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手绘》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设计手绘》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设计手绘》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名称 操作系统原理 二. 学时与学分 学时共64学时(52+12+8) 其中,52为理论课学时,12为实验学时,8为课外实验学时 学分 4 三. 先修课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 《IBM—PC宏汇编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 四.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如下目标: 1.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技术,包括现代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策略与方法、操作系统进程管理机制、现代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 2.了解操作系统的结构与设计。 3.具备系统软件开发技能,为以后从事各种研究、开发工作(如:设计、分析或改进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提供必要的软件基础和基本技能。 4.为进一步学习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等课程打下基础。 五. 适用学科专业 信息大类各专业

六.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主要内容: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阐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功能及实现技术,重点论述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系统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操作系统提供的用户界面。讨论现代操作系统采用的并行处理技术和虚拟技术。本书以Linux系统为实例,剖析了其特点和具体的实现技术。 理论课学时:52学时 (48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考试2学时) ?绪论4学时 ?操作系统的结构和硬件支持4学时 ?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4学时 ?进程及进程管理8学时 ?资源分配与调度4学时 ?存储管理6学时 ?设备管理4学时 ?文件系统6学时 ?Linux系统8学时 七、教材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2版),庞丽萍阳富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2月 八、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UbuntuLinux操作系统第2版(微课版)—教学大纲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 4 学时:48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在第学期。 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管理、软件使用和编程环境部署。本课程将紧密结合实际,以首选的Linux桌面系统Ubuntu 为例讲解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为学生今后进行系统管理运维、软件开发和部署奠定基础。整个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基本功能到高级功能的逻辑进行讲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技能。 前导课程: 《计算机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 《Linux应用开发》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配置管理、桌面应用、编程和软件开发环境。 技能上,要求学生能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法和使用技能,涵盖系统安装和基本使用、图形界面与命令行、用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桌面应用、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Android应用开发、LAMP 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部署,以及Ubuntu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培养的IEET核心能力: ?具备系统管理方向的系统工程师的工程能力:掌握Linux配置管理和运维,包括用 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具备应用开发工程师的开发环境部署能力,包括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 Android应用开发、LAMP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的部署和流程。 ?基本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接受企业 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文档阅读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理解Ubuntu Linux的相关英文资料。

中国古代史历史学教学大纲下

课程编号:16014202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The Syllabus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适用专业:历史学本科 总课时:72(其中理论72 ) 学分:4 制定单位:历史文化系执笔者:王芳审核人:赵元编写日期:2010年9月20日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本科的主干基础课。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明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及其规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专业相关理论和历史基本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扎实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发展动态,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增强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自信心和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第十章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隋朝前期的政治 掌握隋初的各项政治制度及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熟练掌握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大索貌阅、输籍定样等重要概念; 第二节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 了解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的概况,熟练掌握隋代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及其影响。 第三节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 了解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概况。 第四节农民起义与隋朝的灭亡 掌握隋末农民起义的具体经过及结果,熟练掌握隋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及其意义。了解隋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第十一章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第一节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掌握唐初的各项政治制度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熟练掌握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武则天的统治等重要史实。分析唐代前期繁盛局面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节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

《专业考察》课程教学大纲.doc

《专业考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专业考察 学时/学分:64/2 授课学期:5 先修课程:商业广告设计 后读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科)、广告设计与制作(专科) 开课系或教研室:艺术与设计系(广告视传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视觉传达专科、广告设计与策划专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2.课程任务:专业考察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拓宽专业知识视野,有效提高学生综合搜集信息的能力,丰富学生知识,开阔眼界。通过专业考察,为学生开展毕业设计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是有效提高学习效果的有力手段。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考察,使学生深入了解艺术设计专业的社会实际情况,使学生将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实践考察中,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本专业的鉴赏力,提高专业综合修养。 课程的基本要求: 1.按照学院相关文件制订专业考察计划,要求具备详实的行动计划,并交系务会讨论再由系部主任签字后报学院有关部门备案方可实施。 2.外出考察前,学生应与领队教师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纪律观念教育,确保安全。 3.学生在带队老师的统一安排下,分成各专业小组,作专题考察,既要有丰富的图片资料,也要有详实的记录和体验,最后形成一篇考察报告。 三、课程教学主要内容

