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雷架太极拳的简介

忽雷架太极拳的简介

忽雷架太极拳一代大宗师陈清平(1795-1868)将其一生武学精华心血,根据阴阳八卦开合顺逆之理,结合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小架以及二路炮拳中的实用动作,在晚年的时候融汇创编。因感于弟子李盾忠孝且练功刻苦所以传予于他。后人称为忽雷架。

关于陈清平身世和师承对于太极拳界是一个大谜团,而且有很大争议。陈清平或叫陈清萍、陈青萍。温县陈家沟认为陈清平为陈氏第十五世,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幼年师承族叔陈有本习练陈氏太极拳小架,对太极拳奥秘深有领悟,青年时已名扬乡里,深得太极拳一代宗师陈长兴,陈有本所赞誉。由于家庭经商需要遂迁于离家八里的赵堡镇。陈正雷《陈氏太极拳械汇宗》中说陈清平赘婿于赵堡镇。陈鑫的陈氏家谱把陈清平列为陈氏十五世,后注拳可师。又有赵堡人称其师祖为王宗岳,王宗岳传蒋发,蒋发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忽雷架太极拳的简介。

陈清平宗师简介

陈清平迁居赵堡后,终日除经商,习练拳械外,利用闲暇向村里青少年传授些太极拳。天长日久,学艺者众多,遂在镇里开办武馆,正式授徒,赵堡镇一带皆其所传,他结合个人心得体会,在其所学拳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创新,形成与原来套路不同的太极拳小架套路。所授徒弟,多有所成。他在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基础上,吸取其它武术精髓,结合太极拳阴阳开会,刚柔相济的基本原理逐渐变出各种太极拳流派和不同套路。如其弟子武河清(禹襄)系河北省永年县人,初习同乡杨露禅因其不肯轻意授人仅得其大概,后得知杨式来源于陈氏,遂乘来河南舞阳探兄之便,专程来到陈家沟习练陈氏太极拳。因陈长兴年事以高,不能传拳。所以从学于陈清平。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学于温县赵堡镇陈清平学习新架太极拳仅月余而精妙始得,并从长兄武澄清处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会贯

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此式既不同于陈使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杨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拳"。又如其大弟子和兆元(赵堡镇人)新创的代理架太极拳。

李景炎宗师简介

这里还得提到对忽雷架传承、总结和发扬的另一位宗师,陈清平晚年所收的弟子李盾又名李景炎(陈辛庄人或叫李屯、李景彦)。自幼家贫,父早亡,和母相依为命。因受村中练拳之风影响投在陈姓另一门下习拳。好长一段时间由于保守关系,得不到真传,便想投到陈清平门下。学习太极拳小架。因聪明好学在陈清平一家全家染病的时候不离不弃,殷勤照顾又刻苦练功,深得乃师赞誉。乃被陈清平收为入室弟子。其功夫纯正,拳法精绝。后以保镖为业,江湖上有"铁胳膊李盾"的美称。晚年精研拳法,总结毕生积累的技击精髓,博采诸家之长,对师传拳架从动作、身法、步法、练习方法及推手技巧诸方面进行再创造发展,形成了一套风格迥异的太极拳套路。因此拳在发劲阶段,身手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如闪电似迅雷,动作刚劲精巧,周身抖擞如颤抖,两脚搓碾震促嚓嚓有声,俗称"太极忽雷(温县俗称天上响雷叫响忽雷)架",这套拳架有十五层练法,内外兼修,以柔促刚。后经其子李火焰,弟子杨书文、张国栋等人广为传播,现全国各地(其中尤以温、武、博三县和台湾习者众)和美国均有传人。

忽雷架太极拳

忽雷架太极拳,太极拳中的一种架路,属小架范畴,是太极大宗师陈清平先生根据大架,小架,二路炮拳技击中的实用动作,结合太极拳原理融汇创编。劲路独特,风格别具,多年来,在王圪垱村(陈家沟东邻)仅极其少数人家秘传秘练,被人们鲜闻鲜见。

忽雷架现在被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初步认识了解和喜爱。此拳是以阶梯式逐步加圈加深的功法,它分十五个层次,十五种功法,一套架路,每个层次表现形式不同,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套路去练习,可谓环环相扣,阶层递进。分为初学套路、劲架、恶行架、功夫架四个套

