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城市空间结构

合集下载

应对气候变化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模式研究——以厦门为例

应对气候变化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模式研究——以厦门为例

应对气候变化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模式研究——以厦门为例应对气候变化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模式研究——以厦门为例1.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滨海城市面临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

作为一个发达的滨海城市,厦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民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探讨厦门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气候变化的模式,为其他类似城市提供借鉴。

2. 厦门滨海城市的气候挑战2.1 高温与热岛效应厦门位于闽南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湿润。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混凝土、玻璃等材料的使用以及缺乏绿化覆盖,导致热岛效应加剧,城市温度明显高于周边乡村地区。

2.2 洪涝灾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厦门面临日益严重的洪涝威胁。

短时间内降下的暴雨导致排水系统不堪重负,造成城市内涝,影响居民生活和交通。

2.3 海岸侵蚀与海平面上升作为一个沿海城市,厦门的海岸线长达670多公里。

然而,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和沿海侵蚀严重威胁着厦门的海岸线和滨海社区。

3. 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气候变化的模式3.1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厦门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包括城市公园、湿地保护区和绿色屋顶等,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面积,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

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助于增强城市的自然防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

3.2 沿海防护工程建设为应对海岸侵蚀和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厦门积极开展防护工程建设。

这包括建设堤防、海堤和人工滨海林等工程,以保护海岸线和滨海社区的安全。

同时,厦门还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3.3 社区参与与公众教育厦门重视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培训课程和社区会议,厦门鼓励居民采取适应措施,如改善建筑抗灾能力、合理规划生活布局。

4. 厦门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模式的效果厦门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降低了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了居民的舒适度。

第四章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经济学-厦门大学经研所,杨美景)

第四章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经济学-厦门大学经研所,杨美景)

第二种观念是国外学者鲍瑞纳在20世 纪70年代提出来的。他把系统实际运 用到空间结构的研讨中,他以为,用系 统实际的语汇表述城市空间结构概念会 更为严密,由于系统实际强调各个要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这正是城市空间结 构的实质所在;其次,系统实际的中性 立场使之可以顺应于不同的观念。所以 ,他以为城市系统有三个中心概念:
但是,应该供认,伯吉斯的该实际在许 多方面是值得称赞的:首先,他从静态 变化入手剖析城市地域,这是十分可取 的一点。其次,在微观效果上,该形式 基本契合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再次, 为讨论城市地域结构提供了一种思想方 法,致使后来许多学者在这方面提出不 少有益的学说和形式。伯吉斯的这一贡 献超出了他所提出形式自身的含义。
2、工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是指研讨工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和优化的实际。即研讨工业企业或工业企业 组合怎样在一定区域内合理散布从而取得最 好效益的实际。
工业区位论的开创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 他在1909年宣布的«工业区位实际:论工业 区位»和1914年宣布的«工业区位实际:区 位的普通及资本主义的实际»是工业区位的 经典著作,前者对工业区位停止纯实际的讨 论,提出了工业区位的基本实际;后者那么 结合实践,对德国从1861年以来工业区位 和资本主义国度人口及工业散布停止了综合 研讨。
这样,初级中心肠才有能够提供高档货 物和效劳,称之为:〝初级中心肠功用 〞,低级中心肠那么没有这种功用。依 据能否提供高档货物和效劳,可以决议 某一中心肠在中心肠系统中的位置。
所以,中心肠实际可以用来说明一个区 域或国度内的城市等级极端空间散布形 状。同时,该实际还以为,中心肠的开 展取决于中心肠功用的专门化,而中心 肠的开展速度那么取决于其腹地对中心 性商品和效劳需求量增长的快慢。因此 ,中心肠学说也可用来说明一般城市的 开展。但是,由于克里斯泰勒的实际并 非理想的归结,难免与理想差距甚大。