五、教材及参考书 根据毕业考察与调研的具体情况由教师指定。 六、考核办法: 根据毕业考察与调研的具体情况由教师指定。 1、理论考察成绩占40%;实地考察成绩占60%,两次成绩合计为一个成绩。 2、成绩评定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分标准见附表一)。凡获得及格以上成绩者可获得规定学分。 3、评定成绩的步骤为:学生填写个人鉴定,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及成绩。 4、考察结束后将下列材料及时上报:(1)实习日记(2)指导教师鉴定。 附一:专业考察成绩评定标准 优:学习态度认真,考察日记充实、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领悟深刻。 良:学习态度认真,考察日记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领悟深刻。 中:学习态度比较认真,考察日记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领悟深刻。 及格:考察日记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基本掌握 不及格:学习态度不认真,考察日记不完整,对专业实践知识不能完全掌握 执笔:闵晓杰 审定:艺术与设计系

计算机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大纲 (参考学时:约48学时)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说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器件的变革和系统结构的改进。今天,在器件潜力几乎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改进尤为重要。 本课程是从外部来研究计算机系统, 即使用者所看到的物理计算机的抽象;编写出能够在机器上正确运行的程序所必须了解到的计算机的属性;软硬件功能分配及分界面的确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学生熟悉现代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系统结构的分析能力,掌握系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即如何最合理地利用新器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设计并构成综合性能指标最佳的计算机系统。 本课程为计算机专业(本科)高年级课程,需要综合几乎所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和相关的前继专业课程知识。主要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本课程的新内容为超标量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向量处理机、并行处理机、线程级并行、多核处理器、多处理器系统及其并行计算等。 1.教学内容 本课程知识结构图如图1所示。

第一部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础 1.教学内容 2.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分类; 3.计算机系统多级层次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 4.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评价标准和定量原理; 5.软件、器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 6.计算机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定义,计算机组成定义,计算 机实现定义,系统结构、组成与实现的三者关系,透明性,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原理),MIPS定义,MFLOPS 定义。 2.掌握内容: 弗林分类法,冯·诺依曼计算机特征,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演变,软件、器 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模拟与仿真。 3.了解内容: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2.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 原理); 3.系统结构的评价标准; 4.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 难点: 1.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 第二部分计算机指令系统 1. 教学内容 1.数据类型; 2.寻址技术; 3.指令系统的设计; 4.指令系统的改进。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数据表示和数据结构,自定义数据表示,大端存储和小端存储,寻址 方式,指令格式的优化(Huffman编码法、扩展编码法),RISC的定义与特点,减少指令平均执行周期数方法。

历史教学大纲

高中历史课程: 一、高一年级历史课程介绍: 高一历史是衔接初中与高中历史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中国史、世界史的基本知识一定的了解,是“知其然的阶段”,到了高中,历史的学习开始深入,需要学生们“知其所以然”。高一历史课程在2010年新课改之后,课程体系和结构同以往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打破了中国史、世界史的界限,而是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历史的学习。高一年级的历史分政治史和经济史两个专题,分别在上下两个学期完成学习任务。 二、高二历史课程介绍 历史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特点在诸学科中最为显著,真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乃至于我们的先贤纷纷感慨:"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天地间无非史而已""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等等,声声感叹道出了史学对象的广大和浩淼。高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时,需要注重理解,将知识灵活解读,培养独立分析的能力,才能纵横捭阖,处变不惊。高二历史是文化史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三、高三历史课程介绍 今年高三同学仍旧采用旧课程标准,他们是旧课程标准的最后一届考生。高三历史全一册学习的是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内容,以朝代分期为纵向线索,而每一历史时期,又按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对外交流的体系结构进行横向学习。全书共分六章,分别讲述了: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时间线索明了,侧重点清晰。 高中历史课程大纲

