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
浙江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贡献率关系实证分析

!
68 !
佘雪锋 : 浙江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贡献率关系实证分析
增长和劳动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剥离出来 以后, 剩余部分归结为广义技术进步 , 从而定量分 离出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这就是著 名的 # 索洛余值 ∃, 也称全要素生产率。索洛假设 技术进步是希克斯中性的 , 从而采用式 ( 1) 的生 产函数 Y = A ( t) F ( K, L ) , Y 为产出, K 为资本投 入 , L 为劳动投入 , A ( t) 为 t期的技术水平的一个 衡量指标。也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 ( Y / K ) (K /Y ) 和
经济增长理论自萌芽开始就将技术进步作为 其重要的研究对象。以亚当 ∀ 斯密为代表的古典 经济学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累及其与劳动分工、 人口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 认为经济增长过 程终将停滞于一种静态循环状态。 20 世纪初熊彼 特首次提出了技术创新这一概念, 认为实现动态均 衡的基本动力就是技术创新 , 技术进步和创新是经 济增长的源泉和决策性因素。新古典经济增长理 论通过引入外生技术进步因素来修正总量生产函 数, 解释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问题。希克斯、 哈罗 德对技术进步的分解、 索洛的 # 余值 ∃技术进步理 论、 丹尼森与乔根森等在延展索洛理论进行的增长 因素分析, 对技术进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极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the Econom ic grow th factors of Zhejiang p rovince
S H E Xue- feng
( T a izhou vo ca tiona & l T echno logy Co llege , T a izhou 318000 , Ch ina)
FDI对福建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区域吸收能力的视角

作者简介 :衣长 军 ( 1 9 7 2一) ,男 ,辽 宁丹东人 ,管理 学博 士 ,教授 ,主要从 事国际投 融资方 向研 究。
7 4 华侨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0 1 3年 第 4期
接 投 资 与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的 关 系 研 究 已有 许 多 ,但 由 于 构 建 的模 型 和 选 取 的 变 量 数 据 不 同 ,存 在 一 定 的 分 歧 ,而 基 于 吸 收 能 力 视 角 研 究 外 商 直 接 投 资 对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影 响 的 较 为 鲜 见 ,特建 产 业 结 构 矛 盾 异 常 突 出 , 随 着 对 外 开 放 步 伐 的 加 大 ,福 建 的 科 技 创 新 能
力 、人力 资本 水平 、开放 程度 等 进 一 步 提 高 ,福 建产 业 结 构 也 有 所 升级 ,根据 《 福 建 省 统计 年 鉴》 相关 数据 三 次产业 比例关 系 由 1 9 7 8年 的 3 6 . 0: 4 2 . 5: 2 1 . 5升 级 为 2 0 1 1年 的 9 . 2: 5 2 . 7 : 3 8 . 1 , 三 次 产 业 的从 业 人 员 结 构 也 从 1 9 7 8年 的 7 5 . 2 : 1 3 . 4 : 1 1 . 4升 级 为 2 0 1 1年 的 2 6 . 3 : 3 7 . 8 : 3 5 . 9。 福 建 利 用 地 理 、政 策 优 势 ,吸 引 了 大 批 外 资 ,据 福 建 省 统 计 局 公 布 的 数 据 ,2 0 1 1年 批 准 设 立 外 商 直
接投 资项 目 1 0 3 9个 ,按 验 资 口径 统 计 ,合 同 外 资 总 额 9 2 . 1 9亿 美 元 ,增 长 2 5 % ;实 际 利 用 外 商
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辽宁1980年-2006年的数据

于 是 , ,L 一 A 一 Y/ e
\L t,
2 0 年 09
对于全要 素 生 产 率 的测 算 , 许 多 不 同 的 方 有
() 2
法 , 文采用索 洛模型计算全要 素生产率 。索 洛模 本 型在 发展 经济理 论时经历 了从 抽象到具体的过 程 , 索 洛认 为 : 产出是 由劳 动力 投入 、 总 资本 投入 与 技
Vo . 7 No i 13 .
