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络舆情应对错误
政府舆情应对工作的十大误区_杨兴坤

个部门协同配合完成
亡人数的情况时有出
○杨兴坤
的,而不是某个部门
现。
能独立有效应对的。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就有媒体 新闻媒体监督力量的增强,媒体逐渐 任何网络舆情一般都会至少涉及宣
曝出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曾 觉醒,这种观念已经不适时宜了。 传部门、新闻办、新闻出版部门、事
经想给某网络媒体300万元封口费,
论的焦点,涉及到事件责任承担问 题,就会有人质疑和反问。在网络舆 情应对中,面对质疑和反问的时候,
前,舆情应对工作主要存在以下观念 于耳,流言小道消息不断,事态不断 切忌草率作答回复。
上的误区:
扩大升级。这种观念是官本位思想的
四、舆情乃是宣传部门的事
一、事实真相应该可以掩盖
体现,相关部门应及时摈弃这种观
五、小事化了,勿惊动上级
相,最终收取封口费的记者也受到了 论、给事实定性、给事件盖棺定论。
很多地方政府部门都有“大事
法律的惩处。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 舆情应对工作是严肃而认真的事情, 化小、小事化了”、“多一事不如
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封 在没有调查清楚真相前,就草率地发 少一事”的心态,于是尽量避免发布
道要求,一些政府部门并不是以平等 70码左右”,还很难直接看出是一个 大、大事拖炸”,使舆情爆发,不
的心态,主动满足其要求,特别是对 结论性的言论,而其关键之处在于, 可控制。
于自己不想公布的信息,往往采取打 车速快慢是案件的关键点,是舆情争
我们强调将突发事件、信访案件
2013年5月号 党政论坛 19
相关事实,而面对媒体的时候,也采 取尽量不说少说为宜的策略,公众就 难以了解事件真相,而媒体总会不断 追问,如此便会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七个实用策略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七个实用策略网络舆情危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一个严峻的挑战。
一旦错处理,它可能对个人和组织形象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然而,适当的策略和技巧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本文将介绍七个实用策略,以帮助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策略一:快速反应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引发广泛关注,因此快速反应是至关重要的。
建立一个专门的舆情监测团队,能够及时发现和跟踪潜在的危机信号,并立即采取行动。
在回应舆情危机时,要迅速公开、透明地发表声明,积极回应媒体和公众的关注,避免信息真空,防止猜测和传言的扩散。
策略二:真实回应在回应网络舆情危机时,坦诚和真实是关键。
不要试图掩盖或篡改事实,否则可能会进一步损害信誉。
真诚道歉是化解危机的第一步,展示出对错误的认识,并承诺改进,重建信任。
同时,要提供详细和准确的信息,回答公众的疑问和关注,避免猜测和造谣的传播。
策略三:建立积极形象在网络舆情危机之前,建立积极的品牌形象和声誉是预防危机的关键。
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声誉,可以增加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减少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建立和维护积极的线上社交媒体形象,推动积极的品牌故事和声誉,将有助于在网络舆情危机中保持稳定。
策略四:妥善利用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平台是网络舆情危机的重要战场,也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工具。
通过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及时发布信息,回应公众关注,解释事实,减少误解。
有效地管理社交媒体账号,积极互动,并与关键意见领袖和传媒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助于舆情危机的应对和消除。
策略五:积极引导舆论在网络舆情危机中,舆论的导向和引导非常重要。
通过与媒体和公众的积极沟通和互动,传递积极的信息和观点,引导舆论的走向,减少负面评价和声音的影响。
同时,根据危机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危机管理措施,如邀请专家评论、组织公开辩论等,以增加公众对组织的理解和支持。
策略六:寻求专业帮助在网络舆情危机中,有时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当前社会信息极速传播的时代,舆情事态泛滥成灾,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面临着越来越复杂和严峻的舆情挑战。
然而,尽管各地各部门在舆情处置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披露不及时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已不可忽视。
然而,在实际的舆情处置过程中,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通常无法及时发布相关信息,给舆情控制带来了困难。
舆情传播的迅速性使得无论是积极向前发展还是消极反对,都需要瞬间做出回应。
过早干涉可能导致错误决策或损害声誉,而过晚干预则可能失去掌控局势的机会。
2.缺乏专业人才有效地处理危机舆情离不开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参与。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存在缺乏长期规划以及紧迫性感受较低的问题。
舆情处置工作需要从事批判性思维和敏感性分析,以便快速识别、理解和应对各种类型的舆情,然而,缺乏专业人才可能导致反应迟缓或错误决策。
3.危机公关意识淡薄危机公关是有效处理负面舆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然而,在一些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中,仍存在着危机公关意识淡薄的问题。
当危机爆发时,不少单位往往慌乱无措,甚至错失了向社会传递积极信息的时间窗口。
这可能进一步加剧舆情的恶化程度,给网络舆论造成更大的冲击。
二、改进舆情处置工作的建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进舆情处置工作:1.建立及时互动机制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及时凝聚真实信息,并以适当方式向公众发布信息。
