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史读后感
中印文化交流史话读后感

中印文化交流史话读后感《中印文化交流史话读后感》篇一《中印文化交流史话》这本书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中印文化交流那扇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大门。
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印文化交流的印象就像是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只知道有个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
但当我深入阅读这本书后,那感觉就像是从一条狭窄的小巷突然走进了一个广阔的文化大观园。
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那可真是源远流长啊。
书中提到,在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就像一阵春风吹过古老的华夏大地,带来了全新的思想和文化。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古代的僧侣们,背着行囊,不畏艰险,穿越沙漠和高山,就为了把印度的佛教经典带到中国。
他们就像是文化的使者,比现在的快递小哥可敬业多了,哈哈。
也许在他们的行囊里,装着的不仅仅是几卷经书,更是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希望种子。
我觉得中印文化交流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对两国文化的相互影响。
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后,它不再是纯粹的印度佛教了,而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像那些宏伟壮观的佛教寺庙,雕梁画栋,既有印度佛教建筑的影子,又充满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
这就好比把印度的咖喱和中国的豆腐放在一起煮,煮出了一道独特的文化大餐。
不过呢,我也有点小疑惑。
在现代,中印文化交流好像没有古代那么热络了。
是因为现在有太多的现代文化冲击,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呢?难道就像两个曾经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变得有些疏远了吗?这可不行啊。
中印两国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大国,应该多交流交流,把那些古老而又美好的文化传统继续传承下去。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中印文化交流有了全新的认识。
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中印两国在文化交流上的过去,也让我开始思考两国文化交流的未来。
我希望中印文化交流能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永远流淌下去,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的文化瑰宝。
《中印文化交流史话读后感》篇二《中印文化交流史话》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季羡林的观点三、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四、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性五、结合实际的例子六、总结正文: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和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互补性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东西方文化互补论》一文中,对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其互补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二、季羡林的观点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
东方文化以中国文化为代表,注重内在的精神追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西方文化以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注重外在的物质追求,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对抗和竞争。
三、东西方文化的特点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强调道德修养、精神境界的提升,注重集体利益,倡导和平、中庸、宽容等价值观念。
西方文化则以个人为中心,追求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对抗和竞争。
四、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性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具有互补性。
东方文化的强调道德修养、精神境界的提升,可以弥补西方文化过分强调物质追求的不足;而西方文化的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对抗和竞争,可以弥补东方文化在个人权益方面的不足。
五、结合实际的例子我们可以从很多实际例子中看到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性。
例如,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东方文化的优良传统,强调集体利益、和平共处,又要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强调个人权益、民主自由等。
正是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才使得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六、总结季羡林的《东西方文化互补论》一文,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其互补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中西文化交流史论读后感沈福伟

中西文化交流史论读后感沈福伟明代之前的古代中西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使节、商人、宗教、游牧民、战争等途径,本书第一到第五章主要按照新石器时代、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这样一个时间顺序对明代之前的古代中西文化交流进行记录讲解,这段时期主要呈现出单一性、不连贯、以我国文化的和平输出为主。