风格与句法——厦门城市公园的风格特征与空间结构研究

风格与句法——厦门城市公园的风格特征与空间结构研究

风格与句法——厦门城市公园的风格特征与空间结构研究桑晓磊;董靓;田化;李静
【期刊名称】《中国园林》
【年(卷),期】2018(34)A02
【摘要】以厦门近现代城市公园的发展历史为切入点,首先应用文献研究对厦门城市公园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及风格特征进行探讨,进一步利用SpaceSyntax轴线法对4个典型城市公园进行Integration[HH]R3计算,对风格与句法的关系进行总结,最后通过对协同度的统计学回归计算,讨论风格与句法对游憩动机与方式的影响。

研究发现:厦门城市公园的园林风格演变可分为古典西式—传统中式—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4个阶段;风格特征决定空间结构,空间句法再现风格特征;不同风格和句法对游憩行为的影响排序为中山公园>白鹭洲公园>园博苑>万石植物园。

【总页数】5页(P105-109)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公园;风格特征;空间句法;空间结构
【作者】桑晓磊;董靓;田化;李静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台北科技大学;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清代蒙古族书画家法式善作品风格特征分析与研究——从《梧门诗话》诗论思想研究其书画风格 [J], 荆建设
2.从句法特征看陆游咏梅诗的风格成因 [J], 丁存越
3.厦门近代建筑中的装饰艺术派风格特征 [J], 黄庄巍
4.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公园空间结构分析研究 [J], 黄基传;赵红红
5.基于语料库的《尚书》英译本句法特征及译者风格分析 [J], 葛厚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厦门市旧城区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

厦门市旧城区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
环境。 由于历代社 会的 巨大变迁 , 2 近 代 以前 的厦 门城市 空 间发展概 述 导致 了厦 门城 市空 间发 展 的特 殊 性 和 不 均 衡 性 , 种 特 殊 性 和 不 2 1 建城 以前的初 始发展 ( 3 4年 之前 ) 这 . 19 均衡性尤其体 现在厦 门旧城 区的形 成和发 展上 。通 过对这一 过 厦 门本岛城市的起源可 以从唐代开始算起 , 南陈北薛 ” 以“ 为 程的探索和研 究 , 对于更好地确认当代厦 门城市空间 的问题与特 代表 的大批 中原人 士在 此 时迁入 。宋 仁宗 嘉佑 年间 (0 6年 ~ 15 色, 并进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6 0 3年 )时称 “ , 嘉禾里 ” 的厦 门 开始 驻 兵设 防 。绍 兴年 问(15 ~ 14 年
唱 , 画 , 绣 , 纸 … … 这 些 民 间 艺 术 在 大 城 市 是 缺 失 的 , 却 绘 刺 剪 但
厦 门市 旧城 区城 市 空 间 的形 成 与发 展
周 韬


要 : 过 整理 厦 门市 旧城 区城 市 空 间形 成 与发 展 的 历 史 变 迁 , 出厦 门城 市 空 间发 展 的特 殊 性 和 不 均 衡 性 , 过 这 通 找 通
问题的探索和研究 , 揭示 了厦 门城市空 间形成的原 因, 一过程有助于认识厦 门城市空 间的问题和特色。 这
文 献 标识 码 : A
关键 词 : 旧城 区 , 市 空 间 , 市 性 质 城 城 中 图 分 类 号 : U9 4 13 T 8 . l
位 于 我 国 东南 临海 的厦 门 , 市 发 源 于 国 内 外 络 绎 不 绝 的 港 素 。因此 , 口与厦 门结下 了不解 之缘。厦门的城市空 间发 展过 城 港 口贸 易 和 抗 击 外来 侵 略 的需 要 , 山 临 海 则 构 成 了城 市 空 间 发 展 程也是 以港 口、 头作 为起 始点 , 靠 码 逐步向外延伸的一个过程 。

