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铁性铁酸铋的合成与改性

合集下载

多铁性材料铁酸铋的探究及应用概论

多铁性材料铁酸铋的探究及应用概论

BFO对有机物的降解
该文章是利用水热法制备出颗粒大小均匀的饼状BFO纳米颗粒,并在80mM H2O2和2g/L 的BFO的情况下对甲基橙有较好的降解作用
BFO用于染料敏化电池和光伏 电池
该文章是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BFO旋涂在了Pt/Ti/SiO2/Si的基底上,产生了典型的光 伏效应。
THANK YOU


01 通过掺杂来改善BFO的铁电和铁磁性


01 通过掺杂来改善BFO的铁电和铁磁性 02 利用固相反应法制备BFO与铁电体或者铁磁体的固
溶体


01 通过掺杂来改善BFO的铁电和铁磁性 02 利用固相反应法制备BFO与铁电体或者铁磁体的固
溶体
03 利用磁控溅射法或PLD制备BFO薄膜

➢ 该 课 题 组 又 于 2006 年 <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Self Assembled
Growth of BiFeO3–CoFe2O4 Nanostructures> , 该 成 果 主 要 提 供 了一种可靠的模板来控制两相异质 结的生长和形貌。(被引量:1118)
04
BFO对有机物的降解
05 BFO用于染料敏化电池和光伏电池
通过掺杂来改善BFO的铁电和 铁磁性
该文章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a,Nd共掺的BFO样品,Ca和Nd共掺改善了BFO的漏电 流和室温下的磁性。
通过掺杂来改善BFO的铁电和 铁磁性
该文章是我本科时针对掺杂引起BFO的结构变化,并由结构变化所引起的磁性变化进行 了一定的解释。

01 通过掺杂来改善BFO的铁电和铁磁性 02 利用固相反应法制备BFO与铁电体或者铁磁体的固

铁酸铋的水热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

铁酸铋的水热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

铁酸铋的水热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王岩玲;王俊恩【摘要】Columnar crystal Bi_2Fe_4O_9 was synthesiz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 from Fe(NO_3)_3·9H_2O and Bi(NO_3)_3·5H_2O using NaOH as the mineralizer. The structure and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 SEM and UV-V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ameter of Bi_2Fe_4O_9 was about 500 nm, the length was 2 μm~3 μm and it had uniform dispersion. The Bi_2Fe_4O_9 exhibited a relatively strong absorption at visible region and showed degraded methyl orange under visible irradiation.%以Fe(NO_3)_3·9H_2O和Bi(NO_3)_3·5H_2O为原料,NaOH为矿化剂,用水热法合成了柱状晶体Bi_2Fe_4O_9,其结构和催化性能经XRD,SEM和UV-Vis表征.结果表明,Bi_2Fe_4O_9截面边长约500 nm,长约2μm~3μm,分散均匀.Bi_2Fe_4O_9在可见光区域有较强吸收,对甲基橙降解效果较好.【期刊名称】《合成化学》【年(卷),期】2009(017)006【总页数】3页(P741-743)【关键词】Bi_2Fe_4O_9;合成;甲基橙;光催化性能【作者】王岩玲;王俊恩【作者单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14.53;O644.19铁酸铋(Bi2Fe4O9)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对乙醇和丙酮蒸气有很高的灵敏性,被广泛应于制造半导体气敏传感器的材料[1]。

《固体烧结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铁酸铋》范文

《固体烧结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铁酸铋》范文

《固体烧结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铁酸铋》篇一固体烧结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铁酸铋的高质量研究一、引言铁酸铋(BiFeO3)作为一种重要的多功能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磁学、电学、光学以及光催化等领域。

为了满足其应用需求,高质量的铁酸铋制备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探讨两种制备方法:固体烧结法和溶胶-凝胶法,并对两种方法的制备过程、产品性能及优缺点进行详细分析。

二、固体烧结法1. 制备过程固体烧结法是通过将原料混合、研磨、成型、烧结等步骤制备铁酸铋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将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并充分研磨以获得均匀的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进行成型处理,如压片或挤出等;最后,将成型后的样品进行高温烧结,以获得铁酸铋产品。

2. 产品性能固体烧结法制备的铁酸铋产品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纯度,且颗粒大小均匀,形貌规整。