为了与公众保持良好沟通和迅速响应其需求,可以建立微信群、微博账号等多种形式的互动平台,及时回应热点问题和传达相关信息,增强舆情处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2.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加大对危机公关等专业从业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可以通过组织相关培训、聘请顾问或与高校合作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应对能力。
此外,还可以成立舆情处置专家团队,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
应对网络信息舆情问题的原则及方法--网络信息时代应对的舆情问题研究(之三)

应对网络信息舆情问题的原则及方法——网络信息时代应对的舆情问题研究(之三)张平军【摘要】政府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舆情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鼓励网络舆情在应对危机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但必须坚持原则,不是一味地对网络信息自由放任,还要重视软控制,要确保网络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网络媒体的信息作用的发挥也必须在法律和道德规定的限制范围内行使。
政府也要要求变革信息的传播方式,及时有效准确的第一时间公开发布信息,让公众知道事情,了解事实真相,采用有效手段妥善处理。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信息【年(卷),期】2014(000)021【总页数】2【关键词】网络舆情原则方法研究坚持政府作为对网络信息媒体管理者的原则。
这里主要是,政府首先应有高度重视网络信息的意识,要善于对网络信息媒体进行软控制,网络信息在互动中要注重行业自律,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
问题出现后要有快速反应的原则,要有信息公开的原则,要有正确引导的原则。
1 政府在网络信息媒体中坚持的原则1.1 危机管理中,政府应加强对媒体的重视政府在网络媒体发布信息中,起着在团结国民,并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门户网站与媒体信息是作为应对危机最好的助手,可使非积极因素与媒体展开互动。
在危机管理中,政府应加强对媒体的重视,积极地与媒体进行互动,是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宝。
1.2 政府要善于对网络媒体进行“软控制”政府不但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也大力鼓励网络信息媒体在应对危机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但是,政府不能一味地对网络信息放任。
政府在重视作用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对“软控制”,要确保网络信息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政府应急管理就是对采访突发事故的记者提出特殊要求,必须签订有关规则之后才能参与到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之中。
这可充分显示政府对网络媒体的“软控制力”。
网络媒体与政府互动中应该注重行业自律。
网络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媒体的作用不是没有限制的,媒体作用的发挥必须在法律限制的范围之内。
舆情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问题

舆情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问题一、舆情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1.信息获取不全面舆情处置过程中,面对庞杂多样的信息源,往往难以及时全面地获取到关键信息。
这种情况下,处理者可能会根据片面或错误的信息做出判断和行动,进一步误导公众或加剧事件发酵。
2.舆论引导困难在互联网时代,公众表达意见和观点的渠道更加丰富多样化。
涌入大量不同声音使得舆论引导变得困难起来。
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在短时间内控制住负面影响或塑造正向形象成为挑战。
3.处理机制滞后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但是相关法规、政策以及处理机制却相对滞后。
这带来了两个问题:首先,在所面临新型事态中缺乏明确而有效地应对办法;其次,在传统事件处理模式无法解决迅速蔓延的突发事件时无可奈何。
4.资源投入不足由于缺乏专门人员与高效工具支持等原因,许多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在舆情处置方面存在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
这导致舆情处理效率低下、反应迟钝,可能进一步加剧事件影响力和负面后果。
二、舆情处置存在的困难问题1.公众心理复杂随着社会信息爆炸式增长,公众对于新闻事件或者话题容易产生过度焦虑、恐慌等负面心理。
在舆情处置中,需要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针对性引导和说服,协调好不同人群之间的利益关系,提高公众参与度与满意度。
2.谣言传播速度快互联网时代谣言由于其迅速传播并且往往以点击量为目标,在信息流中成为“病毒”式急剧蔓延。
处理机构通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核实事实真相,并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有效打击谣言影响。
3.网络相关技术更新换代快互联网发展迅猛,网络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这给舆情管理者带来了挑战:在追赶先进技术进程同时还要抵抗逐渐成熟及更具威胁性用户行为,定期审视和提高工作方式与技术手段才能在舆论管理中立于不败之地。
4.口碑恢复需要时间长一旦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陷入舆情危机,即便在处理过程中取得了较好成效,恢复公众对其的正面评价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这种“修复周期”延长可能会进一步损害组织形象以及信任度。