《机器学习》课程教学大纲

《机器学习》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机器学习 课程英文名称:Machine Learning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总学时:36 (讲课:28 ,实验:8 )学分:2 大纲撰写人:大纲审核人: 编写日期: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面向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常见机器学习算法,包括算法的主要思想和基本步骤,并通过编程练习和典型应用实例加深了解;同时对机器学习的一般理论,如假设空间、采样理论、计算学习理论,以及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有所了解。 二、对选课学生的要求: 要求选课学生事先受过基本编程训练,熟悉C/C++或Matlab编程语言,具有多元微积分、高等代数和概率统计方面基本知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200字左右的概述,然后给出各“章”“节”目录及内容简介) 1.决策论与信息论基础: a)损失函数、错分率的最小化、期望损失的最小化等 b)相对熵、互信息 2.概率分布: a)高斯分布、混合高斯分布、Dirichlet分布、beta分布等 b)指数分布族:最大似然估计、充分统计量、共轭先验、无信息先验等 c)非参数方法:核密度估计、近邻法 3.回归的线性模型: a)线性基函数模型 b)贝叶斯线性回归 c)贝叶斯模型比较 4.分类的线性模型: a)判别函数:二分类和多分类的Fisher线性判别 b)概率生成模型:连续输入、离散特征 5.核方法: a)对偶表示

b)构造核函数 c)径向基函数网络:Nadaraya-Watson模型 d)高斯过程:高斯过程模型用于回归和分类、Laplace逼近、与神经网络的联系 6.支持向量机: a)最大边缘分类器:历史回顾 b)用于多分类和回归的支持向量机:几何背景、各种变种 c)统计学习理论简介:Vapnik等人的工作 7.图模型: a)贝叶斯网络 b)Markov随机场:条件独立、因子分解 c)图模型中的推断 8.混合模型和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 Maximization,EM)算法(3学时): a)高斯混合模型的参数估计:最大似然估计、EM算法 b)EM一般算法及其应用:贝叶斯线性回归 9.隐Markov模型和条件随机场模型(3学时): a)隐Markov模型:向前-向后算法、Viterbi算法、Baum-Welch算法等 b)条件随机场及其应用 四、课程教学环节的学时安排和基本要求 1.决策论与信息论基础(2学时):了解并掌握统计决策理论和信息论的基础知识。 2.概率分布(3学时):熟悉常见的分布,熟练掌握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学会利用无信息先 验和共轭先验简化计算,了解一些常用的非参数方法。 3.回归的线性模型(3学时):掌握线性回归的一般方法,学会使用R中有关回归的程序 包,并能将之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4.分类的线性模型(3学时):对分类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一些常用的分类方法。 5.核方法(3学时):了解核方法的最新进展,熟练掌握核函数参数估计的常用方法。 6.支持向量机(4学时):掌握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面对各自研究领域中的具体问题学 会使用支持向量机,粗略了解统计学习理论。 7.图模型(4学时):从建模到算法实现。 8.混合模型和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 Maximization,EM)算法(3学时):掌握EM算 法的基本理论,学会使用EM算法。 9.隐Markov模型和条件随机场模型(3学时):掌握隐Markov模型的几个经典算法,学 会利用隐Markov模型和条件随机场模型解决具体问题,如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词性标注等。 五、教材及参考文献: 1.Bishop, C. M. (2006)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Spring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LLC 2.Mitchell, T. M. (1997) Machine Learning,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六、必要的说明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操作系统 总学时:68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12 一、课程性质及培养目标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本课程将全面系统地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工作原理,包括操作系统内部工作过程与结构及相关概念、技术和理论,并作为实例介绍目前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工作原理。在各章节中会介绍当前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各部分功能及实现作为实例,以求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能够融会贯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地位和特点,熟练掌握和运用操作系统在进行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和调度时常用的概念、方法、算法、策略等。 二、课程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在总结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制定本课程的教学原则为:理论讲解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例如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例如演示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例如讲练结合法、实验法等)。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单元操作系统引论 1、教学内容 任务1 操作系统概述 任务2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任务3 操作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对操作系统形成初步的认识,对操作系统中的概念有整体的了解。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掌握操作系统类型和功能、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定义。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操作系统的分类、基本特征和功能 教学难点: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 4、复习参考题 ⑴OS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⑵OS有哪几大特征?最基本得特征是什么? 第二单元操作系统原理基础 1、教学内容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学到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主要内容 包括:操作系统的概论;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原理; 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进程调度和控制、进程互斥和同步等;操作系统的各 种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一般原理。其次 在实验环节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操作系统的原理,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级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同时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操作系统内部获知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操作系统几大管理模块的分工和管理思想,学习设计系统软件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环节掌握操作系统实例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三、面向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先修课程: 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2学时) 第一节:操作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操作系统的地位(A);操作系统的作用(A)。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功能 单道系统与多道系统(B);操作系统的功能(A)。 第三节: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B);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B)。 第二章:作业管理(2学时) 第一节:作业的组织 作业与作业步(B);作业的分类(B);作业的状态(B);作业控制块(B)。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 程序级接口(A);作业控制级接口(A)。 第三节: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程序的功能(B);作业调度策略(B);作业调度算法(B)。 第四节:作业控制 脱机控制方式(A);联机控制方式(A)。 第三章:文件管理(8学时) 第一节:文件与文件系统(1学时) 文件(B);文件的种类(B);文件系统及其功能(A)。 第二节:文件的组织结构(1学时) 文件的逻辑结构(A);文件的物理结构(A)。 第三节:文件目录结构(1学时) 文件说明(B);文件目录的结构(A);当前目录和目录文件(B)。 第四节:文件存取与操作(1学时) 文件的存取方法(A);文件存储设备(C);活动文件(B);文件操作(A)。 第五节: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2学时) 空闲块表(A);空闲区表(A);空闲块链(A);位示图(A)。 第六节:文件的共享和保护(2学时)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操作系统》总学时与学分:72学时 4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操作系统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涉及考研等进一步进修的重要课程,是计算机 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 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的管理方法,从而为学生以后的 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 节 内 容学 时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5第二章 进程管理12第三章 处理机调度与死锁12第四章 存储管理12第五章 设备管理10第六章 文件管理8第七章 操作系统接口4第八章 网络操作系统3第九章 系统安全性3第十章 UNIX 操作系统3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发展过 程,知道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计算机系统的首次扩充,是 现代计算机系统必须配置的软件。 基本要求:掌握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发展过程、基本特征及主要功能;了解操作 系统的结构设计 本章重点: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章难点:操作系统基本特征的理解,操作系统主要功能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电气课件中调试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