第3卷 7
,
第l 期
对就 业影 响 的实证分 析
— —
基 于辽 宁 1 8 9 0年一 2 0 0 6年 的数据
王 青
( 宁大 学 经 济 学 院 , 辽 辽宁 沈 阳 10 3 ) 10 6
摘 要 : 术 进 步是 推 动 经 济 增长 的动 力 . 技 并且 在 经 济增 长 中发 挥 越 来 越 重 要 的作 用 , 它 在 促 进 经 济 增 长 但 的 同 时 , 对 就 业 带来 了双重 影 响 。本 文 结 合 1 8 也 9 0年 一2 0 0 6年 辽 宁 数 据 , 用 索洛 模 型 测 算 了历 年 的 全 要 素 运
求, 在给企业带 来更 多利润的 同时也提供 了更 多 的
就业 机 会 , 即技 术 进 步 又 是 有 利 于 就 业 增 长 的 。 全 面、 正确 地 认 识 并 且 处 理 技术 进 步 与 就业 的 关 系 , 对
技术进步影响山东省就业总量的实证分析

2008年1月总144期 第1期山 东 经 济SH ANDONG EC ONO MY Jan.,2008G en.144 N o.1 3本文是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技术进步对山东省劳动就业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07G G 300100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利(6 ),男,山东冠县人,山东财政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编审、硕士生导师,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劳动力市场与就业。
技术进步影响山东省就业总量的实证分析3赵 利(山东财政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摘 要] 实证分析技术进步对山东省就业的影响,发现技术进步对山东省就业总量影响的冲击效应和补偿效应同时存在,二者在不同时期或不同阶段表现出的强势不同,从而使得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影响的总效应存在差异。
新一轮的技术进步往往由最初扩大经济规模、扩大就业,发展到后来通过影响劳动生产率,造成区域边际就业弹性的不断下降,从而排挤劳动力,导致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影响的负效应。
[关键词] 技术进步贡献率;冲击效应;补偿效应;边际就业弹性[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1X (2008)01-0083-05 一、引言技术进步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长期以来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它客观上受到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又与人们考察的时期长短相关。
当代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的事实,为进一步研究其对就业的影响效应提供了契机。
山东是经济大省,在全国占有相当重要的经济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这种增长不仅表现为总量的扩张,而且也体现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使得劳动和资本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降低了经济非均衡程度,从而成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构成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实践证明,技术进步能提高生产效率,创造诸多新兴产业和岗位,同时也会产生就业的挤出效应。
第三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财政政策效应实证分析

技术进步 , 发现技 术进 步是 工业部 门能源效率提 高的主要原因。三是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 问题。M ne ( 90 ¨。 u nl 19 ) 。 l 指出劳动率的降低并不 是因为私人部 门生产率或技术进 步的下 降, 而是 在于政府公共 支出绩效 的下 降 ;a m( 93 … Tt 19 ) o 实证分析发现 , 政府公共支 出与私人 产出之 间统 计 上并没 有 显 著 的 相关 性 ; shur 19 ) 对 A cae(9 9 ¨ 公共 支 出与 私 人 投 资 进 行 比较 研 究 , 现 只 有 公 发 共投资的边际生产率超 过私人部 门, 公共 支 出效 应才 会显 著 ; ne E gn与 Sinr 19 ) 研 究 发现 , kne(96 由于税收是公共支出的融资渠道 , 只有在公共支出 的生产效用超过税收的负效用时, 财政支出才能显 示 出其对经济 的长期拉动作用; a o 19 ) 提 Br (90 ¨ r 出了财政支出影响经济增长 的扩充 cD函数。中 - 国也有许 多 学者 从 不 同角度 实 证 研究 了公 共 支 出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郭庆旺、 贾俊雪(06 ¨ 20 ) 把 公共支出划分为政府物力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投 资, 并分析了两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肖芸 、 龚 六堂(0 3 发现 , 20 ) 在中国经济改革之初 , 财政支 出与经济增长率之间正相关 , 但超过了一定 的临界 值后却是负相关; 靳春平 (07 着重分析了财政 20 ) 政策效应 的地区差别 , 指出由于初始资本存 量、 公 共资本支出效率损失、 财政性投资引致性等方面的 不同, 不同地区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效用是不同 的, 实证 了经 济发展水 平 较低地 区的财 政政 策 效应 要好于经 济发达地 区。 现有 文献对 经 济增 长 的财 政 政 策效 应 的研 究 已较 为成熟 , 财 政 政 策 效 应 与 产 业 技 术 进 步 及 但 技术效率的研究并没有 引起足够关注。本文将 中 国分为东 、 西三大 区域 , 中、 分别测评不 同地 区第 三 产业 的全 要 素 生产 率 , T P指 数 中 分 离 出前 从 F 沿 技术进 步 与 技 术 效 率 指 数 , 造 省 级 面 板 数 据 构 的FL G S模 型 , 证研 究地 区差 异下 第三 产 业技 术 实 进步与技术效率的财政政策效应 , 明确促进第三 产业 发展 的财 政制 度路 径 。
高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G = 0a(/ )aG+ 3 a) +5 a va+ l Y + 2La) 4^a) D 1 【 ( 【
实 际投资( g )(为持平投资 , n +8kt + ) 即使得 k保持其现有
其中 G 是总产 出,/ v 1 Y是投资与 G P的 比率 , L N G 是
x是 x是 x 水平上所必须的投资量 , 表示当实际投资与持平投资 劳 动力 增长 , 教 育 的度 量 , 出 口增 长 的度量 , k 是 国际 收支 逆 差 ,。 x 是指 发 展 水平 ,( 0 6 常数 。 ai ~) i - 为 相等时 k 的值 , 向 k 收敛。 k 按假定 , 劳动和知识分别 以