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梅松湖北省委党校信息网络中心湖北武汉 430022摘要:归纳分析了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网络舆情治理思路定位不当,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手段落后,网络舆情研判缺乏标准体系;针对性地从治理思路、实施手段、研判标准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为构建标准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和研判标准,从而为提高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网络舆情;舆情治理;信息化;信息社会;电子政务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舆论的发源地和放大器,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舆论环境,并日益展示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网络舆情和社情民意紧密相关,特别是反映了一些矛盾突出的现实问题,并与现实事件的发展态势联系紧密,处理不好甚至会直接影响到现实事件的恶化。
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就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掌控能力方面提出了三点明确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
”如何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把握社情民意的实时镜像,辅助政府决策参考,同时管理好网络平台,建立政民沟通的公信通道,构建网络和谐舆情,是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统计数据[1-2]看,2009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有15件,负面事件有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2010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75%。
说明当前网络热点事件往往反映的是政府的负面信息,直接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及领导干部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还存在若干问题。
(一)网络舆情治理思路定位不当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大多集中于舆情管理机制层面,主要是制定网络舆情管理策略、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等,倾向于从宏观管理制度及舆情发生后的应对策略上做研究,忽视了舆情的网络特征以及统计数据的价值挖掘,容易导致研判工作的本末倒置,即在没有科学的方法及技术手段作为支撑,对舆情事件数据进行准确收集、统计、分析、研究的前提下,任何管理制度和策略实施的效果都只能停留于理论层面,既无法实现日常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危机舆情的预警,更无法把握深层次的网络舆情演变规律。
网络舆情回应处置预案范文

一、预案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提高政府公信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准确判断网络舆情,确保对各类网络舆情信息的掌握;2. 快速响应,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维护社会稳定;3. 加强网络舆情回应,提升政府公信力,塑造良好形象;4.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参照执行。
四、预案组织架构1. 成立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督促网络舆情应对工作;2. 设立网络舆情监测中心,负责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置;3. 建立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网络舆情应对措施。
五、舆情监测与分析1. 监测范围:全面监测涉及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领域的网络舆情信息;2. 监测渠道:利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3. 分析方法:对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分析,确定舆情性质、影响范围、发展趋势等;4. 报告制度:建立网络舆情日报、周报、月报制度,及时向领导小组成员报告舆情动态。
六、舆情应对措施1. 预警机制: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对可能引发重大影响的舆情信息提前预警;2. 及时回应:对网络舆情信息,及时回应,阐明事实,澄清误解;3. 纠正错误:对传播不实信息的,依法依规予以纠正;4. 加强引导:积极引导舆论,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避免情绪化;5. 加强合作:与相关部门、媒体、社会组织等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网络舆情。
七、舆情处置流程1. 舆情发现:通过网络舆情监测中心发现网络舆情信息;2. 舆情分析:对舆情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分析,确定舆情性质、影响范围、发展趋势等;3. 确定应对策略:根据舆情性质、影响范围、发展趋势等,确定应对策略;4. 发布回应信息: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回应信息;5. 跟踪舆情动态:对舆情信息进行持续跟踪,及时调整应对策略;6. 总结评估:对舆情应对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改进工作方法。
分管领导网络舆情工作检讨书

您好!我作为分管网络舆情工作的负责人,近期在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失误,给单位形象和舆论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
在此,我深感愧疚,特向领导提交以下检讨书,以表达我的悔过之情。
一、检讨内容1. 对网络舆情重视程度不够。
