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铁性材料铁酸铋的探究及应用概论

合集下载

铁酸铋颜色

铁酸铋颜色

铁酸铋颜色铁酸铋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其颜色也是备受关注的。

在自然界中,铁酸铋以独特的颜色出现,其在化学和物理学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铁酸铋的结构、性质和应用等方面探讨铁酸铋颜色的奥秘。

一、铁酸铋的结构和性质铁酸铋的化学式为BiFeO3,是一种钙钛矿结构的复合氧化物。

其晶体结构是六方晶系,具有P63cm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b=5.71,c=13.87。

铁酸铋的晶体结构具有极性,表现为自发极化。

这种自发极化是由于铁酸铋中铁离子和铋离子的偏离中心位置而产生的。

铁酸铋具有多种性质,如铁电性、磁电性、光学性等。

其中,铁电性是铁酸铋最为突出的性质之一。

铁电性是指某些晶体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表现出极化现象。

铁酸铋的极化方向是垂直于六方晶面的c 轴方向。

铁酸铋还具有磁电性,即在外磁场的作用下,也能表现出极化现象。

此外,铁酸铋还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如高比旋光率、高吸收系数等。

二、铁酸铋颜色的来源铁酸铋颜色的来源主要是由于其电子结构的特殊性质。

铁酸铋中铁离子和铋离子的电子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

铁离子的电子结构为3d5 4s1,而铋离子的电子结构为6s2 6p3。

铁离子中的5个d电子可以形成五重态,其中三重态是高自旋态,低三重态是低自旋态。

低自旋态的d轨道中的电子能级较高,易被激发到高能级。

而铋离子中的6s和6p电子能级较低,易被激发到低能级。

因此,当铁酸铋受到光的激发时,铁离子的d电子会跃迁到高自旋态的d轨道中,产生吸收峰,而铋离子则会跃迁到低能级,产生透明区。

这种吸收和透明的交织使得铁酸铋呈现出特殊的颜色。

三、铁酸铋颜色的应用铁酸铋颜色的独特性质使其在多个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领域的应用举例:1. 光电器件领域:铁酸铋具有铁电、磁电、光学等多种性质,因此可用于制备光电器件,如可见光下的光电催化剂、光致变色材料等。

2. 传感器领域:铁酸铋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使其成为一种优秀的传感器材料。

例如,铁酸铋可以用于制备气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固体烧结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铁酸铋》范文

《固体烧结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铁酸铋》范文

《固体烧结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铁酸铋》篇一固体烧结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铁酸铋的探究一、引言铁酸铋(BiFeO3)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的多元铁氧体材料,因其良好的铁电、磁学性能及多铁性而备受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制备高质量的铁酸铋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两种制备铁酸铋的方法:固体烧结法和溶胶-凝胶法,并对其制备过程、性能及优缺点进行深入探讨。

二、固体烧结法1. 制备过程固体烧结法是一种通过混合金属氧化物或碳酸盐等原料,经过研磨、压制、烧结等步骤制备出目标产物的过程。

在制备铁酸铋的过程中,首先将铋源(如氧化铋)和铁源(如氧化铁)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然后进行研磨,使原料充分混合均匀。

接着将混合物进行压制,形成所需形状的坯体。

最后将坯体进行高温烧结,使原料在高温下发生固相反应,形成铁酸铋。

2. 性能及优缺点固体烧结法制备的铁酸铋具有较好的致密性和结构稳定性。

然而,由于烧结过程中颗粒间容易形成孔洞和气孔,导致材料的性能受到影响。

此外,固体烧结法对原料的粒度、纯度和混合均匀性要求较高,且烧结温度较高,能耗较大。

三、溶胶-凝胶法1. 制备过程溶胶-凝胶法是一种通过溶胶向凝胶转变,再经过热处理制备出目标产物的过程。

在制备铁酸铋的过程中,首先将铋源和铁源分别溶于适当的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

然后通过加入适当的络合剂或催化剂,使溶液发生溶胶-凝胶转变,形成凝胶。

最后将凝胶进行热处理,使凝胶中的物质发生热解、烧结等反应,形成铁酸铋。

2. 性能及优缺点溶胶-凝胶法制备的铁酸铋具有较高的纯度和均匀性,且颗粒尺寸较小,有利于提高材料的性能。

此外,溶胶-凝胶法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反应,降低了能耗。

然而,该方法对原料的选择和配比要求较高,且制备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溶剂、络合剂和催化剂的用量和配比。

