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60页PPT
最新中日文化交流史PPT学习课件

细石器时代: 以细小的打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的石器时代。以渔猎、畜牧经济 为主。以石髓、玛瑙、燧石等为石器原料,有多角锥状石核、 细长石片(或称石叶)、小石片等,器形有刮削器、圆状刮削 器、短削器、尖状器及石钻石簇等。细石器文化繁盛于旧 石 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可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甚至到 铜石并用时代。在日本国内,一般被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后期, 但在欧洲等地,被定为旧石器时代以及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期的 中石器时代。 以下是在日本出土的细石器图片。
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日两国的将来有所展望,对我们今 后走向社会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会有所帮助,真可谓有 百利而无一弊。中日友好符合大势所趋,对于亚洲和平乃至 世界和平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年轻的一代应该向老一辈学 习,为中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古代篇
第一章 绳文文化和大陆文化 第1节 “陆桥”和大陆之间的联系 洪积世: 距今250万年——15000年之前叫做洪积世,洪积世又分为冰 河期和融冰期。其间经历了4次冰河期的轮回。在最后一个 冰河期来临时,日本列岛的北端和南段和中国大陆是相连的。 这位人类的迁徙带来了可能性。
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ppt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历史意义 :
•1)洋务运动时期,封建传统教 育仍然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 。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 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 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 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 旧派的策略。在“中体西用”的 形势下,“西学”教育规模不断 扩大,层次不断深入。同时,“ 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 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地论证,促 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 此原理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 新式学堂,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 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 统教育结构。
RED
1.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背景: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 制复辟活动之时,还大力提倡尊 孔读经。他刚登上总统宝座,就 大搞尊孔祭天。1913年6月亲自 发表“尊孔令”,鼓吹了“孔学 博大”。1914年又发布《祭圣告 令》,通告全国举行“祀孔典礼 ”。为支持袁世凯帝制复辟活动 ,中外反动派掀起了一股尊孔复 古逆流,1912年起,他们在全国 各地先后成立了“孔教会”、“ 尊孔会”、“孔道会”等,出版 《不忍杂志》和《孔教会杂志》 等。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 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 散孔教势无中国矣”。面对这股 反动逆流,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
RED
1.思想解放
•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 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 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 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 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 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 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 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 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 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
RED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共60张ppt)

时期 状态
详情
新航路开 辟前
15世纪之前,世界贸易局限于各洲内部、亚欧大陆之间
新航路开 辟和殖民
扩张
初步 形成
背景 表现
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扩张,洲际贸易随之扩展。 ①商品种类、数量大增;②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③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
最终
原因Βιβλιοθήκη 界市场初步形成。18世纪60
年代19世 纪中
工业革命
商品输出 掠夺原料
越来越来国家纳 发动战争打开大 入资本主义世界 门,商品输出, 市场,世界市场 资本输出,卷入
得到进一步拓展 世界市场;瓦解
19世纪70
年代20世 纪初
第二次工 业革命
资本输出 瓜分世界
大多数亚非拉 被卷入资义经 济体系,世界 市场最终形成。
①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推动欧美国家寻求更多的 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②交通工具的革新。
革命 形成 表现 ①形成了国际分工、贸易格局——西欧、北美生产和出口制
成品,其他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②世界贸易额剧增。
曲折 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②两次世界大战;
20世纪以 来
曲折 与发
展
发展
③ 冷战的发生。 ①《关贸总协定》;②中国改革开放;③冷战结束; ④ 世贸组织;⑤ 全世界贸易出口总值迅速增加;
全球贸易网络是如何形成的?近代以来,中国都有哪些文化影响了西方? 西方文化又有哪些影响了中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课程。
促进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买卖双方以贸易为平台输 送的各种商品,把生产者 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专题课件

各位同学:附件是《近代中外文化交流》选修课课件,请下载后不要外传。
另外,请大家思考:“在现代中外文化交流中构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重要性及方法”,这个是延伸题目,为必考知识,请课下准备。
几个概念的界定:一、文化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文化”这个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
最开始,“文”与“化”是分开的。
“文”与“化”并联使用见于战国时期成书的《易传》,其中有句话,叫做:“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以文教化”。
西汉以后,“文”与“化”连成一个专用词,比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在这里,“文化”显然和武力征服相对应的,指的是文治教化。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cultura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等多种含义。
牛津大辞典解释“cultural”:“对思维、审美和风度的训练、发展和雕琢,是文明的精神部分。
”这层意思和中国“文化”概念的“文治教化”的内涵比较接近。
概括起来,从最广义到最狭义,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广义的文化概念是“人化说”,什么是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文化。
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这个命题,决定了文化的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人才有文化问题可言。
一般的文化概念是“观念形态说”,所谓观念形态,即以语言为符号传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和经济、政治相对应,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
最狭义的文化概念是“知识说”,它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成果的精华,这就是知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使用这个概念指人们“运用文字的能力及知识水平”。
二、中学、西学/新学、旧学“西学”是明末清初出现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词语,“新学”是十九世纪末开始流行的,二十世纪风行于世界的一个概念。
辛亥革命以后,尤其是无私运动以后,“新学”一词及其内容就逐渐的消匿不彰,而“西学”一词却十分活跃。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九讲中国近代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思想科技与教育课件