路,且以立圆为主。太极本是个圆,不是平圆,而是个立体圆,四面八方都是圆。"忽雷架"在转圈画圆当中手,身,腿一齐转立圆缠丝,形成浑身上下无处不太极。由于上下转立圆,周身上下容易拉活,内气由督脉上,任脉下形成大小周天,每招每式是从技击实战中的动作提炼出来的的精华组成,每招每式路短劲快,发劲是在周身一起转圆的过程中陡然脆发,形成周身一体,劲快而猛烈,恰似旱天炸雷,送绰号为"忽雷架"。该架虚实转换明显,如在上动中转的是整体正转劲,手,身,腿一齐转动。正是拳书所云:"一阴一阳为之道也。"此架路内气转换迅速,潜转力强,因而有人美称为"忽灵架",有忽然灵动之意。上下起伏大,活步桩功多,周身上下容易拉活,行气沉气非常之好,也有人称之为"忽领架"。此架路在练功过程中需逐渐加圈,形成大圈带小圈,小圈领大圈(也称引大圈),内圈促外圈,浑身均是圈,一动一个圈,浑身均是圈,一动一个小圈。由于内气转换迅速,一动转一个小圈时周身一个圪颤,又形成了圪颤功,人们又送美名曰"圪颤架"。该架另一特点是步法灵活多变,除进退左右定步外,还有促步,辗步,跌步,滑步,搓脚等,素有波脚之称。架势呈内方外圆,紧凑而开展,略高而起伏。招招疾速灵活,可柔可刚,以柔促刚,丝丝入扣,接骨斗榫。步随身转,手领脚动,手出步进,进退一体。无论是以手领脚,还是一身领手,手,脚,心,身合一,开如弓,合内扣,内外统一。手转腿随,足动手领,出招动步,封,逼,套,插,关,扫,滑,搓连绵不断。步频质略形似醉,落之如入地生根。动如波涛起伏,手,身,腿一齐缠丝,由圆走方,由方归圆,卷放开合,以走圈不见圈为上乘。练习中一动百动,浑身缠动;身法中正而能静,落地桩步屹立而能定。此架被当地誉为武术之瑰宝,太极之精华。尽管"忽雷架"十五个层次,十五种功法,但它仍可以按三个阶段进行修炼。

忽雷架太极拳的第一阶段:主讲柔活

周身放松,舒筋拔骨,架势大而柔软。在将招式记熟的基础上要求做到走圈到位,尤其是对手,肘,肩的要求,手走到什么部位,肘沉到什么部位,如何松肩,总之,要求把整个架路走活,使身体的各个部位转动拉活。

忽雷架太极拳的第二阶段:行走内气

主修内圈,所谓内圈指体内之圈,丹田怎样转动,裆怎样虚灵转活等。行走内气必须是在周身松活,骨节修炼使体内有气感,在随着周身上下的转动而上下转动。功至一定度时,呼吸与动作自然能配合,不可做作,使内气从涌泉起到丹田达梢节,合势时归丹田通于腿脚而入地。在这个阶段,要求架势扑低,走低架功,重新收起练起伏架功。忽高忽低,猛起猛落,在成势时,腰裆猛转,手成势要快。达到劲内速换。

忽雷架太极拳的第三阶段:为大功阶段。

架势由圆归方,走练方架功,再由方归圆走虚灵功,并且逐步加小圈,达到小圈转关直射,闪战腾挪,浑身缠抖,劲发而脆,小圈抖动,成势脆发;起落闪战,腾挪弹抖,脚下扫套,插弹,架势生风而猛烈,有"形抗五岳,势压三峰"之感。此阶段非大志苦其筋骨者难以告成。在此大功以后仍要在意识条件下修炼皮肤功以达到蚊蝇不能落,手指不敢触,此阶段快蓄快发,一触即发,周身掤满,内外统一具备,周身处处是太极,浑身上下无不阴阳,处处柔,处处刚。

太极拳忽雷架是太极拳中的奇葩,是中华武术中之瑰宝。因老一辈保守,被人们鲜闻鲜见,只在陈家沟王圪垱村极少数人家秘传秘练。现改革开放,我们有必要弘扬宣传,让广大太极拳爱好者认识了解并能够学习。它不仅出功快,而且在健身方面因功法不同,也有独到的功效。此架分高,中,低三种,老年人可以学高身法架路。由于它圈多,手腿(抬起)一齐转圈,活动骨节,故对防止关节炎,肩周炎,老年人的腿脚不灵,腰脊僵硬都有极好的收效。由于它活步桩功多,行气沉气快,对恢复体力,治疗神经性头痛,血压高都有极好的效果。桩身多起伏多,力从涌泉起上行周身到梢节,周身容易拉活,内气上下,左右转换,使身体内部器官形成自我按摩,对气管炎,肠胃病等都有独到疗效。由于架势左右动作多,虚实明显而使腰脊为轴使两肾上下左右旋转运动非常好。肾乃脏腑之首,肾虚则病生,肾强则体健。练"忽雷架"不仅增强肾脏,对于长期无力,困乏懒动,精神不振都非常有效。

陈氏太极拳忽雷架

陈氏chenshi 太极拳t a i j i q u a n 忽h u 雷l e i 架j i a (陈庆雷) 2007-04-26 11:09 太极拳「忽雷架」是陈氏太极拳中的一种架路,属小架 范畴,是太极大宗师陈清平先生根据大架、小架、二路炮捶以及技击中的实用动作,结合太极拳原理融会创 编。劲路独特,风格别具,多年来在王圪当村 (陈家沟东邻 )传播少数人家秘传 秘练,被人们鲜闻难见。「忽雷架」现在被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初步认识与喜爱。此 拳是以阶梯式逐步加圈加深的功法,分为十五个层次,十五种功法,一架拳路,每个层次表现不同,在不同阶段,用不同的套路去练习根据练功的层次,可分为初学 套路、形架、恶形架、功夫架等四种套路,可谓环环相扣,阶层递进,每一种套路以立圆为主。太极本是个圆,不是平圆,而是个立体圆,四面八方都是圆,「忽雷 架」在转圈画圆当中,手、身、腿一起转立圆缠丝,形成混身上下无处不太极。由於上下转立圆,周身容易拉活,内气由督脉上,任脉下形成大小周天,每招每式都 是从技击实战中提练出来的精华组成,每招每式路短劲快,发劲是在周身一起的转动中陡然脆发,形成周身一体,劲快而猛烈,恰似旱田炸雷,送绰号为「忽雷 架」。该 架虚实转换明显,如在上动中用的是整体正转劲,而下动就变成倒整体劲,手、身、腿一齐转动,正是古书上所云:「一阴一阳为之道也」。此架路内气转换迅速, 潜转力强,因而有人美之名为「忽