四、结论固体烧结法和溶胶-凝胶法都是制备铁酸铋的有效方法。

固体烧结法具有较好的致密性和结构稳定性,但存在孔洞和气孔等问题;而溶胶-凝胶法则具有较高的纯度和均匀性,且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反应。

研究方向课报告

研究方向课报告

研究方向课报告多铁性材料铁酸铋(BFO)的磁性研究姓名:吴闯学号:B2015013导师:姜伟成绩:1、引言: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全球的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1]。

铁酸铋作为唯一的室温多铁材料,同时具有铁电性和G 型反铁磁性[2]。

由于铁酸铋在自旋电子器件和铁电存储方面的应用潜力,对铁酸铋材料的研究已经成为多铁材料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3]。

然而,由于其G型反铁磁结构导致了宏观上极其微弱的磁性,极大地限制了实际应用。

多铁性材料是目前受到人们广泛重视的新兴的功能材料之一,这种功能材料为发展基于铁电—磁性集成效应的新型信息存储处理以及磁电器件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

Bi Fe O3是当前唯一同时在室温以上表现出铁电性和反铁磁性的多铁性材料。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时,Bi Fe O3这个材料就受到关注。

Bi Fe O3铁电、多铁性和磁电耦合特性、光学特性等物理,以及Bi Fe O3为基础而构造的多铁性异质结、多铁隧道结、以至于自组装纳米结构和超晶格等体系具有奇异的物理特性,都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实验方面,人们在Bi Fe O3基铁磁电陶瓷、Bi Fe O3掺杂以及Bi Fe O3薄膜制备都有不俗的进展。

但是对于Bi Fe O3磁电耦合效应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BiFeO3复合薄膜中的界面效应研究更是较少。

对于磁电耦合性质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多铁性材料Bi Fe O3等电子结构和磁性,弄清磁电效应产生的微观物理性质有重要的意义。

本人通过查阅大量关于铁酸铋(BFO)的相关文献及研究方法,设想基于从第一性原理出发,通过基于密度泛函原理的理论计算方法,通过替位参杂的方法来加强和改善BFO的磁性。

通过研究单元素参杂(Zn和Mn)和Zn、Mn双元素共参杂下BFO的结构、磁性、铁电性和介电性能,通过使用Material Studio和VASP对几种结构进行运算来试图找到提高BFO磁性的最佳方案。

2.BFO材料的研究进展2.1.1 BF0的晶体结构及性能多铁性是指同时具有两种或以上“铁性”特征(铁磁性、铁电性、铁弹性等)的材料[4]。

《铽、镝A位共掺杂铁酸铋纳米薄膜多铁特性的研究》范文

《铽、镝A位共掺杂铁酸铋纳米薄膜多铁特性的研究》范文

《铽、镝A位共掺杂铁酸铋纳米薄膜多铁特性的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多铁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和潜在的应用前景,在材料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铁酸铋(BiFeO3)作为一种典型的多铁材料,具有优异的磁电耦合效应,成为研究的热点。

而铽(Te)和镝(Dy)元素的共掺杂则进一步丰富了铁酸铋的性能和应用领域。

本文将针对铽、镝A位共掺杂铁酸铋纳米薄膜的多铁特性进行研究,探讨其结构、磁性和电性等性质。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铁酸铋作为一种多铁性材料,具有较高的自发极化强度和磁性,其磁电耦合效应在传感器、存储器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然而,铁酸铋的磁电性能受温度、掺杂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需要通过掺杂等方式进行优化。

铽、镝元素的共掺杂可以有效地调节铁酸铋的晶体结构,提高其磁电性能。

因此,研究铽、镝A 位共掺杂铁酸铋纳米薄膜的多铁特性,有助于深入了解其物理性质,为开发新型多铁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铽、镝A位共掺杂铁酸铋纳米薄膜。

