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PPT教案

1.思想解放
➢ “中体西用”的利弊——利(先进性):
➢ 第三,“中体西用”给人们思想以新的启 示,即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结合本国的 实际。中体西用的本意没有这个内容,但 它的思维逻辑,却在客观上使人们得到了 启示。洋务运动后,拒绝学习外国的盲目 排外思想固然没有市场了,而全盘西化的 主张,也被多数人所否定。结合本国实际 学习外国的东西,已经逐渐成人们遵循的 法则。维新派在主张君主立宪的同时,也 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口号。孙中山提出的 三民主义,一方面第吸16页收/共52页了西方的政治理论, 另一方面又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提出了
第19页/共52页
1.思想解放
➢ 维新变法: ➢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
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 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 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 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 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第21页/共52页
1.思想解放
➢ 维新变法的影响:
➢ 第二,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
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 (2)西方的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
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 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首先,我们需要对近代做一个粗略的概括。
什么是近代?以中国历史来划分,近代大体指的是:资本主义出现开始(世界史中的近代指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中国的是鸦片战争开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间上是指1840年-1949年。
我认为,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国与西方的主要交流,主要以思想制度的交流为主。
而中国对于西方思想文化的接纳态度,在前段时间是以全盘接受为主,而在后期,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逐渐由接受转变为观望甚至排斥。
下面我将对以上观点做浅显说明。
重点将会放于抗日战争以前,也就是中西交流的前半段时间。
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下引发的。
和西欧、北美自然演进的“内发型”现代化相异,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起的“外发型”现代化,或称之为“被现代化”。
一个腐朽庞大的帝国,以天朝自居,不顾时势,逆天而行,必然要在工业化的决斗中悲惨地死去。
中西文化大范围交流的伊始,大致于鸦片战争起,迄今大约已有了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
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相碰撞,冲突几乎成为了必然。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梁启超于《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皆于器物、制度等方面全面的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首先,我们一致肯定的一件事是,在近代,也就是清朝中晚期,中国文化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是在不断地侵略战争中所被影响的。
晚晴在西方军队的坚船利炮攻打下,节节败退。
西洋的铁蹄甚至踏进了北京的城门。
这激发了清朝有志之士的奋发图强,有远见的有如林则徐、魏源等人相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习西方技术和物质文化结合中国国情的洋务运动兴起。
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直接论证了西方制度体制的优越性。
从此时开始,中国人认识到的是,中国所落后的,不仅是物质文化,更是有思想制度上的全面落后。
我们重点所探讨的,也是这段时间里,中西思想交流的冲突碰撞。
考虑到封建制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之久,历史之久,在思想制度上所产生的中西冲突更是显得尖锐复杂。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03
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与影响
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 门,中国文化受到冲击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 新道德、新文化,反对传统封建 思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推动 中国近代化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革 命和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的贡献与影响
西方传教士的东来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兴起
16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开始东来,传播基督教文化 17世纪初,传教士在中国建立教堂、学校、医院等机构,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达到高潮,双方在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都有所交流
19世纪,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西文化交流受到阻碍,但传教士仍然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
胡适的贡献:推动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胡适的中西文化交流:翻译西方著作,介绍西方思想,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胡适的影响: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中 西文化的桥梁”
05
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与影响
中西文化交流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增强了文化的包容性和理 解力