灵架」,有忽然灵动之意。上下起伏大,活步椿功多,周身上下容易拉活,行气沉气非常快,也有人称之为「忽领架」。此架路在练功过程中需逐步加圈,形成大圈带小圈,大圈领小圈 (也称为领大圈 ),内圈促外圈,混身均是圈,一动一个小圈。由於内气转换迅速,一转动一个小圈时周身一个圪颤,又形成了圪颤功,人们美其名为:「架」。 该架另一特点是步伐灵活多变,除定步退步左右定步外,还有促步,辗步,跌步,划步,磋脚等,素有波脚之称。拳架呈内方外圆之势,紧凑而开展,略高而起伏,招招急速灵活,可柔可刚,以柔促刚,丝丝入扣,步随身转,手领脚动,手出步进,进退一体。无论是以手领身,还是以身领手,手、腿、心、身合一,开如弓,合成扣,内外统一,手转腿随,足动手领,出招动步,封、逼、套、插、扫、滑、搓、连续不断,步频质略形似醉,落之如入地生根。动如波涛起伏,手、身、腿一齐缠丝,由圆走方,由方归圆,捲放开合,以走圈不见圈为上乘。练习中一动百动,混身缠动,身法中正而能静,落地椿不屹立而能定,此架被当地誉为武术之瑰宝,太极之精华。 儘管「忽雷架」十五个层次,十五种功法,但他仍可以按三个阶段进行练习。第一阶段:主讲柔活,周身放鬆,舒筋拔骨,架式大而柔软,再将招式记熟的基础上要求做到走圈到位,尤其是对手、肘、肩的要求,手到什麼部位,肘

太极拳的介绍

太极拳的介绍 关于太极拳的介绍 太极拳是一种拳术。按阴阳生克之理,合八卦、五行为十三式,习练时养气蓄劲,柔中有刚,精神内敛,意存丹田,以绵、软、巧为行功的要旨;应敌时随屈就伸,黏连不脱,能因人之势,借人之力,以制敌于败。既可用于技击,又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相传为宋朝张三丰所创。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极拳的介绍篇1 一、基本介绍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拳种介绍 太极拳是汉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它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

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一)

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一) 前言陈鑫(1849-1929)字品三,清季廪贡生,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十六世。其祖上得九世王庭公(1600-1680)拳法真传,累世不辍,尤以曾祖公兆、伯曾祖耀兆、祖有恒、叔祖有本、父仲甡、叔季甡、兄垚成就最大。自乾隆年间至民国中,陈世族人学拳者大多出此八人门下(加鑫本人)。有本(1780-1858)门人清平(1795-1868)后为赵堡太极宗祖,清平门人和兆元(1810-1890创和氏)李景延(1825--1893创忽雷架)武禹襄(1812--1880开武、郝、孙三派先河)皆为一代宗师鼻祖。即杨氏露禅(1799--1872)之师长兴公(陈氏十四世1771--1853)子耕耘,亦曾师事有本。仲甡兄弟(仲甡1809--1871 季甡1809--1865)终生以武功保卫乡里,卒后郡人共议以“英义”铭之! 陈鑫幼承父兄教导、精研太极拳、备明法理。因感于拳道衰微不传、遂于晚年将毕生所学“本羲易之奥旨,循生理之穴脉,解每势之妙用,指入门之诀窍,举六百年来陈氏历代名哲苦心研究之结果,慨然笔之于书而无所隐,一洗拳术家守秘之故习”---(民国21年巩县武术家刘焕东语)书成未及刊行而以老病。临终语兄子春元“此吾毕生心血,汝能印行,甚善......”昔老子西去,达摩东来,孔孟周游列国,武训乞食办学,自古圣人忧道之不传,千古同心!

考陈鑫所著,无论法理皆为其亲身之经验、体会。树人自学拳伊始,即觉书中含义极为深奥;然每有寸进及所悟,辄又觉其理原来又极平常,诚所谓:太极拳本来简单,只是被人搞复杂了!复杂到何处了?实为学人多不读书不明其理或读而不求甚解,只顾盲打瞎练,所谓“实践出真知”者,在此。不过是想当然之理耳。故先贤诫我等: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树人理解:拳学经典实为学拳者行功必依之纲常而不可缺少!所谓息息相关者,岂能不知?故愚意以为学拳者必先求通达先贤所传下之理义法理,以期一动一静,举手投足间皆能符合规矩法度。 《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图文兼备,理义精详,“其于拳术之屈伸开合,即阴阳阖辟之理,反复申明,不厌求详”非但只“发前人所未发......实吾国武学动静交相养,阴阳得其平”之精髓所在!学者果能潜心研究“将见事半功倍,一日千里,裨益岂浅鲜哉!”(引语为初版时杜严敬序) 树人以一己之愚意,妄揣先贤之圣道,正是以糟粕而述精华,辞不达意处,在所不免。所以为此译文者,非为求教于高明,实欲引起学者对陈公原著之重视,正如陈公所愿:使海内同胞人人简练,揣摩不惰......又能平心静气,涵养功夫,令太极本体心领神会,豁然贯通,将见理明法备,受益无穷。斯之谓也。 2006.7.18 树人于起心灭缘斋