单一性体现在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多为交通路径的开拓,虽然伴随有贸易商业的交流,但并不能形成规模:而古代中国对外交流是生产力发展、国家安全和国家地位提升的必然要求,但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表现出不连贯性的特点,且发展缓慢;纵观明代之前的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无论是玄奘访印讲学、还是张赛出使西域,从文化输出方向看,多为我国“高势文化”向西方“低势文化”输出,而对西方文化的吸取处于次要位置,对文化的输出方式也多以和平方式进行。
明清之际为中国历史上巨大的转折点,这段时期我国经历了从鼎盛到衰落,从傲视全球到遭受帝国主义的入侵。
然而,这段时期的社会、历史发展却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同时也很值得后人去品鉴、总结。
本书主要利用第六到十一章来介绍这段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史。
明初为我国经济的鼎盛时期,郑和下西洋带给人类的不仅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光辉兴盛,更是世界交通的开拓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传播。
四大发明的传播给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崛起带来了机遇,“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本书引用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的话作为第七章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的结束语,四大发明成为欧洲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也为西方资本主义打开了侵略的血盆大口。
明清之际西方文化的传入主要依靠传教士,耶稣会传教士的来使使得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传入我国,并同我国的文化进行了融合发展,天文学、数学、地理等多学科的发展为我国思想解放提供了契机。
中西文化通史读后感

中西文化通史读后感《中西文化通史读后感》篇一读了《中西文化通史》,我就像在文化的宇宙里来了一场超级刺激的星际旅行,一会儿在中国文化的古老星球上探秘,一会儿又跑到西方文化的神秘领地去溜达。
咱先说说中国文化这一块。
中国文化就像一棵超级古老的大树,那根扎得深得呀,都不知道到地球的啥地方去了。
从先秦诸子百家开始,那时候的思想家们就像一群超级智慧的武林高手,各自拿着自己的思想秘籍,什么儒家的“仁爱”,就像一股温暖的春风,吹过历史的长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儒家讲究的那些个礼仪,什么见面要鞠躬作揖,感觉就像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舞蹈。
我就想啊,要是现代人见面都来这么一套,那场面可能会有点滑稽,但也挺有趣的。
再看看中国的文学,唐诗宋词那可不得了。
我记得我小时候背唐诗,那感觉就像是在跟古代的诗人玩猜谜游戏。
李白的诗就像一把剑,充满了那种潇洒不羁的劲儿,“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读着读着,我就感觉自己也像个大侠似的,要去闯荡江湖。
而西方文化呢,那也是别有洞天。
西方的宗教文化,就像一张巨大的网,笼罩着西方人的生活。
基督教里的那些故事,什么上帝创造世界,就像一部超级科幻大片,只不过是用宗教的方式来讲的。
西方的艺术也很厉害。
油画就像一面镜子,把西方人的生活和思想都照得清清楚楚。
那些色彩浓烈的画作,有时候我看了就想,这画家是不是把自己的灵魂都涂到画布上去了?我有一次去看画展,看到一幅西方油画,画的是一个战争场景,那画面血腥得我差点没吐出来,但是又不得不佩服画家的表现力,他就像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把战争的残酷剖析得淋漓尽致。
不过呢,在看这两种文化的时候,我也有点迷糊。
有时候我就想,这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到底谁更牛呢?这就像在问是苹果好吃还是香蕉好吃一样,可能根本就没有答案。
中国文化重视家庭、集体,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
这就像是两条不同方向的河流,虽然流向不同,但都有自己的风景。
我觉得读了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两扇超级大门,一扇通往东方的神秘宫殿,一扇通往西方的奇幻城堡。
中西文化交流史读后感(通用3篇)

中西文化交流史读后感(通用3篇)中西文化交流史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不仅为文化的广大博深而震撼,而且是我对世界各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史都有所了解。
从而知道了人类文化演变的的大致轨迹。
世界文化史是从全世界文化观点出发的,系统论述了世界文化自远古至今日发展的历程,描述了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各自的特点,介绍了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它们对世界文化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揭示了多元一体的人类文化演变的内在本质。
同时也介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成就,强调了它是世界文化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中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对推动世界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沽灭的作用。
世界文化是设计的范围很广,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
世界文化是将人的活动、礼仪、谈吐、衣着、娱乐都归为了文化的范畴。
我认为这样可以更加全面的展现人类活动的各个侧面,同时也让我们用多维的视野去考察一个时代的人类特色,更好的识别时代的主流、支流、逆流。
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把握人类总的思想意识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便我们自觉的推动人类文化向前发展。
世界文化史介绍了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
即东方文化着重介绍了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几个阶段的中国、印度、阿拉伯、日本等文化;西方着重介绍了希腊、罗马文化、近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19-20世纪文化相互比较中,以系统而简明扼要的文笔,发掘了各大文化圈的特点,论述了各种文化的特质,并努力探寻了中西文化的内在联系、发展轨迹与规律。
每位大学生都非常有必要去了解这门课程,现在仍有一部分人对艺术生的看法是一群画画的疯子。
我认为这样评价者的知识层面太浅薄了。