辜鸿铭的贡献: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论语》、《孟子》等,向西 方传播中华文化
辜鸿铭的观点:主张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反对全盘西化
辜鸿铭的影响:被誉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 响
胡适:中西文化的桥梁
胡适的生平:1891年出生,1962年去世,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 家
04
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
利玛窦: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利玛窦的生平:意大利传教士,明朝时期来到中国 贡献:将西方科学、哲学、宗教等知识传入中国 与中国学者的交流:与徐光启等学者合作,翻译西方书籍 影响: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影响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专题课件

各位同学:附件是《近代中外文化交流》选修课课件,请下载后不要外传。
另外,请大家思考:“在现代中外文化交流中构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重要性及方法”,这个是延伸题目,为必考知识,请课下准备。
几个概念的界定:一、文化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文化”这个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
最开始,“文”与“化”是分开的。
“文”与“化”并联使用见于战国时期成书的《易传》,其中有句话,叫做:“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以文教化”。
西汉以后,“文”与“化”连成一个专用词,比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在这里,“文化”显然和武力征服相对应的,指的是文治教化。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cultura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等多种含义。
牛津大辞典解释“cultural”:“对思维、审美和风度的训练、发展和雕琢,是文明的精神部分。
”这层意思和中国“文化”概念的“文治教化”的内涵比较接近。
概括起来,从最广义到最狭义,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广义的文化概念是“人化说”,什么是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文化。
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这个命题,决定了文化的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人才有文化问题可言。
一般的文化概念是“观念形态说”,所谓观念形态,即以语言为符号传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和经济、政治相对应,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
最狭义的文化概念是“知识说”,它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成果的精华,这就是知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使用这个概念指人们“运用文字的能力及知识水平”。
二、中学、西学/新学、旧学“西学”是明末清初出现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词语,“新学”是十九世纪末开始流行的,二十世纪风行于世界的一个概念。
辛亥革命以后,尤其是无私运动以后,“新学”一词及其内容就逐渐的消匿不彰,而“西学”一词却十分活跃。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回顾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回顾【摘要】:文章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我们认识中西文化交流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西文化;背景;特征;重大事件一、历史背景近代中西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不是以正常的文化交流的形态出现的,而是在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入侵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交织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
从近代历史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诸国陆续进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在政治上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樊篱,完成了向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
同时,经济上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与市场扩张的强烈需求,西方列强凭借其武力继续着在世界范围内攫取资源、占领市场、分割殖民地的行动。
而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积贫积弱的中国,正是其侵略与瓜分的对象。
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近代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
鸦片战争前,中国作为东方的大国已经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文明史,它的文化曾经一度辉煌,对周边邻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具有不言而喻的优越感。
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关闭的大门,使中国看到了自己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学习西方的行动。
可见,鸦片战争不仅是西方国家对古老中国的军事入侵,从文化的角度说,也是西方异质文化对中国东方文化的入侵与征服,引发了之后半个世纪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
勿庸置疑,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中国文化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传统文化已经难以适应和支持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事实上,这个时期的中西文化少有真正平等的交流,更多的是伴随征服与抗争的激烈冲突。