陈氏太极拳传承及家族简介

陈氏太极拳传承及家族简介 陈氏家族介绍: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 年)朱元璋 下 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 公里处落了脚,将此村取名陈卜庄。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造成往常阳村。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西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写着“古常阳”的 字号。 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 公里,仍以陈姓为 主, 村中居民现达2600 余人。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

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礼等人。到七世陈思齐、陈思孔、陈思怀三兄弟时开始分家立业。陈思齐传于第八世陈守身,又传于第九世陈我读、陈我讲、陈我诵、陈我漠兄弟四人,再由陈我讲传于第十世陈汝信;陈氏另一支是七世陈思怀传于八世陈抚民,由陈抚民传于第九世陈奏乾与陈奏庭二人。陈王庭,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痒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 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拳练武。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世陈琳、陈式太极拳传承列表:陈王廷——创始人陈所乐、陈汝信 第二代陈正如、陈恂如、陈申如——第三代陈敬柏、陈 继夏——第四代陈公兆、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第五代陈长兴、陈有恒、陈有本——第六代陈清萍、陈仲甡、陈 第七代陈垚、陈淼、陈焱、陈森、陈鑫、陈延熙、陈复元第八代陈克忠、陈克弟、陈发科——第九代陈照丕、陈照奎、陈照旭——第十代陈瑜、陈小旺、陈小星、陈正雷代陈自强——第 陈式太极拳传承简介: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 (1600 —1680) ,字奏庭,太极拳创始人。自明洪武初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省常阳村(即今河南省焦作市温

太极拳的派别及种类

太极拳的派别及种类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一种,归类为内家拳。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作为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推手。 派别和种类 传统太极拳门派当中,论源流久远,广被承认,修习者众的,以武当、陈、杨、吴、武、孙、赵堡太极(和式、忽雷架)等派为最。 传统太极拳的主要流派 历史上各大派之太极拳,依据其练习的需要。本身的套路种类就极为多样化,例如陈氏太极拳便有了老架、新架等等。由于再传的后人的发扬,在原有拳架长年的实践的基础上,终必有了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支派”,在太极拳界也极为普遍。其中武当太极拳一直在道庙内单线秘传,而门规甚严,故难得一见。 以下介绍一些衍生自太极拳的支派: 陈氏太极拳:洪式(洪均生)、陈式心意混元太极 杨氏太极拳: ~杨露禅1799-1872~载漪1856-1922~溥俊1885-1942~毓巍1908-1998~御?汉之锖1952- ~曌皈道主~僲掰神搿~悬针垂露锥雪漏痕~曌罡镇刹殛紫电皈?勰化御飞风~[1] 杨露禅大弟子王兰亭传李瑞东1851-1917,有李氏太极一派。传杨露禅在京城所授第一个套路[杨氏太极六十四式老架]于周玉祥,周玉祥传吴锦园,吴锦园传台湾叶金山,有宗岳门王府皇家太极一派。富周- 富英- 萧公卓- 翟英波- 李正1953-府内派太极杨露禅也教过武禹襄(1812-1880)太极拳,后来武禹襄经过赵堡镇,从学于陈清萍,学会赵堡太极拳。后来,其兄武汝清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得到一本《太极拳经》,送给武禹襄。武禹襄刻苦参透《太极拳经》,参照所学,创立武氏太极拳。武禹襄1812-1880 李亦畬1832-1892 郝为真1849-1920 孙禄堂1861-1932 董英杰1898-1961 乐奂之1899-1960 杨露禅的满族弟子中以神机(火器)营中的万春、凌山、全佑受益最佳。其中全佑(1834-1902)的太极拳善于柔化。其子从汉姓“吴”,所以称为吴鉴泉。吴鉴泉开创吴氏太极拳。他的徒弟有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夏公甫、齐阁臣等 杨班侯(1837-1892)(杨露禅子)杨班候自小在杨露禅的严格教导下,得杨露禅的真传。全佑1834-1902 吴鉴泉1870-1942 王茂斋1862-1940 杨禹廷1887-1982 马岳梁1901-1998 祝大彤1932- 高壮飞1932- 马长勋1933- 杨良方1955- 李万成(1865-1946),杨班候的弟子。林金声(1913-1988)和贾治祥(1918-2009)是李万成的弟子,习得班候系列拳架。杨健侯(1839年-1917年)(杨露禅子)杨健候也是自小在杨露禅的严格教导下,得杨露禅的真传。老六路溥伦1869-1925 汪祟禄- 汪永泉1904-1987 朱怀元1911-1999 朱春煊1939- 如意太极石明1939-2000 杨少侯(1862年-1930年)