然而,由于烧结过程中温度较高,可能导致产品内部应力较大,影响其性能。

3. 优点与缺点优点:制备过程简单,成本低;原料易得,制备周期短;产品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纯度。

缺点:烧结温度较高,可能导致产品内部应力较大;难以控制产品形貌和颗粒大小。

三、溶胶-凝胶法1. 制备过程溶胶-凝胶法是通过将原料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胶,然后通过凝胶化、干燥、烧结等步骤制备铁酸铋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将原料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胶;然后,通过控制条件使溶胶凝胶化;接着,对凝胶进行干燥处理;最后,进行高温烧结,以获得铁酸铋产品。

2. 产品性能溶胶-凝胶法制备的铁酸铋产品具有较好的形貌和颗粒大小控制能力,且产品内部应力较小。

此外,该方法还可以实现原子级别的掺杂和改性,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性能。

3. 优点与缺点优点:产品形貌和颗粒大小控制能力强;可以实现原子级别的掺杂和改性;产品内部应力较小。

缺点:制备过程较复杂,成本较高;需要使用有机溶剂,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四、结论固体烧结法和溶胶-凝胶法都是制备铁酸铋的有效方法。

铁酸铋_实验报告

铁酸铋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铁酸铋的制备方法;2. 掌握铁酸铋的物理、化学性质;3. 分析铁酸铋在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铁酸铋(BiFeO3)是一种重要的钙钛矿型铁电材料,具有优异的介电、压电和磁电性能。

在制备过程中,通常采用固相反应法。

该法是将Bi2O3和Fe2O3按一定比例混合,在高温下进行反应,得到铁酸铋。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高温炉、电子天平、研钵、烧杯、坩埚、加热器、马弗炉、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

2. 试剂:Bi2O3、Fe2O3、乙醇、稀盐酸、无水乙醇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原料:称取一定量的Bi2O3和Fe2O3,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

2. 研磨:将混合后的原料放入研钵中,加入少量无水乙醇,研磨至粉末状。

3. 混合:将研磨好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搅拌溶解。

4. 过滤:将溶解后的溶液进行过滤,得到滤液。

5. 蒸发:将滤液放入烧杯中,加热蒸发至近干。

6. 干燥:将蒸发后的固体放入坩埚中,在高温炉中加热至120℃左右,干燥2小时。

7. 焙烧:将干燥后的固体放入马弗炉中,在600℃下焙烧2小时。

8. 取出:将焙烧后的固体取出,冷却至室温。

9. XRD分析:对制备的铁酸铋进行XRD分析,确定其物相组成。

10. SEM分析:对制备的铁酸铋进行SEM分析,观察其微观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XRD分析:通过XRD分析,发现制备的铁酸铋为单相铁酸铋,其晶格参数为a=0.879nm,b=0.879nm,c=1.053nm。

2. SEM分析:通过SEM分析,发现制备的铁酸铋为纳米颗粒状,颗粒尺寸约为100-200nm。

3. 影响因素分析:(1)原料配比:Bi2O3和Fe2O3的配比对铁酸铋的制备有较大影响。

当Bi2O3和Fe2O3的摩尔比为1:1时,制备的铁酸铋性能较好。

(2)研磨时间:研磨时间越长,原料的混合程度越高,有利于铁酸铋的制备。

铁酸铋晶体结构

铁酸铋晶体结构

铁酸铋晶体结构一、引言铁酸铋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和磁性能,因此在太阳能电池、传感器、储能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铁酸铋的晶体结构对其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其晶体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铁酸铋化学式及基本性质1. 化学式:BiFeO32. 晶体结构:三斜晶系3. 密度:7.6 g/cm34. 熔点:825℃5. 热稳定性:稳定于室温下三、铁酸铋晶体结构1. 晶胞参数铁酸铋的晶胞参数为a=5.71 Å,b=5.75 Å,c=7.99 Å,α=β=γ=90°。

2. 晶体结构类型铁酸铋的晶体结构属于钙钛矿型结构(perovskite structure),其中Bi离子位于A位点(正方形空间),Fe离子位于B位点(八面体空间),氧离子位于C位点(四面体空间)。

