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

一、教学内容:

千米和吨不与其他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一起教学,是因为认识千米和吨需要相应的生活经验支持,要在现实的情境里体验1千米是多长、1吨是多重,要联系万以内数的知识进行千米和米、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低年级学生一般不具备认识千米和吨的条件,所以教材在三年级下册教学这两个计量单位。本单元共安排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分别是:例1:认识千米

例2:认识吨

二、教学目标:

2、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和吨的含义,初步建立1 千米的长度概念以及1 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三、教学重点难点: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和顿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和配套光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三册第二单元语言点教案设计 无答案

B3U2 Language Points 【学习目标】 1.Master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frustrated, be amazed at, get away with…. 2. Master sentence pattern: Nothing could be better 【学一学】 I.课文回顾(请依据课文填空): 1. Wang Peng sat in his empty restaurant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感到很沮丧) 2. “_________ could be _________ .” he thought. (没有什么比这更好了) 3. Something terrible must have happened if Li Chang was not coming to eat in his restaurant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像往常做的一样) 4. Wang Peng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因..而感到吃惊)this and especially at the prices. 5. He couldn’t have Yong Hui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允许某人做某事) telling people lies! 6.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restaurants was _________!(开始了) 7. She didn’t look happy but_________ _________ (怒目而视)him. . 8. Wang Pengwei was just enjoyi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又一盘)of dumplings. 【讲一讲】 II. 精讲释义: 1. (P10) Wang Peng sat in his empty restaurant feeling very frustrated. 【寓词于境】 (1)“We can’t go out in this weather,” said Bob,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 含义_________________ (2) They stood there for half an hour watching the stars in the sky. 含义_________________ (3) The teacher stood in front of the blackboard, teaching us English. 含义_________________ 【用法归纳】 (1) -ing 形式短语做_________状语。 (2) frustrated adj. 挫败的,失意的be frustrated with 对...感到沮丧 frustrating adj. 令人沮丧的 【完成句子】 (1) She buried her head under the pillow, ____________. (cry) (2) He came into the house____________(carry) a bundle of clothes. 【翻译句子】他站在公交车站读报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P10) Nothing could be better.” he thought. 【寓词于境】 (1)— I have never seen a better film. —I can’t agree more.含义

【新教材】部编版三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导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二、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课件:简介杜牧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5.预设问题: (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字。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五、指导诵读诗句。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第二课时 一、介绍引入。 简介苏轼。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三年级上册备课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和意识。 2、培养学生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对学生进行爱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2、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有错就改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 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 验和验算的习惯。 教学难点: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计算 课时安排: 1、万以内的加法......................................3课时 2、万以内的减法......................................3课时 3、加法和减法的验算..................................3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5、机动..............................................2课时

五、作业设计: 1、我会填 百十个 7 8 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位进1。 + 3 7 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位进1。 □□□ 2、数学医院。 3 6 6 8 9 5 + 7 9 + 7 5 + 4 7 1 0 5 8 1 8 1 3 2 3、巧填数 8 ◎ 5 7 + □ 7 + ○○ 1 0 4 1 3 0 七: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年、月、日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的意识。 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学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先通过年历来认识大月、小月,然后通过2004年2月和2005年2月的天数,再认识闰年和平年,结合练习中的习题了解季度的含义。单元结束后,安排了数学实践活动<<生日快乐>>。 教材编排时,首先安排了一张生活中常见的年历,让学生发现记忆大月和小月的不同方法,然后安排了两张2月的月历,了解平年和闰年,并让学生通过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知道平年和闰年的全年各有多少天。 教材还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想想做做”和“你知道吗”以及“思考题”等栏目,将季度、闰年和平年、四季的划分,,几种农作物生长情况等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教学重点:年月日的知识 教学难点:判断平年的方法 课时安排: 认识年、月、日…………………………………1课时

认识平年、闰年…………………………………1课时 生日快乐…………………………………………1课时 第1课时认识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P17~18 认识年、月、日 教学目标: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并知道大月有31天小月30天,知道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知识点:1、一年12个月。2、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3、大月31天,小月30天。4、哪个月是大月,那几个月是小月。 教学重点:熟记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小月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大月小月的区别 教学准备:年历卡 教学过程:

第三册第2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设计者:陈静爱 第一课时(第二周)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二年级上册P8-10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初步经历在具体情景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获 得学数学、用数学乐趣。(2)具有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小棒、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今天实验学校要组织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我们来看学校先安排了哪几个 班去参观?(出示第8页的主题图)(学校安排二(1)二(2)二(3)二(4)班的同学去参观) 2、问:那么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2辆车,每辆车又只准乘70人,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 以合乘一辆车?(想好后小组交流再汇报)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1: 1、在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辆车吗?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 式 36+30 2、怎样算36+30呢?(各种算法让学生自由回答) 3、师:大家真能干,这道题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 (出示小棒图)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4、学生独立尝试(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5、指名汇报(出示演算过程) 6、小组讨论:①师: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列竖式计算时,你有 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请小朋友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四人小组里说说。②学生思考、讨论:③汇报: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7、提出要求:独立完成课本第9页“做一做”(学生反馈时,教师对书写格式进行讲解)(二)学习例2: 1、师:我们来看二(3)和二(4)班能不能合乘一辆车?该怎样列式计算呢?(板书:35+34)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1、例2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的过程,能估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能合理选择的运用口算、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 估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练习表内乘法的口算。 5×6= 7×8= 9×5= 6×6= 2×9= 4×8= 7×7= 6×3= 4×7= 3×5= 8×8= 5×2= 二、教授新知。 (一)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谈话过渡: 2.出示情境图。 (1)让学生看图,说说得到的一组信息。(王阿姨在购物网站订了3箱黑玉米,每箱20根。) (2)看到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根?” 3.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 (3)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0×3=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6)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A、20+20+20=60 B、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C、2×3=6,20×3=60 (7)鼓励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并说说理由。 4.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1)完成“试一试” (2)教学过程同上。有了20×3的口算过程,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口算200×3的最简便方法。 5.总结规律。2×3= 20×3= 200×3=

最新三年级第二单元教案单元

第二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成长”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老师领进门》、《和时间赛跑》、《发愤立志》,古诗诵读《江畔独步寻花》以及一个语文乐园。 《老师领进门》:本课作者用朴实,通俗,亲切的语言描绘了旧时教师的教学情景表达作者对老师的尊敬、热爱、感激之情。教学时从整篇课文入手,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弄清田老师的课与春雨润物的内在联系,体会到田老师教学有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最后再回归整体,落脚到课文最后一句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生难忘!”这句话的理解要在理解课文内容之上进行,让学生明白培养人才比培养树木更困难,需要地时间更长。作者之所以能够成为作家,是因为田老师的悉心教育,所以“插柳之恩,终生难忘!”课后的第二题,要在学文中,逐步引导学生由点(田老师讲一首小诗,编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使我听得入迷)到面(每讲一课,都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点点春雨,滋润着我)等具体内容来体会田老师就这样将“我”领进“门”的。 《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语言清新,所举事例都浅显易懂,文章的结构也非常清楚。1-6自然希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珍惜时间,7——9自然段围绕着怎样珍惜时间和作者的感受写。但由于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年龄比较小,时间观念比较模糊,因此要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比较困难,所以应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领悟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发愤立志》: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以两副对联的前后变化为主线,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讲述了苏东坡从恃才傲物,狂放不羁到发愤立志,虚心好学的转变。教学时以对联的不同之外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课后第二题“苏东坡为什么要重新写那副对联?”作为主线,抓住人物神态、语言的句子深入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明理。课文层次清晰,语言精练,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 语文乐园通过“我来试试”引导学生查字典,自主掌握多音字的读音,并适当拓展;让学生看图读词,认识我国的五岳名山并初步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积累词语,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背诵并书写珍惜时间的警句格言,培养学生惜时奋进的精神,教学时注意写句子要做到整洁美观;阅读短文一定要在读顺,了解了短文大意的情况下让学生思维延伸,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信、

数学教案小数数学第三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

数学教案-小数数学第三册教案第二单 元教案 第二单元厘米和米的认识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 进率,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厘米和米不多,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不过学生一般都 有一根20厘米长的小尺子,从尺子上可以看到厘米。所以教材想从厘米讲起,然后再讲米,以 及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材采用出示实例的方法,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教材注意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致 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 度的方法(限整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课时安排:2课时 1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0页例1~例3,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 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把11厘米长和10厘米长的纸条,分别横着和竖着贴在小黑板上,举起来让学生观察看哪根 纸条长哪根纸条短。学生一般会认为竖着的纸条长,这