忽雷架太极拳的简介

忽雷架太极拳的简介 忽雷架太极拳一代大宗师陈清平(1795-1868)将其一生武学精华心血,根据阴阳八卦开合顺逆之理,结合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小架以及二路炮拳中的实用动作,在晚年的时候融汇创编。因感于弟子李盾忠孝且练功刻苦所以传予于他。后人称为忽雷架。 关于陈清平身世和师承对于太极拳界是一个大谜团,而且有很大争议。陈清平或叫陈清萍、陈青萍。温县陈家沟认为陈清平为陈氏第十五世,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幼年师承族叔陈有本习练陈氏太极拳小架,对太极拳奥秘深有领悟,青年时已名扬乡里,深得太极拳一代宗师陈长兴,陈有本所赞誉。由于家庭经商需要遂迁于离家八里的赵堡镇。陈正雷《陈氏太极拳械汇宗》中说陈清平赘婿于赵堡镇。陈鑫的陈氏家谱把陈清平列为陈氏十五世,后注拳可师。又有赵堡人称其师祖为王宗岳,王宗岳传蒋发,蒋发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忽雷架太极拳的简介。 陈清平宗师简介 陈清平迁居赵堡后,终日除经商,习练拳械外,利用闲暇向村里青少年传授些太极拳。天长日久,学艺者众多,遂在镇里开办武馆,正式授徒,赵堡镇一带皆其所传,他结合个人心得体会,在其所学拳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创新,形成与原来套路不同的太极拳小架套路。所授徒弟,多有所成。他在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基础上,吸取其它武术精髓,结合太极拳阴阳开会,刚柔相济的基本原理逐渐变出各种太极拳流派和不同套路。如其弟子武河清(禹襄)系河北省永年县人,初习同乡杨露禅因其不肯轻意授人仅得其大概,后得知杨式来源于陈氏,遂乘来河南舞阳探兄之便,专程来到陈家沟习练陈氏太极拳。因陈长兴年事以高,不能传拳。所以从学于陈清平。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学于温县赵堡镇陈清平学习新架太极拳仅月余而精妙始得,并从长兄武澄清处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会贯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 功法套路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介绍要知太极拳之来由,必先知太极之含意。太极即太虚。“太”者,有极其至大的意思。“虚”者,空虚无物之意。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真气之精微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阴阳观念中具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特点,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如按太极拳姿势要求去练习,持之以恒,日久就可以练到五阴五阳的功夫。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这种程度时,太极理气活跃,气机相通,真气充盛,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混然一圆。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600年前叫常杨村。据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因元铁木耳守怀庆(怀庆府管辖八县,温县在内),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统一天下。太祖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言。人烟几绝,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桐迁来,当地至今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 陈氏始祖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7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因始祖陈

太极拳理论大全

太极拳理论大全.txt∞-一人行,必会发情二人行,必会激情三人行,必有奸情就不会被珍惜。真实的女孩不完美,完美的女孩不真实。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 太极拳经典论著大全 太极拳之练法说明郑悟清著述 1 太极拳练法说明 ???郑? 钧 1 学习赵堡太极拳的基本认识 ?郭冬宝 2 太极拳原理作者杨鑫荣 5 太极拳入门须知李秒丰(花非花) 6 太极拳序郑悟清著述 7 太极拳的“内三合、外三合”李秒丰(花非花) 8 太极拳架子三步审查法沈家祯先生著 10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张三丰著述 11 太极拳精义述真李秒丰(花非花) 12 推手八法 15 太极推手五字秘决刘瑞著述 17 太极拳论张三丰著述 17 太极拳论王宗岳著述 18 太极拳论解陈清萍著述 18 太极拳论臆解洪均生 19 太极拳歌张三丰著述 23 太极拳经王宗岳 23 太极拳势王宗岳著述 24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张三丰著述 24 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蒋发著 24 太极拳功??????? 蒋发 25 太极拳道邢喜怀著 25 太极拳说邢喜怀著 25 太?极?拳?秘?传张楚臣著述 26 习拳大歌和庆喜著述 27 高手武技论和敬芝著述 27 太极拳之炼气金幸祥 27 赵堡太极拳体用歌诀 29 太极丹功义诠王柏青著述 30 太极拳之内功修炼林泉宝 31 太极拳之练法说明郑悟清著述 ???? 夫初练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属,眼不顾手,手不顾脚,此谓之盲练也。尤忌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处处夺力,而仅能显力者,此痴练耳。