首先,根据化学计量比配制前驱体溶液,通过旋涂法将前驱体溶液涂覆在基底上,形成薄膜。

然后,对薄膜进行热处理,得到共掺杂的铁酸铋纳米薄膜。

四、结果与讨论1. 结构分析通过X射线衍射(XRD)对共掺杂铁酸铋纳米薄膜进行结构分析,发现其具有典型的钙钛矿结构。

与未掺杂的铁酸铋相比,共掺杂后薄膜的晶格常数发生了变化,表明铽、镝元素成功掺入了铁酸铋的晶格中。

2. 磁性分析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共掺杂铁酸铋纳米薄膜的磁性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共掺杂后薄膜的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均有所提高,表明铽、镝元素的掺杂有效地改善了铁酸铋的磁性能。

3. 电性分析通过测量共掺杂铁酸铋纳米薄膜的电滞回线,发现其具有较高的剩余极化强度和较小的矫顽场,表明其具有优异的电性能。

与未掺杂的铁酸铋相比,共掺杂后薄膜的电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4. 磁电耦合效应共掺杂铁酸铋纳米薄膜的磁电耦合效应得到了明显的增强。

铁酸铋基高性能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及性能调控研究

铁酸铋基高性能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及性能调控研究

铁酸铋基高性能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及性能调控研究近年来,压电材料在电子设备、传感器和能量转换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传统的压电材料中含有铅,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研发无铅压电材料已成为当前材料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铁酸铋(BiFeO3)作为一种具有多种优良物理性能的多铁性材料,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然而,BiFeO3的应用受到了其较低的压电性能的限制。

因此,为了提高BiFeO3的压电性能,研究人员们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本文通过控制BiFeO3的制备工艺以及添加其他元素来调控其性能。

首先,我们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BiFeO3陶瓷。

通过改变溶液中的配比、溶胶的浓度和煅烧温度等参数,成功地制备出高纯度的BiFeO3。

然后,我们通过添加不同的掺杂元素来调控BiFeO3的性能。

掺杂元素的选择包括钇(Y)、铌(Nb)和锰(Mn)。

掺杂后的BiFeO3陶瓷表现出了优异的压电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掺杂钇可以显著提高BiFeO3的压电性能。

当钇的掺杂浓度为5%时,BiFeO3的压电系数达到最大值。

而掺杂铌和锰可以改善BiFeO3的烧结性能和压电性能。

掺杂铌后,BiFeO3的烧结温度降低,烧结密度增加,压电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掺杂锰后,BiFeO3的晶粒尺寸减小,致密度增加,导致了更好的压电性能。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BiFeO3陶瓷的微观结构和相变行为。

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手段,我们发现掺杂元素的添加可以引起BiFeO3的晶格畸变和相变温度的改变。

这些结构和相变调控对BiFeO3的压电性能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改变制备工艺和掺杂元素的添加方式,成功地制备出了性能优良的铁酸铋基无铅压电陶瓷。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无铅压电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种方法合成铁酸铋的光催化和磁学性能的研究》范文

《三种方法合成铁酸铋的光催化和磁学性能的研究》范文

《三种方法合成铁酸铋的光催化和磁学性能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铁酸铋(BiFeO3)作为一种重要的多功能材料,具有光催化性能和磁学性能,在环境治理、能源转换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合成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采用不同的方法合成铁酸铋,研究其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规律。

本文采用三种方法合成铁酸铋,通过对比研究,探究不同方法对其光催化和磁学性能的影响。

二、方法与实验(一)固相反应法采用传统的固相反应法,以Bi2O3和Fe2O3为原料,通过高温煅烧制备铁酸铋。

在高温下,原料之间发生固相反应,生成铁酸铋。

(二)溶胶凝胶法采用溶胶凝胶法,以硝酸铋和硝酸铁为原料,在一定的温度和pH值条件下进行溶胶凝胶反应,然后进行煅烧处理得到铁酸铋。

(三)共沉淀法采用共沉淀法,将含有Bi3+和Fe3+的溶液进行共沉淀处理,然后进行煅烧处理得到铁酸铋。

该方法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合成出具有良好性能的铁酸铋。

三、结果与讨论(一)光催化性能研究1. 不同方法合成的铁酸铋的光催化性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其中,共沉淀法合成的铁酸铋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其次是溶胶凝胶法,最后是固相反应法。

这可能与不同方法合成的铁酸铋的晶体结构、晶粒大小以及表面性质等因素有关。

2. 在光照条件下,铁酸铋的光生电子和空穴对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能够有效地降解有机污染物。