时教师可以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究竟这两根纸条哪根长呢?”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一把米尺,要知道 两根纸条的长度可以用尺去量一下。然后开始量纸条的长度,用红粉笔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横 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用白粉笔把竖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分别告诉学生从0 刻度到红色 标记这一段是横放的纸条的长度,从0刻度到白色标记这一段是竖放的纸条的长度。然后提问 : “哪根纸条长?”(横放的纸条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要知道一个东西的长度只凭眼睛看往往是不准确的,需要用尺去量。接 着再问: “要想知道我们用的铅笔的长度该怎么办?要想知道粉笔的长度该怎么办?” “对,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尺来量。如果要量像铅笔、粉笔这些比较短的东西,可

2016年-2017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完整版)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1、例2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的过程,能估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能合理选择的运用口算、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估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练习表内乘法的口算。 5×6= 7×8= 9×5= 6×6= 2×9= 4×8= 7× 7= 6×3= 4×7= 3×5= 8×8= 5×2= 二、新授。 (一)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谈话过渡: 2.出示情境图。 (1)让学生看图,说说得到的一组信息。(王阿姨在购物网站订了3箱黑玉米,每箱20根。) (2)看到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根?” 3.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 (3)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0×3=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6)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A、20+20+20=60 B、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C、2×3=6,20×3=60 (7)鼓励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并说说理由。 4.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1)完成“试一试” (2)教学过程同上。有了20×3的口算过程,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口算200×3的最简便方法。 5.总结规律。2×3= 20×3= 200×3= (1)让学生说说其中的规律。 (2)说明: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借助表内乘法。 6.综合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

4 古诗三首 第1课时:学习《山行》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

新蕾版快乐英语第三册第二单元教案

课题Unit Two shapes 课时安排Lesson 1--1 教学目标To learn and master the words about shapes: shape, a square a triangle a rectangle a heart a diamond Look at the shape can say with the drill: It's a ... 通过学习能够听懂并简单回答相关形状的名称、数量和颜色问题 教学重点Master the words of the shapes 教学难点Answer the question with the sentence 训练点What shape? It's a square. 教学方法Direct method 教具Cards shape record 教学内容及环节:素质培养Step one :review 1.review the words have learnt in unit one a toy truck a toy jeep a toy a digger building blocks a robot 2.At last put the picture "robot"on the blackboard 3.T: This is a robot. I can make a robot. Do you believe it ? Please look here. (show them a robot made of shapes ) Step two: presentation 1.it's a robot. It a nice robot. Point to his head: T: It's his ...(children) head T: head. (take it away.) What shape ? T: it's a square. (if someone knows it ,let him/her tell us) 2.please find other square,please. When they fine one they can get a sticker(a shape) 3.let's see how many squares ? Let's count 1 2 3.. T: How many? Children:( say the number) 4. The same way to learn the others Eye--waht shape ---circle Ear--what shape ---triangle 通过前一单元的单词的复习,展示教师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利用分解机器人的构成来了解各个部位的图形名称,既直观又好玩。 在图中寻找学过的这个图型,有乐趣也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教案课题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1、例2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的过程,能估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能合理选择的运用口算、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估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练习表内乘法的口算。 5×6= 7×8= 9×5= 6×6= 2×9= 4×8= 7×7= 6×3= 4×7= 3×5= 8×8= 5×2= 二、新授。 (一)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谈话过渡: 2.出示情境图。