日本历史课程教学大纲

《日本历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D30768B0 课程属性:限选 学时:30 学分:1.5 先修课程:高级日语、日本学概况 考核方式:考查 使用教材: 刘建强主编,《新编日本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2年 主要参考书: 贺静彬主编,《日本历史与文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井上清主编,《日本历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 坂本太郎主编,《日本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通过对日本史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日本历史发展、变迁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与所学专业的相辅相成,及时补充相应的日文词汇。同时注意结合日本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组成结构、习俗、文化等内容,结合各个时期历史的若干课题,加强学生独立搜集、整理资料、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加深对日本民族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为三年级第一学期专业选修课。本课程旨在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和观看相关影像资料等方式,有系统地介绍日本如何从先史时代走向近现代,让学生对近代日本的国家属性和文明发展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掌握日本语周遭国家关系的互动,另一方面,对于日本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又保有自己特征的文明吸收方式有所认

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去主动搜索资讯,考察资料,培养阅读日文的历史资料的语言能力。 三、学时分配: 章节课程内容学时 1 日本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 2 2 日本古代社会的基本情况 2 3 律令国家的形成的基本内容 2 4 古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2 5 中世的日本社会概况 2 6 中世幕府社会概况 2 7 近世日本社会概况 2 8 近世江户幕府的社会政治特征 2 9 日本近代社会初期特别是明治维新时期的改革内容 2 10 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2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日本的社会概况 2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社会 2 13 中日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2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社会 2 15 复习 2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为佳 各种教学方法都是一定历史背景和环境下的产物。本课程作为日语专业学生全面了解日本历史的一种有效途径,应在任课教师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用生动性较强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课程名称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学大纲 (“课程思政”版) 课程编号: 英文课程名称: 学时数:学分: 课程类别:适用专业: (注:含实验、上机学时的课程“学时数”填写格式为“总学时数/实验(或上机)学时”,学分仍填写课程的总学分。) 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课程教学应达到的要求,以及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说明。即:结合课程内容,阐明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运用,与不同种类课外学习活动(习题、作业等)的配合,以明确教师组织教学的主体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明确通过教师教学使学生应达到的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较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先修、后续关系、在知识点上有交叉的课程之间的分工等) 教学大纲 一、理论教学部分 要求:按章写出各章主要内容、知识点,明确该章讲授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可以用“了解”、“理解”、“掌握”等层次表述该章节的教学目标)。 二、实验教学部分 各实验名称及主要内容