3. 铁酸铋晶体结构的特点(1)Bi离子具有大的离子半径,因此会导致晶胞畸变,使得晶体结构失稳。

(2)Fe离子在晶格中的位置不稳定,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会导致Fe离子的价态发生变化,进而影响铁酸铋材料的性能。

四、铁酸铋晶体结构的改性为了提高铁酸铋材料的性能,可以通过改变其晶体结构来实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改性方法:1. 降低Bi离子含量通过控制Bi离子含量可以减少晶胞畸变,从而提高晶体结构的稳定性。

2. 掺杂其他离子掺入其他离子可以稳定Fe离子在B位点上,并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光电性能。

3. 氧化还原处理通过氧化还原处理可以调节Fe离子价态并改善其光电性能。

五、总结与展望铁酸铋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传感器、储能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铁酸铋的晶体结构对其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其晶体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改变铁酸铋晶体结构可以提高材料的性能,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研究工作致力于探索铁酸铋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并寻找更好的改性方法。

铁酸铋制备注意事项

铁酸铋制备注意事项

铁酸铋制备注意事项
铁酸铋是一种重要的铋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铁酸铋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 原料准备:制备铁酸铋的主要原料为金属铋和高纯度的硝酸铁,应选择质量优良的原料。

2. 设备选择:制备铁酸铋的设备应选用耐酸、耐腐蚀的材料,如玻璃反应釜或不锈钢反应釜,以避免污染和反应产生副产物。

3. 反应条件:铁酸铋的制备一般是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进行,通常在85-95摄氏度范围内反应,可提高反应速度和产率。

4. 反应时间:制备铁酸铋的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需要数小时至数十小时,具体的反应时间需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确定。

5. 反应系统:反应过程中应保持反应系统密封,以避免产物流失和外界杂质的引入。

6. 搅拌条件:反应过程中应保持适当的搅拌速度,以促进反应物与催化剂的充分接触和混合。

7. 氧化剂的选择:制备铁酸铋的反应中,可以添加适量的氧化剂来促进反应进行,例如过硫酸铵或过硫酸钾,但要控制氧化剂的用量,避免过量引起副反应。

8. 反应产物的处理:反应结束后,应及时将反应产物进行过滤、洗涤和干燥,以获得纯净的铁酸铋产物。

9. 产物储存:制备的铁酸铋应存放在干燥、密封的容器中,以防止吸湿和氧化分解。

总结起来,铁酸铋的制备需要注意原料质量和设备选择,控制好反应条件和时间,保持反应系统密封、搅拌适度,并且正确选择和控制氧化剂的用量。

制备完成后,对产物进行妥善处理和储存,以确保产物的质量和稳定性。

30_多铁性材料的制备工艺改进

30_多铁性材料的制备工艺改进

多铁性材料的制备工艺改进第一部分多铁性材料的基本概念 (2)第二部分多铁性材料的制备方法概述 (5)第三部分传统制备工艺的优缺点分析 (8)第四部分改进工艺的具体步骤介绍 (12)第五部分改进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15)第六部分改进工艺在工业应用中的前景 (19)第七部分改进工艺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23)第八部分未来多铁性材料制备工艺的发展趋势 (26)第一部分多铁性材料的基本概念多铁性材料的基本概念多铁性材料是一类具有多种铁电、铁磁和铁弹相共存的材料。

这类材料在电子、光电子、信息、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多铁性材料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铁性材料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多铁性材料的基本概念进行简要介绍。

1.铁电性铁电性是指某些晶体在无外电场作用下,其内部存在自发极化的现象。

这种自发极化是由于晶格中的离子或分子在一定方向上的排列不对称所引起的。

当外加电场作用时,这些离子或分子会沿着电场方向重新排列,从而改变晶体的极化状态。

铁电性材料在外电场作用下,其极化强度与电场强度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铁电效应。

2.铁磁性铁磁性是指某些物质在外磁场作用下,其内部原子或分子的磁矩有序排列的现象。

这种有序排列是由于晶格中的离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所引起的。

当外加磁场作用时,这些离子或分子会沿着磁场方向重新排列,从而改变材料的磁性状态。

铁磁性材料在外磁场作用下,其磁化强度与磁场强度之间呈现线性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磁滞效应。

3.铁弹性铁弹性是指某些材料在外应力作用下,其内部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发生可逆的变化,从而导致材料的体积、形状或密度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种可逆变化是由于晶格中的离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所引起的。