厦门多中心大都市区城镇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厦门多中心大都市区城镇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厦门多中心大都市区城镇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田光进
【期刊名称】《热带地理》
【年(卷),期】2008(28)5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都市区呈现出多中心发展模式,边缘新城或卫星城建设成为疏散大都市区人口和职能的重要途径。

由于地形特征、历史因素及新城的发展,厦门大都市区已呈现典型的多中心发展格局。

文中利用面积百分比、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边界密度、连接度指数等研究了2000年厦门大都市区多中心城镇斑块模式及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城镇化过程中城镇斑块的时空动态模式,对城镇化过程中多中心模式的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5页(P423-427)
【关键词】多中心大都市区;景观格局指数;动态过程;厦门
【作者】田光进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P901
【相关文献】
1.大都市区小城镇的典型特征与整合发展模式研究 [J], 卢道典;黄金川;王俊;杨旭峰;宋栩龙
2.大都市区城镇连接带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结构浅析——以大沈阳经济区为例 [J], 田文胜
3.城镇化过程中福建省山区县农村聚落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J], 余兆武;肖黎姗;郭青海;何志超
4.多中心格局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以福建省两大都市区为例 [J], 黄冬梅;刘小玉;郑庆昌;刘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半城市化地区住区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_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_刘江

半城市化地区住区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_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_刘江

3 研究方法
3.1 住区形态界定与分类 本研究中住区是指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具有一
定边界的人们共同生活的聚居地。 《辞海》中对“形 态” 的定义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包 括形状和神态两方面。 住区形态按其本质内涵来 看, 包含了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方面的内容。 其中物质形态不但包括住区内部单体住宅的类型 和风格、群体的布局、用地规模和形状、配套设施等 内部空间结构,还包括住区的区位及其与周边功能 空间的关系等外部空间结构;非物质形态是指住区 内居民的社会特征,表现为居民在户籍、年龄、受教 育程度、职业、收入水平、家庭结构、生活方式、文化 价值观念、行为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别和住 区管理模式的不同。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住区形 态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经济、 文化现象和社会过 程,也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相互 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区域内部,不同 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第 29 卷 第 5 期 2010 年 05 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29, No.5 May, 2010
半城市化地区住区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
———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
刘 江 1, 2,崔胜辉 1,唐立娜 1,邱全毅 1,黄云凤 3
(1.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厦门 36102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3. 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厦门 361021)
2007 年集美区总人口约 34 万 (常住人口),其 中户籍人口 19.8 万,人口总量大,增长速度快,主要 以迁移流动人口的增长为主。 1992-2007 年间集美 区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 31.34%。 在投资 主体中,外资公司占集美区年销售收入 500 万元企 业的 65%, 外资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76%,形 成了“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同时制造业占工业总 产 值 的 比 例 97.98%。 其 非 农 产 业 比 重 不 断 攀 升 , 一、二、三产业比重由 2000 年的 4.21∶65.05∶30.74 发 展到 2007 年的 0.91∶68.71∶30.38。 2005 年集美区农 村实有从业人员数 6.13 万人,其中从事非农产业人 员占 62.6%。 2003 年之前,厦门市建设主要集中在 厦门岛内,城市扩张对集美区的影响较小,集美区 的发展主要靠杏林、 集美两个台商投资区的带动。 2003 年,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提出“一主四 辅八片”的海湾型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作为其中的 “一辅”, 集美区利用厦门市产业布局调整的机遇, 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将集美区的社会经济数据与 不同学者对国内其他半城市化地区的研究相比较 , [15-20] 可以判定集美区是典型的受外资和城市扩展 驱动形成的半城市化地区。 因此研究这一地区的住 区空间分布特征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

010、基于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骨干运输网络规划策略——以厦门市为例

010、基于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骨干运输网络规划策略——以厦门市为例

基于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骨干运输网络规划策略——以厦门市为例孟永平摘要:厦门城市规划建设正经历跨岛发展,“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提出了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城市骨干运输网络如何应对?本文在分析厦门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前后的基础上,找出其对应的交通趋势特征变化,并围绕此特征分别从骨干道路系统、轨道交通系统的组织模式应对及布局形态应对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策略。