(1)让学生看图,说说得到的一组信息。(王阿姨在购物网站订了3箱黑玉米,每箱20根。) (2)看到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根?” 3.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 (3)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0×3=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6)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A、20+20+20=60 B、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C、2×3=6,20×3=60 (7)鼓励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并说说理由。 4.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1)完成“试一试” (2)教学过程同上。 5.总结规律。2×3= 20×3= 200×3= (1)让学生说说其中的规律。 (2)说明: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借助表内乘法。 6.综合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教案】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交流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2.词句段运用,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练习用所学方法理解词语。 3.书写提示,学会使用钢笔写字,注意握姿和坐姿,练习写好横画和竖画,注意“横平竖直”的书写方法,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 4.借助拼音诵读,体会有关秋天的词语,帮助小学生积累词语。 重点 先看后写再对照,写的时候要注意正确的坐姿和握姿;积累有关秋天的词语。 难点 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交流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回想自己读书时遇到不懂的词语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的。教师点拨:联系生活实际、查字典等都是很好地理解词语的方法。 2.“词句段运用”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积累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词语,另一个是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小组合作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3.在“书写提示”中要学会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字的笔画顺序,按照“横平竖直”的方法书写汉字。如“排”的写法,提示学生一是笔画要写规范、正确、整洁,二是字的大小要适中。 4.“日积月累”用读、写、默写等方法掌握描写秋天的一些词语。 学前准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2.板块一:交流平台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会怎样做? 2.小组交流,看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课件出示: 生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会查字典,字典就是我们无声的老师,我请教它的时候很多,它对我也很有帮助,比如: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话有“忐忑”这个词语,我就是通过查字典明白它的意思的。 生2:我时常运用组合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一个词语,通常由几个字或几个词构成,所以我们只要先分开理解字义、词义,再组合起来就好理解了。如“忠勇”一词,“忠”有忠诚的意思,“勇”是勇敢的意思,“忠勇”就可解释为忠诚勇敢。 生3:刚才的同学说得都不错,我有时候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读书时还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词语或句子。 生4:遇到不理解的词时,可以找这个词的近义词,如“美丽”一词,它的近义词是“好看、漂亮”等。这就是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效果也不错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除了刚才你们提到的方法,还可以用换词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去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 直接进入板块,然后根据学生的经验让他们放开去说,学生平时也有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只是不善于总结归纳,老师提出问题“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激励他们动脑子去思考,去组织语言,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 1 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二、组织探究,引导建构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 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 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 人,二班34 人,用加 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 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 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 可以看成30+4,先算 35+30=65,再算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 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单元备课教案

第二单元 单元概述 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本单元以“寓言”为主题,依次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篇习作,一个语文园地和一个快乐读书吧。《守株待兔》是一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宋人因偶然获得一只野兔,而心存侥幸,从此放弃劳动,期望再捡到野兔,最后却一无所获,还被大家取笑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心存侥幸,不能指望不劳而获。《陶罐和铁罐》写了国王的橱柜里两个罐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各有长短,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鹿角和鹿腿》讲的是在丛林里,一只鹿遇到狮子后奋力脱险的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正确看待事物,还告诉我们不能只注重外表,更要讲求实用。《池子与河流》通过池子与河流的对话及它们的最终结局,告诉我们:人应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多作贡献,还告诉我们如果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换来的将是毁灭。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引导学生对班干部轮流制发表自己的见解。习作以“看图画,写一写”为主题,意在锻炼学生根据图片组织语言,把画面内容写清楚的能力。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板块的学习内容。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小故事大道理”,意在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文言文读通顺,背诵课文《守株待兔》。 3.读寓言故事,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4.能就寓言故事中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

5.看图作文,把图画的意思写清楚。 6.知道通知的格式,学会写通知。 7.积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8.有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能完整阅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寓言故事书。 重点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守株待兔》。3.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积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难点 1.感受寓言中的人物形象,结合生活实际,明白其中的道理。 2.能就寓言故事中的说法或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 3.看图作文,把图画的意思写清楚。 4.知道通知的格式,学会写通知。 《守株待兔》1课时 《陶罐和铁罐》2课时 《鹿角和鹿腿》2课时 《池子与河流》1课时 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1 课时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第五单元年、月、日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第十单元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 1 课时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练习。 出示口算卡片: 1×10= 3×32= 5×11= 2×20= 30×3= 6×20=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选择几题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口算的) 2.导入新课: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同学们都算得很棒,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1页例1。 引导: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 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上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探究算法。 提问: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个?把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全班交流。(结合情境图中右下角的菜椒摆放特点来说) ①先算9盒,再加1盒。 12×9=108(个) 108+12=120(个) ②横看,先算2盒,再算5个这么多。 12×2=24(个) 24×5=120(个) ③竖看,先算5盒,再算2个这么多。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册《第二单元》教案1