四、成绩考核与评定方式 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XXXX》,XXX编著,XXXX出版社,XXXX年XX月。 2.《资料名称》, XXXX出版社,XXXX年XX月。 《课程名称》参考教案设计 (“课程思政”版) 授课要点: 教学周次/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专业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思政育人目标 要求:根据课程专业教育要求,有机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十九大精神等内容。 二、教学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2.本节主要内容 3.思政内容融入点 要求:简述课程教学中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的领域。 4.教学重点 5.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与条件要求 要求:简述课程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例如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等策略手段,以及授课过程所需要的教学条件需求,如多媒体、现场参观等。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2014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大纲 一、设计目的和要求 目的:本课程设计是为配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操作系统》而开设的,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使学生能将操作系统的概念具体化,并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操作系统,以巩固和补充操作系统的原理教学,提高学生解决操作系统设计及实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要求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培养学生在模拟条件下与实际环境中实现功能模块和系统的能力: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具体包括: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个简单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培养学生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合理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验设计、程序调试、错误分析,从而熟悉实验设计方法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学生需根据设计项目的功能要求及操作系统原理的相关理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需考虑项目实现的软硬件环境,设计相关数据结构及算法,在实现过程中发现解决方案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改进。 (4)培养学生分析并清楚阐述设计合理性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项目上机验收和实验报告中分析阐述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5)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分工及合作。 二、设计学时和学分 学时:32 ;学分:1 三、设计的主要内容 以下三个题目中:1、2中选做一题,第3题必做。 1、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掌握线程的定义和特征,线程的基本状态,线程的私有堆栈,线程控制块TCB,理解线程与进程的区别,实现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2)时间片轮转调度 理解各种调度算法、调度的原因,完成时钟中断的截取,具体实现调度程序。 (3)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 理解优先权的概念,并实现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策略。 (4)利用记录型信号量实现线程的同步

《音乐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音乐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音乐学专业导论》是音乐学专业一年级新生的专业方向必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音乐学专业大学四年的主要内容,包括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及课程组合、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环节的关系、专业必需的公共基础知识和通用能力以及考研课程、专业前沿和重大科研成果;本专业的学习方法,主要技术刊物,技术权威,参考书目、课程设置及未来就业前景和领域的介绍,并了解本院音乐学专业的基本情况,校内教师的职业成就和承担的课程。 三、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专业导论,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在一定阶段内专业学习的主要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掌握音乐学专业的专业性质和基本的知识结构及课程组合,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课程以及专业必需的公共基础知识和通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明确在本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本专业的学习方法,主要的刊物,权威、参考书目;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环节的关系以及与相关学科和本院系的其他专业的联系;了解四年应获得的总学分以及学分绩点的含义:必修学分、选修学分、实践环节学分、课外学分是多少。并以此来帮助完成本科专业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了解考研课程、本专业前沿和重大科研成果、以及该专业在本地的发展、就业前景和人才需求的基本特征和技能要求,从而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志向和兴趣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在顺利地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知识结构,使个人发展有一定的空间性和延展性。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没有先行课程,后续课程为音乐专业课程。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参考:《2013级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操作系统(英)》课程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英)》课程教学大纲 (Operating Systems)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1201313 学分:3学分 总学时:51学时(其中实验 9 学时) 适用对象: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等专业 先修课程: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生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信息类各专业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操作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系统的开发模式、开发方法和操作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参与系统软件分析和开发奠定基础。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使用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并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教学。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的总学时为51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2学时,上机实践教学9学时。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5 hours, Lab 0 hour) Main Points: Short history, 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 Objectives, Functions, Multiprogramming, Real-Time System, Batch system, Time-sharing system, Distributed operating system, Network operating system. Chapter 2 Computer-System Structures ( 1.5 hours , Lab 0 hour)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教学目的·教学时间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内容·教学评估 一、教学目的 历史教学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及现在,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加深对祖国的热爱,拓展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中国史和世界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认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初中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要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要引导学生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要使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时间安排 1.中国古代史在初中一年级开设,中国近现代史在初中二年级开设,世界史在初中三年级开设,每周均为2课时。 2.在中国历史教学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补充编写乡土史教材或当地民族史教材,教学时间约8课时。在教学中,这些课时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结合中国历史教材的有关内容,穿插使用。乡土史教材或当地民族史教材,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部门审定。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为指导,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并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注重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 4.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