倘能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至肩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则气自通,气通则力自重。所学之法如是,练而习之,以期纯熟,则手眼步一致,心神气相同,自能臻自然而然之妙境矣。 太极初学要决: 初学而内要静空,周身而外要轻松。 ????内空静气行於外,外松而内有神精。 ????工夫不可须臾断,临用之时有奇能。 太极拳练法说明????????十一代传人????郑??钧??? 愚自幼随父(郑公悟清)习练太极拳,经数十年的修炼,浅得太极拳的体会,学练太极拳,好似数学的0、1、2.......9十个数字和各种运算符号;学生在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的各阶段都学习其组合及变化,并逐步得到提高和升华。习练太极拳决不能一蹴而就,一曝十寒,必须经过逐步学习,长期修炼,循序而进,方能达到高深境界。 太极拳之动作轻软异常,而一动全身皆动。习练时无须用过分之气力。无论强弱、老幼均可习练,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宝。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不同,习练者思想意识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形式与方法。其中既有相通又有侧重,但都有同样的原则要求,都是让人以自身修练达到自我完善、追求人生的真善美。然而习练太极拳者成千上万,不知其要点者甚多,其主要表现在随随便便、人动亦动、人云亦云、不按规矩、不知要求?,虽长期修炼但收效甚微。守规矩才叫练功,不守规矩到老一场空。有不得性命之真传,不知自然先天之纲纪,落于思维之杂乱,不知太极拳的修持,错修错练者,正理不明,根源不透,偏执一边,虽练太极拳,但性理不合,神气不交,纵行修为,真气暗耗,终无所成。或者只知拳论中之言语,但末能彻底明其精微,若不设法求之,则幻想辄出,当止不止,不当止而止之。或有意放纵,不知收敛,气质异生,此非师传不真,乃自已不查已之过也。或丹田之气已成者,急于超脱,贪念尘俗,一时不觉,丹田之气失控而出,空空而已。或用旁门小技,以为见功,而世人多得相互传授,终生不悟,寻枝摘叶,迷惑后人,以错传错,遂成风俗而迷失真理,致使正理日远月疏,异端并起,迷失先师之本意。更有道听途说,口耳之学传于无知之徒,递相训式。并非不想传授太极拳之真谛,盖世人享受心重,不知修炼,不知天机,不知修为。虽练太极,却末入太极之门。拳经云:“斯技旁门甚多。”因此,初练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不使动向散乱。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专,不专心细学,眼不顾手,手不顾脚,上中下不能合一,就是瞎练。尤忌身手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处处以力夺力显力者,此谓痴练耳。偿能平心静气,凝目静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到户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气自通,气通力自重,以此法修炼,至其纯熟,手眼步一致,心神气相同,自能达到自然而然之妙境。 ???习练太极拳能守规矩,按照规矩去练,有明师教诲,气流运行,血脉畅通,做到分而有数,变而有象,列而有位,散而有质,苦下功夫,方能强身健体,从规律中得到应有的效果。继师之后传艺于世者,应从前辈规矩中走出来,扔掉套路包袱,走向新的层次。数归无数,不分则无数;象反无象,不变则无象;位至无位,不列则无位;质还无质,不散慢无质。追溯太极之源,无象太极之本,无位太极之真,无质太极之妙,无象数位形成虚实无位高境界,

太极主要流派和现状1

太极主要流派和现状 一、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明末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太极拳 5路,长拳108式和炮捶。从陈王廷起,经无数名家传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加工提炼,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陈长兴老架一路75式、老架二路炮捶43式,陈发科新架一路83式、二路炮捶71式,陈有本小架和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陈清萍的和式架(赵堡架)。陈式太极还有李花枪加白蜡棍、大刀、单刀、剑、球等兵器系列。上世纪80年代,为了拯救太极拳,一代伟人邓小平在1978年11月12日题词“太极拳好”,大批国内外团体云集陈家沟,太极拳学校雨后春笋般出现,涌现出陈家沟四大金刚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以太极真功夫名振世界,学院派的门惠丰、阚桂香夫妇创编了56式竞赛套路,国家队教练王二平取得了全能冠军,他们极大推动、规范了陈式太极拳。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2010广州亚运会上太极拳美伦美焕的表演,特别是陈式太极拳的飘逸、刚劲,让人对太极拳的感觉耳目一新;央视四界武林大会上陈式太极拳以卓绝的武功技压群雄,更巩固了陈式太极拳中流砥柱的作用。王战军、陈自强、陈建强等把太极拳技击的魅力展现给世人,受到太极拳迷们的崇拜。 二、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重要流派。创自河北省永年县人杨福魁。

杨福魁,字露禅。道光年间拜陈长兴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成为陈氏拳械的第一个外姓弟子。杨得传后,于1850年左右至北京传授太极拳。他为了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官和体弱年迈者的保健需要,扩大传习范围,删改陈式老架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大的动作,编创成杨式太极拳架。后又经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修润,定型为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杨式太极在太极拳推广过程中一直起着主力作用:杨露禅是第一个把太极拳带出偏僻的山野走向河北广府、走向北京,以“杨无敌”名振华夏并派生出吴式太极拳,诗云“谁料豫北陈家技,却赖冀南杨家传”。民国时杨澄甫天生神力,技艺高超,拳架又极漂亮,带领十大弟子把太极拳传过长江走向国外。太原的杨振铎、北京的崔毅士、上海的陈微明和付仲文、南京的褚桂亭、四川的李雅轩等使杨式太极拳得到了最广泛、最纯正的普及。国家体委和武术研究院从杨式太极拳中精选24个动作来大力推广,又主要根据杨式太极拳创编了42式拳、剑竞赛套路,使得杨式太极拳一度成为太极拳的代表。但杨澄甫53岁神秘去世,国内仅有其子杨振铎、其重孙杨军练习,孙子辈又没见人练习,其他10大弟子也没有教出象样的徒弟,特别是2010年9月六大门派会淮安,在强大的陈式太极拳阵势前杨式选手不堪一击,加之16界亚运会上选手门多采用陈式高难动作(原42式拳、剑已经不能比出高低被逐渐淘汰),更有甚的是一些自认为得到杨家秘不外传真功的“门徒”故弄悬乎,使辉煌的杨式太极拳逐渐成为老年人健身的玩意了,“杨无敌”越来越远去了。