世界文化史对非艺术专业的同学来说是非常有必要去学习的,以此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了解艺术是文化中必可缺少的一部分。
每当我看见好的艺术作品时心情是很激动的,而非专业的同学则会说出这样的话:啥破玩意,我也会画啊。
尤其是当他们看到抽象派、印象派、野兽派的作品就是这么说。
中西文化比较徐行言读后感

中西文化比较徐行言读后感咱先说这书的好处吧。
以前我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就像是盲人摸象,只知道个大概。
看了这本书,就像有人给了我一副望远镜,让我能把这头“文化大象”看得更全面了。
作者从好多方面去比较,就像从衣食住行到思想观念,一层一层地扒开给你看。
比如说在家庭观念上,咱们东方讲究的是家族的传承,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地住在一起,长辈有着很高的地位,尊老爱幼那是刻在骨子里的。
而西方呢,更强调个体的独立,孩子成年了就像小鸟离巢一样,自己去过自己的小日子了。
这一对比,我就突然明白了为啥西方的家庭聚会常常是各付各的账,这在咱们这儿可是有点难以理解的呢。
还有在思维方式上,东方人就像在画一幅写意画,注重整体的意境,看事情喜欢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讲究个“天人合一”。
西方就像是在搞建筑,一块一块地把东西分析得特别细致,什么都要讲个逻辑和结构。
这就好比中医和西医,中医把人看成一个整体,头疼可能不只是脑袋的问题,也许是身体别的地方不平衡了;西医就会更直接地对着头疼这个症状去检查脑袋里面是不是有啥毛病。
这两种思维方式没有谁好谁坏,就像火锅和西餐,各有各的味道。
不过这书也有点小“调皮”的地方。
有时候讲得太理论化了,感觉就像在听一个老学究在讲学,我这小脑袋得转好几圈才能跟上。
比如说讲哲学思想那部分,那些个哲学家的名字和他们的理论,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我脑袋里跳来跳去,搞得我有点晕头转向。
我就在想啊,要是能多加点有趣的小故事或者实例就好了,就像吃菜的时候多放点调料,这样味道就更鲜美了。
总的来说呢,这本书就像一把文化的钥匙,打开了我对中西文化理解的新大门。
虽然有些地方有点难啃,但就像嚼甘蔗一样,越嚼越有味道。
我觉得不管是对那些想要深入研究文化的文化达人,还是像我这样只是想长长见识的普通人,都很值得一读。
读完之后,再看周围的世界,就好像戴上了一副新的眼镜,看啥都能看出点不一样的文化韵味来。
《中西文化交流史》课程期末读书报告

谈谈“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中西文化交流史》课程期末读书报告阅读书目:弗朗西丝•伍德(吴芳思) 著, 洪允息译《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杨志玖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对【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的回答》,《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黄时鉴龚缨晏著《马可•波罗与万里长城——兼评【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正文700多年前, 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在热那亚的一座监狱中讲述他在东方的所见所闻, 同狱的作家鲁思梯切洛将他的口述笔录成书。
这本在中国被译作《马可波罗游记》(以下简称为《游记》)的著作为当时的欧洲提供了关于东方最广泛而生动的信息, 马可波罗本人在序言中称之为“具有教诲和增长见识的性质”,该书流传极广, 到了本世纪70 年代末,世界各种文字的译本已在120 种以上。
同时, 这本充满夸张笔调的著作也使许多读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吗?关于“马可波罗是否真的来过中国”的怀疑由来已久,从他身前就有人因为《游记》中夸张的笔调而讽刺马可波罗为“百万先生”,这个称号源于他总是喜欢夸张地用“一百万”来形容他所见到的金钱,建筑,宝物等,同时也使一些人对他本人及他的《游记》产生种种非议。
700多年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的怀疑。
到了20世纪,先是“在1966年,德国幕尼黑大学教授福赫伯就在一篇报告中指出,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回,还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1979年,美国学者约翰•黑格尔(又译海格尔)通过检读马可•波罗的游记全文发现其中许多矛盾和可疑之处,也发表文章指出,马可波罗只是到过北京,对于中国其它各地的记载,都是在北京听来的。
” 1982年4月,英国的克雷格•克鲁纳斯在《泰晤士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他(马可波罗)可能根本就没有访问过中国”。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家,其著作《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中提出了东西方文化互补论,引起了广泛的学术讨论。
在阅读了季羡林先生的这篇论文后,我对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文化交流产生了新的思考。
在季羡林先生的论文中,他提到了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强调了这些差异性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在这一点上,我深有同感。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这些差异性不应该被简单地视为对立,而应该被看作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正是这种多样性,使得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应该尊重并理解他人的文化差异,以求和谐相处。
季羡林先生在论文中提到了东西方文化在科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影响。
他指出,东方文化在人文主义、自然观念等方面对西方文化有着积极的影响,而西方文化在技术、管理、政治等领域对东方文化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的文化交流,使得世界各国的文化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我深信,只有在文化交流互鉴的基础上,各国文化才能更好地融合和发展。
在我看来,季羡林先生的东西方文化互补论不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对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现状的启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的文化,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在本文中,我主要对季羡林先生的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进行了阅读感想的共享,从中更深入地理解了东西方文化间的互补性。
