)地壳、地幔和地核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同心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如下表: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千米)组成物质特征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平均172900岩石①固体外壳;②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幔上地幔铁镁的硅酸盐类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②温度、压力密度增大下地幔地核外核铁、镍呈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地球的内部圈层部分,其厚度比地壳要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

大气圈大气圈指环绕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其下部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上部边界在高空2 000—3 000千米处。

(1)低层大气的成分组成成分作用干洁空气氧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氧化作用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有减弱氧化的作用氩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吸收长波辐射,有“温室效应”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影响大气温度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吸收与放出长波辐射,输送潜热,有“保温效应”固体杂质形成降水中的凝结核;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影响大气质量(2)大气的垂直分布分层高度范围主要特点特点成因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米,温度平均下降0。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含解析)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原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核心素养定位1.结合地震波曲线图,认识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综合思维)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

(区域认知)3.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方向平行的波。

形象记忆法:地球内部圈层类似于鸡蛋壳(地壳)、鸡蛋清(地幔)、鸡蛋黄(地核)思考1当某处发生地震时,附近有明显震感的城市中,街道上的行人与湖中船上的人的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提示:不一样。

处于街道上的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行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水中只有纵波通过。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口诀法记忆地壳的厚度大陆厚,大洋薄;高山厚,平原薄;海岭厚,海沟薄;高处厚,低处薄。

2.分界面——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

C为莫霍界面,D为古登堡界面。

图中H为地壳,G为地幔,E +F为地核。

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的外壳。

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关系如下图所示:地壳与岩石圈的关系(1)区别:地壳是地表至莫霍面,平均厚度约17千米;岩石圈是地表至软流层,平均厚度约100~110千米。

(2)联系:岩石圈包括地壳,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知识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思考2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提示: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

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

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

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
近断层地震动是指发生在地震震源附近断层带附近的地震动。

由于近断层地震动的震
源距离相对较近,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经历复杂的反射、折射、衍射等现象,从而呈现
出一些特殊的震动特征。

1. 高频强度较大
近断层地震动的震源距离相对较近,地震波的高频成分有相对较大的能量,因此近断
层地震动的高频强度较大。

这种高频强度较大的地震动在建筑物的高层结构中容易造成较
大的振动影响,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2. 短周期成分较多
近断层地震动中短周期成分的能量也相对较大,这种地震动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也比
较明显。

其中,短周期地震动通常指周期在0.1秒左右的地震波动,这种地震波动容易引
起建筑物结构的共振,造成建筑物倒塌。

3. 破裂前震动存在
近断层地震动的特征之一是破裂前震动。

破裂前震动是指在震源发生断裂之前,产生
的微弱地震信号。

由于破裂前震动含有大量的信息,可以用于地震预警、地震监测等方面,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的作用。

4. 方向性较强
近断层地震动是由于地震源附近断层带的运动而产生的,因此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种方向性会影响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和速度,最终导致地震动的效应具有一定
的不均匀性。

总之,近断层地震动具有高频强度较大、短周期成分较多、破裂前震动存在以及方向
性较强等特点。

针对这些特点,需要在设计和修建建筑物时采取相应的抗震加固措施,以
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需要加强地震预警和监测机制,提高人们抗震意识和应对
能力。

地震勘探理论基本知识课件

地震勘探理论基本知识课件

地震勘探理论基本知识课件目录一、地震勘探理论概述 (3)1.1 地震勘探的定义与意义 (4)1.2 地震勘探的历史与发展 (5)1.3 地震勘探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7)二、地震波理论 (8)2.1 地震波的传播原理 (10)2.2 地震波的类型与特性 (11)2.3 地震波的传播介质与速度 (12)三、地震勘探方法 (13)3.1 地震测线与地震观测 (15)3.2 地震数据采集技术 (16)3.3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17)3.3.1 预处理 (18)3.3.2 初次处理 (19)3.3.3 解释处理 (20)3.3.4 后处理 (21)四、地震资料解释 (22)4.1 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则 (23)4.2 地震解释方法与技术 (24)4.2.1 速度分析 (25)4.2.2 反演解释 (25)4.2.3 油气藏解释 (27)4.2.4 地震属性分析 (28)五、地震勘探新技术与新方法 (29)5.1 地震三维勘探技术 (30)5.2 地震成像技术 (32)5.3 地震数据处理新技术 (33)六、地震勘探案例分析 (34)6.1 案例一 (36)6.2 案例二 (36)七、地震勘探安全与环保 (38)7.1 地震勘探安全规范 (38)7.2 地震勘探环保措施 (40)7.3 地震勘探环境影响评价 (41)八、地震勘探发展趋势与展望 (42)8.1 地震勘探技术发展趋势 (43)8.2 地震勘探应用领域拓展 (45)8.3 地震勘探未来展望 (46)一、地震勘探理论概述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不同层位界面上的反射、折射和绕射等现象,来探测地下结构和性质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理论是地震勘探实践的基础,它涵盖了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解释等多个方面。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是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地震波分为纵波,它们在不同介质界面上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特性不同,这是地震勘探能够区分地层的重要依据。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学案-地球的历史与圈层结构(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学案-地球的历史与圈层结构(人教版)

地球的历史与圈层结构课程标准1.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1.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地层和化石的特点,分析地球的演化特征及古地理环境,分析不同地质年代地球演化的特点。

2.结合材料,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特点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主要特征。

3.结合地球内、外圈层示意图,熟练掌握各圈层的分布,并说出各圈层的特点。

必备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历史1.地层和化石[思维拓展]古生物成为化石的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

(2)生物死亡后必须尽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这样才能避免腐烂或被其他动物所吞食。

(3)埋藏下来的生物遗体必须经石化(如矿物质的充填或交代作用、植物的炭化作用等)才能形成化石。

2.地质年代表3.地球的演化历程[知识链接]全球范围内三大成煤期(1)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植物主要是孢子植物,主要煤种为烟煤和无烟煤。

(2)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和烟煤。

(3)新生代的第三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其次为泥炭,也有部分年轻烟煤。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震波类型传播特点用途方向速度介质纵波(P波)传播方向与震动方向一致较____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运用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其两侧物质的差异横波(S波)传播方向与震动方向垂直较____只能通过________传播[知识链接]横波(P波)和纵波(S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________的变化,图中A为________,B为纵波。

(2)两个界面:在上图中恰当的位置用虚线绘出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并标注名称。

(3)各圈层特征(4)岩石圈: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3.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A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