术和知识投入, 变传 统的 高投入 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 转 进一步发展以高技术为模式核 心的产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优化产 业结构。 变经济增长方式, 步实现整个经济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 转 逐 [ 关键 词 】 高技 术产业 ; 经济增 长理论 ; D ;  ̄ w G PE es
索洛模型包含四个变量 : 产量 Y 资本 K, , 劳动 L和 长 的数 量 。 在 现实 经 济 社 会 中 , 于各 个 不 同 的劳 动部 门以及 由 知识 A 。生 产 函数 的形 式 为 : (= ( ( A0L0, 中 t Yt FKt ( ( 其 ) ) , ) ,
表示 时 间。资 本 、 劳动 和 知识 的初 始 水 平被 看 作 是 既定 的, 劳动 和知 识 以不 变 的速 度增 长 :(= LI At g (, LI n (, ( A I ) ) ) = )
高 技 术产 业 对我 国 经 济增 长影 响 的实证 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的实证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的实证研究一、引言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而就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引发就业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影响着劳动力的就业规模和就业质量,也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促进就业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与表现产业结构调整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
它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投入产出关系等方面的协调与平衡。
当一个经济体中的产业结构合理时,资源能够得到有效配置,各产业能够协同发展,提高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
产业结构高级化则是指产业结构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演进过程。
这通常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尤其是以知识、技术和信息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技术进步、消费需求升级等内部因素,也受到国际贸易、政策法规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例如,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一些传统产业面临着技术改造和升级的压力,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消费者对高品质、多样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也促使企业调整生产结构,以适应市场变化。
三、就业结构的概念与分类就业结构是指劳动力在不同产业、行业、职业、地区等方面的分布和构成情况。
按照产业划分,就业结构可分为第一产业就业、第二产业就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按照行业划分,则涵盖了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从职业角度来看,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工人、服务人员等不同类型。
就业结构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导致了就业岗位在不同产业和行业之间的转移;另一方面,教育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政策法规的引导等也会对就业结构产生重要作用。
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向高级化、服务化、知识化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也是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然而,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否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回顾和梳理相关文献,了解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内涵、演变过程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
我们将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我们将根据实证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理论层面看,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体系,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从实践层面看,本文的研究将为我国政府制定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决策支持。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实证模型以及具体的分析过程,并逐一展示实证结果。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文献综述在经济学领域,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话题。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理论探讨到实证分析,为我们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证据。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联上。
钱纳里和塞尔昆(1989)在其经典著作《发展的型式:1950-1970》中提出了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模型,认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罗斯托(1960)在《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增长的六阶段理论,强调了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12期(总第288期)张永鹏,苟靠敏,王波(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67)
摘要:文章模拟了三次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内部各产业的生产函数,从而得出各个产业的技术进步率;并且利用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分析了技术进步对重庆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发现技术进步对重庆市第一产业结构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对第二产业影响最小;第二产业内部,技术进步对建筑业和电力燃料等产业影响较大,对制造业影响不大。关键词:生产函数;技术进步率;产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09)12-0072-02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