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我更加坚定了对文化交流的重视,并深化了对多元文化共存的思考。
我也对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提出了一些自己的个人观点,希望能与读者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讨论。
总结起来,季羡林先生的东西方文化互补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交流史读后感
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这就是所谓读后感。
下面是我带来的是中西文化交流史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西文化交流史论》是何兆武先生的著作,主要讲述了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的交流,天主教传入中国和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冲突;从多方面讲述了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来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讲述了清代前期,西学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世界的影响;讲述了在旧制度前期,法国发现中国文化的历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文化的影响;等等。
清代前期,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可谓一波三折,受到多方挑战。
相较于印度佛教在中国顺利的开枝散叶,西方在中国的传教事业则显得步履维艰。
传教事业的范围相当狭小,最初,由利玛窦奠定的耶稣会传教事业仅局限于宫廷内部,且受到诸多顽固势力的抵制,迫害传教士的教案层出不穷。
在杨光先案中,监正杨光先甚至歇斯底里的提出“宁可使中原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这是当时不少顽固士人对西学的态度。
面对自身利益受到威胁的状况,以及骨子里的狂妄自大,他们将是非观念弃之一旁,对西学的先进与否置若罔闻。
虽然这些执迷不悟的做法减缓了西学在中国传播的速度,甚至西学的传入曾一度中断,但是西学在中国仍然充满了生机,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较于部分冥顽不灵的士人对西学的极端否定态度,清代初期,一部分开明人士对西学的态度则显得公正理智。
他们没有顽固势力的夜郎自大,而是抱着“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态度,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他们学贯中西,在研究西学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进和完善。
虽然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文化知识
带有封建神学色彩,一度使中国学者对西方某些文化领域百思不解,莫知所从,但是,中国学者仍然凭着超人的毅力和决心,苦心研究西方文化。
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研究出一项项振奋人心的科研成果,创制出一部部影响深远的著作,促进了中国的觉醒和近代化进程。
当然,文化只有历经磨难,才能确定其是否能与时俱进,源远流长。
优秀的文化经得起优胜劣汰的考验,正如华夏文明流过五千年的长河,经过岁月的沉浸,依然讫立于东方之巅,享誉世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不仅为文化的广大博深而震撼,而且是我对世界各名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史都有所了解。
从而知道了人类文化演变的的大致轨迹。
世界文化史是从全世界文化观点出发的,系统论述了世界文化自远古至今日发展的历程,描述了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各自的特点,介绍了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它们对世界文化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揭示了多元一体的人类文化演变的内在本质。
同时也介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成就,强调了它是世界文化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中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对推动世界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沽灭的作用。
世界文化是设计的范围很广,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
世界文化是将人的活动、礼仪、谈吐、衣着、娱乐都归为了文化的范畴。
我认为这样可以更加全面的展现人类活动的各个侧面,同时也让我们用多维的视野去考察一个时代的人类特色,更好的识别时代的主流、支流、逆流。
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把握人类总的思想意识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便我们自觉的推动人类文化向前发展。
世界文化史介绍了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
即东方文化着重介绍了古代、中世
纪、近代、现代几个阶段的中国、印度、阿拉伯、日本等文化;西方着重介绍了希腊、罗马文化、近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19-20世纪文化相互比较中,以系统而简明扼要的文笔,发掘了各大文化圈的特点,论述了各种文化的特质,并努力探寻了中西文化的内在联系、发展轨迹与规律。
每位大学生都非常有必要去了解这门课程,现在仍有一部分人对艺术生的看法是一群画画的疯子。
我认为这样评价者的知识层面太浅薄了。
世界文化史对非艺术专业的同学来说是非常有必要去学习的,以此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了解艺术是文化中必可缺少的一部分。
每当我看见好的艺术作品时心情是很激动的,而非专业的同学则会说出这样的话:啥破玩意,我也会画啊。
尤其是当他们看到抽象派、印象派、野兽派的作品就是这么说。
我们的艺术作品出世时希望大家用艺术的眼观去欣赏,从而认可我们的艺术品。
学习了世界文化史我的视野也大大的开阔了,我觉得这门课程的开设让我知道世界太多了。
今日的世界逐渐缩小成了地球村,在与外国人交往时,了解他们的民族特点、宗教习俗,可避免文化的冲突引起的犯忌,人与人之间能更加和谐的交往。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闭封自守的,一种文化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
今天的世界在急剧的缩小,人类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汇,将融合为人了共同的文明。
让我们共同携手推动世界文化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