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

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 课程性质、地位及任务: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畜牧及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共8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64学时,考试课。 动物营养与饲料是教导学生从一般基础知识进入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桥梁,一方面以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学科为基础发展而来,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动物营养与饲料》将动物与饲料作为统一研究对象,将营养需要与营养源作为统一的研究中心,将动物生产性能与饲料生产效益作为统一的研究目的,并且通过对动物生长、繁殖和生产全过程的营养需要和营养源利用的测定,确定了动物的营养需要量和饲料的营养价值,将动物研究成果应用于畜禽饲养实践,从而推动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研究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转化规律的基础上,掌握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动物营养需要的关系,为动物生产者提供理论根据和实际指南,以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达到以最少的饲料、最短的时间为人类提供量多质优且安全的动物产品。本课程培养学生识别常见饲料、测定饲料营养成分的能力;能根据具体饲料条件灵活设计日粮配方。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饲料与畜体的化学组成、饲料的营养物质及其主要功能。 2、了解生长、繁殖、泌乳、育肥、产毛、产蛋等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3、掌握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的主要营养作用及主要相互关系。 4、掌握运用反刍家畜、单胃家畜与家禽体内三大有机物质消化代谢特点,合理确定蛋白质、氨基酸、氨化物、粗纤维、脂肪等主要营养物质的供给。 5、在提供分析仪器设备等基本条件下,独立掌握按规程完成饲料营养成分常规分析方法。 6、熟练掌握各种饲料因素对动物产品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1: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修订)人: 李灿平、郭亚莎制定(修订)时间: 2006年 7 月所在单位: 信息工程学院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本章简要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分类以及发展历史。同时讨论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1.1 操作系统的概念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什么是操作系统以及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本节重点: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操作系统,掌握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1.2 操作系统的历史 本节按器件工艺介绍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本节重点:多道程序系统的概念。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理解多道程序系统概念。 §1.3 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 本节介绍常见的操作系统的类型、特点及适用的对象。 本节重点: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上述三大操作系统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1.4 操作系统功能 本节简单介绍操作系统的五个功能。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管理(文件系统管理)和用户接口。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上述功能。 §1.5 计算机硬件简介 本节简单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 本节要求学生自修。

§1.6 算法的描述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的有关过程所用的描述算法。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本书所采用的描述算法。 §1.7 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本节介绍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系统管理的观点,用户界面观点和进程管理观点。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上述三种观点。 第二章操作系统用户界面 本章主要讨论操作系统的两个用户接口,并以UNIX系统为例,简单介绍用户接口的使用操作方法。 §2.1 作业的基本概念 本节介绍作业的基本概念,什么是作业及作业组织(结构)。 本节重点:作业的基本概念。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作业的基本概念,了解作业的组织。 §2.2 作业的建立 本节介绍作业的几种输入方式和作业的建立过程。 本节重点:联机输入方式和Spooling系统,作业控制块PCB和作业的四个阶段。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作业的几种输入方式,理解Spooling系统,掌握作业建立的过程内容。理解作业的四个基本阶段。提交、后备、执行以及完成阶段。 §2.3 命令控制界面接口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的命令接口界面。介绍命令接口的两种使用方式。讨论联机方式下操作命令的分类。 本节重点:命令接口的使用方式。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命令接口的作用和使用方式。了解联机方式下操作命令的分类。 §2.4 系统调用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提供给编程人员的唯一接口,系统调用。同时讨论系统调用的分类。 本节重点:编程人员通过系统调用使用操作系统内核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和系统调用的处理过程。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系统调用的分类、理解系统调用的功能、掌握系统调用的处理过程。 §2.5 UNIX用户界面 本节简单介绍UNIX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以及UNIX系统结构。同时讨论UNIX操作命令和系统调用的分类功能和使用方法。 本节重点:UNIX系统的特点。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UNIX系统的发展史,掌握UNIX系统的特点,理解UNIX系统操作命令和系统调用的功能。 第三章进程管理 本章详细介绍进程和线程管理的有关概念和技术。 §3.1 进程的概念 本节介绍进程的基本概念。通过程序的并发执行,引出进程具有并发性特征的概念。同时讨论进程的各式各样的定义以及作业和进程的关系。 本节重点:进程的特征。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程序的并发执行,掌握进程的特征。 §3.2 进程的描述 本节介绍进程的静态描述以及进程上下文结构。 本节重点,进程的上下文结构。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进程的静态描述内容,掌握进程控制块PCB的作用和进程上下文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