一个地区形成的产业结构现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该地区的要素禀赋,人口条件,市场条件,开放程度,技术进步等等。本文从技术进步的角度,量化地研究了重庆市技术进步对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1模型及各生产函数本文根据实际模拟情况,从四种常用的生产函数中选取超对数生产函数,对三次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内部各个行业进行了模拟,采用OLS回归得出三次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内部各个行业的生产函数,进而计算得到三次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内部各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了不淡化本文的研究重点,而且能达到研究的目的,本文用全要素生产率近似地代替技术进步率,从而得到三次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内部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分析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本文的数据来源,经过对历年重庆统计年鉴整理而获得。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是由Christensen、Jorgenson和Lau于1973年提出。函数形式为:lnY=α0+αklnk+αLlnL+12βkkln2K+βKLKlnL+12βLLln2L该生产函数的特点是其易估计性和包容性,它可以被认为是任何形式生产函数的二阶泰勒近似。当βKK=βLL=βKL=0时,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就简化为C-D生产函数。该函数的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分别为:αKt=lnYtlnKt=αK+βKKlnKt+αKLlnLtαLt=lnYtlnLt=αL+βLLlnLt+βKLlnKt令第t期的TFP的增长率为,则其计算式为:gt=△YtYt-αKt△KtKt-αLt△LtLt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要求两个附加条件:αK+αL=1,βKK=βLL=βKL。含时间参数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为:lnY=α0+αtt+αKlnK+αLlnL+12βKKln2K+βKLlnKlnL+12βLLln2Lαt便可被看作是TFP的平均增长率。笔者用EVIEWS5.0对重庆1985~2007年的三次产业和1997~2007年的第二产业内部的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分别进行OLS回归,回归结果如下:一二三产业生产函数依次为:lnY=-166.0940+29.24lnK+19.59887lnL+1/2(-0.8907)ln2K+-2.908lnKlnLlnY=9.6636+1/2(-0.5276)ln2K+1.6166lnKlnL+1/2(-4.4517)ln2LlnY=3.3482+0.5659lnK+0.6021lnL二产业内部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燃料等产业、建筑业生产函数依次为:lnY=142.8877-9.2716lnK-53.4188lnL+1/2*0.7941ln2K+1/2*18.6674ln2LlnY=16.0281+0.7302lnK-1.9614lnLlnY=-266.6753+39.5122lnK+1/2*7.9693ln2K-79.3962lnKlnL+1/2*586.4624ln2LlnY=-2322.664+0.0753lnK+970.0037lnL+1/2(-201.3327)ln2L各模型通过序列相关检验,或者进行了序列相关的修正处理;各模型也都通过了异方差、单位根的检验。需要指出说明的是,电力燃气及其他产业的D-W值为1.444017,但是通过Breush-GodfreyLM检验和Ljung-BoxQ统计量检验,都不存在序列相关,故认为该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
2实证分析技术进步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样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也可促进技术的进步,二者具有内在联系。笔者用各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占比来代表产业结构,根据产值比重变化率,便可得到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用Ei来表示,则Ei=产值比重变化率/技术进步率。根据回归的生产函数,便可
得到各产业技术进步率,进而得出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见表1,表2。其中gt表示技术进步率,E表示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1)技术进步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技术进步率几乎都呈现负值且基本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即第一产业同样的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带来的产出是下降的,第一产业处于规模不效应的状态。根据重庆市“大城市大农村”的实际情况,说明第一产业还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转出。第一产业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弹性,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特别是1997年直辖以
72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12期(总第288期)
来。第一产业的在总产业中的占比越来越小,即随着技术的进步,第一产业的结构呈现优化趋势。第二产业技术进步率存在正负摆动。重庆市第二产业总产值一直呈现上升状态,但同时应注意到,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有着更大的增加比例,因此呈现产业技术进步率的正负摆动,即第二产业的要素投入与产出存在波动。这也与政府的产业政策密切相关,重庆自1997年直辖以来,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资本的投入量,而要素的投入存在一定的积累期,1997年以来的固定资本产出弹性一直呈现下降的状态,劳动的产出弹性表现出稳步上升的状态,因而总的技术进步率除1999年和2001年外直到2005年才出现正的效应,前期的固定资产投资逐渐发挥其作用。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在1995年之前比较稳定;1995年之后,随着紧接着重庆的直辖,重庆的三次产业结构在逐渐的调整优化的过程中,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值变化也较大,表现为正负变化和数值的变化。可以看到,第二产业占比从1985年的42%降到1991年的38.3%,随后升至1994年的41.8%,再降到1999年的38.5%,之后逐渐上升,达到2006年的43%,2007年变化幅度较大,达到45.9%。第二产业占比升降波动