当外加应力作用时,这些离子或分子会沿着应力方向重新排列,从而改变材料的弹性性能。

铁弹性材料在外应力作用下,其应变与应力之间呈现线性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弹性效应。

《固体烧结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铁酸铋》范文

《固体烧结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铁酸铋》范文

《固体烧结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铁酸铋》篇一固体烧结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铁酸铋的探究一、引言铁酸铋(BiFeO3)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多功能材料,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在传感器、磁性存储器、光电器件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铁酸铋的制备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重点探讨两种制备铁酸铋的方法:固体烧结法和溶胶-凝胶法,并对两种方法的制备过程、产物性能及优缺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比较。

二、固体烧结法1. 制备过程固体烧结法是通过将铁源和铋源的固体氧化物或盐进行混合,然后进行高温烧结以形成铁酸铋的方法。

其步骤主要包括原材料的选择与处理、混合均匀、烧结和后处理等。

(1)原材料的选择与处理:选择纯度较高的铁源和铋源,如硝酸铁和硝酸铋等,并进行干燥处理。

(2)混合均匀:将铁源和铋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并进行充分的研磨和搅拌,使原料混合均匀。

(3)烧结:将混合均匀的原料放入高温炉中进行烧结,烧结温度通常在800-1000℃之间。

(4)后处理:烧结完成后,对产物进行冷却、研磨和筛选等处理,得到最终的铁酸铋产品。

2. 产物性能及优缺点固体烧结法制备的铁酸铋具有较高的纯度和结晶度,但其颗粒尺寸较大,分布不均匀。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成本较低;缺点是制备过程中可能产生杂质,且需要较高的烧结温度和时间,能耗较大。

三、溶胶-凝胶法1. 制备过程溶胶-凝胶法是通过将原料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胶,然后通过凝胶化过程得到前驱体,最后进行热处理得到铁酸铋的方法。

其步骤主要包括原材料的溶解、凝胶化、干燥和热处理等。

(1)原材料的溶解:将铁源和铋源的盐类(如硝酸盐)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形成透明的溶胶。

(2)凝胶化:通过添加催化剂或调节pH值等方法使溶胶发生凝胶化反应,形成湿凝胶。

(3)干燥:将湿凝胶进行干燥处理,去除其中的溶剂和水分,得到干凝胶。

(4)热处理:将干凝胶进行热处理,使其分解为氧化物并最终形成铁酸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II
Abstract
Prepara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multiferroic bismuth ferrite
(3)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perovskite structure of CuCa 3Ti4O12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BiFeO3. X-ray diffraction (XRD) patterns showed the reduce of impurities with the addition of CuCa3Ti4O12, and eliminated when 20 mol% add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seudotetragonal structure was also observed. Impedance measurements suggested a growth of boundary resistance, and CuCa3Ti4O12 addition could block the conduction path and stabilize the motion of defects. A frequency dependent relaxation process was observed on the analysis of dielectric. The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the loss tangent of BiFeO3 as a function of frequency were found to be increased on increasing CuCa3Ti4O12 contents. The addition of CuCa3Ti4O12 could affect the spin structure. It was explained by the formation of oxygen vacancy and Fe4+ by ionic doping and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Keywords: BiFeO3, ultrasonic irradiation assisted self-combustion method, doping, ferroelectricity, ferromagnetism, photocatalysis
I
中文摘要
多铁性铁酸铋的合成与改性
铁磁性分析可知,CuCa3Ti4O12 的加入可以影响铁酸铋自身的自旋结构,这主要是由 于离子掺杂导致氧空位与 Fe4+形成, 以及晶格结构发生改变导致磁旋结构发生变化而 引起磁性能变化。 关键词:铁酸铋、超声自蔓延法、掺杂、铁磁性、铁电性、光催化