其中,共沉淀法合成的铁酸铋具有更高的光生电子和空穴对的分离效率,从而表现出更高的光催化活性。

(二)磁学性能研究1. 不同方法合成的铁酸铋的磁学性能也表现出差异。

共沉淀法合成的铁酸铋具有较高的饱和磁化强度和较低的矫顽力,表现出较好的磁学性能。

这可能与共沉淀法合成的铁酸铋具有较小的晶粒尺寸和较高的结晶度有关。

2. 铁酸铋的磁学性能与其晶体结构密切相关。

在一定的温度下,铁酸铋会发生相变,从而影响其磁学性能。

因此,在研究铁酸铋的磁学性能时,需要考虑其晶体结构的变化规律。

四、结论本文采用三种方法合成铁酸铋,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不同方法合成的铁酸铋在光催化和磁学性能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铁酸铋_实验报告

铁酸铋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铁酸铋的制备方法;2. 掌握铁酸铋的物理、化学性质;3. 分析铁酸铋在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铁酸铋(BiFeO3)是一种重要的钙钛矿型铁电材料,具有优异的介电、压电和磁电性能。

在制备过程中,通常采用固相反应法。

该法是将Bi2O3和Fe2O3按一定比例混合,在高温下进行反应,得到铁酸铋。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高温炉、电子天平、研钵、烧杯、坩埚、加热器、马弗炉、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

2. 试剂:Bi2O3、Fe2O3、乙醇、稀盐酸、无水乙醇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原料:称取一定量的Bi2O3和Fe2O3,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

2. 研磨:将混合后的原料放入研钵中,加入少量无水乙醇,研磨至粉末状。

3. 混合:将研磨好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搅拌溶解。

4. 过滤:将溶解后的溶液进行过滤,得到滤液。

5. 蒸发:将滤液放入烧杯中,加热蒸发至近干。

6. 干燥:将蒸发后的固体放入坩埚中,在高温炉中加热至120℃左右,干燥2小时。

7. 焙烧:将干燥后的固体放入马弗炉中,在600℃下焙烧2小时。

8. 取出:将焙烧后的固体取出,冷却至室温。

9. XRD分析:对制备的铁酸铋进行XRD分析,确定其物相组成。

10. SEM分析:对制备的铁酸铋进行SEM分析,观察其微观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XRD分析:通过XRD分析,发现制备的铁酸铋为单相铁酸铋,其晶格参数为a=0.879nm,b=0.879nm,c=1.053nm。

2. SEM分析:通过SEM分析,发现制备的铁酸铋为纳米颗粒状,颗粒尺寸约为100-200nm。

3. 影响因素分析:(1)原料配比:Bi2O3和Fe2O3的配比对铁酸铋的制备有较大影响。

当Bi2O3和Fe2O3的摩尔比为1:1时,制备的铁酸铋性能较好。

(2)研磨时间:研磨时间越长,原料的混合程度越高,有利于铁酸铋的制备。

铁酸铋光催化材料研究进展

铁酸铋光催化材料研究进展

铁酸铋光催化材料研究进展铁酸铋是唯一一种在室温下存在的单相多铁材料,因其具有较高的铁电居里温度、较大的剩余极化强度、较小的禁带宽度和多铁特性,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本文综述了铁酸铋制备方法及掺杂元素对铁酸铋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标签:铁酸铋;制备方法;掺杂;性能1 引言BiFeO3材料是现如今已发现的为数不多一种在室温以上表现出多铁性能(铁电性及反铁磁性)的材料,其在信息存储、光电感应、传感器和自旋电子学等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

由于具有较高的理论剩余极化强度,展现出了其具有的潜在的铁电性能,有可能替代现在实际应用的铁电材料中部分含铅材料,如替代错钛酸铅,成为无铅铁电体的重要候选材料之一。