太极拳的历史与发展

太极拳的历史与发展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创编了太极拳。以后世代相传,三百多年来,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杨式、和式、武式、忽雷、腾 ...今天店铺带您了解太极拳的发展与历史,欢迎阅读。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创编了太极拳。以后世代相传,三百多年来,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杨式、和式、武式、忽雷、腾挪、忽灵、李式、吴式、孙式等十大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的运动方式,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它将阴阳、动静、正反、有无、形神等对立统一的哲理和宗教、哲学、伦理、武学、医学、艺术等精神资源融入武术之中,以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演练形式强体健身。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温县位于豫北平原西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总面积462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262个行政村,总人口44.6万。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城东5公里处的清风岭中段,原名常阳村。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于元至正27年(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元明双方军队在黄河北岸怀庆府属地长期交战。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致使怀庆府方圆数百里人烟几绝,造成了万顷良田荒芜。 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下令以山西布政使司洪洞县为中心向怀庆府属地移民。祖籍山西布政使司泽州东土河村的青年陈卜,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洪洞,与家人一起被裹入移民队全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将此村取名陈卜庄。 明洪武七年(1374年),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的古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

太极拳的简介

太极拳的简介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其动作刚柔相济,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简介。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简介 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内功等方面各派有异,但都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太极拳作为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太极拳的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没有充分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但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早于陈王廷,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本也为陈式太极拳所缺欠。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这足以说明太极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有两大分支,一支传承于武当派武术之中,秘不外传,只有赵堡太极拳传承于外;另一支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依次流传给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流派纷呈(分陈、杨、武、吴、孙等派)。追根溯源,它的发祥之地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县东清风岭上,六百年前为常阳村。

24式太极拳拳谱

24式太极拳拳谱 24式太极拳拳谱 太极拳介绍 太极拳是我国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兰葩,并已逐渐普及到国内外,深受人们的喜爱。而陈式太极拳又是各派太极拳的始源。自陈王庭创造太极拳,几百年来,世代沿袭,历久不衰,不断发展,在各式太极拳中,独留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窜蹦跳跃,松活弹抖的特色。 随着逐步吸收太极哲理来规范太极拳技,太极拳进入了成熟时期。18世纪20至60年代,为了适应不同学习对象和不同的保健需要,相继出现了陈有本在老架基础上编成的陈氏新架太极拳、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又在此基础上创编的赵堡架和忽雷架。随后,河南省陈家沟陈氏拳械的第一位外姓传人杨露禅删改陈氏老架,创编成架式宽舒、动作圆润的“绵拳”架。 曾师从杨露禅和陈青萍的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与其甥李亦畬将两年多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写出了一系列言简意赅的太极拳文论,并于1881年由李亦畬编定为《太极拳谱》。 此后,由杨露禅编传的"绵拳架",经其子杨健侯和其孙杨澄甫修润定型为后世广为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河北省武清(今属天津)人李瑞东以从王兰亭学得的“杨式”搬拦锤、肘底锤、撇身锤、指裆锤、栽锤等五锤为基础,编成“太极五星椎”(今被称为李式太极拳)。民国初年,李亦畬之徒郝为真在北京传授武禹襄创编的武式太极拳。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得郝为真的传授,并在此基础上融会形意拳和八卦掌技法,创编成孙式太极拳。河北大兴人吴鉴泉将其父全佑的杨式拳架作了删难就简、突出轻柔的整理,创编成吴式太极拳。1928年,陈长兴的曾孙陈发科到北京传授陈式老架太极拳。当时,年近古稀的和兆元长孙和庆喜开门授徒,其弟子郑伯英和郑悟清迁居西安致力传拳,为“和式太极拳”在西北传播打下基础。太极拳苑出现了分支迅速、流派繁衍的景象。

忽雷太极拳的源流与传承

忽雷太极拳的源流与传承 忽雷太极拳,旧称太极忽雷架,是太极拳的一个小分支,流行于河南温县一带,有着特色极为鲜明的技术风格。但是目前关于忽雷太极拳的创源问题各有其说,有一说为李景炎所创,也有说是陈青萍所创,传予李景炎。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忽雷太极拳的源流与传承。 一、忽雷太极创拳的两种说法 (一)李景炎创编忽雷太极拳 关于忽雷太极拳的创拳者,门内普遍认为是清末河南温县赵堡乡陈新庄的李景炎在师承赵堡镇陈清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发挥,创新成忽雷太极拳。据传,李景炎又名李对,自幼家贫,父早亡,和母相依为命。因受村中练拳之风影响,投在陈姓另一门下习拳。由于当时风气保守,好长一段时间都得不到真传,他便转投到陈清萍门下学习太极拳小架。他聪明好学,又在陈清萍全家染病的时候仍不离不弃,殷勤照顾又刻苦练功,因而深得乃师赞誉,乃被陈清萍收为入室弟子。学成后其功夫纯正,拳法精绝,后以保镖为业,江湖上有“铁胳膊李对”的美称。晚年的他精研拳法,为创编忽雷太极拳创造了条件。他总结毕生积累的技击精髓,博采诸家之长,对师传拳架从动作、身法、步法、练习方法及推手技巧诸方面进行再创造发展,形成了一套风格迥异的太极拳。此拳在发劲阶段,身手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如闪电似迅雷,动作刚劲精巧,周身抖擞如颤抖,两脚搓碾震促嚓嚓有声,人称“太极忽雷(温县人俗称天上响雷叫响忽雷)架”。 (二)陈青萍创忽雷太极拳说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是忽雷太极拳原本就是陈青萍所创编,李景炎继承。该观点认为:太极拳一代宗师陈清萍(1795-1868)根据阴阳八卦开合顺逆之理,将其一生武学精华心血,结合陈式太极拳的大架、小架以及二路炮拳中的实用动作,以及太极拳基本原理而融会创编。因感于弟子李对忠孝且练功刻苦所以传予他,后人称为忽雷太极拳。刘万坤在《“忽雷”太极拳起源》里提出:“陈青萍总结一生练拳心得,