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我没有充分认识到其严重性,对事件的敏感性和潜在影响估计不足,导致应对不及时,处理不妥当。
2. 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不足。
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我没有全面、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对事件背景、发展态势、舆论倾向等分析不够深入,导致判断失误,应对措施不当。
3. 应对措施不够果断。
在面对网络舆情事件时,我没有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导致事件进一步发酵,给单位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4. 缺乏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
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我没有及时与宣传、公关、技术等部门进行沟通协作,导致应对措施不够协调,工作效率低下。
二、产生原因1. 思想认识不到位。
我对自己分管的网络舆情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认识不足。
2. 工作能力不足。
在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等方面,我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导致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出现失误。
3. 工作作风不扎实。
在日常工作中,我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对网络舆情事件缺乏预见性和敏感性。
三、改正措施1. 提高思想认识。
我将深刻反思自身问题,加强对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视,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和敏感性。
2. 提升业务能力。
我将努力学习网络舆情管理相关知识,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等方面的能力,为应对网络舆情事件做好充分准备。
3. 加强沟通协作。
我将加强与宣传、公关、技术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工作效率。
4. 严于律己,改进工作作风。
我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为单位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今后工作计划1. 制定网络舆情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
2.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突如其来舆情危机事件,一些地方政府受传统的舆情应对思维引导,担心家丑外扬,羞于或不敢面对事实,于是选择以“躲”来回应公众舆论监督,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然而,地方政府这种关键时刻“失言”的做法只会让公众觉得是在欲盖弥彰,往往更易反而激起广大网民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刨根问底的质疑开始在网络蔓延、发酵,舆情危机也就在这个过程爆发。
沉默永远是应对舆情危机的下下策,地方政府“躲”危机的做法已不可避免的给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了损害。
作为社会管理者,地方政府一定要正视舆情危机,可以通过舆情监测软件了解收集民意动态,然后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公开透明的信息与公众保持良好的沟通,化解公众疑虑,弱化激化危机的因素。
与“躲”的心态同出一辙的另一种表现是“拖”。
危机事件发生,公众质疑声爆棚,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抱着热点事件冷处理,冷门事件不处理的认识,对公众的质疑诉求不闻不问,结果危机非但没有解除,反而招来更多非议与谣言。
随着舆情危机的深化,这些政府部门第一时间想到不是真诚坦率的面对公众质疑,而是花高成本灭火,这成为了一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常态。
“拖”,给谣言的传播留下了空间,而对事件舆情发展趋势把握不准,也会错过化解危机的最佳时机,最终被卷进舆情漩涡无法自拔。
因此,地方政府在处置舆情危机时,应该要反应迅捷,先声夺人,及时掌控意见领袖的位子,设置舆论议程,及时引导舆论,化解危机。
与舆情应对的“鸵鸟”心态相反,一些地方政府在处置舆情时则表现得过分主动,他们把“封堵打压”这种非常态的舆情应对手段当成了“万能钥匙”。
突发事件发生,一些政府部门不再沉默不语或者有意拖拉,而是迅速回应、果断处理,于是各种删帖打压舆论质疑的行为肆虐。
这种不愿意面对症结,不从舆情民意出发的行为,最终小错酿成大错,引发公众逆反相对,激化矛盾,加速了危机爆发。
这些地方政府过分强化公权在舆情应对中的作用,频频挥舞“行政管控”指挥棒,结果不断激起网民的抵触心理,不仅没有化危机,反而把舆情危机推向高潮,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舆情危机处置,单纯追求快速反应、及时跟进而不讲求以事实为根据是错误的。
如果地方政府脱离舆情民意诉求这一根本事实,单纯从个人主观意愿出发,利用公权干涉公众意愿的表达,这只会让政府在舆情危机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舆情应对方式决定了舆情处置的效果。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晴雨表,反映着公众的民意诉求,舆情危机的爆发其根源在于现实问题激化。
在舆情应对过程中,民意诉求遭遇无视,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网络舆情引导和应对就无从谈起,舆情危机处置也就只能是空谈。
事实证明,面对突发舆情事件,地方政府只有从事实出发,以民意诉求为出发点,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利用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保证事件处置过程中的透明度,真诚解答事件中的公众质疑问题。
想公众所想,做公众所需,在与公众的良好沟通中引导舆情的正面走向,最终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如果只是依赖各种技巧性策略来把政府工作向好的方面推进,其结果都是表面功夫,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