答案 B 解析 1902年戊戌维新运动已经失败,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已经兴 起。但是,康有为坚持改良道路,反对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A项错误,B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康有为意在唤起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C项错误; 康有为借法国大革命血腥之例,意在说明改良的正确性,D项错误。
易错点拨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康有为被迫逃往海外,坚持改良主张,与 革命派展开论战,成为保守势力的代表,被称为“保皇派”。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 将被废除”,可知这是在解放战争期间,土地改革已经在一些地方完成,但是 并未在全国完成,故B项正确;中共七大是在抗战时期召开的,此时并未进行 土地改革,也不可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A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是在1954年召开的,此时土地改革已经结束,故C项错误;中共八大是在 1956年召开的,此时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故D项错误。
特别提示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并未将“师夷长技”付 诸实践,某种程度上说,洋务派是“师夷长技”思想的继承者和实践者。
4.(2019·全国Ⅲ卷,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 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 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核心要点•重难突破
要点一 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
1.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探规律中国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是西方学习、借鉴中华文化, 近代以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则主要以西学东渐为主流。
2.孔子及儒家思想在中国近代的不同境遇 (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利 用孔子的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变法思想创造历史依据,以减少变 法的阻力。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 建礼教,旨在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除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不同的境遇,是由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 和资产阶级不同政治派别的要求决定的,说明了孔子及儒家思想在中国的 地位和影响。 明趋势彻底否定儒家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 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文化交流存在“势差”现象。一般来 说,高度发展的文化必然流向低度发展的 文化,如水之自然流向,不可逆转。
近代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体制和经济特征, 使得发展迟缓,自我成长能力变弱,保守 的思想文化,向的僵死而衰朽。与此同时, 西方资本主义的的勃勃生机,历经资产那 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远远把中国拉在后 面 ,中国还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自守, 妄自尊大,落后于世界而不自知,终至挨 打,留下惨痛的屈辱一笔。
五 向域外传播中国文化
传教士不少人热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将中国四书五经、词典、道德经、等向西 方介绍和传播,有些人成为汉学大师。
“中国现代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如现代 科学技术、现代教育制度、公共卫生、妇 女解放、娱乐体育、新闻出版等等事业, 以及理性化政治观念及其实践,所有这些 方面的开端和初步发展,都和基督教传教 士的活动及其影响密切相关,这说明在中 国现代化兴起之初对之有相当的促进作 用。” ——何光沪
维新变法后,近代科学才进入中国的教育 和研究系统,新的西方学科体系和知识体 系,导致中国新的学科分类出现,“使原 有的经、史、子、集四部系统全面崩 解……” 一 天文学(中国古代有辉煌发展,近代西 方从哥白尼开始,脱离神学,又有牛顿万 有引力学说 等发现,创立新的自然科学科学体系)
数学 最基础的科学,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和 空间形式,涉及世间一切事物。是人类智 慧的体现。古代中国数学有重大贡献,14 世纪后陷于停滞,17世纪后传教士传入近 代数学。但在中国近代得以活跃发展。 (李善兰 项明达等,后有苏步青、熊庆 来等)
《近代中国与西方》课件

社会矛盾
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激 化,加上官僚制度的腐败 ,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列强侵略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 逐渐控制中国,导致国家 主权丧失。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
经济结构
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新兴工商业开始发展, 但整体经济水平仍然落后 。
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分化加剧,贫富 差距扩大,城市与农村发 展不平衡。
中国对西方的借鉴
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例如学习西方的法律制度、经济模式和科技发展等 。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曲折与成就
现代化的起步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迫开放市场,逐渐卷入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
现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事件,都是中 国对现代化的探索和尝试。
文化冲突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文化冲突,如礼仪、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 的冲突,需要双方进行沟通和理解。
文化独立
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中国知识分子也强调保持本国文化的独立性 和特色,以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05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01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开放市场,一些有识之士开始
现代化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 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对未来的展望和启示
展望未来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与 西方的交流和合作将更加密切, 双方需要加强互信和合作。
启示
近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表明,不 同文化和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尊重 、平等交流,共同推动人类文明 的发展。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清朝末期的一次政治改良运动,旨在通过改革政治体制、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实现国家 的现代化。这场运动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如废除科举制度、发展新式教育、改革官制等,但 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清政府的腐败,最终失败了。
新教材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部分世界现代史第48讲近代以来的文化交流课件

第六部分 世界现代史第48讲 近代以来的文化交流历 史课程标准了解不同地域上生存的人类的文化交流途径,理解文明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道理,形成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理念凝练要点内容索引1强基础固本增分2研考点精准突破3练经典强化提升1强基础 固本增分知识点一 近代以来的人口迁徙与文化的交流1.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1)美洲族群文化的形成①文化: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 美洲文化 。
②族群:北美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混血人种成为拉丁美洲最大的族群。
西葡允许不同种族通婚,从而形成大量混血人种(2)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原住民人口数量锐减,白人成为主要居民, 欧洲文化 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3)华工:19世纪中叶后,大量华工来到美洲和大洋洲。
促进了当地开发,在各地形成 唐人街 ,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2.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1)现代移民①原因:经济全球化促使 国际分工 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
②特点: 发达地区 吸收了大量劳动力;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从事体力劳动;20世纪80年代开始,移民中“知识精英”发挥了重要作用。
指具有较高文化专业知识的高素养人才(2)移民社会①美国的移民文化: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
民族和文化的 多样性 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
新加坡主要融合了华人、马来人和印度文化Array②新加坡: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 城市 国家,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知识点二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的交流1.商品流动的文化内涵:以 贸易 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2.文化交流国际化知识点三 近代以来的战争与文化的交锋1.拉丁美洲文化(1)背景:西葡殖民统治时期,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 混血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