正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指出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是扩张的、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同坚持农业经济和官僚政治的中国文明之间的文化对抗”,”从根本上讲,是一场广义的文化冲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论文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论文题目:圆明园的悲怆选课序号: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摘要:圆明园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精华,是清代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汇集全国的名园胜景;大胆吸收外国的建筑形式与内容,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就是这样辉煌美丽的圆明园却因英法联军的残暴、贪婪、野蛮而遭到毁灭。
他们最终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迫使清政府就范,速定合约。
将在清帝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圆明园焚毁,是侵略者达到罪恶目的的一种罪恶手段。
一个半世纪已随着战争与和平的交替过去了,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永久的一笔。
那座落于北京西郊的一个荒废的园子,影映着那场令人不寒而栗的大清国殇。
残破的汉白玉,清冷的风,无限的苍穹,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感受,仿佛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
也仿佛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
笑着他们的伟大。
笑着中国的腐败。
这就是圆明园的历史,有悲有喜,有经验有教训。
一段回忆,一段警醒。
关键词:圆明园辉煌英法联军焚毁一、曾经的辉煌——昔日的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
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
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
圆明园这个名字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
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首先,我们需要对近代做一个粗略的概括。
什么是近代?以中国历史来划分,近代大体指的是:资本主义出现开始(世界史中的近代指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中国的是鸦片战争开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间上是指1840年-1949年。
我认为,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国与西方的主要交流,主要以思想制度的交流为主。
而中国对于西方思想文化的接纳态度,在前段时间是以全盘接受为主,而在后期,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逐渐由接受转变为观望甚至排斥。
下面我将对以上观点做浅显说明。
重点将会放于抗日战争以前,也就是中西交流的前半段时间。
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下引发的。
和西欧、北美自然演进的“内发型”现代化相异,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起的“外发型”现代化,或称之为“被现代化”。
一个腐朽庞大的帝国,以天朝自居,不顾时势,逆天而行,必然要在工业化的决斗中悲惨地死去。
中西文化大范围交流的伊始,大致于鸦片战争起,迄今大约已有了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
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相碰撞,冲突几乎成为了必然。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梁启超于《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皆于器物、制度等方面全面的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首先,我们一致肯定的一件事是,在近代,也就是清朝中晚期,中国文化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是在不断地侵略战争中所被影响的。
晚晴在西方军队的坚船利炮攻打下,节节败退。
西洋的铁蹄甚至踏进了北京的城门。
这激发了清朝有志之士的奋发图强,有远见的有如林则徐、魏源等人相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习西方技术和物质文化结合中国国情的洋务运动兴起。
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直接论证了西方制度体制的优越性。
从此时开始,中国人认识到的是,中国所落后的,不仅是物质文化,更是有思想制度上的全面落后。
我们重点所探讨的,也是这段时间里,中西思想交流的冲突碰撞。
近代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历史作文

近代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历史作文
作文一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近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有趣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近代的时候,中国和西方的世界开始有了更多的接触。
那时候,西方的好多新奇东西来到了咱们中国。
比如说火车,以前咱们出门都是坐马车,又慢又颠簸。
可西方的火车一出现,那跑得可快啦,“呜呜呜”地拉着好多人和货物跑老远。
还有照相机,能一下子就把人的样子留下来,不像画画要花好长时间。
这可让大家都觉得太神奇啦!
咱们中国也有很棒的东西传到西方去呢。
像精美的丝绸和瓷器,西方人可喜欢啦。
他们觉得丝绸滑滑的、软软的,穿在身上特别漂亮;瓷器又好看又结实,用来吃饭喝茶可讲究了。
中西方文明就是这样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大家的生活都变得更有趣、更美好啦!
作文二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近代呀,中西方文明有了好多交流和互相学习的事儿。
西方的好多发明来到了中国。
就像电灯,以前咱们晚上只能点油灯,暗暗的。
电灯一出现,屋子一下子就亮堂堂的。
还有电话,能让相隔很远的人马上就听到对方的声音,不用再写信等好久。
咱们中国的文化也传到了西方。
中医的神奇疗法,让西方人惊叹不已。
还有咱们的武术,那些漂亮的动作和厉害的功夫,让外国人也想来学一学。
就像两个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宝贝一样,中西方文明这样交流和互鉴,让大家都有了更多的新发现和新快乐!