陈氏太极拳拳术套路

陈氏太极拳拳术套路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品种繁多,色彩纷呈。太极拳乃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构思特异,独树一帜。它以技击和健身两方面的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故逐渐得以推广普及。陈氏太极拳是各派太极拳的始源。几百年来世代沿袭,历久不衰,不断发展,在各式太极拳中独留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窜蹦跳跃,松活弹抖特色,深受拳界青睐,享誉中外。下面就是店铺整理的:陈氏太极拳拳术套路。供您阅读! 陈氏太极拳拳术套路1、老架(大架) 一路74势。其特点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绵延贯串冷静持重,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要是发动之源,以腰为主宰,处处应用螺旋劲,以形引气,以气摧形,呼吸做作。虚实明显,含胸塌腰,蓄发相变,快慢相间。为工夫套路。 二路41势,移称炮锤,其特点是:以刚为主,刚中有柔,刚起源于丹田,是向不同的角度、方向发出的弹簧劲。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套路中多有窜蹦跳跃、腾挪闪战的动作,给人以快、刚、跃的感到。在运动时旋腰转背旋腕转肋和旋踝转膝,构成一动无有不动的螺旋运动。 陈氏太极拳拳术套路2、小架: 一路72势,其特色是:膀大腰圆,柔跟天然.阴阳开合,动静相当,外若童贞,内似金刚;儒雅洒脱,伸展慷慨。 二路42势,其特点是:虚实变化,动静联合,吁吸浮沉,一鼓作气,发劲刚勇,收蓄吞并,运行快速,外刚内柔。 陈氏太极拳拳术套路3、新架: 一路83势。此套路不仅具备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处处运用螺旋劲的特点,而且伎俩多,胸腰变化凸起,弹抖更加显明,动作比较复杂。 二路60势。整个套路动作比拟庞杂,请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多以采、挒、肘、靠为主,掤、捋、挤、按为辅,侧重于弹性,从而

陈式太极拳历代传人简介

陈式太极拳历代传人简介 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 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太极拳创始人。自明洪武初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常阳村(即今陈家沟)时算起,为陈家沟陈氏第九世。祖、父均为明朝官吏。弟兄四人,该居其二,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不但深得家功精髓,于武功一道出类拔萃,而且熟读诸子百家,涉猎经史古籍,学识渊博,以致“文事武备,皆卓越于时”。年轻时曾走镖山东一带,声播齐鲁。惜生不逢时,无法抒发报国之志,明末仅为县乡兵守备。清初。社会动荡不安,他遂隐居乡间,终日以《黄庭经》为伴。晚年立志创拳,以遗后世。于是,倾心搜集、整理民间武术,较其同异,加以继承和创新。在此基础上,据《河图》、《洛书》之太极阴阳学说,与导引、吐纳及中医经络学说相结合,融诸家之长于一炉,创编出一种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老少咸宜的拳术,这种新拳术,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均分阴阳(即虚、实、柔、刚),动作又以弧形、曲线为基础、共分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一百单八式长拳、双人推手等,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这些拳、械套路,便是当今风靡世界之太极拳之源,陈王廷也因此而名播寰宇,被中外太极拳界尊为鼻祖。他的故乡陈家沟也被太极拳爱好者视为太极拳圣地,以致朝拜者络绎不绝。 陈王廷所创太极拳术的主要传人有:友蒋发、堂侄陈汝信、陈所乐

等。 陈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陈所乐 陈氏第十世,师承太极拳创编人陈王廷而得太极拳真谛,和其师兄弟陈汝信同为太极拳创编后的太极拳第二代宗师。他生性豪爽,爱打抱不平,深得乡亲们和江湖武林同道推崇。其故宅遗址与“杨露掸学拳处”相对。他因家境富裕,虽有时应朋友之邀跑趟镖事,但并不以此为生。平日在村中设帐授徒,陈氏子弟从其学武者甚多,其中佼佼者有侄儿光印、正如和孪生子恂如、申如等,太极拳名家敬柏、继夏、公兆、耀兆、有恒、有本、清萍、仲甡、季甡和鑫、森、淼、焱、垚等,均其后代传人。陈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陈汝信 陈汝信,陈氏第十世,学拳于太极拳创编入陈王廷。他勤学苦练,功夫日臻炉火纯青,和师兄所乐一样,深得陈王廷喜爱。为太极拳创编后的第二代太极拳宗师。其子大鲲、大鹏皆得其真传而名满江湖。后代太极拳大师、名家,诸如:被誉为太极拳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开创拳传外姓先河而使太极拳誉满神州的陈长兴,誉满山东的陈耕耘和太极拳大师陈延熙、陈发科、陈照丕、陈照奎等,皆其后代传人。 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正如 陈正如,陈氏十一世,师承陈所乐而精于—百零八式太极拳,为太极拳第三代传人。艺成授徒郭永福(—说郭即陈氏十四世之陈有孚,因杀人而隐姓埋名,逃往他乡。有孚、永福字音相近,陈之外祖家又姓郭,此事待考),郭技艺精湛,传山西洪洞之张怀德、贺怀壁,声震一方,被誉为“神手郭永福”。而陈家从此不再传—百零八式太极拳。1975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