为厦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骨干道路;轨道交通;组织模式1 前言城市空间结构作为上位规划决定着城市交通骨干运输网络形态,但骨干运输网络布局往往通过其功能反作用于城市空间结构,只有二者完美融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TOD,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城市功能。

厦门城市规划建设正经历着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机遇,呈现出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实施空间结构战略转移等诸多特征。

如何构建与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相适宜的骨干运输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2厦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1)2010年版总规城市空间结构以厦门岛发展为核心,形成“一主四辅八片”的空间结构。

“一主”即厦门岛;“四辅”即海沧、集美、同安和翔安四个区域;“八片”即海沧、马銮湾、杏林、集美、同安旧城、同安新城、马巷和新店。

(2)调整后厦门城市空间结构以跨岛发展战略为核心,拓展形成“一岛一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一岛”即厦门本岛;“一带”即环湾城市带,串联漳州开发区、角美、龙海、海沧、集美、同安、翔安、金门、南安等区域;“多中心”即厦门岛市级中心、东部市级中心、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区级中心。

图1 厦门城市空间结构转变调整后的城市空间结构由封闭走向开发,并具有以下特征:适应厦漳泉大都市同城化发展趋势;适应厦门在国家战略地位提升(对台),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的需要;适应岛内外一体化,本岛提升转型,岛外成为区域和城市发展新核心的需要。

3厦门骨干运输网络调整策略3.1城市交通发展趋势厦门由“海岛型” 城市向“海湾型”城市,再向“大海湾”、“大山海”、“大花园”城市的战略转移,城市布局结构将面临着“转型”与“重构”,城市交通需求和交通特征正经历着一个“巨变”过程。

厦门城市规划

厦门城市规划

城市性质———海港、风景(1) 厦门“海港”优势突出。

厦门港位于太平洋、台湾海峡西岸,居我国东南沿海、九龙江入海口,为闽南金三角海域的核心区位。

北起晋江围头,南至龙海镇海角,蜿蜓140 多公里海岸线,环抱1000 余km2 的海域,前有金门岛为屏障,后有漳州为“堂奥”,左右以晋江、南安、石狮、龙海、漳浦为依托,港区水深、海阔、不冻、不淤,是天然良港。

厦门港开发历史悠久,自明朝开始逐渐取代了泉州后渚港、漳州月港,为闽东南第一大海港,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

1937 年最高吞吐量曾达400 万吨左右。

1999 年港口货运吞吐增至1773 万吨、86 万标箱,居全国十大港口之一。

海港规划为“一湾八区”,规划以深水泊位,大型集装箱码头为主,2000 年深水泊位达25 个以上,港口年吞吐量将达2000万吨,集装箱100 万标箱,客运吞吐量70 万人次P年,2010 年规划深水泊位达50 个以上,吞吐量达5000 万吨,200 万标箱以上,客运吞吐量180 万人次P年,远景规划港口年吞吐量达1 亿吨。

集装箱货运年超过85 %。

21 世纪是厦门海洋的世纪。

(2) 大力挖掘厦门“空港”潜力。

厦门航空港1999 年年客流量达350 万人次,居全国第六位,出入境国际航线旅客为全国第四位,规划建设高崎机场最终容量为年800~1000万人次,当该机场客流量饱和时,规划在马巷建设第二机场。

厦门航空城还包含货运、维修、航空工业,同时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规划形成一个临空综合片区的“航空城”,为对台直航创造条件,使厦门成为全国航空业重要基地。

(3)“信息港”是厦门现代化标志。

厦门自从1995 年提出加快开发信息港以来,信息港规划与建设一直居全国前矛,硬、软件建设均为全国领先地位,电话普及率居全国第二位“, 三金”工程为全国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英特网等也日趋普及千家万户。