的过程中,政府的产业政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第三产业技术进步率在1997年之前变化比较频繁,1997年之后表现较为稳定,基本处于逐年增长的趋势。技术
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在1997年之前除了1991年和1992年变化较大以外,其余各年都较为稳定,基本都在0.4左右;
1997年之后,第三产业随着技术进步率提高,产业结构发生
较大的变化。此期间,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值变化较大。可以看到2005年、2006年技术进步率和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都为正值,第三产业同样要素投入下产出增加,而且结构进一步优化。但2007年技术进步率为负值,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弹性为2.4;2007年,重庆市对产业结构作了较大的调整,第二产业占比由2006年的43.5%上升到2007年的45.9%,而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由45.3%下降到42.4%。
(2)技术进步对工业内部各产业及建筑业的影响采掘业属于传统工业,资本的产出弹性逐渐增加,而劳动的产出弹性逐渐减小;资本代替劳动的趋势十分明显。从表3可看到,采掘业的技术进步率除了2006年外都是负值,即采掘业随着要素投入的增加产出是减少的。采掘业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弹性值在2003年之前还有正负波动,之后均为负值,但是处于增加趋势。则说明,随着技术进步,采掘业占工业总比在增加,增加的比例有所放缓。制造业从1997年至2007年的11年间,资本平均产出弹性为0.73,劳动的平均产出弹性为-1.96,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制造业中资本代替劳动是一种必然。制造业的技术进步率,从1998年至2003年存在明显正负波动,2004年至2007年,技术进步率逐步上升。技术进步的产出弹性表现为先升后降再上升的过程。而且从2000年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都为正值,且变化幅度不大,表现了重庆制造业,由于技术进步而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不大。电力及其他产业虽然在整个工业中占比较小,但总体处于增加趋势。根据表3中电力及其他产业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弹性,1997~2007年间,前阶段为负值,后阶段为正值;即前阶段随着技术进步电力及其他产业占比增加,后阶段产业占比减少。建筑业的技术进步率gt值2004年之前表现为一正两负的交替出现,2005~2007年有明显的上升;近年来,建筑业的投入产出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建筑业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弹性值除了2000年外全为负值,2005年和2006年变化最为突出。建筑业随着技术的进步,占第二产业的比重在逐步减少,2005年2006年减少的幅度较大。
3结论与政策建议根据前面分析和笔者对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做了平方加总的运算,可以得出,重庆市技术进步引起第一产业结构变动最大,第三产业较大,第二产业随着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变化不大;第二产业内部,建筑业和电力燃气等产业结构变化较大,其次是采掘业,制造业基本没发生太大变化。根据钱纳里对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重庆市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分析结果也符合重庆市目前实际所处的阶段。第一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第一产业必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劳动力流动合法的政策下,根据市场规律,必然存在大量的第一产业劳动力流向第二或者第三产业,直接给第二、三产业带来很大的就业压力,给城市带来严重的失业问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农业尚无失业的概念,也不存在农业失业人数的统计。这个阶段,第二产业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支撑的作用。但是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也应兼顾第三产业的发展。短期内,第二产业结构变化不大,吸纳劳动
年份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gt第一产业0.781193-0.25838-0.001320.1114950.1344080.286071-0.008390.1192250.117975-0.08384-0.068680.004359-0.03088-0.06471-0.04708-0.143750.022061-0.147420.251993-0.06655-0.20255-0.14005E第一产业-0.003590.25518738.84576-0.516851.021824-0.1492715.41851-0.672480.091929-0.020280.997135-15.45262.4348631.2630961.561920.41791-1.977140.4481190.260160.7600070.9475960.289247gt第二产业0.120581-0.089140.0150030.356418-0.35436-0.063690.0470560.0581650.041567-0.00530.097541-0.02114-0.095780.144745-0.019340.069645-0.0156-0.0038-0.019860.0989660.040091-0.07432E第二产业-0.132220.0646341.567064-0.02310.2153710.1113620.4711161.0243090.2114165.847087-0.158160.2820240.239142-0.04586-0.502690.027781-0.42221-8.60428-0.99158-0.077691.205129-0.91034gt第三产业0.0829210.1291950.1712170.148022-0.06620.011003-0.01363-0.03304-0.04720.1040990.0635610.0668-0.09056-0.04867-0.00739-0.030770.0098050.010720.0071830.0450720.036017-0.02244E第三产业0.4113010.850030.162980.5447960.4488455.545585-8.161730.0880850.4151560.3744591.132260.780789-0.76348-1.00133-3.31283-0.744521.085885-0.47277-5.549540.5817550.5789442.400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