十九周 1.7-1.11 习 第二单元诗歌 五、《诗经》三首 教学目的 1、了解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其《诗经》的表现手法。 2、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1、诗歌的起源以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2、《诗经》的内容的理解。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 教学步骤和过程: 第一课时卫风·氓 一、课前引入 1、古人读《诗经》 2、介绍诗歌的起源 (1)、劳动和生活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二、关于《诗经》的有关知识 1、《诗经》的编排分类 2、《诗经》的表现手法 3、《诗经》的特色和影响 三、朗读课文,引导划分诗歌的节奏 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分析作品 1、思考:诗歌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情节,它的线索是什么?? 2、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诗歌中使如何体现的? 3、讨论:课文中赋比兴的手法各体现在哪一章? 五、讨论作品的语言特色以及“比”与内容的关系 形象、精当、极富表现力的民歌特色。 “比”即是打比方,找出本体和喻体,分析二者的关系。 六、小结和课后迁移训练 1、指名学生小结课文的内容;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备课本 科目数学 班级三(1)班 任课教师黄菁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第五单元年、月、日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第十单元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 1 课时 1.经历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练习。 出示口算卡片: 1×10= 3×32= 5×11= 2×20= 30×3= 6×20=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选择几题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口算的) 2.导入新课: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同学们都算得很棒,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1页例1。 引导: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 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上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探究算法。 提问: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个?把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全班交流。(结合情境图中右下角的菜椒摆放特点来说) ①先算9盒,再加1盒。 12×9=108(个) 108+12=120(个) ②横看,先算2盒,再算5个这么多。 12×2=24(个)24×5=120(个) ③竖看,先算5盒,再算2个这么多。 12×5=60(个)60×2=120(个) ④把算式看成12个十,十个十是一百,二个十是二十,合起来是120。 ⑤想:把乘法算式看成12个十,那就可以先写12,再在后面添上1个0。 追问:比较一下这么多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 如果大部分学生选择最后一种方法,教师要提问简便在哪里。

三年级上册语文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设计第2单元

三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备课教师:陈思祺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古诗三首》是古代诗文人眼中的秋景,或咏景言志,或借景劝勉朋友,或借景表达思乡怀旧之情;《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美景;《秋天的雨》从多角度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天的声音》描写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篇章页的插图描绘了两个孩子骑着自行车穿行于深秋道路的画面,视野宏阔,意境深远。 【设计理念】 以“单元主题”为主线,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读”为主线,以“阅读教学”为重点,通过“以文带文、师生双主读、分角色朗读”等方法,完成29篇文章的学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低年级安排过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其中《古诗三首》侧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侧重引导学生运用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秋天的雨》以“五彩缤纷”为示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安排了实践运用的练习。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日记是三年级习作起步练习的一个重要形式,选材灵活,写法自由,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记录自己的生活。本单元的习作编排,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初步学习积累习作的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内容】 1.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一主”教材第二单元4篇课文:《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 2. 《新主题阅读》文章9篇:《火红的枫叶》、《秋,永远的菊(节选)》、《我爱家乡的秋夜》、《中秋寻月》、《秋天的梧桐叶》、《落叶》、《秋色赋(节选)》、《秋色如画》、《秋的声音》。 3. 《你读我诵》文章16篇:《苏幕遮·怀旧(节选)》、《不第后赋菊》、《对联(一)》、《秋词二首(其一)》、《秋词二首(其二)》、《秋天向我们微笑》、《秋夕》、《诗经·豳风·七月(节选)》、《豆叶上,一只蝈蝈在叫(节选—)》、《落叶》、《秋天在你手心里跳》、《秋天》、《秋凉晚步》、《秋歌?之一(节选)》、《我们去听秋的声音(节选)》、《成语(三)》。 【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 能正确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书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2.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积累好词佳句,理清文章内容。 “两翼”目标: 1. 阅读《新主题阅读》9篇,《你读我诵》16篇,背诵喜爱的优秀诗歌。 2. 在阅读中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在朗读中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课文语言优美,适合朗读训练,要引导学生读出秋天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感受力,再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要注意依托课后题和泡泡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