规划近期建成三网一平台、十二个系统九个库,远期形成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的国际互联网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次:分别为海沧城市次中心、集美城市次中心、同安新 城次中心、翔安新城次中心。 城市中心建设总体时序为 先北部后东部再西部
• 规划期内重点提升本岛城市中心职能,建设海沧新城、集 美新城、同安新城和翔安新城中心,形成“单心多核”格 局
-
R 2011 2010—-2020
厦图 门
(来[
源 :



厦门城市形态 Xiamen Urban Morphology
-
R .2011 .
2010-2020
(来[
图厦 源


门厦
城)
门 市
市人 民
空政 府
间 厦
布 门 海沧辅城 市
局城 市
结总 体
构规 划
同安辅城
大同
集美辅城
集美
西柯
杏林
马銮
海沧
本岛主城
-
翔安辅城
马巷 新店
空间布局结构: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
门 )市

人 民
.
——

政 府
总 土厦


门 市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
城市中心职能定位
• 六大城市中心职能各异 厦门城市中心等级结构为“单心 多核”的模式,具体分布为“一主两副三次”的等级机构
• 厦门本岛城市主中心职能:市级行政、商务、文化、会议 和展览中心
• 海沧城市次中心职能:综合性分区配套服务中心 • 西部马銮湾城市副中心职能:市级水上运动中心,地区级
来源:厦门蓝房网
-
厦图





——


来 源

图谷


-
厦门市跨海交通图 来源:谷歌地图
-

厦 门 市 市 内 交 通来
源 : 谷 主 • 同安大同城市次中心职能:综合性分区配套服务中心 • 东部翔安城市副中心职能:市级体育中心、地区级商贸中
心、文化中心 • 杏林湾城市次中心职能:综合性分区配套服务中心
-
城市空间发展导向
• 优化厦门本岛:疏导居住人口,控制建筑密度,提升本岛环境 品质;完善大型公共设施,强化中心区职能;完成制造业产业 空间的置换和优化,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保 护城市风貌特色,强化风景旅游功能
集美辅城的杏林和集美组团 同安辅城的大同和西柯组团 翔安辅城的马巷和新店组团
-
中心等级结构:一主两副四次
• 一主:城市主中心,即厦门本岛作为厦门市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的中心
• 两副:马銮城市副中心,岛外西部地区中心,同时起辐射 漳州、长泰方向作用;翔安城市副中心,岛外东部地区中 心,同时起辐射泉州、南安方向作用
• 拓展环东海域发展区:促进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公共设施和基 础设施配套。推进翔安新城建设,重点发展翔安南部新城核心 区、厦大翔安校区;完善火炬(翔安)产业区、巷北工业园、 银鹭工业区等翔安新兴产业集中区建设。推进环东海域旅游、 居住区发展,提升同安大同城区环境品质;玩啥那同安工业集 中区、城南工业区、西柯工业区- 等优势产业集中区建设
《修编纲要》提出,建设未来的组团式海湾型城市,海岛与海湾 组团组合式空间布局结构将是“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
“一心”:即厦门本岛中心城 “两环”:围绕杏林湾、马銮湾和东屿湾为主的环西海域发展区
围绕同安湾、东坑湾为主的环东海域发展区 “一主”:即厦门本岛主城(含鼓浪屿) “四辅”:海沧辅城、集美辅城、同安辅城、翔安辅城 “八片”:海沧辅城的海沧和马銮组团
• 整合沿西海域发展区:推进新城建设,整合完善公共设施和基 础设施配套。加快建设集美新城,重点建设厦门北站片区和西 亭工业区;依托集美学村,建设集美大学城;整合灌口、后溪 等工业区,形成机械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海沧新城,重点建 设海沧湾中心区、居住区;整合海沧港区和物流园区建设,形 成海沧南部工业区、厦门出口加工区、新城工业区等临港与生 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