者:王奔
பைடு நூலகம்
指导教师:周竹发 教授
ferroelectricity, ferromagnetism and ferroelasticity. As a typical single-phase multiferroic, the perovskite structure of bismuth ferrite (BiFeO 3) exhibits ferroelectric and antiferromagnetic properties above room-temperature. Multiferroics show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magnetic storage medium and new devices based on the mutual controls of magnetic and electric fields. Moreover, the research of multiferroics is also very important for the couping of magnetic and electric parameters. In this dissertation, BiFeO3 was discussed and analyzed in detail, and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were improved as well. The main contents and conclusions in this dissertation are listed in the following: (1) In this dissertation, BiFeO3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ultrasonic radiation and self-combustion. X-ray diffraction (XRD) patterns showed that BiFeO3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with a small amount of impurities. The reducing size effect of ultrasonic radiation was studi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Particle size analyzer.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magnetization was antiferromagnetism, and the intrinsic spin structure was interrupted by reducing size, hence, the latent magnetization was released. The UV–vis absorption spectra showed the narrow energy bandgap of BiFeO3 nanoparticles. The enhanced degradation of MO was confirmed by the effect of reducing size and porous in the surface,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increasing activity of absorption. (2) In this dissertation, Sr2+and Nd3+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BiFeO3. X-ray diffraction (XRD) patterns showed the dopant help the formation of impurities and reducing size. Regarding smaller particles, even if small amount substitution content change can result in the phase transition from the rhombohedral distorted perovskite to the pseudotetragonal. The substitution of Sr 2+and Nd3+ was induce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magnetism, which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wo aspects: on the one hand, dopant would result in the slope of spin; On the other hand, size effect could enhance the magnetism.
II
Prepara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multiferroic bismuth ferrite
Abstract
Prepara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multiferroic bismuth ferrite
Abstract
Multiferroics are multifunctional materials which exhibit coexistence of
论文作者签名: 导 师 签 名:
日 日
期: 期:
多铁性铁酸铋的合成与改性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钙钛矿结构的铁酸铋(BiFeO3)作为一种典型的单相多铁性材料,其在室温下可以 同时呈现出铁电性与磁性。 这种多铁性材料在磁存储介质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前 景, 能够成为集铁电材料和磁性材料于一身的新型记忆材料,并且其电性能与磁性能 参数的耦合在基础物理方面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铁酸铋纳米粉体制备、Sr2+与 Nd3+离子掺杂、CuCa3Ti4O12 掺杂进行了系 统地研究与分析,并对制备的铁酸铋材料的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 结合超声化学法与自蔓延法,制备出纳米级铁酸铋粉体。X 射线衍射(XRD) 数据表明, 制备出的粉体是含有少量杂相的纳米级铁酸铋;利用透射电镜与粒径分析 仪对制备出的粉体进行分析, 发现超声可以有效地减少纳米颗粒的半径;铁磁性分析 表明,制备出的铁酸铋呈现反铁磁性,由于颗粒半径的减少,打乱了原有的自旋结构 分布,使得磁性能释放出来;紫外光度分析仪分析表明,制备出的铁酸铋具有较小的 能带和优良的光催化使用前景;由于超声自蔓延法可以减小粒径大小,增加颗粒表面 孔洞,在光降解实验中,能够参与到反应的活性空位增多,有利于颗粒对甲基橙的吸 附,进而提高了光催化性能。 (2) 将 Sr2+与 Nd3+离子掺入到纳米铁酸铋晶格中,通过 XRD 分析,发现离子的 掺杂可以有效抑制杂相的生成, 并且随着掺杂量的增加,晶格结构由菱方相转变成伪 正方相,同时,离子掺入后能够减小晶粒的尺寸;相对于在宏观尺寸下的铁酸铋,掺 杂量在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引起相转变的提前发生;由于掺杂的作用,Sr2+与 Nd3+离子 都可以提高铁酸铋整体的磁性能,其原因主要是掺杂元素可以使自旋结构发生倾斜; 另一方面磁性能也随着纳米粒径的减小而得到提升。 (3) 引入具有钙钛矿结构的 CuCa3Ti4O12 掺入到铁酸铋中,通过 XRD 分析,随着 掺杂量的增加,杂相减少,当掺杂量达到 20mol%,杂相基本消失,晶格结构转变成 伪正方相结构;阻抗分析表明,CuCa3Ti4O12 的加入可以提高铁酸铋的晶界电阻,增 加其活化能,降低了缺陷含量,抑制载流子的运动;介电分析表明,CuCa3Ti4O12 的 加入可以提高铁酸铋的介电常数,其原因可能与空间电荷和内部阻挡层电容有关;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