又由于具有弱反铁磁性能,能够与铁电性一起发生磁电耦合效应,进一步拓展了其潜在应用价值。

因此吸引着众多的科学家来研究如何合成BiFeO3材料及研究其多铁性能内在机制。

近年来,科学工作者已尝试通过各种途径改善材料的多铁性能,在改善其性能方面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概括起来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第一途径,通过寻找合适的制备方法,降低制备过程中的烧结温度,改善制备工艺,通过这种途径在合成具有多铁性能的铁酸铋取得了良好效果;第二条途径,通过缩小BiFeO3材料颗粒尺寸,实现材料纳米化,来达到增强其多铁性能的目的,其主要是通过采用先进的制备工艺及方法,并改善工艺步骤来达到目的;第三条途径,通过摻杂改性,调节材料的多铁性能;第四条途径,制备BiFeO3薄膜材料;第五条途径,通过与其他铁电铁磁材料进行复合,形成固溶体或复合材料。

这种方法通过引入铁电体提供该种多铁性材料体系的内部电场,或者通过引入铁磁性物质提供该种多铁性材料体系的内部磁场,来增强BiFeO3基固溶体材料的多铁性能,增加其磁电耦合系数,获得更好的磁电亲合效果。

2 铁酸铋的结构和磁性研究1957年,铁酸铋被Roye等人首次合成。

1960年,俄国科学家首次对铁酸铋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铁酸铋的R3c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FO对有机物的降解
该文章是利用水热法制备出颗粒大小均匀的饼状BFO纳米颗粒,并在80mM H2O2和2g/L 的BFO的情况下对甲基橙有较好的降解作用
BFO用于染料敏化电池和光伏 电池
该文章是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BFO旋涂在了Pt/Ti/SiO2/Si的基底上,产生了典型的光 伏效应。
THANK YOU


01 通过掺杂来改善BFO的铁电和铁磁性


01 通过掺杂来改善BFO的铁电和铁磁性 02 利用固相反应法制备BFO与铁电体或者铁磁体的固
溶体


01 通过掺杂来改善BFO的铁电和铁磁性 02 利用固相反应法制备BFO与铁电体或者铁磁体的固
溶体
03 利用磁控溅射法或PLD制备BFO薄膜

➢ 该 课 题 组 又 于 2006 年 <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Self Assembled
Growth of BiFeO3–CoFe2O4 Nanostructures> , 该 成 果 主 要 提 供 了一种可靠的模板来控制两相异质 结的生长和形貌。(被引量:1118)
04
BFO对有机物的降解
05 BFO用于染料敏化电池和光伏电池
通过掺杂来改善BFO的铁电和 铁磁性
该文章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a,Nd共掺的BFO样品,Ca和Nd共掺改善了BFO的漏电 流和室温下的磁性。
通过掺杂来改善BFO的铁电和 铁磁性
该文章是我本科时针对掺杂引起BFO的结构变化,并由结构变化所引起的磁性变化进行 了一定的解释。

01 通过掺杂来改善BFO的铁电和铁磁性 02 利用固相反应法制备BFO与铁电体或者铁磁体的固
溶体
03 利用磁控溅射法或PLD制备BFO薄膜
04
BFO对有机物的降解
目反应法制备BFO与铁电体或者铁磁体的固
溶体
03 利用磁控溅射法或PLD制备BFO薄膜
铁酸铋的历史
➢ 铁酸铋引起公众的注意是R. R a m e s h 课 题 组 于 2003 年 在 <Scinence> 上 发 表 的 <Epitaxial
BiFeO3 Multiferroic Thin Film Heterostructures>,因为发现铁酸铋 在室温下同时存在铁电性和弱的铁 磁性,这使其成为下一代存储器件 的希望。(被引量:3314)
利用固相反应法制备BFO与铁 电体或者铁磁体的固溶体
该文章利用固相反应法制备出BFO与BaTiO3的固溶体有效地改善了铁酸铋在室温下的铁 电性和铁磁性。
利用磁控溅射法或PLD制备 BFO薄膜
该文章是利用磁控溅射法制备出退火温度分别为550℃,600℃和650℃的BFO薄膜,并 且发现退火温度对形貌和铁电性的影响特别大。
多铁性材料铁酸铋 的探究及应用
导师:李兴鳌教授
1016061506 马逾辉
铁酸铋的历史
➢对 铁 酸 铋 的 探 究 最 早 起 源 于 1970 年 J a m e s R . Teague, Robert Gerson, W.J. James这几位科学家在 <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 发 表 的 <Dielectric hysteresis in single crystal BiFeO3>,但当时并没有引 起人们的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