希望小朋友们能记住这些有趣的故事,以后也要多多了解不同的文明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书目:
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 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 李传斌《条约特权制度下的医疗事业——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研 究》 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 1872-1949》
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二)近代中国处于文化“入超”的地位
“入超”原因:
1、西方文化处于一种高势能态势
2、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有着广泛的途径
西方学者来 华讲学 通商口岸和租 界
外国传教士 和驻华使馆 人员
中国留学生与 出使人员
近代中外关系史
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三)中国由被动接受开始走上主动选择的道路
近代中外关系史
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一,在华各教会团体仍然享有条约特权保护
第二,教会对自身的行径也作了一些反省和检讨
第三,教会外部的社会环境发生了迥异于19世纪的变化: 庚子事变以后,清政府中最顽固排外的势力已被剪除;《临 时约法》从法理上肯定了公民信教的自由 在华传教士人数对比表
近代中外关系史
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郭实腊(1803-1851),德籍新教 传教士,是一个对西方侵华政策颇有兴 趣的人。从1831年起,多次在中国沿海 侦察,参与英国的对华战争。 1833年 在广州编辑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 传》《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境内 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期刊。以“为在广州 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权益进行辩护”为 办报宗旨,1838停刊。在报刊内容上, 宗教伦理方面大为削弱,科学文化知识 大大增加,尤以介绍各国地理的文章为 多。
就教会自身目的而言,是希望借此来发展基 督教势力,就更广泛的背景而言,是扩展西方 在中国的影响。而且这种活动在很长的时期内 是处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之下,侵犯了中国的 主权。从这个意义上看,它理所当然地遭到争 取民族独立的中国人民的反对。 在客观上是顺应了向西方学习这一时代前进 的潮流,他们输入的异质文化为中国文化的发展 注入了新的活力。纵观整个教会在华教文卫活动 的历史,它对基督教的贡献是有限的,但对中国 的近代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
近代中外关系史
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我们曾把近代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简单 地批评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把外国传 教士称为“帝国主义侵略的急先锋”。 传教士在华的活动是多方面的,其动机也 是复杂的,在近代中国所起的作用也是双重的。 一方面,作为凭借武力而进入中国并在某些方 面为这种武力侵略服务的传教活动,在近代中 国导致了民族矛盾的加剧,并引起了人民群众 连绵不断的“反洋教”斗争。另一方面,从文 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传教士与传教活动充当是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对近代中西文 化交流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李提摩太
广学会的宗旨是“以西国之学广中国之学,以西国之新学广中国 之旧学”,以编译出版出刊,介绍西方文化为主。是基督教传教士 在中国设立的最大教会出版机关和文化机构。广学会开始了结合中 国实际、围绕变法宣传西学的历史,亦创造了西学传播的新局面, 在西学东渐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历时约 70年,1956年与其它 教会出版机构组成中国基督教联合书局。
近代中外关系史
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主要内容
一、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二、 外国传教士与中外文化交流 三、 中国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交流
近代中外关系史
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一、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一)在侵略和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 (二)近代中国处于文化“入超”的地位 (三)中国人由被动接受开始走上主动选择的道路
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罗伯特•马礼逊
1807年奉派东来 西方派到中国的第 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
1815年,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和 米怜在马六甲(今雅加达)出版了《察世 俗每月统纪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是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以中 国人为对象的中文近代期刊,揭开了近代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米怜为马 礼逊的助手,又为该刊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1821年因米怜病重停刊。该刊宗旨是以 “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直接宣传 教义的文章占全刊的绝大部分;其次是宣 传伦理道德;再次是科学知识,主要是天 文知识。该刊第二期刊登了中国近代报刊 上的第一条消息《月食》。
近代中外关系史
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林乐知(1836-1907) 。美国新 教监理会来华传教士。1860年被派来 中国传教。1864年,被上海广方言馆 聘为英文教习。1868年在上海创办并 主编《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 《万国公报》,1889年成为广学会的 机关报刊,为19世纪介绍西学最集中 的报刊。1869年进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任编译,达12年之久。1881年,在上 海创办中西书院,并任监院(院长)。 译著有十多种,最著名的是1896年编 译出版《中东战纪本末》。1907年林 乐知在上海病逝,《万国公报》 亦 停刊。
近代中外关系史
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2、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发展
潜伏期:鸦片战争以前
初步发展期:1842-1860年
进一步发展时期:1860-1900年
黄金发展时期:20世纪初开始
罗伯特•马礼逊(1782— 1834),英国人,基督教 新教伦敦会传教士。1807 年奉派东来,是西方派到 中国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 教士。他所开创的译经、 编字典、办刊物、设学校、 开医馆、印刷出版等事业, 使其成为开创近代中西文 化交流的先驱。1834年出 任律劳卑的中文秘书兼翻 译官,为其出谋划策。
近代中外关系史
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一)在侵略和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
1、于中国而言具有救亡图存的政治性质
2、中外人士的心理距离成为妨碍西学传播 的重要因素
“中国人对外国入侵者的畏惧和厌恨是如此强 烈,以致使他们开始兴办报业,建设工厂,实现 军事现代化的努力被推迟了整整一代,” ——费正清
近代中外关系史
近代中外关系史
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1、传教士在华从事的新闻出版活动
①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
鸦片战争以前 南洋与华南沿海 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 月统纪传》 郭实腊与《东西洋考每月统 纪传》 鸦片战争以后 华南沿海扩展到 林乐知与《万国公报》 华中、华东和华 傅兰雅与《格致汇编》 北
近代中外关系史
近代中外关系史
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韦廉臣(1829-1890),英国新教伦敦会传教士。 1887年在上海发起成立“同文书会” ,1894年改 名为“广学会”。1890年韦廉臣因病去世,1891年 由李提摩太接替为督办。 李提摩太(1845-1919)英国新教浸礼会传教士, 1870年抵达中国,曾在山东、山西等地赈灾传教。 鼓吹变法,参加过强学会。1916年回国。1895年编 译出版的《泰西新史揽要》风行一时。
1、西学传播主体变化 由以传教士为主的外国人变为以先进士大 夫、留学生为主的中国人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 顾燮光《译书经眼录》 (1900-1904) (鸦片战后-1896年前) “前译书之人,教会也,朝廷也;前译书之目的, 传教士译书(139)或与中国学 外国人译书(35)和外国人与中国 传教也,敷衍也。后译书之人,士夫也,学生也; 者合译书( 123)占总译书的76% 人合译书(33)占总译书的11% 后译书之目的,谋公利也,谋私利也。” ——时人 中国学者译书(38)只占总译书 中国人译书(415)占总译书的76%
近代中外关系史
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传教士从事的新闻出版活动是传播 西方文化的重要窗口。至1918年传教士 出版的书目已经厚达260页之多。这些 书报除了近半数的是纯粹宗教书外,其 它的则渗透到了各个具体的科学文化领 域。
近代中外关系史
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2、近代教会学校发展概况
①鸦片战争前
在南洋和澳门等地设立,规模小,小学程度,教学内容主要 限于宗教书籍,目的是吸引信徒和培养传教助手 英华书院:近代来华传教士最早创办的学校之一,1818 年由马礼逊和米怜创办于马六甲。书院在马六甲历时25年, 1843年迁到香港。1856年因故停办。1914年重新开办。学校 培养的学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的知情者, 马礼逊学堂:最早在中国本土开办的教会学校。这所学校 于1839年在澳门成立,马礼逊教育协会主办。由美国传教士 布朗主持校务并任教师,1850年停办。
近代中外关系史
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②五口通商时期
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个开放通商的沿海城市和 香港竞相设立,规模小,小学程度。 宁波女子学塾:1844年 英国伦敦会女传教士爱尔德 赛在宁波创办女子学塾,是 中国的第一所女校,开创近 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先声。 徐汇公学:1849年创办 于上海,是天主教会在中国 开办的第一所学校。是徐家 汇天主教堂收容因水灾流离 失所的12名难童,供给衣食, 开设读经班,在此基础上建 ②传教士创办的西书出版机构
近代中国出版机构发展概况: 三种类型: 一是教会主持,如宁波华花圣经书房(后改为美华书馆)、上海墨海 书馆、广学会、益智书会、上海土山湾印书馆;
二是政府官办,如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 编译局; 三是民间商办,如商务印书馆、文明书局、广智书局。 三个时期: 1860年代以前:教会出版机构的天下; 1860年代至19世纪末:教会出版机构与官办出版权构并峙时期 20世纪初期:民间商办出版西书机构空前兴盛,出书数量、影响都 远远高于教会与官办机构。
教方的出版物:分为宗教性和世俗性两大类,世俗性出版物所占比例越 来越大,其中各科“西学”始终占相当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